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论文题目范文

2023-11-12

农学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十二五”规划中,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十大任务对农业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实践能力提出来了更高的要求。在多年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中,我经常深入课堂听常规课、研究课和优质课等,尽管每一次都令人振奋,但也都给我带来很多的思考,尤其是专业课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失误,不同程度地冲淡了教学效果。下面浅谈我个人的理解,和大家共同切磋。

一、专业课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1.新课引入缺乏衔接,直奔课题

多数教师是这样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节内容——××。很显然教师是想简单而直接入题,由于新课缺乏对旧知识的衔接性复习,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辛辛苦苦一节课,结果知识理解得一塌糊涂。

2.教学内容设计不当

这是一节“双带”培训课,课题是《金针菇栽培技术》。要求讲述金针菇出菇期的管理要点和注意事项,结果教师花了较大篇幅来讲述栽培的流程,这本来是上一科的内容,复习的内容过多,忽视了本课教学的重点,虽然教师的基本想法是好的,想通过复习让学员更好的掌握学过的知识,清晰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过多的充分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温故而知新固然重要,但知新才是目的,所以教师要掌握好这个度。

3.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任意拔高?

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要适应学生的知识结构, 多年来,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教学一直是用的大学“精编”浓缩教材,相当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常出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大专”化的严重拔高现象,其表现有两种形式:(1)教学内容的随意提高;(2)教学要求过度拔高。

4.教学理念、模式陈旧,教学效果差

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命科学《植物的分科》时,完全是让学生坐在教室面对一本书、黑白图片、一块黑板和一个教师的传统模式、手段来完成的,整节课都是教师在自问自答、满堂讲解,没有一次和学生的交流,更谈不上学生信息的反馈。课后,我试着问了几位学生,结果他们都表示对这节课的内容理解不多、记忆不深。如果这节课我们教师能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到现场教学,或者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放点影像图片、资料,我想这节课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较深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教学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5.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机制滞后

职高农学专业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评价一直是在用学生的升学考试分数为标准,也只存在升学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先天缺失教学过程的评价。现在职业教育要服务“三农”,我们仍然沿用过去的评价机制和标准,这就严重地背离了职业高中“就业教育”的根本原则。单一的分数评价会忽视教学过程的要求,最终造就出的只能是有结果而无过程、高分低能、姓“普”不姓“职”的“职高”学生。现在职高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评价都在转向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化”评价理念,因此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价同样应该注重“职业化”,加重教学过程的评价,用就业需求的行业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搞好农学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1.精巧设疑,调动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分离现象”时,可巧妙将学生引入“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境地。笔者先对“分离现象”做解释,显隐性的特点让学生产生兴趣。此时设疑:都是双眼皮的人结婚后下一代有单眼皮,双亲之一是六指,其后代会出现六指吗?学生跃跃欲试,答案不敢肯定。渴望之际,下课时留下一句:这个答案在下堂课的“纯合体和杂合体”那里找吧。这样使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忍,自然引导他们自行去钻研一番。这样使课堂活动重点由教师讲清教学内容变为引导学生搞清教学内容,师生有目的地教与学,教学互动,易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求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学、主动地获取知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环节。每节课后,要告诉学生下节课要讲的章节及提出的问题、要求,并使学生面对提出来的问题产生弄懂的强烈愿望和浓厚兴趣,鼓励学生去预习,看哪些学生能把问题解决、预习得最好。下节课提问,要对预习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对预习不好的提出希望。这样便于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也有效处理了从感知教材到理解教材这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3.采用多媒体教学,寓教于乐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很难用语言表达的问题、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的问题在轻松愉快中接受,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采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在看似娱乐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不仅节约时间,而且专业课教学效果会更好,这是提高农学专业课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上所述,职高农学教学要不断引入新理念、采用新方法,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实物教学和演示教学等各种手段。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总结的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效果,为社会培养专业化人才。

农学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 要: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结合,以有效培养中职院校农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本文主要从中职院校农学专业课教学现状出发,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教学做一体化 中职院校 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

随着我国农业化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是掌握新信息、新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的实用型人才。中职院校作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特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引进中职农学专业课实际教学。本文探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农学专业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农学专业课教学资源的要求

农学专业课不同于一般课程,不仅具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而且具有相当强的季节性,在传统农学专业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通过教师带来的图片和视频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看不到真实标本,不能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导致中职院校农学专业学生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每一次教学都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所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学资源有一定的要求:一方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中职院校加大资金投入,安排足够专业实验室,如组织培养实验室、动植物标本室等。另一方面,“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中职院校加强校内农学基地建设,如花草实验田、蔬果试验田、林木實验地等,专业实验室和农学基地建设能有效将课堂理论学习转移到实践学习上,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学习场所。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农学专业课师资力量的要求

农学专业课是一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关联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能力有着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要是教师不具备实践经验,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那么实践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师资力量有着较高要求,中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问题:首先,学校应将专业实践经验作为考核标准之一,招聘和引进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都很强的“双向型”教师人才;其次,中职院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前往企业任职和学习,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最后,学校可以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或不定期邀请他们来校演讲,为学生讲解和指导实践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和专业知识运用。

3.“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农学专业课实际工作机会的要求

尽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和实际工作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实践教学不能完全等同于实际工作,所以中职院校应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参观和学习,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另外,学校可以在合作企业中给学生争取专业岗位实习的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环境,适应工作节奏,为学生在今后人才竞争中增加筹码。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以下积极影响:第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了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地,由传统课堂环境转移到真实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亲身体验和实践探索,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第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小组学习形式展开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指导和解惑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既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第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实践教学,鼓励和支持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将理论和实践完美融合,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结语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于中职院校农学专业课实际教学有利于农学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因此,中职院校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实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管春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农学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9):68-69.

[2]邬腊梅,柏连阳,周静等.杂草学课程实践与教学实习在培养农学专业人才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21):7279-7280.

农学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清代农学诗 农业知识 经世实用功能

清代诗坛自始至终不废学术,自顾炎武“以余事为诗人”开其端,至朱彝尊“全以博学入诗”而扬其波;到翁方纲更公然声称:“宜博经史考订,而后其诗大醇。”故以农学入诗、以农学育诗的现象在清诗中屡见不鲜,诗人们记录农书;以注、序形式考农业习俗及村镇沿革等,保存了丰富详实的农业知识,也更显清代学人之诗的特点。

大量农书在清代农学诗中出现,这与清人对农学的重视并有意识地采集结撰有很大的关系。如张履祥有《补农书》,巢鸣盛有《老圃良言》,盛国芳有《老圃志》,徐石麒有《花庸月令》,陆世仪有《思辩录》,等等,故清诗人在“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1]之际也自豪的发出“自古儒书本农书”之咏。如田雯(1635—1704)《瓜隐园杂诗九首》其二:“攘臂今朝展书卷,养鱼经与相牛经。”其三:“一班都出园丁手,况有齐民要术篇。”钱陈群(1686—1774)《丰润道中次慎斋韵》:“樵仍山採径,农熟水耕书。”金文城(1753—?)《月夜与村翁语》:“斗室月明欣共话,相牛经与种鱼经。”尤维熊(1762—1809)《燕齐道中杂诗》其十:“留与村翁支半榻,日书驴劵课牛经。”许宗彦(1768—1818)《木棉花歌》:“蛮娘疍女谢蚕织,要术可补齐民篇。”王汝璧(?—1806)《苑家堡宿田更家》:“药物桐雷辨,农经汜蠡繙。”(注:案头有素问及月令种植诸书。)所提到的除了传自北魏的《齐民要术》外,还分门别类的述及养鱼经、牛经、相牛经、种鱼经、水耕书等,足见清代的农、副业生产知识的结集及传播普及程度。

农村谚语俗谣的形式在清诗中出现,既有乡土气息,又是“农学”在诗歌中的体现。这些农业谚语广泛流传于民间,以通俗易晓的词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经验,多为口头流传的短句或韵语,言简意赅,知识含量却很高。如乾隆年间太仓诗人苏加玉《稻蟹行》:“风多西北稻伤风(注:农谚云:‘西北风,稻伤风。’作花时所忌,今年独多),况复摧戕遭介虫。”另有黎简(1747—1799)《村南》:“东风吹雨涨春江,三月田沟咽碧淙。”(注:粤中农谣:“二八东风是旱天,三七东风水浸田。”)《和区鮀滨咏稻花》:“岭南初夏稻花明,映日行云白雨横。”(注:早禾宜白雨,俗呼‘白闯雨’)”《四月甘六日》:“稍杜同心翔米价,更欣今日免雷声。高田低田谷应实(注:是日雨而不雷,俗云:‘雷则不实。’),小暑大暑苗复生。”则是对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禾苗种植应注意的问题及防治病虫害提出了建议,是农民长期实践中的积累。

诗歌容量毕竟不如文,清代农学诗在涉及一些稍复杂的农业知识时就需要以注来完善,以补充诗中未说明白的部分。在对诗歌内容进行补充阐释的同时,“注”本身是不可或缺的结构组成,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周作人说:“百咏之类当初大抵只是简单的诗集,偶尔有点小注或解题,后来注渐增多,不但说明本事,为读诗所必需,而且差不多成为必具的一部分。”对竹枝词中“注”的作用予以肯定,并进一步赞扬道:“往往如读风土小记,或者比原诗还要觉得有趣味。”如杨棨(1787—1862)《荠》注:“风俗上巳簪荠花”写的是农村花草与乡间风俗的关系;钱竹汀《练川杂咏》其二十二注:“杭家村在顾浦西,明巡抚周文襄尝微行至此,土人因名曰‘周公’村。”钱大培《榆瓜谣》注:“榆次三郝村以东西中别之,并产瓜区……”记村名的建制沿革;钱陈群《淤荫》注:“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汜胜之术疏,农书有数家,汜胜为上……”可见清代农民开始认识到对土地的保护使用。

清代农学诗“由以情感为中心转到以知识、义理为中心上来……使本来蕴涵在抒情诗学中的一种倾向真正独立出来有了一种理论系统,成为与抒情诗学相抗衡的诗学系统”。[2]知识性与现实针对性兼顾,不失有益民生,具有很强实际操作性,是“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的作品。如金孝柟《初八日进界口自此入徽州境道中寓目成咏作五言三十韵》及翁心存(1791—1862)《穵蝻子》、《蝝生》等。翁心存《穵蝻子》写道:“……蝗虫虽死早遗种,钻入土中蛰蚕蛹。三冬无雪压不深,暖气浮蒸便蠕动。君看刚壤最韧坚,已露微芒似鍼孔。……”《蝝生》:“捕蝗如捕盗,当及初萌时。……岂知潜孕育,入土类暗滋。……勸民急挖掘,毋俾虫孽遗。……”诗人指出仅灭蝗是不够的,还应提早动手将蝗蛹及幼虫消灭,才能从根源上缓解蝗灾。这些经验技术简直可用来作为对抗蝗灾的指南。

诗歌的社会功用与艺术审美并重的诗学价值观在清代农学诗中得以体现。儒家习乡饮酒与乡射之礼,孔子说:“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乡饮酒义》)《论语·乡党》载:“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孟子也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亦是强调乡邦观念。“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传统儒家诗教观强调诗歌“成教化、成人伦”的作用。清代著名诗人和儒学名臣钱陈群便是在以农学入诗之际,融议论抒情于一体。虽无鲜明的形象,而颇具理趣,在描述乡间的人文风物之际,亦不忘有俾于世道伦理。“盖将以教当世之才士,伸学者而可以授政专对、事父事君、博物不穷者也。乌有不学之词,入于其中者哉?”[3]《双槐书屋消寒第二集各赋冬月土风成十六首》其五注:“煤值素贱,守山庄者按时致送辄犒以酒食,近山僻乏薪多搀以灰土。”是对村中以次充好、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提出批评的。其六:“木架纵横闲篾萝,溪边处处晒场多。香蒸秫稬磨餈粉,恰称新晴齐出窠。”(注:冻米并研粉晒之曰出窠,架木以支几无隙地。)其七:“深闺旨蓄菜畦丰,结束红裙洗绿菘。不解御沟流叶意,残英随水自西东。”(注:蓄菜以备来岁之需,妇女沿河竞洗残茎剩叶遍满溪涧)其十一:“白木长铲斸土根,脱绷新筍佐壶飧。更饶菽乳油煎急,阑栅家家具特豚。”(注:腊月初即多煎豆腐贮瓮并预养猪以供祭。)写乡间腊月农闲时对米、菜、豆腐等的深加工制作,以及女主内职、家族重祭祀的景况。诗人对家乡风物的看法当然直观真切,诗、注结合注重的是“人事”,即乡间的社会制度和家族伦理关系的规范。

使事用典是清代“农学诗”的重要艺术手段,赵翼说:“诗写性情,原并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己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浑厚。此后代诗人不得不用书卷也。”[4]郑珍也主张:“奇字异文,一入于诗,古色斑斓,如观三代彝鼎。”(陈田,《黔诗纪略后编》)清代诗人既有丰富的农业知识,又有前人文学典籍翻览陶冶,故虽阐述农耕之事却不失典丽。如吴省钦(1729—1803)《水车》,尤维熊《水碓》,陈文述(1771—1843)《水车行》等等都有这样的注或序中引经据典,尽量使作品显得雅致。陈德调《桔槔歌》注:“案桔槔本井上汲水之具,《庄子·天地篇》子贡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抱瓮而出灌。……案此即今井上辘轳。此借咏水车。水车亦称龙骨车,宋以后两浙盖已盛行。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翻翻连连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已称造语天拔,此诗前半亦曲盖形容。”吴省钦《水车》序:“……按魏马钧作翻车,令儿童转之更入更出,灌水自给。东坡有诗、来仪子有谣、王半山所称沟车亦此。”以《庄子·天地篇》、东坡诗、来仪子谣、王半山所称等佳句名典入诗;对水利工具来历、构造和功能进行详细描写。

以农作物的俗称别名精心结撰构建诗篇,化俗为雅,踵事增华,使清代农学诗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诗之为道也,从性灵出者,不深之以学问,则其失也纤俗;从学问出者,不本之以性情,则其失也庞杂。兼其得而无其失”。[5]清人治学既深,诗艺亦醇,在农学诗中农业知识进行诗的艺术加工,使二者结合的愈紧密,如吴省钦(1729—1803)《村居杂诗》其五:“浦东种花女,花熟弹絮飞。”(注:吾乡谓木棉曰花,犹洛阳谓牡丹为花也。放翁诗自注:吴人谓桑曰叶,王逢吉有浦东女诗。)钱宝琛(1785—1859)《四叠尖叉韵送毕雪慵南归》其二:“饯岁酒杯馀柏叶,隔年心事祝春花。”(注:吴中谓二麦为春花。)钱竹汀《练川杂咏》其三十四:“菱角青青豆荚黄,秋成风侯未全凉。老农屈指稻将熟,下马试看鸟野香。”(注:鸟野香,下马看,皆稻名。)其四十六:“半塍黄豆半青秧,花药围村竹绕冈。河射角时勤夜作,商量莫负花秋光。”(注:蓝靛,俗呼“青秧”)以俗称“二麦”为“春花”、“蓝靛”鸟为“青秧”及“野香、下马看”的稻谷俗名,点缀连构以抒怀记事,别出心裁,艺术性与学术性并存。

钱仲联先生说:“中国诗歌发展到清代,前面已有从《诗经》到汉魏六朝唐宋这样悠久丰富的传统,欲想另辟蹊径、再造天地,就非要具备厚实的学识与广博的艺术修养不可,这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清诗发展的必由之路。”寓学于诗的特点经过乾嘉汉学的推动及清中晚期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使清诗与农业知识密切结合,为清代乡村田园诗中增添了浓重的书卷气,从而摆脱了空疏的绘景抒情而更倾向于经世实用功能。

参考文献:

[1]陆机.文斌.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1.

[2]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25.

[3]王棻.与友人书.柔桥文钞(卷二十).近代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25.

[4]赵翼.瓯北诗话(卷1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314.

[5]法式善.鲍鸿起野云集序.存素堂文集(卷二).嘉庆十二年绩溪程氏扬州刻本.

农学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综合能力

Key words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eaching reform; Comprehensive ability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跨进,工业发展势头正赶超农业,加之城镇化快速推进,使得当代大学生对于农业知识知之甚少。在快节奏生活的驱赶下,当代大学生可能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去了解传统的农业知识。因此,有必要开设一门课程简介农业概况,帮助学生以系统论的观点认识农业。

农学概论课程是一门从多角度、多层次介绍农业全貌的课程。该课程主要从农业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介绍农业在自然-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从世界农业发展史、世界农区分布等方面分析、介绍世界农业总貌;同时分析了农业科技革命在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前景。理论上讲,开设该课程对农林高校非农学专业(或农学专业)学生系统了解农业概况,增强对农业知识的理解以及扫除对农业认识的盲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近3年学习该课程的约500名学生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了解和认知农业知识并不感兴趣。因此,提升学生对农业知识的兴趣爱好,培养大学生的懂农及爱农情节,在了解农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农学概论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在现有基础上,农学概论课程设计、讲授方式和评分制度等主要环节仍有深挖空间。

1教学内容改革

目前农学概论课程主要参照翟渠虎等人于2006年主编的《农业概论》教材,虽然教材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农业生产,并从宏观层面介绍农业生产及发展,但并未涉及深入的农业专业知识以及农学前沿科学的发展动态[1],这可能是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教学内容改革中,一定要在书本知识内容基础上充分拓展,介绍当前研究重点、难点及热点,并对未来农业发展提出展望。比如谈农业发展史时,对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定性内容进行简单描述,重点突出现代农业的科技性,以专题形式介绍农业机械化及规模化生产、自动化和自能化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航空和近地面遥感对作物长势长相及病害的监测作用、数字化农业和信息化农业等。讲授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时,重点讲述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水资源亏缺与作物生长之间的矛盾、耕地面积减少与作物生产之间的矛盾、气候环境变化及环境污染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等,针对这些矛盾,提出农业科学家或生产者应对这些不利因素并克服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又如在讲授种植业时,重点介绍一些主要作物的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及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从以上几方面内容进行拓展,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农业即是高精尖的生产体系;其次,让学生明白当前农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引起学生对农业生产的共鸣;最后,让学生对于作物的种植技术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虚拟经验认知,从而更好地充实书本知识,开拓学生农业知识认知视野,触动学生对农业的喜好之情。

2教学方式改革

农学概论作为农业大学的公共基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并非像专业课强调学生掌握、熟记和运用某些知识点,因此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学中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农业科技视频教学短片和传统板书结合授课,从视觉和听觉上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以此提高学生知识的获得率;其次,利用3~4个课时,以农业前沿科学研究为题材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讲解,让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收集资料、准备课件,并在课堂上利用5 min时间参与讲授相关知识点,用3 min时间与学生讨论;在这过程中,以4~6人为一个团队准备材料,1个主讲人,讨论过程中团队成员参与回答其他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其中教师作为听众与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课堂。在这个环节中,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收集和整理资料能力、语言表达和凝练能力等。

3考核评估体系改革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追求高分是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因此,抓住学生渴望高分的心理特点,通过考核制度的改革来调控学生对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在传统的考核制度中,农学概论以课程论文形式为主,辅之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课程论文占70%,平时成绩占30%,且平时成绩主要参考平时考勤,在这种考核制度下,学生很可能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或为了高分应付考核制度,如只注重平时出勤率和写课程论文阶段,而对整个学习过程不留意、不用心。为此,在考核制度的改革中应多方位地考核学生表现,课程论文仅占50%的比例,学生专题讲解内容占25%,学生课堂交流讨论的积极性和准确性占15%,出勤率占10%。把学生做专题讲解内容纳入成绩考评中,潜在地增加了学生积极参与专题讲解这一环节,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从内容充实度、材料准备完整性、讲解流畅度和其所讲知识的熟悉度给主讲人客观评分,其他参与人根据贡献度大小适当做分值调整。在此过程中,注意加强教师主体性素养的提高[2],客观、公平、公正地给予学生评分;学生课堂交流讨论的积极性和准确性这一环节主要考核学生在专题讨论上就相关专题内容的交流活跃度,以及平时回答问题的活跃度和准确度。由此可见,由改革前的双重考核制度变为四重考核制度,不但可以确保学生最终成绩的公平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考核制度改革,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3]。

4教学改革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效应分析

基于上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和考核制度改革,于2015~2016年对英语专业、保险学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等进行教学改革,并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认知、对农业知识的掌握、对农业知识的兴趣、查阅文献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自信心、学习态度12项指标综合分析教学改革后的效应。通过设置调查问卷,每项指标赋值0~10(值越高,表示对应的能力值越强),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教学改革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提升(P<0.01),提升幅度为17.79%~26.33%;其中,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幅度最大,为26.33%,其次依次为农业知识的兴趣、查阅文献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能力、对农业知识的掌握、学习态度、对农业知识的认知、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自信心、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结语

实现学校既定的教育目标需要以课程为载体,课程质量好坏直接决定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重视课程建设,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调查研究表明:以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内容3项指标入手改革农学概论课程表现出较好的教学效果,易于实现学校制定的教学目标,但改革的途径和措施具有多样性,未来关于农学概论课程的改革还需要结合国内外课程改革特点和趋势[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制订出适合特定高校的课程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翟虎渠.农业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赵冬梅.高校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主体性素养的构建[J].教师教育论坛, 2014, 27(9): 43-46.

[3] 董凌波.基于“以学生为本”的高校课程改革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3-107.

[4] 冯倩倩, 王海欣.高校课程改革特点与趋势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 2015(9):70-71.

农学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科教融合,相互促進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存在失衡、融合度低等问题。该文分析了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从应用科研思政教育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结合科研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加强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结合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以树立科教融合发展的基本理念,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科教融合;种子生产;教学质量

中国科教融合经历了最初的科研与教学分离、20世纪50年代逐步引入科教结合理念以及科研与教学相融合3个阶段[1.2]。2011年,周光礼首次提出“科教融合”概念[3]。2012年,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提出“科教融合,联合育人”新的育才理念[4]。2017年1月,国务院出台中国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科教融合”被写入了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5.6]。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科教融合”被写入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7]。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极其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8]。由此可见,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以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仅以传授或传播知识为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理念已经落伍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实践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9]。因此,迅速提高科研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健全科研促进教学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体制至关重要。

1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科教融合改革的背景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作为沈阳工学院农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开设历史久,课程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过程中缺乏种子生产发展史中的人物事件开展思政教育,未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2)大多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容易造成学习者对专业知识死板固化地学习和掌握,不利于挖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3)在科研结合教学内容以促进课程和教学发展方面显得薄弱,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参与相关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9]。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组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科研实践教育的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试图通过科研人物事迹结合课堂知识、教育教学环节与科学研究实践有效联系,推动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积极参与相关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具备种子生产与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并提出问题和攻克难题的综合能力。

2 以“科教融合”为基础,推进课程思政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发展坚毅的品格和良好的认知能力。近年来,课程组坚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思政教育贯穿于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堂讲授和本科生科研实践工作的指导过程中,使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成为培植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10]。表1是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思政教育设计及目标。通过相关人物故事以及案例的切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对科学家们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精神予以颂扬,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动力,传承科学家的高尚品格。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穿插我国种子生产发展初期科学家们如何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科学研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奋斗创业史教育,激发他们的时代责任感。通过这些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强化学生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脊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抱负。

3 以“科教融合”为抓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的兴趣,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学生创新和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OBE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已经获批沈阳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JG2019077),已发表“基于OBE理念的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等与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论文。

4 积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科研立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学生的毕业论文、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进行,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这 样教师能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也可将自己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文献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在此研究基础上加深认识[11]。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平时学习中科研思想的不断积累,多数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应用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初步解决实际问题,在相关领域有较好的发展。现在各大高校都鼓励学生申报各种科研立项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院2018级农学专业的学生刘晨煦同学就依据本人的科研项目为指导成功申报“优质鲜食水果玉米在抚顺地区的引进表现研究”的大创项目。项目申报成功后,刘晨煦团队在课下经常去实践基地做试验,与笔者讨论试验方案、细节,学习科研文献阅读、数据分析等技能,学生团队发表了《抚顺市优质鲜食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等论文。

5 结语

实践证明,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12]。在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及时将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注重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是科研意识的激发和科研思维的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兼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其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參考文献

[1]李茂国,周红坊,朱正伟.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8-62.

[2]周平,王琼,唐然,等.基于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农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薯类人才培养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9):278-280.

[3]温才妃.周光礼:科教融合应当走入本科生课堂[N].中国科学报,2016-06-23(07).

[4]深度解读——科教融合[EB/OL].(2018-02-09)[2019-12-28].http://www.360 doc.com/conte nt/18/0209/00/7288840_728723504.shtml.

[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10)[2019-12-2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68473.htm.

[6]方刚.实施科教融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0):80-83.

[7]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20)[2019-1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from=groupmessage.

[8]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9,30(4):70-73.

[9]杨颖丽,李家雯,丁艳平,等.《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科教融合理念的强化与运用[J/OL].生物工程学报:1-9[2020-12-26].https://doi.org/10.13345/j.cjb.200429.

[10]梁庆婷,于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维度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10):17-22.

[11]秦苗,王红艳,王聪,等.科教融合背景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2(03):33-34+51.

[12]沈成君,冯江.“院+校”农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中国高校科技,2020,7:62-66.

(责编:张宏民)

农学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 研究生 就业

随着我国农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农学类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但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的特点是劳动密集型。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导致研究生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出来,特别是农学类研究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研究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它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是农业院校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从分析当前研究生就业趋势入手, 浅谈农业院校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几点做法。

一、转变观念,树立灵活的就业观念

近年来农学类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有了较快的发展。然而,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与农学类毕业研究生的供给反差逐渐增大,研究生就业问题成为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头等大事。几年前,农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很容易地进入各县市农科所、烟草公司等从事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毕业留校的机会也多。而目前只有少数博士研究生才可以有机会留校任教,很多农学专业的毕业研究生选择其他领域就业。这就需要研究生、研究生辅导员改变专业对口的传统就业观念,树立跨专业的灵活就业观念。研究生专业知识比较精深,但广度不足, 如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对市场营销等经销领域知识了解很泛,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更不了解种子专业的相关知识。但许多工作要求有跨学科、跨专业的能力。比如种子的销售人员,既需要有种子的专业知识, 又需要有市场营销的经销知识。这就需要辅导员指导研究生有意识地学习相关学科,例如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到本校商学院充实市场营销的知识,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比起单纯有种子知识或者经销知识的学生来说更容易被种子公司选中,具有更多的就业优势。总之,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有目的地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相同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而导致的恶性竞争,从而提升毕业研究生的核心竞争力。另外,辅导员应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型的人才选拔考试,如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烟草专卖局招聘考试等等,以拓宽研究生的就业渠道。

二、合理定位,引导学生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规划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人员,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需求,引导学生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使学生明确要在事业上取得长远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农学类研究生除了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外,还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必要的应聘技巧。研究生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在纷繁的就业市场环境中,准确地找到职业定位。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适时地调整择业期望值,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另外,研究生辅导员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比如,建议学习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有意识地学习专利法、公司法、市场营销等知识,为以后把技术转化为产品实现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三、丰富多变,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内容

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应正确引导研究生给予自身客观的评价,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新研究生就业指导的内容,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向研究生介绍当前的就业状况和就业政策。例如: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讲座、模拟招聘面试等。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开设就业指导课,专门面向毕业生介绍就业状况、撰写简历的方法等实用性强的内容。可以定期邀请政府官员、企业精英、研究生导师、农学专业的成功校友、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举办各种就业专题讲座,向研究生介绍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同行业的就业特点及其人才需求、求职的成功经验等。另外,可以请研究生导师或企业人事主管和研究生一起,组成模拟面试现场,面试结束后,由专业人士、导师对学生的面试表现进行点评。通过这样的模拟招聘,研究生可以了解面试的注意事项,便于以后从容地面对求职招聘。这些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敬业意识、训练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合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抗挫折和承受压力的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四、高度重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农学类学科大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十分看重研究生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近几年农学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去向看,有一部分毕业生进入了非本专业部门工作。因此,切实重视加强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应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湖南农业大学每年举办一次由全校研究生共同参与的学术活动节。通过举办各类型多场次的学术报告会,开展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评比,有利于农学类研究生扩大学科视野,巩固农学专业理论知识。在寒暑假的时间,学校有计划地组织研究生去县乡基层锻炼,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教授农户种植技术和方法。农学院也组织研究生去校外实验基地生产实习,研究生辅导员严格把好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关,督促学生按时递交社会实践报告。这些活动可以让研究生做到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通过与企业、群众的接触,深入了解社会,运用专业知识,锻炼实际工作的才干,为日后就业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五、完善体系,提高研究生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

农业院校应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升研究生就业指导的质量。目前,农学类导师往往指导了多个研究生,导师科研任务重,有的导师还要负责课堂教学,社会活动也较多,导师要兼顾到每一个指导研究生的就业,难度有所增大。这就要求农学类研究生辅导员要具有专业化、专职化,能担当起研究生就业指导的重任。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很多学院研究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是由一个主管领导负责,研究生辅导员完成具体的相关工作。当前由于诸多原因,专职辅导员带的学生量大、事务繁杂。有的学院甚至由研究生秘书兼任辅导员,加上有少数的研究生辅导员本身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思维,制约了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这就对农学类研究生辅导自身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业指导不仅需要研究生辅导员具有农学基础知识,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公共关系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人才需求预测等能力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有把握就业环境和就业敏感点的能力。因此地方农业院校要尽量为研究生辅导员提供各种培训和深造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负责研究生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学生毕业时能否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和就业率指标的高低上,而应当从学生入学时开始,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合理、高效地安排研究生期间的学习生活,引导学生树立灵活的就业观念,建立长期的职业规划。辅导员还要创新思路,积极探索采用多样的社会实践方式,切实提高农学类研究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要加强辅导员自身的素质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并且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农学类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魏晓娟,范德林,曲洪亮.影响林业院校研究生就业因素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5,(1):48-50.

[2]张洪剑.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35-36.

[3]姚春,陈雪斌,钟振国,等.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3):140-142.

[4]张延港,王娟.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工作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45-46.□

上一篇:综述类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