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情境设计高中政治论文范文

2024-04-28

教师情境设计高中政治论文范文第1篇

课堂导入整体性设计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把握住课堂导入环节的整体性,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营造教学氛围,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以高中政治课为例,探讨整体性课堂导入教学设计的具体方法。

一、明确整体性导入内涵,深化衔接铺垫

很多学生都对政治学科不感兴趣,教师也不知道怎样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导致课程教学质量不理想。整体性导入设计,其关键就在于对政治学科知识整体视角的把握,突出知识导入与组织、呈现,讲究课程衔接,重点梳理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各自的教学任务,以便于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展开课程教学。如,对“经济生活”课程脉络的梳理,通过导入设计,将主人公设计为某一个人,从其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展现“经济生活”情境。毕业后找工作,工作后通过缴纳个人所得税来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从日常消费中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再到一些人辞职下海经商、组建公司、参与工程竞标等的过程。在这些情境导入设计中,要把普通的少年当成是成功的商人,并将经济、社会、生活、税收、科学、消费等内容贯穿其中,也让学生能够从中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职业生涯观等,而这也是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新目标。

二、融入整体性教学任务,以兴趣为导向

课堂导入是优化课程教学结构的重点。高中生的学习任务都比较重,对于政治课程,很多学生不感兴趣,更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提高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问题上,可以借助教学导入环节来实现。如,在学习“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时,对于该节内容,我们将选举问题与高中班级干部的选举联系到一起。课堂导入伊始:各位同学,从小学到高中,你们参与过班级干部的选举吗?班级通常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进行选举?如此的课堂导入,既对应了本节教学内容,也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开始回忆班级干部的选举过程,有不记名投票选举,有候选人竞争角逐……从这些选举方式中,逐渐引入本文的“民主选举制度”,使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也为后续的课程教学做好了铺垫。

三、以信息化教学为补充,优化课堂效率

高中阶段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要求较高,而政治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教学信息范围广,如果在教学导入环节未能充分展现教学内容,则难以实现课堂的高效。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也有助于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讓课堂导入更加生动。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PPT,导入近年来农贸市场中生动鲜活的事例,“豆你玩”“蒜你狠”等概念的分析,能让学生认识到绿豆、大蒜这些日常生活中的果蔬,竟然会受种植面积、产量、市场流通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格的波动。这些生动的案例导入,能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现象中体味经济学的内涵,加深对政治经济概念的理解。

四、梳理课堂导入的重点,体现教学重心

政治课程导入设计要把握教学重心,尤其是在整体性设计上,要发挥其纲举目张的综合作用,突出教学难点、重点,明确教学任务,提升政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节时,在课堂导入上,可以将“消费观类型的划分”“日常生活中的不同消费观”“如何鉴定消费观的合理性”“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等问题作为本节课导入和探讨的重点,由此来细化知识点的呈现,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注重教学板块的衔接,要突出整体性

高中政治课程整体性导入设计,要重视不同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要确保教学活动组织的流畅性。课程导入设计,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和任务,还要兼顾不同内容转接中的导入细节,特别是从一部分内容转向其他内容时,要做好教学话语转承的预设,实现教学流程之间的无缝对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导入的整体性研究与教学成效息息相关,广大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将教学导入融入整体教学设计与组织之中,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中学)

教师情境设计高中政治论文范文第2篇

1.1问题情境的含义

问题情境的倡导者马赫托夫认为,问题情境就是指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但是如果利用现有知识小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会出现的问题情境,或者学生为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时缺乏必要的知识支撑而造成的问题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问题情境与高中生的学习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与高中生的认知程度一致,注重激发出高中生的认知冲突,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 在高中生产生兴趣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帮助高中生搭建起桥梁,让高中生掌握问题的解决方式,真正地进入学习情境。

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有效提问的原则

1.2.1 有序提问的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问题内容要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有层次的进行,并且一定要符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际的提问需求, 有序进行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高中生在问题中能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复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了解高中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一般应该先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树立起高中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到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再加入问题的难度,从而很好地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的。

1.2.2 知识迁移的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进行设计情境时要注意知识的迁移性,要对学习过的知识中的问题进行适时的提问,让高中生进行知识的举一反三,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运用相关知识来决绝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和难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开阔高中生的视野,扩展知识,使高中生在创新中得到更好的学习和思考,发挥自身的想象力。

1.2.3 以学生为主导的原则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时时刻刻注意高中生对问题的反应情况,明自高中生才是课堂的主导。 在对高中生进行问题情境设计时, 要以高中生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提问,根据不同的高中生要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了解高中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进而来进行提问,对于一些很难的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要在情景中详细的阐述, 直到学生明自为止。

2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设计方式

2.1 尊重高中生的兴趣体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尊重高中生的兴趣与经验。 高中信息课程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帮助高中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网络信息检索”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检索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策略,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让高中生检索我国的传统节日, 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 让高中生掌握关键词的提炼方式。

2.2 围绕重点有针对性

根据教学重点创设情境。 高中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众多,高中生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软件工具来完成操作,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要具备针对性,围绕重点进行。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图片信息加工”的教学难点是“路径转化、图层使用、选区转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重点是“路径绘制、特殊画笔的设置”。 为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可以选择生日贺卡的制作为问题情境,先利用多媒体为高中生展示贺卡的制作方式,让高中生欣赏一些美丽的贺卡,突出这一课的重点与难点,再让高中生使用材料自己完成。 这既可以帮助高中生掌握重点与难点,还可以提升高中生的动手能力。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3.1 问题情境设计流于形式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的完成应该是师生之间进行问题交流和解决的过程,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进行情境设计时应当以高中生为主体,贴近生活,实现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从而引发高中生对知识的思考和解决。 但是有很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只是为了问题情境设计环节而设计, 设计内容根本没有贴近生活, 不能培养高中生通过情景来解决问题的意识。

3.2 问题情境设计与教学重点不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 进行问题情境的目的是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点通过问题情境让高中生全面掌握。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问题情境核心内容就是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融合来实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但是有很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问题情境给课堂增加的气氛,忽略了应当和教学内容相互融合。 这种问题情境教学和教学重点内容不符,不能实现教学目的。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问题情境设计的建议

4.1 注重联系实际生活

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走进了信息化时代, 有比较丰富的网络环境, 高中生也有很多时间来了解网络信息。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结合高中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科学的问题情境设计,让高中生深深感受到信息价值,从而提高高中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增强高中生的责任感。

4.2 加强知识和问题情境之间的联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情境内容的抛出一定要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紧紧相连, 来激发高中生的探索问题的兴趣,自主来发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 通过情境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寻求问题解决办法, 让高中生通过所学知识来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让高中生通过技能的训练和对概念的掌握,使高中生通过问题情境来建立新的知识。

5结语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进行了进一步改革, 问题情境设计就是其中改革的一项。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教学的质量。 问题情境设计要对问题难易程度进行合理地把握,对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问题情境,提高高中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抛开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填鸭式的课堂进行问题情境的设计,使高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高中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激发高中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爱好。

教师情境设计高中政治论文范文第3篇

情境即情况、环境, 一般是指由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某种具体的有机结合的境地。课堂教学情境, 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图表、图像、实物材料、人物动作、人际关系等。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也要考虑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 更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不同的教师, 不同的学生, 应该根据具体的不同特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 以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主要实验的情境创设形式有:

一、文字材料情境

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等资料, 展现、陈列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资料、事件经过、建设成就等, 作为学生探究的依据。思想政治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学以致用。以事实为依据创设材料情境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巧妙地设置材料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本的基本观点和理论, 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引出观点,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推理能力, 帮助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利用事实材料, 就如同把学生引进现实生活中, 向他们展现现实生活的复杂与多样, 让学生在典型的环境中, 综合运用知识发现、解决现实问题。因此,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 有机地利用事实材料,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启迪智慧, 开拓他们的思维。

如在学习“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后,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 我举了一个广告求异创新的案例, 案例如下:英国伦敦一条街上有三家裁缝店, 裁缝个个手艺高超, 其中一家首先挂出广告:“本店有伦敦最有名的裁缝”。另一家也不甘示弱:“本店有英国最好的裁缝”。人们认为, 第三家一定会打出“本店有世界上最好的裁缝”。然而第三家店却挂出了一条极为普通而又非常巧妙的广告“本店有这条街上最好的裁缝。”第三家店的广告体现了辩证法的胜利, 是思维求异创新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我只介绍前两家店的广告语, 让学生设计第三条广告语并说明理由。通过自学设计, 学生思维被激活, 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质疑创新。

二、语言描述情境

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等方式, 展现、描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境况对学生的探究活动, 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提高学生的感知效应, 激起情感, 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的过程, 是教师根据具体情境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师生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过程。目前, 教学传递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语言, 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 具体形象的描述, 恰当巧妙的比喻, 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美好的情境, 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境, 用以适当的表情、姿态、语言等, 会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无尽的思索, 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学生学些的积极性。如:许多古诗和新诗都蕴涵着深刻的哲学道理, 在高二的哲学教学过程中恰当选用诗歌这种语言艺术, 加上教师或学生的有感情的朗诵, 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又能化抽象的哲学道理为形象、直观。如:我在讲完《矛盾就是对立统一》之后, 用多媒体打出《母亲》这首诗并深情地朗诵, 同时提出问题:在这首诗里, 怎样体现了矛盾的基本含义?

妈妈的腰弯了

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

妈妈的眼花了

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

妈妈的皱纹深了

她把美丽和青春给了我

妈妈老了

她把不老的心灵给了我

……

同学们被诗中描写的那种伟大、圣洁、无私的母爱所感动, 在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的同时, 更加深了对矛盾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三、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通过设疑引思、设疑探究,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 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情境, 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如, 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课时, 针对目前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对国家政策不理解理, 财知识缺乏等现象以及教材本身的要求,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贷款消费与适度适度消费矛盾吗?既然要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为什么还要鼓励贷款消费呢?如果让你当家, 你会如何安排家庭消费?

问题提出后, 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之中, 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讨论, 形成自己的看法, 最后指导学生总结, 明确经济学道理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

教师情境设计高中政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课堂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已经非常普遍。通过情境创设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才能让美术教育不断进步。文章围绕“以有效情境营造高中美术高效课堂的教学实践”这一主题,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有效情境;高中美术;教学实践;策略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构建高效的课堂,能够让美术教育改革得以深入发展。对此,高中美术教师在授课过程,应该重视对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一、创设音乐情境,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与美术这种视觉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都是人们表达内心感受,传递美与正能量的一种方式。在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音乐元素,通过音乐旋律去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艺术上的共鸣,有助于高中学生美术学习体验的升级。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作品的播放去创设对应的情感情境,让美术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良好的音乐环境中感受到美术作品之美。以情感共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美术作品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高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美术作品类型较多,每一种美术作品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与不同的情感要素。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美术鉴赏的意义”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引导学生观察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美术规律,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古罗马建筑等,这些艺术来源于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和音乐,以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欣赏本节课的艺术作品。在欣赏古拉斯科岩画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结合作品特色,给学生播放美术家的自画像,配备相应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自画像的造型特点,随着音乐作品,走进艺术大师的内心世界。不同的音乐作品,能够给学生不同的支撑,让学生更好地与美术作品的作者互动,产生个性化的理解。同时,能够关注每一个美术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知识,积极了解与美术作品相关的社会文化,以此来解决美术教学难题。

二、创设探究情境,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在高中阶段,教师要提升美术教学的层次。以美术教学活动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具有个人美术创作意识,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综合人才。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美术教学有宽广的拓展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与个人情感,融合到美术学习内容中去,才能让学生的艺术能力得以提高。要丰富学生的绘画技能,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更要让学生学会鉴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内涵与人文知识。高中美术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创新与探究情境的打造,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够将美术知识与学习情境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效率。

比如在讲解“人间生活”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认知欧洲文艺复兴画坛三杰及其代表作品,并通过学习文艺复兴时代的背景知识和欧洲艺术特点,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在这一课引导学生分析《最后的晚餐》这幅美术作品,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感受到人文主义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是教学难点。打造探究情境,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观察与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积极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像“关于《最后的晚餐》这幅美术作品你了解多少?”引导学生观察三幅不同画家所画的《最后的晚餐》进行比较,探究其在构图、人物表情刻划、透视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这样的探究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专项知识。

三、创设游戏情境,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在创设课堂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高中学生的需求。具有娱乐性的游戏情境,还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游戏去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之间的比拼以及真实化的参与,都能让美术学习过程变得多元化。

比如在学习“审美自律”这一节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审美自律的内涵及美术风格发展的逻辑和艺术家对个人风格和形式美的追求,了解中國书法和文人画的一些主要观念和发展线索,了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主要观念和风格。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学生介绍作品的背景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像文人观看新的文学作品一样去点评,去欣赏。通过古人观赏艺术作品行为模仿氛围的营造去打造情境,让学生以文人骚客的形式发表自己对于《兰亭序》的看法,有助于课堂游戏情境的形成,更能让学生之间开展竞争,纷纷发表新的观点。这样的美术教学活动,能够让中国书法之美得以展现,也能够让学生获得文人骚客的体验感。

四、创设实践情境,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之所以利用情境教学法组织美术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真实的体验,推翻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活跃课堂氛围。在先进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之后,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备去组织教学。但开拓全新的教学空间,促进学生体验与实践,是打造情境的另外一种方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真实性,有利于学生将美术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推进美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中莫奈的《日出印象》这个作品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郊游的形式去观看日出。看一看生活中真实的日出与美术作品中的日出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艺术家对大自然的表达方式。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情境教学法得到青睐的近几年,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究情境教学法与各个学科的结合方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优化美术教学,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中受到艺术的熏陶,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欣赏,一边提高,才能促进学生成为美术艺术的追求者,在美术学习实践中获得更多艺术感触。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美术教学模式的创新[J]. 夏海龙. 美术教育研究. 2018(10)

[2]谈提高学生对高中美术学习兴趣的方法[J]. 庞海东. 中国校外教育. 2017(31)

[3]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 夏天. 美术教育研究. 2017(24)

教师情境设计高中政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课程定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状及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要引入情境式教学模式。为有效地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要把握学生的情感要求,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必要的情境,以达到利用情感的两极性特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美丑,提高认识能力;利用情感的感染性特征,互激互励,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达到“原理”课教学最佳效果。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    情境式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情境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针对学生注重情感感知而又崇尚社会正义的心理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到选定的典型情境中,调动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受到教育的教学模式。情境式教学之“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往往会与学生的情感、心理产生共鸣而契合,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与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主动获取知识,最终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人的充分发展。

一、“原理”课实施情境式教学模式的现实依据

(一)从课程定位看必须引入情境式教学模式。

“原理”课旨在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研究各种问题,它就像一座连接社会和理论的桥梁,一方面使学生汲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精神营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把知识物化到实践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从内容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多半是以抽象的概念、范畴和逻辑推理的方式表现的,对它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从课程特点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价值性和真理性相统一的理论品质,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主观世界,是触动学生心灵的学科。这就需要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触动学生心灵,启发学生思维。为此,把情境式教学模式引入“原理”课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客观存在的教学现状需要引入情境式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原理”课教学往往遵循这样一个模式,那就是机械地从基本概念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相关的原理,然后围绕这些概念、原理进行论证,或者结合某些具体事例加以解释。区别在于教师教案的厚薄不同,规定的学时不同,罗列的例证详略不同,而从章节编排、观点表述、论证思路等方面基本上大同小异。这种的教学模式,抹杀了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忽略了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忽略了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忽略了学生实际缺乏哪些精神营养,最后只能以一种说教的形象而导致教学对象的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对于增强“原理”课的实效性尤为重要。

(三)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特征要求引入情境式教学模式。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很大变化,当代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信息非常迅速,学生思想呈现出比以往更多元和复杂的趋向。一是认知方式偏重感性化,多数学生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忽视理论学习,情感因素更多地渗透在其认知方式之中;二是个体独立意识膨胀化,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意识的独立性,强调个性化;三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对统一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要求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原理”课要适应这种新变化的要求,必须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寻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原理”课情境式教学模式运用的基本要求

(一)把握学生的情感要求,是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基础。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原理”课中,由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很多,学生常觉枯燥乏味。特别是有些教师常常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做是单纯的知识识记,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时没有愉悦感,影响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在授课时,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可以采取不同方法,让学生兴趣盎然,非听不可,从而激发相应的情感。事实证明,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的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的目的。

(二)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是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条件。

当代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不再轻信和盲从,他们喜欢发表不同于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取得学生的信任感,发挥自己在情境教学中的导向作用。教师只有“台上是良师,台下是益友”,对学生亦师亦友,才能获得学生的敬爱和信赖。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并对学生寄予希望,学生就愿接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进步就快。反之,学生与教师关系疏远,甚至对立,进步就慢。师爱这种感情力量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动力。爱护和关系学生,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对学生一视同仁。并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这样就可以真正地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三)创设必要的情境,是运用情境式教学模式的关建。

运用情境教学法要以情生情,以理激情,借景生情,让学生置身特定情境中,以便根据教学预期触发学生某一方面的情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1.情绪渲染法。教师要以自己真挚的情感感染、打动每一位学生。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材料,通过感人的讲解,调动和强化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学要符合学生的特点,鲜明生动而不失逻辑性,准确简单而不失趣味性。要特别重视语言直观教学,通过丰富而准确的表情,恰到好处的动作等情绪渲染,感染和教育学生。

2.情境展示法。教学情境的展示,将深奥、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触景生情,营造热烈、活跃的教学氛围。可以通过诸如图片、影视资料、音乐、小品、漫画等手段,展示直观、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紧扣教学内容,将创设问题、展示资料、课堂讨论与正确引导四者密切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欣赏过后讨论,教师则加强引导,对资料内容进行梳理,以实现理论升华,以感染和教育学生。

3.自我体验法。通过角色效应,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情境教学可以通过角色转换原理,使学生从教学过程中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变为“主动角色”,也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活动情境。学生若能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就会主动投入、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强化。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现身说法”进行自我教育,如学生社会调查的汇报、热点问题的辩论等,都会创设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原理”课情境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价值

(一)利用情感的两极性特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美丑,提高认识能力。

情感的两极性,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对不同的事物会产生两种对立的情感,表现为积极肯定和消极否定两个方面,当学生对“原理”课有了感情,就会努力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学习“原理”课的基本原理,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反之,就会精神不振,无心向学,甚至厌学。再者,当学生耳闻目睹社会上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时,就会产生敬佩、仰慕的情感,当学生窥见那些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丑陋现象时,就会产生反感、厌恶情绪,这是因为以往的教育已使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判别能力。教师可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利用情感的两极特征,在学生已有的判断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真、善、美值得敬佩、仰慕及假、恶、丑应该遭唾弃、厌恶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因此,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达到思想理论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教学境界,使学生在体验中独立思考,交流学习,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情感的感染性特征,互激互励,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情感的感染性,是指由人与人之间情绪的相互感染而引起情感共鸣。寓理于情是进行“原理”课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情境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效果。为此,一要言之有理,以理服人。教师凭借坚实的理论功底,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厚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时代感和巨大的逻辑力量,方能凸显理论自身的魅力;二要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声即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谨、恰如其分;情即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富有激情的情绪,情真意切;声情交融、富有生气与热情,从而获得强烈的课堂艺术感染力;三要以自身人格的力量,教书育人。教师这种人格的力量是融理想、信念、品格、情操和教养于一身,教师基于这样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及扎实的理论功底之上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情实感,对学生产生极大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理论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达到“原理”课教学最佳效果。

教学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在知识取得与形成过程中的促进者和合作者,简单地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监测和帮助学生完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整个活动过程;学生不是教学活动的随从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角。在“原理”课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能协调师生关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无形的群体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又能转化为催人奋进的动力和克服困难的战斗力。要创设良好的情境,将教师和学生同时纳入多种互动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师生之间才能形成情感“合流”,心心相印。实践证明“原理”课的最佳效果,是社会意志、教师意志和学生意志三者的和谐统一。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也是“原理”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梁桂麟,徐海波.当代高校公共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谢建芬,张小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

[3]陈媛.构建“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情境教学模式的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04.

基金项目:合肥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3KY10ZD);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3szxm074)。

教师情境设计高中政治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分析当前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高中数学情境教學的策略。

关键词:情境教学;新课程改革;高中数学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更加暴露出其缺点。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数学情境教学通常被认为有三利:第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还数学以有趣的名声;第二,让数学知识潜入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第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密切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因此,高中数学教学的变革要注重情境教学的应用,使数学教学中的认知学习与情境学习兼容并蓄,借以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一、情境认知理论与数学情境教学

作为有关学习的理论,情境认知理论在美国发展了起来,通过相关的现实日常情境的提供,使学习者在其中实践所学知识和学习的条件,即情境认知的主要目标。该理论通过特定的相关情境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体现出实践性和过程性,其摒弃了让学生机械记忆结果,直接学习理论知识。“它有四个主要的基本假设指导着学习活动的发展:学习存在于由情境、行动和行动者组成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是包括交互、解决、感知和思考的社会过程的结果;知识需要情境化并转移到相似的情境中;学习以日常情境中的活动为基础。在数学教学中,以情境认知理论为指导和基础的情境学习,提倡提供真实的活动和任务给学生。”

“情境—问题”教学法是由吕传汉和汪秉彝两位贵州师范大学的教授倡导并产生重要影响而受到重视。它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从感兴趣、熟悉的数学教学情境出发,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获取技能技巧、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并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

二、当前数学情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情境教学对以往的学习理论具有一定的整合作用,可利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优点是明显的,但是其问题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

(一)刻意追求情境,效率不高

新课改要求实现情境教学,部分学校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刻意追求情境,但效率不高。兴趣的激发只是情境的一个最起码的条件,关键是让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地去探索。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应该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

教师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出发,一味追求情境化,堂堂必有情境。一节课结束后,学生不清楚究竟学到了什么,这样就异变了。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坐标时,进行了大量的情感教育,从电影票的设置到课堂上互找座位,从国家的大好河山到高科技的卫星定位,这样的情境与其说课堂学习“气氛”浓厚,不如说“乱”字当头。但怎样确定关键的位置,多样性的方法和本质并未触及。

(二)情境问题难以控制或过于简单,质量不能保证

老师本想通过活动创造一个具体的与情境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但是因为所创设的情境不够成熟、考虑不周到或根本就没有实践过,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教学设想背道而驰。只能强牵着牛鼻子把情境引出的问题进行下去,而该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或所创设的情境不够成熟,甚至引出的问题教师也解答不了,造成冷场的尴尬局面;有些数学情境问题过于简单,以至于有些老师对数学情境教学论“个数”,质量不能保证。

如某高二年级讲不等式a+m/b+m>a/b(b>a>0,m>0),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教师兑一杯糖水,分装在两个杯子中。教师拿其中的一杯找一位学生品尝它的甜度,接着向剩下的那个杯中放入一些糖,再让此学生品尝,然后问他这两杯水的甜度有何区别。

这样的一个情境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没有必要的,没有这个情境他们完全能够理解糖水浓度的变化。这样的现实活动不但没有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反而起到了阻碍学生体会新概念知识的反作用。

(三)情境脱离现实,学生理解困难

2003年9月开始实验的高中数学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应数学的应用价值,开展‘数学建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并归结为数学模型,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师在实施情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教师只有留心生活、钻研教材,充分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思维基础,创设与生活相关的情境,才能服务于数学教学。

(四)注重趣味,偏离目标,与心理需求不吻合

情境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刻意地追求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情境很好,学生的参与程度也很高,但这样的情境往往在很多时候会偏离学习的目标。我们利用情境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其次,真实的情境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吻合。如高一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住房贷款分期付款问题研究。住房贷款这是一个真实的情境,选题还是不错的,学生并不陌生。然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却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以下是学生对此情境的几种认识。住房贷款这个情境是一种消费的时尚观念,真正的作用没有多大;好像是为了引出分期付款而特意使用了这个情境,如此就使得要研究的问题感觉有些空;消费贷款很熟悉,这个情境让人一看就觉得是编造的,再结合分期付款感觉生硬些。因此,对于这个情境学生首先有些不感兴趣,要来得直接,最好请一位银行职员讲一下更清楚,用电脑算更快捷、更实际。再者,学生认为有生搬硬套的嫌疑,纯粹是老师为了引出问题而设计的,所以也就和学生的心理需求难以吻合。

三、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出发创设情境

创设的情境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因为与数学相关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兴趣,也易于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在现阶段能处理的应用问题一般多为几何问题、利润最大费用最省问题和增长率的问题,在选题时应以上述几方面问题为主。同时,数学既然是日常生活的提炼与反映,就务必反映日常生活的真实面目。数学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不能凭空想象,人为地编造与生活不相符的书本数学。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不但要关注其中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现实情境存在的可能性,导致数学因情节失真而与生活断层、脱节甚至矛盾。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形成,又难以达到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了解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

数学情境教学要求实质。情境创设要摒弃形式化、虚假化,不能一味追求童话故事、游戏、生活情境。数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内容务必密切关联,要立足于数学实质,着意于能够触动学生深入思考的有利面,抛弃游离于数学实质以外的和脱离学生现实的情境。

(二)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设置情境

情境的创设应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来设置,它只能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流于形式。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需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创设的情境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比较具体、明确,还要求教师及时从情境中提炼数学,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但必须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只是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而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只有摆正它在教学中的位置,才能有效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情境教学要兼顾数学系统化。现在,很多与社会、实际生活相关的实例出现在课堂和教材上,使数学情境化的内容更丰富。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数学学习情境化了,数学课堂的数学味是不是被冲蚀了?强调了数学情境的创设对数学固有的系统性是不是使其凌乱了?等等疑虑,还是在促使我们多思考、多反思,一味地情境化可否更加理智些,毕竟这是数学,它有自己的特点——系统性。

(三)情境教学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分配至关重要,要合理分配课堂上教师的支配时间和学生自由学习时间,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观念,给学生自我选择的机会。因此,面对大量数学练习题,在上习题课前让每名学生针对所要讲的题目写出问题最多的五道题,整理后可以看出全班的主要问题所在,上习题课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主要问题细讲,对相对简单的问题少讲或不讲,实现用有限的时间解决最主要的问题。通过课前调查还可以节约习题课教学时间,缓解课堂时间紧张,从而保证了情境教學的有效开展,优化了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之,基于数学情境的教学对数学教与学是有益的。要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要求实质、兼顾数学的系统化,要把创设数学情境和经典情境案例相结合,情境素材源于现实生活,又要突破现实生活素材,更不能唯情境论,让数学情境教学适度呈现。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相应地选取不同的数学情境,切忌千篇一律。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内容与目标创设情境,同时情境教学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分配。

参考文献:

[1]刘丹.情境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案例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6,15(3).

[2]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数学教学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6.

[3]李晓莉.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周刊,2019(11):49.

[4]韩秀丽.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72-73.

[5]朱友亮.论情境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J].名师在线,2018(20):24-25.

[6]甘静,李文雁.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3):36.

[7]张玉荣.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学周刊,2018(13):115-116.

[8]于洪彬.浅谈情境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2018(8):114.

[9]张波.探究高中数学情境教学运用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5):150.

编辑 鲁翠红

上一篇:水生植物城市园林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财务管理问题会计核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