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

2023-09-20

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第1篇

立德树人

仁,仁者爱人,立己达人。

德,厚德载物,立德树人。

为适应教育发展大势,自2009年建校以来,廉江一中通过学习孔子、弘扬国学、浸润育德,逐渐找到了一条仁以立德、立德树人的“仁德教育”特色发展之路,推动学校不断前行,不仅中考、高考成绩显著,还被评为湛江市文化建设示范单位、湛江市绿色学校、湛江市德育示范学校、湛江市文明单位、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全国特色学校、全国校园写作示范学校、全国创新名校、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仁德之始

走进廉江一中,仿佛徜徉于国学殿堂:宽广美丽的“论语广场”正中矗立着孔子雕像,中央两侧的石柱,刻着体现“仁、义、礼、智、信”核心思想和“温、良、恭、俭、让”处世品格的论语名句……从“论语广场”的创设,到“仁”“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课程的融入,廉江一中仁德教育特色的创建之路,无不凝聚着廉江一中校长张旭的智慧与心血。

1. 一个校长的德性之思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灵魂所在,生命不息。”在张旭看来,德育就是让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无限接近天空时,又勿忘脚下的大地。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这些传统文化智慧就像一条长长的根脉,扎根在我们生长的土壤里。由此,张旭认为,德育是扎实人生的根本,德育是树人成事的保障。

2008年7月,按照廉江市委组织部指示,张旭负责筹建廉江一中。学校建成后,摆在张旭面前的难题是,如何确定办学宗旨、奠定办学基调、构建办学特色?张旭选择往回看,开辟了一条教育“寻根”之路――向优秀的传统文化寻根。基于此,经过与教师讨论,张旭敲定了办学思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以国学经典为载体,打造学校的特色品牌。

2. 一所学校的树人之举

理清办学思路,接下来就是搭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平台。基于此,张旭提出了建设论语广场的设想。在廉江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论语广场于2010年1月建成。张旭说:“建设论语广场,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学经典’,营造浓厚的德育教育氛围,让学生明白‘颂经、尊孔、学做人,知书、识礼、成大业’的道理。”依托论语广场这一载体,廉江一中从校园生态、文化建构、课程建设等方面入手,为学校通过传统文化导向立德树人搭建了一个标志性的平台。

立德树人,要树人,教师必须先立德。为此,廉江一中每年都开展一次以“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立师德,树师表,正师风,铸师魂,用精神和事业点亮教师成长的心灯。同时,张旭重视教师的培训和专业成长:对青年教师,张旭提出三年循环教学制,通过循环教学助其成长为优秀教师;对中年教师,张旭指导制定了《廉江一中名师培养方案》,每学年推选10位名师培养对象,助其早日成为名师。这些举措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成长,让教师在教书育人之路上有心有法,有为有位。

既有文化育人之平台,更有立德树人之良师,廉江一中逐渐形成了仁德立人的学校育人特色雏形。

仁德之式

“以德立校,以智强校,先成人,后成才”的办学理念,“培养有中华灵魂和世界眼光的当代人才”的办学宗旨,“争一流、创特色、办名校、育英才”的办学目标,“厚德、博学、砺志、笃行”的校训,“孝亲、尊师、赞美、鼓励”的校风,“勤学、善思、互助、奋进”的学风……现都已篆刻在廉江一中的各式建筑之上,处处彰显着学校的精神文化底蕴,凸显出仁德教育样式之美。

1. 成式

这里所谓“成式”,是指已经形成的特色教育样式。从传统文化入手,办学以来,廉江一中逐渐形成了文化育人、活动怡人的育人之路,彰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路径。

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文化育人。以论语广场为平台,以传统文化为抓手,廉江一中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每日书声琅琅的晨读、晚读,每周一节的《弟子规》或《读,学做人》校本特色课程,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例行儒学传统教育,每年9月28日的敬师节活动……如今,廉江一中已基本形成了“读?看?听?说?行”融于一体的传统文化教育路径:一“读”,利用晨读午读、文化周等读《论语》《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精华;二“看”,由班主任组织,每月安排一节班会课,利用教学平台播放《感恩》《母亲》《天下父母》《母慈子孝》《让生命充满爱》等视频,引导启发学生珍惜生命、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奉献;三“听”,利用“校园之声”广播让校园处处散发传统文化书香,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学生聆听专家解读经典;四 “说”,打造“说”的平台,如每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后,由学生代表作《弟子规》学习心得体会专题演讲等,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反思和吸收;五“行”,在每年的孔子诞辰日组织新生集体礼拜孔子,通过书画、手抄报等形式开展“传统文化名言名句选读”“读《论语》、写心得”等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传统文化。

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活动怡人。廉江一中把学生社团作为素质教育新课堂、学校特色活平台,对各社团制订了科学的学年活动计划,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开展活动。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是全校统一开展社团活动的时间,各社团定期开展书法、美术、文学和科技等知识讲座和比赛,举办全校性田径运动会和科技文化艺术节。“在我们学校,每人每天阳光锻炼一小时,每人参加一个社团,每人学习一门艺术技能。”张旭自豪地说。课外时间的廉江一中,琴声曼妙,歌声飞扬,艺术楼里传来朝气蓬勃的大合唱、古筝曲,运动场上已拉开了足球比赛的序幕,论语广场空地上闪过各种高难度动作的轮滑舞者……论语朗诵队、美术社、书法协会、合唱团、古筝队、女子足球队、科技协会、摄影协会等34个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校超过50%的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并结出了喜人的硕果:学校合唱团参加第四届香港国际青少年合唱节比赛夺得小组合唱金奖、混声合唱银奖,参加广东省第5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得一等奖,参加第13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比赛荣获重唱小组唱银奖、青少年组铜奖;学校足球俱乐部 9名女足球员被选拔到湛江市女子足球代表队,参加第14届广东省运动会(学校体育组)足球比赛,获得冠军;科技协会在全国航模比赛、青少年创造力大赛等活动中斩金夺银,多人多次获国家级奖励――学校科技小组参加第3届“晶草杯”钟南山创新奖公益活动、第11届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和第67届德国纽伦堡发明展中国地区选拔赛,获得三金一银的好成绩,学生叶德瑜的 “便携式高效发电装置――重力势能太阳能风能互补蓄电演示仪” 发明作品勇夺第68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银奖及第9届国际发明创意大赛金奖。

2. 创式

这里所谓“创式”,是指正在以及将要探索的特色教育样式。立足于论语广场平台,通过传统文化育人与特色活动育人这两大成式,廉江一中以仁爱之德载育人之道,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果与极高的社会声誉。在此基础上,廉江一中立足现代化视域下教育理念的范式变革,于2016年下半年起明确提出仁德教育理念,创建仁德教育特色学校,让学校的教育特色在聚焦中更加鲜明。

为什么要在这时提出现代化视域下的仁德教育理念?“主要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是适应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特色发展也到了一个需要主题性聚焦、体系化梳理的阶段。”张旭接着说,“将‘仁’‘德’思想与现代化视域结合起来思考,有利于学校在仁德教育理念引导下整合学校特色发展样式与路径,构建起更多样、更系统的学校特色发展生态。”正是基于这样的实际与思考,廉江一中不仅明确了仁德教育发展理念,而且通过申报《仁德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教育理念的范式变革》省级重点课题立项深入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方向,以现代化视域为基点,以“慈、和、爱”为核心,积极探索以深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强化教育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的仁德教育实施策略,构建“崇德尚礼”的仁德课程体系,全面开展“仁师、仁生、仁教、仁学”的仁德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创建系统化的仁德教育特色样式。

仁德之旨

仁德,既是传统文化之精华,又寓现代教育之精髓。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以爱育人,强调真、善、美。这些,都可以从仁之德性找到精神源头。廉江一中的仁以立德、立德树人的仁德教育理念与实践,以现代化视域传承传统文化智慧,推进教育特色优质发展,可谓找到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相生的教育发展路径。

仁德教育,立足于文化“寻根”,但这种“寻根”,不是一味遵循不合时宜的文化传统教条,而是要寻回被遗忘了的或被边缘化了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结合现代教育价值导向,发掘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教育内涵。所以,廉江一中虽然倡导一拜孔子学礼仪、二拜孔子学做人、三拜孔子学读书的“三拜”活动文化,但这种“三拜”活动文化不是为了复古,不是崇尚迷信,而是以一种现代敬拜礼来营造尊师重教、立德树人的育人氛围,展现学校以孝为先的孝道、以生为本的生道、以师为主的师道三位一体的“三道”思想理念,并由此促进学生在日常行?橹凶跃跣纬啥辔⑿Α⒍辔屎谩⒍嘈欣竦摹叭?多”习惯,自觉实现内务无杂乱、餐桌无剩饭、地面无垃圾的“三无”目标。学校还通过成立“清华园”助学基金,以“借”而不是“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资助,学生可在将来有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归还”,实现仁德品行的自觉传递。如今的廉江一中,处处展现了举止文明、知书达理、热心服务的师生风貌。

在廉江一中,通过对以孔子为典型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学习,促成学生日常优良品行的生成、培养与传递,极好地彰显了仁德教育的目标导向与旨趣――仁以立德,立德树人。

(本文图片由廉江市第一中学提供)

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第2篇

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的产物, 和地球上其他有生命的动物一样, 人的生命首先具有自然属性, 而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生命特征必然遵循生命的规律, 都必然会经历从出生, 成长, 衰老到死亡的过程。理解了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 就要树立健康的理念, 要遵循人的生理规律, 爱惜自己的身体, 同时也要爱护我们人类的家园, 爱护大自然, 保护生态环境, 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每个个体的人都是唯一的自己, 是独一无二的具有自我特征的生命, 任何其他的生命都不可替代。同时, 每个人在生命的过程中都会逐渐地感受到生命的脉搏在跳动, 生命的力量在释放, 逐渐地意识到生命的存在, 但何时思考生命的问题却是因人而异的。因此, 生命教育的实现基础和出发点就要从唤起生命意识的教育开始。

1.1 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就是活着的每个个体能够意识到生命的存在, 有了对生命本质的清楚认识, 进而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人类作为一种地球上的类生物的生命是必然的, 但作为每一个鲜活而各异的生命个体却是偶然的, 恰如一粒尘埃, 但生命的意识恰恰要通过个体的感知才存在, 这让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生命都必然怀有对生命的感激和尊敬, 进而产生极大的敬畏之情。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上天送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生命应该具有公平性, 在意识到自我生命的珍贵性的同时, 也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存在的生命,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就要热爱每一个存在的生命。

1.2 死亡意识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就一定要涉及到死亡意识的教育。死亡作为生命的终结, 是任何生命都不可避免的, 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同时也要意识到生命的诞生既是伟大而神圣的, 也是渺小和脆弱的, 和浩瀚无限的宇宙相比, 人的生命不过如流星般划过而短暂。由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还有很多的不安全因素, 比如交通、饮食、战争、冲突、犯罪等等各种危险因素的出现都会轻易地导致生命的离去, 只有很好地理解了死亡才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也正是死亡的存在才凸显出生命的有限性和生命的不可逆性, 才更加体现出生命的宝贵。

2 生命教育是精神生命的教育

人的生命不仅仅是生理性的自然生命, 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生命。人的生命最高价值就在于人是真正的精神动物, 这是人和其他任何生命的本质区别。人具有意识, 具有主体能动性。它是人战胜自然, 改造自然, 创造财富的源泉。人的精神生命是自然生命的升华, 人的精神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 是生命意义引领下生命情感、意志和理性的综合, 意义是精神的核心、统帅。有意义引导的生命能在追求意义的人生历程中形成丰沛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牢固的信念和理性的精神, 因此, 精神生命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情感教育

人具有丰富的情感, 情感是人的精神生命中的重要内容, 是人的生命力量的真正体现, 因此, 情感是生命的重要内涵。身体只是生命的工具, 是完成人生事业的必备条件, 而精神才是生命的主宰, 真正体现生命的价值。要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情感教育, 它可以引人振奋, 昂扬向上, 幸福的人生离不开积极正向的生命情感。

2.2 幸福观教育

尽管人人对幸福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 但幸福却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状态, 人之所以拥有美好的精神生命, 就在于人们向往美好的生活。没有对幸福的追求, 就没有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但同时, 幸福又是一种具有主观性的感受, 是一种生命历程中的体验, 几乎总是和欲望、快乐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正确的幸福观不是以满足自我的欲望的实现为目标, 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出和谐的状态, 不仅是自我的和谐, 更是自己和他人的和谐, 自己和社会的和谐以及自己和自然的和谐。

2.3 挫折观教育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次旅行, 一路上总会遭遇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 不仅会经历阳光明媚, 春暖花开的时候, 也会经历狂风暴雨, 寒冷彻骨的时候, 挫折总是不可避免, 世间的万物总是有它的对立面, 要学会换个角度思维。挫折尽管会让人失落痛苦悲伤, 但正如古语所说:“梅花香自苦寒来”, 挫折能够让人清醒, 能够找出失败的原因, 吸取教训, 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要培养乐观宽容的心态对待一切事情, 正如一位成功的影星所说, “我要感谢所有的人和事, 包括那些打击我为难我诽谤我的人, 没有你们的刺激, 我还站不到今天这个领奖台上”。

3 生命教育是社会生命的教育

马克思说过,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是大自然的产物, 也是社会的产物, 每个具有生命特征的个体人组成了社会, 社会离不开人, 同样, 人也离不开社会。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的人, 都必然具有社会生命的存在。人的社会生命是实现人之生命价值的根本, 价值体现的是一种意义关系, 人活着不仅仅是只为自己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而活, 最终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是人的社会生命, 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3.1 责任意识教育

人应具有责任意识, 这是基于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人具有主体能动性, 马克思认为, 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是人高于其它动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正是人能把自己的生命活动作为客体加以认识和改造, 使其自身成为全面发展的主体。也就是人首先具有主体意识, 进而上升为责任意识。责任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自我生命成长的关心, 更主要体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热情和关注, “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总离不开国家的怀抱, 要具有对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社会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

3.2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 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 一种情怀和行为, 就是知恩、报恩和感恩。感恩意识体现的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无比热爱和珍惜, 更是对他人的认可和欣赏, 要感恩人类生存的家园, 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感恩是一种情感, 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 是人生观, 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如果每个人都能永怀感恩之心, 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是和谐而完美的。

摘要: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 是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完善人的生命价值, 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实现人和自然, 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本文从人性的特征出发, 试从人的自然生命, 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个层次来阐释生命教育的内涵。

关键词:生命教育,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

参考文献

[1] 刘济良, 等.生命的沉思 (第1版)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12.

[2] 王北生, 等.生命的畅想 (第1版)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12.

[3] 刘慧.生命德育论 (第1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0.

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第3篇

办好义务教育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体现。政府必须为每一个适龄儿童、青少年提供符合基本要求的义务教育机会,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具体就是通常说的“要办好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学校要达到法定的基本办学条件配置以及相应的办学水平, 社会、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就会提高。当前, 优质的教育资源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强烈愿望和教育需求。本文以一个普通初中教师的视角, 就目前的初中教育, 提出几点建议。

1 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初中教育的内涵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初中教育学制和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建立健全多元化、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1 注重学校自主内涵发展, 积极提升学校管理品质, 打造初中品牌

简单依靠政府或外力支持是不够的, 校长应积极挖掘学校的优势和潜能, 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思路, 走特色办学之路;探索现代学校制度, 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树立学校品牌经营思想、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学校活力和创造的激发机制、稳定和平安的维护机制, 促进学校和师生实现最大可能的发展。提高学校的声誉、促进学校社会声誉的良性转变。

1.2 以有效教学为抓手,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上好每一堂课, 关注每一位学生, 教育好每一个班级, 狠抓困难初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常规奠定基础, 细节决定成败, 过程决定效率。教育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应坚持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并根据初中特点、聚焦课堂, 减负增效,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抓好教育常规, 抓严教育细节, 抓实教育管理。不断丰富办学内涵,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提升办学品位, 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而不能急功近利或异化教育教学发展指标。

1.3 完善县域校长、教师培养机制, 提升人力资源品质

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客观存在的地域差异等多种因素, 造成城区间、城乡初中教师生活环境、就业环境、创业成才环境等多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些中学的优秀教师 (包括优秀毕业生) “进不来, 留不住”。五华县初中缺乏专家型的管理队伍和学科带头人, 造成教师业务素质提高不快, 冒尖不够。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当具备有共同愿景、有激情、自信诚实、宽容尊重、经常反思, 自我超越的品质特征。一流的初中师资是一流初中教育品质的保证, 要着眼未来、拓宽思路, 创新培养引进机制, 不拘一格、通过公开招聘等形式吸引省、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秀中青年初中教师来我县任教。完善县级“名师、骨干教师”评聘机制, 促进中学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 培育、扩大优质师资队伍, 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重视初中校长队伍建设。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和出口, 学校和教师均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 校长需要用自己的理性、激情和智慧感染教师, 激励教师发挥专业自主空间, 建构团队合作模式, 提高教学品位, 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防止教师职业倦怠和当前初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现象”。

1.4 重视校园精神培育, 提升学校文化品质

高品质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根基和灵魂, 是学校成长进步、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基于尊重、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 培育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生态。努力构建初中学校学习共同体, 弘扬科学精神, 促进校、师、生三重价值的共同实现, 在学校历史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再造学校文化, 提升层次, 积极树立和打造优质初中品牌形象。

2 以均衡发展关, 拓展初中优质资源

初中学校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提高教育的均衡程度与学生家长的满意程度, 提高薄弱教师的教学水平, 形成一批注重自主内涵发展、教育教学特色鲜明的骨干教师队伍, 提高学校领导的办学能力与管理水平, 改善学校校园环境与办学条件, 形成学校办学的良性运行机制与教育特色, 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与学生整体发展水平。

就五华县来讲, 城乡初中发展不均衡、差异大, 应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 在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师资配备、设备添置等项目上, 要向薄弱学校倾斜, 缩小校际差距,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探索建立县域内各学校之间, 校长和教师合理流动和定期轮岗制度, 有效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加强初中学校建设, 在确立学校发展目标责任制, 争取倾斜政策, 加大投入,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教师队伍建设, 调整学校布局等的同时, 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2.1 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学校自身努力的关系

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主要责任者是政府, 政府要努力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当好“后勤部长”。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薄弱和生源质量薄弱, 必须通过政府行为, 如加大教育投入、制定相关调控政策等, 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虽是加强薄弱学校建设的主要责任者, 但不能代替学校自身的努力。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帮助改善办学条件, 只是办好学校的外因, 办好学校从根本上讲必须靠学校自身的努力。学校和校长自身努力至关重要。有些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但其校长、教师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奉献精神, 艰苦奋斗, 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社会声誉良好。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主要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的根本原因。应警惕一些学校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指望外部条件的改善, 而缺少对自身主观努力的检讨、反思。因此, 在加强初中建设发展过程中, 要注意处理好政府行为与学校自身努力的关系, 切实加强初中校长队伍建设, 调动、激发两方面的积极性。

2.2 处理好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改善生源质量的关系

薄弱学校主要薄弱在软实力, 即师资队伍、生源质量两个方面。选派优秀骨干教师, 促进教师校际交流, 有益于加强薄弱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但不能把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的薄弱绝对化, 片面理解办学质量不高的学校教师就素质较低、水平较差。这将有损目前坚守岗位、辛勤工作的广大教师的自尊心, 不利于这些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发挥。当然, 还要防止一种倾向, 即将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佳完全归结为生源质量差, 从而忽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忽视对自己工作态度、业务水平的反思。

3 结语

初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衔接小学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过渡阶段, 初中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和终身教育。应坚持多元、科学、客观评价学校, 建立科学的初中质量评估体系和学校目标发展体系。坚持从起点看变化, 努力调动初中学校现有师资队伍和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理想、志气和信心, 激发和弘扬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 依靠广大教师努力办好每一所初中, 促进我县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可持续发展。

摘要:学校要达到法定的办学条件、配置以及相应的办学水平、社会、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就会提高。当前, 优质的教育资源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强烈愿望和教育需求。本文以一个普通初中教师的视角, 就目前的初中教育, 提出几点建议。

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第4篇

如何才能做到?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不用刻意使用说话技巧,只要发自内心真切体会孩子的感受。因为大人和孩子是不同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真实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孩子的大部分感受可以接受,但如果说的话让你非常生气或焦虑时,你可能立刻恢复到了以前的自己。让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下当你的感觉被别人忽视时,内心会有怎样的反应。

当我们在难过或受到伤害时,一般不想听到的是否定,建议,道理分析,别人的看法和同情。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你的伤痛,让你有机会说出自己的困扰,你就不会那么郁闷和困惑,也就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对孩子也同样适用。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 2. 3. 4.

在这四个技巧中,最难的恐怕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和孩子产生同感,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操控。只有和他们产生同感,才会打动他们的心。

实例:

想一两个词来理解并描述孩子的感受,把这个词放入一句话表达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司机对我大吼,车上的人都笑话我。 我:那一定很尴尬 或那好像让你很尴尬

孩子:我真想打他一巴掌! 我:你好像很生气!

孩子:因为下了点小雨,老师就取消了课外活动,他真蠢! 我:你一定很失望

孩子:我搞不懂老师为什么要布置这么多作业,简直要把我们累垮! 我:听起来你有些嫌作业多。

孩子:今天的投篮练习,我一次也没投中。 我:那一定太让人感到泄气了。

全神贯注地倾听。

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说出他们的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感受。

以上的回答对孩子是一种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释放出来,面对问题。 不要希望凡事都能“立竿见影”,只要倾听,接受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要给出建议。孩子很多时候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家长的常见问题

1. 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同感?

不是的。日常生活中,与孩子的对话大多是些生活琐事。这时你只需简单地重复或说“谢谢你告诉我。”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明白他们的感受时,再和孩子产生共鸣。如做好一件事或受伤害时。这时需要技巧,抛弃以往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

2.

释。

3. 可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如果直接问“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

当孩子难过时,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受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不可以。认同不等于接受。类似“你做得对”之类的回答,也许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行为的反省,尤其是孩子的行为不完全正确的时候。只需接纳孩子的感受,可以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4. 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是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5. 如果孩子特别难受,不想让你理解他的感受,如何应对?

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时,身体上的适度发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在适度的范围内发泄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如大吼大叫,砸枕头等,一个很有用的方法是画出他们的感受。无论如何,尤其是对待年龄小的孩子,能在他身边,让他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愤怒的感受也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6. 如果我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都是对的?我不想成为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只有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才会变成溺爱。接受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我们发现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们也就比较能够遵守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

7.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给他提供建议有什么不好吗?

当我们给孩子提供建议或者立即见效的解决方法时,其实,我们也就剥夺了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机会给他提建议,别急着告诉答案,孩子在提问时,他们已经在想答案了。他只是想让我们帮助其更深入地探索他们的想法,这时把孩子的问题反问回去,有时重复他们的问题,甚至称赞他们的提问,都会让他们进一步思考,这才是最有帮助的。

鼓励孩子善用外部资源,如他们周围的人、书籍网络等。

注意事项:

1. 2. 3. 4. 5.

孩子通常反感自己的话被完全重复。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根本不想说话,大人只需陪在他们身当孩子表达强烈的情感时,大人的心不在焉往往会激怒他们。 父母的过度反应,如过度同情,对孩子也是没有帮助的。

当孩子对自己作负面评价时,父母不要重复或附和他们的评价,只需接纳他边就足够了。

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第5篇

一、学校文化的内涵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教育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 并为全体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方式, 它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精神底蕴, 是学校赖以生存的重要根基。从本质上讲, 学校文化是一种具备系统性的组织文化, 是一个由若干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形态组成的系统, 包含了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 它对师生思想的引领、情操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 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1、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的一种所特有意识形态。对于学校来讲,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和统帅, 好比人的大脑, 统管全局, 也是学校最高层次的思想和战略系统, 具备俯察学校现实, 提出个性化的学校价值观、统领并指导学校行为和视觉、环境系统的功能。

精神文化内含两个领域:一是学校的基本价值取向。它本着人性化、个性化的原则, 对核心理念、办学精神、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的管理观、用人观等各项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 塑造全新的价值体系;二是学校的事业取向, 包括学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及品牌的确立等。学校精神一旦形成, 就会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 展示出强大的内聚力, 它能够把学校所有成员都团结在这面精神的旗帜下, 真正发挥鼓舞士气、凝聚师生力量的作用;它能使群体的每个成员产生一种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 齐心协力, 服从群体, 服从大局。

其实, 学校教育的过程, 就是充分发挥学校精神, 为师生的生命成长铺垫底子的过程, 师生在学校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下, 获取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观点、生成智慧、积淀文化, 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2、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 主要指学校行为所显现出来的个性和精神, 规范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它好比人的四肢, 有着保障学校文化顺利推进的功能。行为文化包括学校组织的发展战略、运作方式、工作行为, 组织成员的的生活方式、话语方式、交际方式等。

学校行为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和外化, 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 其效果的呈现方式是师生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学生的精神状态、文明举止、行为习惯。积极健康的学校行为文化展示的是“教师儒雅, 学生文雅”的精神风貌, 相互间懂得谦让, 懂得尊重, 懂得珍惜, 懂得关爱。

行为文化建设, 最难的是课堂。如何使课堂成为生命化的课堂, 是行为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行为文化建设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是一种师生的“生命场”。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体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生命体彼此分享阅历、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这个“生命场”里, 蕴含着人的生命素质、生命质量、生命境界等持续不断生成的能量, 这是一个渐进的生命体相互作用和相互推进的、彰显生命光彩的过程。

3、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的构建包括核心制度和外围制度。当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学校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 核心制度应是对学生的发展, 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直接影响的制度, 如教学制度、考试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校本培训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而学校其他内部管理制度, 如后勤管理制度、社区参与制度都是外围制度, 它们都是为核心制度服务的。

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 制度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但科学的积极的制度建立, 能降低“风险”, 促进“发展”。学校教职工的整体素质, 是制约学杖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因素, 中层干部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 学校领导则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因素。在学校管理过程中, 按照“依法治校、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部署实施学校制度建设, 解决制度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确保规章制度顺利运行。

4、物质文化。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在物质环境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是学校文化“内核”的载体, 体现一定的价值目标, 审美意向, 是富有内涵的人文环境, 健康的学校物质文化, 可以鼓舞人、激励人、濡染人, 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和保证。一方面, 人建设并创造了物质环境, 并通过活动使物质环境打上人类思想的烙印;另一方面, 人又是物质文化的受用者, 时时刻刻在特定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 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成员智慧、力量、集体感的象征, 它使人进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地。

物质文化的基础是环境文化, 它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文化, 它的存在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的硬件设计形式、学校环境建设理念、学校物质资源配置方式等属于物质文化关注的要素, 学校应按照“清新、高雅、和谐、开放”的原则, 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 让校园充满艺术性、教育性, 体现校园独有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二、学校文化的培育

学校文化产生于学校自身, 是由内而外生成的物质环境、文化气氛和精神氛围, 也是学校全体成员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导向和塑造, 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大, 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但学校文化不是自发形成, 而是需要精心的培育、长期的积淀, 与时俱进。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校文化, 如何将学校的文化碎片加以整合, 将其提升为文化的整体, 是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打造学校品牌形象的关键。

1、继承传统是基础。

当人们走进一所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学校, 一定会时时处处的感受到文化的存在。从学校的建筑、布局到教职工、学生的一言一行, 再到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都会明显感受到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力量的存在。

对学校文化的培育, 需要继承和创新, 既可以从传统出发, 考虑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个基础, 也可以将学校文化根植于当地的自然面貌、地缘特点、办学历史的背景之中, 用文化创生理念, 用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笔者工作的大足区龙岗一小, 其文化主题“蒙以养正”, 就是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出发, 从历来被称为“群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周易》中提炼得来, 同时, 又将之融入“尚雅习正”的校训之中, 将学校倡导的养成教育以传统文化定格, 并充分结合学校的自身实际, 坚持与时俱进, 更新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 进而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 实现了在继承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的历程。

2、以人为本是原则。

学校文化的培育, 核心要素是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 就是要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是学校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 是一所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一所学校只有拥有优秀的学校人本文化, 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 才能凝聚成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才能打造出一流的学校品牌。

实践证明, 以人为本的学校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动力。比如,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 只有关注了人的客观实际和现实需求, 才容易内化为师生的行动准则, 并一以贯之。一所学校形了成自己特有的文化, 学校每一个成员都会因获得学校这种文化滋养而成长起来。当一代代师生从这里走出去的时候, 带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智慧, 同时也带走了学校特有的文化烙印。更重要的是, 只要这片特有文化的土壤还存在, 这种文化就会不断积淀并更具影响力, 就会影响更多的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3、全员参与是保障。

学校文化的积淀非一朝一夕之功, 也非一人一事之力, 是全校师生广泛参与, 长期累积的过程, 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学校文化主旋律中的一个音符, 进而凝聚力量, 释放魅力。

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 也是学校文化的直接传播者, 需要增强文化建设的紧迫感、使命感和对本校文化特色的自豪感, 通过课程与活动实现学校文化的的传承和创新。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既是学校文化的参与者、体现者, 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离开了学生, 学校文化就失去了继承性, 不再具有生命力。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效, 不仅要看对学生的影响程度, 还要看学生参与建设的程度。通过有针对性教育活动, 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创造潜能, 使学生在感动和感悟中, 在感染和启发中, 形成弘扬学校文化的自觉性。

三、学校文化的提升

一个备受人们尊敬爱戴的人是靠人格站立的, 同样, 一所誉满社会的学校是靠其文化内涵站立的。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师生能经常受到文化的激励和熏染。因此, 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学校文化力, 使文化成为展示学校独特形象、凝聚学校成员心志、推动学校创造性发展的巨大能源。

1、营造环境, 重“熏染”。

一所充满魅力、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 一定有着高品位的育人环境。作为一种育人的基础途径, 打造物质环境文化是打造文化校园的基础, 学校建筑与景点设置, 需要从美化、教育化、艺术化入手, 大环境到小细节都要精心设计和安排, 传递学校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理想, 彰显学校文化的熏陶功能。学校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的规划要科学合理, 在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风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要以爱国主义教育、文明行为规范教育、道德教育为总目标精心设置, 一处精美的雕饰、一块特色性的标志牌、一道人本化的警示语都要融校园、家园、乐园、公园于一体, 努力创设“一草一木都能说话、一砖一石皆可育人、每一面墙壁充满文化、每一个角落陶情励志”的具有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

2、挖掘理念, 重“引领”。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它不是飞来之石, 而是根植学校沃土的一株长青树, 越是挖掘提炼, 越是显示其旺盛的生命力。基于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 是将学校的传统与现实结合起来, 将学校精神和校园环境结合起来, 它的原创性是任何“整容”“嫁接”所不可企及的。

有什么样的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学校的发展方向是由校长、老师与学生共同构成的理念体系所确定的, 因此, 学校理念的确定, 对学校的整个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代表了学校的传统精神, 代表了时代对教育的期待和呼唤。学校的魅力在于丰富的智力背景和浓厚的文化气息。一所充满理想、洋溢人文气息的学校一定有浓厚的文化氛围, 它是熏陶、引导全体师生情操无形而强大的推动力。在理念文化的提炼与彰显中, 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 明确办学方向,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确立独具特色的校训、校徽、校歌, 使之成为凝聚学校的力量, 激励广大师生齐心协力, 开拓进取。

3、组织活动, 重“升华”。

学校活动是学校办学理念外化为广大师生员工行为的最有效的途径。学校要根据自身情况, 精心组织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引领学生全面成才、学生乐于参与、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和支持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设计要体现普遍性、高雅性、自主性, 突出学生为主体, 形式丰富多彩, 内容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通过活动培育校园文化精神,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 真正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 应该是基于学校, 生成于学校, 并发展于学校。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 它对于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目标、优化管理策略、提升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

摘要:教化之本, 始于学校;学校之名, 在其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底蕴, 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 学校文化对师生思想的引领、情操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 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学校,内涵式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效连, 刘玉平, 《学校文化策划——理论与实务》.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 陶西平, 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J].基础教育参考, 2007, (12) .

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第6篇

一个教育者应该拥有健康、聪明、诚实、认真 、勇敢、自信 、宽容、快乐 、兴趣广泛、爱劳动。你可以不出众,不可以没思想;可以不优秀,不可以不认真;不要只顺从,但要懂事理;不要啥都会,但要悟性高;不怕暂时不优秀,就怕想学学不会;不怕你拚命地玩,就怕你不玩命地干;你可以保持沉默,不可以没有主见;不要你成为尖端人才,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掌握大原则,任你自由发挥,这些是我对教育的一些理解。

学校是播撒文明的场所,是培育精神的领地;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孟子说得好:“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教师应加强道德修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应以自身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还校园一片晴朗而快乐的天空。

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习惯、学习情况、个性特点等,特别是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掌握个性差异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一个拥有几十个学生的班级,学生的性格、爱好、智能、特长各有所异。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单一的教育方法,很难取得成效。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为上帝,视学生若亲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仅有一股冲劲,跑不完万米远程;仅靠一股热情,攀不上理想峰巅;仅凭一点小聪明,不能取得好成绩。肯干还要能干,能吃苦还要会吃苦,热爱工作还要会享受工作。只要矢志不渝,反思实践,百折不挠,就一定能逐步实现目标。

教育的使命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有太多其他的责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其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帮助其掌握实践中的方法,了解其个人的意义及责任、生存的意义及理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接任每一个新班级,都很注重第一个学期,特别是开头一个月。

尊重差异,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孔老夫子曾提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它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放弃的理念。教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着思想和个性特征的人。而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正如一句名言所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研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纵向的发展。

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管好班级的关键,留机会给学生,让他们感受挫折、尝试失败、体验快乐也应该是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成长,肯定有犯错误的时候,作为班主任,应该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地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引导,平静地注视学生自己从错误中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这比强硬地逼着他改效果要好,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上一篇:幼儿的音乐教育范文下一篇:水质净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