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衙署建筑文化论文范文

2024-02-04

清代衙署建筑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女性作家作品因其作者的性别特色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和表达倾向。本文试图在赏析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前提下,粗略总结和简洁分析当代女性作家作品情感抒写的主要品质。

关键词:安意如 当代女性作家 情感抒写

一、《人生若只如初见》:书名之美

书名来自清代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这里天然带有种清新隽永的气息。这是一种淡淡的哀怨,淡淡的期许,淡淡的苦,淡淡的甜,一直淡到心里,令人回味。何况它的作者也有一个清淡却典雅的名字——安意如。

女性写诗词、文卷和小说不乏其人,但似乎都淹没在男人味极浓的历史长卷中,只有几颗闪亮的星星划过。直到现代才有“女性作家群”。女性作家表达出来的故事,轰轰烈烈也好,普普通通也好,千姿百态的人生,都让文学回归到生活,它们承载了人与文学走向开放的心灵轨迹。

相比男性作家作品,女性作家作品更多的是委婉和细腻,女性作家是在芸芸众生中真诚而善意地表达这个充满创伤世界的最有人情味的功臣之一。《人生若只如初见》,这个优雅的书名和一个雅致的女性作家的名字有天然的亲近,在某些阅读者的感受中,一连串的“最”又刺激人们的阅读期待,期待她带来一个新奇的古典诗词的世界。

二、谈诗谈词谈女子:情浓之美

古典诗词的花园是如此大且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当时只道是寻常”、“断肠人在天涯”人的爱和情,各种各样的心结,都浓缩在古人的诗和词中,这些作家多是男性作家,他们表达的情感由当代的女性去解读,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本书起篇就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为题,说纳兰容若的这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看似平淡,但像张僧繇的画龙之点,像西门吹雪的剑,准确优雅,概括了人生情之真昧。接着,以”“怨歌行”为分题,以史书上著名的幽雅贤德的汉成帝妃班婕妤的《怨歌行》、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五首》,还有刘禹锡的《竹枝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和纳兰的“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改”,为阅读主体,以痛惜的心态解析了班婕妤终被冷落,凄凉终老的悲情结局。

当代女性作家的感情感受敏感而深沉,更可贵的是在感知、感受和感叹之后的思索。一针见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有冷峻的目光和透彻的领悟。女性如何立身立足,如何平静而幸福地生活,是千百年来常常困扰女性的人生主题。安意如通过描述典型历史人物的故事和描绘其内心世界的挣扎,去挖掘人物性格内涵,并揭示个人的分析和结论:女性需要独立的境界和个性魅力。这比起古代女性诗人纯粹的悲伤和哀怨要深刻和清醒。时代进步和思想发展在女性作家人生思考中的投影得以鲜活展示。

观照王安忆“三恋”系列(《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这位女性作家早就坦白而大胆地描写男人与女人的故事,直率地从性别角度来思考两性之间的联系,同样具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思想体验。王安忆为此曾受到质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人意识到这是在追寻理想生活中现代人必须经历和感受的。正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生理本能及心理渴望,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现出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欣赏,此为这些女性作家代表社会女性做出的答案。

安意如没有通过创造故事来透露这种思想和情操。她谈诗谈词,回顾古人的情怀,说出个人的思考和判断。她的语言满怀同情,满怀爱怜,淡雅而清澈,引人深思,启迪人心智。

三、谈悲谈喜谈爱情:思深之美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紧接着的,以“长恨歌”为分题的内容,从班婕妤谈到了杨贵妃。女性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几千年来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约束,使女性对于爱情和婚姻问题更为敏感。事实上,爱情婚姻问题也是当代女性作家的主要表达内容,多抒发对爱情的理解及对婚姻实质的认识。在追求真善美的情感同时,又多了一份冷静的思考和理性的透视,她们结合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

安意如在《人生若只如初见》中专门写了李冶(李季兰)的人和诗歌。她最先提到《八至》,并用“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作为这个章节的题目。她评价这首诗歌是“语言淡致,平中见奇绝”,“至亲至疏夫妻”“可算是情爱中的至理名言”。安意如对李冶的风流放浪给予客观的评价和默许,这种态度和结论也是和历史公论不太一致的。当代女性作家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许就是这样,借用池莉一部小说的名字——“不谈爱情”。她们想倾诉的是爱情走入现实生活后,女性的真实情感和生命体验。所以,安意如理解了杨玉环,歌颂了李隆基,鄙视了白居易,认可了李冶。

如果一个作家讲的故事在读者细想之后,给读者这样的一种感觉:她在说我的故事,拉着我一道行走,一起思考,作品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是我想说的。那么读者被感动了,她就成功了。最终成功的作家,就是能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每一代人都能在她的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看似丑也好,美也好;穷也好,富也好的人群中,掩藏在内心深处的生命渴望,再也不需要美丽的外衣和窗帘,它在作家细致的描述和真诚的书写中已展露无遗。也许外表看不出,但读者的眼睛,眼睛里的湿润泄露了读者的心。

四、谈文谈思谈人生:表达之美

作家创作是有缘起的,换句话说,是有一些感悟和体验促使他或她拿起笔书写。表达什么,怎样表达,也许对于作家来说并不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行为取向,但是肯定有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做支撑。当代社会文化多元,社会中各种意识及行为的对立和矛盾突出,和谐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必然追求和选择。和谐的一个重要途径和表现方式或许就是“爱”。在社会架构中,最小的,最原始的单元无疑是男性和女性。男女性别人群的爱与分离,可能是社会稳定与否的最直接的诱因。早在“五四”时期,周作人就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学即人学”,主张研究文学对人生的各种问题。其实,作为一种不用言说的动机,任何文学作品都直接或者间接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经验。安意如是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人生开始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了男女之情爱。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某种价值观认为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交换和有偿使用,包括感情。怎样看待和守卫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经历,成为刚开始个人生活的80后代表者——安意如要表达的思考内容。安意如没有去构思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自己创造的故事中寻求男女权利结构和权利关系,在新故事中用书写的文学话语实践展示了自己的思想触角和审美体验。她阅读了古典诗词。中国漫长的古典诗词的历史,积聚了人类丰富的感情故事和平衡男女两性的相处规则。这是个挖掘不尽的资源宝库,用于承载现代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于男权主体社会法则的反叛。安意如从“常恐秋节至”的班婕妤谈起,谈到“惆怅庙前多少柳”的薛涛,说到女子的妖娆和淡定;谈到“从此无心爱良夜”的李益爱霍小玉,说到男子的负心与女子的决绝;谈到“从别后,忆相逢,几回相逢是梦中”的晏几道,说到男子的深情和执着;谈到“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的纳兰容若“一片伤心画不成”对于门第的认知和爱情的得失感怀。一系列的诗词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个故事回荡读者心里,爱与恨,悲与喜,生与死,情感的波澜和思索的沉重,起伏跌宕纠结着读者的意志和情怀。优雅的语言与叙述,缓急交错的情感宣泄,古雅的线条和古朴的色彩绘制的图画,立体交织出“美丽与哀愁”和“温暖与细腻”,让人恍惚间改变了身份证明,成为了曾经的文学标本。

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身体叙事”小说,在当代女作家群体中代表有林白、陈染和海男等。她们曾经用最激进的表达方式呈现现代女性的天然本能和生理欲求。从身体欲望坦然表达的角度传达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与女性躯体相联系的“身体叙事”小说体现了当代女作家新的文学价值取向和表达形式的拓展选择。与她们相比较,安意如们似乎又回归了宁静和祥和,似乎是女性作家代表现代女性们在激烈的抗争过后,重新对自身和两性群体去考量,用更加理性却充满感情的方式去反思两性相处之道,这种表达方式因此具有了更加和谐之美。

五、结语

本书末章以纳兰的《浣溪沙》中的“当时只道是寻常”为题,字里行间掩饰不住对纳兰为人和诗词的喜爱。从中透露出的对中国诗词阅读的见解,对人生的看法,都能使读者产生心有灵犀的感动。

在当代女性作家作品中,不乏铿锵有力的,对社会历史进行哲学性思考,对民族文化传统及人性进行思索的作品;也有大量在遗世独立中审视女性原欲觉醒之美及从认识自身开始对世界探索的独有体验的作品;也有散文作品,以清秀的文笔,深刻的认知和淡雅的意境感动读者。总的来说,当代女性作家对情感世界的书写更有独特的细致与生动,并逐渐在传承中发展出对个人情感和思想体验的高超表达技巧以及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参考文献:

[1]安意如.人生若只如初见[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2]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3]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4]曹文轩.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1).

[5]陈国恩.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4).

[6]钟立.“身体叙事”小说探讨[I].武汉: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5).

上一篇:节能房屋建筑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区域经济规划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