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机制范文

2023-09-21

约束机制范文第1篇

摘 要: 社会上所谓“好贪官”现象的存在及某些学者“腐败次优选择”论的出现,使得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更为迫在眉睫。通过探源领导干部及道德建设的内涵发现,目前我国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教育力度薄弱、约束机制不完善和考核机制缺乏实效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探讨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旨在提升领导干部道德素质水平,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有效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 领导干部; 腐败次优论; 道德建设

The Opinion of the Leading Cadres’ Mo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XING Kai-xuan , BU Xing-hui

(School of Govern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Key words: leading cadres; corruption subprime choice; moral construction

一、问题探源

`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历史的发展是由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的,在任何历史时期,如果有一支素质良好的领导队伍对人民进行正确的领导,那么这股能够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中国,由领导干部承担着这一历史使命。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1]领导干部群体虽然较小,却是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领导干部的界定

1539年法国作家拉伯雷第一次使用了“Cadre”(法文)一词,意为框架,后转意为军官、高级管理人员等,中文译为“干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党章中,第一次使用了“干部”一词。从此以后,“干部”作为在党政机关、军队、人民团体、科学、文化和企事业单位中承担公职人员的正式称谓得到广泛使用。按照1997年《党章》的定义,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力量,是党政机关、军队、人民团体中的公职人员(包含各级国家机关、群众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担任领导职务人员)。

我国的领导干部究竟指哪些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界定。学者们对领导干部的界定有不同 的看法和意见,通常认为领导干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来说,领导干部是指按照法定程序,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以及有职位任免权限机构任命的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它的定义对应于我国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选任制和委任制的人员范围。广义的领导干部除了狭义上规定的人员外,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中根据党章程序选举产生的和有任免权限机构任命的人员,以及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和机构的负责人。本文研究的领导干部是指广义上的领导干部,这也与当前我国的国情是相一致的。

清晰和明确领导干部的内涵和范围,是为了更好地研究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问题。如果不能将我国的领导干部做清晰的界定,那么在道德建设问题的研究上就会缺乏全面性,只仅仅局限在行政领域内领导干部的道德沦丧和腐败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内的领导干部由于道德缺失产生的危害。

(二)领导干部的道德及其建设

什么是领导干部的道德?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领导干部群体,其道德的界定也与普通群体的道德界定有所差别,是整体社会道德体系的特殊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道德是指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用来规范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是一种意识形态,而领导干部道德是指规范那些运用权力和行使国家职能人员的行为准则,具体包括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道德有认识、调节和教育的功能,主要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間的利益矛盾,同理,领导干部的道德主要就是用来调节人民群众利益和官员利益之间的矛盾。[2]

由于我国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所以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必须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出发;由于我国领导干部在全社会范围中具有领导和模范的作用,所以在社会道德体系建设中,要着重加强对领导干部道德体系的建设。相对于其他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进行制衡的强硬措施,领导干部的道德规范属于一种“软规范”,但它并不是一种软弱无力的规范,相反它是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在当前的社会治理体制下,我们要坚持从“法”与“德”两个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治理,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应有的贡献。

(三)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因由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虽然其中有着迂腐和不切合实际的内容,但是他强调了“德”对“为政”的重要性。在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或多或少都强调了“德”对“为政”的重要性,他们在选人用人以及治理国家方面,都强调了对官员道德的考评。时至今日,其中部分优秀的传统道德素质仍值得我们当代领导干部学习。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初就非常重视对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问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轨对领导干部的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此都提出了明确的倡议和要求。江泽民同志指出:“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需要道德的发展和完善。”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就是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这些要求我们可以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加强领导干部从政道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事实上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是有效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坚实党的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自古以来,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从过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今天,所有的一切都在于共产党的顺民意、得民心。而要想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最重要的是领导干部群体不腐不贪、勤政廉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不断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历史经验证明,每当吏治腐败最严重和民心最松散的时候,往往也是官员道德最缺失的时候。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要真正做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就需要不断地进行道德建设。

二、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如今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百姓说“腐败不要紧,只要能为我们办实事”就可以了,“好贪官”成为了百姓们的次优选择、第二选择。而这也正似乎符合了当前某些学者们提出的“腐败次优选择”论。什么是“腐败次优选择论”?它的主体观点是领导干部的腐败可能是一个帕累托改进,腐败是无法根除的,正如帕累托最优是一种“理想王国”很难实现,那么应该允许领导干部适当的腐败。先追求“腐败适度存在”与“改革进一步推进”的次优状态,然后再追求“根治腐败与改革顺利推进”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为这会有利于充分调动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监督成本,提高执政能力和行政效率。允许领导干部适度腐败现象的存在是为了保证改革更顺利进行,即使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不是最好的,但也是次优的,是第二好的。这种论点的提出和社会部分事实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人们对于领导干部的道德评价标准在不断地降低,甚至超过了人们能够接受的底线。这样的现实和错误学术论点的存在时刻拨动着党和政府的神经,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一)对社会现实和错误学术理论的驳斥

社会上“好贪官”现象的存在及某些学者提出的“腐败次优选择”论的盛行是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成立的:任何人都会腐败,没有人可以真正勤政廉政。当官的一定都会腐败,如果不腐败,就不会有人原意当官。为了有人能当官,就应该允许腐败现象存在。事实上,任何了解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实质的人,都不会接受和赞同这种现象和理论,而他们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的实质面前,也是无法站得住脚的。

1. 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性质——权力从属于人民。国家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伴随而生的是统治国家的管权。从权力的起源来看,管权是用来履行公共职能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权力,具有公共性和服务性。但是在私有制的情况下,管权有超越公共职能本身谋取自身利益或者说利用公共职能来谋取私利的倾向,所以说权力是倾向腐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应例外。但是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占据政权的国家,其领导群体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国家是一种特殊的国家状态,属于“半国家”,是从国家到非国家的过渡阶段,最终会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运作和复杂社会生活需要的人类社会关系的管理组织和权威机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权力本质上是从倾向于腐败的权力向从属于人民利益进行转变的。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权力倾向腐败的自发性,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是用来提供公共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权力,是从属于人民利益的。

2. 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的实质——人民的公仆。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管理职能,同样也有领导群体,但是他们的实质却是人民的主人。做社会的主人还是社会的公仆是区分两种不同制度国家领导群体的标准。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的使命是根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彻底地消灭剥削阶级,铲除私有制,才能最后解放自己。作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干部,负责领导组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功能,使命和功能使社会主义国家领导干部自觉成为社会的公仆。社会主义国家的公仆是最有政治觉悟和道德最纯洁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做到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从社会公仆这个概念出发,衍生了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制度,如人民选举、公开监督和随时罢免制度等等。

(二)放任社会现实和错误学术论点存在带来的危害

如果我们放任社会上“好贪官”现象及类似“腐败是次优选择”论的存在,那么未来我们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腐败将会泛滥成灾,一发而不可收拾。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比喻,腐败如被堵的洪水,反腐倡廉建设如牢固的大堤,如果今天我们在这座大堤上只挖一个小小的缺口,那么明天腐败的洪水就会冲破大堤泛滥成灾。放任社会现实和学术论点的存在就是在大堤上挖口子,就是要破坏反腐倡廉建设。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和行动上坚决杜绝腐败,不给腐败留一点思想和行動的空间,对存在的不良社会现象和扭曲的社会理论,要坚决予以抵制。如果我们认同“好贪官”和“腐败是次优选择”,允许适当的腐败是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前提,那么我们就是在反腐倡廉建设这座大堤上挖口,就是在挖自己的根基,彻底走向自我毁灭之路。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放任社会现实和错误学术论点就是这其中的一个蚁穴,我们一定要对它予以足够重视,要采取一切手段和措施,通过各种途径,从思想到行动上杜绝这种现象和论点,并彻底地根除它,使反腐倡廉建设这座大堤更加牢固稳靠。

(三)消除不良社会现象及错误学术理论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好贪官”的现象是不良的,“腐败次优选择”论是不正确的。可能“腐败次优选择论”在其他国家可以盛行,但是在中国是站不住脚的,它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没有任何的根基,是一个行不通的理论。事实上,要驳斥和杜绝这种不良的社会现象及错误的学术理论在中国盛行的最好途径就是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让领导干部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达到一定道德高度,提高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标准,那么腐败这种思想和行为就一定会逐渐被消灭和根除。相应的,我们也就不需要什么“腐败次优论”来为我们当前发展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做解释了,我们也就不需要“好贪官”了。如果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能够持之以恒并且取得成效,每个领导干部心中都有一把道德的标杆,都按着道德的标准来为人民办事。腐败这个社会由来已久的蛀虫在中国就没有了适合它滋生的土壤和环境了,当然也就不存在“好贪官”现象了。与此对应的是,“腐败次优选择”论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依据。一种理论的生成,无论是正确的,还是曲解的,都是为了解释一种现象。现象不复存在,理论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此,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是消除不良社会现象及错误学术理论存在的有效途径。

三、目前我国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社会上部分不良社会状况和错误学术理论的存在促使我们党和政府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事实上,我党自建立之初,就充分重视对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今天,一直都在不断进行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路程,在取得诸多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使得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没有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和达到预期的目标。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影响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问题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当前我国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中主要存在着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思想道德教育力度稍显薄弱

道德水平的修炼和提高是靠外在的教育培养和内在的自我修炼,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道德家,都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和自我的不断修炼而形成的,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他们的道德修养也是通过不断的外在教育和内心的自我修炼而形成和提高的。作为特殊的群体,我党历来重视对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建设,尤其是道德思想教育。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及经济体制转轨,的确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领导干部群体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使领导干部群体的道德出现了滑坡,导致了腐败现象增多和越来越多的民众抱怨。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更好地建设物质文明,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就将精神文明抛在一边,放松了对人民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尤其是对领导干部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过多地关注经济发展这一主题,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设,更多地看重物质层面的问题,轻视了精神层面的发展。在这种思想下,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建设往往流于形式,没有从思想和根本上进行重视,大搞形式主义,只重过场,不重成效;有的领导干部干脆将思想道德教育束之高阁,让市场经济维护个人寻利的合法性作为一切行为准则,从思想上放松了道德的防线,这是目前我国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首要问题。作为发展中的大国,要想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发展下去,就必须有个道德水平极高的领导群体,而这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不断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力度,从观念上要坚定建设领导干部道德思想不动摇,不断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

(二)法律和监督约束机制尚不完善

当前,个别领导干部由于道德败坏产生的社会问题有思想道德教育力度薄弱的原因,也有我国有关道德法律和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的因素。由于目前有关约束领导干部的道德法制不完善和不健全,从而使一些道德水平比较低下的领导干部缺乏约束力,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腐败案件。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①。

健全的法律和监督约束机制的存在是防止领导干部道德滑坡的有效手段。道德行为作用的有效发挥,需要法律这一强有力的手段来给予保障。对于缺乏自觉性的、道德水平比较低的领导干部,我们需要用法制化的道德准则来约束,同时要使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制度化、法制化,让道德准则的实施有法可依。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也必须按照这一基本方略要求,走制度化、法制化的道路。

与普通群体的道德建设不同的是,我国领导干部群体的道德建设还需要监督约束机制。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具有自律和他律两重特性,对于掌握权力的这部分群体,发挥领导干部道德规范的作用必须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对于道德水平较低的领导干部,他律更为重要。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遗存以及监督约束制度建设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监督的途径有些单一,力度稍显薄弱,监督缺少制度化和规范化,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我国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

(三)考核评价机制缺乏实效

虽然道德素质考核起来比较困难,但是鉴于它对选拔和评价领导干部的重要性,在领导干部群体队伍道德建设的不断努力过程中,还是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全面的有关道德考核评价的流程、手段和内容。但是从各地的实践来看,运用这些考核评价机制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缺乏实效性,不能对领导干部群体道德的建设贡献力量,其原因有两点:

1. 思想上没有正确的认识,使道德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很多人认为道德是一种内在的素质,看不见,摸不着,又很难量化,所以没有办法考核,或者说即使有办法来考核,考核出来的结果也不具备准确性。同时,领导干部本身也会存在错误的思想认识,认为道德考核是一种软指标,相对于经济等硬指标,无需给予过多的重视;或者是对于道德考核标准本身的设定很低,认为只要领导干部不违法违纪就可以。在这些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干部的道德考核,普遍被认为是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通常各地区在进行干部道德考核时,仅仅是走走过场,使道德评价考核流于形式,因此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5]

2. 考核的结果很难奏效。对于不能很好运用考核结果的原因有:一是考核结果的雷同。在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进行考核时,往往最后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千人一面,很难让人从中看到自己需要保持、提升和改进的方面;二是考核的结果被束之高阁,这也是其他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在评价考核中对考核的准备工作、考核的过程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对考核结果的运用的力度就比较小。从各地方的实践来看,领导干部群体的道德考核活动基本上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偏重于考核的前期和过程,而没有将考核的结果进行很好运用。

四、加强我国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建议

作为担负领导职责的干部群体,他们素质的高低,特别是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决定了我们民族命运的沉浮,更决定了我们党执政地位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加强我国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针对上文中论述的我国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三条较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在未来能够使我国领导干部群体的道德建设得到改善,加强我国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力度,提升我们领导干部群体整体的道德素质和水平。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

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是提升领导干部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是从源头上防范腐败的治本之策,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的根本保障。只有时刻注意和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不断从约束机制着手,使领导干部的道德修炼从不自觉、半自觉到自觉的境界。自觉地进行道德修炼是我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的最终目的。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坚定领导干部的道德理想信念。要坚持不懈和与时俱进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大力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次,要不断推进廉政文化的培养和建设,形成良好的廉政氛围。廉政文化是提升领导干部思想道德水平的外在环境,通过廉政文化建设,培养领导干部奉公守法、廉洁从政的思想,提升领导干部的“官德”,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尤其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从而拒绝金钱和权力的欲望诱惑,构筑拒腐防变的强有力的思想防线,使他们成为新时期的高道德水平的领导干部。[6]

(二)健全法律和监督约束機制

领导干部道德的修炼是一个内外兼修的过程,法律和监督约束机制可以促使领导干部从外在的行为习惯养成到思想观念的认知形成。教育培养从思想上建设领导干部的道德,法律和监督约束机制从制度上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就是要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入到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中,通过法律法规和监督约束的强制性导向作用,促进良好的领导干部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

健全法律和监督约束机制,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根据现实的发展情况,在法律法规建设中不断制定和完善有关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制度和措施,出台有关道德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修改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使领导干部在一切活动领域中的道德行为都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实行道德法制化;其次,在法律法规形成之后,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关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严格执法,不能随意歪曲法律,在法律面前要人人平等,任何违背法律的人员,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最后还要大力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我国要不断完善民主集中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各种监督渠道的作用,把党内监督、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不断建设和完善监督法规,健全监督机制,畅通各种监督渠道和途径,充分发挥他律对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作用,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水平。

(三)提升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效性

有了全面的道德考核评价机制还不能达到提升领导干部群体道德素质的目的,只有充分发挥它的实效,才能建设好领导干部群体的道德修养。要想提升领导干部道德考核评价机制的实效性,首先要摆正思想观念,使领导干部道德考核评价真正落到实处。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道德是可以考核的,虽然道德是一种内在素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所有的道德素质都可以外化为人的行为,通过对行为的观察,可以考核评价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因此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手段和方法,道德考核结果的准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我们对领导干部群体进行考核评价时,道德考核不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次,要充分运用考核评价的结果。要想做到这点,首先就要做到考核评价结果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层次、职务的领导干部群体,设立不同考核评价标准,这样得出的考核评价结果才会更接近于个人,具有针对性;其次在做准备工作时,就要考虑到道德考核评价工作和其他工作的衔接,明确道德考核评价工作的目的和作用,使每一次考核结果都能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最后,要明确道德考核评价的目的。评价考核只是过程,不是目的,进行领导干部群体的道德评价不是为了走过场,而是要使用其最终的结果,要将结果真正运用到现实活动中,充分发挥道德考核机制的作用,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最终达到加强领导干部群体队伍建设的目的。

我们都知道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知道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知道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完善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但是为什么领导干部的道德建设仍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原因有很多,有社会层面、个体层面、环境层面以及制度层面等多个方面。学者们也都对此进行了诸多的分析和研讨。笔者认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难点主要是在于“自身治理自身”。

众所周知,领导群体如果发现群众中的道德缺失问题时是比较好治理的,但当这个问题出现在领导群体本身,就会变得异常的棘手和困难,原因在于自己治理自己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之一。领导群体治理自身出现的道德滑坡问题比治理群众出现道德滑坡的问题困难百倍、千倍。自己治理自己困难的原因有两个:原因之一在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领导干部群体自身出现了道德问题时,治理问题的是他们自己,这也就导致了他们不能站在问题之外,对其进行剖析来确定问题是否存在,是否已经严重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等等;原因之二在于我们对自身宽容的天性。虽然古语有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求我们要严格对待自己,宽厚的对待别人。事实上,在现实中似乎通常只有圣人和君子等少数人才能真正达到这种境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经常把它拿来作为警醒的语句和不断追求的目标,但是很难做到。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他们也只是我们普通人群中的一员。总之,作为领导干部群体,他们既是道德建设的治理者,同时也是道德建设的被治理者,具有双重身份,这成为了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难点。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2] 张梦义,喻承久.官德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5-25.

[3] 论语·为政篇[O].

[4] 论语·为政第二[O].

[5] 萧鸣政.人员测评与选拔[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120-125.

[6] 胡锦涛.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J].求是,2006,(8):3.

[责任编辑、校对:任山庆]

约束机制范文第2篇

国有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离不开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但同时也离不开党建工作的保驾护航作用。通过加强企业党建工作, 统一思想认识, 提高党员和广大员工的思想认识, 让他们为企业运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促进目标顺利实现, 强化党员规矩意识, 构建基层党纪约束新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不足, 今后需要采取完善措施。文章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分析, 指出存在的不足, 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对策, 希望能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1 强化党员规矩意识, 构建基层党纪约束新机制的必要性

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基层党组织作用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提高, 离不开党员队伍具备良好的规矩意识, 同时也要发挥基层党纪的约束作用。

(1) 加强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党建工作, 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调动员工热情, 让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就应该注重对党员的教育培训, 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观念, 健全约束机制, 有效规范和约束党员日常行为。使他们严格遵循规章制度, 按照相关规定开展工作, 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 更好开展党建各项工作, 这是加强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2) 提高党员素质的重要策略。组织纪律观念是党员素质的组成部分, 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 在从严治党的背景和要求下, 增强党员规矩意识, 构建党纪约束新机制, 有利于增强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 促进他们综合素质提升。让他们努力开展各项工作, 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并严格遵循规范要求, 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提高工作时效性。

(3) 推动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企业的发展不仅要靠产品和服务, 加强党建工作, 提高党员队伍综合素质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采取相应措施, 增强党员队伍综合素质, 构建党纪约束新机制, 能让他们严格遵循相关规定办事, 密切与职工联系, 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 激发员工热情, 让他们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

2 强化党员规矩意识, 构建基层党纪约束新机制面临的挑战

由于一些企业党建工作相关制度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管理措施没有全面执行, 教育培训不到位, 导致一些党员规矩意识不强, 相关约束机制未能有效发挥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部分党员放松警惕, 相关规章制度未能有效落实。企业的一些党员在日常工作中, 忽视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 不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相关理论学习不够, 未能学习和掌握最新规范要求。导致规矩意识逐渐淡薄, 放松警惕和修养。例如, 没有严格遵循和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 工作中规矩意识不强, 廉政建设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道德修养和社交礼仪规范未能严格遵守。

(2) 自我约束和外界约束意识淡薄, 难以起到应有规范作用。一些党员自我约束意识淡薄, 缺乏毅力和自制力。或者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放松警惕和修养, 开展工作时没有严格遵循规范要求进行。另外, 由于忽视加强自身学习, 一些党员政治立场不坚定, 纪律约束观念淡薄, 责任意识不强, 实际工作中未能严格按规定办事, 影响工作效率, 难以有效激发工作人员热情, 对企业党建工作水平提升产生不利影响。

3 强化党员规矩意识, 构建基层党纪约束新机制的有效对策

为增强党员思想觉悟, 让他们保持坚定的立场, 更为有效的开展工作, 根据党员规矩意识和党纪约束机制存在的不足, 笔者认为今后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

(1) 强化党员规矩意识强化规矩意识, 就要结合党员干部日常工作, 让他们通过学习理论知识, 加强自身修养, 并在具体工作当中掌握规矩, 有效指导自身行动。

(1) 强化执行党的路线政策规矩意识。党员队伍要提高自觉意识, 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 将其作为一项原则和重要任务来看待, 提高自觉性。认真学习和准确领悟党的路线方针的实质, 并在日常工作中将其严格贯彻和落实, 执行过程中要将上级精神和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 实现党建工作创新, 避免教条主义, 把握精神实质, 将党的路线方针有效宣传下去。让广大规矩意识, 有效贯彻和落实党的路线方针。

(2) 强化工作程序规矩意识。党员队伍在处理问题, 执行路线方针时, 要将执行程序作为必须遵循的一项内容, 维护良好的工作秩序, 规范党建工作, 让党员队伍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密切同职工的联系。另外还要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重大决策要请示和汇报, 不得越权行事, 严格遵守规矩, 增强规矩意识。

(3) 强化廉政建设规矩意识。企业党员队伍要保持廉洁性, 公私分明, 廉洁奉公, 严格按规矩办事, 不得将市场上的利益交换原则引入工作中。严格执行党员队伍廉洁从政制度, 禁止不廉洁行为。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抵得住诱惑, 并管理好自己的亲属, 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4) 强化工作作风规矩意识。发扬求真务实、言行一致的作风, 决策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客观规律办事, 反对教条主义, 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工作态度上要求真务实, 具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和态度, 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到实处。工作业绩上实事求是, 避免弄虚作假, 要以为企业作出实际贡献为依据, 保持良好作风, 落实奖惩激励机制, 推动各项工作规范化, 让党员干部为企业努力作贡献。

(5) 强化礼仪社交规矩意识。同事之间要相互信任和理解, 热心帮助同事, 尊重领导, 关爱同事。讲究社交礼仪上的规矩, 养成重礼仪、守礼仪的良好作风, 讲话注重场合, 要有分寸, 塑造良好形象。

(6) 强化道德和权力行使规矩意识。党员队伍要加强道德修养, 待人以诚, 为人正派, 恪尽职守, 乐于奉献, 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严守道德规范。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在权力行使上更要讲规矩, 努力做人民的公仆, 用好手中的权力, 规范权力行使, 热情为职工服务,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让广大职工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

(2) 构建基层党纪约束新机制为构建党纪约束新机制, 结合实际工作需要,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有效对策。

(1) 坚定自己的立场并遵纪守法。一方面, 坚定政治立场, 自觉规范自己的思想行动。严守党的政治纪律, 坚定立场, 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 并将遵守党的纪律自觉转变为实际行动。党员队伍开展日常工作时要时刻反省, 自觉用组织纪律约束自己, 保证正确的立场, 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另一方面, 严格以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增强纪律意识和纪律观念, 服从组织安排, 规范自己的言行, 更好约束自身的思想和行动。

(2) 努力将外在约束制度内化为自身行动。提高党员队伍思想的自觉性, 不仅要遵守规章制度, 还要将这些内容深入心中, 逐渐转化为自身行动, 使他们将遵守规范要求, 自觉约束纪律意识, 将外在纪律内化为自身实际行动, 加强自身修养, 培养纪律情感, 将严守党的政治纪律作为内在需要,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 都能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另一方面, 健全责任约束机制。党的政治纪律是一种政治责任, 要提高自觉意识, 用政治纪律来约束自己, 增强责任感, 将其转化为自我约束的内在动力。另外还要自觉维护党的政治纪律, 开展教育感化工作, 帮助广大党员增强责任感和纪律观念, 用相关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

(3) 在实践中自觉约束行为, 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党员队伍在实践工作中, 要总结经验, 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自觉约束行为, 提高行动的规范性。首先, 克服非组织观念。增强组织纪律观念, 明确自己在组织生活的职责, 依靠党组织纪律严格评价和约束自己, 有效规范自身行为, 避免做组织不允许的事, 制止违反组织纪律行为。其次, 履行组织决定。党员要忠实履行组织的决议, 对组织给予的决定应该严格遵守, 不得违背组织纪律。最后, 严格按程序表达意见。当个人要向组织表达意见时, 应该严格遵守程序进行, 并服从组织决定, 保证组织各项决定有效落实, 防止工作失误。

4 结语

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 密切与广大员工的联系, 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党员规矩意识, 构建约束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日常工作中应该认真查找存在的不足, 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和完善对策, 发挥制度和相关规定的约束作用。另外, 广大党员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将规矩意识和约束机制内化为自身行动, 从而有效指导日常工作, 增强自身组织纪律观念, 密切与员工的联系, 提高自身素质。

摘要:强化党员规矩意识, 构建基层党纪约束新机制是加强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提高党员素质, 推动企业发展。但目前该项工作存在问题与不足, 今后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完善措施, 强化执行党的路线政策规矩意识, 强化工作程序、廉政建设、工作作风、礼仪社交、道德和权力行使规矩意识, 并坚定政治立场, 自觉规范思想行动, 严格以党纪国法规范行为, 努力将外在约束制度内化为自身行动, 并在实践中自觉约束行为, 增强组织纪律观念。

关键词:党员,规矩意识,党建约束机制,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 吴增礼.十八大以来党的新规矩与新期望[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5, (5) :19-20.

[2] 梁代生.守纪律讲规矩是党员干部的本份[J].学习月刊, 2015, (6) 上:8-9.

[3]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4] 崔建周.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理论依据、实践指向与实现条件[J].理论探索, 2015, (4) :51-56.

[5] 中共湖北老河口市委组织部课题组.构建基层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新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 2014, (3) 上:38-40.

约束机制范文第3篇

临空经济区, 是指以机场为核心, 由产业集聚和产业辐射功能而带来的经济效应所形成的经济区域。临空经济区 (简称:临空区) 作为我国一种新兴区域经济发展形态, 其产业聚集和产业辐射功能对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临空区建设作为促进区域发展新动力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 也同样存在着城市生态发展与经济协同的根本问题。因此, 如何在生态环境约束的前提条件下完善临空区产业布局和产业选择机制成为临空经济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国内外学者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约束问题研究, 主要体现在理论分析方面, 而针对具体临空经济区的产业化问题, 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视角, 全面、综合的衡量临空经济区生态环境约束机制下的产业发展研究相对不足。

结合临空区在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其产业选择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约束, 需要重点考察生态、环境、资源对于城市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妥善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采用生态与经济环境协同发展的模式, 探索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青岛临空区产业选择方面, 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一方面, 青岛临空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可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辐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另一方面, 青岛临空区秉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 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对于青岛临空区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鉴于此, 本文以生态环境约束的为基本前提, 对青岛胶东新机场为核心的临空区发展现状进行SWOT分析, 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因素, 总结和分析在青岛胶东临空经济区建设过程中, 符合生态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空区发展对策和建议。

二、生态环境约束与青岛临空产业发展

临空经济区作为我国新兴的区域经济发展形态, 虽然其历史较短,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努力, 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所带来的经济效应来看, 多数已形成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新时期, 在生态经济、绿色经济等发展模式的导向下, 临空经济区也面临着诸多城市生态发展要求的压力。与其它经济发展形态相同, 临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 积极打造成为良好的城市生态发展载体, 积极提高临空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生态环境约束”的研究, 现在学术界还未达成一致。一般来讲生态环境约束侧重于研究资源、土地、空气、水源等环境因素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和改变这种关系的科学[1]。生态环境约束机制就是研究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在该限制条件下如何实现人们效用最大化问题[2]。而地方临空区生态发展问题, 不仅涉及资源、土地、空气、水源等环境要素, 同时也会涉及政府、企业及公众为代表, 各行为主体的复杂利益关系和矛盾问题。因此, 在青岛临空区发展过程中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生态优先, 突出集约发展、低碳发展、和谐发展, 严格保护耕地、湿地和大沽河等水系, 建设水网绿网交融的生态间隔屏障, 生产、生活、商业有机分隔和融合, 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临空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对主导产业的选择, 通过主导产业的战略定位决定附加产业链的发展, 从而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经济区域。尤其在产业选择过程中, 存在以政府、企业及周边公众为主要参与者的众多利益相关者, 因此, 青岛临空区的发展, 需要以生态环境的约束为前提, 在符合各方利益的情况下进行招商引资。各个参与主体各司其职, 需要规划设计部门, 密切关注临空区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从长远的视角, 对临空经济区进行前瞻性设计规划。应考虑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及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特点, 重点强化城市发展与产业布局匹配的合理性。政府作为整体大局的监督者, 需结合区域自然环境条件、产业结构、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外部环境等因素遴选合适的企业入驻, 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入驻企业需要结合经济区环境政策要求、积极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合理调整及规划。并根据政府招商引进政策, 选择合理的发展空间, 积极融入临空区经济发展之中;公众作为临空区发展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 对临空区生态环境保护起到直接监督作用, 为此, 临空区产业布局也要积极考虑公众的社会生活要求。

三、青岛机场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以青岛胶东新机场为核心的临空区在建设过程中, 存在诸多产业选择与布局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 需要对青岛新机场为核心临空区整体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本文通过SWOT分析, 进一步明确青岛临空区现有的环境约束条件及未来产业发展目标。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通过以上分析, 基于环境约束条件下青岛胶东临空区产业发展模式, 需要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 积极重视产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效应。在生态约束的产业选择过程中, 应当尽量遵循自然界的演化规律, 在不影响城市产业整体发展及生态环境综合协调的条件下, 加以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布局。同时, 需要考虑社会有限资源的生态合理利用, 对城市产业排放、生活排放也要加以综合考虑。有限资源利用可从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电耗等及工业增加值用地率;废物排放可从单位工业增加值CO、SO2、CO2排放、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等指标考虑。鉴于此, 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约束的前提下, 青岛临空区产业发展需要做出如下战略选择:

第一阶段, 近期:在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优先投资机场、航空物流和商旅产业板块, 确保三个产业投资强度[3];在养老、金融、信息和通航产业上适度投资, 重点做好组织架构建设和人才培养, 以提升临空区区域内整体竞争能力, 由于金融产业靠近“双高”区域, 在这四个产业中, 资源分配应当适度向金融产业倾斜;保障板块应根据内外形势审时度势地进行投资。

第二阶段, 中期:根据内外部形势变化和生态环境的约束条件, 在金融、通航、养老和信息产业中选择2到3个产业作为该阶段的投资重点, 集中区域内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大做强优质产业,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明星临空区, 进一步提高整体竞争力, 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再次飞跃。该阶段机场、航空物流、商旅产业应当继续保持一定强度的投资力度。同时发展大沽河沿河生态旅游、航空主题文化、时尚运动等产业。

第三阶段, 远期:审时度势, 结合产业发展中的朝阳产业进行引进发展。

四、青岛胶东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的对策分析

通过对青岛临空区的产业发展条件及未来产业选择要素的分析研究, 可以发现在临空区建设过程中, 需要综合关注各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要素的协调, 前瞻性把握环境与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需要根据发展要求, 积极开展不同类型产业的合理布局, 这对青岛临空区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 在进行临空区产业建设的过程中, 从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交通、人才、产业选择技术等层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临空区生态环境

坚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坚持集约、科学、绿色、低碳发展。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清洁生产, 降低排污强度, 加大环境风险管控监管力度。加快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中水回用率。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和噪声管制, 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二) 设立合理企业入驻筛选指标, 优化临空经济区产业结构

在临空经济区发展过程中,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设立企业准入机制, 优化临空区产业结构, 提升区域的经济发展潜力。因此, 借鉴国外发达临空经济区建设的经验教训, 立足自身发展现状, 在生态环境规制的前提下匹配选择产业、企业类型。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 改善区内产业结构, 实现临空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 打造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 突出临空区的“交通便捷性”

临空经济区的根本基础在于机场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 不断提高其运营能力和运营效率, 从而提升周边公众及乘客的体验满意度。因此, 在临空经济区的发展中, 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力度, 重视各级交通体系的建设, 衔接临空经济区与城市交通体系, 充分发挥临空经济区的交通优势。

(四) 培养区域人才资本, 加强临空经济区产业与教育的融合

国际上发展成熟的临空经济区对专业人才的引进、教育和“职业培训”非常重视。因此, 在我国临空经济区的未来发展中, 在重视对高端人才引进的同时, 更应该重视高端人才引培养机制的完善。同时在医疗保健、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出入境等方面, 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五) 建立科技园区, 强化研发能力, 推动临空产业的高效化发展

积极创建航空制造科技孵化基地, 大力支持区域航空专业院校发展, 鼓励高校毕业生来机场、临空区就业, 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同时, 设立科技园区, 为研发生产性企业提供交流平台, 加强产学研用的衔接, 使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促进临空产业高效化发展。

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依托青岛新机场, 遵循临空经济发展规律, 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引导和推进临空指向性强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 建设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关联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协调发展, 打造区域性航空枢纽、高端临空产业基地、对外开放引领区和现代化生态智慧空港城。

摘要:近年来, 地方临空经济区成为我国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经济新亮点, 其产业聚集和产业辐射功能对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青岛胶东临空经济区为研究对象, 以青岛机场为核心通过SWOT现状分析, 在生态环境约束条件下探讨生态环境约束与青岛临空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并针对青岛临空经济区应如何完善临空产业选择机制, 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研究对于环境约束下完善地方临空区产业选择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环境约束,临空经济区,产业选择机制,SWOT分析

参考文献

[1] 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M].林自新,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2] 徐留福.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的定量评价机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 (4) :30-36.

约束机制范文第4篇

以“理财为落脚点”的非正式约束:

一方面我们无法接受一种完全的“赚钱文化”或“榨取剩余价值的文

化”,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接受大手大脚的提前进入“共产主义”的文化。不谈钱,或是羞羞答答地谈钱,或是不耻于谈钱,或是公私不分地花钱,对于企业讲都是一种虚假的文化。现实残酷的竞争,对于企业来说,任何结果最终总是会以数字形式体现在财务帐面上。对于一个老板而言,是“自己的”与“不是自己的”那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两种不同的责任。

把企业当作自己的,也有两种,一种是把企业的财产当作自己的,挥霍殆尽,一种是把企业的前途看作是自己的,鞠躬尽瘁。使制度管用的“非正式约束”的企业文化是不羞于谈钱,公开自己对于钱的看法的。主张“以法治企”的万通,在企业文化的理念中明确规定:“制度选择归根结蒂应该以理财为落脚点。管人是为了治事,治事是为了收利。”

把作为一个商业企业最起码的经营原则明确告示大众: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羸利,是以“理财为落脚点的”,制度不能回避这一最重要的问题,应为理直气壮而不是羞答答地赚钱鸣锣开道。而如何理财,如何通过管人治事达到赢利,如何让员工心甘情愿地为你赚钱、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为你掏钱,万通也自有一套“妙招”——那就是万通在隐形中起作用的“非正式约束”。

不让制度成为摆设:

在尊重制度基础上建立的制度才有制度执行的效力。

大多企业都重视规范化建设,从经营管理到科研技术,从员工技能到礼仪培训等等,制度无所不包。但订立的制度往往成为柜子里的摆设。

笔者曾经在一个国有企业作过调研,当与人事经理访谈时,问到他:企业制度是否健全?能否执行下去?他苦笑一把,回道:制度是有的。一大本,放在柜子里做样子的。我问:为什么?他继续回答:就说一件事吧,公司订立一些有关人事的制度,比如规定公司项目部必须进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因为项目部是公司的核心部门,但制度订出来没几天,我就接到一个领导的批条,要求将某一个员工调进项目部,我一看他的资料就傻眼了,学历根本就不到大专,怎么办?请示分管领导,分管领导也没有办法,我听谁的,是听制度的,还是听领导的?最后没有撑腰,只有按一把手意见办了。你说这种制度订与不订是不是一样?所以我们的制度是订给外人看的,最后还是领导的意志,既不能约束员工,更不能约束领导。制度成为摆设,在国有企业里是很普遍的。 小贴士:深圳市上员企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由精于企业文化提炼、企业战略管理、营销策划和企业品牌规划的多位权威人士和相关机构共同组建而成,汇聚具备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和曾经在国际知名公司任职的众多优秀人才。

约束机制范文第5篇

一.调查的主要目的:关注单亲家庭的孩子,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二.调查对象:岳阳县某村的单亲家庭的孩子

三.调查的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

四.调查进度:

1.准备阶段:8月上旬

查找资料,明确调查的重点以及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联系好调查对象,提前计划安排。 调查成员:杨颖涵

2.调查阶段:8月中旬

调查成员:杨颖涵

走访当地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心里状态,生活状况,婚姻状况,以及学习状况,并且记录下相关数据和信息。

3.总结阶段:8月下旬

对所得数据运用初中数学所学的初步统计进行处理,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单亲家庭对孩子成长历程中造成的影响,从而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措施以供政府进行决策参考。

五.调查的结果和相应对策

1.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单亲家庭的女孩,早婚,早孕,未婚先孕和离婚问题,比双亲家庭的女孩多得多,而且这些与种族,家庭收入无关,残缺家庭的孩子中途退学,人数也高2倍以上,男孩子更容易涉入暴力行为。学业成绩明显差于完整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学校的旷课以及受罚的比率也高些。

从选取的单亲家庭孩子身上可以看出此类家庭的孩子大多有不良心理,其主要表现有:过分的溺爱,造成了孩子的心理脆弱,经不起风浪和挫折;放任自流,造成了孩子的心理散漫,严重的可能导致行为不轨;爱的残缺,造成孩子个性的扭曲,久而久之,变得多疑,抑郁,倔强和古怪。这些学生有的心理脆弱,胆子小,遇到一些小小的问题就哭鼻子;有的学生学习不认真,行为习惯很差,经常与老师顶嘴,闹别扭,甚至逃学;有的整天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很差。

2.具体原因分析

单亲家庭是脆弱的,也是动荡不安的,单亲家庭的最大受害者是失去父(或母)的孩子。他们是弱小的,除了父母和家庭,他们一无所有。所以失去父(或母)对他们的打击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因此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a自卑,忧虑 ;b逆反心理;C仇视,报复;d消极,厌生;e猜疑。

3.具体的解决方案

随着离婚率正逐渐升高,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由于家庭破裂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正可谓城门失火,殃及鱼池.要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教育方面,我们要做到:

A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老师应创造一切机会让他们和同学们一起活动,游戏.参加各种比赛,享受班级体的温暖.

B.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教师应该更多的引导孩子感受身边的爱.鼓励孩子要学会坚强,学会爱人。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知道:身边爱他们的人并不少。

C积极营造和睦的班级氛围。成立活动小组,让他们臵身于集体活动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影响,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D老师要坚持以正面鼓励为主,善于捕捉发现孩子在心理,行为方面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增强其自信的砝码,使他们的生理,心理,学习成绩得到健康发展和提高.

其次,家庭教育方面我们应该注意:

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在家庭中,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情感上最依恋,家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强烈。

A作为家长,要多为孩子创造一种愉快的家庭氛围,多给予孩子与另一方接触的机会,弥补爱的缺失。 B给孩子一种容易接受的教育方法。父母把自己的全部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就比较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打骂,这让孩子很苦恼。这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应更选择一种孩子易于接受的教育方法。

C家长要为孩子创设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让孩子主动与他人交往。必要时,还可以请孩子参与家庭的重大事情的讨论与决策,以培养孩子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六.调查总结

约束机制范文第6篇

摘 要: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设立是为有效保护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投资者适当性指的是当证券公司对投资者进行产品销售、咨询与资产管理业务活动时,应该对投资者的投资经验、风险偏好、财产情况以及投资者自身目的等信息有基本的了解,以便为投资者提供更加适合的产品。在我国目前的立法中,针对投资者的适当性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涉及融资融券、股指期货以及创业板。相关法律中,尽管有适当性制度作为约束,不过应用于实践之后还是有部分问题存在。

关键词: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

引言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旨在为投资者的切身利益保驾护航,我国现阶段投资者的结构组成中,个人投资者占据了较大比例,机构投资者仅占极少比例。个人投资者经验欠缺,知识储备不足,证券市场投资者与证券公司信息时有不对称情况发生,所以,加强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对于保护投资者利益有积极地现实意义。

一、什么是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基本内涵

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是指证券公司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投资者状况,即:投资者的财务情况、风险喜好、投资经验、投资方面知识等。适当性是指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合投资者的上述内容。投资者适当性要求证券公司说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风险程度、性质、成本费用,以方便投资者充分了解,并作出相应的投资决定。证券公司提供投资管理和投资建议服务时,应该让客户对特定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并对客户的财务状况和投资目标清晰明白。在客户提出对特定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情况时,证券公司应该对金融产品和服务认真评估,然后分析是否适合客户,如果不适合,证券公司应立即提醒客户。如果客户没有提供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程度时,或者证券公司没有办法充分全面了解客户的投资知识和经验的时候,证券公司应该提醒警示客户,证券公司无法评估金融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投资者。

二、目前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问题的分析

(1)不能明確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内涵和适用的范围

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在我国还不太成熟,近些年来,虽然证券监管部门、行业机构及证券公司对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发挥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水平逐步深入,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时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但是在目前证券行行业对本项制度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形成统一和提高认识。

目前,对于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适用范围界定还是不太清楚。我国已经在股份转让系统、创业板市场、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业务中实施了适当性管理规则,在基金销售业务和证券领域也相继引入了适当性规则。国务院下发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文件中规定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适用的范围是资产管理、销售证券类金融产品、融资融券业务,但未包含经纪业务和投资咨询业务,也没有区分普通产品和复杂金融产品。

(2)基本定位错误的适当性制度

我国不断研究和推进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当前最积极的是政府监管部门和自律监管者。政府部门在推进资本市场革新中,为了风险控制和投资者保护的需求,适用了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一般情况下,证券公司都是在监管部门和监管机构的要求下,才完善相应的适当性制度。所以,投资者适当性被定义为证券公司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进行的针对投资者的管理制度。这项基本定位具备明显的管理特点,这也说明我国对证券投资者适当性法律性质的认识有一定的问题存在:第一是把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认为是一种“管理”制度;第二是将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与合格投资者制度混淆。

(3)理论研究方面相对薄弱

我国对于证券投资者适当性的适用和界定的以上各种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在现实运用中出于对支持和鼓励创新的需求,拿来主义严重,为防止和调近代创新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引入,在运用中缺乏高层统一立法,显现得比较混乱;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系统性研究和理论性的积累,对投资者适当性基本理论,特别是法律认知非常模糊,没有形成一致。国内大部分投资者适当性的学术研究文章都是在介绍一些国外的制度,有的是对现实问题做出技术性方案,但是对基本理论性的研究少之又少

(4)管理制度的内容欠缺完善

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投资者分类制度。有专家指出,我国的投资者分类比较泛泛,只是针对资金的规模划分了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两类,但没有根据投资风险能力为主要的划分依据将投资者分为专业和普通投资者两种,并且也没有以普通或个人投资者的特点制定出比专业投资者更严格的适当性规范。一般来讲,我国把投资者划分为个人投资和机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区别对待。

三、证券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的举措

(1)对我国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立法目的进行明确

针对我国适当性立法目的定位不清楚的相关问题,学者认为,目前我国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保护投资者”,让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当前,境外的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大部分是以当初的对证券公司的自律监管和行政监管标准,而后发展为权利义务内容明确、责任清晰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把保护投资者作为适当性制度的第一目的成为立法趋势,把保护投资者作为首要目的是证券

(1)我国应不断提高适当性规定的法律定位标准

随着证券投资的日益普遍化,证券投资种类的复杂多样化,非常有需要有更加有效的法律手段和标准保护投资者。我国的适当性监管规则标准和规定应该通过法律加强进化,逐步提高适当性规定的法律效力。经过法律的进化和定位标准的提高,不断增强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强制法律效力,规定证券公司和投资者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标准。

(2)加强整合证券公司的适当性义务范畴

吸取国外的经验,加强整合我国已有的适当性有关规则和标准,证券公司适当性义务应该包含了解证券作以分级,了解客户予以分类,进行适当性的测试评价,以及不适当的风险披露,进行适当性推广,进行适当性内控等五方面。

(3)制定客户回访机制

根据规定的时间、比例、内容等进行回访,并留档备查,对私销金融产品、为客户理财等一系列的员工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和预防控制。完善建立定期与不回访制度。比如公司产品募集期最新认购客户会从呼叫中心产在产品确定一个月内进行回访,后续也会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回访,回访时,密切关注客户购买金融产品的反常情况。融资融券客户开户后的一周内,呼叫中心会以打电话的形式对客户进行回访,在客户开展融资融券业务期间,对客户进行定期回访。

结束语

我国的适当性制度起步较晚,还处于不成熟不完善阶段。怎样把各层面和行业中不同不均衡的投资者适当性规范进行整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共性让我们有机会吸取境外立法和司法实践经验并完善我国的适当性监管途径。健全并完善我国的证券投资者适当性制度,以推进证券公司及从业人员切实履行了解证券并分级、了解客户并分类,适当性测试评价和风险披露,适当性推广,适当性内控五大适当性义务,努力构建和谐的证券公司与投资者关系,创造更加健康稳定的证券业态。

参考文献:

[1]第三期赴加拿大合规与风控培训班第组加拿大证券投资顾问业务及其合规管理[J].中国证券.2012.(6)

[2]赵晓均.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完善———兼论《证券法》中投资者适当性规则的构建[J].证券市场导报.2012.(6).

[3]赵晓均.金融产品创新视野下的投资者适当性一一兼论中国金融投资者保护[J].新金融.2011.(12).

上一篇:营销资金预算范文下一篇:中医健康教育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