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范文

2023-09-22

大国重器范文第1篇

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这两个以牙齿命名的国家,他们的国土面积虽然小,但是凭借海洋迅速成为了当时世界的超级大国!中国曾经也有这样的际遇,只是当年的郑和带领着大船队,只是去宣扬我泱泱大国的实力的!宣扬过后,就回来了,啥事都没干!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却是带领着坚船利炮,掠夺着各地的财富回去建造他们的帝国!如果当时我们的祖先也有这般野心,不遗余力地扩张领土,从海上进攻侵略别国,是不是现在的世界格局就会有所不同。

其次是荷兰

荷兰的成功是一个注重商业贸易的结果!一切都已商业利润为重,其他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似乎都无所谓!他们对政治似乎毫无兴趣,而只关心自己的生意能不能做得成,需要交多少的税收!荷兰人说:“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面前,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尊严又何足挂齿?” 所以当年,西班牙占领荷兰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遇到半点抵抗,荷兰人就俯首称臣了?”但是,当西班牙人提出上重税的要求的时候,荷兰人就不干了!他们马上揭竿而起,奋起反抗,把西班牙人赶出了自己的国土!

英国 英国,无疑在世界现代史上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这个国家远离大陆,却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宏图伟业,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从某种意义上,与欧洲大陆的国家显得格格不入,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就如当今,欧洲都在如火如荼地欧共体,实行统一货币的时候,英国的英镑依旧我行我素动。。。

法国

法国,是一个非常有独特魅力的国家!法国人极其注重思想,敬重思想家、艺术家。导致其文化曾经影响全欧洲,让整个欧洲的人都以说法语为荣;其铁蹄也踏遍过整个欧洲,亦将其政治思想传遍所有所到之处!促进很多国家的社会进程。

德国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是一个军事和经济大一统的国家。当年德意志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说过,在通过和平的方式统一国家的途径失败之后,通过战争和流血的方式,是没有办法避免的!德国强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 而且德意志亦是一个非常懂得自我反省的民族!承认自己所有战争是犯的错误,赔偿所有应付的补偿!对于日本一直在修改教科书磨灭自己的侵略历史不同,无疑德国将自己在世界大战的历史真相大书特书,更能得到世界民族的认同!!

日本

日本,一个小国寡民的小岛国,和中国一样遭受列强的欺负,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妄想瓜分中国这块沃土,而且还付诸实际行动。虽然痛恨这个民族,却不得不承认它确实很优秀,也创造了很多奇迹。 俄罗斯

前苏联,那可是我们的老大哥咯!他一直都走在中国的前面!比中国早进入社会主义,比中国早实现工业大国的梦想,苏联曾经的成就,绝对是整个20世纪最大的奇迹,也是让曾经中国的领导人一直顶礼膜拜的!他的失败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路该怎么走,一切都还未可知。

美国

美国是一个靠战争发财靠武力来维持国际地位的国家,如果说,两次世界大战摧残了世界的文明,那么她唯一成就的,就是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了!即使为大家所不耻,可我们依旧无法忽视他的强大,要想不被欺负,只有让自己变得强大。

大国重器范文第2篇

【第一篇】

有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国际劳动节之际,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老胡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胡双钱

捞纸工周东红的手,经他手捞出晒成的宣纸,每张重量误差不超过1克。30年来,周东红始终保持着成品率100%的记录,他加工的纸也成为韩美林、刘大为等著名画家及国家画院的“御用画纸”。——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周东红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港珠澳大桥钳工 管延安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孟剑锋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 张冬伟

他是CRH380A的首席研磨师,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从事该工序的工人全国不超过10人。他研磨的转向架装上了644列高速动车组,奔驰8.8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2000圈。——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 宁允展

焊工高凤林35年专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被称为焊接火箭“心脏”的人。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他焊接的发动机的推动下顺利飞入太空,其中就有送嫦娥卫星去月球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0.08毫米,是高凤林焊接生涯里挑战过的最薄记录。——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特种熔融焊接工 高凤林

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组装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在中国,能实现这个精密度的只有顾秋亮。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第二篇】

《大国工匠》,讲述那些劳动者用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这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高凤林————————火箭的“心脏”

在中国航天,53岁高凤林的工作没有几个人能做得了。他曾说过“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火箭的“心脏”,他的作为,让中国“神舟”系列顺利升空,也让中国科技发展达到了令人仰视的高度。微不足道的技能发展,同样蕴藏着较高的智慧含量,我们把微小的工匠精神,做精、做美、做到极致,“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同样是一种巨大的事业成就、国家成就。

胡双钱————————“航空手艺人”

.钳工胡双钱的手,工作30多年来,创造了打磨过的零件百分之百合格的惊人纪录。在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的首架样机上,有很多老胡亲手打磨出来的“前无古人”的全新零部件。

胡双钱凭着他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对民机梦想的执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始终奋战在民机制造的第一线。胡双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用他自己的话说:“加工出一流质量的飞机产品,是我一生的追求!希望自己能再干十年、二十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贡献。”

管延安————————————__深海钳工

在工作时,管延安要进入完全封闭的海底沉管隧道中安装操作仪器。按照规定,接缝处间隙误差要小于一毫米,他却能做到零缝隙。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全凭自学成为这项工作的第一人。他所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6次海底隧道对接。他曾说过“装好了也要拆,拆了在装,这是为了手感”。因为执着 , 坚持 ,求学。

孟剑锋—————————— 国家高级工艺美术技师

北京APEC会议上,我国送给外国领导人及夫人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孟师傅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用他自己的话说:“追求极致,超越自己”

张冬伟————————十三里焊缝全手工

殷瓦焊是世界上最难的焊接技术,殷瓦板牛皮纸一样薄,一条LNG船上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一个针眼大小的漏点,都有可能带来致命后果。张冬伟的焊接技术不但质量百分百有保障,外观上也完美无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暗暗下决心,技术一定要超越师傅,希望,我带的徒弟一定超越我”。

大国重器范文第3篇

大国之概念,是从人口、土地、政治、经济、金融、军事、外交等多个方面予以体现的,可以反映出社会分工多样化、全球影响力、国际地位等特征。大国经济主要是从经济规模角度进行衡量,大国经济也会产生溢出效应,相关的经济行为、政策安排都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应。在新中国成立70余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年中,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60~2020年,我国GDP从597亿美元增长到14.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9.6%,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增长奇迹。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例从1960年的11%上升至2020年的70.3%,全球占比也从1960年的4.4%上升到2020年的17.4%,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估算,2018年末中国社会净财富共计89万亿美元,实现了年均16.2%的增速,达到美国社会净财富的80%,社会净财富的排名同样稳居全球第二位。另据世界银行的估算,2014年末中国包含了人力资本、生成资本以及自然资本的“包容性财富”存量达到了60.3万亿美元,为美国同期“包容性财富”的68.3%,亦居全球第二位。从各个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影响力足够强的经济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体系的核心在于动员和跨期配置资源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提高金融效率、增强金融实力是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保障。金融是一国经济发展积累的结果,既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也反映经济之外的一些因素。美元之所以在二战后成为主导货币,支撑了美国全球经济金融扩张的战略,背后是安全的“美国堡垒”。从规模来看,过去几十年中,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金融总资产、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金融体系结构和国际影响力均没有达到与我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水平。在金融体系结构方面,资本市场和长期投资者发展不足,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中国的保险和养老金发展不足,总规模尚不足美国的10%。在美国金融体系中,居民大量持有保險和养老金资产,保险和养老金再投资于资本市场,长期持有企业股票和债券,并根据市场收益率在股权和债权市场中均衡配置。这一体系具有自身稳定性,且为企业解决了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结构存在缺陷,仍是以银行为主体,不能适应国内经济大循环的要求。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支付清算、外汇储备中都排在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之后,仅为全球第五大货币,只在周边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仍处于边缘地位。在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全球金融话语权、对他国金融体系的影响,以及国际金融产品定价权等方面,中国仍是“被动接受者”,对外影响较小。

我国当前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提高金融体系的韧性,发展与大国经济相匹配的大国金融。大国金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金融效率。金融体系存在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资金融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发展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关键都在于让资源的配置更富于效率,用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多的回报。不同的金融体系对应着不同的配置效率。相对于银行来说,资本市场的发展更有利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长久且稳定的资金来源,市场体系的效率更高。其次是规模经济。金融体系有着非常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收入越高。金融机构需要有巨额的资本金才有资格进入金融市场,而当金融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新增业务的边际成本极小。再次是分散风险。金融资产既是资源分配的工具,更是风险分散的方式。大国金融有更优越的条件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金融资产之间分散风险,有效增强金融稳定性。最后是抵御冲击。历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已经说明,大国金融的危机频率要远低于小国。国际资本瞬间动员和撬动的金融体量对小国的冲击是巨大的;但大国普遍更为依赖内源融资,资本积累也主要来自于国内各部门的储蓄,抵御冲击能力更强。

中美金融体系与结构特征的比较

金融结构是一国经济发展积累的结果,既体现了一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也是研究金融风险和金融效率的基础。与资本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以美国为代表)相比,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和劣势,也反应了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整体上看,中国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过去几十年的金融资本扩张也主要体现在银行规模的扩张上,银行业总资产远远超过包括保险、养老金在内的非银金融机构,银行业的力量在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中也占据主导地位。

202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官网上首次公布了2017~2019年中国金融存量资产规模及结构数据,我们得以深入分析中国宏观各部门金融资产和负债的总量和结构,并与美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中国在2019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而美国是在1978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的。因此,我们既横向比较当前中美两国金融体系的结构特征,同时也与1978年的美国进行比较,以便分析人均收入较为相似时两国金融结构的差别。探讨两国的共性和主要区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金融的发展路径和未来方向。

居民部门金融资产仍以银行存款为主

中国的居民部门是净储蓄部门,长期较高的居民储蓄率积累了大量的居民净金融资产。2019年,居民的总金融资产和负债分别占到GDP的225.2%和63.7%,净金融资产占到GDP的161.5%。但相较美国来看,中国的居民资产和负债规模并不算高。2019年,美国居民金融资产和负债分别占到GDP的435.7%和77.0%,净金融资产占到358.7%,都高于中国的水平。我国当前的居民净金融资产水平与美国1978年是较为相近的。居民部门是资金净盈余部门,经过较长时间的资金积累,各国都形成了规模相对较大的金融财富。

中国居民部门仍是更愿意持有现金存款这类风险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的资产。当前我国43.2%的居民金融资产都以现金或存款的形式存在,而美国2019年通货存款占比仅为11.8%,即使1978年也仅为21.9%。中国居民的银行存款占比较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居民在金融资产选择上相对保守,更愿意持有风险较低的银行存款,以备未来教育、购房或养老的支出;二是中国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程度较低,限制了居民的资产选择。

在股票股权和证券投资基金这两类资产上,中国和美国的居民部门占比非常接近,分别都是33%~35%和13%~14%左右。我们之前对中国股权和证券投资市场有一种刻板的印象,觉得这个市场发展程度有限,导致中国直接投资占比过低。但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中美两国居民部门所持有的这两种金融资产比例是非常接近的,直接融资占比过低的真实原因并不在于此,而是保险和债券这两种资产的发展有限。2019年,中国居民持有保险和债券的比例分别为9.1%和0.7%,而美国2019年相应的比例分别为33.2%和5.1%,与其1978年的水平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与我国相差较大。为此,我们应大力发展保险和债券市场,增加居民在这两类金融资产上的配置,这同时也能增加企业和政府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提高金融稳定性。

中美两国居民部门金融资产负债状况见表1。

企业部门融资来源较为单一

中国非金融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在国民经济中都占有更高比例,净金融资产的相对规模高于美国。2019年,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与GDP之比分别为204.9%和423.0%,净金融资产为-218.1%;而美国的相应比例分别为133.7%、396.5%和-262.7%。对于两个国家来说,当前非金融企业都是最主要的资金融入部门,资金来源与GDP之比都在四倍左右。与之形成反差的是,1978年美国非金融企业资产和负债规模都要小的多,企业负债仅为GDP的两倍,净金融资产的绝对值也比现在要小的多。可见,过去40余年中企业金融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而中国的金融资产也主要集中在企业部门。

从结构上看,中国企业部门的融资来源非常单一,贷款和股权这两项就占到了全部融资来源的87.7%(贷款占比26.1%,股权融资占比61.6%);而美国这两项仅占全部融资来源的65.6%,1978年时占比也只有73.0%,全部高于中国。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中国金融资产规模虽然发展较快,企业的金融资产和负债相对规模也已经超过了美国水平,但结构仍然单一,债券市场占比较小;而美国企业的资金来源更为多元化,证券投资基金(包含其他贸易融資)已经占到企业资金来源的17%。在资产方,美国超过一半的企业金融资产是证券投资基金,而中国仍以股权和现金为主。中国非金融企业主要以股票股权和现金存款的方式持有金融资产,占比分别为44.2%和34.1%,美国企业的这两种资产仅为8.5%和10.9%。但美国企业所持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包括其他贸易融资)占到了总金融资产的54.7%,中国仅为11.5%。另一显著区别是对外直接投资占比,中国近几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目前也仅为7.2%,而美国始终占到了企业总金融资产的21.8%,体现出更为开放的特征。

中美两国非企业部门金融资产负债状况见表2。

政府部门持有较高比例的净金融资产

中国政府持有较大规模的净金融资产,而美国政府净金融资产长期为负。在不考虑政府部门持有的非上市国有企业股权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部门已经由金融资金的净供给者转变为净需求者。但政府部门的金融资产中还有一大块比例是那些非上市的国有企业股权。加入这些非上市企业的股权后,我国政府部门仍然是净金融资金的供给者。

中国政府部门由于存在大量的国有企业股权,金融资产相对规模远远高于美国的水平,这也是中国社会制度的主要特征。从负债角度看,中国政府举债更为克制,每年的财政预算赤字基本都保持在3%左右,从未采用过大规模赤字扩张的财政立场,债务水平相对有限。目前地方政府尚存在一部分由融资平台所形成的隐性债务。根据不同学者的估算,这一类债务规模可能会占到GDP的30%~60%,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则这一部分债务已被记入了非金融企业部门。即使将这部分债务加入,中国政府部门的债务相对规模仍是远小于美国的。政府持有相对较大规模的净金融资产,既是制度优势的表现,也是应对危机的重要工具。

中美两国政府部门金融资产负债状况见表3。

金融部门过度依赖于存款负债

中国金融部门资产负债的相对规模远高于美国1978年的水平,但仍低于美国当前的水平。2019年中国金融部门总资产与总负债分别为GDP的433.7%和428.7%,净金融资产为4.9%;美国的比例分别为501.2%、520.3%和-19.1%。过去十余年中,中国金融部门的资产和负债都增长较快,年均增速超过了15%。中美两国金融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基本一致,2019年分别为7.73%和7.85%。但两国金融业内部结构差别较大,中国金融业仍存在大量所谓“银行的影子”,是传统银行存款的替代品;而美国金融行业的全球竞争力更强,金融资产和金融服务中很大一部分是面向全球的。中国的金融部门总资产相对规模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是比较正常的,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推进,预计未来中国金融资产增速将会下降。

中国金融部门的最大特征是负债方资金来源过于依赖存款,存款占比虽然在近些年来显著下降,但仍然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占比为56.1%;而美国在1978年时占比仅为37.1%,当前更是下降到了17.5%。中国金融部门的第二大资金来源是证券投资基金,达到93万亿元,占到总负债的22.0%,其中很大一部分仍然是存款的替代品,如货币型基金、银行理财、某些承诺保本或刚性兑付的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产品等。美国金融部门也有21.1%的资金来自于证券投资基金,但超过75%的是股票指数型共同基金,最终会流向股票市场。

产生这样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中国金融行业发展仍不充分,居民相应的财富储藏手段有限;二是由于养老社保等压力,中国的居民部门在金融投资上仍相对保守,更偏向于低风险固定收益的金融投资。中国企业部门具有更高的杠杆率,与金融部门的资金来源结构高度相关,绝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存款及一些存款替代品,则很难在短期内调整企业的杠杆率水平,而只能以债务融资为主。美国金融部门第一大资金来源是保险准备金,占全部负债的29.5%,而中国仅占2.8%,相差悬殊。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发严重,保险、养老金等金融资产应占有更大比例。

在资产方,贷款占到中国金融部门资产的将近一半比例,而美国的贷款、债券和股票股权各占四分之一。中国金融部门的贷款占到总资产的45.0%,而美国仅为26.2%。发放贷款是中国金融部门扩张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方式,这与资金来源主要为存款是相互对应的。债券投资也占到了中国金融部门全部资产的22.3%,已经与美国的26.8%较为接近。我国债券市场虽然从表面上看发展迅速,银行持有债券的比例也快速上升,但其中有一部分比例仅仅是对传统贷款形式上的替代,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券。中国当前债市总存量超过了127万亿元,但其中地方债务就达30万亿元。地方债已经成为金融债之外的第二大债券品种,且超过95%的比例都被银行所持有。这部分地方政府债的流动性极低,年换手率不足5%,从本质上看更类似于银行贷款,而不是债券。未来仍将进一步规范完善债券市场的发展,提高债券市场的流动性。美国金融部门投资的股票股权和证券投资基金共占到其总资产的35.4%,中国仅为18.9%。金融部门是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的中介,其来源方以固定收益资产为主,必然导致其资金运用上很难加大股权投资的占比。因此,继续发展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十分必要的。

中美两国金融部门金融资产负债状况见表4。

大国金融的道路选择

中美两国金融结构的差异既反映了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也反应了以银行为主导和以市场为主导的两种金融发展模式。中国金融结构过去十余年中较为突出的变化是金融资产的快速增长,金融相关率和金融杠杆率都在上升。我国1978年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仅为90.4%,到2007年便已经上升到了588.9%,2019年更是增长到799.1%。2013年之前,银行总资产增速均在15%以上,既高于经济增速,也高于债务增速。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结构的健康,要避免通过金融加杠杆的方式推升金融泡沫和资产价格泡沫,最终破坏金融的稳定性。

金融的本质功能是要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无论哪种金融发展模式,最为关键的是要与实体經济发展相匹配,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应与大国崛起的进度相适应,使之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我们认为中国发展大国金融的道路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要坚持市场化导向,让市场在金融资源和风险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银行主导的融资在当前中国全部金融资产中仍占有较高比例,市场化水平仍待进一步提高。从继续推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到各类金融产品定价的市场化,包括利率、汇率市场化等方面的工作,都是决定中国金融体系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丰富金融资产结构,打破金融机构的体制性偏好,引导市场主体的多元化融资和资产配置。当前中国金融资产相对单一,金融体系存在刚性兑付、隐性担保等体制性问题的情况下仍难以创新发展。尤其是在国有经济垄断资源的环境下,社会资本难以分享发展收益,也难以促进金融体系多样化发展,居民的金融资产配置很难实现多元化。我们只能通过打破这种体制性垄断,推进市场开放,才能最终强化企业的信用约束、增强投资者的风险定价意识,提高金融体系的发展质量。

要全方位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增强大国金融的韧性。大国金融应具有高韧性的特征,在承受一定规模的外部冲击时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而不是由金融体系自身的高波动来干扰宏观经济的稳定。提高韧性是我国未来金融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这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丰富市场参与主体、完善机构治理机制、丰富金融产品、增强对冲机制、提高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水平。同时还要提高金融监管的能力,让监管当局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保障市场公平等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其中王宇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 彪

大国重器范文第4篇

不管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它自身现实情况和发展道路的选择都预示着人类未来文明的走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它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人类一定会最终走向面对共同问题和挑战的时刻,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但是,人类又永远不可能消灭差异,没有悬殊。相反,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为自己能够过得更好去“争和斗“,争斗或许是人类的天性,自然的法则。也正是在这种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法则下,人类文明才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成长,在成长中也得到了宝贵教训,在全球化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人类再也不neng用野蛮粗暴的方式去竞争,人类要在不断成长中走向理智、走向文明。

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它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中国人民自身的命运,而且对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走向富强与文明的道路任重道远。作为后发国家,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我们完全可以引进他们先进的发展思路来促进的自身的发展。在学会学习这方面,我们民族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的,正是因为不善于学习、自高自大才在近代饱受西方列强欺辱,从而落后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纵观世界性大国交替兴衰之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差异性,没有哪一条发展道路是最好的,每个国家都应该在符合自身国情的基础之上借鉴别国的发展经验,最终建立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完全复制别国的发展模式是完全行不通的。

那么,一个国家的强盛到底需要具备哪些因素呢?总有一些因素是大国兴起不可或缺的因素。我想,就如同一个人的发展一样,外因和内因都必不可少。在外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身实力,才能抓住未来的机遇。在内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外在因素也可能会影响你自身的成长,或带来保障和机遇,或带来阻碍和毁灭。

在探寻世界性大国崛起之谜时,这两者的缺一不可给了我深深的启迪。如果葡萄牙没有最早在欧洲大陆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那么地理大发现就不可能从这个小国开启。又或如果没有当时外界环境的恶劣——关系西班牙人生存的贸易路线受阻,西班牙人就不会把视野望向一望无际的海洋。但是,也因为自身民族发展的局限性,伊比亚半岛的王公贵族们没有历史的预见性,使积累到资本又像潮水般流走了。再有,如果英国不经受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大英帝国是不是还会拥有当年的风光。 内因就如同一个人的品质,一个国家也要有良好的“品德“。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的交锋,从历史现实的角度讲,我认为是近代的西方文明战胜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近代西方各国的崛起源于西方人思想的飞跃。一个拥有落后保守思想的民族是不会有所发展的,一个国家需要思想,只有引领时代的思想才会成就引领时代的民族。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确立,使中华民族保持两千多年的一统局面。文艺复兴使欧洲人得到解放,欧洲人才得以称霸全球。丘吉尔曾经说过,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伏尔泰、卢梭、托尔斯泰、歌德、马克思等思想家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指引人类的发展中仍就有宝贵的意义。所以,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思想家的光芒,因为有他们去深入思考人类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用他们的思想让国民的解放,大国崛起才会拥有强劲的动力。

在人们追求思想与精神的指引下,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就会随之而确立。谁能够说发达国家健全的专利制度不是由人权、公平的思想激发而来。对于体制创新,我不禁想到荷兰和苏联。荷兰只有两个半北京大,而它却曾真正意义上征服过全球。荷兰人是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进行商业体制的创新,建立了一系列至今仍在使用的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第一个在苏联诞生,它为人类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很大的展现。中国目前正面临着深刻的改革,只有不断革新体制,在新的体制下,国家发展才会呈现出新的活力。

当然,国家发展是需要它的国民去实现的,只有优秀的国民才会缔造强盛的国家。对于国民的培养,那当然是要靠教育。美国人认为,先有哈佛再有美国,哈佛是美国的思想库。德意志民族也被认为是在小学教室的讲台上站起来的。德国是现代大学的发祥地,大学为德国培养出一大批高科技人才,这使得德国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仍在今天走在现代科技的前沿。对教育不负责任的民族是走不远的,随着苏联解体,一些学者认为在美苏格局的角逐中,苏联在很大程度上输在了教育上。美国的教育侧重于对人自身的培养,而苏联只是在培养一个工作岗位上的螺丝钉。中国当下的教育体制也颇令人堪忧,留学热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政治家思考的是当下的现实问题,而教育家则是思考更为深远的人类的终极问题。而当下,中国大学以政治马首是瞻,学术和思想发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或许,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能够引起国人的深思。总之,中国教育体制之下培养的新一代能否担负起民族的未来是一个需要不断追问的问题?

历史匆匆而过,我们记住了那个定格的瞬间,也记住了推动历史影响世界的人。无论是历史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书写了历史。我都会不禁思考,我们一个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要是没有罗斯福,美国能否从经济危机中走出?要是没有希特勒,德国是不是不会发动二战?要是没有斯大林,苏联是不是不会出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要是苏联的领导人能够力挽狂澜,苏联是不是不会走向解体,那样世界的格局又会是什么样?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理解他们面对的问题,做出的抉择,我们是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但是,我们每个人个体的命运或多或少是所属时代的缩影,正是由于我们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为个人命运与自身幸福而不断努力,社会才得以悄悄地向前发展。

大国重器范文第5篇

在17世纪末,这是一个人口仅有600万的小小岛国,然后它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源地,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第一个迈向了现代社会的国家,它引领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由一个岛国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这些无不让人为之深深折服。 每一个事物的兴衰,必然伴随着一种力量强弱的变化。18末和19世纪初,在这个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国家崛起的背后,是名族精神的凝聚,是名族力量的苏醒,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管理。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的继位是英国崛起之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她的英明、管理得当是英国能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没有错过时机。在她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那时,西班牙处于世界的霸主地位,伊丽莎白一世默许本国的“海盗”行为,让英国在海上的势力得以发展。最终,这些小巧而灵活的战舰在1588年的英西大海战中大获全胜,标志了英国在海上的崛起。

纵观英国的历史,我们很容易发现,“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与其制度的改革是分不开的。国王对英国人来说,只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拥有者。英国封建主义是庄园制,各庄园之间的主人是独立的,谁也不干扰谁,皇室也不会去干涉贵族,这种规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却已经是英国皇室约定俗成的规则,国王与贵族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按照本分自己应该拥有什么,不应该拥有什么。伊丽莎白遵守了这一游戏规则,所以她带领英国走上了最辉煌的道路。

当约翰王以不断的提税和不断的战败惹怒了英国贵族时,只好妥协。于是《大宪章》出现了。《大宪章》的颁布给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宪章说明,君主的权利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的权利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点,在当时的世界绝对是历史性的转变。

后来,当查理一世强制解散议会,打破了“王在议会王在法下”的规则时,引发了光荣

革命,被送上断头台,从此开始了英国进入现代科技的道路。由此可见,专制统治必将磨尽人民对政府的信任。

英国较早受到文艺复兴思潮影响并在这场伟大而辉煌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思想先驱者,莎士比亚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民族之魂,是发展进步的保证。莎士比亚是英国的伟大天才,其本身的才华固然重要,但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样重要。即使他的作品里含有对女王的蔑视,但是女王仍然能坐在舞台对面观看他的戏剧,或许这就是他的戏剧吸引人的地方。

人类文明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作用。英国的快速崛起,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工业革命。那时的英国人民,眼界是很开阔的,他们反对专制与愚昧,积极追求个人民主与自由,执著地探索大自然的规律,到处是充满生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自然地诞生出了像牛顿这样伟大的科学家,引导着人们以更加科学和理性的眼光来认识这个神秘的世界。经典力学的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人们探索自然的信心。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此外,还有专利保护的实行,很大程度的鼓励了英国人民的创造。随后各个国家都开始追随英国展开工业革命,转眼全世界都开始朝工业化转变。

大国重器范文第6篇

——前进中的辽源三中

白 瑞 龙山衔首,辽河奔腾。长白一脉,毓秀钟灵。 集贤育栋,根植煤城。五十七载,一路豪情!

(配图:辽源佳景,俯瞰校容。将三中全貌置于龙山辽水的大背景下)

在这物华天宝的辽源,一颗璀璨的明珠正在用它迷人的光彩吸引更多的目光,这就是拥有57年校史,享誉北国煤城的辽源市第三中学。

(闪出片名:中流击水千帆竞,勇立潮头唱大风<字体行楷>)

一路豪情写华章——历史篇

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灿烂的文明之花,辽源市第三中学秉承五十载文化积淀,拼却心血千万点,换得新绿百千重。继往开来,以“求实、勤奋、笃学、和谐”为校风,“乐教、善教、启智、博爱”为教风、以“乐学、善思、志远、友爱”为学风,用 “晓理通识、团结创新”的校训激励和培育着每一个三中人。

辽源三中始建于一九五四年,建校以来, 集煤城人才,育硕木栋梁,桃李满天下,芬芳撒九洲。学校占地面积57,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322平方米,新建的7,556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已落成交付使用。学校拥有全市最先进的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多媒体电教室、电子信息中心,多功能演播大厅、校园闭路电视系统等功能齐全的现代教育教学设施。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50人,教职工117人。其中本科学历87人,高级教师37人,中级教师4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国家级课改先进工作者1人,市课改专家组成员4人。 (配合:校门、教学楼、画廊等近景、教师队伍图片等)

辽源市第三中学全体教职员工锐意进取,艰苦创业,坚定不移走和谐发展之路,精诚团结、和衷共济、齐心协力、通力合作,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里,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以扎实的工作,真诚的服务,过硬的本领,踏实的作风,优异的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及广大家长的赞誉。学校教育办学成果斐然,多次被评为“目标责任书完成优秀单位”、“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市三一一文明校”、“市精神文明示范单位”、“省绿化美化先进单位”、“省图书室建设示范校”、“省电化教学示范校”、“省交通安全先进单位”、“省勤工俭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传统美德教育先进单位”、“市消防安全先进单位”、“依法治校达标单位”、“社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誉,被确定为“长春师范大学实习基地”。

(配合:学校获奖情况展示:奖牌、奖杯等)

登高望远绘宏图——管理篇

学校的前进首先得益于科学的管理。辽源三中有一个开拓进取、团结拼搏、能抓会管的领导集体。廉政、团结、奉献、创新是这个领导集体的一贯作风,积极自身建设,切实转变观念,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是这个领导集体的传统特色。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与丰富的管理经验相结合,使他们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特点相融合的新型管理者,形成了儒雅、宽厚、宏博、睿智的气质和风格。他们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形势下始终能领潮流之先,做出推动学校长足发展的战略决策。

(配合:学校领导班子特写镜头) 学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建立以师德为灵魂、理念为引领、业务为内驱、制度为推动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加强师德建设,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出台“青蓝工程”实施方案,搭建教师个性发展平台,通过新老教师的结对帮扶积极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表率、示范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在本学期开展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和师生“双闯关”活动中,一批批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成为学校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配合:青蓝工程拜师仪式、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场景等) 在学校的支持和培养下,目前我校有高级教师37人,中级教师42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国家级课改先进工作者1人,市课改专家组成员4人。一支政治合格、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结构合理、开拓进取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基本形成。并且在精细化管理的推动下,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更上台阶。 (配合:教师讲课风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双闯关”活动、开学典礼为教师颁奖镜头等)

教坛击水竞风流——教学篇

辽源三中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永恒的主题。而教师则把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广大教师潜心研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使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权威和灌输逐渐告退,对话与交流走进教学,精品意识深入人心,三中人视优质为常态,推常态为优质,用精品课引领常态课,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为提高教学质量,新老教师都非常重视学习,努力占据教育思想的制高点,把握教育前沿动态,与时俱进。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新老教师携手并进,铸成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 (配合:集体备课、精品课、公开课等镜头)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一直以来,第三中学成绩喜人,中考升学率一直稳居同级同类学校前茅,学校管理全面考核连连榜上有名。良好成绩的取得,是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学校教学质量稳中求进,稳中求高,在国、省市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10年中考我校再创历史新高,有35人升入辽源五中,列全市第五名。从未停步的辽源三中正沐浴着课改的春风,放飞梦想,收获希望,弹奏出一曲曲新的和谐教育的乐章!

(配合:中考成绩优异学生照片展示或开学典礼校领导为升入五中学生颁奖镜头)

校园无处不春风——文化篇 文化是校园的精神气质,近年来,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出发点,全方位建设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为精髓的校园文化。精心美化校园,创造幽雅环境。2010年,学校铺设了教学楼四周甬路,并在楼后增设了篮球场、排球场和羽毛球场。校园硬覆盖工程的实施,彻底改变了以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10月份,学校又实施了楼内走廊墙壁瓷砖粘贴工程,为师生营造了一个整洁温馨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配合:甬路、操场、体育设施、楼内环境等)

走进三中,但见苍松翠柏环抱着宽阔的校园,红花绿柳拥簇着高大的楼房,葡萄架下,小亭阶旁,林荫里留下学子的身影,花香里伴随着书声琅琅。漫步其中,你就会感觉到这里是莘莘学子的净土,是教书育人的殿堂。

(配合:夏季校园佳景:亭、台、楼、葡萄架、树木花草等) 学校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文化生活。在2010年局直学校第届运动会上,我校荣获了。在市教育局“园丁之声”歌舞大赛上,我校自编自演的健美搏击操“炫舞青春”得到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并赢得广大领导和兄弟学校的一致好评。

(配合:运动会上检阅队伍、远瞰三中观众造型、搏击操表演镜头、奖状等) 辽源三中大视野、立体化、多层次地创建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校园文明建设,提高绿色校园的文化含量。校报《欲晓》既是展示师生才华的舞台,又是宣传学校形象的窗口;成功举办的第50届校运会,既是我校体育精神的延续,又是我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创先争优”杯排球赛、第三届革命歌曲大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青春的校园更加充满了勃勃生机。

(配合:校报、校报编辑部出刊合影、运动会录像、排球赛、歌曲大赛镜头)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为育人目标。让学生以“在家里做一个好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为理念,在常规工作方面,学校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如国旗下演讲、主题班队会、特色班集体创建、班干部培训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配合:主题队会、入团宣誓、演讲比赛等活动场面)

辽源三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法制教育新途径,形成了鲜明的法制教育特色,聘请常务法制副校长,开展“法治专题讲座”、“交通法规知识讲座” 等活动,不仅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配合:孙校长为常务法制副校长颁发聘书镜头,以及安全教育讲座、法制教育讲座镜头)

结 束 语

倚龙山,点魁星,登临纳钟灵之气; 挽辽河,承毓秀,冲腾借扶摇之风。

(配合:此处将三中全貌置于龙山辽水的大背景下,加入上面文字并读出气势) “东风浩荡花争艳,万紫千红满园春。”理想不因时光的流逝而老去,梦想却因为执著的追求而年轻。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充满无穷活力和魅力的第三中学,必将承载五十载的深厚文化与历代三中人的宏伟梦想,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航程中,迎着旭日,劈波斩浪,高歌猛进,驶向明天,驶向未来!

(最后显示字幕:同心聚力

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

构建和谐三中)

上一篇:绘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范文下一篇:聘任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