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课心得体会范文

2024-04-23

京剧课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1 为培养学生兴趣, 找切入口

刚开始, 本以为凭自己对京剧的喜爱, 想必学生应该容易接受。可是, 如何让唱“双截棍”、“菊花台”的孩子们改唱“包龙图”、“李铁梅”, 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 更有甚者称之为“过时音乐”、“老土音乐”, 虽然都是高中生, 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戏曲, 我也不知从何下手, 这个问题曾困扰我许久, 不知道我的京剧教学能否让高中生接受和喜爱, 要是不喜欢甚至讨厌, 我该如何收场?睡觉时我就想:早些年的歌曲《说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和近些年的流行歌曲《One Night In Beijing》等, 其中都有大量的京剧唱腔, 而且在北京奥运会前比较火热, 还有就是深受现在高中生崇拜的周杰伦在自己歌曲《霍元甲》中也有一些京剧唱腔, 不少学生都很喜欢, 甚至能哼唱几句, 从这些歌曲入手, 把专业的京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 相信教学效果会比较好。

2 为提高学生兴趣, 找突破口

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还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准备。

首先, 为了解决学生们对京剧望而生畏的心理, 我专门请教了当地有名的老艺术家们, 跟他们拜师学艺, 学习了几出经典京剧片段的唱腔和身段, 亲自在课堂教学中示范表演。其次, 选定一些通俗易懂, 内容易于接受, 唱法比较简单, 形式多样, 趣味性强等曲目。最后, 在学习体验中, 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 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 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例如京剧中开门、关门的动作, 手势含义的学习, 走台步的学习, 使京剧的学习更有趣、更生动, 更容易出效果, 能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 在最短的时间内, 创设京剧艺术氛围, 激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在原来兴趣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达到喜欢并喜爱京剧音乐。

3 优化课堂教学, 以趣激学

在第一节欣赏课上, 我以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为程式, 以及对京剧的伴奏乐器做了解, 来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 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 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如:欣赏《玉堂春》中《苏三起解》选段, 并分析青衣唱腔特点;欣赏《唱脸谱》, 并分析净行唱腔特点;分别让学生欣赏开门、喂鸡、穿针三个片段;学生通过看、说、学进行表演;学生欣赏“把子功”和“毯子功”的武打场面;介绍“水功”、“甩发功”、及“手绢功”, 并让学生通过视频欣赏等。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实践, 很容易掌握京剧的四个行当和四种艺术特征, 在讲解表演过程中, 我一边用多媒体展示了京剧中的打击乐器: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 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 试着让学生学打一段“锣鼓经”。学生非常有激情, 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 整节课上, 我运用了多媒体大容量的展示京剧不同行当的脸谱、人物、剧情、表演、唱腔等, 激发学生学习京剧的欲望,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了唱、念、做、打的实践活动, 更使学生加深了对京剧的体验和理解, 并扩展了与音乐的相关文化知识, 突出体现了重视音乐实践。

课后我还布置了课外活动, 让他们结合课本, 编演一场《将相和》, 通过演出给学生讲解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并告诉学生们扮相上的讲究, 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甚至有的学生喜欢上了京剧。可见, 京剧进课堂并不难, 关键是要研究好怎么进, 有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

总之,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我们希望通过京剧的教学, 能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京剧及热爱祖国的高尚热情。不再认为京剧离他们很远, “京剧进课堂”我会继续努力, 让更多的学生和我一起探讨京剧的无限魅力!

摘要: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京剧进课堂, 对于我们山区学生并不是要他们提高到何种程度, 关键是要让学生们了解京剧, 培养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引领他们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 而且, 好的剧目中包含了民族艺术、道德观念、传统习俗和历史知识等多方面的价值, 是对当代高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载体。

关键词:培养,体验,聆听,参与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崔允郭.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廖乃雄, 兴万生[译].论匈牙利民间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64.

[3] 京剧欣.上海学林出版社[M].2006.

京剧课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听了窦老师的课,让我感想很多,现将听后谈几点感想:

一、课前氛围必不可少。窦老师在教学中虽没有精美的课件,但窦老师的语言却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兴趣十足,加上教师语言幽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总的一点,就是要和孩子们在一起,先让孩子们了解你这个朋友。

二、孩子们学习轻松,愉快。窦老师的课,上得特别好,在让学生感受焦尼与爸爸之间父子情深的画面时,她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且把学生带到了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怎么表达。一句句深入人心的语言,让孩子们学得多么的轻松而扎实呀!

三、老师的激励无处不在。当孩子们的回答对时,窦老师马上语言激励:“你真聪明!”“你爱学习!”“说得很不错。”“你的想象力很丰富。”等等„„或者行动表扬:“把掌声送给他!”老师的激励让孩子们获得成功感、自豪感。

四、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密切。其实很多的知识点都来源于生活,可以说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不可分的。老师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到生活中的知识。我也深深

感受到,只有从生活出发,教学才会更具特色。

京剧课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中国戏曲学院排名】中国戏曲学院特色专业-中国戏曲学院录取分数

线

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戏曲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者,在国内戏曲教育领域学科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秀师资最集中、输送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作为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支撑了建国以来中国戏曲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中国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8年,中国戏曲学院当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院校亚太局董事会第一副主席单位。

1、历史沿革学院原隶属文化部。1950年1月28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成立,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从此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新篇章。2000年划转北京市,国家对学院实行文化部与北京市政府共建、以北京市管理为主的体制。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

一、著名戏剧家田汉。王瑶卿、晏甬、萧长华、史若虚、王荣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等先后任校(院)长,著名艺术家高盛麟、赵荣琛、张君秋等先后担任学院顾问。建校之初,学校将“富连成”等科班的著名教师和一批新文化工作者融于一体,聘请驰誉海内外的萧长华、王瑶卿、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张德俊、金仲仁、鲍吉祥、刘喜奎、马德成等授课,时称“十大教授”,形成了强大的教师阵容。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一直把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怀学校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振兴京剧和民族艺术,需要有一大批立志献身这一事业的优秀人才。我们要有战略眼光,努力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京剧人才、民族艺术人才。要办好戏曲和艺术院校。”1995年,他为我院建校45周年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

2、发展现状作为中国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培养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院校,中国戏曲学院对民族戏剧艺术,特别是国剧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

意义。近些年来,在中国戏曲不够景气的境况下,学院党委以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戏曲艺术为己任,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沉着应对挑战,积极战胜困难,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事业发展,使我院的整体发展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院发展历史进程中最好的时期之一,为学院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党和政府的悉心关怀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学院基本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戏曲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抓住高等教育迅疾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本科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学院目前有表演系、音乐系、导演系、戏曲文学系、舞台美术系、新媒体艺术系、基础教育部、研究生部、体育部、继续教育部十个教学系部。截至2007年12月底,全院在校生总计2486人,其中本科生2037人。学院事业规模适度扩大,为今后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1978年改制为大学后,学院不断探索高等戏曲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不断完善戏曲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先后设置了戏曲表演、戏曲作曲、戏曲导演、戏曲舞台设计、戏曲编剧和音乐表演等本科专业。近年来为适应社会需求和传统学科的内在要求,增设了艺术设计、录音艺术、动画、音乐学四个本科专业,由1978年的两个本科专业逐步发展到现在的10个本科专业,23个本科专业方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院成为戏剧戏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单位。2003年,戏剧戏曲学被定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并列入北京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006年新增艺术学和音乐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近三十年大学阶段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戏曲高等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针对“文革”后教师出现严重断档的情况,学院注重调整教师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在充分发挥李紫贵、王金璐、王世续等著名教授作用的同时,先后聘请曹禺、郭汉城、马少波、袁世海、常香玉、红线女、李世济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担任名誉或客座教授,初步形成了新老结合、院内外结合、在职与客座结合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我院坚持“引进、培养、提高”的原则,先后引进了李维康、傅谨、谢柏梁等3位特聘教授,专任教师数量到2007年12月底为228人,外聘教师131人,生师比为8.64:1;截止到2007年12月,在编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8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97人,占专任教师的

42.5%,有28人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目前,学院师资结构能够适应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研究生教育初具规模。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原有戏剧戏曲学硕士授予点的基础上,新增音乐学和艺术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点和MFA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点,研究生教育初具规模。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倡导与关心下,自1996年9月起,我院先后承办了四届汇聚全国最优秀青年演员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开辟了戏曲高层次表演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科研、创作成果显著。以艺术实践、创作、科研带动教学,促进教学,是我院办学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我院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近年来一批科研和创作成果的取得,对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对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进而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均起到了积极作用。2000年以来,全院共申请批准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8项,科研经费总额达482万元;由我院教师和学生共同创作、改编、移植搬上舞台的新剧目逾23部(出);出版学术著作、自编教材、创作作品等122余部。其中由文化部主持审定、包括戏曲表演、导演、音乐、舞美、创作、史论等12本教材的《中国艺术教育大系·戏曲卷》填补了戏曲教育长期无系统教材的空白,成为上海市、山东省、辽宁省、山西省等各地戏曲院校首选教材。这些科研、创作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办学条件根本改善。中国戏曲学院从建校至今已四易校址,初期先后在东城草垛胡同、赵登禹路28号借房办学,后迁入宣武区里仁街3号校园。2000年迁入现址后,教学投入逐年加大,教学设备总额大幅度增长,实验室建设、教室建设、体育设施建设、图书馆建设和校园网建设都得到加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信息化教学有了一定的基础。校园文化特色鲜明。中国戏曲植根于韵深意远的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戏曲教育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年轻戏曲人才在中国戏曲学院这个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中华文化的国戏、国学、国艺相互涵摄、相得益彰。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教师对国学精华的引用、推衍和宣传,促进民族思想精华、道德情操、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传播。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等方面,让学生熏习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做人、劝学、励志的经典、富有理趣的经典诗词,既是思想精华的导引,又有文学美感熏陶。民族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成为戏曲人才成长的重要价值滋养。为中国

戏曲走向世界作出贡献。中国戏曲学院十分重视国际间的相互交流,在过去的数十年中,先后与美国宾汉顿大学、夏威夷大学、加州艺术学院、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戏剧学院、德国汉堡表演学院、德累斯顿音乐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俄罗斯高等戏剧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韩国中央大学、韩国汉城艺术大学、香港演艺学院等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有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的300多名留学生来到中国戏曲学院进行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戏曲艺术的学习和深造。大量的老师和学生也应邀出访国外,进行相关的艺术表演和教学交流。学院正逐步成为中国戏曲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学院所培养人才已成为中国戏曲事业发展的中坚。5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6000多名各类戏曲艺术专门人才,他们活跃在全国各地,绝大多数已是编剧、表演、导演、音乐、舞台美术、教学、科研、管理、戏曲普及、文化宣传等多种行业、岗位上的中坚,形成了戏曲艺术继承、创造与发展的人才群,是支撑当今戏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刘秀荣、张春孝、谢锐青、杨秋玲、刘长瑜、钱浩梁、李光、叶少兰、李长春、冯志孝、关雅浓、李维康、李朝贵、张素英、于魁智、郭跃进、孟广禄、王蓉蓉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目前11个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如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等院团中的艺术尖子、骨干演职员和主演,大部分为我院历届毕业生。学院师生在国内外的重大戏曲比赛中屡屡获奖。文化部“文华奖”、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中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奖是全国公认最具权威性的戏剧戏曲艺术大奖。在迄今已举办过的11届“文华奖”评比中,我院的教师、毕业生、校友有63人次获得该奖项;在已举办过的2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奖中,我院的教师、毕业生、校友有52人次获得“梅花奖”,占83人次京剧演员获奖比例的61%;在三届梅兰芳金奖大赛共决出的29位金奖得主中,我院毕业生、校友有16人获得金奖,占55%;从1987年至2005年举办的四次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共产生最佳表演金奖95名,我院的教师、在校生、毕业生有76人获得该金奖,占金奖总数的80%。中国戏曲学院也因此被誉为“戏曲人才的摇篮”。学院将进一步总结50多年的办学经验,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戏曲教育的发展规律,认真落实教育部和北京市关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战略部署,

为建设民族特色鲜明、国内水准一流、国际影响广泛的艺术大学而努力。

京剧课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一导入:

【播放】视频李玉刚的《贵妃醉酒》思考两句歌词的特点 【提问】演唱方式和音色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这个环节,通过音响、画面把大家带入到有京剧学习特定的环境中,渲染了气氛,让师生立刻进入到京剧学习的环境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李玉刚演唱的这首作品采用了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流行唱法,一种是京剧的唱腔。在音色上采用的是男声和女声两种音色。这种一歌两唱的演出方式和京剧唱腔的魅力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同感受一下京剧音乐的魅力。

走进京剧,欣赏京剧,感受京剧,应掌握一些京剧基础知识。阅读教材64页,学习京剧的知识(学生自学,回答问题,教师归纳)

二、欣赏与学习

唱腔篇—知识篇

1阅读课本64页了解基础知识京剧的唱腔以西皮和二黄为主要的唱腔 视频欣赏:1《海岛冰轮初转腾》和2《包龙图作打在开封府》 提问:请根据音乐体验①②唱段的情绪 ①是沉着稳重委婉流畅②是高亢刚劲活泼明快

2 通过PPT上两段谱子过门的对比让学生更能简单容易的做出判断 总结京剧的两大唱腔特点: 西皮眼起板落旋律起伏大节奏紧凑 二黄板起板落旋律平稳节奏舒缓

[设计意图:课本的基础知识讲解只能是学生有了对文字的客观理解,通过PPT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能直观更容易和简单的对西皮和二黄的特点做出判断] 唱腔篇—学唱篇

[设计意图:通过三次不同的旋律演唱让学生体会到润腔小嗓上口字的不同演唱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体会到京腔京韵] (3)京剧的伴奏篇

a学生介绍京剧的伴奏,京剧的锣鼓点,京剧锣鼓经主要分为文场和武场。

b学生介绍京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京胡、二胡、月琴等伴奏乐器。

c欣赏《三岔口》锣鼓经片段。

【设计意图:京剧知识的介绍与学习这个环节,是从了解知识进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京剧的一招一式让每个学生感到京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在利用学生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要更多一点地学习京剧知识,这样京剧的课程才能上得更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学习效果会更好。】

一 学习、表演锣鼓经

1、视频观看《慢长锤》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出疑问,吸引学生注意力]

2、教师展示出大锣、小锣、板鼓、钹四件乐器,介绍用于京剧武场伴奏的这些乐器俗称“四击头”。

3、播放四件乐器的声音让他们找出相对应的文字称号[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通过看、听、模仿,感受京剧的伴奏乐器。]

4、给出练习节奏,请他们按由慢而快的节奏击打。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四击头伴奏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会合作的重要性,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二、模仿、表演京剧动作

1、教师带领学生做旦角的兰花手势,云手,亮相

2、教师带领学生做生行的手势,亮相

3、配合锣鼓经做动作练习(手势,动作,亮相等)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进行表演。配合锣鼓经(口念)做动作,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三归纳与小结

京剧课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教授的回信中提到:“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京源学校始终重视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学校坚持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音乐、美术课程,同时,通过研究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发了中小幼一体纵向衔接的泥塑、剪纸、陶艺、动画、京剧、舞蹈、戏剧等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陶冶情趣,滋润心灵。

学校开发实施了“十五年一贯制京源特色京剧课程”,成为教育部认定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项目基地校”和“全国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学校成立了“京剧艺术工作室”,着重打造“京源学校京昆艺术团”,结合地域特点,深入挖掘学校所在地蕴涵的文化内涵,打造“在地文化非遗京剧课程”,从课堂到社团,从校内到校外,在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和不同校区开展丰富多彩的京剧艺术传承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学生在学习京剧艺术的过程中,掌握了京剧知识和唱段,对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文化瑰宝。

京剧表演剧照

开发创意舞蹈课程。“在快乐中学习舞蹈,在舞蹈中享受快乐”是京源学校孔娜老师的舞蹈教育理念。她大胆开发、积极探索,突破舞蹈教育服务于舞台表演的局限性,推进舞蹈教育的对象由少数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为学生艺术素质的整体提升奠定基础。在舞蹈创编课程中,孔娜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鼓励学生运用肢体语言准确地表达情感,大胆创编属于自己的校园舞蹈。其作品《月儿湾 花儿开》《劳动狂想曲》《母与子》《成长》《蒲公英》等作品在各项中学生校园舞蹈大赛中频频获奖。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开展舞蹈主题活动,让舞蹈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固化与传承,如一年一度的“薪火相传”、校园舞蹈节、教师舞蹈节、舞蹈与电影、人与自然情境舞蹈创编大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等。

学校还开设了丰富的艺术社团与选修课,包括陶艺、定格动画、版画、合唱、戏剧、京昆、影视表演与制作等,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能培养一两项艺术特长或爱好,接受艺术的熏陶。

成立“春芽戏剧社”。京源学校“春芽戏剧社”成立于2015年12月。学校聘请张子扬先生、著名剧作家童道明先生、石景山电视台贺启功先生等作为戏剧教育的顾问和指导专家。戏剧社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包括朗诵台词训练、表演形体训练、经典剧作赏析和剧本改编及原创等。开展的活动包括:经典名作排演、音乐和台剧排演、诗词雅集、主持。戏剧社先后排演了《神圣战争》《哈姆雷特》《共产党宣言》等剧目。学校提倡“人人参与戏剧”,在浓厚的氛围带动下,学生人人参与其中,幼儿园的孩子表演美德故事,求真于剧;小学生改编课本内容,明德于戏;中学生演绎经典名著,善美于行。

合唱课程是京源学校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团是学生参与音乐实踐的重要园地。通过合唱训练,学生们基本上能够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基本乐理知识,具备视唱练耳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欣赏和学唱不同风格、不同时代的中外名家名作,学生们理解和掌握了各种音乐表现手段,提高了音乐修养。2016年,京源学校合唱团参加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举办的合唱比赛,荣获金奖;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暑假,合唱团飞赴澳大利亚,在悉尼歌剧院的“中澳之夜”音乐会中演唱,荣获“最佳表演奖”。

获奖只是一种结果的呈现。京源学校的合唱课程以育人为第一要务,长期以来,不管是否有比赛或演出任务,合唱团都始终保持训练的状态,通过合唱训练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同能力,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提升精神层面的追求,从合唱教育中收获幸福感。

电影社团的学生则通过自编、自导、自演、自制的校园微电影《诚信小店》《你的无意我的流浪——酸奶盒漂流记》,向全校学生开展诚信教育与环保教育。

在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的同时,京源学校积极探索美术特长人才的培养模式。1997年,北京市金帆书画院石景山分院“花落”京源学校。此后,学校逐渐形成了初高中一体化美术特长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设置了包括以素描、色彩、速写、设计为主的美术专业课和中外美术理论、欣赏课程;聘请了不同专长的美术专职教师,有擅长造型艺术的,有擅长工笔、国画的,还有擅长速写素描和水粉油画的……还特聘书画家宋建华老师为学生开设书法和校园速写课程,邀请家长志愿者为学生开设服装设计课程和美术史讲座等。学校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特长,努力进行多种教学方式、多学科融合的实践。如美术老师宋蕊开创了“美术鉴赏同传互动课程”,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场所通过微信直播的方式为学生授课,与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学科的教师、不同领域的专家互动,实现了“使全世界成为孩子们学习的课堂”的目标。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京源版画、陶艺、油画、校园速写作品美术展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风采的平台,为他们的美术专业之路奠基。

从2003年第一届高三美术特长生毕业至今,画院已为全国三十多所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了四百多名优秀学子。学校金帆书画院已成为北京市重要的美术教育试验基地,也成为有志于学习美术的孩子们的乐园。

纵向衔接、横向多元的课程设置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学生的艺术作品走出了校园和国门,出现在梅兰芳大剧院、天桥剧场、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等艺术殿堂。在京源学校这片艺术沃土上,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喜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表达方式,表达他们对美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京剧课心得体会范文第6篇

那就是十多年前,我在伦敦的英国皇家剧院主演了我国戏剧大师吴祖光先生的名著《三打陶三春》,演出前,剧场通知我们在演出过程中不得使用英文字幕进行翻译和解说。我当时非常沮丧,因为,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取消英文字幕,就等于取消了语言和感情交流的渠道,英国的观众能看懂吗?他们不能理解我们的语言,又怎么能接受我们的艺术呢?所以那次演出前,我们所有的演员都忐忑不安,以为这场演出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了。然而,结果大出意料,观众不但能理解我们的形体动作,唱腔音乐,还给我们的武打格斗喝彩,笑声,掌声一阵一阵扑向舞台。而且我在舞台上切身体会到,随着剧情的变化和进展,观众的反映越来越强烈。就在这个自诩为绅士的国度里,许多观众看到兴奋时甚至用脚跺地板或大声叫喊,呼口哨,比我在国内演出时的反响还要强烈。我们的京剧在表演时,不但要演员互相交流,还要与观众交流,一种情感的表达,往往要演员与观众在交流中共同完成,如果观众反馈的情感不是演员所理想的那样,或者观众无动于衷,则说明你表演的失败。庆幸的是,这

1 种细腻而微妙的交流,我在英国观众那里都得到了,甚至更为激烈。他们随着我的愤怒而愤怒,随着我的欢喜而欢喜。我扮演的陶三春取得了胜利,他们就为我爆发出祝福的欢呼。我当时很难想象,这是在英国伦敦的皇家剧院。

我当时非常激动,也颇感愕然,我不明白,英国观众与我们语言不通,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强烈的反响,为什么那么容易沟通?

我深知,由于我们东西方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惯,在艺术思想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尤其是西方戏剧大都受到起源于祭祀酒神的古希腊悲剧的影响,在戏剧的观念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很多人甚至以为是水火不容的。而我在伦敦皇家剧院的演出以及我后来到其他国家的演出的成功却使我切身感到:这种差异绝不是不可逾越的沟壑。经过多年的思索和观察,我逐渐发现这种超越语言障碍的理解,这种超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情感交流靠的就是京剧的音乐,唱腔,舞台美术,舞蹈和武打等各种表演艺术手段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因此,京剧不但是目前在我国各地的300多个戏曲剧种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更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集大成者,经过长期的锤炼与磨合,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与世界各种戏剧截然不同的,以综合性,程式性和虚拟性为其艺术特征的表演体系。为此,我想就这三大艺术特征谈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第一讲:京剧的综合性

2 我想大家从京剧的演出中一定看到,我们的京剧不像芭蕾舞只跳不说;也不像话剧只说不唱;更不像西洋歌剧只歌不舞(有些歌剧如《茶花女》虽然也有舞蹈,但是并不像京剧那样载歌载舞,把歌唱与舞蹈有机地熔为一体)。我们的京剧不仅具有诗一般的语言艺术,几乎每一句念白都讲究抑扬顿挫,平仄分明,朗朗上口,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格律,或七言,或十言,而且讲合辙押韵,讲文理对仗,更要讲中州韵的规范与湖广音的四声。同时,京剧又把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文学、雕塑和武打技艺融汇在一起,是"逢动必舞,有声必歌"的综合艺术。它不像歌剧、舞剧、话剧,用歌、舞、话一个字就可以囊括了。它是在数百年的形成过程中吸取了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滑稽戏等各种形式经过长期组合,把歌、舞、诗、画熔为一炉并逐渐达到和谐统一的结果。这也就使我国戏曲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故事演歌舞"(我认为这比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以歌舞演故事"更为准确,更符合实际)的表演特征。

鉴于京剧艺术的这一特点,我们的每一个演员都要精通唱、念、做、打、舞等各种表演技巧,并通过这些技巧来塑造出各种类型和各种性格的艺术形象;创造出喜、怒、哀、乐、悲、恐、惊等各种情感的意境。正是这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其鲜明的形象化的艺术语汇,使我们的京剧艺术与西方的观众能够超越国界和语言的障碍,找到交流与沟通的渠道,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知音,受到欢迎。

3 所谓"言必歌,动必舞",比如我们的演员在舞台上的最为简单的台步,也就是走路,都要具备严格的舞蹈规范并配合着音乐和锣鼓的伴奏,使其具备鲜明的节奏感。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锣经,配合什么样的脚步,都是统一安排的。例如《战太平》华云在"水底鱼"锣经中的"七步半"上场,不但配合严谨,还要情绪对头,节奏鲜明,舞姿优美。没有扎实的功夫和长期积累的舞台经验,是无法"上场"的。再比如,老生要走四方步,也称八字步,要求抬腿亮靴底,腰为中枢,四肢配合。中年要快抬慢落,老年要慢抬快落,既有生活依据,又有节奏感。旦角有碎步,"花梆子步";花脸有大八字步和醉步;丑角有小四方步和矮子步以及跑圆场的压步等等,没有几年的功夫都是走不好的。至于《打渔杀家》和《秋江》中表现行船时的磋步、捻步、单腿捻步等就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了。演唱时,演员也不能像歌唱家一样动口不动手,歌唱时不仅要配合着优美的舞蹈动作,载歌载舞。而且要表现出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和情感。例如京剧《挑滑车》中剧中人高宠的"起霸"和"走边",前者是通过锣经伴奏下的舞蹈来表现宋代武将高宠的英雄气概,因此起霸的动作要求敏捷、迅猛、粗犷和斩钉截铁,加上铿锵锣经的衬托,给观众一个初步的英雄形象;后者则是表现高宠在壮志难酬时的忿怒和不满。因此有锣经,有舞蹈还不能充分表现此时此刻高宠的内心独白。所以在锣经伴奏的舞蹈同时,又要求演员歌唱曲牌《石榴花》,在矫健豪迈的舞蹈中唱出"耳听得战鼓咚咚","见一派旌旗翻招",以表现人物焦躁和压抑的心情,并在最后唱出"俺只待威风抖擞灭尔曹"的强烈愿望。这一段表演,就是通过舞蹈语

4 汇,锣经的烘托,唱腔的意境和语言的表白来刻画高宠的心理活动。因此,观众就可以通过听觉和视觉,唱腔和音乐,锣经和表演神气来理解高宠的性格和思想活动。

同时在化装,服装等舞台美术方面还要表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和身份;在运用眼神和面部表情方面也要做到"眉目传情",在音乐方面,不但打击乐有表现各种意境和情感的锣经,在管弦乐中也有渲染各种气氛和各种心情的曲牌和丰富的表现手法;舞蹈以及造型(亮相)、武术和各种翻跌动作也都要结合人物和剧情,表现出色彩鲜明的,不受各种语言障碍的艺术语汇。这样就使我们的观众在语言之外,从音乐、形体和美术方面受到启发和感染,同时也使我们从一个动作中感受到舞蹈和音乐的优美,感受到节奏和造型的力量,当然更重要的是艺术语言的感染。应该说,这也是我们的京剧与西方的歌剧、舞剧、话剧、哑剧、音乐剧的不同之处。 为说明京剧艺术的语汇是多样而丰富的,我还是以《三打陶三春》为例。在众多的京剧剧目中,有的偏重于唱;有的偏重于念;有的偏重于武打;有的偏重于舞蹈,这出戏却是唱念做打舞并重,也是综合性最为典型的剧目。例如陶三春骑着毛驴进京的一场戏,不但有一段轻快俏皮的西皮唱腔,使观众可以通过那唱腔旋律窥见人物喜气洋洋的心里;那骑驴的轻盈舞步和欢快的音乐也能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就要与意中人完成花烛之夜的喜庆心情;尤其是唱腔在结束前有一个最能表现欢快心情的"十三咳"将给观众以更深刻的欢快印象。这样观众就可以从陶三春的唱词、唱腔、 5 舞蹈、伴奏、面部表情等诸多方面了解和体会陶三春。所以有人说,看京剧,演员浑身都是戏,满台都是戏。

在开打中,陶三春姐弟二人以少胜多,以明对暗,因为假扮强盗的一方又化妆蒙面,观众自然给陶三春更多的同情。在武打的关键时刻,剧本又给陶三春安排了一段"耍锤"的特技表演,一系列的惊险动作和英姿飒爽的亮相非常形象地表露出陶三春的武艺高强和从容不迫的心里。当观众为陶三春那高超的耍锤绝技喝彩时,陶三春那艺高人胆大的鲜明形象也就已经深入人心了。应该说,这时的语言已经是多余的了。

在"金殿"一场,陶三春一怒之下撞钟击鼓,迫使皇帝在"急急风"的锣经中匆忙临朝理事,已经十分狼狈,当陶三春怒不可竭的时候,一举双锤,皇帝和侍卫都慌忙后退。眼看陶三春逼迫皇帝"推磨",也就是绕场一周,陶三春又坐到皇帝的龙书案上,皇帝一方都是身经百战的男子汉,人多势众却唯唯诺诺,作揖求饶;陶三春一方,孤身一个女人,却理直气壮,大义凛然。这种夸张而又简明的反差处理,观众从视觉中看到的极其自由的舞台调度和音乐,锣经的烘托,尤其是演员那手眼身步法的表演就把剧情交代得一清二楚。在洞房一场,男方是粗犷豪放的大花脸,动作大,嗓门大,身材大,再加上气势汹汹的花脸脸谱,可谓强大无比者;女方是娇小玲珑的小花旦,动作婀娜多娇,声音轻柔圆润,再加上那清秀华丽的外表,可谓瘦弱可欺者。然而,恰恰相反,强者被弱者制服,气势汹汹的男子汉被娇小玲珑的小花旦 6 打得心服口服。这段剧情就是通过我们的武打语汇、舞蹈语汇、音乐语汇以及外型刻画,眉目传情的表演,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我想,这就是京剧艺术的综合性的魅力。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如果看看京剧的《雁荡山》,没有一句台词,却演出了一台威武雄壮的水中与山岭中的战斗;再如几乎只有很少语言的《武松打店》、《武松打虎》和《挡马过关》等戏,都是通过语言以外的艺术语汇说明了剧情,揭示出人物的内心独白和潜台词。因此京剧艺术以其丰富的表演手段走遍世界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知音;一个京剧演员以他的四功五法,做到能说会唱,能歌善舞,能打会翻,能哭会笑,既是歌剧演员,又是话剧演员,既是舞蹈演员,又是翻跌武术能手,从而使五大洲的朋友为之震惊,倾倒。

上一篇:降价通知函范本范文下一篇:九九重阳节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