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贸易壁垒背景论文范文

2023-12-12

绿色贸易壁垒背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世界各国都逐渐重视环境保护。由于贸易也会带来环境的破坏,所以为了环保,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当然,有时,一些大国也以此为由,来阻止其他国家的贸易发展,而我国也遭受了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本文将通过我国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来分析我国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原因和应对的办法。

关键词:绿色壁垒;贸易保护;措施方法

引言

近些年来,人们倡导绿色贸易。对环境的逐步重视,对我们人类是有好处的。但同时,由于我国这方面技术的落后等原因,屡遭绿色贸易壁垒,损失了我国的利益。那么,该怎样能够较好的解除绿色贸易壁垒,使得我国国际贸易更好的发展,这值得我们深深思考。

一、 绿色贸易壁垒概况

(一)绿色贸易的发展

绿色这个概念,最先兴起是在上世纪60 年代。在那时,绿色运动在西方兴起,1972年由西方科学家、经济学家等知识界知名人士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公布了名为《增长的极限》报告。报告指出,世界环境已经超出了它能承载的限度,这造成全球的经济只能有几十年的增长。为此,人类必须改变其固有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乃至社会组织。紧接着,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地球峰会”,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协调人与自然的正确方向。这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人类一项迫切的、不可推脱的重任,绿色浪潮随之席卷而来。而这时,国际贸易已经进入了服务贸易时代,由于此会的召开,扩大了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使得国际贸易向绿色贸易的方向发展。

(二)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些国家以保护生态资源、生物多样性、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

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加深。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区域集团的贸易额,以及经济发展。这也加剧了区域之间的贸易竞争,而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各区域各国家就会采取非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或本区域的市场,增加其竞争力。那么,这时正是人们对绿色产品的重视,于是绿色贸易壁垒就成为了一种较隐蔽的非关税壁垒的一种手段。1994年4月,WTO正式将环境保护、稀有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列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

比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这些都是由于绿色壁垒而产生的一系列事件。

二、我国绿色贸易现状

关于我国的绿色贸易现状,将分类来进行分析。

(一)我国的农产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但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国农业方面的技术落后,使得一些产品无法做到绿色生产,或者无法达到绿色标准。这就造成了别国不进口我国农产品的一个原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与发展,造成了绿色壁垒。这样的绿色壁垒,直接和间接的使我国损失了100亿美元左右。

我国曾经向日本出口大米,日方规定的检验项目多达56个,其中有90%以上是卫生和检疫措施项目,而一般仅检验9个项目。由此就可看出,日本将此作为壁垒,使得我国的农产品无法进入其市场。还有,我国向日本出口的家禽,其卫生标准要求竟高出国际卫生标准的500倍。我国出口至德国的蜂蜜曾经因为不能满足进口方的特殊卫生要求,使输往德国的3万多吨蜂蜜不得不停止出运而退出欧洲市场。

(二)我国的纺织服装业

纺织工业是我国出口创汇支柱性产业,这一行业的对外依存度很高。2001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创汇52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7%,其中服装出口约占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0%,即312亿美元。但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产品相当一大部分是以初级加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较大。曾经,青岛金泰家纺有限公司在与欧洲某大型连锁企业洽谈一笔金额高达70多万美金的出口合同时,仅仅就因为产品原料中的锦纶丝染色牢度这一个指标很难达到欧盟规定的标准,为了规避风险,最终金泰家纺有限公司不得不忍痛放弃。 还有江苏某集团向德国出口一批针织品被中间商处以16万美元的罚款。据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服装业要进入发达国家,目前还需解决绿色贸易这一问题。

(三)我国的机电产品

随着机电产品出口总量不断提升,我国已成为机电产品出口大国之一。198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达到16.8亿美元,排在世界第28位,约占世界机电产品贸易额的2%;1996年以482.1亿美元上升至第15位,但出口额仅相当于美国、日本的1/7、德国的1/6;200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突破千亿美元,占世界机电产品总出口额的3.4%。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世界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提升至8.5%,在世界机电产品出口国排位升至第四,仅次于德国、美国和日本,迈入世界机电产品出口贸易大国行列。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机电贸易比重逐年增加。 但当,1995年我国的机电产品成为我国第一大出产品时,就遭遇了绿色壁垒。因为机电产品的附加值很大,可以创造很多利润,其附加值主要靠技术来支撑,但我国的技术落后,附加值不如他国,所以这方面还面临着很大的障碍。2009年国外对华的机电产品发起的贸易救济案件排名第三,仅次于冶金和化学工业。国外对华机电产品制造贸易壁垒的手段是以反倾销和特别保障措施为主,2009年,国外对华机电产品就发起反倾销14起,特别保障1起,我国由于机电产品所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日益频繁。其中,阿根廷对我国的机电产品就发起了5起反倾销,占对华机电产品反倾销总数的1/3。

三、我国绿色贸易壁垒所反映出的问题

(一)农产品

我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的技术水平不高,造成一系列的产品无法达到环保标准。生产环保安全型产品成本高,难度大。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同时,我国产品的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使得一些不良产品进入市场。这不仅扰乱了市场原有的秩序,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信誉度,使得一些国家不敢再进口我国农业产品。

此外,我国农产品还存在过量用药的问题。由于我国的大部分农业生产者只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利润,大量使用农药,而不考虑环境问题和大众人民的身体健康。再加上商家的投机心理,使得农药大肆污染环境,和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这些问题,使人民群众忧心忡忡,买菜还得挑三挑,太好的还不敢买,觉得是农药放的太多了。连我国人民都如此的担心,那么农产品造成的绿色贸易壁垒是显而易见的。

制度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们。由于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对完整的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与措施,使得农药在生产、销售、运输、使用、储存和废气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污染。

(二)纺织服装业

商家环保意识和观念淡薄,只注重获利。我国存在一普遍现象,纺织业中的上游企业——原料商、面料商、印染制造商等很少有积极申请生态纺织品认证的,而且我国七万多家服装企业中,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寥寥无几。

环保法规和标准不完善。我国的纺织品检测标准与国外有很大差别,尤其是对产品有害物质的检测还没有形成规定。2001年1月至10月321批出口纺织品在张家港出入境检验,共有201批产品因国外要求指标高于我国国家标准而被退回。

环保技术落后,没有先进的技术处理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也没有先进的技术使得纺织服装品制造成本降低,生产环保服装。

(三)机电产品

技术问题是一大问题。我国生产机电的技术水平落后,无法满足其他国家标准,进而无法出口。同时,国外的机电标准日益严格,给我国设置了很大的障碍。比如通过设置CE标志,来构建壁垒,CE标志是一种安全认证标志,被视为制造商打开并进入欧洲市场的护照。欧盟自1996年1月1日起,有权拒接未贴CE标志的产品入关。其后,澳大利亚、美、加、日、韩也模仿欧盟的做法。这种连锁反应使得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受到困难。实行CE标志认证后,截至2004年4月使我国向欧洲出口的额度大幅下降,冲击我国40亿美元产品的出口。

总之,从绿色贸易壁垒反映出的问题有很多。其中技术问题,环保意识问题,制度问题占主要原因,还有国外的标准日益提高,向绿色通道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造成了我国较为严重的绿色壁垒。

四、针对我国绿色贸易壁垒的解决方法

(一)设立法规

通过立法、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类标准,并建立各种规范化运作的符合性评定程序,来建立中国自己的“绿色”保障机制。在全面提升自身竞争能力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绿色”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的市场管理体系,发挥政府在区域优势发展中的战略指导作用。

(二)提高技术水平与鼓励创新

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大技术开发,注重技术人员的培养,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注重研究绿色技术,鼓励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认识到我国与国外企业在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实质性差距,清醒认识到我们的企业发展观念与国外企业的明显差距,进行绿色制造。

(三)培养绿色意识

加强环保教育,使得绿色意识深入人心。培训企业人员与消费者的环保意识,进行绿色生产与消费。让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从我做起,严厉批判破坏环境的生产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其意识到自己“非绿色”生产的错误性。同时,加强环保宣传,顺应绿色潮流,使得民众提高环保意识,尤其应强化农民和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人才。

(四)加强国内与国际间的合作

通过积极地合作与交流,要努力争取国际社会更多的环保技术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环保企业。当我国某些企业受到绿色贸易壁垒时,政府应出面,积极利用WTO的相关协议和原则,通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出口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资料和有关证据的共享,降低单个企业应诉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胜诉率。同时,还应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和义务、帮助支持发展中国家减少污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利时机,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在此同时,要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出口贸易伙伴国的多元化。

我国还需做很多方面的改善,这仅是单纯的几方面。国际贸易之复杂,贸易手段之隐蔽,单单发展这几个方面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积极发展并及时调整应对措施。

五、结语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民的健康难以保证。此外,我国屡遭绿色贸易壁垒,造成贸易损失。我国除了应该加强本国综合实力的提升,也需要积极发展绿色贸易,加强环保教育,同时,努力发展绿色技术。(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

参考文献

[1]伊素芹.《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北京中农福得绿色科技有限公司

[2]阿里巴巴.咨询.贸易频道.《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如何突破绿色壁垒》

[3]纺织技术库.《纺织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启示》

[4]杨长涌《后危机时代我国发展绿色贸易面临的形势与战略支撑》

[5]经济法《从WTO规则看“绿色贸易壁垒”及中国的对策》

绿色贸易壁垒背景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绿色贸易壁垒作为新型贸易保护措施,顺应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球进出口贸易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福建省是茶叶贸易出口大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成为福建茶叶贸易出口的主要障碍,针对绿色贸易壁垒对福建省茶叶贸易出口影响,从法律层面提出建立茶叶绿色包装制度、茶叶质量标准制度以及茶叶质量监控等制度。

[关键词]茶叶出口;绿色贸易壁垒;法律应对策略;福建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4.094

1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绿色贸易壁垒”(Green Barriers)是福建省学者首创。绿色贸易壁垒提出后,福建省学术界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进行了研究。苗建军(2004)指出,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以保护资源和环境为目的,对不符合国际和本国的进口商品实行限制或禁止的非关税壁垒。[1]张兰、李叶欣(2005)指出,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目标,所采取的限制外国商品进入本国所设置的贸易障碍。[2]在上述概念基础上,笔者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出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依据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所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禁止商品贸易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与其他非关税壁垒相比,其特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1 产品适用的广泛性

广泛性是绿色贸易壁垒适用产品的特征。绿色贸易壁垒是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的手段,适用的产品涉及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及工业制成品。就产品过程而言,绿色贸易壁垒涵盖了产品从研发到运输储存的整个生命周期。从产品范围看,绿色贸易壁垒涉及的商品范围呈现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扩展的特点。

1.2 纠纷解决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合理性,主要体现在绿色贸易壁垒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健康的功能。绿色贸易壁垒的合法性体现在: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国际条约、国际协议、GATT与WTO环境条款以及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国际法依据;另外,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国内环境法律法规的国内法依据。因此,当商品贸易双方发生纠纷时,双方都会寻找法律法规依据,使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合法性。

2 綠色贸易壁垒对福建省茶叶贸易出口的影响

2.1 负面影响

2.1.1 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福建省茶叶贸易出口和出口额

绿色贸易壁垒是进口国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直接或间接采取限制商品贸易的措施。为限制或禁止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利用技术垄断优势,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技术和环境标准。以茶叶为例,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福建省茶叶质量因为达不到相关标准而被拒于市场之外,限制了福建省茶叶出口,福建省茶叶出口额和出口数量降低。例如,2014年12月,福建省出口到亚洲的茶叶为5874.3吨,出口额同比下降了40.2%,其主要原因在于绿色贸易壁垒为茶叶出口设置重重障碍,限制或禁止茶叶出口,茶叶出口形势严峻。

2.1.2 绿色贸易壁垒加剧了污染产品与污染产业的跨国转移

污染产品与污染产业威胁着生态质量。绿色贸易壁垒在茶叶贸易出口中具有不对称性。发达国家具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发达国家依据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措施以及法规标准,对出口国的茶叶制定了高标准的质量要求和环境标准,限制或禁止福建省不符合标准的茶叶进口本国。同时,发达国家政府针对本国企业和污染行业也制定了苛刻的环境标准和准入门槛,在利益驱动下,发达国家污染产品以及污染密集产业为逃避本国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就会将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进行跨国转移,转移到环保政策和标准宽松、环保法律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

2.2 正面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是一把“双刃剑”[3],对福建省茶叶出口具有积极作用。例如,茶叶出口企业要实现茶叶的顺利出口,就必须严格按照进口国提供的强制性技术检测标准,严把茶叶生产加工各环节的质量关,打造无公害绿色茶叶,达到进口国要求的茶叶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增强了出口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扩大茶叶出口规模,增加茶叶出口市场份额,有助于加速福建省绿色产业发展以及茶叶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茶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茶叶出口市场走向多元化[4],保障和实现国民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

3 福建省应对茶叶贸易出口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策略

3.1 建立茶叶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Green Package)是易于回收或再利用的包装。为推行绿色环保理念,提倡绿色包装,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再循环法或再利用法强制产品包装。例如为了强制使用绿色包装,日本强制推行《回收条例》,德国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令》。茶叶绿色包装是茶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绿色环保向生态化、环保化方向发展。茶叶绿色包装包括外包装和内包装,体现在包装所使用的材质。发达国家将绿色包装归纳为4R特征,即Reduce(减量)、Refill(重新利用)、Recycle(再循环利用)、Recovery(再回收利用)。茶叶绿色包装有利于树立茶叶绿色品牌形象,体现了绿色设计理念在茶叶包装上的推广。在茶叶出口贸易中,福建省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茶叶绿色包装制度。

3.2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制度

茶叶质量是茶叶特性及其满足消费要求的程度。[5]茶叶符合特定的质量标准就会使茶叶符合特定品质,满足人们对茶叶的某种需要。茶叶根据质量标准制度的需要,可以分为国际茶叶标准、国家茶叶标准、行业或地方茶叶标准。茶叶质量标准是人们根据茶叶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生产、包装、运输以及工艺要求而制定的质量标准。目前,福建省制定的茶叶质量标准制度与国际茶叶质量标准制度具有很大差距,导致国际茶叶贸易出口中屡次被拒之门外。为推进茶叶顺利出口,占据国际茶叶市场,政府就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制度,对拟出口的茶叶依据国际茶叶质量标准制度执行,严格控制茶叶质量标准。

3.3 建立茶叶质量检验、监督及认证制度

在国际茶叶贸易中,为增强茶叶国际竞争力,提高茶叶信誉,世界上很多茶叶进出口国都建立了茶叶质量检验、监督及认证制度。例如,美国设立专门的茶叶检验部,负责抽样检验进口茶叶,禁止污染变质或不符合标准的茶叶进口。为提高茶叶质量,发达国家制定了茶叶认证体系及制度,通过ISO14000、HACCP认证制度的实施,检验监督茶叶从生产到食用全过程。为提高茶叶出口贸易额,福建省要严把茶叶质量关,加强茶叶生产及销售各环节的检验及监督,同时政府要大力推行HACCP认证体系,建立茶叶质量认证制度,执行茶叶监督管理及质量检验等职责。

3.4 建立绿色税收制度

绿色税收制度是通过税收政策保护生态环境,助推茶叶绿色发展。在福建省茶叶贸易出口法律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中,福建省可以借鉴国外环境税收制度,建立茶叶绿色税收制度,达到WTO环境成本内部化要求。从长远看,绿色税收制度能够激励茶叶生产企业降低环境污染,体现公平合理原则。同时,通过关税制度激励国外茶叶生产企业出口优质茶叶,提高对污染进口茶叶的关税,取消符合质量标准茶叶的进口关税,实现进口关税绿化;开征系列污染产品税,对清洁生产、综合回收利用茶叶生产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制度引导茶叶生产企业提升茶叶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苗建军.试论“绿色壁垒”下的纺织品服装出口[J].国际贸易问题,2004(7):31.

[2]张兰,李叶欣.绿色壁垒与 WTO 竞争政策之法律关系探析[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5(2):68.

[3]张梅霞.正视“绿色璧垒”[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3):23-25.

[4]闫兴凤,姜萱,李高平.跨越绿色贸易壁垒促进安徽省茶叶出口贸易[J].安徽农学通报,2011(13).

[5]鲁成银.茶叶质量安全[J].茶叶,2004(2):67-79.

绿色贸易壁垒背景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其中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同时,消费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正在逐步增加,已经成为我国绿色转型发展的障碍和制约因素,绿色生活方式亟待形成。我国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提出了“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以及“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2035年远景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绿色转型和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攻坚期,大力推动绿色消费,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引擎。

绿色消费的概念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 世纪议程》首次提出,“所有国家均应全力促进可持续的消费形态”。1994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将可持续消费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物质的使用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2015 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了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第12项为“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模式”。提出“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是指促进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建造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以及让所有人有机会获得基本公共服务、从事绿色和体面的工作和改善生活质量”。

我国的可持续消费相关理念与实践与国际发展进程基本同步。早在1993年原国家环保局就建立了中国环境标志计划,通过减少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促进企业环境绩效改善,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2016年国家发改委与原环境保护部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绿色消费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特征的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崇尚勤俭节约,减少损失浪费,选择高效、环保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总体上看,我国绿色消费内涵与外延,可以从五个维度理解:一是在理念上,绿色消费鼓励消费的可持续性和绿色化;二是在数量上,绿色消费体现消费的适度性和减量化;三是在结构上,绿色消费体现消费的合理性和平衡性;四是在内容上,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五是在方法上,以消费环节带动生产、流通及处置全过程绿色化。

绿色消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伴随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包括:消费规模持续快速扩张,居民消费增长空间巨大;居民消费已从温饱向小康转型升级,消费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快速提升,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消费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持续刚性增长,过度型、浪费型等不合理消费方式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消费已成为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绿色消费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绿色消费可以通过多重传导机制推动绿色转型。消费的绿色化对生产的绿色化发挥着引导和倒逼作用,经过绿色理念和措施引导的消费规模、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质量、消费偏好的变化必然会传导到生产领域,影响着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方向、生产方式的改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品质的改善。绿色消费也是促进绿色生活方式形成的核心内容,是推动全民绿色行动的有效途径。绿色消费活动可将绿色理念与要求传递、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带动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理念和要求,形成绿色生活全民行动,培育生态文化价值观。

二是绿色消费能够成为绿色转型的新动能。当前我国绿色消费需求和市场不断扩大,居民消费不断升级,绿色消费种类不断丰富,绿色消费群体规模不断扩大,绿色消费意愿不断提升。绿色消费的转型升级可以引领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为代表的绿色生態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新,通过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创造新的绿色消费需求,这种绿色生产与消费、绿色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循环不仅能够促进经济绿色增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可以大幅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成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内生条件,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三是绿色消费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立引领绿色消费模式的制度机制,一是可以将生态环境治理结构从生产环节拓展到消费环节,拓展了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域,有助于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制度体系;二是消费是社会公众的基本行为,绿色消费可以促使公众真正进入环境治理过程,用其绿色消费行为以及绿色生态产品选择倒逼企业改善环境行为,增加绿色生态产品和绿色生产供给,是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实行动;三是消费端可通过供应链将绿色选择要求传导至生产端,可以引导产业链条中的“绿色先进”企业管理“绿色落后”企业,开辟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途径,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绿色消费推动绿色转型的典型案例: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引导公众绿色生活,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是我国在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领域,最有代表性,也是最成功、最权威的绿色生态产品认证制度,是1993年原国家环保局按照国际规则建立起来的,其绿色的“十环”标志,寓意着全民联合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中国环境标志秉持生命周期全过程管理理念,以产品为载体,向上连接着生产者,向下连接着消费者。通过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包装运输、使用和废弃等各环节提出绿色标准和要求,以认证为手段向市场提供绿色产品供给;同时,通过向消费者释放绿色产品信息,促进消费者绿色选择,并倒逼生产绿色转型。每一个中国环境标志标签,都是一面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帜。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国环境标志对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為市场提供了大批绿色产品供给。截至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现行有效的中国环境标志产品标准共104项,产品种类涉及汽车、办公设备、家具、电子产品、日化产品、纺织品、建筑材料等300多个大类。有5000余家企业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证书,涉及证书1万余张、产品型号近160万个,年产值4万亿元。中国环境标志也为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提供了支撑。据财政部统计,2010-2019年全国优先采购环境标志产品金额共1.228万亿,其中2019年达718.7亿元,占当年同类产品采购规模的88%。

二是促进了污染物减排和资源能源节约利用。中国环境标志将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污染减排和节能降耗作为主要关注点,并通过标准的持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污染物减排和资源能源节约,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了较好的环境绩效。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减少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213.9万吨,二氧化碳653.75万吨,总磷5297吨;减少难降解的塑料包装5026.6吨,塑料原料消耗0.95万吨;节能194.03亿千瓦时,节水2.53亿吨,节省纸浆149.04万吨。我国自2011年起实施环境标志绿色印刷,推动了印刷行业的绿色发展。该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每年减少15%,设备能耗降低15%;全国13亿册中小学教科书全部实现了绿色印刷。

三是积极拓展国际合作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2005年起,中国环境标志与澳大利亚签署了第一个环境标志双边合作协议,开启了中国环境标志国际化征程。目前中国环境标志已与德国、日本、韩国、北欧、美国、俄罗斯等1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推动了中国环境标志国际互认,提高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减少了国际绿色贸易壁垒。2008 年中国环境标志加入全球环境标志网络(GEN),2012 年通过了全球环境标志互认,并连续六届当选为GEN理事,为中国环境标志在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也在制定全球环境标志发展战略中贡献了中国智慧。

四是促进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明显提升。根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发布的《中国公众绿色消费现状调查研究报告(2019版)》,绿色消费的概念在我国公众的日常消费理念中越来越普及,有83.34%的受访者表示支持绿色消费行为,其中46.75%的受访者表示“非常支持”。在对“中国环境标志”的了解程度方面,消费者对 “中国环境标志”的认知度从2014年的38.60%上升到70.95%。另外,企业采购、使用和销售环境友好的绿色生态产品和消费者购买安全放心的绿色生态产品的意愿不断增强,公众对绿色食品、绿色家装、绿色包装等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消费者不仅愿意购买高品质的绿色生态产品,同时也关注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推动绿色消费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国正处在推动消费绿色转型的机遇期、窗口期,居民消费方式和意愿发生明显变化,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随着公众的环境意识、参与意识和环境维权意识明显提升,对享有良好生活质量的要求和期待日益增长,已形成了推动绿色消费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我国绿色消费存在政策推动力不足、绿色生态产品供给不足和企业及公众绿色消费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应抓住当前绿色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系统谋划,分解目标,持续完善和不断创新推动绿色消费的制度、政策和行动。

一是把绿色消费作为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建立绿色消费社会治理体系和机制,开辟生态环境治理的新途径。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绿色消费社会治理体系,明晰在推动绿色消费中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能定位、社会组织的职能作用,鼓励企业承担更多环境社会责任,同时建立面向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激励和惩戒制度。

二是顺应社会绿色消费升级的趋势,健全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体系和绿色标识认证体系。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围绕与居民生活和消费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用等环节,加大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研发与认证,扩大绿色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居民绿色消费需求。

三是完善和强化推动绿色消费的市场和经济激励政策,引导绿色生态产品的供给和居民消费的绿色选择。研究财税、信贷、金融、价格及市场信用等方面的绿色消费激励政策,探索建立“十四五”政府绿色采购目标指标,提升绿色生态产品的竞争力,让生产者和消费者从绿色发展中获得实惠。

四是加强绿色消费的宣传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时尚。将绿色消费理念融入到各类教育培训、创建活动、考核指标中,加强对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绿色消费的能力建设。建立全国绿色消费信息公开平台,加强宣传和示范推广。

(本文部分观点来源于国合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社会治理专题政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绿色贸易壁垒背景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国内环境管制政策和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使得“高耗能、高污染”的装备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的绿色竞争力迫在眉睫,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生命全周期视角,在系统研究产品设计至产品废弃处置各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素及作用机理后,构建多阶段、多层级的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的评估指标体系,为促进装备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基础。

关键词:绿色竞争力;生命周期;指标体系

资料显示,装备制造业产值占中国GDP总额的四分之一,是我国工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积极抢占装备制造领域是我国谋求世界工业强国的战略重点。然而,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装备制造业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产出”特点日益凸现。近年来,装备制造企业出口遭遇绿色环保、技术标准等贸易壁垒增多。另外我国出台了新大气法等一系列环保政策,史无前例地加大了对企业环境行为的管制。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微观主体之一,也是节能减排转型发展的主力。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和国内环境规制政策是高悬在装备制造企业头上的双刃剑,挑战与机遇并存。在新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中国装备制造业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从最初的原材料采掘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进行全过程的绿化,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才有坚强的微观基础。为此,本文从生命全周期角度,尝试构建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客观评估和反映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综合状况,为企业提高绿色竞争力起到精准导航作用。

一、企业绿色竞争力相关理论与评价方法文献综述

竞争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动力。国际上对企业竞争力理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几大经典学派,如以Michael Porter(1990) 为代表的环境学派、以Birger Wernerfelt(1984)和Barney JB(1991)为主要代表的资源学派、以Brian Loasby和Christian Knudsen(1995) 为代表的企业能力理论。企业绿色竞争力是在绿色经济形势下提出的新概念,将企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纳入企业决策的影响要素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符合市场竞争的绿色标准,从而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持续获得竞争优势。

本部分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国外文献综述

国际上对绿色竞争力概念的论述较少,主要从环境管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这一方面切入,并依据观点不同分为两派。悲观派认为环境管制会使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精力来应对环保压力,增加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如Walley.N 和Whitehead.B.(1994)认为环境管制使企业承担巨额费用,无力投资有前景项目,从而降低竞争力;Jaffeetal (1995)认为企业受到环境管制要为解决污染问题直接耗费成本,还因进行环保所需的生产要素价格间接提高花费成本。

而乐观派认为,环境管制将促使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活动来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从而有利于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Michael Porter(1995)认为,合理环境管制可以激发被管制企业进行创新来产生效益;一些学者如Gabel,Sinclair-Desgagne(1997)认为环境管制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减少组织内部的非效率;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环保技术来创造竞争优势,如Sam·Fankhauser(2013)提出一个国家的绿色竞争力是向绿色经济转型的核心,将成为全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研究观点大体倾向于乐观派,认为环境管制势在必行,对企业提高竞争力有积极作用。

(二)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对绿色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如洪小瑛(2002)认为绿色竞争力由绿色的资源、技术、管理等综合作用形成的系统概念;陈红喜(2005)对各家观点进行提炼,定义企业绿色竞争力为相较之竞争对手,某企业能够协调环保需求更有效地供应契合要求的绿色产品和服务,提高市场份额,获取效益,从而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目前对绿色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众多,主要评价方法如表1所示。

(三)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前人的研究丰富了绿色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绿色竞争力的测评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但仍存不足。国外缺少对绿色竞争力影响要素的探究和归纳,国内学者没有系统涵盖生命全周期各阶段。既有文献缺乏专门针对装备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评估体系,普适性的评价体系只能发挥指导作用,对装备制造企业缺乏可操作性。基于此,笔者在参考前人研究基础上,从生命全周期的视角,尝试构建能全面反映装备制造企业产品的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

二、基于生命全周期理论的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要素及作用机理

从生命周期视角考察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影响因素,需从最初的产品设计到最终的废弃物处理,进行全过程的跟踪与定量分析,找出企业绿色竞争力在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影响的因素,探究其影响路径,对症下药。

要解决装备制造业面临的耗能与污染问题,提升自身的绿色竞争力务必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实施生态设计,从源头来降低有形产品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减少直接的生产成本,同时降低污染的排放量减少后期的治污成本,提升绿色竞争力;而原材料选择方面,应采购绿色原材料,并选择绿色供应商,在减耗、节约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生产过程中,绿色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清洁生产”的实践,进行绿色的工艺设计,减少生产环节,实行节能管理,持续地利用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在销售阶段绿色竞争力需要绿色的销售网络进行支撑,即绿色包装、绿色物流、绿色存储以确保产品能以最有效、最绿色的方式从工厂运送到客户手中;在产品使用阶段,装备制造企业作为服务方应当以便利客户为导向,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而产品用后处置阶段,企业应当完善旧件回收系统,并保证三废的稳定、持续达标,减轻环境压力,降低控污费用,提升企业环境友好形象。

可以看出,在最初的产品研发设计到最终的产品用后处置,都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装备制造企业因其高耗能、高污染的特性,更需全方位把控好各个环节,在入口减少消耗,在出口降低污染,是提高绿色竞争力的高效路径。

三、基于生命全周期理论的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设计评价体系应当在进行调研考证后,综合定性、定量,科学、客观地展现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真实情况。

创新性原则。本文立足新的视角考量企业的绿色竞争力,涵盖了产品研发设计、原材料采掘与生产、产品制造、产品销售、使用和废弃物管理,立意新颖。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筛选需要考虑定性指标是否可合理量化以及定量指标数据是否方便搜集。本文在筛选指标时兼顾可操作性,使得数据真实可取,客观反映真实情况。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

本文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就是以生命周期为视角出发,围绕评价目标,将指标分层剖解,最后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从而保持严谨的逻辑连贯。如表2所示。

设计环节是促进装备制造企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重要桥梁,在技术创新上形成先行优势,将从根本上来降低有形产品对资源、能源的需求,来减少直接的生产成本,同时降低排污量减少后期的治污成本。因此企业的生态设计能力应当在各阶段占据首位。

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多为复杂庞大的机械装备,配置众多,在生产过程中高耗能、重污染,因此实行清洁生产,控制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对企业提升总体的绿色竞争力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企业的绿色生产能力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性仅次于生态设计能力。

2015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十大类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2.5亿吨,回收总值为6446.9亿元,工程机械等8个领域35家机电产品再制造企业作为试点,经认定的再制造产品达到100余种。由此笔者认为,产品的用后处置阶段是直面减排压力的一环,虽是生命周期的末端,在绿色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的地位也相当重要。

2016年7月,工信部、发改委、环保部发布《开展工业产品生态设计的指导意见》,着力推广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的绿色材料和产品。装备制造业所需原料采购量大,应当面向上游实行绿色集中采购,选择绿色供应商,将大大有利于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原材料供应阶段的重要性应当略低于产品用后处置阶段,但高于销售及使用阶段。

装备制造业的大多产品非日常消费品,相对其他环节,销售和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略小,因此,在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六大阶段中,销售和使用阶段的重要性相对最小,但由于很多机械装备在其使用阶段的能耗也相当大,因此也应尽可能将产品包装、产品运输、储存方式及有关的售后服务体系方方面面都考虑进来,尽可能完善产品配送体系,并发展专业化服务体系。

四、结论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转变的大背景下,装备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基于生命全周期理论在要素层将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分为六大阶段,反映企业在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是对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的系统评价研究。总的来说,本文强调系统考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不单是考虑局部影响;并倡导可持续发展,关注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的潜在环境影响,着眼于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寻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共存。

构建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工程庞杂,涉及面广,在数据处理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的选择有待更深入的研究。笔者只是尝试性地站在生命周期角度对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作初探,希望社会各界继续研究,构建起更科学合理的装备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促进企业全方位的提高绿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江心英,周媛媛.基于循环经济背景下的制造业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

[2]陈红喜,王建明,袁瑜.企业绿色竞争力及评价体系构建探讨——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06(03).

[3]赵领娣, 徐新.循环经济下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提升[J].科技与经济,2005(05).

[4]陈红喜,王建明,袁瑜.长三角地区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绿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

绿色贸易壁垒背景论文范文第5篇

一、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技术贸易壁垒新动向

自从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盟各国金融动荡,对外经济贸易日渐衰退。在此经济背景下,欧盟新制定或修订了诸多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有:

(一) ErP指令(2009/125/EC)正式颁布,产品范围扩展到所有用能产品

2009年10月,欧盟颁布了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指令2009/125/EC(简称ErP指令)。ErP指令将EuP指令(耗能产品生态设计指令2005/32/EC,简称EuP指令)的产品范围由耗能产品扩展到了所有使用中会影响能源消耗的能源相关产品。

自2008年12月开始,欧盟陆续推出了针对具体耗能产品、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实施措施。截至2011年12月,欧盟已正式公布了家用和办公用电子电气设备待机和关机、简单型机顶盒、非定向家用灯、荧光灯、高强度气体放电灯(HID)及其镇流器、外部电源、电动机、循环器、电视机、家用制冷器具、家用洗衣机、家用洗碗机、非住宅用通风机共十二项实施措施。

(二) 新能源标识框架指令2010/30/EU出台,产品范围从家用产品扩展到商用、工业设备等能源相关产品

2010年6月,欧盟出台了新能源标识框架指令2010/30/EU。主要调整包括:“新能源标识在原等级上增加了A+、A++、A+++三个更高等级,但能效等级的数目限制在7个。产品的广告和技术宣传资料上要显示能效等级。产品范围也从家用产品扩展到商用和工业设备以及门窗等能源相关产品。①”

2010年11月,欧盟公布了第一批新能源标识实施细则。主要内容包括:“(EU) No 1059/2010(家用洗碗机)、(EU) No 1060/2010(电冰箱)、(EU) No 1061/2010(家用洗衣机)和(EU) No 1062/2010(电视机)。②”

2011年正式公布了空调的能源标识(EU) No 626/2011,并且通报了家用滚筒干衣机的实施条例草案。

(三)欧盟新WEEE指令(2012/19/EU)发布,细化了产品范围和实施时间

WEEE指令为《电器及电子设备废料指令》,该指令规定了电器、电子设备的处理、回收与循环使用要求,根据规定,2006年8月13日以后所有投放到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符合WEEE指令的要求。2008年12月,欧盟发布了第一版WEEE指令修订草案,2009年9月,欧盟发布了第二版修订草案。

2012年7月,欧盟发布了新版WEEE指令(2012/19/EU)。新WEEE指令对产品适用范围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而且对于不同产品范围的实施时间也作了细致的规定。同时,在回收目标方面,也做了详细的规定,不同类别的产品回收率也不同,回收目标较原WEEE指令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欧盟RoHS改写指令2011/65/EU发布,产品范围扩展至所有电子电气产品

ROHS指令为《在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该指令限制使用以下六类有害物质:铅、镉、汞、六价铬、多溴二苯醚和多溴联苯。RoHS针对所有生产过程中以及原材料中可能含有上述六种有害物质的电气电子产品。ROHS指令从2006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8年12月,欧盟发布了第一版ROHS指令修订草案,2009年9月,发布了第二版修订草案。

2011年7月,欧盟发布了RoHS指令(2002/95/EC)的改写指令2011/65/EU《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限制电子电气产品中某些物质使用的指令》。新RoHS指令2011/65/EU主要扩大了产品范围至所有电子电气产品,将医疗器械、监视和控制仪器以及其他电子电气产品纳入指令范围;建立了明确的有害物质核查机制,保证其与REACH法规等其他化学品相关法规协调一致;与(EC)No 765/200和768/2008/EC相协调,明确制造商、授权代表、进口商、经销商的责任;增加了加贴CE标志以及EC合格声明的要求。

(五)欧盟再次修订REACH法规, REACH法规更加完善

2007年,欧盟发布了REACH法规。它是欧盟化学品监管的综合性基本法律规则,几乎涵盖了从原料到成品各行各业的所有产品。

2009年,欧盟对REACH法规进行了修订和增补。主要修订内容包括:“附件II安全数据表的编写指南;调整附件VII至附件X规定的标准检测体制的通用规则及附件XVII制造、投放和使用的受限的物质、配制品及物品。2009年6月和12月分两批共30种物质纳入高关注度物质(SVHC)。③”

2011年,欧盟进一步对REACH法规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 (EU) No 143/2011、(EU) No 207/2011、(EU) No 252/2011、(EU) No 253/2011、(EU) No 366/2011等。

(六)欧盟发布富马酸二甲酯(DMF)禁令

2009年3月17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富马酸二甲酯(DMF)禁令(第2009/251/EC号)。禁令要求“自2009年5月1日起,欧盟各成员国禁止将富马酸二甲酯(简称DMF)含量超过0.1 ppm的消费品投放市场或在市场上销售;已投放或销售的含有DMF的产品应从市场上和消费者处回收并以适当方式通知消费者上述产品可能产生的危害;欧盟成员国应立即向欧委会通报其所采取的措施。④”鉴于DMF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及欧盟还没有其他永久性的法规对DMF加以管制,因此对其禁令有效期再延长至2012年3月15日。

二、欧债危机背景下的欧盟技术贸易壁垒新特点

(一)欧盟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

自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后,WTO各成员国公布的技术贸易壁垒通报数量的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为1969项、2010年为1899项、2011年为1772项。欧盟成员国所发布的技术贸易壁垒通报数量分别为2009年141项、2010年162项、2011年136项。⑤由此可见,在当前欧债风暴强烈冲击实体经济的背景下,欧盟出于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进一步积极修订、制定了多项技术贸易壁垒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标准和大力强化进口产品管理要求。因此,欧盟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

(二)欧盟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系统性越来越强

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已经发展到不仅产品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是针对大类产品采取体系化、系统化的综合措施。例如2009年欧盟发布的ErP指令,它将EuP指令的产品范围由耗能产品扩展到了所有使用中会影响能源消耗的能源相关产品,并且从2008年12月开始,陆续推出了针对具体耗能产品、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实施措施。再如2007年欧盟发布的REACH法规,它是欧盟化学品监管的综合性基本法律规则,几乎涵盖了从原料到成品各行各业的所有产品,并且经过近几年的不断修订和完善,REACH法规已经涵盖了每一种化学物质及用途,涉及到了每一种化学物质的进口厂家和生产厂家及这些化学物质下游使用者。

(三)欧盟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十分重视健康问题

从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修订的内容来看,保护人类健康与安全的内容占了较大部分。例如欧盟(EU) No 252/2011修订REACH附件I,即“关于评估物质和准备化学品安全报告的一般规定”,重点修订的内容包括化学安全评估的步骤、人类健康危害评估的目标、人类健康危害评估考虑的因素等13个方面。欧盟DMF禁令(2009/251/EC)规定禁止将富马酸二甲酯(简称DMF)含量超过0.1 ppm的商品投入市场销售,因为DMF被广泛用于竹木制品、皮革制品、纺织品、鞋类商品等的杀菌及相关产品的防霉处理,如果DMF使用超量,将可能引起使用者皮肤过敏、灼伤性疼痛或皮疹,甚至有时会导致使用者呼吸困难。

(四) 欧盟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尤其注重节能环保产业

近年来,在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产业兴起的背景下,欧盟越来越注重制定进口产品的节能环保标准,加大力度建设节能环保市场准入技术制度。例如2009年至2011年,欧盟对绿色双指令“WEEE/RoHS”进行的多次修订,旨在提升法规的可执行性。 新“WEEE/RoHS” 指令对有关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和回收提出更高的要求,加重了电子电气设备生产商的负担,进一步提高了电子电气设备的进口门槛。并且,欧盟自2008年12月开始陆续颁布了针对具体耗能产品、能源相关产品生态设计要求的实施措施,截至2011年12月,欧盟已公布了十二项相关实施措施。

三、欧盟技术贸易壁垒新动向对中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分析

(一)欧盟新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出口贸易量抑制作用明显

自从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已经发展到不仅产品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是针对大类产品采取体系化、系统化的综合措施。例如ErP指令将EuP指令的产品范围由耗能产品扩展到了所有使用中会影响能源消耗的能源相关产品;新REACH法规已经涵盖了每一种化学物质及用途,涉及到了每一种化学物质的进口厂家和生产厂家及这些化学物质下游使用者;新“WEEE/RoHS” 指令对有关电子电气设备的生产和回收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电子电气设备的进口门槛。这些新技术壁垒措施几乎影响到了我国对欧出口的所有商品,近几年我国对欧出口数量大幅减少,欧盟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对我国产品出口抑制作用十分明显。

(二)欧盟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市场准入限制效应显著

欧盟是我国的第一贸易伙伴,也是近几年制定和修订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最多的国家。尤其是欧盟新EuP指令、WEEE/RoHS指令、REACH法规、DMF禁令等的实施,进一步强化电子电气、化工产品、农副产品、电器产品等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和管理,不断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已经使其越来越成为保护本国市场的主要手段。在欧盟新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我国电子产品、电气设备、化工产品、农副产品、电器产品等行业的对欧出口均受到了显著的市场准入限制。

(三) 欧盟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大大增加了我国企业出口成本

自从2009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修订、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这些新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欧盟的市场标准和进口商品的技术要求。我国出口企业为了能达到欧盟技术贸易措施所规定的新标准和新要求,合法地打入欧洲市场,就必须尽快更新现有的技术相对落后的生产设备,不断提高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节能环保水平,甚至要重新进行产品技术标准认证。这一系列的改进措施将大幅地增加企业出口成本,进一步削弱企业出口竞争力。

四、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应对欧盟新技术贸易壁垒的主要策略

(一)加强技术贸易壁垒应对体系建设,密切跟踪欧盟新技术贸易壁垒的新动向,进一步完善技术壁垒预警机制和反应机制

首先,各级政府应不断加强技术贸易壁垒信息平台的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大专项投入,建立和完善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平台,组建专业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密切跟踪国外新技术贸易壁垒的新动向,并且加强对重点技术壁垒信息的分析,为本地出口企业提供及时的技术壁垒信息咨询服务,充分发挥技术贸易壁垒信息平台的预警作用和指导功能。

其次,各级政府应鼓励和带动行业协会积极参与技术壁垒的应对工作。行业协会应积极跟踪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新情况,定期发表年度技术壁垒研究报告,有针对性地将技术壁垒新动向和研究结果传递给相关企业,帮助出口企业提出具体应对策略。

最后,出口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欧盟新技术壁垒措施,构建企业快速反应机制。出口企业应当密切关注欧盟技术贸易壁垒的新动向,实时掌握与企业出口产品密切相关技术壁垒的新措施和新要求,合理评估对产品出口的影响状况,并针对性采取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加强制定经贸发展战略规划,努力完善配套措施,积极应对欧盟新技术壁垒

首先,各级政府应加强宏观经贸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各级政府在制定经贸发展战略规划时,要突出对社会经贸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及产品、影响行业出口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影响行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三个方面的重点规划。

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完善经贸发展战略规划的配套措施。各地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有效地联动协作应对机制,各地区的商务部门、通关部门、商检部门要信息共享,强化服务,协同为本地企业应对新技术壁垒提供足够的支持。

最后,各级政府应在遵守 WTO 规则的前提下,进一步构建和不断完善我国技术壁垒应对体系,尤其是对我国的幼稚、战略新兴等产业进行适度地保护。

(三)加强新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积极推动企业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和认证工作

首先,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新制定或修订了诸多技术贸易壁垒措施,使得我国当前的国家标准与国外发达国家标准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密切关注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发展动态,加快修订现有的国家标准和完善国家新兴产业标准,使新国家标准体系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接轨。

其次,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积极推动企业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推动本地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认证工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认证投入,加强国际标准化认证。

最后,出口企业应该积极开展出口产品国际标准认证工作。出口企业应重视国际标准化认证,积极推进本企业标准化建设,把商品生产和出口中的每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控工作,切实完善产品质量监测体系。

(四) 努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实施以质取胜出口战略,进一步加快产品技术创新

首先,各级地方政府应努力推动企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各级地方政府应制定促进本地产业升级的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扶植力度,尤其是应重点加大对电子信息业、纺织服装业、机电生产业、装备制造业等优势行业的支持。

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和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大力实施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不断加大高技术含量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努力提高出口的总体结构水平。

最后,出口企业应重视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和科研资金的投入,努力推动生产工艺的技术升级,进一步加快产品的技术创新,不断增强产品出口的核心竞争力。

(五)充分利用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努力跨越技术壁垒

首先,各地政府及企业应对国外的各种新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及时地跟踪和系统地分析。各地政府、企业应该熟悉WTO规则和“TBT协定”,充分利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对违反“TBT协定”,损害我国企业对外贸易利益的新技术壁垒措施规定和做法积极应对,坚决抵制,切实维护好我国企业正常的贸易业务和合法的经济利益。

其次,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整合本地区各种优势资源,以协助企业努力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各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大学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引导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的生产力,使高校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驱动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更快地进行技术升级。

注释:

①技术壁垒资源网http://www.tbtmap.cn《2010/30/EU指令下的能源标识》

②技术壁垒资源网http://www.tbtmap.cn《2010/30/EU指令下的能源标识》

③技术壁垒资源网http://www.tbtmap.cn 《深圳市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9)》

④技术壁垒资源网http://www.tbtmap.cn《富马酸二甲酯禁令》.

⑤技术壁垒资源网http://www.tbtmap.cn 《2011年TBT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薛锋,钱菊根 :欧盟贸易技术壁垒联合应对体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2]于小路:从欧盟玩具新指令看对产品出口的影响[J],轻工标准与质量,2011(1) .

[3]卢 林:论金融危机下技术壁垒对我国外贸经济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0(9) .

[4]丁宝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应对策略[J],北方经济,2009(8).

[5]张燕生:在金融危机下认识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J].中国金融,2009 (11).

绿色贸易壁垒背景论文范文第6篇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越来越紧密联系成一个整体,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进一步繁荣壮大。而同时在各国贸易往来中,贸易摩擦也必不可少地更加频繁发生。其中,一些国家打着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的幌子,其真实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市场与产业利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甚至阻碍某些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禁止某些产品在自己国家销售,从而形成绿色贸易壁垒。这是新出现的非关税壁垒组成形式,正慢慢成为国际贸易采取的策略里的重要组成成分和贸易保护工具,受到各国广泛关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逊色于发达国家,在一些科技限制前有不可避免的劣势。绿色贸易壁垒涉及我国多个领域出口,已严重阻碍了我国进出口事业的发展。本文将系统研究绿色贸易壁垒对本国对外交易的影响,同时研究出应付手段,保护出口企业利益和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正当利益。

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逐步被破坏,环境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的问题,环境与贸易的冲突也越来越激烈,各国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超过经济增速。贸易保护主义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开始运用非关税壁垒,即绿色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多被发达国家所运用,他们以维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民健康为名,制定了不合理的法规条例及过于严格的环保标准,提高要求,不允许外国商品进入自己的国内市场,而实质仅仅是贸易保护。绿色贸易壁垒主要以限制进口为目的,利用技术、质量等因素,提高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标准。不可否认,绿色贸易壁垒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要求,有利于整体人类的发展,但更多的它是一种不利于国际贸易发展的本国贸易保护主义。

绿色贸易壁垒兴起的原因

恶化的世界环境造成人们价值和思维的变化。当今地球环境情况并不乐观,人为制造的资源浪费、大气污染、环境问题已愈发严重,人类为了自我发展,从未停止过对大自然索取。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讨论和关注。为了人类社会长久健康发展,人们开始改变观念,不再以经济发展为首要追求,对绿色健康的产品产生更大的需求。一些发达国家消费者慢慢养成绿色消费观,发达国家萌生了设立绿色贸易壁垒的想法。

各国环境标准不同。标准是一把标尺,是参与国际货物流通和买卖时各国必须遵守的规则。在此标准面前,没有国家有特权。但各国标准会基于本国国情制定,由于每个国家经济水平的差异和消费状况的不同,这一标准并不能在国际通用。比如,会出现某一种食品添加剂在国外不允许使用,而中国却可以使用的现象,但是这并不能就代表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科学。一些发达国家会制定“宽于律己,严于律人”的两套标准,设置贸易壁垒阻止国外产品进入。

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受到国际社会的反对。以往的非关税贸易壁垒,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已受到极大的限制。各国不能再通过设置高关税来限制进口,因为这会使本国受到世贸组织和国际社会的谴责。但发达国家并没有放弃贸易保护,他们选择了从表面上看似正当的绿色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利益。

绿色贸易壁垒难以受到规范。与贸易有关的环境规定由于含义的宽泛,难以做出明晰的界定,这也为各国以保护环境为理由,设置绿色壁垒提供了法律依据。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绿色壁垒并不仅仅只是保护发达国家的利益,对于我国来说,它有利有弊:从短期和表面上看,它严重阻碍我国的出口事业,对我国外贸带来极大的挑战。但从长远角度和深层次看,它对我国出口企业的技术进步也有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

对出口产品和出口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劳动力、原料价格低廉等优势,产品价格低,在国际市场具有较高的竞争力。而发达国家设立绿色壁垒,并收取绿色关税,必将使我国出口商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失去有利地位,导致市场份额减少。同时,为了达到发达国家的高绿色基准,我国企业必须投入资金进行科学技艺的革新,同时还不得不增加有关检测环保卫生及质量的相关手续和费用,这都会使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大上升,我国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被大幅削弱,出口厂家的积极性也会有所降低。

对我国企业和商品信誉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如我国出口到外国的农产品因为农药残留量超标被退回的事件,这些事件会严重损害我国企业和产品的信誉和形象。外国消费者开始逐渐不信任中国产品的质量,对我国部分产品丧失信心,这些都不利于中国外贸的发展和延续。

对我国外贸市场和外贸关系的影响。目前中国主要贸易对象大都是发达国家,即也是绿色壁垒盛行的地区。如果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优势拟定了过于严苛的环保规定,我们很难在很短时间内合乎规定,这将使得中国的外贸市场有可能缩小。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和其他国家,因为环保问题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贸易摩擦,若处置不妥,将会影响到国与国之间双方或多边贸易关系,会给中国的出口造成了非常消极的影响。

对出口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出口企业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会加快技术开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从长远发展来看,有可能会促进和刺激出口企业的进步。

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国家角度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文明发展道路。通过实施各种环境经济激励政策,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分布,运用有效的生产模式,从而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加大技术资金支持,发展绿色产业。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大力发展以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新兴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科技,促进产业部门的“绿色化”。国家给企业资金支持和宏观上指导,鼓励科学创新和技术开发。

积极推行环境认证标准。应对绿色壁垒要从源头改变,除了提高产品自身质量外,制定与国际接轨的质量认证标准,提高对本国产品的要求,使本国产品经过足够严格合理的考验,使其在国际市场接受评判时更有底气。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让公众更好更全面地认识它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出口企业,要让他们意识到绿色壁垒的存在和它的危害性。同时,要在全社会开展学习保护环境知识的活动,营造“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引导大家文明健康地生活。

企业层面

追求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升级。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从粗放型生产转为集约型生产。要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保证生产过程的清洁健康,力求经济和环境统一发展,提升商品的技术水平,使产品占据更多市场份额。在产品生产、包装、销售的全过程,使用绿色材料,加强环境控制,以达到国际质量标准,扩大产品出口。

主动认识和预防绿色壁垒。充分认识并了解绿色壁垒的存在,重视绿色壁垒对本企业相关产品可能带来的危害,及时了解世界市场上和相关贸易国有关环境和贸易的最新动态,学习过去失败的教训,主动提高绿色壁垒的应对能力。同时,要善于区分和辨别贸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阻碍,提高辨别和应变风险的能力。

加强国内和国际交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国内企业要联合起来,企业之间共享情报,交流经验,共同应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我国企业也可团结和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对不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向国际组织提出抗议。同时,也要努力学习其他国家生产绿色产品的科学技术和成功案例,加强国际对话,树立全球经济伙伴思想。

面对挑战“走出去”,到国外投资经营。对有能力的企业,可以向外国直接投资和经营管理,这可以使本企业享受到投资国的相关政策和优惠,可以规避发达国家对其他国家制定的两重标准,从而更好地应对和防范绿色贸易壁垒,从而使企业更加深远长久的发展进步。

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不断加剧,在食品业、纺织业等领域都出现产品被国际市场退回的现象。这种情况一方面反应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亟需进一步加强,但更多的是发达国家制定过于严苛的双重标准,阻碍我国产品的进入。因此,理性对待绿色贸易壁垒,认清它对中国外贸产生的影响并积极寻求防范措施,对中国对外贸易健康持续的成长具有重大帮助作用。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仍在国际发挥重大作用,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新的工具,中国政府和出口企业应该不惧挑战,勇敢面对,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突破绿色壁垒。同时也应调整外贸市场,放眼全球,不仅仅局限在发达国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达到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上一篇:金融混业经营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财政税收工作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