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的爱情范文

2024-03-20

错位的爱情范文第1篇

一、现状分析:

1、管理团队:我园的干部群体政治思想觉悟高,肯奉献、能战斗、在工作中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且取得卓越的管理成效。但由于个别管理者管理经验少、职责意识薄弱等,导致管理成效上存在差异。

2、教师群体:  新教师:经过一年的新教师培养,我园的新教师团队中已出现艺、殷两位新星,也诞生了顾、郭、琪三位后起力量,进步较快的薛、齐、岳等教师;逐步形成殷、艺、杨、苑、郭、季、冯等特色教师;当然也存在发展较为滞后的慧、军等教师;也形成了一支发展明显特征和差异的小梯队。  中间力量:存在三种状态:

1、看看走走;

2、退缩在后;

3、等待发展  骨干教师:新生力量(还需扶持)——山、杨、文静、曹王春燕;经验老道(停滞不前、缺少引领)——韶、陆;创新踏实(再创新高)——俞、谢、蒋、瑛(在各项工作中有一定的表率力量)。

3、后勤队伍: 保育员队伍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 专业型:如余伟、赵静等有知识、文化的具有大专学历的保育员,既有较好的专业素养,又有一定的文笔能力;

 新手型:个别文盲者或新进保育员在师徒带教中专业知识及技能操作进步较大;

 经验型:有一定经验但缺乏文化知识的保育员在工作中体现出老道的专业技能,由于欠缺文化知识,所以只会做、不会说,工作缺乏一定的变通能力。

二、思路来源:

“错位发展”的思想源于家喻户晓的田忌赛马故事。虽然田忌的“上中错位”“中下错位”“下上错位”是为了赢得胜利而采取的比赛策略,但这种错位的思想却值得人们借鉴:错位发展可以避免竞争中的“撞车”和“挤独木桥”,减少无谓消耗,合理配置资源。进行错位发展对教师的成长和幼儿园的发展非常有利。

三、发展思路: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与

1 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而如何为教师营造这样一个发展的空间,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所面临的重要命题。针对目前各层面教师队伍的现状,我园尝试建立错位发展的激励机制,意在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特长教师发展价值的认定,使更多的教师在体验成功中获得激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打造一支拥有健康人格、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师资队伍。

四、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深刻把握课改精神,深入贯彻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规划”。针对目前各层面教师队伍的现状,尝试建立错位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对不同层次、不同特长教师发展价值的认定,使更多的教师在体验成功中获得激励,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打造一支拥有健康人格、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师资队伍。

五、发展与途径:

(一)错位发展激励机制的运作 1.基础性发展平台  认可激励下的亮点加分制

在进行月工作规范考评时,将考评内容分为基础部分和加分部分,对接受计划外任务、取得成绩等工作亮点实施加分,加分幅度根据对加分内容范围、级别的描述性评价而定。

 信任激励下的常规免检制

在进行月工作规范考评时,对基础部分中学期累计抽查成绩优秀的项目,在下一学期享受月工作规范免检,考评成绩视作优秀,并做一定的工资奖励。

 机会激励下的推荐展示制

对于在月工作考评、随堂半日活动考评、自报特色考评中突现出来的“亮点”,根据它的价值,分别向市、区和本园推荐公开展示,每一次展示享受“亮点加分”。

 环境激励下的人才交流

幼儿园在保证80%的教师队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为20%的因性格、兴趣、能力等因素希望能寻找新的发展环境的教师,根据本人意愿,提供合理的人才流动机会。

2、个性化发展平台

2  权力激励下的项目组长制

将幼儿园每学年已成立的项目组:早教组、运动组、艺术组、信息组及保教研究课题进行立项,自主申报项目领衔,并与园方签订项目责任书,保证各项目组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活动。

 兴趣激励下的承担兼职制

根据部分教师的特长,将事务管理岗位中的部分内容分离出来,因人设岗,提倡兼职并享受兼职津贴。

 优势激励下的特色教师聘任制

在自报特色考评获得推荐展示的基础上,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申报本园特色教师。由园评审小组对申报者经过资料评审、公示和专题答辩,进行资格认定,半数以上通过后由园务委员会聘任,并承担指导带教、公开展示任务,享受幼儿园特色教师津贴。

3.综合性发展平台

 成功激励下的年终考核优秀

本学期对教师的工作和专业成长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项目所占分值的比例是:月工作规范20%、半日活动20%、幼儿发展25%、保教研究20%、家长工作10%、园风园规5%,对综合考评成绩名列前茅的教师,作为各项评优、评先、后备干部及后备力量培养对象。

 价值激励下的指导带教制

对于享受免检、项目组长、幼儿园特色教师、考核优秀的教师,经带教者和被带教者的双向选择,承担本园业务带教工作,享受带教津贴。

4.挑战性发展平台  发展激励下的人才输出

对于综合考评连续优秀或已形成鲜明教学特色的教师,幼儿园将根据其个人意愿和特长,提拔或推荐到新的岗位或姐妹幼儿园,满足她们挑战自我、追求新的发展空间的愿望。

六、主要工作:

(一)全力以赴做好“市一级幼儿园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

创建目标:按照市、区文明办关于市文明单位的创建标准,明确文明创建新目标。通过总结经验、寻找关键、增强实效,实现文明创建工作在巩固和拓展上

3 的相结合。努力做到:在巩固上要有新措施、在拓展上要有新载体、在活动上要有新内涵、在质量上要有新要求。通过新一轮创建工作,使园领导班子更加团结坚强,校园环境明显改观,全园教工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再上一个台阶,力争在2007—2008年两年内以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学管理,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质量向市先进文明单位迈进,着力打造闵行区现代幼儿园发展的“文化品牌”。

创建口号:与文明同行,促内涵发展

具体措施:

1、制定争创要求,落实领导班子建设

 加强和充实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严格按照市级创建文明单 位的工作要求,健全规章制度,形成党政齐抓共管,工团全力以赴的工作局面,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工作。

 创建领导班子精诚合作,定期分析研究文明创建工作,中期进行自查,  班子成员民主生活正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广泛动员,积极宣传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形成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良好氛围,努力完成创建工作的各项任务和指标。

 分解任务,保证落实。把创建目标、任务、指标逐层分解,落实到各 班组、教研组等,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加强检查、考核,并与幼儿园考核及学期末园级文明班组评比挂钩,形成创建工作机制。

 做好园务公开,发扬民主,群策群力,营造民主气氛。

2、加强思想教育,创建文明之风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载体,坚持不懈地提高经常性政治理论学习,

开展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党风党纪教育,进一步搞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办好让幼儿、家长、社会满意的教育。

 创建家园互动、干群互动,上下齐动的思政工作新形式,通过互助、

沟通、民主、交流、谈心、家访、网上学习讨论等方式做好思政工作,使精深的思想理论化为通俗易懂而又紧密结合本园实际,形成真正能够说服人和教育人的工作方法。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 继续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各类学习活动,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思

4 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幼儿开展爱的教育,对教工坚持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

 组织教工开展岗位承诺活动,签定岗位承诺书,以此激励大家为自

己的承诺负责,为自己的承诺实践拼搏。并通过开展优秀教育工作者、本月之星、文明班组、巾帼文明岗、敬业爱岗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激励全体教工为幼儿园创建市文明单位跨出的坚定步伐。

 以早训时光、阅读好时光、九月“爱生月”等活动,加强教师师德

建设,不断提升教师身先垂范的师德素养。

 借助校园网进行网络论坛、行为点评、观念培养、专题讨论、主题

学习、事迹发掘等一系列措施,把师爱教育具体化、个案化,引导教职员工以博大的师爱来体现崇高的师德风范,铸造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为提高学校创建工作的满意率,我们还将以评选“我心中好老师”、家长问卷等活动,了解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需求与建议,为幼儿园创建市文明单位,寻求发展契机,提高创建工作的知晓率与满意度,形成幼儿园、家庭的联动,为创建文明单位打下扎实基础。

(二)、加强制度管理,提高园务管理水平

1、继续完善各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机构和制度管理。

(1)本学期,我园将加大力度,积极探索与现阶段改革相适应的办园体制。 根据新学期的实际,重新修整各管理机构,建立良好的行政组织系统,依照能者上任的原则,经过层层筛选,把责任心强、能力较强的员工选聘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选好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实行岗位责任制,并加强学习和监督。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辅之实行岗位流动制,将不称职者及时调离岗位,真正实行“人尽其才”,做到岗位职能发挥的最优化。

(2)加强制度管理,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岗位职责,并加强学习督促,增强教职工的忧患意识、责任和服务意识,树立“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精神,建设良好的园风,保证良好的教养工作秩序,提高管理成效,使幼儿园可以更好地发挥教育机构的文明辐射作用,对改善社会风气和创造精神文明环境发挥积极的影响。同时,规范常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各类常规工作检查,特别要加强随机检查,提高工作透明度,增强教师的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相互促进的良好氛围。

(三)狠抓保教工作管理,努力促进保教质量的提高。

1、优化幼儿一日的生活管理。

首先,加强“一日活动均课程”的理念,要求各班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水平,坚持保教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幼儿园的环境条件,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为着力点,做到教中有保,保中有教,二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并做到动静结合,室内外平衡,注意活动的趣味性、多样性,充分利用各场所,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保证幼儿活动时间,充分调动起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注意各生活环节衔接的紧凑性,要避免幼儿有过多的等待或常以组织看电视为主要生活活动。第二,务必按计划、有准备地组织好每个活动,教师必须提前做好一周的教学准备,特别是要重视课前对教材、幼儿的熟悉,课后及时反思、总结,对教学活动做好评价,不断积累经验,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本学期,园领导将进一步深入班级活动、学科组活动,把握备课、听课、评课及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了解、评价等各个环节,并要求每位教师对主题、周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通过跟班级半日活动和随时抽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控,继续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质量、教学形式、教学渠道和教学评价,不断提高全园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第三,教师、保育员要团结一致,常沟通、常商量,积极主动地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热爱幼儿,全心全意为幼儿服务,共同管理好班级。逢双周星期五由班主任组织召开班务会议一次,及时检查总结班级的工作情况,找出存在问题,共同协商解决方法,提出努力的方向,月底由班主任书面向园主任汇报当月本班工作情况。第四,积极开展各类游戏和区域活动,努力探索社会性游戏的教育价值,不断提升幼儿游戏的水平,从中不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及行为,弥补我园游戏的本体性游戏的缺失。

2、重视良好环境的创设。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各班要认真结合主题活动和季节特征,不断强化环境的教育价值,环境的创设要重点突出环境教育为主题,要体现以各阶段主题教学内容为中心,做到日日有变改、月月有新意,富于环境的教育性、可操作性、有创意性,体现出幼儿的参与和变废为美为宝的效果,十一月中进行全园环境布置评比大检查。同时,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教师、保育员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幼儿,注重提供幼儿安全卫生、整洁舒适、温馨愉快的精神环境, 6 要关注全体幼儿,注重幼儿活泼、开朗个性的形成,让不同的幼儿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3、开展多元化素质教育。

以激发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继续开展多元化素质教育,培养幼儿的个性,发展幼儿的特长,努力创造艺术教育特色。本学期将于“元旦”期间举办素质教育汇报演出及幼儿美术画展,为幼儿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和机会,进一步提高幼儿的各种能力。同时,将故事演讲、幼儿体操、美术绘画等项目参加闵行四幼首届“文化艺术节”。

4、不断改善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促进保教结合。

 进一步加强对厨房的规范化管理。首先,严格执行《食品卫生管理

制度》,督促炊事人员遵章办事,职责分明、责任到人。严把食品卫生关,抓好采购和制作环节,做到每天一小查,每周一大查,防止病从口入,严防餐饮事故发生。特别对厨房24小时食物留样加大管理力度,做到留样人和检查人在留样和检查后都必须签名登记。建全厨房防毒、防盗等一系列制度,为幼儿、教职工的安全和保教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第二,不断规范食品加工、配餐、运送等操作,保证各流程能顺利运转,及时供应开餐。第三,重视食谱的制定,充分发挥伙委会的作用,定期研究食谱,在饮食的营养、花样品种和搭配方面多下功夫。保健员要定期对食谱进行计算、分析。第四,加强学习、检查监督和总结,强化教职工对膳食要求的认识,并及时总结,及时反思,及时改进。同时,厨房工作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烹饪水平,不断提高幼儿饮食质量,力求食物的色香美,以增强幼儿的食欲。

 重视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加强保健工作的检查力度,使保健制度的

各项内容深入人心,从而自觉执行好各项制度。第一,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环节,各班级的保教人员要重视保育工作,对幼儿的照顾要细心,注意提醒或为幼儿增减衣服,注意对幼儿的全日观察,发现问题要及时与保健员或家长联系。第二, 保健员要认真做好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工作,切实把好晨检关,做到“一个不漏”,对患病幼儿加强观察、护理并做好记录,每天晨午间巡视各班1次,了解幼儿健康状况。第三,在保健员的指导下,各部门要充分做好对常见病、季节性易发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搞好卫生清洁和卫生消毒工作,预防病从口入,强化卫生保健措施。期末为幼儿进行一 7 次健康检查,并做好分析评价记录,正确评估幼儿的生长发育状况,确保幼儿身体的健康发展。第四,抓好保育和保健工作。保育工作要做细、做扎实,注意幼儿的身心健康,做好每天的清扫与消毒整理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努力为幼儿创设整洁的活动环境。第五,积极对幼儿开展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 加强儿童体格锻炼,充分利用幼儿园的优越的环境和设施设备,组

织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有益身心的户外体育活动,保证户外活动时间,注重提高活动的质量,做好观察记录、评价,以有效地增强幼儿体质。

5、加强安全工作管理,进一步提高责任意识。

安全工作常抓不懈是我们工作的一贯宗旨,切实把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当作首要工作来抓,随时随地注意幼儿的安全,杜绝恶性事故和责任事故的发生。严肃值班纪律,履行保教职责,做到一把手亲自抓,负责人常常抓,全体员工时时抓,保证小朋友们能愉快、安全地在园度过每一天。

(1)继续加强安全教育,严格遵守安全巡视制度、行政值日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和门卫值班制度,全天有保安专人值班,教师、家长进出需登记。门卫要做好各项保卫工作,切实做到管好门,保好门。

(2)加强安全管理,完善防范措施。本着为幼儿的安全和身心发展负责的态度,加强安全防范措施,从园舍设备的使用与维修角度出发消除不安全隐患,完善安全制度,做到维修及时,责任到人,确保幼儿活动时的安全,

(3)保教人员要重视抓好组织各类活动的安全工作,把安全工作纳入日事议程,特别是户外活动及午休的安全,要细心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密切留意幼儿的衣着、精神状况,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同时,持之以恒地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4)注意做好接送工作,严格执行接送制度,防止意外事情发生,特别是早晚接送接送幼儿高峰的安全工作。

(5)加强学习,强化安全意识。定期对全体员工开展有关“安全意识教育”的讲座,宣传和学习各项安全工作制度,增强教职工的安全意识,促使大家无论何时何地都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

在实施以上措施的基础上,建立等级管理、层层把关,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相结合的长效检查、监督机制,由园长任安全组长,随时对我园安全工作的落实 8 情况进行检查,真正使安全工作深入到每个教职工心中,做到“警钟长鸣、不松懈”、“安全工作,人人抓”。

(三)切实做好家长工作,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1、成立新一届家长委员会,继续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请成员们一起参与研究幼儿园的重大工作,特别是针对本学期我们创建市文明单位所要开展的一些工作,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创建的目的及意义,通过他们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家长都能认识到创建市文明单位的意义及重要性,从而更加支持配合我们日后的创建工作。

2、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利用家长会、家长讲座、宣传橱窗、各班《家长园地》等阵地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知识,展示幼儿优秀作品,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动态,丰富家长育儿常识,努力提高家长的幼教意识和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另外,各班还要有计划地做好家长工作,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和沟通,灵活运用家访、班级网站、家长接送孩子时间等,多渠道与家长交流,从而进一步增强幼儿园工作的服务性。本学期,各班必须对新生进行100%的普访,平时也要有目的地进行老生家访,并做好记录,每月上交一次家访记录表。

3、定期组织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和庆“元旦”家园同乐活动。

4、 根据季节和节假日情况,向家长做好防病及安全问题的宣传教育。

5、与街道定期开展0——3岁散居儿童早教基地的招生及日常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断扩大四幼早教基地的辐射功能。

(四)加大教科研力度,全方位地开展教科研活动。

1、组织教师学习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课程指南》、《走进新教材》,在教师中广泛地开展研讨活动,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实效性。

2、继续发挥教研活动这一最基本的提升教学能力水平的主阵地,变教师被动型接受为主动型参与,积极研讨,大胆发表见解,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本学期,我们将继续以连环跟进教研模式为主,加强教育行动研究,灵活运用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叙事研究、微格研究等一线教师容易掌握的方式方法,使研究变难为易,让教师建立教育研究的自信。通过连环跟进、视频教研等教研模式,扩大教师情景式学习,加大与执教者之间的对话关系,加强教科研研究的 9 实效性。

4、科研兴教,科研促教。

(1)、继续加大科研力度,认真整理资料,集中精力实施我园引领性课题《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融合与共生关系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 (2)、加强理论学习,虚心向专家们请教,努力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她们的科研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3)、帮助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发现问题,关注自身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事件”,形成“问题就是课题”的科研意识。以问题引导教师研究,鼓励教师将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困难转化为可以研究的课题,真正将教育科研落实到工作实践中。

(4)、鼓励全体教师积极申报新一轮课题并进行实验研究,使自己的工作理念得到升华,帮助广大教师尽快地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过渡。同时,鼓励教师利用杂志、刊物,做好笔记摘录工作,结合课题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积极撰写教育随感、教育论文,踊跃投稿,争取更好成绩。

5、为教师的研究提供展示平台。

让教师研究过程和结果得到充分关注和赏识,是激发她们研究热情的另一途径。因此,我们通过教研观摩、出版教研成果专集、开辟网络专栏、录制教育研究案例等多种方法,让教师教育研究的经验和成果能得到关注、展示和传播,使她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引发她们对教育研究的深层次志趣和热情,最终成为自己教育生涯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素质。

1、依托骨干力量,发挥引领作用。

 出台《闵行四幼骨干教师职责与任务》,以名师引领、同伴互助、实

践反思不断提升骨干教师理论水平,优化教育行为,提升教育机智,形成我园强大的骨干教师队伍。

 带头上好示范课。为履行好骨干教师职责,要求对内、对外各上好

一节示范课,与塘湾幼儿园结对,定期交流教学活动,进一步发挥好一级园作用,也给青年骨干教师成长提供平台。

 发挥特长建立工作室。根据我园骨干教师的教学特色及特长,分别

设立笔耕居(韶)、趣网吧(冯)、运动坊(何)、音韵馆等工作室,聚集一些志

10 趣相投的老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同伴式学习,本着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理念,为骨干教师施展组织、专业才能提供舞台与机会,同时带动青年更快教师成长。

 网上博客开展专题讨论。利用网络先进的传媒手段,让骨干教师先

进的教育理念与更多有志者展开激烈的“头脑风暴”,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促使尽快成长成熟起来。

 结对帮助带动群体发展。与年级组内青年教师结对,指导开展好教

学活动及各类游戏活动,上好示范课,听好结对帮带课,期末对成绩显著的将评选“好师徒”。

2、、不断完善“新教师成长档案”,“新教师手册”,开展第三期“新教师培训”活动,有针对性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立足课堂教学、注重环境教育创设、与骨干教师对话等培训,鼓励新教师敢于质疑、勇于实践、实践思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新教师逐步从看、带为主阶段逐步走向“扶一把、放一点”为主阶段。期末将以“技能考核”与“专业考核”相结合进行评议。

3、各项目组定期有效开展活动,通过课题、专题引领进行研究,不断提高项目组研究的实效性

4、为教师创造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教师相互间主动学习。鼓励教师对园内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观摩,认真做好听课记录,通过互相交流、教学评价等,吸收他人所长,不断提高教学能力。本学期,每位培养对象教师要在园内进行不少于两次的教学展示。另外,我们在参加陈淑琴教授的举办的“音乐基地研究”的基础上,自我实践、不断探索适合现代教育新概念的幼儿音乐整合教育。

5、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机会不断提升特色教师专业技能。通过参加全国音乐协会基地的学习、二胡、合唱活动的排练及各类特色培训,不断提高特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特色教学实践能力。本学期每位特色教师进行公开展示活动不少于两次。

6、创造条件,继续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让全体教师积极参加各类学习进修,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本学期将继续组织“十一五”期间的240培训。期末教师的考核内容包括技能技巧、制作课件、论文(专题)和活动设计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另外,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强见识、锻炼胆量,本学期,我们将鼓励教师把握机会,积极参加区组织的有关比赛,使教师从中受到锻炼,从而不断地成长。

7、协助做好保教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第一,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及专业知识。第二,努力提高保育员的保育理论水平及操作技能,组织好保育员参加市的岗位培训考核,加深她们对保育工作的理解与认识,逐步提高她们的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保育员队伍的素质,更好地实现保教结合。本学期重点提高她们保育理论水平,于期末进行保育知识考核。

(六)加强后勤工作管理

1、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做到帐面清楚,手续齐全,坚持勤俭办园的方针,精打细算,对不合理开支,严防把关。做好学期和预算,合理安排全园经费、计划开支,为幼儿园当好家,理好财。

2、在财物管理上,要遵守爱护节约的原则,做到物尽其用,用物不乱,完善领物、借物制度,妥善保管运用好各类财物。全体教师更要发挥主人翁精神,勤俭节约,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的收益。

3、实行民主管理,定期公布收支情况。

4、搞好宿舍管理,完善制定《宿舍管理制度》,努力为教职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使教职工们能安居乐业,为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排忧解难。

5、坚持抓好计划生育和法制工作。

6、搞好职工文娱乐活动,充分利用节假日,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积极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上海正进入加快“四个中心”建设、实现“四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举办世博会令我们鼓舞。我们要借上海新一轮发展的东风,振奋精神,求真务实,为把我园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上再上新台阶而共同努力。

七、八月:

暑期帮困送凉风

教工疗修养活动

组织教工观看“迪斯尼”表演

退休教师——暑期慰问 九月:

庆祝“教师节”

“爱生月”活动(建立特困、特殊幼儿档案,与团支部结对)

12 女工——学习《<妇女权益保护法>上海实施办法》

 退休教师——共庆“教师节” 十月:

区《<妇女权益保护法>上海实施办法》知识竞赛

校务公开子课题进展研讨

女工——女性健康讲座

 退休教师——金秋赏菊(一日游) 十一月:

环境大评比

艺术欣赏——上海人艺、澜心大戏院观看舞台剧、戏曲等

校务公开子课题进展研讨  退休教师“逢五逢十”生日会 十二月:

本体性游戏的观摩与交流

帮困送温暖活动

校务公开子课题结题

教工“一日捐”活动

开展“我为教育创新献一计”和“工会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活动。 工会经费审计

领导干部、工会主席进行民主评议

 退休教师——开展“老年人冬季养生”的讲座

错位的爱情范文第2篇

在学校里,我常常是被仇视的对象,不是因为我太优秀,是因为我常常会攻级别人。在别人的眼中,我是一个高傲,冷酷,不留情面的人,常常会无缘无故的讽刺挖苦别人,让别人下不了台。可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样,我只知道这样做我会感到很快乐,满足,有成就感。我想过很多原因,也许他们的行为触犯了我的潜意识,做了令我讨厌的事,也许是我自身的原因吧。但外界的因素是绝对有的,这是不可否认的。

我最爱我的家人,他们是我生命的重心,平衡我的生存,是我一直很珍惜的地方,虽然在这个家曾放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事,可我依旧很在乎它,它是我避风的港湾。生存就意味要爱,可我真的可以爱起来么,我的爱是不是只能给我的家,而在也给不了其他的呢?这一刻连我都迷茫了,真是可笑。

错位的爱情范文第3篇

《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与市场业态创新矛盾的定性研究》的第一篇文章, 主要通过分析网络约车行业的主要业务形态、分析现行增值税制度设计与征收管理特征, 就现行增值税制度尚且存在的模糊地带与问题进行总结。

2 网络约车业态创新的特征

2.1 牌照问题

根据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于2016年7月27日发布、自2016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网约车平台公司承担承运人责任。

然而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公开的信息 (截至2018年3月26日) , 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 (滴滴出行的开发和运营方) 的营业范围主要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推广等, 并无交通运输方面的范围。这首先影响到企业的税务登记信息, 即取得交通运输方面的牌照并进行实际运营, 但企业仍可能并未同步更新工商登记信息与税务登记信息。其次, 营业范围与企业可以开具的发票所涉税目、收入确认方式密切相关, 企业在牌照和营业范围确认方面尚缺乏足够的重视。

2.2 行业性质模糊

2017年, 国家发布了新版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企业工商登记、税务信息采集均会以行业目录为重要的参照标准。然而在实务当中, 一个高科技企业可能存在两三个主营业务或难以辨认具体的主营业务, 在不同年度业务收入结构重大变化、企业经营方向转变等都可能频繁发生。行业目录和税务登记信息的固定性可能并不能完全适应对新经济形态的管理要求。

2.3 企业实体所在地与经营范围脱离

互联网行业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营平台化, 就是经营管理体制高度集约化, 而业务范围可能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业务流程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客户服务售后却集中在同一个地点。这个问题可能导致业务相关的纳税义务发生地点等存在争议, 造成征收管理的难题。

3 行业定义与税收登记制度的矛盾

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 4754—2017) 的规定, 往来约车公司以及承揽网络预约科韵的驾驶员服务属于道路运输业下的出租车客运 (5413) 。而应用软件开发 (6513) 、信息技术服务等则归类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

网络约车企业是典型的以新经济主体参与传统行业。一方面以各类互联网应用软件为载体, 连接传统出租车行业的供需两方, 看似出行供需双方之外独立的中介商;另一方面虽不总是出行服务的直接承运方, 但却被认定为承运方, 向客户收取价款、开具发票。

4 基本假设

因为行业和业务定位的模糊性, 网约车行业理论上存在两种经营模式, 不同的经营模式下税收征管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以两种经营模式为假设, 分别作为相关分析的出发点。

4.1 自营模式

根据工商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意见及牌照发放情况, 可以将网约车企业认定为从事交通运输服务的企业。自营模式下, 网约车企业向乘客收取交通运输服务费用作为收入、向司机支付费用作为成本, 网约车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是交通运输服务收入与交通运输服务成本之间的差额。

4.2 分润模式

在分润模式下, 乘客支付的款项分别形成网约车企业与司机个人的收入。网约车企业在全额收取款项后, 按约定分成比例向司机支付款项, 这部分款项属于代收代付款项。网约车企业向乘客和司机分别收取的信息服务费是主要收入来源, 公司自身的经营成本是主要的经营成本, 进而形成主要的利润来源。分润模式本质上是企业连接需求端与供给端的信息中介服务。

5 不同经营模式下增值税征收管理的分析

自我国完成全面营改增以来, 增值税已经面向全行业进行征收。国家从税负公平和行业特征出发设计税率档次, 征收范围与税率设计依托行业分类, 定义不同应税项目的税率和计税基础。现行增值税实行列举税目和税率的形式, 且分类非常细致。

5.1 自营模式下的增值税分析

在自营模式下, 如构建完整的增值税链条, 司机应当根据所收价款向网约车企业开具适用交通运输服务的增值税发票作为网约车企业购进的交通运输服务成本, 通常情况下个人代开征收率为3%;企业应按乘客支付的价款向乘客开具交通运输服务的增值税发票, 税率为10%。

根据财税[2013]37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的规定, 固定业户应当向其机构所在地或者居住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非固定业户应当向应税行为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因此在征收管理上网约车企业与司机个人均应在当地申报增值税。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企业与司机实际上属于雇佣关系或劳务购销, 司机收取的价款是来自网约车企业的工资薪金或劳务报酬所得, 则企业应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申报个人所得税, 并据此作为成本。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存在增值税链条。

5.2 分润模式下的增值税分析

在分润模式下, 不存在实质上的增值税链条。乘客向网约车企业全额支付的价款包含了网约车企业的信息服务费与司机的交通运输服务费。网约车企业按企业的分成比例确认企业信息服务收入、按司机的分成比例确认对司机的应付款项。司机在收到款项后, 向网约车企业支付信息服务费、收取信息服务费发票。

实行分润模式的企业应当注意, 不得将企业向司机支付的代扣款扣除信息服务费进行轧差、以差额结算款项。因为企业坐扣会直接减少司机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收款金额, 进而导致增值税税款流失。

6 不同经营模式下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分析

6.1 自营模式下的所得税分析

在自营模式下, 企业对乘客收取的价款构成企业的交通运输业务经营收入, 向司机支付的价款构成企业的交通运输业务经营成本。企业应当取得以司机名义开具的增值税发票或为司机申报工资薪金或劳务报酬所得的个人所得税作为成本确认的税收凭证。

由此带来的征管困难是, 司机个人如果与企业签约形成了雇佣关系, 则应由企业在注册地主管税务机关按工资薪金税目申报个人所得税;如果司机与企业签约形成了劳务购销关系, 则应在劳务发生地主管税务机关按劳务报酬税目申报个人所得税。而在大城市, 乘客的行程经常会穿越多个区县, 难以确认单一的劳务发生地。

6.2 分润模式下的所得税分析

在分润模式下, 司机与乘客构成交通运输服务的购销双方, 企业分别为乘客和司机提供信息服务、串联司机与乘客。

在此情况下, 企业应以向司机和乘客收取的信息服务费为收入来源、以日常经营支出为成本核算企业所得税。司机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代开劳务或交通运输服务发票, 并直接将发票提供给客户。

7 征管的现状与问题

网约车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 在税收征管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1) 混用经营模式; (2) 错误构建增值税链条; (3) 套用税率。

从网约车企业开票的实际情况来看, 通常是根据实收价款全额向客户开具发票, 税目为信息服务或相关的服务。造成这个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三: (1) 信息服务的税率低于交通运输业; (2) 企业在主管税务机关登记的营业范围局限于信息服务业; (3) 企业定位在于高科技行业, 取得的进项税额大多与信息服务相关, 据此构建完整的增值税抵扣链条。

应当明确的问题是:企业如果向客户全额开具增值税发票意味着企业采用的是自营模式, 应当围绕运输服务构建增值税链条;具信息服务费项目的发票又表明企业采用的是分润模式, 应当围绕信息服务构建增值税链条。

税企争议的关键点在于对企业开展网络约车服务的定性方面。税务机关可能认为企业开展实际经营业务与增值税发票开具信息不符, 将适用10%销项税率交通运输业套用为适用6%税率的信息服务业务, 造成税款流失;而企业则可能主张业务内容仅仅是面向客户提供出行方面的信息服务, 并不适用交通运输业的相关规定。因此, 需要企业细致清理业务流程、准确构建增值税链条;也需要税务机关尽早出台相关规范, 减少事项认定与征收管理领域的模糊地带。

摘要: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下,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是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 由于互联网的推动作用, 企业业务形态创新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现行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与行业界定的冲突, 新兴业态在许多地方难以辨认, 税收征收管理与税收服从的出现许多空白领域, 都有大量理论和实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 作者力图从网络约车行业进行视角切入, 从业务实际出发, 向增值税、所得税、税收征管三个方向发散,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错位的爱情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说阅读;学术;教学;错位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6-0113-02

小说,越来越被认为是最纯正的文学体裁,特别是20世纪以后,小说成为文学的主导性文类。文学界,小说创作欣欣向荣,名家辈出,名作层出不穷;理论界,小说研究如火如荼,学派林立,观点应接不暇。在语文教育界,虽然小说教学深受重视,学生对小说更是爱不释手,但是相应的小说教学改革却举步维艰,小说文本阐释框架陈陈相因,小说课堂表面繁荣内核暗淡,小说理论更是跟不上学术研究的步伐。于是,在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与教学价值,在阅读兴趣与功利选择等方面,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错位与断裂。

一、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的错位

小说是什么?这是对小说体裁的本体性追问。古往今来,无数小说家用实际创作回答着这个问题,无数小说理论家用理论阐释着这个问题。特别是20世纪以来,小说理论成为一门显学,其核心就是叙事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结构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其理论观点都与小说叙事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俄国形式主义和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对小说叙事学更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叙事学内部,也产生了形式主义叙事学、结构主义叙事学、解构主义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等不同的支流。小说叙事研究者,前赴后继;小说叙事研究著作,数不胜数。普洛普、什克洛夫斯基、托马舍夫斯基、托多罗夫、罗兰?巴特、格雷马斯、热奈特、查特曼、里蒙-凯南、巴赫金、米克?巴尔、海登?怀特、苏珊?S?兰泽尔等,都是小说叙事学研究的佼佼者。

在中国,西方的叙事理论也影响到了中国的小说创作与叙事理论研究。在叙事学研究方面,张寅德的《叙述学研究》、申丹的《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罗钢的《叙事学导论》、谭君强的《叙事学导论》、胡亚敏的《叙事学》、徐岱的《小说叙事学》等,都是西方叙事理论本土化的研究专著。也有中国学者从比较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将西方叙事学与中国小说评点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学术研究成果与叙事理论观点对中学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影响微乎其微。虽然说西方叙事理论不一定都适用于中国的语文教学实际,但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新的阐释话语。目前流行于中学语文课堂的,占据主流地位的依然是“小说三要素”或“小说四要素”的阐释框架。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小说四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主题。与此相应的是,小说课堂教学就产生了某些固定的板块和板块的变体,即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鉴赏环境描写,概括中心主旨。在这个板块内部,继续产生分析描写的表达方式、理解品味重点句子、分析小说的结构线索等等其他内容。于是,小说成了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体裁,这其实是一种反映论文学观在小说研究上的典型体现。

这种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错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小说本质的认识。要素,指构成一个客观事物的存在并维持其运动的必要的最小单位,人物、情节、环境,当然是构成小说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要素论”没有揭示小说的本质,小说的本质是虚构,是叙述,说得通俗一点,小说就是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重视的往往是“故事”,忽视的是“讲”。换句话说,我们重视的是小说的“内容”,忽视的是小说的“叙述”。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价值的错位

在小说要素论的阐释框架范围内产生的教学内容必然是概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赏析人物描写、品味重点句子、认识中心主旨,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与熏陶。实际上,这种阐释框架存在着两个致命的缺陷:

其一,并非所有的小说都适合“要素阐释框架”,或者说用同一种知识框架,去阐释所有类别的小说,肯定会出现“贴标签”或生搬硬套等问题。有的小说像散文,例如沈从文、废名、汪曾祺等人的小说,分析人物形象和概括中心主旨就不是主要教学内容;有的小说中的人物仅仅是符号,没有实质性格内容,人物分析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有的小说故意淡化故事情节,像意识流小说,那又如何概述故事情节?

实际上,小说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用王荣生教授的话说就是,在小说文类的内部,还存在不同的“体式”。体式,是单个文本的特定样式,是个体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现形态。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仅要考虑到该小说属于哪一“类别”,更要考虑到“这一篇”小说所具有的独特的特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讲卡夫卡的《变形记》,不仅要考虑到作为小说的一般特征,更要考虑到《变形记》具有的“表现主义小说”的独特特征。如果仅仅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层面进行分析,那无疑大大降低了这篇作品的阅读价值,同时也降低了作品的教学价值。

其二,对于教材中出现的小说,学生差不多都能够读懂,都能够复述故事情节,只是概括得准确与否;也都能够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只不过是全面与否;甚至能够套用某种公式,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既然如此,教师又何必将教学重心放在“小说四要素”上呢?实际上,这是一种忽视学情的教学方法。

上述两个问题,第一个的实质是没有区分小说的体式特征,第二个的实质是没有考查学生的实际情况。体式不分,学情不明,这也是造成小说阅读教学重复低效的原因。

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和中心主题不需要教,更不是否定“小说四要素”作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而是说要根据小说的本质特征、体式特征以及学情,重新确定、建构、发现小说的独特的教学价值。“四要素”的教学内容,是将小说当作成品,去赏析,去分析,去追问小说的表现内容与表现形态;在情节型小说中,如果将“叙述”作为教学内容,是将小说视为过程,不仅追问小说写了什么,更要追问小说是如何写成的,追问作者是如何编织、构造故事情节的。叙述,就包括了叙述人物、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人称、叙述节奏、叙述语气等一系列内容,在这个内容的考量下,我们要区分人物与叙述者,区分故事情节与小说情节,区分叙述时间与实际时间等等,进而将教学价值的重点从“故事”转移到“讲”。对于其他类型的小说,我们也可以根据小说的体式,确定小说的教学价值。

在此基础上,我们便可以根据体式与学情,重新审视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问题。例如教沈从文的《边城》,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或者分析人物形象,意义不是很大。如果抓住“诗化小说”的体式特征,赏析文中精彩的风土人情的描写,体察情窦初开的少女纤细、隐秘的心事,无疑更有教学价值。如果我们拥有了新的解读概念与理论,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就不会仅仅要求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林冲的形象及其意义,感知奸逼民反的中心主旨,而是会从叙述视角出发,分析作者是如何“讲”故事的,作者有意识地遮蔽了什么,透露了什么,这些或许更有意义。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自然也可以据此重新确定教学内容与价值。

学生或一般读者读小说,往往止步于小说是否吸引人,小说写了什么,但作为课堂教学的小说阅读,则要去追问小说是如何虚构的。但实际上,现有的教学内容与应有的教学价值之间,产生了严重的错位。

三、阅读兴趣与功利选择的错位

中学语文界,小说阅读还有一个错位,那就是阅读兴趣与功利选择的错位。所谓阅读兴趣,指的是学生喜欢读小说,教师也喜欢教小说,小说课堂,哪怕是乏味的小说课堂,学生也欢迎;而所谓功利选择,指的是在考试中,特别是在语文高考的选做题中,大部分学生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高考对小说的考查越来越普遍,考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只有小说一个文类了,散文和戏剧基本上被排除。特别是前几年热衷于考查的散文文类,越来越不被考试命题专家确定为“正宗”的“文学体裁”,最纯正的文学体裁就是小说,因为小说对作家的创造性提出了至高的要求。按道理讲,小说在平时的教学中受到了师生的双重重视,在考试中又受到了命题专家的重视,选择小说的考生应该占据很大比例。但是实际上,考生在高考面临抉择时,依然会以得分率作为最重要的选择标准。甚至,有的学校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人物传记这样相对容易得分的题目,更有甚者,直接将文学类文本复习的内容排除在复习计划以外。

造成这种错位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功利化选择,自然也值得理解。而在小说命题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某种断裂与错位。在小说命题中,人物形象、细节、环境描写、情节概括、小说主题等依然是考查的主要内容。小说命题有字数限制,还要考虑到题目的难易度与区分度,以及考生的选择状况,因此总体上讲,小说题目并不难。于是一个困境出现了:如果平时教学将重心放在“叙述”这个点上,那考试不会考到相关内容;如果考到了相关内容,而且题目不易把握的话,学生就会放弃小说,选择实用类文本。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广东卷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所选的《河的第三条岸》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的带有现代小说技巧与主题的小说,命题依然是以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作为考查内容。这道题的难度远远高于当年的实用类文本,得分率自然比较低了。出于功利选择,学生又如何会选择小说题目呢?

或许,正是因为存在这种阅读兴趣与功利选择的错位,我们才有可能为小说阅读留下一片自由的无功利的天地。这就涉及到了小说阅读的根本意义所在。人为什么会读小说?学生为什么喜爱小说?很明显,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某种内心的享受。小说呈现给我们的,是虚构的人生经历与生命形式,读小说,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丰富了我们的生命经历。读小说,就是读不一样的人生,孙绍振先生说小说就是“将人物打出常规”,正是这些非常规的人物与故事,让我们的生命立体化了,在精神层面上有了多元化的选择。读完一篇令人怦然心动的小说,我们久久沉浸于其中,这种审美情感,是无法代替的。特级教授邓彤说:“教小说最好的境界是让学生若有所思、思有所悟、怦然心动、潸然泪下,而又说不出来,我觉得这是最高境界。”而这种最高境界,恰恰是考试无法考查的内容。

总之,对于小说阅读与小说教学,一线教师既要从学理角度重新审视流行于语文教学界的概念与术语,例如主题、情节、人物等,又要引入新的分析视角与概念,借助新的阐释范式,对文本进行重新解读,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在种种错位与断裂中,为小说阅读保留一片纯净的天空,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也提升教师的精神层次。

错位的爱情范文第5篇

徐友渔

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存在保守思潮,本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中国目前正 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文化界出现保守思潮(或有人主动打起保守主 义旗号,或有人被动地被贴上保守主义标签),也是不奇怪的。但在90年代的短短 几年伫,各种牌号的保守思潮、各种面目的保守倾向交替出现,关于保守与激进的 争论持续不断,倒是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

在80 年代,改革与保守的两极对立是简单而清晰的事实,那时革与保的分野 不但存在于思想文化界和社会上,而且亦存在于各级执政机构,甚至最高领导之中。 而在90 年代,再用当初的标准来判断一项政策、一个人物的倾向是否保守,就不 准确了。另外,体制内和官方舆论工具不再表现出革与保的争论,或至少不明显, 关于保守思潮的争论全然在民间文化空间进行,其范围和影响是大大地小了,但内 容却明显地丰富了。

90 年代的讨论复杂多变,扑朔迷离,原因是保守思潮的形式和内容有多种, 而且没有一种是政治思想史教科书中的标准牌号,全是中国特殊国情中的亚种或新 形势下的变种。我认为,在参与讨论、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之前,应当首先弄清 新保守主义问题的语境特徵,这也是避免和澄清前一阶级讨论中混乱的必要步骤。

一 大传统和小传统

在1992 年的那一轮讨论中,姜义华、王绍光对于甚么是保守,给出了明确而 具体的界说,而在发端于1995 年初的这一轮讨论中,没有人清晰地阐明「保守」 究何所指。本文愿意首先给出以下暂时的、相当粗糙的说明。

「保守」是对既成权威和现成秩序的一种态度,它宁愿维护而不是批判和变革; 在一定要变的情况下,它表现为对变改的方式和速度的一种主张,它宁愿小变、缓 变,不作根本性变革。

这个说明显然过于笼统,但太明确和具体就没有大体一致的标准,难于在同一 个话语系统中交流。而关于「保守」的争论,一些根本分歧正出在对同一抽象原则 的不同理解和运用方面。

应该说,中国知识界关于保守以及激进的理解,来自西方历史和政治思想史, 法国大革命似乎是一个标准的、经典的事例,五四运动也可以当作范例。在这两例 中,守旧和革新两个阵营泾渭分明,而且文化、社会、政治各领域基本上是连通的, 划分较为简洁整齐。现在的问题是,传统、权威、秩序随著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由 一元变为多元,分解成新的和旧的,大的和小的,世界的和地区的,等等,不论人 们其初衷和价值取向是想保还是想变,其对象都可能迥然相异,甚至互相对立。我 认为,相当一部分立场错误和理解偏差,都是由于错位引起的,下面仅列举和剖析 几种最常见的错位。

第一种,大传统和小传统、新传统与旧传统之间的错位。革命是历史上常见的 现象,由于革命,原有的权威被打倒,秩序被瓦解,对于思想文化的革命而言,旧 传统之中会生出新传统,对于政治革命而言,旧传统被破除之后会形成新传统。对 于宣称尊重传统的人来说,就出现了认同对象是哪一个传统的问题,是历史更悠久 的老传统,还是取而代之的新传统?具体到中国,我们有延续几千年的,以儒家文 明为主的老传统,也有「反封建」胜利而形成的新传统,与前面的大传统相比,后 者只算是小传统,但它在意识形态上有80 年来的历史,在政治上、组织上有半个 世纪以上的历史,说它也形成一种传统并不为过。余英时和李泽厚都宣称自己的立 场是反激进主义,尊重和维护既成秩序,但他们对大陆现体制的态度却正相反。原 因在于,余英时认同的是大传统,他把新体制视为激进主义反传统的产物,对他而 言,支持彻底改变新秩序的「激进」与自己的保守主义立场并不矛盾。李泽厚似乎 更想追求理论和观点的一贯性,他既然要把立论落实到反对变革现体制的激进,就 对中国近代史一以贯之地采取反激进立场,但现体制却是由激进革命而来的,这样 维护现状倒有挖祖坟之嫌,于是本想抬轿子,结果挨板子。

大传统套小传统的现象还可以延伸重复,文化大革命就是生动的一例。革命秩 序建立17 年之后,不论是因为权力争夺还是政策分歧,毛泽东要打破17 年的传统 和秩序,鼓动红卫兵向各级党组织进攻。那时站在党

要一边的被称为保守派、保皇 派,而冲击和打倒党委的叫造反派,国外叫激进派(radical )。各级党委和保守 派不知毛的意图,认识上发生错位,他们的逻辑是:既然现存秩序是革命的,对之 造反就是反革命,就是「阶级敌人」的反攻倒算。

第二种,革命党转化成执政党之后发生的错位。革命党在「破坏旧世界」时, 往往要倡导「造反有理」的意识形态,其中包括自由、平等、正义、人民至上等主 张,在取得政权之后,有的革命党很快改变方针和意识形态,于是我们经常在教科 书上读到:「大资产阶级当政之后,迅速从革命变为保守」,这是对上个世纪欧洲 革命的描写。中国的情况有些不同,革命传统备受珍爱,因为那是权力合法性的来 源之一,对五

四、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的赞颂,长期成为对青年学生进行「革 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不论是在1957 年、1966 年,还是在1989 年, 这种教育都成了学生反现存秩序的意识形态源泉之一。1989 年学生就反覆引用毛 的话:谁镇压学生运动?只有北洋军阀。凡是镇压学生运动的人都没有好下场!认 识上的错位发生在官民双方:一方面,初期相当一段时间内,体制内无人敢理直气 壮地否定「学生运动是爱国的」这个论断;另一方面,许多学生直至中弹前,甚至 中弹时,还不能相信果会发生「镇压学生」的事。这种认识错位在大风波之后得到 了矫正,现在五

四、一二九纪念日不但没有隆重庆典,反而成了需要认真对待的问 题,「稳定压倒一切」代替了「同学们,起来」的口号,而学生中也很少有人视自 己为那两场运动的传人。

第三种,文化与社会、政治视角的错位。对同一事物、同一人物是保守抑或激 进,论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往往是一方在文化层面看问题,另一方在社会或政 治层面看问题。比如,余英时和姜义华对于近代中国的保守或激进有针锋相对的观 点,原因基本上是视角不同。余是从思想文化的主潮著眼,姜是从社会力量角度著 眼。对胡适的评价也会有这种分歧,从反对传统文化,推进新文化运动这方面看, 胡适是激进的,而从政治上的改良态度方面看,尤其对国共两党斗争所持立场方面 看,胡适是保守的。所以很长时间有一种怪现象: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者骂胡适激 进,而大陆的政治批判则骂他保守和反动。对文化大革命性质的评价也有这样的问 题,海外人士著眼于文革中的「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称文革的酵素为激进思潮,而大陆人士则强调其「封建余毒」的因素,认为指定接 班人、呼「万寿无疆」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源自马列主义,而是封建传统的基因在起 作用,这个视角是政治的而非文化的。

第四种,认识新旧自由主义的错位。相对于维护封建主权的政治哲学,自由主 义曾经是一种新锐思想,而在资产阶级革命彻底完成后,自由主义逐渐取得正统和 主流地位。在本世纪,随著社会变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刺激与挑战,加上内部学理 性的探讨,传统自由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大为改变。主张国家干预,重视社会平等 和福利的人成了新自由派,他们将坚持个体主义、自由竞争等古典自由主义原则的 人称为「新保守主义者」。相比而言,中国的发展慢了一拍,当西方的新保守主义 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时髦时,它实际上是针对新品种的新自由主义,即社会自由主 义,它保的是传统的自由主义而非自由主义之前的传统,而在中国,新保守主义恰 恰是针对尚未成气候的自由主义的。西方的新保守主义是要维护和巩固自由主义, 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是不要自由主义。

第五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错位。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已有若干世纪, 现代性及其所包容的科学、理性、自由、民主等等价值早已得到确立。当后现代主 义向这些主流价值挑战时,它无疑是激进的,具有一种反叛性;它要批判性地反思 占统治地位的、体制化形态的东西。如果不经消化反省,不作取舍地将后现代主义 平面横移到中国,那么它的锋芒所向将不是理应批判性反思的旧意识形态,而是中 国几代人努力争取但尚未到手的民主自由理想。这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错位, 也是激进和保守在发达的西方和发展中的中国之间的错位。

中国目前正处在新旧交替阶段,我们曾长期藐视科学、践踏理性、鄙视文化、 蹂躏人权、闭关自守、自外于人类文明和世界进步潮流,改革开放之后,我们拨正 了航向,但航程并非一帆风顺。旧的东西不但远未消失殆尽,反而极为活跃,力图 全面卷土重来;新的东西不但远未形成主流或体制,反而在风雨飘摇中有夭折的危 险。貌似激进的「后学」所攻击的,是自五四以来的现代化取向和进步传统,扮演 的角色确实是新保守主义。当然,事情不可一概而论,许多研究后学甚至提倡后学 的人仍然认同现代化和民主取向,但是,在文化界喧嚷得最厉害的若干后学家,其 立场和观点是相当明显的。本文接下来集中讨论中国后学的大错位及其保守的实质。

二 国情、现代化和批判

对于中国大陆的后学家来说,有一件事情使他们相当为难,即一些西方著名后 学家明确指出,后现代主义具有清晰的地理和社会界限。比如中国文化界最为熟悉 的《走向后现代主义》的编者佛克马(Douwe Fokkema ),他在该书的中译本序中 就像是专门要事先告诫: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不能摹仿的,它属于一个特殊的、复杂 的传统。西方文化名流的奢侈生活条件是后现代想像和实验的基础,它在尚为求温 饱的地区来说,是风牛马不相

及的。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更为明确地断言:「在中国 出现对后现代主义的赞同性接受是不可想像的。」他把脱离生活条件的超前引入称 为「画饼充饥」。

只有少数后学专家愿意正视上述问题。王宁在为《当代潮流:后现代主义经典 丛书》所作的总序中,对上述西方学者的主张回应说:应该承认,后现代主义只能 出现在西方(请注意「出现」和「接受」的区别!),但由于天体力学、量子物理 学等高科技的发展,时空界限大大缩小了,致使「长期处于文化封闭状态的第三世 界国家(中国和印度)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某种『后现代』色彩,追求时尚的新一代 知识份子不可能不自觉地产生某种超前意识」,于是在当代中国先锋派文艺中出现 了后现代主义变体。陈晓明在论证「中国产生后现代主义的前提条件」时说:「当 代中国经济虽然处在欠发达的『前现代化』水平,但代表第四次技术革命的高科技 产业却也方兴未艾,『后工业社会』的种种近象也初露端倪,即使就经济发展状况 而言,并不是找不到培植『后现代主义』的土壤。」以上两种论证本身有种种问题, 这伫不必细究,我们从中仍然可以得出某些后学家不愿意承认的结纶:一,中国目 前仍处于前现代化、前工业社会阶段;二,因此,现代化导向对中国有正面价值, 它应该被肯定而不是否定,现代化现在是中国尚未达到从而应该追求的事业,它应 被大力推进而非拒斥;三,即使少数趋时尚的文学家、艺术家要搞超前实验,后现 代主义也不应成为宏观的社会、文化批评的方法或基准。

中国要现代化,这是全民族的共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现代化的漫 漫旅途,其间充满了挫折、失望和教训,失去了不少时间和机遇。除了外敌入侵之 外,中国现代化事业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长期不能确立与此事业相应的开放包 容的文化心态。一方面,始终有人把现代化当成是西方包藏祸心的阴谋,另一方面, 由于不愿承认西方的先进性,总想另辟新路,走捷径。这两方面往往互相联系,表 现为反西方的民族主义情绪。当代中国的后学,恰好具有这种抗拒现代化的特徵。 比如,刘康最近把自己的立场表白为「中国现代化的不同选择」,但他却一点也没 有论述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种现代化,中国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只是反覆强调要批 判「市场万能」、「资本主义万能」、「一元决定论话语」、反对「把资本主义现 代化不加批判地当成绝对和普遍的标准」。由于没有具体所指,这些批判要么是无 的放矢,要么是官方批判「全盘西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理论上,可以说「条 条道路通罗马」,但实际上,现代化的选择、制度创新等等并不存在无限的可能性。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学人最好认真思考一下英国自由主义传统的经验主义前提:人 类并不能凭主观愿望和对理性知识的自信,来为一个民族规划全新发展道路。要尊 重既往的经验,既包括西方成功的经验,也包括我们失败的经验。大跃进、人民公 社、文化大革命,都有一蹴而就、扬眉吐气的动机,对其惨痛的经验教训麻木不仁, 想化腐朽为神奇地从中打捞出「后……」的优越性,恐怕要有指鹿为马的本事才行, 比如,这种说法就令人啼笑皆非:「今天,我们应把毛泽东所谓『文革

七、八年再 来一次』制度化为定期的全国性直接普选,这才是『人民民主专政』或『无产阶级 专政』的本质。」对文革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

七、八年再来一次」指搞「阶级 斗争」、「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是令人闻之色变的,说它的本意是专政倒不错, 但要从中转化出直接普选,恐怕要比把羊头接在狗身上更难。问题是如果鼓吹者还 有一丝民主理念,「定期的全国性直接普选」太容易想到了,稍有一点近现代政治 思想知识,或稍听说现代民主国家的作法就行了,何需苦海捞月?这是不是表露了 一种拒绝和憎恨「西方经验」的心态呢?在另一位经常借助萨依德(Edward W.Said )的「东方主义」的后学家那伫,抗拒现代化的思想表露得更坦白和彻底。 对他来说,中国现代化受阻和受挫的问题是不存在的,中国面临的危险是重新变成 殖民地:「与其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后殖民的时代,不如说是一个新殖民的时代。」 诸如「与国际惯例接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等都是殖民话语。在人权 问题、市场经济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上,中国应有自己的标准,以便「从根本上去 挑战和拒绝西方权势话语」。他的价值取向相当清楚,他把「自由、民主、多元、 作家的独立性等概念」全当成「资本主义观念」。

确实,彻底的(即走火入魔的)后学敢于否定现代化取向,甚至对「进步」这 个观念加以质疑,那么,除了挑明价值立场的不同,是否就没有道理可讲了呢?不 是。后学最爱以「挑战」、「叛逆」自我标榜,所以我们可以就「批判性」进行对 话和讨论。

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批判」都具有褒扬的含义,后学引为自傲的,是它 对当代西方主流话语的批判,它谴责的是无批判地接受,称之为投降。问题在于, 批判的正面意义,来自于批判者对自身所处传统的批判,也就是说,批判应该是自 我批判。在西方,不论是卢梭、康德、费尔巴哈,还是尼采、德里达和后现代主义 者,他们批判的矛头所向,都是自身所处的社会或思想、文化、宗教传统。在中国, 鲁迅、胡适、陈独秀等人也是因为批判中国本身的传统而为新文化运动立下汗马功 劳的。我们能否设想,严复会因为批判达尔文和斯宾塞的学说而彪炳于中国近代思 想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特徵之一就是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批判, 这种批判是中国弃旧图新、实现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尽管有先辈志士仁人的不懈努力,但中国社会还未建立起像西方那样的自我批 判机制。1949 年前后的执政党,都对批判采取压制态度,把对现存体制的批判者 称为「外国势力的走狗」。从50 年代起,大陆形成了一种奇特的批判传统,这就 是:一批知识份子,批他们「崇洋媚外」或「全盘西化」;二批外部思想文化,批

「帝修反」,称「敌人亡我之心不死」。在此期间,西方社会借助于科技革命和自 我批判、自我调节变革,不断发展,我们则充分利用西方的自我批判、自我揭露, 以证明其腐朽性和自己的优越性。

中国的后学家们应当反思一下,你们的批判是符合卢梭、马克思、后现代传统, 中国五四的进步传统,还是50 年代以来的另一种传统?

批判精神之所以可贵,批判者之所以可敬,是因为批判往往是吃亏甚至要殉道 的事,而决不是讨巧的事。当然,也有人采取这样的立场:批判那些可以批判或允 许批判的对象,不批判不准批判的对象。徐贲把这种态度称为「舍近求远,避实就 虚」,说得准确。

从70 年代起,中国的批判开始从畸型走向正常,80 年代在不完全的意义上可 以说是理性的时代、批判的时代。现在有人想否定80 年代的批判精神,说那是「 在『启蒙』话语中沉缅的知识份子对西方话语无条件的『臣属』位置和对于『现代 性』的狂热迷恋」。说这话的人忘了,80 年代的批判,起因于执政党中进步的改 革力量批「凡是」派,拨乱反正,批判的大部分的内容是用马克思主义中较有生命 力的因素批判陈腐的、僵死的教条,这种批判的话语并不现代,但价值是始终无人 否定的。至于西方学理的大量涌入,对一个封闭了几十年,急欲睁眼看世界的社会 而言,既是正常又是必要的。说这话的人承认中国知识界在80 年代关于「现代化」 达成共识,但又说形势的变化使人不得不抛弃旧的框架,而采用适合于「后新时期」 的「后现代批评」。风向巨变,到底是时代发生了根本变化,还是另有原因?另一 位后学者说了一句公允的话:「『**』之后官方的政策却无情地剥夺了知识份子 的『社会良心』的话语权。」一方面是现代性话语被打下去,另一方面应补充的是, 为清算「**」思想根源而批「全盘西化」成了体制性话语,后现代批评躬逢其盛, 不负天赐良机,「灵活平和」地去「阐释中国」。不知道可敬的「后」朋友们为何 不这么做:为了避配合之嫌而清高地暂时沉默一会儿?

三 结束语

最后,本文想不加论证地建议一种立场、表明一种态度,它不是唯一正确的或 最好的,但肯定不坏,相信坚持它会经得起生活和历史的检验。

一,不论对大传统还是小传统,旧传统还是新传统,不论它们延续了多少年, 在自己有生之年是稳固还是会衰落,都不要盲目尊重和遵奉。比传统更重要的是理 性的价值标准,普适性的标准确实存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作为「金 律」以类似形式存在于人类一切宗教和民族之中。

二,始终坚持独立的观察和批评立场,不论批评的对象在朝还是在野,属于甚 么派别,处于甚么地位,就像梅德维捷夫不论在勃列日涅夫时代、戈尔巴乔夫时代 还是叶利钦时代都是批评者一样。

三,可以把宽容、思想与言论自由视为最基本的价值标准,它们的实施不需要 额外的努力,只要不蓄意压迫和剥夺就够了,珍视和捍卫它们既是最保守的,也是 最自由的,因为它们具有永恒、普遍的价值。基于此,奋力争取它们的激进态度是 值得鼓励的。

错位的爱情范文第6篇

【摘要】 《夜半歌声》作为早期中国恐怖电影的上乘之作,在恐怖的元素后隐藏着复杂的叙事逻辑。本文以“女性凝视”与身体政治等维度重新挖掘《夜半歌声》的文化意义,发现其叙述中暗含了20世纪30年代末市民的战争焦虑,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夜半歌声》的表述出现了极大的错位和失衡。

【关键词】 《夜半歌声》;凝视;身体;恐怖;市民焦虑

1937年2月,新华公司导演马徐维邦的《夜半歌声》于上海金城大戏院上映,这部改编自1925年好莱坞经典恐怖电影《歌剧魅影》的影片,“开映一个月,场场拥挤”“卖座之佳,竟出人意料之外”[1]1025-1026,更有“广告酝成人命,乡下女孩看见怪人黑影活活吓死”[2]521的新闻大肆渲染其阴森恐怖。但在其“阴气森森”“汗毛凛凛”的噱头之下,时人却多认为该片“不是恐怖片而是一个大悲剧”[3]447。马徐维邦秉承了之前沉郁凄凉的创作风格,将这部极富异国情调的哥特故事本土化为一个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革命爱情悲剧,在观众为其掬一把热泪的同时,又暗含抗战救亡的革命隐喻。

《夜半歌声》独特的叙事风格也使其有别于30年代“软性电影”的娱乐化和商业化,导演马徐维邦敏感地把握到30年代末市民阶层对于政治的焦虑,并将其外化为可见的恐怖元素,含蓄地表达了知识分子对于政治革命的渴求,但是受限于时代,这种表达方式出现了明显的失调和错位。下文试从“凝视”、叙事结构和人物形象分析三个角度重新解读这部影片。

一、“凝视”的错位

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中提出“男性凝视”的概念:男性的窥淫癖和自恋倾向造就了银幕中肉欲性感的女性视觉奇观。在摄影机的记录中,女性常扮演着裸露癖的角色,而处在昏暗电影院的观众则“把这种被压制的欲望投射在了银幕上的表演者身上”[4]524,以达到视觉快感。好莱坞的极度商业化和产业化,究其原因,都是“凝视”的魔力。即使如《歌剧魅影》这样的惊悚片,其中也渗透了“男性凝视”的运行法则。

《歌剧魅影》改编自加斯通·勒鲁的同名哥特小说,影片讲述了巴黎歌剧院的地下迷宫里,有一位相貌丑陋的音乐天才“魅影”。他爱上了剧院女演员克里斯汀,在教她唱歌的同时,也为其清除成名的障碍。但形如骷髅的外表使他的爱情落得一场空,最终死在了义愤的民众手中。这是一个典型的英雄救美式故事,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将故事的悬疑惊悚推向高潮,而各种好莱坞式视觉奇观也令人目不暇接。除了宏大的迷宫建筑和郎却乃塑造的恐怖形象,玛丽·菲尔宾饰演的克里斯汀亦是光彩夺目。时人评价其“金黄之发、婀娜之态,诚不啻安琪儿”[5]1。大量的面部特写和上半身近景,使她完全暴露在男性视角下,克里斯汀小鸟般娇弱的身姿也完全符合男性对于贞洁的崇拜,激起男性的保护欲和占有欲。此外,影片有大量男女主相拥相吻的同框镜头,“令人生爱”,也颇受追捧。

12年后,马徐维邦将本土化的《夜半歌声》搬上银幕,虽然也获得了“肉感演出”[6]1的评价,但是这部电影中反映的“凝视”则呈现明显的错位和异常。这部电影中女性不再是被凝视的对象,而是凝视的发起者。男性角色时常暴露在女性空洞的凝视中,并在这凝视中变形重叠。美国学者米莲姆·布拉图·汉森在研究比较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与上海电影时,提出了“白话现代主义”的概念。她认为:“妇女既是都市现代性的寓言,也是它的转喻(Metonymies)。她们体现了城市的诱惑、不稳定、匿名及晦暗不明,这些特征时常通过将女性的面孔、身体与上海的灯火交错并置并抽象成象形文字得以表现。”[7]132 20世纪30至40年代的中国电影,以女性的身体和歌喉隐喻现代文明,而女性凝视的本质也正是社会发展的公共视野。相比于男性充满欲望的凝视,错位的女性凝视本身就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和可疑性。

影片中的女凝视者无疑是宋丹萍的爱人李晓霞,在影片长达一半的时间内,都可见李晓霞空洞无神的凝望。而影片开头,身着白衣、在摇曳的烛火中凝望黑夜的“疯女人”形象也为另外几部翻拍作品所模仿。时人对演员胡萍的表演也多有称赞,“双眸直视,描写疯人,颇为逼肖”[8]1。无焦点的凝望是这错位“凝视”的一个特点。摄影机首先展现的是李晓霞苍白的面目特写,双目直视,如同一尊僵硬的雕像。观众无法得知凝视的对象,凝望的真实性也遭到怀疑。而下一个镜头,断壁残垣上映照出“魅影”的身影,并伴随他缥缈的歌声。在这一组语义模糊的关系镜头中,观众间接得知凝视的主体和客体,表面上李晓霞正在聆听爱人宋丹萍的歌声,但是整个过程仍然疑点重重:墙壁上模糊的影子是宋丹萍还是李晓霞的幻觉,李晓霞能否听到爱人的歌声,为何她无动于衷。一切疑问都如同凄风冷雨中矗立的老剧院,笼罩在一层不稳定和不确定的阴影中。

《夜半歌声》中“女性凝视”的另一重特点是凝视对象的变形。孙小鸥应宋丹萍的“假扮”要求,前往树林与李晓霞见面。摄影机呈现出的是鬼魅般的李晓霞的主观镜头,在她的视野里孙小鸥和宋丹萍的形象出现了重叠。这一叠印镜头,学者多从孙小鸥与宋丹萍的关系进行解读,有的将其定位为“双生体”,彼此争夺叙事主体地位(1);也有将孙小鸥理解为宋丹萍遮盖“魅影”之“恶”的“人皮面具”(2)。他们均是从凝视对象的角度出发,却忽略了凝视动作发起者李晓霞在叙事中的作用。相比于之后两版《夜半歌声》中以第三方视角表现李晓霞的“误认”,主观视角的凝视将李晓霞从被动的受欺骗者转化为了主动的接受者。从另一个角度看,“正由于她目中无物的凝视,歌声与魅影才能一直持續下去,创伤后的宋丹萍才能够在不断地回应他者的期待之中继续幸存。”[9]86李晓霞的凝视创造出了“魅影”,与其说孙小鸥的出现弥补了她“目中无物”的缺陷,不如说只有在她的凝视中,孙小鸥成为“魅影”第二的合法性才成立。在影片结尾处,“女性凝望”再次确认了孙小鸥替代宋丹萍的合法性。宋丹萍死后,孙小鸥告知清醒的李晓霞:“李小姐,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同时,丹萍的牺牲又给我们一个极大的教训。我们就应该更加努力地奋斗,打破这黑暗的势力,为大众来争取自由,完成丹萍一生未了的志愿。”

而后李晓霞幡然醒悟,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停留在孙李二人驻足河岸、望向光明未来的幸福场景。这一突兀的结尾遭到了影评人的批评:“画蛇添足,太无意义,因为他和她均失了恋人,心境上遭受了创伤,精神上各有苦痛,那会爱火重燃,疯狂若失呢?”[8]1如果以“女性凝望”来解释这一结尾,可能另有深意。如果之前李晓霞对于孙小鸥的默认是由于疯狂,那么清醒后的李晓霞则具备了足够的理性,在确认孙小鸥和宋丹萍革命意愿是一致后,她默许了孙小鸥的替身身份,最终两个身世飘零的人走在一起,这是“凝视”造成的必然结果。

此外,影片中还隐藏了女性叙述角度,在展现宋丹萍毁容后的恐怖面目时,李晓霞的叙事角度隐藏在宋丹萍的主观叙述和以剧院老板为代表的第三方叙述之下。宋丹萍看到自己恐怖面孔后,大呼不能给霞妹看到,宁愿撒谎自己不在人世。他对于自身容貌的评判大多是从李晓霞的立场得来,可见这一凝视者的无所不在。

变形分裂的女性凝视正是20世纪30年代政局混乱、思想迷茫的社会缩影。如同李晓霞在迷雾重重的森林中将孙小鸥误认为宋丹萍一样,民众在媒体制造的“政治迷雾”中,又何尝不是将围城之战抛掷脑后,而沉浸在声色犬马的娱乐消费之中。30年代末,沉浸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的国产电影,恋爱、神怪与恐怖题材大行其道,以娱乐和商业化的假象掩盖“山雨欲来”的严重局势,而这份难以言明的恐惧和焦虑则内化在影片女主角无意识的凝望中。

二、叙事结构的失衡

《夜半歌声》的故事由“过去”与“当下”两部分构成,是典型的“新旧二元对立”叙述模式,左翼电影常出现这样的二元比较。以宋丹萍与李晓霞代表的“过去”注定是黑暗的,而以孫小鸥为代表的“新时代”显然更加光明。两相对比,体现了历史潮流的向前发展,洋溢出“向前看”的乐观精神。但是这部电影的基调却是异常沉郁悲怆,难以见到来自未来的一点亮色。

与左翼电影的叙述不同,马徐维邦用大量的笔墨来描绘十年前的“过去”,而草草带过“当下”的情形。在影片叙述中随处可见导演对于“过去”这一叙事时空的偏爱。重新梳理影片的情节,在叙述的顺序上,故事由剧团进入老剧院开始,孙小鸥结识“魅影”宋丹萍,后者将自己未竟的事业和爱人托付给前者。但是实际上的情节则发生在十年前,宋丹萍和李晓霞的爱情遭到了地主汤俊的阻碍,导致一对爱侣一残一疯。“过去”的故事并没有按照叙述顺序的发展,对“当下”的故事造成影响。相反,“当下”的故事重新勾起了对“过去”故事的叙述。斯丛狄在《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中论及易卜生的创作风格,认为易卜生作品中的过去“并不是当下的功能,而当下却更多的只是唤起过去的起因”[10]21。这和《夜半歌声》的叙事模式相吻合。导演将电影中最为激烈的矛盾冲突放置在过去,并由主角的回忆慢慢铺陈开,而当下的矛盾不过是对过去矛盾冲突的再现,是为了勾起原本的戏剧冲突。孙小鸥成功演绎了宋丹萍的成名作《热血》后,他那美丽的爱人绿蝶同样为汤俊所觊觎。相似的矛盾冲突再次出现,而矛盾的解决也不是由孙小鸥一人完成的,他在遭遇了爱人献身而死后仍然无法与汤对抗,只能依靠宋丹萍“突现”的营救,这也招来了时人的批评,认为凡此种种奇观“都将本剧底主人公——宋丹萍——描写得‘腾云驾雾’‘飞檐走壁’般得神怪化;这是超乎现实以上的虚构”[1]1026。可是,这种近乎“机械降神”的处理方式不也证明了“过去”在“当下”叙事中的重要性吗?

影片却呈现出另一种吊诡的矛盾,导演费劲心思地为“魅影”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前史(3):宋丹萍曾是一位参与二次革命(1913年)的志士,在躲避追捕时来到秋柳社(指涉“春柳社”)化身为演员,传播革命思想。最终宋丹萍遭到两股势力的围捕,一方来自军阀,另一方来自庸众,时间点也恰好停留在1926年,当时北伐战争尚未结束、反封建的革命尚未成功。相较于“过去”完整的叙述,“当下”的叙述语境则显得语焉不详,既没有明确的历史时间标识,也无地理位置坐标,剧团从何而来也一概不明确。孙小鸥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借由他的视角,观众得以一点点接近历史的真相。但就在影片的高潮处,导演突兀地安排了“魅影”的死亡,并以孙李二人的相拥草草收尾,观众一路飙升的好奇心猛然间急转直下。当时评论也多表遗憾,认为影片两个故事“并着进行,素材太多,而导演处理失去了统一性,使观众不知其重心所在”[3]447。“过去”和“当下”两个故事线再次断裂开来,终究无法合流。

马徐维邦在影片的开始就在叙述空间上将“过去”和“当下”严格区分开,“过去”的一切似乎都停滞在风雨飘摇的老剧院和人去楼空的李宅中。影片前十分钟以一段重复蒙太奇表现了剧院周围的居民听闻“魅影”的夜半高歌、纷纷关门闭户的情景。这种反应镜头在恐怖片中并不少见。但从随后“魅影”所唱的内容来看,居民的反应实属可疑。“魅影”之歌并非鬼哭狼嚎,也绝非冤魂索命,而是唱国难当头、时运不济的愤懑。这又何尝不是民众们的心声,但他们为何充耳不闻,而不是高声相和?在凄凉悲苦的深夜,只有李晓霞还站在废弃的阳台上凝望着剧院的断壁残垣。剧院和李宅成为了两座为人世隔绝的孤岛,他们既无法和其他人交流,也不能彼此吐露心声,只能借助孙小鸥这位“闯入者”来转递信息,并将他们重新带回到“当下”的生活中。这种强行打破“过去”和“当下”叙述空间的行为,如同易卜生用戏剧的手段将角色“隐藏的生活”揭示出来,“迫使他们公开表达,结果杀死了他们”[10]24。角色的生存空间不符合当下的叙述空间,必然走向灭亡。“过去”和“当下”这两条叙事线必然无法合流,“过去”最终会让位于“当下”,走向灭亡。

《夜半歌声》叙述的矛盾与当时的局势不无关联。时值1937年,国民尚未从革命失败的阴霾中走出,又要面对严峻的战争局势,何人不陷入到“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困境中。此时,逃避成为了民众的普遍心理,软性电影大行其道。在孤岛时期的民间故事片热潮中,拍摄完《刁刘氏》的马徐维邦也曾公开谴责影片公司不愿提供“较有意识”和“较有价值”的影片给观众,让观众看这些“无聊”的、“消遣性质”的民间故事片。(4)在附会历史或民间故事以满足精神逃避的30年代末电影潮流中,《夜半歌声》确实算是一部敢于发声、有革命斗志的优秀影片。但是在影片的叙事中,还是能感受到创作者因缺乏想象未来的勇气,背过身去望向渐行渐远的历史而发出的一声喟叹。

三、残缺的人物形象

福柯在继承尼采的“身体哲学”后,结合人类发展历史,发现身体一直抵抗着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社会权力所带来的压迫,并留下了被外在压力所规训与管理的烙印。因此,身体本质上就是历史书写的主要场域。以此观点重新审视《夜半歌声》中的人物形象,历史的痕迹悄无声息地铭刻在人物破碎的形象之中。

马徐维邦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运用不规则构图、风格化的光影以及精湛的化妆术为观众塑造了三位经典形象:面目溃烂的宋丹萍、疯癫的李晓霞与丧失自我的孙小鸥,之后几部改编作品仍然深受影响。而这三个残缺的形象均是30年代末市民焦虑的外化表征,伴随着恐怖元素在国人心中挥之不去。

宋丹萍被硝酸灼伤的怪脸无疑是本部电影中最为直接的恐怖元素。與好莱坞版“魅影”“类似骷髅的形象”不同,“宋丹萍的怪脸则更强调着边界(表皮)的模糊与秩序(五官)的变形”。[9]84“腐烂”是这种恐惧的来源,如同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一书中对麻风病的叙述,随着故事的深入,“腐烂”的意象“既用以表示道德的腐败,又用以表示肉体的腐烂”[11]188,腐烂的程度从外在表现走向了内在精神。毁容的宋丹萍性格大变,由一个文质彬彬、意气风发的革命志士彻底变为了人形的野兽,他逼迫孙小鸥照顾自己的爱人,威胁与请求并用,时而大呼小叫,时而狂笑嚎啕。精神的“腐烂”也导致了性别上的错位和变形,曾是革命斗士的宋丹萍,洋溢着勇敢、乐观的男性气质,一心要建立新的生活,奋不顾身投入战斗。但是毁容后,宋丹萍将革命抛掷脑后,男性特质也所剩无几。他的形象转而走向女性化——犹豫、多愁善感,完全沉浸在个人的恋爱中。宋丹萍的身上兼具了男性与女性的特质,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矛盾体。女性的气质吞噬了他男性的身体,那张意外毁容的怪脸成为罪魁祸首,他如同一个被“阉割”的男性,不为社会所认同而蛰居在暗处。这正是30年代末社会病态发展的隐喻,“腐烂”的病毒在城市中肆虐,现代化的妖艳迷雾也无法掩盖城市罪恶的弊病。

李晓霞的疯女形象以及她最终的归宿都暴露了她“失贞”的缺陷。上文引证了当时影评人对影片结尾的批评,从侧面也反映了国人的“处女情结”。在父权思想的统治下,女性完全是男性的附属品,因此,“重女贞,轻女性”的思潮从未中断。这种女性的从属地位和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失语形成明显的互文。李晓霞自始自终都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话语权导致了她的徘徊不定。她始终在被动地重复着男性的话语,宋丹萍向她灌输了革命思想,她便是一位新女性,但当宋丹萍毁容,父亲弃她而去时,她便陷入疯狂。因为她不再有精神的依托,她陷入了彻底的失语。最终,孙小鸥的一席话令她清醒过来,她得以再次发声,但终究不过是重复男性话语。被政治裹挟的中国电影也在体制与时局的夹缝中求生,行差踏错一步就要落入“汉奸”“亡国奴”的泥沼中。故而,“处女情结”被尤为关注,与政治名节、民族骨气挂钩。李晓霞虽逃离了地主汤俊的胁迫,但终究无法和爱人走到一起,确实触动了市民阶层敏感的神经。

孙小鸥是三个形象中最为健康、最具希望的,但是他也依旧面临着被宋丹萍的“亡魂”所侵占主体的威胁。影片中,孙小鸥在漆黑的剧院中寻找宋丹萍,光线将他的面孔分割为两个部分,造成一种分裂感。伴随着宋丹萍飘忽的歌声,孙小鸥仿佛成为了声音的一种载体,将宋丹萍无依的灵魂存放,并继续他的故事。宋丹萍的命运在孙小鸥的身上重演,一种“借尸还魂”的焦虑感油然而生,隐藏着市民阶层对于封建主义复辟的恐惧。孙小鸥的年轻朝气在封建大众面前不值一提,即便最后他胜利了,也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惨胜,背后的代价是爱人牺牲、导师就义。足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新思想是如此微弱,社会的未来走向何处,仍是一个谜。

三个人物共同影射了30年代的政治局势:宋丹萍作为革命的先锋,最先受到打击,自此一蹶不振,蛰居一隅而不出;以孙小鸥为代表的新革命者尚不成熟,只能延续宋丹萍的“老路”;而李晓霞则作为整个民族或国家的象征,以一种分裂矛盾的状态,受制于各方势力,而她有限的视角必然造成盲目的选择。脆弱和失衡是30年代政治局势的特征,生活在这样一座“危楼”中的市民阶层又怎能不焦虑?《夜半歌声》虽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满的结局,但其中破碎的人物形象呈现出的战争焦虑,却如同影片中的“魅影”般飘荡在每个人的头顶。

四、小结

本文从“凝视”错位、叙述结构失衡和人物形象残缺等三个角度入手,发掘出《夜半歌声》在恐怖片的类型外衣下,隐藏着20世纪30年代末市民阶层在革命和逃避之间的矛盾选择。导演马徐维邦借恐惧片之外衣痛书国仇家恨,开启了新的女性叙述视角,并塑造了银幕上经典的“魅影”形象,为后世改编提供了创作模板,无愧于“恐怖电影拓荒者”的称号。

作为中国恐怖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夜半歌声》并非是对好莱坞式故事的照搬,导演马徐维邦舍弃了英雄救美的俗套情节,而挖掘出宋丹萍由人变鬼的历史原因,在其阴森的恐怖片外壳下,埋藏着那个时代的悲剧。即便影片的最后,导演给出了一个光明的结局,也难以掩盖影片叙述的失衡。宋丹萍取代孙小鸥成为第一主角,但是却缺乏行动力,藏身于暗处。而孙小鸥完全成为了宋丹萍的傀儡,在他的指挥下做着与己无关的事情。两个主角都缺乏行动力,更别提疯癫的女主角了。整部电影并没有一个有力的行动,历史推动了一切运行,主人公们在其中身不由己。这种无力感恰恰是20世纪30年代市民心理的真实写照。在软性电影和政治审查的催逼下,导演马徐维邦不得不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尾,这才导致了影片叙事的错乱与失衡,同样也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注释:

(1)参见周舒燕《恐怖电影与意识形态:关于<夜半歌声>(1937)的精神分析式解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中关于该片“叙事的裂缝”的论述。

(2)参见王玉辉《游离的身体与永恒的歌声:论<夜半歌声>中的分身影像》(《电影新作》2017年第3期)第三部分“身体的游离之于分身”中的相关观点。

(3)周舒燕《恐怖电影与意识形态:关于<夜半歌声>(1937)的精神分析式解读》(《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中详细整理了宋丹萍的人物前史。

(4)参见李道新《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电影艺术》2007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金星.影评:夜半歌声试评(马徐维邦编导)[J].关声,1937(10).

[2]“夜半歌声”广告酝成人命,乡下女孩看见怪人黑影活活吓死,市联会函请工部局取缔该广告[J].电声(上海),1937(11).

[3]电影批评“夜半歌声”(B下)[J].电声(上海),1937(9).

[4]杨远婴.电影理论读本[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5]疯僧.观“歌场魅影”后[J].游艺画报,1926(36).

[6]夜半歌声中的肉感演出[J].影与戏,1937(9).

[7]张彩虹.身体政治:百年中国电影女明星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8]曹公豫.电影圈:夜半歌声简评[J].风月画报,1937(14).

[9]周舒燕.恐怖电影与意识形态:关于《夜半歌声》(1937)的精神分析式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8(1).

[10][德]彼得·斯丛狄.现代戏剧理论(1880-1950)[M].王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上一篇:成教函授生范文下一篇:菜品试菜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