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范文

2023-10-07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还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策略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历史学习基本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初中历史复习策略,让复习真正建立在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和其他学生形成积极互动,提高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以便能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紧扣复习重点

1.紧扣学生已经具备的历史学习能力确定复习策略

初中历史的复习过程,是让学生有效参与师生互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复习。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掌握不同层次的历史知识的运用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知识解答各种历史问题。教师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首先就需要在不同的复习进程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让每一次复习都能够环环相扣,跟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有效融合在一起。教师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精选习题,拔高学生创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如在复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的时候,教师首先就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的本章教学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将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展示出来。在知识树的构建中,教师要让学生整合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然后在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研讨学生已经掌握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2.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涉及面广,时间紧迫,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并不容易。教师在确定复习策略的时候要将学生历史能力的提升放在首位。初中历史的中考是开卷考试,越是开卷考试的科目学生学习能力的运用就需要的更多,教师要把握学生能力的提升策略,精选习题,抓好学生反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成长,突出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让学生不要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进行复习,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让学生首先确定自己已经具备的历史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历史学习能力相比较,确定自己的上升空间。教师要整合不同层次的历史能力的不同,开展中考复习策略研讨,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研讨过程中,思考自身复习策略。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在每一堂课的参与度,让学生在明考点、夯基础、突主干、成系统的复习专题教学模式中进行复习。

二、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1.多媒体辅助历史中考复习的优势

初中历史知识点比较繁杂,如果仅凭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很难让学生系统了解教学内容。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历史教研组要抓好集体备课,搞好集体教研,凸显团队合作,由集体共同研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夯实历史复习重点。如在“世界近代史”的复习过程中,教研组要做好组内教研,加强复习专题研讨,将历史专题复习运用集体教研的形式对学习专题进行高水平、深研究,然后再将研究的结果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出来。同时,教师要研究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能够在历史复习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世界近代史中的知识点,并学会运用已经具备的能力解决历史问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更好地让学生展示复习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具备声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展示历史复习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知识体系的研讨中来,让学生讨论在答题时的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出现的易混点、易错点、遗漏点,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在学生需要拷贝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积极鼓励学生将多媒体课件拷贝到家中进行自主复习,更好地完成对历史知识体系中重点难点的掌握。

三、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1.重视教材,重视基础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复习经验交流,研讨命题经验。教师要重视教材知识体系,重视基础知识的整合,从知识点、考点思考复习重点,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了解如何利用手中的复习资料做好复习,如何通过自己的综合能力解答历史问题。教师要摒弃学生认为开卷考试不用复习的观点,要让学生懂得历史命题考查范围广、综合性强,要将能力放在首位,通过对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复习,针对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能力的提升向学生出示复习重点。

2.以教材为基础,以时政为依托

教师在进行中考复习的时候,要关注中考历史命题的角度,解读各届中考历史命题特点,在重视教材的基础上,不断以时政为依托,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角度去分析时政热点。从命题看复习,可以让学生远离题海,回归教材。教师要帮助学生以教材为本,选好复习指导用书,做好知识移栽。在课堂复习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记课本的提纲和要领,对教师在课堂上补充的新知识点,要记录在教材的醒目位置,便于考场上能够随时翻看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共同整理历史线索,在这个基础上背诵基本知识点,然后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当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运用历史学习能力做各类历史问题的练习。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教师要做好纵横比较,让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以单元复习为主,采用构建知识树的形式,以点带面,侧重历史细节以及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思考。

四、合作学习,在共同学习中思考历史复习方法

1.合作学习中提升能力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复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复习中,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存在自身复习的薄弱环节,而团队合作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尽可能地减少失分现象。同时教师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在合作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小组的指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应考的薄弱环节,学“活”历史,“活”学历史,加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同时复习“中国近代史”,通过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加强对世界历史事件的认识,学会分析历史问题。

2.加强材料题的训练

在材料题的复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学生先分析问题,再阅读材料,同时紧密结合教材所学内容,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总结答案的时候要条理清晰、言简意赅,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热点、焦点问题。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中考复习,教师要以生为本,选择适合学生的方法进行复习。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进行知识迁移的训练,提升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完成历史的中考。

参考文献:

[1]葛春华.论素质教育下的初中历史作业[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0).

[2]冯亚芳.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华章,2010(2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

编辑 董慧慧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2篇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6、7课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法西斯轴心国挑起的, 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战, 也是一次世界性的反法西斯战争。在新授这两课时, 可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情况, 把二战和一战的异同进行比较。可以设计成表格, 从规模、性质、原因、参战国家、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人教版世界历史《美国的诞生》主要讲述了: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发展, 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 重要文献《独立宣言》的发表、意义, 1787年美国宪法的颁布及独立战争的意义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讲述了: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人权宣言》的发表, 雅各宾派专政及拿破仑夺取政权, 颁布的《法典》及拿破仑的对外战争等史实。我在新授这两课时就可以抓住历史基本要素, 通过列表比较法来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可设计成表格, 从时间、原因、领导阶级、革命任务、导火线、进程、性质、意义等方面来比较。

在学习这两课内容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通过比较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但在进行此比较时我们同样要参照历史史实的基本要素来进行。同时能进行比较的还包括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和《权利法案》的异同。我们还可以对华盛顿、拿破仑、罗伯斯庇尔等人进行比较。

对历史学科中相关联内容的, 采用图表进行比较的方式, 来总结所学的内容时最为适当的一种学习方法。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梳理, 还有利于对比联系, 熟记知识要点, 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我在复习近代中国各阶层人民的抗争史时, 就用列图表来进行比较, 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世界近代史”在人教版教材中体现为从第四单元的《步入近代》到《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其基本内容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开始、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史实。其次还具有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产生的影响深和前后联系紧等特点。根据这个单元的特点就需要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采取一种正确、快捷的方法, 以便我们能更好的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理解。我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以历史基本要素通过比较来加深知识的联系。本单元可以比较的知识点主要有: (1) 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的异同点; (2)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3)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4) 印度民族大起义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 (5) 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异同; (6) 日本明治维新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异同; (7) 俄国1861年改革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8)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9) 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运动的异同点。而进行比较的基本要素则往往包括背景、原因、目的、革命任务、领导阶级、过程、颁布的文件、主要内容、性质、作用、影响意义等。下面我略举例说明。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进行比较:

相同点: (1) 原因: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发动革命的目的都是资产阶级为了掌握政权, 发展资本主义。 (2) 革命的领导阶级和革命力量: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 革命过程中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从而使革命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胜利。 (3) 结果: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都取得了胜利, 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为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同时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主要影响为: (1) 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础: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法国颁布的《人权宣言》, 使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形成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基础;美国颁布的1787年宪法, 确立了总统制的资产阶级政体。 (2) 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 鼓舞了各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不同点: (1) 原因不完全相同: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都是为了推翻本国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则是为了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2) 领导力量也不完全相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组成的联盟;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力量是南方的种植园主和北方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而法国大革命则完全由资产阶级单独领导。 (3) 革命的特点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共同执政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独立战争即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也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 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法国大革命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最典型的资产阶级革命。 (4) 意义的不同之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美国资产阶级革命, 使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实现了国家的独立, 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为以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本国的封建制度, 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另外又可以把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的异同、两次工业革命的情况设计成表格进行比较, 均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 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 能让记忆更牢固。当然我们还可以用图表法、探究法、分类法、歌诀记忆法、故事记忆法等各种方法来全面的理解重点知识, 使我们对历史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

摘要:自2008年纳入苏州中考考试后, 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日益显示出, 从学校到老师、学生, 都加大了对这门学科的重视力度。就这门学科的教与学来看, 繁多的知识点的记忆成为老师和学生都比较头疼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 师生都各尽所能, 在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教与学的方法。笔者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实际, 我认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时间为线索, 对重大史实进行概括叙述。针对这一学科特点, 笔者认为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可以使头绪繁多的知识点前后贯通, 条理有序。所以, 在本文中, 笔者着重谈一谈运用比较法学历史的情况。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的权威地位。教师从过去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教师如何更好的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帮助者和合作者呢?

(一)信任学生,他们就会带给你惊喜 回顾我以往的教学,为什么我会在课堂上当主角?为什么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因为我的不信任。初中的学生,懂什么?提几个问题让他们在书上找找答案回答一下,这就算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虽然由教师讲变成了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但学生仍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怎样才是真正地以学生为主体呢?首先就得信任他们,相信他们有能力自主地学习、思考和分析。第一节课,我信任他们,他们回报给我一份惊喜。

在讲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这节课时,我按照以往常规的教学方式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还有十分钟,干什么呢?书后畅想天在 “想象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我想就让学生写篇想象作文吧!现在的学生最不爱写作文,我无法相信他们在这十分钟会写出这样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们能写出什么来。为了调动他们的热情,我将题目改为“一个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钟过去后,一个学生举手了——“我写完了。”之后不断地有人举手表示完成。到下课时,全班绝大多数完成了作文,而收上来的作品,令我格外惊喜。很多学生的文章新颖、非常富有想象力。这一节课学生们的杰作,令我对他们刮目相看,它也鼓励我再大胆些,放手让学生表现自己。

(二)教师在课堂中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要做好这些角色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教师在课前、课中要做大量工作。

1、要精心背课、背学生。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设计每一个环节,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历史课堂充满-,充满生机。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

2、关注学生和学生学习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如在学习《三国鼎立》一课时,我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提出:“诸葛亮那么傻,他为什么不自己当皇帝,他当皇帝说不定能统一天下。”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我们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的层次的学习。

3、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迪学生的智力潜能,学起来也就觉得轻松愉悦。历史教师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突出历史知识的趣味性、生动性,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对学生永远都有一种魅力,感受课堂生活的快乐。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设计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小说和艺术》课时,我先播放四大名著电视剧的主题曲片段,创设情境,很多同学也跟着大声唱,乐曲将学生的每一个思维细胞调动起来,我再因势利导,随即提问:你知道这是哪四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吗?对我国的四大名著你又知道哪些呢?学生会很快进入到学习佳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堂课的开始是激发学生学习该堂课兴趣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或新颖别致,或诙谐幽默,或富有哲理的导言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始就被吸引,始终以浓厚的兴趣上好该节课。

②利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展示枯燥、遥远的历史,如讲辽宋夏金元的关系时,我设计动态示意图形象直观的再现它们之间关系,直观、明了。讲到岳飞抗金时,我播放一首岳飞的《满江红》渲染气氛,讲明长城和北京故宫时,我播放北京故宫历史视频,长城四季风光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生动地再现历史可以代替单纯的说教与复述,能唤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另外教学中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予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时,我让学生做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半坡人的半穴居房屋,讲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成语故事进行小组竟赛,讲百家争鸣时,我让学生自编小品,扮成儒家、法家、道家的代表人物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舌战,这些活动让学生觉得历史课堂不在沉闷,不在缺乏活力。

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实践讲到商鞅变法,我作了如下设问:如果你是秦孝公、旧贵族、老百姓,你分别会对变法抱什么态度?为什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陈述不同人物的观点。讲张骞出使西域让学生思考:现代史学家剪伯赞这样评价张骞:“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外交家,同时又是一位战将,真可谓中国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你是这样认为吗?请结合本课内容加以阐述。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入。

④注意学科间的结合,尤其是文史不分家,正确运用诗词、俗语、典故、成语等进行教学。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如“卧薪尝胆”、“纸上谈兵”等成语生动再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中的故事。

⑤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讲到“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时,学生难于理解汉初统治者实行此政策的实质。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实行休养生息是因为汉初的皇帝好,不是为了剥削人民。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汉初统治者暂时减轻对人民负担的用意,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挤牛奶的启示”的例子来对比说明:同一头奶牛,用两种方法挤牛奶。A法:一次性榨干奶牛最多可得30斤牛奶(奶牛被榨干则死亡);B法:让奶牛吃草养肥,每天只挤5斤,却可连续挤牛奶二十天,共得100斤牛奶。问:哪种方法挤牛奶多?答案显而易见。学生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易地理解到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质.

二、新课程改中 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他们更愿意上历史课了

1、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历史文物仿制活动一课要求学生搜集历史文物图片,实物或仿古文物,动手制作仿古文物,可小组合作共同制作,互相探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在《三国历史故事会》一课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讲述三国中的故事,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在欢声笑语中很快上完一堂课。历史探究活动课,是学生们活动的天地,他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将自己最好的作品展现给大家。当得到老师的鼓励时,别提有多高兴了,常常是下了课,学生们还围着老师问这问那,意犹未尽。他们开始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2、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学生学得主动了,变得大胆了。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学生跟着教师转的被动局面,学生学得主动而灵活,由过去的苦学变成乐学。由过去的课堂上不愿发言到抢着发言。我在《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教学中,设计了“假设在东京有一个六人家,夏日晚饭后,他们一般会做些什么呢?”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六人小组便讨论开了,确定主题、分配角色,各组同学争先恐后上台表演。有下棋的、看戏的、喝茶的、闲聊的,还有请邻居共享美食的,一时间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高潮。同学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这么大胆主动,这是过去不可想象的。

3、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

没有了“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已从过去的注重老师教,转到了注重学生学。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旋律。教学中我经常会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乐趣的事。在学习《六王毕四海一》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制作战国时期七雄拼图,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掌握了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4、 建立了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的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同样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中师生关系开始变得民主、和谐、平等。在这种关系中,师爱的作用是伟大的。爱是无声的语言,爱是最美的教育。随堂潜入课,润心细无声。教学中我尽量使用鼓励性、发展性、启发性的语言,与学生们平等对话。用真情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尊,促进学生产生最佳学习心态,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在学习中实现自我调控。如:面对初一学生手忙脚乱不会学习历史的状态时,我引用印度诗人的:“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的教育规律诗,与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谈心对话,并介绍一些学习历史课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信,使全班学生信心倍增、精神振奋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由此可见,教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生命的对话、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三、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学习理论。那么,光凭一本书、一张嘴走进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让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系统等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一切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课改实践中,我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往往是上了这一课又要忙着准备下一课的内容,有时为了一个探索性的问题的设计而绞尽脑汗,还总觉得不尽如人意,总觉得自己知识太贫乏,迫切地需要去学习、去充实自己。渴望了解更多课改的知识,渴望指导,渴望交流,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4篇

命卷人:徐玉平时间:2011-9-17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

2、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以和为指导。

3、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应体现义务教育的性、性 和性。

4、历史课程改革应当有利于学生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

与教学过程。

5、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为主体

的教学观念。

6、初中历史课程内容标准有哪六个方面:、、、、、。

7、编写历史教科书应当依据编写。

8、教科书的内容应当体现:性 和性。

9、历史教学评价应当以为中心。

二、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

1、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

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

2、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时代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增

加艰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

3、历史学习是一个从积累历史知识到感知历史、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

程。()

4、学习历史要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

到民主、从法治到人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5、历史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45分)

1、如何处理教科书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关系?

2、对学生历史学习业绩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3、历史学科有哪些丰富的课程资源?

宣城市梅林实验学校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测试卷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被动接受、死记硬背

2、唯物史观、科学的教育理论

3、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

4、学习方式

5、教师、学生

6、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

7、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计划表”规定的总课时

8、时代性、适应性

9、学生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简答题

1、答:要正确处理教科书与《标准》的关系。《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惟一依据。教科书编写者要认真研究《标准》,领会《标准》的基本精神。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并使之与"内容标准"所要求的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这些知识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达成课程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答:1.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2.观察法。3.活动法。4.学生自我评价法。

5.测验法。总之,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做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

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有的评价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能把这些方法割裂开来,实际操作中应将几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加以使用。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5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 何为教学艺术呢?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 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 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 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历史课, 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 是教师综合能力的展示和学生广泛参与的反映, 是历史知识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结合。那么, 新课程下如何打造充满活力的初中历史课堂呢?笔者根据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以及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 巧妙利用教材, 激发课堂活力

新课程下的初中历史教材, 其中一个特色就是在文字阐述中穿插展示丰富多彩的图文资料。这些图文资料不但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重要凭据, 它们极大地充实、拓展和深化了教材内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探索如何正确使用图文资料, 以便激发学生兴趣。如教材中选用了大量人物画像, 在讲到历史人物时, 画像不仅可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印象, 还有助于加深对历史人物的理解, 引发学生的兴趣。如笔者在引导学生观看《秦始皇像》时, 使学生既能从中感受其人的非凡气度与雄才大略, 又能窥见其刚愎自用、骄奢暴虐的一面, 还可对秦时的服制有所了解。在讲到有关战争的知识时, 充分利用地图, 使学生对战争形势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形成对知识整体的感知, 避免了张冠李戴。

2 运用多媒体教学, 引发课堂活力

从初中历史的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 教科书在框架结构上尽可能地避免知识领域相互分离的“拼盘式”设计。把历史 (时间) 、地理 (空间) 作为社会发展的两个坐标, 使各有关知识领域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从知识的构成方面看, 更加注重人文学科的交叉性, 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融合在一起, 并提升为一种精神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而应该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 拓展其思维能力。笔者借助教材的这个特点, 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历史教学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显著效果。笔者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能够调动学生视、听、说、手、脑等多种感官, “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 使其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例如新航路的探索和开辟本来是学生感兴趣的一段历史, 内容丰富、抽象, 与地理知识关系密切。如果通过多媒体技术, 把地球制成三维动画模型, 把抽象变成直观, 让学生自己来进行模拟探险和地理大发现, 那效果肯定就大不一样了。结果, 在这节课的教学实践中, 学生在完成模拟探险和发现的过程中了解到14~15世纪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各种人物与事件。并且还发现:学生在了解世界上著名探险家的同时, 自己也几乎成了一个探险者;学生在发现新大陆的同时, 也发现了学习的新方法。可见, 多媒体教学可使我们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可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3 提高课堂语言艺术, 诱发课堂活力

一个成功的教师应不断锤炼课堂语言艺术, 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的语言艺术至关重要。要改变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的轻视态度, 必须用语言去打动学生。教师需要幽默, 幽默是情趣和哲理的有机统一。历史教学中庄谐并举, 寓庄于谐, 不仅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 而且可以活跃师生合作的气氛,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将喜怒哀乐倾注在历史课中, 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 使学生觉得历史不是死的, 而是活的, 就像在眼前发生一样,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知的欲望。在讲课中, 历史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得体地确定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激昂时, 可以如大江东去, “铁板铜琶”, 急风骤雨, 震撼人心;深沉时, 可以如“晓风残月”, 春雨入夜, 燕语莺声, 温文尔雅, 让学生有沐春风之感。觉得上历史课不是受罪, 而是一种享受, 浑身舒坦。同时, 学习历史是为现在和将来服务的, 在讲解历史知识时要注意联系现实, 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历史的丰富的内涵, 学生的情感和兴趣都被充分调动起来, 从不想学历史到渴望学历史。

4 创新实践活动, 长效课堂活力

新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 它与以前的历史教科书编写思路多有不同, 因此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为了使教科书的内容成为一个整体, 应该对各知识领域的内容进行大胆的筛选、改造和重组, 而不是照搬。作为教师, 要针对课本中的知识点, 在教学方法上合理创新, 如果只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只能掌握其中最基本的知识点, 对于知识的整体性掌握不到位。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部分时, 一些同学由于个人兴趣, 对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历史事件有较多了解, 教师便可以鼓励这些同学在课后依据自己的兴趣去搜集相关的资料, 在课堂教学中以演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好,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又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践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方法学习, 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 可借鉴的经验有限。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仍然处在探索期, 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方法, 教师从宏观上予以引导和启发, 同时要有创新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在保持课堂充满活力的情况下,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摘要: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高质量的课堂应该有一个较佳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彩的教学艺术手段, 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以及教学实践, 就新课程下怎样打造充满活力的初中历史课堂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历史,课堂活力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 欧阳青尼.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 曾玮.新课标教材教学中的几点建议[M].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3.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论文范文第6篇

1 创设融洽的情感气氛, 营造和谐历史与社会课堂氛围

教学活动就是在知识与情感的两条对流线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进行并完成的。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不仅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快乐的情境体验, 体会到“享受”的味道。微笑创造了情感交流的前提知识的交流就变得非常轻松,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也。

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是创设融洽课堂气氛的最直接体现。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教师的情感, 教师则在交流中感受学生的心跳, 沟通学生的体验。对学生而言, 交流意味着主体的凸现, 个性的张扬, 创造力的展现。对教师而言, 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而是一种分享和理解。在每一次上课前, 教师都应保持最佳精神面貌进入课堂;对于学生的任何回答, 我们都应细心、小心处理, 正确的回答应予以积极肯定, 不完整地甚至错误的答案, 如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也应积极肯定, 如果学生一时答不出来, 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 而不是急风暴雨似的要学生立刻做出回答。遇到每一次争论时, 教师首先做到的是认真的聆听;当然遇到不会的知识或者自己犯错误时, 则应坦白承认。在历史课堂上, 学生可以坐着回答问题, 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和反驳;有时师生甚至会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激烈的争论, 可大家脸上依然面带微笑。如果能够让所有学生自觉主动地喜欢上我们的课, 和谐的教学氛围也就自然产生了。

2 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在民主平等中构建和谐课堂

愉悦、宽松的和谐课堂, 是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实践证明, 分组合作学习, 既是构建和谐课堂、改进教学组织的基本步骤, 更有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针对不同的学习主题, 按照兴趣相聚、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互补、人数相对均等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 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得彼此支持, 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的学习氛围, 而且还能让学生分享知识, 分享快乐。

分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了改变。通过小组合作竞争, 每个小组为了集体的荣誉,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 小组的每个同学都会努力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尤其是原先学习兴趣不浓、对学习无所谓的同学也不得不跟着学习, 当他们有了一点进步时, 同学的鼓励、老师的表扬, 就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培养他们学习兴趣。

3 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在教学互动中构建和谐课堂

自主探究学习是构建和谐高效课堂的核心, 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具体表现。自主探究学习主要是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讨论、去探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对知识的进行理解, 让学生进行充分互动, 使学生的学习天性和主体性就得到充分的体现, 使课堂成为学生群体自学和团结协作的一个舞台。例如, 在《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一课上, 一是通过学生的课堂3分钟的自主学习, 在教材中找出本节课要完成的知识目标, 即丝绸之路是怎样走的为什么叫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所起到的作用;二是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 对自己小组的专题内容进行探究, 主要是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 或激励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发现问题。

如地理组的同学主要从丝绸之路的自然环境来探究: (1) 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到达的最远点; (2) 昔日商人若从长安出发到大秦, 经过了哪些地形、地貌? (3) 丝绸之路径过的地方跨越了哪两个大洲, 穿越了哪些国家? (4) 中国境内经过哪些重要的城址?这四个问题的设置探究的目的是既掌握本课地理部分的知识点, 还回顾七年级所学的知识, 同时提高了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历史组的同学探究的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 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古城 (1) 帝王之都——西安古都; (2) 消逝的繁荣——楼兰古城; (3) 佛教艺术的宝库——敦煌艺术; (4) 西方文化之根——罗马古城;商贸组的同学探究的是张骞所走的这条路为什么称为丝绸之路, 再现丝绸之路上的商品贸易以及交通工具;人文组的同学探究的是张骞出使西域, 唐高僧玄奘到天竺取经的过程, 以及古代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状况;时政组的同学探究的是今天的丝绸之路上, 中东地区出现的冲突与战争、贫穷与落后所带来的思考, 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状况与邻国的和平外交关系等。

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改进。原先, 人们一向有个错误的看法, 人文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就是死记硬背就行, 其结果是学生学的累, 记不住, 教师教的辛苦, 效果又不好。在《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 我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来组织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 解放学生的嘴, 创造机会让学生说、讲;解放学生的手, 搭建平台让学生写、做;解放学生的脑, 创设情境, 让学生思、疑。结果五个小组的同学均从不同方面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不仅学生乐学, 掌握了知识, 更增长了能力;而且老师乐教, 课堂上不再是声嘶力竭, 而是师生互动, 适时点拨, 少讲精讲, 整个课堂内洋溢着一种和谐的气氛, 形成愉快的教学心境。这种良好师生的情绪互相传递、互相感染、互相作用, 不仅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也有利于教师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

总之, 和谐课堂是新课改下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一个和谐生动的课堂,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 使学生在平等、愉快、民主、积极的气氛中,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主动发展。我们只有做好教育教学领域的和谐工作, 才能形成真正的和谐教育。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 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本文根据具体教学实践体会, 从创设融洽的情感气氛、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等方面探讨了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和谐教学理念的应用, 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和谐教学,历史与社会课堂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光寿.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科学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4 (2) :121~124.

[2] 钟启泉, 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乐敏芬.“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探索, 2006 (7) :20~21.

上一篇:会计诚信对策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循环经济问题探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