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内容范文

2023-09-21

天气预报内容范文第1篇

1.播放几则不同风格的天气预报。

2.学生欣赏,说说喜欢哪种天气预报的表达方式。

3.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寒暄倾向逐渐紧凑突兀诙谐

渗透甘霖几届丰富拟人描述

叙述报刊

3.学习生字

4.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成语。

2.交流

老生常谈:比喻没什么新意的老话。

正襟危坐:形容严肃、恭敬的样子。

不苟言笑:不随便说话,形容严肃。

异曲同工:比喻不同的人的言论同样精彩。,或不同的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的人或事生动逼真。

平铺直叙:形容说话、写文章平淡无味。

3.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你从课文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讲话是一门艺术,平时要多留心、多练习、多积累、多学习,学会生动有趣第表达。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段。)

4.背诵这两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朗读课文的开头、结尾两段。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作者闲话了哪些国家的天气预报?你对他们的印象如何?

2.出示表格,学生完成

3.交流

国别 预报员印象 语言艺术 听众感受

再读预报员的预报,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

天气预报内容范文第2篇

1、 各位同学晚上好,

1、 欢迎大家都来到,

1、不管说得好不好,

1、别跑!

2、 四大帅哥台上站,

2、一起来段三句半, 2 我们的主题是什么,

2、扯淡

3、 岁月年轮快速转,

3、转眼大学过一半,

3、回首往事历历现,

3、那就侃侃

4、 大一军训真是爽,

4、汗水泪水往下淌,

4、扭扭捏捏不像样,

4、像姑娘

5、 社团纳新真热闹,

5、新生个个都是宝,

5、只差一样没使上,

5、绑票

6、 军训结束就上课,

6、教学楼里忙穿梭,

6、本子背了一书包,

6、占座儿

7、 食堂菜色品种多,

7、就餐环境也不错,

7、要说菜钱真便宜,

7、 胡说!

8、 运动会上彩旗飘,

8、运动健儿斗志高,

8、挥汗如雨跑得快,

8、屌!

9、 机电学院女生少,

9、但是美女不难找,

9、看看我们自动化,

9、挺好(带着哭腔)

10、文法院里美女多,

10、只能看来不能摸,

10、要想接近怎么办?

10、拍拖

11、学校有个中华园,

11、帅哥美女进出忙,

11、一对一对干什么,

11、不能讲

12、老师上课很不错,

12、就是方言有点多,

12、最怕听到三个字,

12、嗯哼点名了

13、自习室里座难找

13、占位同学真不少。

13、偶尔碰到座挺多,

13、晚上开会谢谢合作

14、自从宿舍有电脑,

14、上网游戏一起搞。

14、听说你DOTA玩得好,

14、Triple kill

15、农大网络真是菜,

15、名称好歹算宽带。

15、一月需要多少钱?

15、你猜

16、每次选课真是苦,

16、周一弄到星期五。

16、登陆不了怎么办?

16、iphone5!

17、电脑游戏花样多,

17、魔兽反恐大菠萝。

17、每到上课拍脑袋,

17、作业没做!

18、期末考试不好过,

18、小抄写了一大桌,

18、老师一句全晕倒,

18、按学号坐

19、军工实习真是累

19、忍饥挨饿磨铁锤,

19、磨完不让我带回,

19、心碎 20、又是一年迎新到, 20、农大校园真热闹, 20、有件事情莫忘掉, 20、签到 !

21、漂亮师妹真不少,

21、个个能干又乖巧 ,

21、过了俩月你再看 ,

21、大嫂

22、实践报告可真累,

22、复制粘贴我崩溃,

22、问问老师为什么,

22、你这个、格式不对

23、天天学生会里跑,

23、凡事自己一手搞,

23、出门在外走起路,

23、嗬,挺铞

24、宿舍环境真是好,

24、设备简陋房间小。

24、只有一样受不了,

24、臭脚

25、蜂疗医院虽然小,

25、感冒发烧难不倒,

25、我问医生开啥药,

25、自己搞

26、我们几个说挺多,

26、大家没有几声乐,

26、希望大家捧捧场 ,

26、鼓掌

27、上面说了一大堆,

27、校园之内论是非,

27、说完校园还说啥,

27、社会

28、政府屡新出狠招,

28、三中全会定基调,

28、全国改革怎么样,

28、好

29、中国体育形势好,

29、惟有足球技不高,

29、国安罢赛足协叫,

29、搞笑 30、台湾政治真为难, 30、办事要看美国脸, 30、好象小姐傍大款, 30、犯贱

31、我们说的不太对,

31、而且还把人得罪。

31、现在只好做准备,

天气预报内容范文第3篇

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讨论,激发了学生们自主探究的精神。在谈到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时,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平时通过哪些现象或途径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呢?”有的学生答看动物识天气,有的同学看云识天气,还有的同学通过网上搜集,打电话“121”查询等小知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平时应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知识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

在学习表示风力和风向的风向标符号时,我给学生介绍了“左手法则”,让学生伸出左手,掌心朝外,四个手指的方向即风向,拇指的方向即风尾,虽然“左手法则”不是课本上的内容,但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演示,我发现学生对本来是难点的这一内容领会很快,积极性也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本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按照“关注天气状况——归纳天气的特点——活用卫星云图以及天气符号——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序列设计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学好地理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了。

当然,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授课中我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还不够,没有调动全体学生回答问题、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也许忽略了很多学生精彩的讲解。这方面今后我还需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素质,让自己有足够的能力灵活地驾驭课堂。

教学环节风的知识点设计得不够紧凑,虽然设计了小活动“左手定则”,让学生在小游戏中学习风向和风尾的知识,但没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指导,部分学生在判断风向上还不够灵活和准确。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还需加强,同时在教学环节上还需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及时检测和巩固。

另外我的课件制作水平更是有待提高,以后应加强学习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操作,更要多向优秀的老师学习课件制作,取长补短,并从过去的自己身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天气预报内容范文第4篇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很多途径,例如搞好观测系统建设、提高观测资料的质量、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的水平、加强科研开发工作等等。

针对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或者说在预报员目前可以获得的观测资料和预报产品的情况下,到底有没有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空间?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把我国的天气预报准确率与美国和日本作一个对比。美国所处纬度、国土面积和天气气候特点与我国相近,天气预报的难易程度应当是相同的;日本也是一个受季风影响的国家,也有梅雨,每年登陆日本的台风比中国还多,因此天气预报的难易程度也是具有可比性的。

我国最高和最低气温的预报误差比日本大1摄氏度左右,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2005年~2006年24小时大雨预报准确率不到美国的一半。美国已经建立比较完整的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业务,在短期预报(美国叫展望)、短时和临近预报业务中区分雷暴、冰雹和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每天都发布这些灾害性天气的落区预报,最困难的龙卷风预报2004年~2006年平均提前12.5分钟,预报准确率平均为76%;爆发性洪水预报提前时间2005年为54分钟,预报准确率为90%。我国不少省级气象台虽然从2004年开始制作灾害性天气的临近预报,但是没有区分灾害性天气的种类,落区范围也较大,与美国存在相当大差距。

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哪里?从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业务看,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尽管稳定性和可靠性比美国业务天气雷达要差一些,但是其探测能力和功能与双偏振改造之前的美国天气雷达是相同的,主要差距在于我国很多预报员不能熟练地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资料和产品对灾害性天气进行诊断和预报,另外,临近预报流程和考核还没有建立起来,结合本地的天气气候特点的总结研究少也是重要原因。

从短期预报业务看,我国数值天气预报水平虽然比美国和日本的要差一些,但是没有天气要素和灾害性天气业务预报差距那样大,更何况我们在预报业务中还可以实时得到美国、日本和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的分析和预报产品。根据国家气象中心的检验结果,中国T213L31的大雨和暴雨的预报准确率与日本全球模式难分伯仲,但是大雨和暴雨的业务预报水平却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这说明在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条件下,我们仍然有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空间,关键是要改进我们的天气预报业务工作。根据目前天气预报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天气分析工作。

天气分析是天气预报的基础,目前预报员过多地依赖于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天气分析业务削弱造成预报员天气分析能力下降是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的重要因素。除了继续做好常规的天气图分析之外,目前要特别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天气分析工作:

1.加强新资料的分析和应用,提高应用水平。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卫星、自动气象站、

闪电定位仪、风廓线仪、GPS水汽站的建设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观测资料。这些观测系统构成了一个时空密度相当高的对灾害性天气监测的“天罗地网”,只要加强这些资料综合连续的分析,就可以提高灾害性天气的监测率和临近预报水平。当然,目前这些观测资料的质量和到达台站的时效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果关键时刻没有资料或“野值”很多或观测资料不能及时到达台站,那么灾害性天气监测和临近预报就成了无米之炊了。

2.要重视地面、边界层和高层资料的分析。不少台站的预报员仍然习惯于常规地面(只有国家基本站的观测资料)、850HPA、700HPA、500HPA天气图的分析(尽管人机交互的分析不足),不分析或者很少分析带有自动站资料的地面图、边界层中97

5、950、9

25、900HPA天气图(包括实况和预报),也很少分析高层100HPA、200HPA、300HPA天气图。我们可以在论文中看到这些天气图,但是天气预报业务中却很少有预报员去分析这些图。很多灾害性天气是在边界层酝酿起来的,对流层高层与中下层系统的相互作用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业务中不分析这些资料和产品怎么能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呢?

3.要重视物理量的应用。在天气预报业务中除了要分析天气图之外,还应当分析物理量场,不仅要分析热力条件,还要分析动力条件及热力和动力相结合的因子,全面地分析各种产生灾害性天气的条件。

4.要开发一个便于预报员进行以上分析的人机交互平台。要做好天气预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就必须分析各种新的观测资料、分析加密的地面天气图和边界层中出现的中尺度系统、分析高层系统及高中低层系统的相互作用、分析各种可能产生灾害性天气的物理量,预报员的工作平台——综合气象信息分析处理系统必须提供这些分析功能,做到尽可能便捷,并且要不断增加功能,向3维、5维系统发展。

二、加强天气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天气预报新技术和新方法很多,《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一书中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本文只谈四方面的内容。

1.数值天气分析预报产品的应用。虽然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的天气形势预报早已超过了有经验的预报员的预报,但是仍然存在预报误差,要研究数值模式对影响系统和降水、温度预报的误差,包括强度、时间和空间的预报误差,在此基础上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订正。与此同时,要加强数值分析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工作,提高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

2.灾害性天气临近短时预报方法。在新一代天气雷达的PUP产品中已有不少灾害性天气诊断和临近预报软件,那是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拿到中国来用就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订正。对每一种灾害性天气都要总结归纳它出现的条件,用于监测和预报。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客观定量的临近、短时预报系统,为预报员制作灾害性天气及其引发灾害的临近和短时预报提供科技支撑。

3.预报指标叠套(配料)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方法。目前台站在制作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时,客观方法很少,主要是根据经验画出落区。暴雨落区尚有数值降水预报产品可以参考,其他灾害性天气因为没有参考的客观预报产品,预报员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画落区线的任意性很大,必须开发客观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方法,其中预报指标叠套法不失为一种好的方

法。

天气预报内容范文第5篇

1 雷暴的加强与消散

通过研究分析可知,雷暴的加强受到不同因素的共同影响,其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两个或多个雷暴合并一起,产生强雷暴;第二,在大气层中形成的辐合线促进雷暴的加强;第三,雷暴与出流边界保持紧密相连的状态,促使多数的雷暴强度保持不变,少数雷暴出现持续性升高的现象;第四,雷暴产生期间,积云影响出流边界,或辐合线影响出流边界导致雷暴强度不断加强;第五,与雷暴保持联系的低层幅合强度在变大的过程中,会促进雷暴加强。

雷暴存在加强的现象,必然也会有消散的时候。雷暴消散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雷暴边界。雷暴边界以及雷暴跟出流距离的增加,雷暴中的暖湿气流就会被阻断,由此就会导致雷暴消散。第二,位能消除。随着雷暴的移动,其会逐渐转至另一区域,在相对稳定的区域内,有效位能逐渐消失,雷暴也就会随之消散。判断雷暴是移动到相对稳定的区域,可利用探空曲线,根据探空曲线还可观察是否有积云,通过判断积云就可了解该区域性质[1]。而实际中,气象观察员则是利用气象卫星图分辨率观察是否存在积云。如所观察的区域没有积云,表明处于晴空状态,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水汽相对较少。另外,在观察区域稳定时,还可利用雷达1 h前所测量到的累计雨量。在雨量较为充足的情况下,平流层就处于相对微弱的状态,由此该区域在短时间内就会保持着稳定态势。第三,雷暴尺度。在雷暴尺度逐渐减小时,其强度也就会随之变弱,并且雷柏周边的辐合线会促进雷暴消散。

2 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客观技术分类

在现阶段的科学发展水平,天气预报是测量雷暴与强对流的主要方法,同时还可借助自动算法。天气预报的结果的是预报员主观分析的成果,由此可以充分说明,天气预报员的预报技术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分析并观察我国大气特点,发现强对流表现的最为显著,而强对流在雷暴产生重具有促进性的效果。借助强对流的气候,天气预报员就能够加深对雷暴强化与消散的理解。将此作为判断根据,区分雷暴、龙卷风等类型强对流气候,对环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掌握雷暴分类与强对流天气客观技术,需要气象预报员具备各方面的能力。在满足相关条件的基础上,依据自身实践性检验与物理量统计分析,以此作为播报天气的一个因素。关于气象预报的使用技术,早在2011年的就已进行试验研究,以此来指导汛期,并在实际中发挥出相应的效果。针对不同的地方、不同季节,依据天气预报分类技术就能够区别其中存在的差异。而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深入,并不断完善和改进。

3 改进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的措施

在对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有一定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进这方面的技术,促使其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1 研发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监测预报技术

从最近几年我国气象部门使用的相关系统可了解到,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3.0属于参考性的,同时也只能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发灾害性天气短时临预报系统,也就是SWAN,对推广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实践操作期间,需采取有效措施改善SWAN系统。在研究的基础上,可将多源观测技术与强对流临近天气监测技术相互融合,以此来改善现有技术。借助自动站的瞬时风速、闪电、雨量、雷达图形等资料就能够研发出近10min的强对流天气预报监测产品。研究开发时,基于卫星资料MCS与雷达TITAN,通过算法来改进临近天气预报。同时利用监测、预报算法等多种方式来预测临近天气预报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

3.2 分析雷暴与临近天气尺度

为保证天气预报的信息更精准,气象预报员应在实践中不断强化。通过强化掌握中尺度系统的空间构造、结构组成以及演变过程。并将地面、高空的数值产品作为基础,在完善中尺度气象地面、高空综合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对于重要区域、时间段借助快速分析气象资料业务产品,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研发出新型的天气预报技术[3]。

3.3 精细化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

气象预报的过程中,提倡气象预报员使用SWAN系统技术来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在分辨具有高分率的天气预报产品基础上,利用多源资料的灾害气象、发展动力、物理参数以及热力特征等,客观判断雷暴与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通过这样的有效措施就能够总结并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区域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的特点以及概念模型。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促进预报技术的发展。在此过程中,间正规的概率应用于天气预报中,由此就可真正实现精细化雷暴与强对流天气预报。

4 结语

就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而言,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可谓属于系统性的任务。在考虑大气天气预报局限性的基础上,还应关注天气预报技术后期发展,并建设相应的业务体系,促进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

摘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气象科技不断更新,促使气象服务需求逐渐增加。在内外因素共同影响下,天气预报技术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通过天气预报可了解当地气象状况,而先进的天气预报技术可提供准确的气候信息。准确信息的供给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辅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基于此,分析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

关键词:雷暴,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

参考文献

[1] 唐文苑,周庆亮,刘鑫华,等.国家级强对流天气分类预报能力的检验[J].天气预报,2016(5):46-55.

[2] 赵钟博.雷暴与强对流临近天气预报技术进展研究[J].地球,2016,15(9):98.

天气预报内容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雾霾天气;绿色施工

近些年以来,全国部分城市先后持续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污染范围覆盖近270万平方公里,波及17个省市,影响近6亿人口,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大气环境、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社会紧迫需要解决工作之一。

今年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雾霾治理问题成为提及频率最高的热点之一。总书记在参加上海、广东及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均提到PM2.5等相关环境治理问题。习近平说,十八大上我们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意识在增强,认识也在提高,这是在一个发展阶段绕不开躲不开的事,治理空气污染要有定力和努力。总书记还强调,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

毋庸讳言,治理污染已是中国人的集体意志,上至中央最高层,下至社会最基层,莫不如此。总书记强调PM2.5关系民众幸福感,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对污染宣战,都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足以说明治霾等污染治理已刻不容缓。正如政府工作报告所显示的危机感:“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所以,“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进一步积极行动起来,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雾霾是雾霾天气是一种大气污染状态,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表述,尤其是PM2.5(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元凶”。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等。中科院的专项研究表明:“雾霾天气是人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直接后果”;机动车为城市雾霾的最大来源,约为1/4,其次为燃煤和外来输送,各占1/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雾霾。这就是在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对于建筑行业来说消除雾霾天气的应用对策。

(一)昌导绿色施工,把绿色施工做为一项最基本方法来解决除雾霾天气,绿色建筑对于气候和天气的环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实施绿色施工,应规划、设计阶段,在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通过科技和管理进步的方法,对施工图纸所确定的工程做法、设备和用材提出优化和完善的建议意见,把建筑业推进绿色施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切实推进绿色施工,实施建筑能效提升、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强化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使施工过程真正做到“四节一环保”对于促使环境友好,提升建筑业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绿色施工组织管理体系,现场由项目经理组织制定绿色施工方案及细则,负责组织绿色施工的实施;对绿色施工的关键点进行监控、动态调整。对现场所有管理人员进行职责分工,把绿色施工具体落实到位。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等方面具体地实施管理。

1.前期施工阶段,对施工道路、料场等进行硬化,降低裸土面积,;裸露场地和集中堆放的土方采取覆盖,建筑施工区域以进行覆盖绿化等措施,施工现场出口设置洗车槽应设置洗车槽。

2.土方作业阶段,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流漏的物料的车辆,采取全面覆盖密目网的措施,以减少扬尘,土方运输车辆采用全封闭车斗,保证车辆清洁,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达不要求暂停土石方开挖、运输作业。

3.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

4.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材料仓库采用全封闭库房,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5.构筑物爆破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用水化阻隔法,清理积尘、淋湿地面、预湿墙体、楼面蓄水、建筑外设高压喷雾状水系统、搭设防尘排栅和直升机投水弹等综合降尘。选择风力小的天气进行爆破作业。

6.机械设备与机具,定期保养机械设备,减少废气排放,控制空气污染。机械拆除前,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取清理积尘、拆除体洒水、设置隔档等措施。

7.建筑垃圾控制,对现场废物处理进行监控,每天不少于两次的全场清理清理可能增加扬尘的材料、废物;对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封闭式垃圾站,集中运出。

8.制定综合应对雾霾天气的专项应急预案,应对严重的雾霾天气,很重要的一点是制定综合应对雾霾天气的专项应急预案。联合开展雾霾天气影响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先做好顶层设计,使预案内容精细化、人性化和公众化,真正制定出操作性强的综合应对雾霾灾害的部门联动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应对措施,有效应对不利影响。

9.加强人员的培训教育宣传工作,聘请监测公司到现场测试空气质量,对检查发现问题区域,分析原因,制定控制措施。

解决雾霾天气问题也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我们要加强自身工作环境的严格要求外,也要呼吁环保执法人员加大工作力度, 也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这件事需要树立全民意识,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从共识到责任,从制度设计到贴地而行,重拳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共识。在民众的广泛参与、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下,中国的治污之路将一步一步坚定地延伸下去,“绿色美丽中国”将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2014年全国“两会”报告相关内容。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上一篇:幸福花开范文下一篇:信息资源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