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范文

2023-09-19

孩子厌学范文第1篇

厌学是当今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表现为青少年学生在认知与情绪体验上的偏差如学习动机、情绪状态、兴趣倾向、智力水平等,外因上则表现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影响最为关键,它是个体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也是心理问题发生的起源,临床实践研究表明,厌学心理的发生与其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呈直接相关,当然,作为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富有直接责任,所以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需要对青少年加以合理引导。

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小组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干预:

唤醒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青少年成就动机的表现之一,但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与其认识水平、价值观念及兴趣爱好、个性特点有很大关系,但相关研究显示,影响学习动机最为关键的核心因素就是自我效能感低,对学习存在畏惧心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青少年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因此,唤醒学生成就动机最根本的就是要帮助其重塑自信,获得成功的体验,不管是学业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从而提升学习动机。

除此以外,对于部分学生而言,可能自身也有非常强烈的学习动机,但由于学习方法和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总是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毕竟学习是一项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意志活动,只只有当个体表现出强烈的自主学习意愿时才能有足够的意志行为来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这还与一定的认知因素有关,如在上世纪80年代在学生中流行的“寒窗苦读”的身影为何现在消失地无影无踪了呢?难道那时的学生都那么爱学习吗?绝对不是,仅仅只是因为读书可以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这无形之中会激发个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比而言,在20年后的今天,读书对一个人前提和命运的影响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谁还愿意在这方面去折腾呢?所以,这也不难理解学生为何会产生厌学心理。总之,导致当今青少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若要从根本上摆脱厌学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最终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才是处理厌学心理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青少年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其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帮助青少年克服厌学心理的捷径,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当师生之间在情感上积极迁移时,学生才更容易走进老师,才更容易接纳老师的教诲,也更容易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则会激化逆反心理,导致厌学心理的发生,特别是一些存在心理与行为偏差的行为在这方面表现地更为明显,更加需要老师们主动走入其内心世界,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才能帮助其摆脱厌学心理,从而减少厌学厌学的发生,所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帮助青少年克服厌学心理的必然选择。

孩子厌学范文第2篇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开学初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高,经过期中考试后,有一部分的学生考的比较差,就失去了学习热情,有了厌学情绪。这一部分的学生存在着厌学情绪主要是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去了解,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厌学的情绪的存在。当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教育方法上存在着问题。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分析会发现,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就感或者说成就动机不足。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时间久了,他们在与学习相关的成就动机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较的薄弱。可以想像对消极情绪的学生是很难燃起他对学习的兴趣。当面对这类学生是我们就应该去激发他们的成就感与成就动机,这是非常的重要的。有些学生现在看起来存在有比较强烈的厌学情绪,但是他们潜在的拥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学好的动机。只是因为以前跟学习相关的很多经验,都是消极的,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这种积极的动机就得到了抑制。那么我们要在中间要看到的是,尽管这些学生成绩不好,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想要学好的动力,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既要知道他今天所存在的问题所在,更要看到他还有一种想要改变自己,要求上劲和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观点。比如有这样一名学生,她是女孩,父母生下弟弟后,把对她的爱转移到了弟弟身上,她很困惑,也不爱学习了,我经常找她谈心,给她讲道理,现在她的厌学情绪已经得到了好转。

孩子厌学范文第3篇

摘 要 当前在小学校园里,厌学逃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农村小学出现此类现象更有其特殊的原因,本文结合农村小学出现的厌学逃学现象,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分析了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解决小学生厌学逃学问题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厌学逃学;对策

目前,在西部不少农村小学不断出现在校小学生厌学现象,甚至逃学事件。厌学,作为一种心理状态,不是特定学生所有的,而是所有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共同潜在的问题。逃学则是厌学心理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一种逃离学校生活环境的行为。学生逃学,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逃学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又该如何来应对此类现象呢?

一、学生厌学逃学的原因

1.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现在的农村,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所以父母把他们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对孩子视如珍宝,百依百顺,这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刁蛮任性的性格,稍有不满就对父母发脾气,而父母也只是一味迁就。我们学校四年级有一个同学经常逃学,而他的父母却替他撒谎,说他生病了,家长对孩子溺爱如此,孩子更是肆无忌惮,逃学成瘾。

(2)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现在大学生找工作难的问题让家长觉得读太多书没什么用,上完大学照样没工作,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早成家。家长的这种“读书无用论”导致学生不关心个人前途,没有远大的理想,也就没有了向上的动力,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情绪。

(3)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的家长信奉“高标准,严要求”这一信条,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出息。这不但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挫折感。有的孩子喜欢学习,也非常努力,但不是每一次都能达到父母的要求,而父母的百般挑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关心的只是分数,而不是自己,从而感觉苦闷和焦虑,甚至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荡然无存。

2.学校方面的因素

(1)片面的评价观。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是教学成绩的高低,因此学校背上沉重的包袱,学生的包袱就更重。学校对班级、对老师的唯一评价标准是看所教科目的成绩在全乡、全镇、甚至全县的排名情况。老师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是看分数的高低或在班上的排名情况。老师对学生的苛刻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老师急切的心头使得老师口无遮拦,一些过激的话语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他们的自卑心理、负疚心理就越来越强,学习成绩不但上不去,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2)课程设置不合理,音体美等副科形同虚设。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欠缺,音、体、美等科目由语、数、英教师兼任,而这些教师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在副科的课堂上写语、数、英的作业或练习。学生的特长和能力得不到承认和发挥,长期的压抑使他们脆弱的心理难以承受。长期如此,小学生必然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和逃学事件。

(3)作业负担过重。有些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一视同仁”,不分层次。同样的作业,优秀生会很快写完,然后到教室外玩耍。而一些写字较慢、学习较差的学生却很费劲,他们会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埋头写作业却总也写不完,自己那么辛苦,成绩却很差,而那些在教室外玩耍的同学成绩却很好,这样他们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和自卑感,認为自己笨,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在学习上丧失信心,从而厌恶学习,逃避学习。

(4)校园活动单调。现在各地对校园安全抓的都比较严,学校也害怕外出活动出现意外自己承担责任,索性就把一些春游、九九登高等校外活动都取消了。校园生活的单调会让学生感觉乏味,无心恋校,进而逃学。

3.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中缺乏文化氛围。学生经常见到的活动多为喝酒、打麻将、聊天、玩台球等,很少见到有文化气息的活动。

(2)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茫,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逃学。

二、解决小学生厌学逃学问题的对策

(1)家长要重视、关心孩子的学习。家长每天要多过问、多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外打工不能亲自照顾孩子的家长,应该经常打电话回家,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鼓励孩子,给他们学习的动力。

(2)家长对孩子要严慈并重。家长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对其要求百依百顺,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但也绝不能让孩子屡屡受挫,不能对孩子的成绩不满意就非打即骂,打骂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家长对孩子要多鼓励,多督促,多引导。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做到严慈并重,宽严有度。

(3)家长要多与学校、老师沟通交流,随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校也应该多创造机会加强家校合作,促成教育合力,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4)老师平时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言行要恰当,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教师要多抽出时间与学生谈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时,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与沟通,而不能采取不尊重、不信任的教育行为,导致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进一步加大学生的厌学情绪。

(5)重视素质教育,讲求教育艺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该向素质教育转变。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孩子完善的人格,既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样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6)学校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不能以增加学生的在校时间和牺牲学生活动的时间的方式来换取教学质量。否则会严重增加学生负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7)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要积极开展体育、文艺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还可自制体育活动器材,如毽子、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经常开展集体活动,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校园生活不再单调。

排除厌学心理,防治逃学现象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防治孩子的厌学逃学行为,使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厌学范文第4篇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以及实效性,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针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笔者丰富的教学实践以及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一些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为更好地进行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实效性;课程教学;改革

《大学语文》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一门比较重要的公共课,其对于提高大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的能力,增长大学生的视野,扩大大学学生的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传承中华文明精神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能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1]。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及实效性

1.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不太被重视,而且其在现有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缺乏较为明确的定位。举例来说,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定位为工具性课程,不太重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另外,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定位为文学教育,认为这门课程偏重人文素养教育,同职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不大,因而不太重视这门课程,导致大部分《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偏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也正是由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本身缺乏明确的定位,致使语文课堂不被重视,相关的教学研究少之又少,而教学分析与讨论更是屈指可数。此外,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学生缺乏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缺乏科学、合理、规范的章法,导致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完全模仿或复制高校本科语文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整个语文学科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职院校所具有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就是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文饰现象比较严重,过分偏重形式主义,采取上“超大课”形式或以讲座形式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结果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睡,一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2]。

2.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当下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授,学生听取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比较固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用这种“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既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也不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别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了,此外,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内容与普通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十分相似,内容毫无新意,多以传统思想为主,缺乏感染力,与实际生活相差较遥远,没有时代代入感,更缺乏针对性,容易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已经成为制约其课程教学顺利有效进行的主要因素之一。缺乏实效性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所采取的语文教学方式与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与专业情况不相符合,因而导致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开展。语文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如果让其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兴致不高,继而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4.师资力量较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现阶段,高职院校语文学科的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不少语文教师仍将传统的教学观念用于新的教学要求上,无法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致使教学效果不佳。此外,近些年高职院校招生规模有所扩大,教师教授的班级多,因而,语文教师用于教学的精力有限,没有多余的精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上述这些问题,诸如《大学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师资力量较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因而,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其对于更好地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提升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传播我国优秀文化,促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如何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

1.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想提高其语文课程教学时效性意识,首先必须加强对其认识,通过强化认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认识的提升。如何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必要的研究与分析。其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进行探索和尝试,通过探索和尝试加深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认识。

2.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对高职院校而言,要想提高其语文课程教学时效性意识,还必须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通过将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对语文课程教学明确定位,避免盲目性。在课程开设方面,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征,重视课程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注意将课程设置目标与培养目标相结合。在教材选择方面,更要与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相结合,结合高职院校的实践,精心挑选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相符合的语文教材。此外,在设计语文课程和筛选语文教材时,还要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特点,按照其特点及不同的需求进行相关课程的开设。

3.加强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大学语文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尤其是高职院校,其是为培养高级职业技术类应用型人才而服务的,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职院校的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这一点,加强学生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举例来说,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让学生去思考文章的主旨及含义时,不应当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当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寻找答案。

四、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1.学院提供有效的政策扶持。要想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离不开高校院校提供的有效支持,尤其是有效的政策扶持。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关教育制度,出台有利于促进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的相关政策。其次,高职院校要上行下效,切实贯彻和执行这些制度与政策。

2.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加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通过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使语文教学的方向更加明确,此外,还有利于与其培养目标相衔接。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服务,以满足当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此前提下,高职院校的语文学科应具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其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及人文内涵。所以,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培养目标除了要不断强化必要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还应强化相应的实践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加其审美体验。举例来说,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诸如《论语》、《资治通鉴》、《老人与海》等,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带动学生对这些名篇佳作进行阅读赏析时,除了给学生分析其语言的运用、修辞的运用以及写作方法等,还应进行更深层次的赏析,借助这些名篇佳作对学生予以精神熏陶,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升华,获得更加深刻的审美体验。

3.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及内容。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语文课堂教学除了在教室进行讲授知识之外,还应包括实践性教学。高职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之外,还应当多进行社会实践,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对从书本上学到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举例来说,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或安排学生举行模拟情境训练,诸如,比较正式的面试表达,学生以后就业可能需要的自我推荐函书写、求职信的书写以及关系到学生以后找工作时能否应聘成功的竞聘演讲等,上述这些都属于比较基本和实用的应用型技能,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对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此外,通过上述这些训练还能够锻炼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语文课程缺乏明确的教学定位、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效性,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师资力量较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等。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尤其是要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至于如何提高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意识,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对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效性的认识;第二,将课程开设、教材选择与专业相结合;第三,加强形象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要提高其语文教学实效性。提高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对策主要有:首先,学院提供有效的政策扶持;其次,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增加大学生的审美体验;再次,优化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方法及内容。

参考文献:

[1]于晓楠,杨冬,范晰,孙小越.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J].职教论坛,2013,(32):82-84.

[2]于晓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

孩子厌学范文第5篇

一、厌学心态的形成因素

中学生厌学的心态令教育工作者头痛不已,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病症”的呢?笔者认为中学生的厌学心态是在社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1、社会因素。

目前社会上, 特别是在农村, 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 笔者近来对成绩分别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学生作过调查, 结果发现不但是成绩差的学生有厌学的情绪, 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也无所谓, 甚至是讨厌, 有些学生对读书感到很茫然。随着社会的发展, 电脑、游戏机已融进我们的生活, 电视节目日趋丰富, 网络的内容越来越广泛, 游戏的种类越来越多, 而这些东西也越来越多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很难静下心来看一本好书, 完成一道习题。走出校园, 学生身边的诱惑太多。

2、家庭因素。

(1)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厌学都跟他们的家庭有关系。有些学生的父母学历不高, 基本是初、高中文化, 有的甚至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还有的甚至父母双方都只有识字水平, 他们不清楚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大部分学生是隔代教育, 父母外出打工, 因此对他们的孩子要求也不高。这些学生只求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因此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只是在学校打发日子而已, 根本无心学习。 (2) 学生的厌学跟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或要求完美, 往往运用严厉、武断和过分控制的高压方法去要求孩子, 从而学生形成被动的学习状态, 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或陷入家庭纠纷或自己玩乐, 对孩子的学习毫不关心。家庭问题使孩子心情不愉快, 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由此对学习失去兴趣, 更谈不上争取获得成功。

3、学校因素。

来自学校教学教育工作中的失误或缺点也可造成学生厌学。如教学内容过深, 教学方法单调, 课业负担过重, 教学实验设备、技术手段匮乏, 教育观念陈旧, 教师素质差, 师生关系紧张等均可能造成学生厌学。

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 教师上课“一本书一支粉笔”,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 有部分教师把学习成绩当作衡量一个学生的惟一标准, 不正确的人才观使教师无法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 认为学习差的孩子样样都不好, 对他们存有偏见。这样学生无法从老师这儿吸取前进的力量, 易造成学生“烂船把烂船拖”, 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4、学生自身因素。

就厌学学生自身因素来看, 学生的智力障碍对他们影响很大, 他们接受事物的能力低、理解能力弱, 学习比较困难, 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 学习成绩也跟其他同学相差很大。另外一些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缺乏意志力, 学习目的不明确, 既不考虑个人的前途命运, 也没有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的过程中, 往往害怕困难, 缺乏毅力, 很难获取成功。有些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欠主动, 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 被动按别人意见行动, 自信心不够, 自我评价总是偏低, 在挫折面前往往一蹶不振。

二、改善厌学状况的教育策略

一个学生厌学原因的形成是多方面的, 只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查找厌学形成的原因, 对症下药, 才能治好这一“病症”。

1、加强学习动机教育, 抵制社会不良影响。

良好的学习动机, 能激发爱国热情, 在学习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强烈的责任感, 有发奋进取的欲望。要启发诱导学生明白: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 科技迅猛发展、人类知识迅速增加, 迫使人们具有更高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因此, 学习是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代, 只有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 享受现代文明, 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电子游戏对他们身心的危害, 教会学生抵制社会不良的影响。

2、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 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与家长沟通, 多与家长接触, 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 教师发现学生有厌学情绪, 及时进行心理诱导。作为家长, 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 尽量避免或减少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其次, 发现孩子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 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 并积极主动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 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 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 运用多种形式, 进行启发式引导, 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 更不能不闻不问, 弃之不管。

同时学校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 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 以增强学习信心。

3、坚定学习意志, 树立远大理想。

中学生处在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理想不够明确的年龄, 他们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因此, 教师应引导他们坚定学习意志、树立远大理想。中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 一旦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就容易自暴自弃, 自我否定。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 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树立远大理想, 在挫折中取得经验, 不断成熟起来, 迈向成功。

摘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 竞争压力的增大, 身心健康发展受到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致使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显著和突出。特别是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态。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探讨农村中学生的厌学心态, 及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

孩子厌学范文第6篇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的学习内部动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紧密相联, 互为因果, 不同的学习动机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既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变量, 又制约着学习效果。这些厌学的学生, 学习数学的效果低下, 足以说明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1 学生实际角色和社会期望存在差距

学生角色偏差会造成学习上的冲突, 很明显, 由于某些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 因而难于增强学习的责任感, 无法履行中学生角色的义务责任, 没有把学习当作每日的必要劳动, 把有限的精力用在非学习的活动上, 离教学要求、家长教师的期望相差甚远。

1.2 学习需要层次较低, 制约着学习的内部动因

由于这些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 对学习的需要不高, 因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调动, 在课堂中, 无意识记强于有意识记, 对有关的数学知识没有刻意去理解掌握, 不求甚解, 得过且过,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积极学习的内部动因处于低迷状态。

1.3 对于学习的兴趣处于低的水平

这些厌学的学生, 由于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 课堂上难于集中精力, 开小差、讲小话或搞小动作是家常便饭, 思维时常处于混乱状态。

2 脆弱的基础知识, 承受不了繁重的学习任务

2.1 原有基础的薄弱, 使学习力不从心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 废除了小学升初中的考试。毫无疑问, 所有的小学毕业生都能进入初中阶段接受教育, 从心理上会使一些学生造成学习方面的惰性, 这些学生在小学教育中实际上没有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因此, 在进入中学阶段, 新旧知识很难衔接起来, 稍微疏忽就很难适应中学课程的学习,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 越发感到在学习上力不从心。

2.2 低水平的理解接受能力, 学习效果难以达到期望值

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到, 有厌学情绪的学生, 往往学习主动性也不强, 在学习上一般处于被动的地位, 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 对数学的很多概念、性质都感到很难理解。

2.3 基本能力水平较低, 学习亦难进入角色

正如前面所述, 由于这些学生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 往往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也相应较低, 达不到学习的基本条件要求, 因此很难驾驭这门学科知识的本领, 就连一般的口头表达, 文字表达和解题的思维能力都比较低下, 对于解决、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更是难于形成, 有些连最基本的解题书写格式都不会写, 学习无法进入角色。

3 来自社区、家庭和学校中不良的风气影响, 滋生不良的学习习惯

3.1 人和与地利, 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由于学校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 我校生源来自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学生, 不言而喻, 各方面的素质相对偏差, 很多学生的家长, 由于忙于生计或自身的素质所决定, 对学生学习教育持放任自流的态度, 平时缺少强有力的监管, 种种不利的外部因素, 都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的随意性。

3.2 价值观的偏向, 给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社会上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等不良的思潮无凝冲击着学生的心灵, 加上来自某些不良影视作品的直接影响, 导致一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 自私自利, 贪图享乐, 怕苦怕累, 不愿学习等等不良现象, 也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3.3 不健康的学习心理, 把学习引入歧途

学习环境的先天不足和自身产生惰性会使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带来一定的盲目性, 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情况下, 这些学生往往缺乏主见, 看到同伴或周围的同学有些不认真学习, 自己也跟着无心向学, 抱着随大流的思想, 容易产生盲目的从众心理。这种心理倾向的产生, 给班风、学风建设也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良好的学习氛围难于形成。

4 教育教学上的原因

4.1 学科教学特点的不当处理, 使学科教学缺乏生气

由于学科的特点所决定, 数学课的教学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缺乏生动, 再则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性大都容不得半点的感情色彩。因此, 教师在上课时, 若不注意。一般都显得墨守陈规如果处理不当, 不轻意跨越雷池, 课堂就缺乏生气,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 高深莫测, 在心理上产生畏难情绪, 直至厌学。

4.2 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方法, 使部分学生难于招架

目前, 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刚起步, 在这样背景条件下, 由于应试教育所决定, 目前的数学教学虽然吸收了现代教学的先进思想,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是教学中的主流。但在任务重、内容难和时间紧的情况下,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这样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也会在所难免。另一方面, 如果教师不注意把学生从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来教学, 没有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长此以往, 势必造成某些学生在学习上囫囵吞枣, 消化不良, 从而增加学习困难, 厌学情绪就会酝酿而生。

4.3 不恰当的批评, 可能产生逆反心理

初中生自我主体意识的日益觉醒和强化, 是改革开放时代初中学生思想变化的主要趋向, 他们具有强烈的平等、自主交往的意识, 虽然他们的这种主体意识还不是等于良好的主体精神, 经常不合课堂需要的音符, 但他们并不喜欢来自老师或家长对其活动方式的干预, 特别重视别人对自已的态度和评价。在教学中, 不恰当的批评纠正, 有时给某些学生产生对学科教师的反感, 随之产生逆反心理而厌学。

4.4 教师能力素质与学生的期望值有距离, 也会使学生厌学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人才, 教师随时随地为学生展示社会行为修养范例, 教师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各方面的影响, 随着初中学生理智因素增强, 学生对教师各方面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由于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技能及方式、行为性格等不一定满足学生的期望, 倘若学生不正确对待, 势必损害到教师自身的威信, 失去教师应有的人格影响, 由此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进取精神。

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 是他们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 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出现的“厌学”现象,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 任其蔓延下去, 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同时, 也势必败坏校纪校风, 给学校形象造成伤害。纠正和克服学生“厌学”现象, 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 涉及面很多。

摘要:学生“厌学”其实不是一个新问题, 过去也有个别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种现象的存在, 只不过近几年已经越来越不容坐视了。本文就“厌学”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

上一篇:供电公司信息化建设范文下一篇:部门述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