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京剧服饰艺术论文

2022-04-26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生活京剧服饰艺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针对如何将京剧服饰元素——“靠”应用到家纺设计中的问题,从“靠”的溯源,历史发展背景,其构成要素的特点及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研究,挖掘传统服饰“靠”元素所特有的魅力,并将其与现代家纺设计相结合。

生活京剧服饰艺术论文 篇1:

浅谈京剧服饰的装饰纹样及色彩

摘 要:京剧服饰是京剧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剧中人物的刻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服饰中装饰纹样和色彩搭配更是我国京剧艺术中的传统瑰宝。

关键词:京剧服饰; 装饰纹样; 色彩

京剧服饰,不注重时代特点的追求,没有季节变化的表现,也不带有地区性的特色,而以角色的等级地位和类别为标准,帮助刻画人物性格。什么人物穿什么戏服,用什么纹样,色彩又如何搭配,是京剧服装类型化的典型表现,在京剧服装塑造人物时,有一句不成文的说法,“宁穿破,不穿错”,这正好道出京剧服装有它的定律,其中同样包括着纹样和色彩的处理。

一、纹样的装饰性

京剧的每一件服装,都有不同的装饰图案,这些图案主要源于历代服饰上的花样,同时,也吸收了建筑和器物造型中的某些图案。这些图案在传统京剧服装或舞台装饰上,大都赋予一定的造意,尽而达到个人理想的追求和精神上的寄托。作为京剧本身的特点,往往在处理纹样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上,它的表现手法多采取“比喻与象征”、“双关寓意”等去组合装饰纹样。

在京剧服装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龙的图形。龙不仅是皇权的象征,还代表着江山社稷,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又有驱邪避邪的寓意。与龙形相呼应的,是海水和红日,因为龙是离不开水的,所以,蛟龙、海水、红日,作为不可分割的画面,同时出现在蟒袍上,既隐喻了穿用者的高贵身份,又充分表现了天地山水之间,龙腾虎跃的磅礴气势,这种大胆独到的构思,突破常规的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淋漓尽致的展现,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中所没有的。

凤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美好形象,象征吉祥、喜庆和爱情,被誉为鸟中之王。凤的图形,在京剧服装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凡是皇室女眷的服装,都用凤做主要装饰图案,显得极为庄重华贵,使人物具有雍容的气质。另外,结婚用的礼服,也大都以凤为主,与民间的风俗相吻合,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除此之外,其他民间广泛流传的图案,在京剧服装中都有所展现。如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寿”字象征长命百岁,“蝙蝠”喻为福在眼前,牡丹象征着富贵,梅兰竹菊象征人物品质高洁,青松、仙鹤来象征着人物的长寿。阴阳八卦图来象征着某些具有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知天文晓地理的超凡人。

京剧服装的装饰纹样,在立意和处理上采用象征、双关寓意等手法,既要考虑人物的身份,又要考虑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在艺术处理上往往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在塑造人物的外部形态上具有通用性,共性较强。为此纹样的组成和处理上只能概括类型,以适应多种类型的人物。

二、色彩的运用

在京剧舞台上,色彩是创造环境,塑造人物必不可少的条件。作为我国古老剧种之一,舞台上反映宫廷、贵族剧目居多,在服装色彩处理上,势必受其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如明朝法律规定:民间“不许用黄”,“文武官员的公服一至四品,服绯、五品以下服青绿”(明史、舆服志)。进而传统京剧舞台上的黄色均为帝王所霸用。而红色则成为高贵之色,惟青、绿成为下层贫民的主要服饰色彩。

京剧服装对色彩的运用非常全面、大胆,也非常灵活。无论红绿,还是黑白,在其他艺术种类的舞台上,都是穿插、搭配、点缀使用,而在京剧舞台上,却是一衣一色、上下同色,直意挥洒。红色,在生活中是女性的专用色,但在京剧舞台上,红蟒、红靠、红箭衣,男女平分秋色,女穿红不俗,男穿红不艳,特别是罪衣的设计,红衣红裤,不加任何点缀,越发使人觉得红得可爱,并由此生出些许怜意。

传统京剧大量运用黑和白色做为服装色彩运用的一条途径,是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在简单中求得概括。《霸王别姬》是一出净、旦为主的折子戏,霸王穿黑靠,勾黑脸,虞姬穿白裙袄,俊扮粉妆,这一黑一白,一壮一秀,是黑白的强烈对比,浓淡的强烈对比,美丑的强烈对比,相辅相成,对立又统一。《挡马》《三岔口》《两将军》等,都是以黑、白两色为服饰基色,装扮剧中的主要角色。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性格,成为京剧服饰中重要的着装方法。

对比色是京剧服装用色的特点。传统京剧服装除十蟒、十靠的色彩外,在纹样色彩搭配上,具有对比色强的特点。这种纹样色彩处理,往往是按表演行当和人物性格给予安排的。比如红蟒的龙纹样习惯用三蓝退色刺绣方法,这种色彩搭配显然对比色更强,冷暖对比,色调对比都较明显。但它能在其中起调和作用的还是金线。而用于其他行当的红蟒则在纹样色彩处理上也就不尽一样了,如曹操与刘备穿着同色调的红蟒,而纹样处理上则不相同,曹操穿着平金圈墨线的行龙红蟒,而刘备则穿着三蓝圈金团龙红蟒。这样的纹样色彩搭配可以塑造出不同性格的人物穿着。

色彩和图形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无声的,但却比语言更传神、更简练,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使观众直接感受人物性格所具有的美学特征,这种特征用写意的手法显现在京剧服饰上,使京剧具有了典雅、高深的气质,找到了用以达到美的境界的路。“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和比例适度的”,在一个个绚丽多彩的场面中,既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又有一种协调的意蕴旋绕于其中,给人以美的享受,这就是京剧服饰装饰纹样及色彩的魅力所在。

作者:付艳丽

生活京剧服饰艺术论文 篇2:

京剧服饰“靠”元素在家纺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针对如何将京剧服饰元素——“靠”应用到家纺设计中的问题,从“靠”的溯源,历史发展背景,其构成要素的特点及工艺制作等方面进行研究,挖掘传统服饰 “靠”元素所特有的魅力,并将其与现代家纺设计相结合。

关键词:京剧服饰;靠;图案;色彩;造型;工艺;结合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Home Textile-design with Pekin Opera Costumes – Kao

FU Yue-ying1, WEI Song-jie2, LOU Shu-fen3

(1. Textile School,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 315211, China; 2. Department of Design,Lehome E-Commerce Co. Ltd., Ningbo 315700, China ; 3. School of Art & Desig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 China)

Key words :Pekin Opera costumes; Kao; pattern; color; structure; process; combin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作为中国国粹之一的京剧,因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戏迷。其中,人物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服饰,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靠”作为舞台上最具视觉魅力的戏服,以其精美的装饰图案、夸张的款式造型、精良的制作工艺,不仅博得大众的喜爱,也给设计师们带来创作的灵感。

一、“靠”

(一)“靠”的溯源

“靠”源于清代将官之绵甲戎服①。是一种结构非常特殊的服饰,上衣下裳相连,给人以庄重威猛的形象(图1)。这种戎服大多以锦料为面,绸料为里,内衬丝棉的形式制作,因此该戎服的作用相对于胄甲,更具舒适性和装饰性。①

(二)京剧服饰“靠”

在京剧中,“靠”作为专用名词,是指武职将帅所穿的戎服。这种以清代将官戎服为原型,为表现古代战将身披铠甲所设计的舞台服装,与现实生活中的铠甲相比,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②,是一种美化了的服饰,极大程度地装饰了演员形象,完美展现出人物在战场上威风凛凛,叱咤风云的效果。

在京剧服饰中,“靠”属于二衣。(京剧服饰分为大衣、二衣、三衣、云肩四大类)。其与大衣较其它服饰而言都为宽松,行动时,下摆的晃动十分具有舞台表演性。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大衣多为文官,二衣则以武将、绿林好汉等为主。“靠”有两种,分为“男靠”和“女靠”。其结构为前后两片衣片,是一种自腋下“分离式”的服饰。“靠”外造型简洁,内造型却极为复杂,两肩做成蝴蝶式或虎头形,云头式靠领,“靠肚”呈虎头形,长袖紧口,腿的两侧系“靠牌子”。男靠覆有铠甲纹样,其多以鱼鳞纹为主,辅纹样为海水江芽纹等③(图2)。“女靠”与“男靠”相似,但也有自身的特点,其中“似与不似”的五色飘带裙在激烈的武打动作中呈现出绚丽灵动的气息②(图3)。

二、京剧服饰“靠”元素在家纺设计中的应用

(一)符号寓意的图案

在外造型简洁的“靠”中,精美繁复的装饰图案有着巧妙的寓意作用。男靠的主要纹样为甲纹,有鱼鳞、丁字纹两种,寓意铠甲。辅纹样为海水江芽纹,寓“翻江倒海”之意。女靠主纹样为凤纹,常与寓意富贵的牡丹花搭配,衬托出女将英武与阴柔之美。这种以简易符号的寓意烘托宏大气势的方法也可用于家纺设计。以“鳞纹”为例,在造型简洁的家纺产品中,用改良的鳞纹描绘汹涌的波涛,配以相对柔和的色彩,更容易营造简洁舒心的感受(图4)。在图案的表现手法上也更加灵活,将海水江芽纹放大,用粗犷的麻绳简单且抽象地刺绣在靠垫上,并以铜环来表示惊涛拍岸时激起的浪花(图5),虽然改变纹样依附的载体,但丝毫不失传统图案的风格。此外,其以简约线条勾勒的方式更容易让大众接受。

(二)戏剧化风格的色彩

京剧服饰中“靠”分为上五色与下五色,并有着严格的用色规范。细分为红靠、绿靠、杏黄靠、深黄靠、白靠、黑靠、紫靠、粉靠、蓝靠、湖靠、古铜靠等,用于表现不同角色的身份和特征,如红靠表示身份地位高或正直的将领(图6),蓝靠多用于猛将。在起到角色定位的作用之外,这些华丽炫目的颜色,充满戏剧化的风格,也极具装饰性和观赏性。在家纺设计中采用高纯度的色彩,具有醒目、浓郁的装饰作用,考虑到家用的特性,可适当调整其明度,更符合人们的追求深沉庄重的感受(图7、图8)。

(三)“似与不似”的造型

“靠”的原型为戎服,其结构呈上衣下裳的形式,由前后两片衣身相接而成,这种结构在整个“中外服装史”上都是少见。虽然戎服已经没有了保护身体的作用,但其甲胄的结构依然存在,使得“靠”在结构分割上显得尤为独特,给人一种衣非衣、甲非甲——“似与不似”的感觉。例如“女靠”靠肚下端连缀重叠的吊鱼和飘带裙,是由两层数十条繁密的五彩飘带所组成的“似与不似之裙”,站定时以裙装示人,舞动时呈现出飞扬绚丽的动态之美(图9)。市场上,家纺产品的造型普遍为四四方方,两片式缝合。如今家纺设计中不断融入服装工艺,类似省道,褶裥用作装饰。但从整体结构上进行开拓的较少。家纺产品的结构设计也可以在满足功能的同时更具趣味性、观赏性。以靠裙为灵感的桌旗设计中,在下垂的部位采用飘带的形式,但每个飘带之间以拉链进行连接,呈打开或连缀的状态,展现出“分与不分”的巧妙(图10),给家纺用品平添了与人的互动性、趣味性。

(四)新演绎的刺绣

毋庸置疑,“靠”上大量地运用了刺绣的工艺。相同的是,刺绣在家纺上的运用也是非常广泛的。“靠”上所使用的平金绣、平银绣、绒绣等工艺凸显了“靠”在整个服装上的特有性。将平金绣的工艺应用到家纺设计中即可以表现古典特征(图11),同时又可以拓展刺绣新材料,图12中纱帘上以麻绳取代金、银线,采用平绣工艺,进行以京剧文化为图案的刺绣表现。

(五)“靠”元素的综合应用

“靠”以其鲜明的特征带给人无限的灵感。在这组设计作品中将京剧服饰“靠”元素进行拆分和重组。整体来看,依然可以欣赏到京剧戏服带给人们的特有视觉感受(图13)。通过红色与蓝色的强烈对比以达到夺人眼球的目的。从结构上来说,作品摒弃了家纺产品陈旧的分割方式,大胆采用了圆弧或者折线形的分割。材质上也不断创新,一方面,采用牛仔布,在不改变“靠”所具有的硬朗特性外,替代了“靠”原有的锦缎,从而解决了家纺用品在使用时所要求的舒适性。另一方面,牛仔布、麂皮绒、雪纺纱、无纺布的普遍性、大众化,使得其与家纺设计的结合更自然(图14)。同时也保留“靠”原有的风格,运用折叠,排列,重复等手法来展现出作品华丽的一面,将抽象化的海水江芽、云肩等纹样以独树一帜的刺绣方式呈现于面料上。配以铜拉链、铜铃、铆钉等摩登前卫的辅料,增添作品的趣味性(图15),呈现创新且不失传统的新中式风格。

结语

在现代社会多元化的需求下,家纺产品的设计开发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将传统京剧服饰“靠”以崭新的面貌应用于当下时尚前卫的家纺设计中,在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过程中,又为家纺设计增添了独特的意蕴,提高市场竞争力,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注释:

① 谭元杰.中国京剧服装图谱[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60.

②华梅,要彬,李小虎.服饰与演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10.

③谭元杰.戏曲服装设计[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15.

作者:付岳莹 危松杰 娄淑芬

生活京剧服饰艺术论文 篇3:

扎根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摘 要]京剧艺术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京剧艺术中的脸谱、服饰、装扮等美术元素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两百多年来,在京剧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量优秀剧目,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德育精神,传承着中国人的精气神。把京剧艺术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在画一画、做一做、看一看中了解京剧,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促使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关键词]京剧艺术;美术课堂;中华美育精神

2018年8月30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百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提出了“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课题。作为美术教育者,应当深刻认识到新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加强中华美育精神研究,肩负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神圣使命。

京剧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戏剧中的瑰宝,是一种流行于全国的戏曲剧种,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成为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京剧艺术中丰富多变的脸谱、装扮、服饰和美术息息相关,与音乐、文学相得益彰,共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魅力,大量优秀的京剧作品也传达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对学生普及京剧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和亲近经典,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学习中华美德,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

我校2013年引入京剧艺术,成立了孝慈少儿京剧艺术团,让京剧艺术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视野中,通过专业学习和课程融合让学生认识京剧、欣赏京剧、热爱京剧、传承京剧文化,从而在少年儿童中普及了京剧文化,弘扬了中华美育精神。戏曲艺术中包含着大量的美术因素,装扮、服饰、道具、舞美等都属于美术创造范畴,把京剧艺术融入美术课堂,通过对其进行欣赏学习,是艺术形式的静态普及。

一、脸谱艺术,锤炼中国魅力

脸谱起源于面具,面具就是把图形画在别的东西上,然后戴在脸上。京剧中的脸谱图形是根据剧情和剧中人物的需要,用夸张的手法在演员脸上勾画出不同的图案,在京剧表演中主要用于净角和丑角。脸谱图形主要分布在额头、眉毛、眼眶、鼻窝、嘴叉、嘴下等部位,每个部位的图案又变化多端,有规律而无定法。脸谱色彩明亮丰富,但每张脸又都有一个主色调,这个色调也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红色脸象征着忠义、耿直,代表人物是“三国戏”里的关羽;黑色脸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白色脸表示奸诈多疑,如“三国戏”里的曹操;黄色脸代表勇猛、暴躁,如典韦。

我们将脸谱知识编成校本教材,在课堂中通过欣赏、创造让学生学习脸谱的基本知识。根据脸谱图形的特点,我们制定了分步骤的教学计划,从简单的三块瓦脸开始学习,逐渐学习画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脸、歪脸等。学生要熟悉各种脸型的特点,认识京剧中相对应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临摹其脸谱,了解图案、色彩对于其性格的塑造特点。前期,我们主要让学生将脸谱画在纸上,能够熟练控制好颜料后,再让学生画在专门定做的纸浆面具上,这就形成了精美的脸谱作品。

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戏曲爱好者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广泛,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脸谱来源于舞台,但现在在大型建筑物、商品包装、各种瓷器以及人们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因此,我们带领学生将脸谱绘制在服装、水杯、收纳盒、学校的墙壁上,让脸谱艺术变成实用的艺术,装点生活,扮靓校园。

如今,脸谱已经成为一种艺术语言和美术表现形式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艺术与生活的结合给传统文化赋予了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为现代化的生活构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空间。学生也在学习和绘制脸谱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

二、服饰文化,彰显中国特色

京剧服饰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种类繁多,图形、色彩丰富。京剧服饰是为了演出而设计的,有着夸张和美化的效果,很多服饰就是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改变了形状,使其更具有表演性和装饰性。它的种类主要分为蟒、帔、靠、褶、长衣、短衣、帽子、鞋等,分别对应着不同身份和性别的人物。

在繁多的服饰中,我们选择了《霸王别姬》中的霸王、《贵妃醉酒》中的贵妃、《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铡美案》中的包拯、《嫦娥奔月》中的嫦娥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服饰进行研究。我们让学生从服饰的式样、色彩、纹样的装饰上分析、学习,找出变化中的统一,让他们先用绘画的方式画服饰,在掌握了基本规律后,再用彩纸结合彩泥进行立体的服饰、配饰的创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我们还带领学生参观学校京剧团的服饰,让学生近距离地欣赏京剧服饰的造型和艺术美,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这对于学生的创作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我们把服饰按部位和色彩、图案等进行分解,再融入相关的美术课中,在不影响整体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学习京剧服饰艺术。例如,一年级《新花布 新衣服》、三年级《我设计的服饰》、六年级《印花布》等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欣赏京剧服饰,然后让学生画一画京剧服饰上的花纹,做一做京剧的服饰、帽子、头饰、腰带等。京剧服饰中的装饰纹样拓展到二年级的《相同图案排排队》、三年級的《对称美 秩序美》《动物纹样》、四年级的《鱼的纹样》《鸟的纹样》等课程中,可以使学生在实用与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中学习到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单独纹样等图案的设计与应用。

之后,我们再结合脸谱艺术,让学生用服饰和配饰去装饰脸谱,制作京剧脸谱挂件,使京剧艺术中的中国特色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接受度。

三、京剧曲目,弘扬中华美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博大精深、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等,可以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改造世界,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贡献力量。京剧艺术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大约五千八百余个优秀的剧目,传统剧目较多,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如《铡美案》《四进士》等剧目从各个角度反映着古代人们的生活,传播着中华美德故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艺术享受;而新中国成立后编排的现代剧目《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等再现了中国人与帝国主义列强勇敢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英勇历程,激励着中国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校京剧团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出演《霸王别姬》《杨门女将》《智取威虎山》等经典曲目外,还根据地方的革命故事、社会主义建设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编排了具有教育意义的《雪峰颂》《猴年献瑞》《经典文化育童心》《魅力湖滨》等校园剧目,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了学生对传统京剧艺术的认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能够增强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我们美术教师将经典剧目引入课堂,在《形形色色的人》《卡通 卡通》《老师和同学》《水墨人物画》等课中融入京剧艺术和校園剧目,挖掘曲目中的人文精神、德育精神,引导学生用独幅、连环画、绘本、泥塑的美术表现手法去表现戏曲人物、故事等,并模仿、编排简单的京剧片段,制作道具、服饰和舞台装饰,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美术表现形式引领学生学习和理解京剧艺术,学习中华美育精神。我们还定期举办多种形式的京剧美术作品展,将学生的泥塑、绘画作品和绘本故事书,在班级间和校园里进行展览和交流,让学生用自己最简单、最直接的美术表现形式去弘扬京剧艺术,传承京剧艺术中的美育精神。

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几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和审美情感。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中华美学的深刻体验中,形成了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激发了学生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条件,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正以璀璨的形式向中国人民、向世界人民传达着中华美育精神,向世界传播着中国魅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通过京剧艺术与美术课程的融合,学生不仅清楚了京剧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还清楚了京剧艺术的独特创造、价值观念、鲜明特色。这样的课程既能深入挖掘京剧艺术中的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又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扎根传统文化,弘扬京剧艺术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艺术魅力,能够提高学生对中华美育精神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兴趣,提升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信心。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 学习出版社,2018.

[2] 梁燕.齐如山论京剧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

(责编 刘宇帆)

作者:陆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钢琴教学教育艺术论文下一篇: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