经典讽刺范文

2024-01-23

经典讽刺范文第1篇

说起老舍,在众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先想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经典作品。然而,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小说却绝不逊于他的长篇和戏剧,尽管他一再表示自己不善于写短篇小说,并不认为短篇创作在某种意义上,更难于长篇。他自己也曾说过:“短篇想要见好,非拼命去作不可。”老舍先生的一些短篇作品,宛若一朵朵绚丽之花,他们以生命为根,真实为干,在“活文字”的土壤上面向世人绽开着。我于其间也发现了一些让人为之一笑,背后却反思不已的文章,例如《马裤先生》《开市大吉》《善人》《有声电影》等,这些短小精悍的小说给我的震撼不亚于《骆驼祥子》等,这些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多样的讽刺艺术和幽默手法,让我领略到了作者的另类幽默。下面我就结合这四篇短篇小说来谈谈自己对于老舍先生讽刺性幽默手法的粗浅认识。

老舍说过:“讽刺与幽默在分析时有显然的不同,但在应用上永远不能严格的分隔开”。老舍许多幽默作品中确实含有强烈的讽刺倾向,然而,老舍最终成为一个“幽默作家”而非“讽刺作家”,显示了老舍在这个问题上理智与情感的实际取舍。正如老舍自述:“我失去了讽刺,而得到了幽默。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幽默,在老舍看来:“首要是一种心态”,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他所指的实际上是一种人生观的表现,从这样的心态去观察体验人生,彼我皆有弱点,应怀着爱心、善意去对待别人的弱点,以“笑的哲人” 的大度,去对待芸芸众生的俗欲、顽固、愚蒙等。他所追求的就是“笑的哲人”的态度,即相当于“哲人”的含有深意的笑,是看透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人生哲学的艺术表现。

老舍在《谈幽默》一文中提到“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地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处,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处一想,人寿百年,而企图无限,根本矛盾可笑”。他认为幽默是对不和谐的发现,要求作家看出社会的欠缺来。在该文中,他还转引切斯特顿的“在事物中看出一贯的,是有机智的。在事物中看出不一贯的,是个幽默者”。以此来说明幽默作家必须具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自相矛盾的事,具体地加以描画和批评。因此,与其将老舍的幽默看作一种运用语言的技巧,不如将其看作一种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观察力强,才能将生活中一切可笑之事,相互矛盾之事看出来,想象力强,才能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用幽默的话来解释它,使人在笑中有所体悟。

所以,在老舍的幽默中,虽然有笑料,也有逗乐,但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始终是以悲悯的心理、同情的心态来关注社会的欠缺、人生的苦难等宇宙间的种种可笑的。他在写一个可笑的人物时侯,包含着这样的可能性,你我都有可能成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这样的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所以老舍的幽默给人的阅读感觉是平等、善意、宽容。老舍是大众的良心,他对底层的百姓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从未居高临下地哀怜胡同里的穷人,而仿佛是他们的代言人,在残酷中透出爱意,以至在灰色人生中竟也溢出些许的快活。

在《马裤先生》这篇小品、漫画式小说中,一个小人物的鄙俗相在作者的白描勾勒下活灵活现。小说的一开始便说到火车在北平还没开,接着重点人物“马裤先生”就上场了,为什么叫他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他睡在上铺,穿着一条马裤,却穿着“青缎子洋服”,“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登青绒快靴”,一个打扮不

伦不类、滑稽可笑却又有点绅士相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此人外表斯文懂礼,说话和气,但一句“你也是从北平上车?”却泄露了天机,让人不知所云。接下来用夸张手法描写其语言。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夸张具有扩大、强化、渲染等作用,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印象。老舍的夸张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文中“马裤先生”的喊叫:“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背后打了个霹雳”“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群来。以为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运用夸张手法极力写出了马裤先生在所谓“文质彬彬”外表包裹下的一个在公共场所肆无忌惮,自私自利,毫无社会公德意识的小市民的丑恶形象。小说中经典的茶房一系列的“眉毛”描写,“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直怕茶房的眉毛脱净”,将一个可怜的茶房在马裤先生的“狂轰乱炸”下,苦不堪言,痛苦万状的形态描摹的活灵活现。可怜的茶房,地位低下,无可奈何,只好拿眉毛来表示抗议了。小说对于这段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一声一声“茶房!茶房!”,不仅给我视觉上一个冲击,而且让我反复听见了这一声声尖锐的喊叫声,看见茶房那苦不堪言的样子,按照作者的语言就是“我笑了,没法再忍住。”觉得怎么会有一个这么“活宝”的人。

作者在这篇小说中运用的语言都是极为精简的,让人读起来有种格外活泼的感觉,那个“马裤先生”就像是一个要不到糖的孩子,一遍挖着鼻孔,一遍喊叫着。可是,如果真的是一个孩子,我们或许会认为他是那样的天真可爱,但这主角却是一个成年人,在他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不免感到些许“恶心”和“鄙夷”。此外,作者用词风趣,有些小地方并不直接写出,而是用一种间接的手法达到幽默的目的。如写到马裤先生吐痰吐到车顶上,作者不是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照顾了车顶”来鲜活地描绘出“马裤先生”令人发笑的画面。

马裤先生这个人可称得上是集负面之小成:他为人小气,好虚荣,不懂基本的礼仪,对於“耻”更没有基本概念。这个人表现出了人性刻薄的一面;但更深一层看,他并不是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更像是我们自身缺点的大集合。大部分的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点虚荣,或者一点刻薄,也许还有一点趾高气扬;而马裤先生就像是这一种夸张了的,负面的人性。马裤先生的平凡,或者说是“夸大之后的平凡”,让人心有戚戚焉。我想这便是老舍先生当初写作时想要表达的效果,使小说的人物与读者之间产生共鸣,这才是这篇小说的讽刺幽默所在,就像上文所说的“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而对于另外一篇讽刺戏剧性的作品《开市大吉》,这样的讽刺性幽默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用夸张手法展示了一伙江湖医生骗钱有术的丑陋行径。在小说中,最令我感到好笑的就是老太太刚来到医院的时候与“我”对话的内容,老太太抱怨一句,“我”便跟着附和一句,“糊涂东西们”“不知好歹”等回答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的庸医,在人们捧腹大笑同时,也让人不禁感叹这些市井小民的丑陋恶行与无知鄙俗。一群江湖医生不择手段地欺骗,一些病人却心甘情愿接受所谓的治疗,双方都把生命视为儿戏。在热闹有趣的情节背后,蕴涵着贪婪和愚昧正在杀人的悲剧因素。这里也让我看见了老舍先生的悲剧观,朱自清就曾评价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都有一个严肃的悲惨的收场。老舍擅长于用笑来写哭的故事,这在《开市大吉》中就能明显地揣摩出来。可见,我们通常从老舍的创作中读到轻松和自如,是将一种普遍性的焦灼经作家个性的筛选后而形成的,拨开貌似轻松的面纱,我们看到老舍面对社会的倾危、人民的苦难、人生的无奈露出的苦笑。在他看来,他把幽默视为悲观的产物,是作家对人生矛盾有了深刻的领悟之后采取的一种写作态度。所以,无论在他的小说中,故事是如

何地逗笑,语言是如何地幽默,却掩盖不住深层的无奈苦笑与讽刺心伤。

我们继续看《善人》这一篇,这篇小说中的讽刺幽默是让人一看就明了的。作者下笔锋利,嘲骂了以阔太太穆女士为代表的那类所谓上层人物,揭穿他们假慈善真剥削的事实。小说一开始便说到穆女士不愿他人称她为汪太太,因为她觉得被称为汪太太就像是靠着老公吃饭,不独立的女性,而实际上她却“老实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这一段轻描淡写,却将一个虚伪的上层太太形象刻画了出来,让人不禁发问“这样的一个人会是个善人?”一句“她是为救世而来”多次出现在小说中,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小说中还通过主人公的一些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写出讽刺意味,文中写穆女士“真想抄起床旁的小床灯向自由扔了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一个伪善者的面孔,呼之欲出。在小说中,作者没有一句话说到穆女士的伪善,虚情假意,但却让人清楚地看见了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就如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这种不动声色地讥讽伴随着幽默的语言,轻而易举地让读者在阅读完之后摇摇头感叹“穆女士真是一位‘善人’啊!”。而这篇小说的名字叫做《善人》也是亮点之处,简单的两个字让人在一边阅读的时候一边形成反照,反讽的意味十分强烈。

对于另外一篇《有声电影》作者的笔调则柔和了许多,且略带善意,讥笑了那时无力且无心去追赶时代发展的市井小民。小说主要写了一家老小到电影院看有声电影的事情,语言诙谐俏皮,但却充满无奈讥讽。小说中对于动身前去看电影的那段描写,让读者也不免替他们着急,而终于到了电影院,却在一个座位问题上纠缠不清, “大家总不能忘了谦恭啊,况且是在公共场所”“大家打架似的推让,甚至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笔调轻松却使人充满厌恶之感,到了最后,大家对于什么是“有声电影”其实根本没有概念,却还“赞叹不已”,一群无知恶俗的市井小民形象让我深深鄙夷,同时也深深佩服老舍先生的观察能力及其语言艺术。

我们知道,老舍先生作为满族人,长期居住北京,其笔下人物也大多是生活在北京或以北京为中心的,因此他的写作语言具有鲜明的京味,并善于以北京小市民的诙谐方式,调侃一件件平凡的事,他的批评讽刺是尖刻的,但他是根深人民大众的,他并不写什么国家大事,总是从小处入手,却以小见大,写活了一个社会,造就了众多典型人物。其实,从前面的四篇小说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老舍的讽刺性的幽默,但是那种讽刺却是温情的。怎么说呢?幽默在许多情况下,和讽刺是一个根上开出的两朵花,一个带刺,一个带笑。老舍是以机智而轻松的笑去窥视和描写北京市民社会的世态人情的。他是一个“热心肠”的幽默家,他的幽默中有讽刺,但不是毒辣的讽刺,他把讽刺和幽默结合起来使用,便有了“宽厚”而不“赶尽杀绝”的特点。

经典讽刺范文第2篇

老头:一个在城市打工的上了年纪的老者,不乏幽默与机智;

年青人:一个倚靠着“死魂灵”生活的青年;

厂长:一个自以为是,被迫作秀的所谓领导;

女秘书:一个娇揉造作的女人;

布景:工人家属区,七楼,室内的摆设十分的简单:一张床,床边是沙发,沙发的旁边是桌子,桌子上摆放了一个老头的相片,一部电话;

时间:2003年大年初一早上;

内容:年青人从右上,后边跟了一个扛米袋的老头,老头显得很累,气很喘。

年青人:搁这儿吧,就搁这儿吧。

老头:呵,我的妈呀,累得我够呛。(老头不住地拭汗)

年青人:瞧你,不就是一袋米吗,至于那么累吗?

老头:一袋米?你来试试,从超市扛到楼下,又从楼下扛到七楼,我都几十岁的人了,能不累吗?

年青人:好,好,好,啰里啰嗦的,给,这是钱。

老头:两块,就两块!这么远的路,你就给我两块?再怎么也加点儿。

年青人:嫌少,还嫌少!?我告你。这还是看在你年纪大的份上,不然的话,我只给你一块。

老头:加点,再加点。尊老爱幼嘛。

年青人:不加,你要不要,不要拉倒。

老头:要,我还能不要吗,好歹也是一顿饭钱。哦(老头忽然感到有点儿不适)你这儿有厕所吗?让我方便方便。

年青人:(非常不耐烦地)你这人事可真多,后边,后边拉。

老头:(一边走一边的小声嘀咕)这么年轻就学会这么抠门。将来生个儿子一定没有屁眼。

年青人:哎哎,你说什么呐你......

老头:没什么,没什么。(赶紧从左下)

年青人:这老东西,(此时,桌子上的电话响了,年青人赶紧去接),喂,是誰呀?......对......对对,那是我爹,我是他的儿子,......您是......厂长......您有什么事?......要来看我爹......我爹,他在呀....他活得好好的......什么!马上就到......好的好的....再见......(喜孜孜地)要买东西来看我爹。我正愁没有年货呢。没有想到有人就给送上门来了,这可真是......(忽然他想到了什么)糟了,他要来看我爹。我到哪儿去给他找个爹去。(此时,他看到老头从左上,显得非常的惬意)

老头:这泡屎拉的,哎,年青人,谢谢你了,我走了。(他正欲从右下,年青人看着他,忽然之间就有了主意)

年青人:老头,

老头:啥事啊!

年青人:(赶紧换上笑脸)您干吗急着走啊,您在我这儿多唠唠;

老头:不唠了,我得赶快去超市揽点儿活去。

年青人:干吗这么急呀,您在超市能揽多少活,一天能挣几个钱呀!

老头:少说也有个十块八块的。

年青人:那我就给你二十块钱,你就在这儿帮我一个小忙。

老头:给我这么多的钱,你倒是要我帮你什么忙呀?

年青人:给我当一回爹。

老头:这年过的,白捡一你这么一儿子,多晦气。这话怎么说的,要我做你爹。哎!那你爹呢?他同意吗?

年青人:这你就别管了。

老头:不行不行,不明不白就做了你爹,你爹要是找上我那可咋办?你得告我,这是怎么一回事。不然,我不做你爹。

年青人:跟你说话可真费劲,我实话告你得了,我爹他死了。

老头:那更不行了,你让我冒充一死人。让别人知道了,说我占你的便宜。多没意思,我干不了,我不干!

年青人:得了,我全告诉你,是这么一回事。我爹三年前就死在我老姨家了。当时厂里面不知道,照样给我爹发退休金,我每次都冒我爹的名去领的,从来就没有出过岔,今天呐,是新年初一,厂长要到我家来看我爹,马上就到,到时候我到哪儿去找一爹给他呀!?要是没有,我就担心呐,我爹死了的事儿会漏出去。以后的每月的一千多块钱就领不到了。所以呀,我就想起来要你冒我爹的名,帮我这个忙。

老头: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要我扮你爹,骗你们领导。把你爹死了的事儿给糊弄过去。行,不过,我要再加三十。

年青人:白让你当一回爹,你还斤斤计较。

老头:加不加呀,不加拉倒。

年青人:加!你是我爹,还能不加吗?!呆会儿厂长来,你给我躺在床上扮我爹。咱们可先说好了:只许规规距距,不许乱说乱动。

老头:呵,还这么多的规距,这都哪跟哪呀!?不许乱说乱动,你爹是地富反坏右是咋的?......

(此时,一个西装革履的,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从右上,他就是厂长,)

厂长:这是老李师傅家吗?

年青人:这就来了,快,上床。(他赶紧安排老头上床)

老头:看好了,我这就是你爹了!

经典讽刺范文第3篇

摘 要:弗莱的代表作《批评的解剖》一经问世,便被视为一部划时代的批评专著,因为它不仅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年代以前的西方文学批评进行了系统总结,更是为来日西方文学批评的新方向指明了道路。自此之后,文学批评被正式当作一门独立自主、自成系统的学科来对待,故《批评的解剖》的诞生具有极其深厚的学科意义。本文将选择弗莱所提出的“站后看”视角作为切入点,通过论述这一批评方法上的创新理论,来证明《批评的解剖》这部经典的不朽魅力。

关键词:《批评的解剖》 “站后看” 视角

加拿大著名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弗莱的理论作品《批评的解剖》一经问世,便被欧美学术界称誉为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该书的出版,不仅意味着“原型批评”拉开序幕走上历史舞台,更是为日后文学批评自立门户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出了巨大力量。《批评的解剖》“经典魅力”永存,深究其因,与弗莱在书中提出的“站后看”的批评鉴赏观点密不可分。本文便力圖通过论述这一理论创新,来阐明“站后看”鉴赏视角的意义内涵,并以历史发展的眼光,对该理论作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解读。

一、弗莱“站后看”理论的阐释来源

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提出的“站后看”的审美意识,起始于弗莱将文学批评与绘画鉴赏之间所进行的类比比较。弗莱先是提出“在欣赏一幅画时,我们可以站得近一些,对其笔触和调色的细节进行一番分析”,而后定义这种做法是“新批评派的修辞分析”,同时说明自己所提倡的“原型批评”,是要“退后一点距离,更清楚见到整个构图;在一定意义上,是需要去解读一幅画”,是需要立于远处静观的姿态,因此弗莱坚持“在文学批评中,经常与一首诗保持一点距离,以便能见到它的原型结构”。弗莱相信,唯有借以适当的距离“欣赏”文学,作品里的“叙事”“主题”“移位”等原型结构,才有机会被发掘品味,才能遇见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站后看”视角观念的诞生,深刻展示出了弗莱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卓越见地,它不仅为弗莱以原型批评为基础的文学理论奠定了基础,更使文学鉴赏评析拥有了更具说服力的阐释依据。

二、“站后看”视角的反映: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拉开

弗莱“站后看”距离意识的首要表现,便呈现于弗莱处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之上。他在第二篇论文《伦理批评:象征的理论》的阐述之中,运用“站后看”的视角拉开了文学创作与现实事实之间的关系距离。他所理解的“文学”,“在其描述性的语境中,是一系列假设性的言语结构”。弗莱指出,“虚构性”是“文学”的重要特性,通过对于“虚构性”的理解不难得出结论,文学其实并非是简单地对于现实原型的处理改造,准确来说是更为复杂的二次加工。同时,他还列举“诗人置事实于不顾”,拥有“特许的撒谎者”雅号的范例,来佐证这一特征。其实,文学样式在演变过程中,“不真实的色彩始终与其如影随形,如fable(寓言)、fiction(虚构作品)、myth(神话)等等”。因此,在面对文学的“虚假性”时,我们迫切需要“站后看”的立场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拉开,摆脱一切虚假表象、虚构模仿对我们的迷惑,竭力去掌握客观真实的文学相貌。与此同时,弗莱还对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做出了价值分化,他认为“词语所指的事物”和“词语与其指称之间的传统联系”是“外向和离心的”,这类“外向意义的标准是次要的”,而我们在文学里追求的应是“内向或向心”的言语结构形式,即“从词语中引申出一种由它们构成的更大的语言模式”,也正是因为“象征的符号形成了一种独立自主的言语结构系统”,我们才拥有了文学。从内向意义到自成一体的言语格局过程中,不仅形成了“文学的结构”,也再次使得现实世界与文学距离渐远,因为二者间的联系方式是语言系统,而此时“文学只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罢了。

这种距离秩序观念的提出,使我们尽力挣脱出了“现实生活”对于“文学”的全方位笼罩,“简单将文学解释成对于现实生活模仿”的原理不再适用,同时,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成功避免了文学批评再次沦为他类学科批评的附庸。“文学”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也是与“科学”“政治”“神学”等系列干扰因素划清界限,“文人变节”的危险剧情,成为了弗莱重点提防的文学批评隐患。

三、“站后看”视角的派生:“原型”意义的提出及其发展脉络

在弗莱论述“模式类型分类”的相关问题时,“站后看”理论里的远距离视野,有效地帮助他从宏观角度厘清了“文学里的原型本质”问题,并对及其发展过程作出相应解释。将论文《历史批评:模式的理论》和《伦理批评:象征的理论》结合来看,弗莱将对文学作品的剖析分为了内外两部分延伸:一是在文本内部,将“mythos(神话)”作为关键要素来解读文本的叙事模式,且因为叙事模式作用于叙事内容,由此弗莱将不同的神话元素匹配了不同的叙事方式与之呼应,展示出自己所推崇的“文学作品回流至神话”的观点。二是在文本外部,虚构型文学作品和主题型文学作品都可归位入“神话”“传奇”“高模仿”“低模仿”“讽刺”的五类模式之中,并与不同的叙事阶段相结合形成“文字”“描述”“形式”“神话”“总释”五个相位,这样的对应衍生出了“原型”这一重要概念。“原型”成为了叙事模式中可以流淌运动的元素,因其出现,文本间的沟通交流成为可能。

在这一套对应结合的系统中,由“神话”出发最终又皈依“神话”的路径,使文学史的前进方向不再是固有的单一形式,而是进入到一种循环移动、互相交流的新型状态中。因此在文本的内外部条件里,形成的都是封闭的循环模式。与此同时,“神话”的价值在弗莱的理论架构里被大大提升,成为了文学作品保留思维意识的重要场所。

弗莱利用“站后看”视角定义出“原型”这一重要的概念,并将文学正式纳入系统的研究手段中进行观察,确乎是文学批评角度上的一次伟大创新。他宽阔的学术眼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多角度、多方位、多关系、多层面考察文学现象的可能,更是将我们从“新批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小家子气中,重新拉回至视野开敞的高地上。

四、“站后看”视角的升华:“原型批评”理论的诞生成型

在第三篇论文《原型批评:神话的理论》之中,“原型批评”的理论被最终完整生成。

它是弗莱于宏观论证的视野背景下搭建起的一方文学研究平台,原型研究驱使我们从大处着眼,从总体上把握文学的组织结构。倘若说第一、二篇论文是在阐述“原型”的意义和价值的话,在第三篇论文里弗莱则是开门见山地肯定了原型研究的中心是“神话”,并提出了系统的原型批评准则。弗莱通过论证“文学循环论”的相位对应规律,来凸显“原型批评”的普世原则,把握住西方文学从神话发端,然后继而转化成为喜剧、传奇、悲剧,最后演变成反讽和讽刺,且在最后阶段,又返回神话的运动脉络。

弗莱在书的序言中曾提出:“文学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且不依附于它所讨论的艺术而存在,具有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结构”,强调应该将“文学与阐述或论断性的文章区别开来”。因此,弗莱选择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础,并通过“原型批评”和“总体释义批评”去构建“文学的结构原理”,力求“为整个文学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这一理想蓝图的最终实现,正是因为弗莱坚持了“站后看”的观点,让距离意识为自我宏观的理论编制创造了可能。

同时,在“原型批评”的理论系统里,弗莱还利用“站后看”的视角观点,对原有的“道德为上”的价值观念进行了矫正,反对因为“道德价值判断”让“文艺作品变成产品”的行为,因为弗莱认为“价值判断只能间接地而不能直接地交流”,“对作品的评价建立在文学研究的基础上,而文学研究永远无法建立在评价上”。以弗莱对《哈姆雷特》的文本解读为例,《哈姆雷特》里黑暗混沌的社会现实、丹麦王室里的权力乱斗被视为冬季的毁灭与萧瑟气质,而哈姆雷特作为英雄人物的命运,最终是以死亡赢取了胜利。这里,弗莱并未将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用“道德规范的违逆”去解构,而是以“牺牲”的语境,来表现文本的内涵,哈姆雷特以“自我牺牲”战胜了冬季的黑暗势力,悲剧收尾的表象下是一个光明与希望式的内核,代表着生命将由冬季迈入春季的明媚与和煦,迎来循环再生。“站后看”的宏观视角在这一文本里发挥出双重效用,不仅以“牺牲”为悲剧原型展开了对神话的原始思维思考,还使得文本避免落入“道德”、“命运”的艺术俗套。

五、结语

《批评的解剖》作为诺斯罗普·弗莱的代表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批评理论经典,它从宏观出发,将视野指向整个西方的文学经验和批评实践,瓦解了“新批评”理论,且还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以结构主义方法为手段对整个西方的文学经验和批评实践作出了独特的分类。特别是“站后看”视角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学打开、批评鉴赏的方式。在现今这般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琳琅繁杂的时代里,我们似乎更加需要弗莱精神的警醒与提示,冷静地“站后看”,才不至于眼花缭乱,难辨良莠。时间上的距离审视,也会让我们对于弗莱的成就贡献更客观与准确。岁月删繁就简,褪去弗莱的层层赞誉标签后,我们终于能够把握住他大师级思想家、批评家的样貌本质。感谢常读常新的《批评的解剖》,感谢弗莱,让我们在文学前进的道路上并非月迷津渡,不辨東西。

参考文献:

[1](加)诺思罗普·弗莱,著.批评的解剖[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刘海丽.弗莱文学人类学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3]赵丽莉.弗莱及其《批评的解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8.

[4]贺丽.诺思洛普·弗莱:文学理论视域中的文化批评[D].湘潭:湘潭大学,2007.

[5]喻琴.多维视野中的弗莱理论研究[J].兰州学刊,2008(02):195~198.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经典讽刺范文第4篇

02、距离,产生的不是美,而是诠释了不堪一击的爱情。

03、现实告诉我们说:有什么别有事;没什么别没钱;动什么别动情。

04、爱情就像沙漏,心满了,脑子就空了!

05、人生烦恼就12个字: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

06、很多人闯进你的生活,只是为了给你上一课,然后转身离开。

07、终于知道吃奥利奥,为什么要先“舔一舔”了,因为那样 就没人抢了。

08、女人没魅力才觉得男人花心,男人没实力才觉得女人现实。

09、慢慢的,长大了,却感觉变沉默了,懂得多了,却不快乐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么?

10、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11、明明不是陌生人,却装旳比陌生人还陌生。

12、不要轻易评价别人,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他的人生。

13、不要拿过去的记忆,来折磨现在的自己 。

14、在人之上要看得起人,在人之下要看得起自己。

15、跟自己说声对不起,这些年一直没学会爱自己。

16、我很想告诉你,我好想你,可是我怕得到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哦"字 。

17、女人,不需要倾国倾城,只需要一个男人为她倾尽一生。

18、在乎才会乱想,不在乎连想都不会想。

19、表面都是心连心,背后都在玩脑筋。

20、不要嫌父母老、爹妈脏,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不嫌你脏的人,父母的恩是我们一辈子都还不清的。

经典讽刺范文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寓言故事

2、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言的深刻寓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悉寓言内容,理解寓意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寓意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点题:

一、导入新课,简介《伊索寓言》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板书:故事——道理)读课题

12伊索寓言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同学们所熟悉的《龟兔赛跑》、《谁的本领最大》、《狼和小羊》、《狐狸与乌鸦》等寓言故事,都是从《伊索寓言集》里选出来的。

二、学习寓言《狐狸和葡萄》

(一)读课文

1、说起狐狸,大家都很熟悉,很多故事中都有它,如:兔死狐悲、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等,在你的印象中,狐狸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学生谈感受)。

2、今天咱们再来读一个发生在狐狸家族里的故事,(读课题)正音:狐狸、葡萄组成词后要注意轻音的读法。。狐狸和葡萄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流利。

3、指名分读各节,相机正音辨形

正音: “馋”是前鼻音翘舌音,“酸”是平舌音;

辨形:“狐狸”是反犬旁,说说还有哪些字是反犬旁;“馋”的笔画笔顺;“酸”是酉字旁,不能少写一横。指名上黑板书写,其他学生描红。

4、交流:说说狐狸和葡萄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学故事。

1、小动物常常是伊索寓言故事里的主角,瞧,狐狸向我们走来了 ,它还会说话呢!

齐读:“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这些葡萄真的不好吃吗?

2、狐狸看到了怎样的葡萄呢?齐读: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出示图片)

(1)你觉得葡萄长势怎么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葡萄成熟了?(形状的大小、颜色透亮)

(3) 你想到了哪些描写葡萄的词语和句子?(又大又圆、又酸又甜、晶莹剔透、酸溜溜、甜津津;颗颗葡萄像硕大的夜明珠、晶莹透亮……)

用你的朗读描绘一下这令人垂涎三尺的葡萄。 (4)看到这几串成熟的葡萄,你有什么感觉、想法?

3、出示“一只狐狸看到了,馋得直流口水”。 (1)指名朗读。

(2)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狐狸很喜欢吃葡萄。) 想象狐狸的馋样儿。用你的朗读把狐狸的馋劲儿表现出来。

4、看到这么诱人的葡萄,狐狸真想尝尝这美味啊,他是怎么做的呢?齐读: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

5、想想看,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呢? (预设:爬树、跳跃、用棍子敲、用石头砸„„)

6、指名表演狐狸够葡萄。

7、狐狸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结果怎样? 这就叫——“白费劲”。

8、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为什么狐狸却说:(齐读)“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9、狐狸这样说,难道他不想吃这葡萄吗?(想) 从哪些词句能看出狐狸想吃这葡萄的? 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了各种办法 边走边回过头来

10、这么美味的葡萄,想尽办法都吃不到,这时,“狐狸感到无望了,只好转身离开。”理解“无望”。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11、狐狸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表演读: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2 想一想,这里的“酸”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时狐狸的心情是怎样的?(无可奈何、舍不得、窝火、不甘心。)用你体会到的心情读这句话

(三)明道理

1、假如,葡萄架上的一只麻雀看见了,告诉他这葡萄是甜的,面对这尴尬的情景,狐狸又会怎么酸溜溜地说呢?

2、伊索先生知道了这件事,并为此嘲笑它了,狐狸先生又会怎么对伊索说呢?

3、现在明白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了吧?(虚荣心强、要面子、生怕人笑话;自己无能为力,却又不敢承认自己的无能,表里不一。)

4、引出寓意,示: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齐读)

5、从上面的故事你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

6、辨析“成熟”

①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

②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这两个“成熟”分别是什么意思

7、用自己的话说说“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

8、这些人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种心理对吗?

9、生活中有没有和狐狸一样的人呢?举例说说。

10、拓展练习:(出示)

填一填:

①狐狸明明(

想吃葡萄

),可因为他(

),却偏偏说(

)。

②刘燕明明想当学习委员,可因为他(

),却偏偏说(

)。

③(

)明明想(

),可因为(

),却偏偏说(

)。

经典讽刺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 „„„„„„„„„„„„„„„„„„ 1

一、深厚的艺术渊源 „„„„„„„„„„„„„ 2

二、创辟幽默的讽刺语言 „„„„„„„„„„„ 3

三、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 „„„„„„„„„„„ 4

四、幽默、调侃的讽刺手法 „„„„„„„„„„ 5

(一)调侃式的文笔 „„„„„„„„„„„„„ 5

(二)漫画式的勾勒 „„„„„„„„„„„„„ 6

(三)犀利细微的心理分析 „„„„„„„„„„ 8 注释

„„„„„„„„„„„„„„„„„„„

9 参考文献

„„„„„„„„„„„„„„„„„

10 致谢辞

„„„„„„„„„„„„„„„„„„

试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内容摘要:《围城》是一部睿智的书,是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侃,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讽刺艺术高超,别具一格,妙趣横生,各种比喻精辟、新颖,令人叫绝且俯拾即是。各种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以及古今中外的典故、逸闻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采用独特象征,蕴含深刻的哲理;还常以幽默、漫画、调侃式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情世态,调侃“芸芸众生”。心理描写细致精微,能准确传达出人物特定场合下瞬间所萌发的心思和微妙情绪。在幽默外表下露出辛辣犀利的笔锋,一针见血。 关键词:讽刺 幽默 比喻 象征 漫画

对于现代青年来说,钱锺书无疑是一个谜一般神秘而富于魅力的人物。他是“钟情于书”的大学者。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除鲁迅、梁实秋、老舍之外,可称得上幽默大师的人物。他的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滔滔不绝的口才,浓郁的机趣与睿智,澹泊宁静,毁誉不惊的人格,使得他极富传奇色彩,风靡海内外。夏志清称他为“当代第一博学鸿儒”。舒展称其为“文化昆仑”。尤其是当年他的“奇书”《围城》一经出版,就十分畅销,洛阳纸贵。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了给人看。”钱钟书的《围城》撕破的是那些学历煌煌的虚伪面孔,作品通过对方鸿渐及他周围的一群人,从热闹的十里洋场到闭塞的三闾大学,从国外留学生活到国内游荡经历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提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他那清如水,明如镜,挥洒自如而又耐人寻味的语言,使《围城》成为幽默文学语言的范本。许多专家称其为新的《儒林外史》,这是五四之后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杰作。它是一部以旧中国中上层知识分子病态畸形生活为描写对象的幽默而辛辣的讽刺小说。作者以幽默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情世态,调侃“芸芸众生”。常以平易的笔触在貌似嬉笑中予以淋漓尽致的嘲讽和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一针见血。下面,就《围城》的讽刺艺术试作分析。

一、深厚的艺术渊源

《围城》妙趣横生的语言,常令人忍俊不禁,这种幽默古已有之。早在元明清时期,我国就有一些作品略带幽默,如《水浒》描写李逵、鲁智深,使人“或笑或哭,亦哭亦笑,时而哭不得,笑不得,远超乎讽刺褒贬之外,而达乎幽默同情境地”;《西游记》描

- 1

不出去的变色变质的半生红烧肉“像红人倒黑运,又冷又黑”,锋利而贴切,逗人发噱。又如说“鲍小姐那类女人”是不“伤春”的“一切衣服在她身上像只软木塞之于酒瓶口,不需要酒的时候才需要瓶塞。”⑶一个生动的比喻就能使读者对鲍小姐的作风了然于胸。还有方鸿渐在本县省立中学作报告时大谈鸦片,梅毒,“令那纪录的女生涨红了脸停笔

⑷不写,仿佛听了方鸿渐最后的一句,处女的耳朵已经当众失去了贞操”。形象而又俏皮,耐人寻味。

《围城》丰富的比喻,风趣幽默,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讽刺艺术效果。比如,作者在嘲讽李梅亭时说他“脸上少了那幅黑眼镜,两只大眼睛,像剥开壳的煮熟鸡蛋”。⑸又挖苦他“本来像冬蛰的冷备动物,给顾先生当众恭维得春气入耳,蠕蠕欲活”。⑹暴露出了李梅亭的贪图虚荣,一顶“高帽”就使其飘飘然。在描写假哲学家褚慎明时,“褚哲学家害眼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的弹出的子弹’,险的突出眼眶,迸碎眼镜。”⑺生动地勾勒出褚慎明卑鄙下流的丑相,揭示出其肮脏的灵魂。在描写以嫖娼与赚“外块”为其能事的“侯营长”的长相时,则形容他“有个桔皮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⑻尖酸刻薄地讽刺侯营长那丑陋的嘴脸„„诸如此类显示出作者丰沛联想力的巧妙而生动的比喻,仿佛一枚枚辣味十足的野山椒,俯拾即是地散布在作品的情节、肖像、人物心理、细节、性格以及自然景物等各类描写中,令人目不暇接。既大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讽喻性,又增强了读者的阅读趣味,对于绘声绘色地刻画人物情态,常能收到画龙点睛之效。

《围城》有如此众多的妙喻,这与作者对比喻有深入地研究有关。钱钟书在他的学术名著《宋诗选注》和《管锥篇》等著作中强调,“广譬喻”。在《旧文四篇》里又提出:“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喻包括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所在事物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愈多愈大,则相同之处愈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出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就愈高。”对比喻艺术地精深研究加上高超的分类取譬能力,使他能够在小说中把各种新鲜奇妙、生动形象的比喻散布在各方面的描写中,使《围城》的讽刺语言更机智、幽默。

三、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

读《围城》不但可以感受到沿途邂逅的惊喜,体会到妙趣横生的比喻,更能咀嚼蕴含深意的象征。其中,最富于人生哲理的是关于“围城”这一主题。小说中有一段对话说得很明白:

- 3

(一)调侃式的文笔

在看似漫不经心的语言后隐藏着一种嘲弄与讽刺。作者常用半是讽刺,半是悲怜的口吻调侃“芸芸众生”,他是绕舌的、俏皮的、促狭的,联想特别活泼,思维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他总是尽情地挥洒着那种博引经传、融贯中西、联想无穷的笔法,超越具体描写对象,驰向广阔思维空间的讽刺、幽默笔墨,能造出一种由博识、睿智、谐趣构成的有智性之类的审美世界和巧喻迭出,纵横恣意的独特文体。在调侃方鸿渐购买假文凭时,作者引用《圣经》里的故事作比:“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⑽在嘲讽他的自我解嘲时,又拉来了中西古代哲人柏拉图和孔子作陪衬:

“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士兵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吏对民众都应该哄骗。圣人孔子还假装生病哄走了儒悲。甚至孟子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丈人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好意思叫他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是决不开这个学位”。⑾

这样调侃,就刻画出主人公自欺欺人的阿Q相,正如作者所说:“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虚、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在谈到方老爷给孙儿取名阿丑时,作者也要引经据典戏谑一番:“人家小儿要易长寿,每以贱名为小名,如犬羊狗马之类,又知道司马相如小字犬子,桓熙小字石头,范晔小字砖儿,慕容农小字恶奴,元叉小字夜叉。更有什么斑兽、秃头龟儿、獾朗等,才知道儿子叫阿丑还算体面的。”⑿从中可以看出方遯翁父子的迂腐,是典型的封建“遗老”、“遗少”。

在调侃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抹胸,海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白皮鞋里露出涂红的指甲”时说,她是“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了。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⒀写出了鲍小姐的行为放荡,惹得“那些男学生满腔邪火,伤害及中国国体。”

在《围城》中,作者不但对“知识分子”,就是对行车走卒之辈也进行了尽情调侃、嘲笑。它实则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二)漫画式的勾勒

钱钟书常用漫画式的笔法勾勒“众生”,他以锋刃的笔法高超地概括出一幅一幅神

- 5

刺性极强的漫画。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品尝到漫画式的幽默。

(三)犀利细微的心理分析

钱钟书善于用洞烛幽微、纤芥毕肖的笔触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微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这正如一位讽刺幽默作家来说:“一切琐庸的、可怜的、鄙陋的东西,似乎都不能逃过他的眼睛。”

首先,《围城》的讽刺幽默大胆借鉴西方心理描写的技巧,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的观察和分析,深层次地进行艺术开掘。如《围城》对老处女范懿装腔作势的心态以及对汪处厚太太内心世界的刻划,就十分的传神精微而深刻。

如范懿这位“女生指导”僻处山谷,年华老去无人问津,性格也变得古怪起来。她喜欢打听消息,搬弄是非,对女性的同事总要在背后攻击几句,决不能轻易放过。听说汪太太给她做媒,求之不得,但又故弄玄虚,强自矜持,经过一番自我克制,还掩盖不了胸中的那点猴急的心情。汪处厚夫妇请吃饭,她五点钟才过就到汪家。见过辛楣以后,“像画了个无形的圈子,把自己跟辛楣围在里面,谈话密切得泼水不入”。⒃而且处处随口凑趣。辛楣说这儿闷得很,没有玩儿的地方,范懿说:“可不是吗?我也很少谈得来的人。待在这儿真闷。”辛楣说曹禺是个伟大的戏剧家,范懿快乐得拍着手掌道:“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思跟我完全相同。”高校长进来,辛楣乘机把首席让出来。高校长想了想后不同意,仍旧要辛楣坐,辛楣不肯。高校长让给范懿,“范小姐只是笑,身子像一条饴糖粘在椅子里”。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同行的方鸿渐、刘小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辛楣陪她走河底;一会儿说忘了手提包,让辛楣陪她回汪家去取。描摹心理,逼真如画。既不失幽默,又颇具讽刺色彩。

其次,他还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挑开蒙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温文尔雅的面纱,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出调侃对象的丑陋灵魂,戳穿和嘲笑对象在言行举止上的虚假性。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就职的路途上所表现出来的吝啬心理,就很有讽刺意味。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省钱,却偏要撒谎骗取别人的好感。路途中,他因为舍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便找借口用别人的伞。他带来了一木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但不给药,又显得过于小气。左思右想忽然灵机一动,记得前些天已打开一瓶鱼肝油丸。虽然鱼肝油丸比仁丹贵,但已开封的药,“好像嫁过的女人减了市价”。于是拿鱼肝油丸给孙柔嘉服下,弄得她又一次呕吐。李梅亭这种吝啬的怪诞心理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吝啬心理活动中暴露出来,给人们以厌恶之感,其正人君子的假面具也就被一层层撕下来。这样的讽刺,不同于疾言厉色的抨击,而是通过客

- 7

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钱钟书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他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时代。

总之,《围城》以其雅驯的书卷气,淹博的运典,创辟的比喻,传神的描绘,流畅的语言,粹美的文字„„赢得了作品的美学价值,强化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它是一部回味无穷、耐人寻味的奇书。它时而让你笑,时而让你哭,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转叹,令少不更事者惘然若失的悲剧底蕴。

- 9

致 谢 辞

本次论文写作得到了中文系教师杨军老师的精心指导,他不仅关心论文写作的进展情况而且详细地修改了论文,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性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再加资料不全和时间仓促,所以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上一篇:国电公司范文下一篇:夯实责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