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的经济学原理范文

2023-09-23

经典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1篇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一

经济学这个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管理一个家的人”

在一个家庭面临许多决策时,它必需决定哪些家庭成员去做什么,以及回报每个家庭成员得到什么,谁做饭?谁洗衣服?而谁能在晚餐时多得一个甜筒?简而言之,家庭必须考虑每个成员的能力,努力和愿望,在各个成员中配置稀缺资源。

同样,一个社会也面临许多厥词,社会必须要一个人种粮,做衣……一旦社会分配人们去做各种工作,也该分配他们生产的物品与劳动量。

由于资源稀缺,社会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稀缺性(scarcity)是指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一个社会也不能给每个人他们向往的最高水平生活。

经济学(economics)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字节的稀缺资源。多数中,资源是由成千上万家庭和企业共同行为来配置的。

因此,经济学家研究人们如何去做出决策,他们工作多少,购买什么,储蓄多少,以及如何将这些储蓄用于投资。经济学家还研究人们互相交易。例如,经济学家探讨一种物众多的买着与卖者如何共同决定这种物品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最后经济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影响整个经济的力量和趋势,包括平均收入的增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以及价格上升的速度。

而以上这只是经济学所研究的一种方面。

个人做出决策的四个原理:

1.1.1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样东西,通常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做出决策要我们在一个目标和另一个目标之间取舍。

社会棉铃的另一种权衡取舍是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

效率(efficiency)是指实惠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的东西。平等(equity)是指将这些资源的成功公平的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说,效率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是指如何分配这块蛋糕。在设计政府政策时,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比如现在我们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的分配经济福利政策。某些此类证词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而现在我国GDP数据如此好看就是块大蛋糕,而社会在于权衡取舍的天枰上就倾向于了效率,而稍稍忽视了平等。

另一方面,另一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证词对于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一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需要的人时候,就减少了他们对于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人们的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

换句话说,当政府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的本身也就变小了。

或许,我单纯的认为,我们的社会将这两种政策换个位置,相同的权衡取舍,也许能取到更好的效果?去另一个角度增加蛋糕的大小,而我们不应该由于帮助了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那些成功的人。

所以说,认识到生活中的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在了解了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才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二

曼昆的《微观经济学分册》告诉我们,由于对于市场产品价格的话语权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要高于其边际收益,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这种利润是以抑制有效需求,减少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为代价的,是一种市场不合意的行为。因此,一个讲公平负责任的政府应对于市场垄断进行必要的干预,维护公众利益,增进民众福祉。针对国内垄断行业目前存在的权责不清、企政不分、管理成本过高、名义亏损个人流油、价格听证走过场等种种怪象,笔者认为政府至少应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明晰的现代权属关系。

针对国内的供水、供电、供气、固话、铁路、航空、石化等垄断行业,由于其一次性建成成本巨大,技术门槛和综合协调要求很高,历史上已形成了国家自然垄断。这些行业机构人员冗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运行效率低下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通病,不从体制权属改革促进市场竞争的根本上入手无法治疗历史顽疾。有效的做法是,将这些行业的固定产权和经营权进行剥离,管线、设备、铁轨、采油井等固定产权归国家独有,经营权全面向社会挂牌出让,扩大民间财富投资途径,允许民营资本进入水电气、电信、石油开采、铁路运营等行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经营权同产权剥离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工,促进市场调节功能的完善,将经营权中的生产权和销售权进一步剥离,两权均交由社会化资本去公开运作。同时,制定国家紧急状态物权征用法,在遭遇战争、重大天灾等突发状况下保留国家紧急征用和托管公共资源和战略物资的权力,以保护国家重大利益和生存安全。

自然垄断行业权属关系的剥离,虽可以较大节约管理成本,更大地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但缺点是由于产权归国家所有,企业往往没有科技发展、升级换代的更新动力,而政府也不会主动去升级设备和更新管网设施等。导致的结果是,由于设备老化,系统可靠性和运营效率降低。为解决这一矛盾,按权属关系,应由各级政府编制相关行业的设施设备更新、升级和发展规划,报送国家审批或备案,设备更新和设施建设严格按批准的规划实施,以上规划内容的调整和修编须立法加以规范。同时,按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当地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或单位负责国有固定资产的全天候日常维(养)护管理。

对于金融、电信(固话除外)等其他非自然垄断行业,进一步扩大政府特许经营范围,允许社会资本兴办私人金融、私人电信业务,逐步破除垄断现象,最终完全实现市场化竞争,对于国有和私有企业在政策上实行同等国民待遇。

二、建立严格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

作为一名现代自由经济的鼓吹手,曼昆指出政府运营垄断行业的水平低下和无效率,虽然也强调了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但其偏重于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的意图明显。由此较易得出“国次民优”的一般结论,笔者认为,其易产生一定的误导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垄断效率低下除了缺乏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外,另一关键是没有建立责权明晰的激励、问责和考评机制。

民营之所以效率较高,重要的原因是其责权明晰,管理者的责任是为董事会创造利润,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者的任免和收入,责权模式简单而有效。国营之所以效率低下,是因企业责权不明晰,导致没有严格科学的激励和问责机制。首先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人才选拔制度,在现有的注重裙带和资历的官僚体系下,管理人才很难脱颖而出;其次是管理者只需向上级领导负责,而不需向国家负责。国内人治的特点,企业经营的好坏并不影响管理者的职务和待遇,而在于是否上层领导满意;三是政企职责不分。管理者在决策中需频繁向上请示,政府干扰企业经营现象严重,往往错失市场良机。四是党企职责不分。党务干扰国营企业正常经营情况成为常态,管理者经营手脚很难施展。

针对垄断国企责权弊端,可采取以下措施应对:(一)建立国企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科学制定管理者选拔标准,用人面向社会,体现公平、公正和公开,对于用人不当,造成国企损失的,从严追究上级用人主管部门领导的责任。(二)制定更加统一的合理科学的量化考评制度。由国务院制定垄断国企的业绩考评纲要,国家各行业部委依纲要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考评细则,量化到具体操作,考评业绩同企业管理者任免和待遇直接挂钩,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考评标准。(三)实施异地考评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牵头,跨区域甚至独立第三方进行业绩考评。尽管可能会增加一定的行政成本,但可有效杜绝地方利益共生的不良考评现象;(四)规范对企业管理者的日常监管。在赋予企业管理者人、财和物管理权的同时,政府委派精通业务的技术干部负责对于企业管理者行为的日常监督,派驻人员参照公务员实施管理,其收入由财政负担而和企业脱钩,同时,对于企业管理者和监督人员实施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针对社会资本进入传统垄断行业的民营企业,政府需要加强合同管理,实施日常行为监管,坚决维护公众利益。(一)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由国务院牵头,各行业部门制定企业经营行为准则、合同规范和监督规则,出台细化到数量的考评标准,任何垄断企业和地方部门不得随意放宽标准;(二)实施每半年度监评制度,重点对企业是否损害公众利益行为进行监测和评估,监评结果直接与企业特许经营权和奖罚相挂钩,监评结果向社会定期公开;(三)对于政府监评人员实施严格的个人和家庭财产公示和审计制度。

三、构建科学的垄断价格管制体系。

(一)建立精干、高效、快速、客观的垄断行业价格测算机构。由国务院成立这一机构,直属国务院高层管理,成员由精干的物价、统计、财会、审计等专业人员组成,分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数据核算三个部门,采集部下设各片区的价格调研队,调研队实施垂直直属,由国库直接拨款运作。分赴各地的调研队第一手现场搜集当地垄断行业的成本数据,这些数据不经地方政府和部门直接汇总至国务院采集部门,交由分析部门进行分析和评估,初步确定各地价格成本,然后初步成本送核算部进行核验,最终确定各地成本,同时,对于信息的详实程度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二)建立将各地成本核算数据信息定期向社会公开披露制度。由国务院专门机构直接确定的成本每月度向社会进行公示,信息实施阳光操作,接受群众和媒体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和更正。(三)本着公平、高效、规范、透明的原则,立法制定垄断行业的价格确定、浮动和调节政策,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地方价格听证程序,在法律上保障群众的价格话语权。(四)对于金融、电信(非固化)等非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成本核算,在维护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在法定的范围内有一定的微利空间,以进一步吸纳社会资金,促进行业的竞争发展。(五)《微观经济学分册》表明,自然垄断行业由于边际成本曲线在平均成本曲线的下行,合意的价格均衡点将导致企业的负利润。因此,为维持自然垄断企业的正常生存,国家可以考虑将非自然垄断行业的超额税收用于自然垄断零利润状态的财政补贴。另一种解决途径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水平向非自然垄断行业看齐,保持价格水平的微利状态,微利部分的超额税收用于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财政补贴。(注:经济学中的利润是指考虑机会成本影响的利润,而非财务专业所指的利润)

综上所述,国内垄断行业的破冰之旅是一场涉及面广、层次较深的系统改革,以上的权属、权责和定价等重要改革内容之间是互相关联,盘根错节,改革的难度颇为艰巨,需要的是管理层的魄力和智慧。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只要我们的管理层心中真正放着民众福祉,真正抱有塑造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理念,垄断行业的改革进程是虽任重而道不远。问题是,在现有的上层建筑框架内,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经济学原理读书心得篇三

经济学一直是我感兴趣的学科,大体是因为经济学可以让我清楚地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经典的经济学入门教材很多,如斯密的《国富论》,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等,但我想向大家推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曾创造了两次吉尼斯世界记录:一是书还未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二是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与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本书特点鲜明,简明、有趣味、思路清晰且逻辑严谨,是一本绝对值得去细细品读的书!我是在2007年夏天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新鲜感。

通常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艰深的学科,常常需要运用大量深奥的数学知识,令人望而却步,但在读完本书后,却有了另一番感受。这主要因为曼昆从容易理解的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入手,循序渐进,旁征博引,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向读者展示经济学的无穷魅力。限于本人的专业知识与文字驾驭能力,就书中前三条基本原理浅显地谈谈我的一些读后体会。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书中告诉我们,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面临权衡取舍,这才会在生活中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选择。相信大多数人对于其中的道理并不陌生,但能够时时做出正确取舍的人不多。孟子在《告子上》中感叹,“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这充分说明了取舍的痛苦,如何取舍,就得按照理性人的思维模式了。曼昆在提到这个原理时写到:“也许一个人一生中没有一种取舍比工作和闲暇之间的权衡取舍更明显和更重要。”我完全赞同这句话。尤其对于个人来说,时间是最大的稀缺性资源。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要是把时间都用在怨天尤人上,你就放弃了学会改变境遇的奋斗和追求。

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被取舍中生活着。无论我们在找工作时,还是与他人合作时,甚至找女朋友时,如果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拥有稀缺性资源,如高学位、良好的口碑、漂亮的相貌……只有这样才可以发送有效的信号,才可以让他人权衡取舍时更多的考虑我们。当然,其信号的成本是昂贵的。

个人行为的取舍或许是简单的,当个人组成社会时,将会面临更多、更难的权衡取舍。对于社会,效率与公平永远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效率决定整个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平等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得更均匀时,就减少了人们做大蛋糕的热情,从而这块蛋糕本身也就变小了。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取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读研,对于一个没接触过经济学的人来说,他认为的成本是:“学费+住宿费+生活费+考试费用”,时间是一个不会计入成本的因素。曼昆却认为:住宿费和生活费是收益,而非成本。想想就会明白,因为这些开支是必不可少的,其他地方会更贵。这样说来,那不如接着读博好了,反正是在收益嘛。

实际的成本却正是我们所忽略了“机会成本”。如果六年的时间用来工作,我们能赚多少?你想过吗?最重要的是六年宝贵的工作经验,提前建立起来的幸福家庭生活,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书的成本。当然,对于更多继续读书深造的人以后所创造的收益会大于所有付出的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之和。最重要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

引用这样一个例子是为了更好说明“机会成本”。经常用这种想法你会合理安排每一天的生活。曼昆谈到,工作是闲暇的机会成本,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条件不充裕的人很愿意选择加班,甚至有人会选择干副业。同样曼昆也认为闲暇是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也就是为什么旅游业得以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刚读书时好好学习是为了争当“三好学生”,读到中学挑灯夜战是为了“中考”“高考”,在大学博览众书是为了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到了工作岗位上还得为了职称拼死拼活……也许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奋斗,从一个顶点向另一个顶点攀登,不知疲惫。而这一切完全是符合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这常常可以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作为一个职业人,能够尽可能考虑你的同事、下属和领导的利益,工作才能更加和谐。

往大的方面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准确把握民众的利益所在。曼昆在书中举了一个关于租金控制的有趣案例,就是政府对房屋实行最高限价,长期中会导致住房的很多缺口,因为此时政府限制了潜在房东的激励,谁也不愿做不赚钱的生意,此时房子的质量环境都会大打折扣,反而未达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这也说明政府的任何一个政策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政策制定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太多由于引进激励机制而提高效率的例子,为什么国有企业改革的呼声不绝于耳,我想应该有一个因素是因为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不高吧。这值得我们深思。

经典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2篇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最重要的课程,经济学原理在夯实学生经济学基础、培养经济学素养、训练学生经济学思维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对独立学院学生、教师以及教学目标的特殊性分析,探讨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以及引入路径,并最终得出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之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

经济学原理;案例教学;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4502

独立学院是上世纪末我国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办学形式,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型途径。截止2014年6月15日,全国还剩有独立学院287所,43所独立学院已经转设普通民办本科院校,并有在校生近278.4万人,教职工近18.92万人,占全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覆盖了全国的29个省、区、直辖市(西藏和港澳台除外)。如今,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独立学院学生和教师的特点

1.1学生的特点

由于产生背景、目标定位等和其他高校不同,独立学院的学生体现出自身的特殊性:第一,由于招生分数相对低,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偏科的现象比较严重,大部分学生对高数、统计类课程抵触情绪严重,而高数类课程对经管专业又尤其重要;第二,学生自学能力相对差、自我管理能力弱,但个性比较突出,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这些学生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有较多的自我主张;第三,学生的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综合素质强,独立学院的学费较高,入校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一般较好,物质条件优越,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表现力和交往能力上的优势突出;最后,学生们对教学要求偏向实用性和实操性,对理论性课程具有较强的质疑性和厌恶情绪。

1.2教师的特点

独立学院作为在管理模式上依托于其“母体”学校的民办学院,教师队伍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师资队伍存在极强的“非独立性”,独立学院师资一般是由专职教师(本校)、母体高校委派教师、社会外聘教师三部分组成,管理层教职工大部分来源于母体学校,其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母体学校的影响,此外还有不少外聘退休教师或兼职教师;第二,不同于公办学校,教职工并没有所谓的“事业编”,教职工流动性较大,教师归属感弱;第三,教师再培训再充电机会少,由于独立学院属于民办性质,在公费培训方面的经费非常有限,导致教师缺乏再次学习的途径;最后,教师定位不明确,定位不明确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冲突,一方面独立学院的性质定位,无一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求教师有较高的应用能力,而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其标准又是“科研独大”,那么独立学院教师究竟是以应用型上课为主还是科研为主?

2案例教学在经济学原理的重要性

2.1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

独立学院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只有将案例教学引入经济学原理课程中,才能引导学生去了解国内外财经动态,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并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案例讨论和分析,形成自身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文字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2.2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将案例讨论引入到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比起纯粹的理论阐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例如,在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贸系,每次师生座谈会,学生们必要求课堂能增加案例,而能将案例成功引入课堂的老师往往能获得学生的青睐,而该堂课程也能获得学生的好评,学生出勤率也极高,学生在将来的其他经济学科学习中也表示压力少很多。

2.3符合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课程目标

经济学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囊括的知识面相当之广泛,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高,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学会构建简单的经济学模型,并能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经济、社会问题,理性参与公共政策的讨论等。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并运用于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学以致用。

2.4对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

引入案例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关注时事,并将时事联系经济学理论;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课堂讨论的组织,学生案例讨论的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教师在课余期间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查阅文献,关注时事,思考课堂的组织,这也促进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

3经济学原理案例选取的标准

3.1时效性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发展很迅速的学科,以经济学经典教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为例几乎几年就更新一次,至今已更新到19版了,每一版都是随着当时的时事发展更新不同的案例。我们在案例选择的时候也应该根据当时当下的经济热点问题选取案例,例如现在再拿加入WTO,甚至是2008年金融危机作为案例确实有点过时了;而2014年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淘宝“双十一”营销作为案例来讲解供求曲线图,这样更新颖,更具备时效性。

3.2相关性

所选取的案例即使是当前时事热点问题,但与经济学理论无关,其教学效果也不大。例如,2014年马航失联,虽然在当时是热点但很难与经济学理论相结合起来。因此选择的案例一定要和经济学原理能结合起来,能诠释经济学理论。例如,讲解货币政策的时候可以结合央行降息的举措,以及欧元区QE之路,再对比早几年美国的QE政策和效果。

3.3趣味性

当然,如果案例过于理论过于宏观,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这样也失去了案例教学最初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时效性和相关性,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案例时尽量贴近生活,符合90后的口味。例如用团购来诠释价格歧视。

4案例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4.1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学生方面。

应试学习习惯根深蒂固,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弱。习惯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思路,很多学生对以培养发散和创新思维为主的大学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对于老师要求的案例课堂演示,大部分学生只会千篇一律的陈述事实,而忽视了对案例给出自己的评价,因此导致课堂讨论时学生无所适从;过分强调标准答案,而忽视了问题本身的解释是多样性的。

学生功利主义思想较为严重。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大学学习的远见不足,部分学生疑惑学习的目的,形成了不正确的学习期望,误将经济等同于赚钱,强调实用主义而轻视理论学习,通过课堂学习发现与原有认识存在偏差,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学习热情迅速下降。

(2)教师方面。

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中,使得教师偏科研忽略教学。经济学原理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又是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教师要求颇高,但现行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对教师的科研要求高,而忽视了对教学的考核。在有限的精力中,大部分教师选择了牺牲教学投入科研,使得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

教学监督体系单一,一般以学生评教为主,导致教师教学保守化。高校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地方,上级和同行之间的监管较少,评价教师教学水平最直接的就是期末的学生评教,一些教师为了获取较高的分数会采取保守化教学,例如采用类似高中的教学模式、承诺无难度考试等等。

(3)课程设置。

独立学院不同于其他高校,是民办本科,一些管理层为了节省成本均采用大班教学,使得老师无法专注到每一位学生,也很难督促每一位学生上台做案例展示,或者在小组案例展示中会有过多的学生出现搭便车的可能。例如150人的大班教学,一学期下来,教师可能只认识坐在前排的一些学生,实施分组讨论或者分组案例展示难免会有不少学生搭便车。一般经济学原理课程为每周3学时,学时有限,而教学内容过多,很难在课堂上将内容诠释清楚。

4.2提高案例教学质量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分析,案例教学虽好但也面临着种种困境,要提高案例教学质量还要做到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倡导非标准答案教学;(2)鼓励学生多关注经济时事,阅读经济学经典名著;(3)对教师的考核尽量往教学方面倾斜,鼓励教师投入教学工作;(4)实施小班精英教学,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与教师交流。独立学院的经济学原理课程案例教学任重道远,还需要独立学院、教师和学生各方面努力,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天,冯钊.略论基础教育中经济思维与行为能力的培养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2]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6).

[3]廖小波.案例教学法在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经典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3篇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减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名义GDP:按先期价格评价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也是指导宏观经济学政策的关键变量)。 通货膨胀率: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 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真实利率: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过的利率。 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 物质资本: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的存量。 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如土地、河流和矿藏。 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每一单位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追赶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金融市场:储蓄者可以借以直接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债券:一种债务证明书。是规定借款人对债券持有人负有责任的证明。 股票:企业部分所有权的索取权。

金融中介机构: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地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券资产组合的机构。 国民储蓄(储蓄):在用于消费和政府购买后剩下的一个经济中的总收入。 私人储蓄: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 公共储蓄:政府在支付其支出后剩下来的税收收入。 预算盈余:税收收入大于政府支出的余额。 预算赤字:政府支出引起的税收收入的短缺。

可贷资金市场:想储蓄的人借以提供资金,想借钱投资的人借以借贷资金的市场。 挤出:政府借款所引起的投资减少。

金融学:研究人们如何在某一时期内做出关于配置资源和应对风险的学科。 现值:用现行利率生产一定量未来货币所需要的现在货币量。 未来值:在现行利率既定时,现在的货币量将带来的未来货币量。

复利:货币量的累积,比如说银行账户上货币量的累积,即赚得的利息仍留在账户上以赚取未来更多的利息。 风险厌恶:不喜欢不确定性。

多元化:通过用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只影响一个公司的风险。 市场风险:影响股市上所有公司的风险。

基本面分析:为决定一家公司的价值而对其会计报表和未来前景进行的研究。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的描述。 随机行走:一种变量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 劳动力: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数。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占成年人口的百分比。 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失业率对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已放弃寻找工作的人。

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寻找最适合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寻找工作:在工人的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失业保险: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障的政府计划。 工会:与雇主就工资、津贴和工作条件进行谈判的工人协会。 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一致的过程。 罢工:工会组织工人从企业撤出劳动。

效率工资:企业为提高工人生产率而支付的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 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交换媒介: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价值储藏手段: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为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流动性:一种资产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政府法令确定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通货: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通过开支票而随时支取的银行账户余额。 联邦储备:美国的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为了监管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 货币供给:经济中可以得到的货币量。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对货币供给的安排。 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部分准备金银行:只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银行制度。 准备金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者的存款比率。 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买卖美国政府债券。

法定准备金: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 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向另一家银行进行隔夜贷款时的利率。

货币数量论:一种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的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的理论。 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真实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古典二分法: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 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 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数量方程式:方程式M*V=P*Y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通货膨胀税: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所进行的一对一的调整。 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封闭经济:不与世界上其他经济相互交易的经济。 开放经济:与世界上其他经济自由交易的经济。 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与劳务。 净出口: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贸易余额。 贸易余额:一国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净出口。 贸易盈余:出口大于进口的部分。 贸易赤字:进口大于出口的部分。 贸易平衡:出口等于进口的状况。

资本净流出:本国居民购买外国资产减外国人购买的国内资产。 名义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通货交换另一国通货的比率。 升值: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增加。 贬值:按所能购买到的外国通货量衡量的一国通货的价值减少。 真实汇率:一个人可以用一国物品与劳务交换另一国物品与劳务的比率。

购买力平价:一种认为任何一单位通货应该能在所有国家买到等量物品的汇率理论。 贸易政策: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政府政策。 资本外逃:一国资产需求大量且突然减少。 衰退:真实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萧条:严重的衰退。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总需求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政府和外国客户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数量的曲线。 自然产量率:一个经济在长期中当失业处于其正常率时达到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滞涨:产量减少而物价上升的时期。

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财政政策:政府决策者对政府支出和税收水平的确定。

乘数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了收入,从而增加了消费支出时引起的总需求的额外变动。 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必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就可以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菲利普斯曲线: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

自然率假说:认为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失业最终要回到其正常率或自然率的观点。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中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牺牲率:在通货膨胀减少一个百分点的过程中每年产量损失的百分点数。

经典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4篇

开课单位:人文社科部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应专业:本科各专业

教学目的: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认识社会发展一般规律; 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辨证看待资本主义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认清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及其在当代的新特征,懂得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同时,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经济理论和主要经济规律,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内容简介:该课程是大学生公共政治理论课,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创立和科学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劳动二重性理论、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剩余价值理论、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以及社会资本的再生产的理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等内容。

考核形式:考试与平时作业、小论文相统一,进行综合评定。

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教京,张兴智,1版,2003年 参考书目:《资本论》1—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经典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5篇

西方主流经济学倡导全球资本主义,为经济全球化大唱赞歌,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表现。而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商品、劳动力、科技等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个民族的经济由于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与竞争,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另一种观点是从网络化的角度对经济全球化作出解释。前者观点只是从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对经济全球化内涵的界定,并没有抓住它的本质。而后者观点则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种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网络化的增长。

但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逻辑结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产活动中,人类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另一方面在人与人之间进行劳动交换。劳动过程的这两个方面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由此而派

生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而在这条逻辑主线上,生产力是首要的因素。“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原因有三点:

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础,特别是信息革命技术以来,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也降低了信息运送成本,打破了地域及国家的限制,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二、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组织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优势组织生产,大大促进各地生产要素在全球的流动和国际间分工,极大的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典的经济学原理范文第6篇

城规091王泽驹2011年4月

居住、工作、游息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时最基本的分类。

一、居住

(一)居住问题:

1.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

2.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灵;

3.公共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

建议: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二)居住区建设:

1.在过度拥挤的地区中,生活环境是非常不卫生的,而恰恰相反,人口稀疏的地区,却常常在最优越的地区发展起来,特享各种优点:气候好,地势好,交通便利而且不受工厂的侵扰。

2.住宅区应该计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二、工作

(一)工作问题:主要是由于工作地点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并因此造成了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建议: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

(二)解决方法:

1.工业必须依其性能与需要分类,并应分布于全国各特殊地带里,这种特殊地带包含着受它影响的城市与区域。在确定工业地带时,须考虑到各种不同工业彼此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其他功能不同的各地区的关系。

2.工作地点与居住地点之间的距离,应该在最少时间内可以到达。

3.工业区与居住区(同样和别的地区)应以绿色地带或缓冲地带来隔离。

4.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不引起扰乱危险和不便的小型工业,应留在市区中为住宅区服务。

5.重要的工业地带应接近铁路线、港口、通航的河道和主要的运输线。

三、游憩

(一)游息问题:主要是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而且位置不适中,无益于居住条件的改善。

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并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二)建设具体手段方法:

1.新建住宅区,应该预先留出空地作为建筑公园运动场及儿童游戏场之用。

2.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将败坏的建筑物加以清除,改进一般的环境卫生,并将这些清除后的地区改作游憩用地,广植树木花草。

3.在儿童公园或儿童游戏场附近的空地上设立托儿所、幼儿园或初级小学。

4.公园适当的地点应留作公共设施之用,设立音乐台、小图书馆、小博物馆及公共会堂等,以提倡正当的集体文娱活动。

5.现代城市盲目混乱的发展不顾—切的毁坏了市郊许多可用作周末的游憩地点。

四、交通

(一)交通问题:主要是城市道路大多是旧时代留下来的,宽度不够,交叉口过多,未能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并认为局部放宽、改造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另外,办公楼、商业服务、文化娱乐设施等过分集中,也是交通拥挤的重要原因。 建议: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按照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功能分类。

(二)解决手段:

1.需要一种正确的调查与统计资料,以确定街道合理的宽度。

2.各种街道应根据不同的功能分成交通要道,住宅区街道,商业区街道,工业区街道等等。

3.街道上的行车速率,须根据其街道的特殊功用,以及该街道上行驶车辆的种类而决定。

4.各种建筑物,尤其是住宅建筑应以绿色地带与行车干路隔离。

在《雅典宪章》的大纲中还提到以下几点问题:

1.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保留名胜古迹以及历史建筑。

2.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和土地私有而引起,并提出了城市应按全市人民的意志规划。

“雅典宪章”于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简称CIAM)得到了通过,正式改名为《雅典宪章》。此后,这一文件多少年来一直是欧美高等建筑教育的指针。1977年12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利马,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讨论时四种语盲并用,提出了包含有若干要求和宣言的《马丘比丘宪章》。 “在今天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针对《雅典宪章》以后的城市规划基础上都是依据功能分区的思想而展开的,《马丘比丘宪章》在对40多年的城市规划理论探索和实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雅典宪章》所崇尚的功能分区“没有考虑城市居民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果使城市患了贫血症,在那些城市里建筑物成了孤立的单元,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

对比《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最大的进步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继承和发展。

1.它认为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师和政策制定人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

2.在对《雅典宪章》的继承基础上,《马丘比丘宪章》在分区概念、住房问题、交通运输、城市土地利用以及自然资源与污染。

3.在城乡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了 建筑——城市——园林绿他的再统一是城乡统一的结果。

与《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相比,《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以下是《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在意识形态上的的不同之处:1.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

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2.

《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

《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出了以上两部宪章之外,作为本世纪在建筑规划界颇具影响力的文献之一----《北京宪章》,是在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而通过的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

针对城市病发展得一些问题,其中包括环境祸患 、混乱的城市化 、技术“双刃剑” 和建筑魂的失落等。宪章分析了它们都互相关联、互为影响、难解难分„„是建筑师社会责任感地体现。

《北京宪章》主要的一点是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它要求完善以下一些方面的内容:

1. 循环体系:着眼于人居环境建造的建筑学

2. 技术与人文相结合,及多层次的技术建构

3. 文化多元:建立“全球一地区建筑学”

4. 广义建筑学的方法论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重申格罗比乌斯(W.Gropius)•的下列观念是必要的:“建筑师作为一个协调者,其工作是统一各种与建筑物相关的形式、技术、社会和经济问题,这个观点不可避免地对建筑功能的研究一步一步地从房屋引向街道,从街道到城镇,最后到更广阔的区域规划。我相信,新的建筑学将驾驭一个比如今单体建筑物更加综合的范围;我们将逐步地把个别的技术进步结合到一个更为宽广、更为深远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设计概念中去。”

建筑学的发展必须分析与综合兼顾,但当前宜重在“整合”。提倡广义建筑学,并非要建筑师成为万事俱通的专家,而是要求建筑师加强业务修养,具备广义的、综合的观念,从事哲学思维,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能随时扩充知识,与

有关专业合作,寻找新的结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

世界充满矛盾,例如全球化与地区化、国际和国家、普遍性与特殊性、灵活性与稳定性„„未来建筑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赖于我们善于分析、处理好这些矛盾;一些具体的建筑设计也无不是多种矛盾的交叉,例如规律与自由、艺术与科学、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技术与场所、以及趋同与多样„„广义建筑学就是在承认这些矛盾的前提下,努力辩证地对其加以处理的尝试。

为此,建筑师要追求“人本”、“质量”、“能力”和“创造”......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将广义的建筑学视野、整合的建筑学内容、融贯多学科的方法,作为综合创造的新的起点,建立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人居环境。

上一篇:科普调查报告范文下一篇:小豹杜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