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范文

2023-12-17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对象,知识与能力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然而高校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与后备资源,必须对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针对民办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缺失问题,本文将从学校、学生、教师三个维度提出具体对策。

关键词: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大学生

随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了一支培养社会人才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高校大学生既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开拓者与创新者,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的客体——受益者与传播者。“德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价值目标,对保证个体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德育形式需要不断变革和创新,德育内容需要进一步地丰富与完善,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及创新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做好高等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德育作为衡量高等院校内涵建设实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成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 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研究概述

新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中国的民办高等院校主要是指由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其中还包括国家共办大学的二级独立学院和由公立高校转制的民办高校。”我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高校自身还存在着起步晚、办学实力弱、资金来源少、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德育”一词最早出现是2 0世纪初期。1904年,王国维在翻译叔本华等人的著作时,首次译出“德育”“智育”“美育”三个词。对“德育”的认识一直受制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制约,认为“德育”就是教育者利用说教的模式和手段向受教育者灌输知识,这种狭义地将德育素质教育简单地概括为道德教育的思想逐渐因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广义角度来讲,德育除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等。

当今世界的发展联系紧密,逐步趋向一体化,民办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也应该着眼于世界形势的瞬息万变,新形势下对于高校大学生不论从知识与能力,还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德育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同样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大量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 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探讨与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社会高速进步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目前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大范围的社会变迁。然而也产生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诚信危机等有关的热点现象充斥在高校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圈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毋庸置疑,大学生作为新时期思想活跃和视野开阔的一代,他们更容易受到新事物的干扰和误导,由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不断趋于成熟的过程,因而必须重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力和重要作用。事实上,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一) 学生追求个性发展与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脱节

民办高校大学生从高中学习模式向大学学习模式过渡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局限性,产生了诸如学习兴趣不大、没有目标、不善沟通、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等问题,导致学生逐渐封闭自我,而与社会脱节。学生不能在高校的“社会圈”中建立自信,不能参与到各种校园文体活动中,素质教育就成为一种“空谈”。事实情况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因为高中时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直接影响了大学时期的专业学习。学生将兴趣和激情进行了不合理的转移和嫁接,导致专业学习的错位,学生反而更依赖于社会交际和朋友圈,从而产生更加严重的自卑心理。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个人价值观被不断“复写”,个人品德是各大企业最为看重的素质和能力。

(二) 学校德育素质教育成本过高与民办高校办学实力不成比例

民办高校受社会复合型人才需求功利化的影响,特别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技能和应用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努力提升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简单、片面地理解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设置过于强调实践性而忽略了德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最终导致两者在高校办学与教学中不成比例,概括起来原因有三。其一是当下招生形势严峻,资金颇为紧张,领导层首要考虑的问题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上,但却忽视了德育素质教育课的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又缺少对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硬件与软件上的资金支持。其二是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就是专职教师较少,兼职教师较多,同时民办高校教师福利待遇较差,导致教师队伍结构失调,而专业从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德育素质教育研究方向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同时民办高校教师对学校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因而缺少工作应有的积极性。其三是德育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正如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德育素质教育旨在从世界观上引导和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 环境因素成为影响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条件

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产品的追逐逐渐升温,因为新时期西方思潮正在冲击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这是开展高校教育的外在大环境。而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建构是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都有所欠缺,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结合为一体,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应该紧紧抓住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模式。由于互联网在全国的应用和推广,加之网络本身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多一些随意性,缺少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道德规范和人際交往规则的约束。学生在享受网络快捷服务的同时也不断被各种不断更新的数据信息“洗脑”,导致学生不善思考、不善学习、不善交际,最后逐渐与社会圈脱离。

三、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水平的途径与策略

鉴于民办高校自身办学与教学等方面的缺点,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需要民办高校、学生个体、学生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一) 以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关系

首先,民办高校应该着手创建自身的品牌和校园文化理念,让学生在浓浓的校园氛围中感受校园的文化气息,以此来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当前是我国民办高校的转型期与发展期,民办院校必须重视提高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具体说来,就是要培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学生服务意识、扎实的专业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而其中的教育主体是民办高校领导层、专业任课教师、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只要各个主体从学校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进行管理和教育,一定可以建构和谐的校园关系。其次,民办高校在德育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必须考虑学生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将实用性和教育性相结合,让学生从比较中学会提高个人的觉悟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二)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民办高校的人文情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对于造就和培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代新人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因而,它必然成为对人们实施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本质属性。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应该将民办高校大学生置身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片面发展。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就是要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要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德育素质教育不断鼓励大学生向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更高的目标努力,以此凸显民办高校办学和教学的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周哲.大学生思想教育之实践[M].北京:中國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2]冯刚,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黄蓉生,白显良.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姚冠新,李洪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实践与探索[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2.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专设德育课程,关系到小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人格思想的培养。但部分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的认识存在偏颇,以及部分德育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导致思想品德课在教学时面临一定困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措施,以期为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小学 思想品德课 困境 改进措施

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提高小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不断成长的过程,人格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塑造都需要思想品德课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成功开设足以改变每一位小学生的未来。但从现阶段的整体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且面临一定的困境,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断思考并采取更多的改进措施。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困境

(一)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性质认识存在偏颇

小学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培育了学生的公民素养,具有德智共生性,历来受党和国家的重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德育课程建设做了许多努力。但是,部分教师对思想品德课性质认识仍存在偏颇,很多小学开设思想教育课程都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这些误区主要反映在学校领导与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无法准确定位其在小学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受应试教育思想和知性德育的影响,受压于“唯分数论”和“高升学率”,校领导和老师都会把学科教育的重心放在几门主课上,从而对思品教育的排课、讲授重视程度不高,在日常课堂中,很多教师都直接对思品的教学材料进行解读,把问题的答案全部告诉学生,丝毫达不到课程教学的目标和标准。而另一种倾向,虽然强调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质,但不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维特点,忽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而导致德育出现“假大空”现象,使学生一上思想政治课便觉得空洞、枯燥和乏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限制了我国德育发展的进程,成为我国当前德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一些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

我国很多小学的思想品德教师并没有经过职业化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更加权威的教学观念指引完成教学,表现出层次不一。从整体来看,很多小学思品课教师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而成,在教学方法上单一守旧,在课程质量上也缺少必要的掌控能力,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中,教师主要采用训话的说教方式,这样的形式自然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也没有让学生对所学形成良好的知识架构和体系,没有真正影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另外,从教师的入职发展阶段来看,部分学校忽视教师的德育素养考核和评价。从教师的职后专业发展阶段来看,主要表现:一方面,个别学校不重视对德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另一方面,部分教师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自律、不思进取,疏于学习和钻研现代德育理论,不注重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忽视道德实践等。这些因素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品德课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进而对德育工作的切实开展形成了干扰。

(三)教学方法陈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有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以填鸭式的教学为主,实行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对于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不利于學生发挥主体性地位。教学的方式陈旧,品德教学和生活实际没有结合,尽管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大量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但是学生缺少对于“理论”和“生活”的联系,教师不主动改造、创新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就目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课的教育来说,依然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上,教师不能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环境不够优渥,小学生对于实践的参加较少,使得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缺乏兴趣。

(四)教学内容过于书面缺少新意,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没有结合到学生的实际,这样的效果自然不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很多学生虽然看似在课堂上对答如流,但课下处理相关事情或回答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特别是对于偏远农村地区的小学生,他们有时还难以理解课本中所描述的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因而,课堂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内容一旦失去了对不同背景和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调研,就无法真正让小学生在思品课程有所收获。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一般都会在课堂中完成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效果并没有及时地进行监督和评价,一旦下课或放学,教师更不会注意到学生的其他表现。因而,学生的思品课学习效果并没有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来进行考评。思品课的教学质量一旦缺少科学的衡量标准,师生之间的沟通没有有效性,学生的思品课教学形同虚设。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学评价局限性突显,由于对目标评价的过度追求,导致了“生活教育”“人本理论”在教育中没有发挥它们的作用,对学生目标评价的重视,忽略了学生形成性的教育评价。思想品德教学评价过程中忽略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求,手段过于简单、僵化,不能主动进行启发和引导。

二、改进措施

(一)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品德课的性质

改变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上述困境,部分教师还必须正确理解和认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实现知识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性质,实现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的转变。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阶段的必修课程,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潜移默化地让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得到提升,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塑造完美的人格形象。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整个小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领导、老师、家长作为小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监护人和责任人,应当正确认识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地位,要将小学思想品德课放在与语文、数学等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完善教学内容,认真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德育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其专业素养的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德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职后继续教育。德育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过程,具有终身性。因此,德育教师的发展必须注重其连续性,实现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有机衔接。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要重视教师职后培训的质量,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通过制度化的措施保证教师德育能力的不断提高。德育教师要增强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一方面,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和积累德育经验,反思自身德育实践,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三)全面开放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从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来看,整个课堂都处于死板守舊的教学氛围中,因为从教学方式和内容上都是相对封闭的。教师没有及时引入新的理论和案例,让学生在贴合自身实际生活的案例解析中接受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许多教师应该正视自己的传道授业角色,用自己的师德来影响学生学习到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用更加开放的发展的眼光,来对照社会发展现象,让学生能深入浅出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课堂上,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通过提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发言和讨论中,理清自身思路,共同提高。

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和实践的脱节,作为学校管理者和任课教师需要关注的是要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与行和谐统一,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那么,怎样才能让思想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呢?一是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思想品德的教学起点和重点,都应该立足于生活。二是思想品德教学形式生活化。小学生品德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我们需要依赖课本,引导小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模拟,这样就可以促动学生的真实体验。三是思想品德教学时空开放化。思想品德教学时空“开放化”说的是,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在课本内,要扩展到对学生有意义的、有兴趣的题材,课堂应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

(四)加强德育宣传力度,开展品德实践活动

通过加强社会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整合社会教育。在加强相关教育部门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同时,引起全社会成员的关注与支持。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有机整合,才可能真正的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实处,达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要求与目标。开展校外活动,帮助社区进行公益劳动,通过植树、修路、农田基本建设等活动开展劳动教育,组织纪律教育,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通过帮助军烈属,为困难户和孤寡老人献爱心做好事,培养了学生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的思想。聘请校外辅导员,从当地请优秀老干部老党员,专业军人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用自身的经历,向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他们真实生活的素材,平时醇厚的家乡语言,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获得孩子们的欢迎。

综上所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身为教育一线工作者,我们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牢固树立立德树人信念,将思想品德课相关知识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为学生的学习与未来发展筑牢思想根基,为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思想政治课程及其资源开发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鲁洁.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10)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范文第3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要进一步改进德育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学科固有的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内容,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之中。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一、德育内容的全面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指出: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这段话,指明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注意德育内容的全面性。

1.学习目的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学时,将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产实践离不开数学,还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2.“三热爱”教育

利用数學教材中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启蒙教育

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本身就充满了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如数学中的曲与直、数与形、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正比例与反比例等都是对立的,但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体现了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数学知识又是普启遍联系的,同一个知识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表述,体现共性与个性的联系和区别。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基本性质就是这样的知识。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解题方法中的转化,由抽象到具体、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无一不体现出哲学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自然地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4.学习习惯教育

一是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前,学生不但要做好上课的物质准备,摆好学习用具,还要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静下心来等待教师上课。这样教师一上课学生才能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专心听讲,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他们的学习归根到底是自己的内部活动。因此,在教师讲教时,学生要养成专心听讲;教师提出问题时,要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寻求解决的办法的习惯。

三是踊跃发言,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能提问题并且能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四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完成作业可以检查学习的效果,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风。在学生做作业时,要求学生书写姿势正确,书写规范,格式正确,并养成自学检查、验算,有错就改的好习惯。

五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预习和复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课前要求学生预习,预习,能使学生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带着问题来上课。复习,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5.心理健康教育

中共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物自信心。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更高的目标,让学生云攀登。给一较难的题目让学生自己云解决,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开展各种竞赛,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理等。

二、德育原则的科学性

1.有机性原则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自然地进行,不要为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牵强附会地进行。

2.接受性原则

任何教育最终是让学生接受,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是青年人年龄与心理力量所许可。”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3.隐蔽性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喊口号,贴标签,而要用生动具体事例,有说服力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让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育。

4.长期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要时时进行,事事进行。

三、德育方法的实效性

1.发挥教师的身教作用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的教育观念,确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其次,教师本身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处处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亲其师,才信其道。最后,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在教学中,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不耻下问,教学相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

2.提供事实,让学生自己感悟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跟传授数学知识一样,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高具有德育内容的事实和数据。

3.参与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让学生直接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方法。它可以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受教育的地方从学校引向社会、家庭。

“智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培养以思想品德素质为核心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范文第4篇

新课改不是简单的对教学中的教材进行改变, 而是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变革, 这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 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革新。语文作为众多课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其受到的新课改的冲击不言而喻, 尤其在教师职业素养方面, 有了更高的要求。唯有进一步提高语文老师的职业素养, 才能够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充当好园丁的角色, 让学生平稳过渡到新课改的环境中来, 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1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素质状况和原因分析

无可厚非, 教师在新课改中担任着无可取代的重要角色, 教师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新课改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如果只热衷于对教材、教学方式的讨论而忽略了教师本身素质的问题, 新课改将很容易走向误区。其实, 目前高中语文老师的素质问题是很值得深究的。近年来, 由于缺乏系统的学习与深造机制, 很多教师都在“走老路、啃老本”, 与先进的教学思想日益脱轨, 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许多学校的老师朝着年轻化方向发展, 由于教学任务重, 加上现在的孩子性格活泼好动, 在精神生活上也要求和老师进行多方面的沟通, 许多老师疲于应付, 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去提高自身的素养。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 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但是事实却事与愿违, 工作的忙绿、硬件设施的不完备、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和矛盾, 更为了高中语文老师能够真正适应新课改下的教育环境, 高中语文老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2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素质

2.1 加强专业知识、提高科研能力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 教师不能再单纯的依靠以前的教学经验来教授知识, 想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就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努力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高中语文老师要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 了解本学科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 并在这个基础上熟知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 做到能在课堂教学中将各种学生需求的知识融会贯通, 彻底改变呆板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高中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 还应该是语文学科方面的研究者, 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 这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 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接触和掌握了最新的教学素材, 并有了一定独立创新的教学能力, 在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同时, 教师本身也会在学习中提升个人素养和个人魅力, 从而得到学生的青睐, 将语文课堂进一步打造成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堂”。

2.2 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 在教学中时刻贯穿创新精神

高中语文老师相对于其他层次的语文老师来说, 要承担更多的压力, 他们不仅要带领学生面对升学, 而且高中的学生也有着更丰富的心理世界, 需要老师去适应。过硬的心理素质是高中语文老师提高素质中的重要一环,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 就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 心灵对心灵的理解, 心灵对心灵的耕耘, 心灵对心灵的创造。因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过硬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教师正确对待工作压力,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正确的促进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从而更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 高中语文老师还应该在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上多下功夫。新一轮课程教学改革是以现代教育观念为基础的, 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着全方位的变革。这意味着以前的“老经验”、“老思想”都已经不合时宜, 满足不了新课改的要求, 因此, 高中语文老师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上多做创新, 这也是他们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广大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能否提高, 能否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决定着能否真正实现教学领域的变革, 这是源头上的改变, 是质的改变。

2.3 以先进的科技技术武装头脑, 多进修, 多充电

古语云“活到老, 学到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 更要时刻为自己充电。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 它更直接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经由老师传达给学生。因此, 高中语文老师为了能更好的适应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 应该主动进行进修和充电, 努力在“再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素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迅猛, 仅有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 用起来经常捉襟见肘,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 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 不断地学习, 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 教师必须时刻吸纳新知,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当今社会是高科技社会, 为了避免学生对老师的“审美疲劳”, 高中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课件, 鼓励学生和自己一起享受有声读物, 更立体的感受到语文教学中的美感。为了能够达到这一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掌握必备的科技知识, 熟练操作和运用计算机软件与相关程序, 将当今市面上一些先进的电子产品有机的融入到教学当中, 既能提高学生兴趣, 又能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高素质的教师不仅能为学生教授知识, 还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对于学校来说, 高素质的老师是学校不可多得的财富, 他们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完善的能力, 有助于学校更好的全面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新课改任重而道远, 这并非是一个朝夕间就能完成的任务, 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老师一起为之奋斗和努力。

摘要:当前, 我国的中学教育正处在一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期, 新课程改革是社会发展之需要。新课程的改革必将使我国的教育事业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台阶, 这一时期对广大的教师而言, 面临的是一场极为严峻的考验, 对他们来说, 机遇与挑战同在, 压力与动力并存。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高中语文老师的素质是当前许多老师共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提高,教师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丽.新课程与教师素质[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 刘晓明.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东北师大出版社.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学校 以人为本 管理

高中学校的特殊性体现在“上接初中,下启大学”,高中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旨在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而实现人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对学校管理者还是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从根本上说都是对人的管理。因此,高中学校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正确认识并处理好管理中人与人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还认为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两者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就高中学校管理而言,管理的对象是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由此可见,人是学校管理中的根本。在高中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需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存异的关系。

一、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关注人

在学校管理体系中,人是管理的主体,管理是否有效甚至高效,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度的约束就无需再三强调,职工的积极性也会随之提高。由此可见,在高中学校管理中,作为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切实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以关注人为核心,做好学校管理。

通过一些关于学校管理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那些管理得好的学校,如台湾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多年来一直以其优秀的学校管理而享誉盛名,究其原因,是因为该校管理坚持以道德教育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任何一所学校而言,其管理的核心都是人,这就意味着管理不能只是一些冷冰冰、毫无人情味的制度,因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一个个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的人格、有丰富的感情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需要,也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因此,作为学校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这些生命体的特性,从而在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学校管理理念,就意味着学校管理在确保科学性、程序性的同时,还要充分做到民主管理,关注教师的发展,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物质、精神、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做到知人善用,任人唯贤,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使其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为保障,管理人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这从很大程度上说,取决于教师的教育,再深层一点,就是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成功的学校管理在于发现人才以及培养人才,这是一个学校办学的根本。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并不是依靠各式各样的铁的制度,并不在于如何对教职工进行约束和规范,而在于采用恰当的管理方法,选择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挖掘教职工的潜能,充分注重教职工的发展,通过多种方式来有效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大胆创新,最终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完成本职工作。由此,学校管理就必须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为保障,切实达到管理人的目的。

在高中学校管理中,采用人本主义的管理模式,需要管理者立足于教职工实际,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核心,切实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让他们乐于为学校服务,而不是为了完成工作。对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务必做到最大程度地尊重教师,对于他们的成绩给予肯定及激励。在管理中不能武断,而要平等对待教职工,善于征求并采纳他们提出的良好建议,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也应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各项活动,支持学校各项工作。这样,以人本主义管理模式为保障来管理人,必定能使学校的管理事半功倍,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广大教职工会以校为家,积极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以人本主义评价机制为辅助,鼓励人

管理的效率会直接影响人在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在高中学校管理中要让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就需以鼓励性评价机制为辅助,让师生员工在过程中享受快乐,在结果中收获快乐。

首先,对教师的管理是高中学校管理的核心。学校对教师的工作可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一是对班主任的评价。在学校管理中,班主任充当了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工作辛苦,因此,在对班主任的评价中,要坚持“既看到功劳又看到苦劳”的原则,通过制定班主任考核方案对班主任进行考核,考核以强调工作态度和工作过程为主。二是对毕业班教师的评价。高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也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对高三教师的考核,在突出日常管理的同时,要将重点放到教学管理上。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结合班级学生情况制定相应的学科考核方案,方案要突出鼓励性。三是对其他教师的评价。对其他教师的评价则要在鼓励其取得的成绩的同时,尊重教师的人格,关注其精神需求,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给予帮助、支持、肯定、鼓励。管理者只有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评价教师的工作,利用各种场合表扬、发现教师的闪光点,对其点滴进步给予鼓励,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心情愉悦、全力以赴地投入教学工作。

其次是对学生和职工的评价。就高中学生而言,他们更关注精神鼓励,而物质鼓励次之。在对高中学生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多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如在评优选先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还要关注有进步、在学习过程中其他方面表现积极的学生,尽量从学生身上找优点进行鼓励性评价,评价要多在正式场合(如校会、颁奖会等)进行。对学校除教学人员外的职工的评价则要多关注其在工作中的表现。如节日发送礼品时,对工作积极的职工予以特殊考虑。当然,这要在平时的常规考核中得到体现后方可实施,不然容易造成员工间的矛盾,要注重形成积极的竞争氛围。

四、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留住人

“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爱也是管理的基础。在高中学校管理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管理都需要以爱贯穿始终。只有对教师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宽容、善待,才能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要做到这一点,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要注重以活动为纽带,让教师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如通过工会组织各种文体活动,活动中给予教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这不仅让教师享受到运动的快乐,在运动过程中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优点,如果再对其施予人文性的关怀,教师工作起来会更加积极,也会自觉将这种爱传递,为形成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良好氛围奠定基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多体现在对其行为的引导上。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学校应成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正确引导、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学校的呵护,能理解学校的管理制度并自觉遵守。

在管理中实施民主管理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现代学校管理所推崇的在制度管理基础上的自主管理,是管理的一种新境界,即制度管人和人的自主管理结合起来,刚柔相济,注重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这些都需以团队为基础。在高中学校管理过程中,要以行政管理班子为核心,做到“有事大家说,有事大家议”,在此基础上以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等组织部门为纽带,到各教研组、备课组、各班主任,由上而下进行管理理念渗透,再由下而上对实施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形成民主化的管理氛围,推动学校管理的顺利进行。

总之,在高中学校管理中,人是管理的关键,只有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广大教师职工和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管理才会收到实效。当然,要让高中管理步入新的台阶,关键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学校管理的最终目的,这样才能让人本主义管理理念落到实处。

(责编 周翠如)

德育课程教师素质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德育课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健康人格、增强个人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优良的德育理念,必然会闪耀出生命与人性的光辉,而成功的德育教育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因此,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德育课教学,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技工院校;德育课;素质教育;作用

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知识水平为宗旨的基础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德育课作为技工院校学生接受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加强素质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德育课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德育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德育课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德育课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德育课明确了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其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学生的发展需要智力,同时也需要品德,只有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次,德育课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素质教育中,学生经常会遇到许多未知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德育课恰好能够促进体育、美育和劳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

二、德育课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导向性作用

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德育课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其还处于青少年阶段,思想道德品质尚未完全定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与此同时,因为技工院校学生比较年轻,缺少社会经验与辨别能力,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所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其一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行事,同社会要求保持一致,不可与社会要求相悖,以免在今后的生活中迷失方向,影響自身发展。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加强德育课建设,不仅可以根据社会要求教育学生,使其有效抵御外界环境中出现的不良风气,还可以让学生对社会、家庭等方面施加正面影响,进而使其树立远大目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决定性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育教育可对技工院校素质教育性质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也不同。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德育课的开设,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培训,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恰当的教育。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形势下,为了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技工院校一定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技工院校素质教育中,德育课教学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全面落实德育课教学,才能不断完善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各项素质,进一步实现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3.目标性作用

技工院校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在进入社会后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但是若只是注重学生技术培养而忽视德育教育,就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无法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降低了教学效果。倘若学生一直被动地学习知识,而不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有可能感觉到学习压力较大,甚至出现不安、焦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在技工院校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素质教育的普及,明确德育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确定学习目标,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与科学技术技能,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热情,使其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的有效策略

1.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

德育课教学目标主要是指德育课程对学生知识、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期望。在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其处在入学适应阶段,对学校环境、制度等都较为陌生,无法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大一新生的德育课教学要重点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思想基础;对于大二学生而言,其处在快速成长阶段,经过一年的生活与学习,基本适应了校园生活,对自身所学专业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展德育课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学生情感与信念的培养;对于大三学生,其处在成熟定型阶段,多数学生均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与素养,教师可以重点培养其行动能力,以此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所以,在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科学制订教学目标。

2.优化课堂内容

在技工院校德育课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课堂内容的优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课堂内容予以调整和优化,确保教学效果;同时,要重视德育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为增强教学有效性提供参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3.优化教学方法

在德育课教学中,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一是案例教学法。比如,在“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诚实守信”教学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实例。2012年11月2日下午,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某学生放学路上无意撞坏一辆宝马车的后视镜。车主不在,他并未离去,而是在原地等候,后来因为要去上课,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要予以赔偿。通过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可以将抽象知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知识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小组讨论法。例如,在“财务人员职业道德与素养”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到财务单位进行走访,了解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之后明确分工,整理有关资料。通过此种方式的运用,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三是社会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的实施,教师不仅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真实感受,还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德育课教学中,教师可组织社会调查、走访、参观等社会实践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课是技工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分析德育课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特殊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志强.浅谈如何根据技校学生特点提高德育课教学效果[J].现代企业教育,2014(4):119.

[2]张苹.技工院校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J].民风(科学教育),2013(4):124.

[3]张虹.关于技工院校德育课一体化课改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5(1).

[4]李尊娟.以职业素养培养为导向的技工院校德育课改革初探[J].职业,2014(23):146-147.

[5]付学芝.技工院校德育课“参与式”教学法活化课堂探析[J].职业,2016(27):119-120.

上一篇:校企合作德育工作论文范文下一篇:学校完善德育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