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管理论文范文

2023-09-16

商务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专业;专业认同

0 引言

我国高校的招生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教学改革。它是指将同一或相似的学科、相同或不同部门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进行招生。在实践中,大类招生模式较好运转,扩大了学生专业选择的空间,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精准性,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专业认同是大类招生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重要依据。我国实行公共管理学科大类招生模式后,建立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等多个二级学科,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划分。安徽财经大学实行公共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包括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三个专业。

两年的公共管理类专业生活,笔者发现,公共管理类学生转专业比例很高,认同感较低。因此,为了深入理解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笔者以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大类招生模式公共管理类学生的认知与学习状况。并实行二次分流,分别于大一下进行一级学科分流和大二下开展二级学科专业分流。

1 基础数据分析

本次調研以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2015级、2016级、2017级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其中大一学生150人,大二学生46人,大三学生24人,共220人填写电子问卷。在调研中发现涉及专业认同问题时,大一与大二、大三在专业了解程度上差距过大。 大一普遍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不清楚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前景,有76.6%的同学表示不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 60%的同学表示想要换专业学习;大二与大三中,80%的同学表示了解公共管理类专业,71.4%的同学内心已经认同这个专业。

2 学生专业认同感低的原因

2.1 非自主选择此专业,调剂专业占比大

接受调查的同学,其中53.75%因高考志愿调剂进入本专业,7.5%是因父母或其他人意愿选择这个专业,只有37.5%是从兴趣而选择这个专业。这表明,大多数学生是非自愿的,自主选择的学生较少。在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中,自主选择专业的同学中认同率达到80%,非自主选择的同学中认同率仅为40.6%,这种差距必然会形成广泛的影响,导致学生对此专业的认同感普遍较低,对未来缺乏信心,同时转专业的期望高。

2.2 大类招生模式的影响

(1)分流政策标准单一,专业日益冷门。

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模式,按照大类授课,不分小专业,统一开展通识教育,大二时再进行专业分流。在分配过程中,虽然不同学校的分流政策不同,但大多数高校根据录取后1~2年的学业成绩进行排名,并设定了一定的专业分流比例。此外,学生的从众心理和父母意愿的影响,大多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学生多选择转专业到会计、经济、金融等优势专业。同时,若成绩达不到转到优势专业的要求,大多学生会选择较为热门且限制条件较低的专业,如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中的财政类专业,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日益“冷门”。

(2)开展通识教育,专业特色不显。

进入大学后,首先对大一新生进行通识教育,学习基础通识课程。但因为原先报考此专业时对专业了解较少,加之统一学习基础课,使公共管理类专业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学生容易跟随潮流,转专业学习所谓的“热门”专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以经济、政治、社会为主线,从课程体系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专业特色体现不明显,专业知识针对性不强,涉猎面太广,学生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体会到专业的精髓。

(3)缺乏专业引导机制。

大类招生模式的初衷是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每个专业的内涵和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首先,在进行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学生大多接触通识课老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老师接触较少,缺乏本专业老师的引导,每次分流前虽进行专业分流指导会,但并不能解决广大同学的对本专业的疑惑。其次,在以分数为主导的大学分流政策下,学生会通过成绩高低定专业,而没有考虑自己真正有兴趣的专业,当然,也因为缺乏了解专业的平台。

2.3 社会认可度较低

在专业认同调查中,无论是大一,还是大二大三的同学,对今后从事的职业以及专业前景普遍不了解,并有75%的同学担忧今后的就业问题。大二、大三的同学,虽已慢慢接受公共管理类专业,但仍有60%的受调查同学对未来充满迷茫,对本专业持有怀疑的态度。安徽财经大学公共管理类有三大专业,分别为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虽有其特色,但总体区别不大。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其中,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较为突出,倾向于“技术+管理” 复合型应用人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与行政管理专业差异较小。行政管理专业定位较广,社会保障、土地管理专业范围较明确,但学生对三个专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真正进入党政机关、社区机构的学生毕业后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大多本专业毕业生进入其他行业,如银行业、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从事管理工作。就业与专业的匹配度低导致学生对专业的前景不看好,对职业规划模糊不清。

3 三方合力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志愿、大类招生模式和社会接受程度共同导致了学生对专业的接受度较低。心理上的分歧使得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专业,培养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未能真正培养应用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个人、学校与社会三方合力探索解决措施。

3.1 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专业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兴趣和就业。在分流前的一学年,应该多渠道了解专业信息,加深对大类专业的认识,明确自己是否对专业感兴趣。

(1)保持探索的心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专业书籍,多参加学术讲座和专业实践,并与专业领域的师生进行交流,以拓宽和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只有当我们对专业有了充分的了解,我们才能明确自己的兴趣,才能认同所学专业。

(2)坚持刻意练习。通过刻意练习,发现自己与专业匹配中的优势和不足所在,从而培养相匹配的个人特质,从内心上认同公共管理类专业。在练习中,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景,增长专业知识。

(3)坚持参加实践活动。在专业学习期间,要根据专业特点开展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专业能力,体验专业带来的成就感,提升就业能力。

3.2 学校多方面支持

学校应在大类招生模式下,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了解专业的渠道和平台,制定合适的分流政策和人才培养方式。

(1)拓宽专业认识的渠道和平台。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专业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如专业交流会、新老生交流会、学术沙龙等,将师生联系起来,将不同年级的学生联系起来。此外,学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如社会实践。高校可以加强与公共部门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踊跃引进具备实践经验的公共部门工作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通过开课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实践、练习。

(2)制定科学的分流政策。目前大多学校将成绩作为分流的主要标准,吸引了优秀学子到热门专业,虽然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其弊端不可忽视。其一刀切的做法加深了学生的从众心理,不利于他们对专业的选择,同样也不利于专业的健康发展。

(3)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应根据大类招生模式的特点,结合本校本专业发展和就业的状况,从而调整专业培训方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方面,结合公共管理的社会需求,本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原则,梳理课程体系,制定专业特色课程,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各门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意义,准确向学生传达本课程在专业知识框架中的地位,使学生既知道要学什么,又知道为什么要学。

3.3 社会提高包容度

学生对公共管理的认识深受其就业前景的影响。但是,由于公共管理发展较晚,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程度相对较浅。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包容,这包括政府引导社会观念、用人单位改变就业标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培训,他们不仅初步掌握了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而且培养了一定的公共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在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公务员行列,其更有优势,更能发挥公共管理的作用,促进事业的发展,社会治理的进步。

总之,提高学生、学校和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认知环境,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提高职业认同感是培养应用型公共法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芮化勤.高等学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专业认同问题探析——以湖北民族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16,(4):48-50.

[2]秦攀博.大學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09.

[3]崔树银,陈新春.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2013,(12):9-11.

商务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现实困境,阐明了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 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季凌燕(1976- ),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组织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理论。(江苏南通226019)

高校管理干部肩负着对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领导、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任务,是推动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运转,构建和谐校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和发展统领全局,进一步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加快高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管理干部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先进的管理理念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没有深刻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缺乏构建和谐校园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未能明确和谐管理目标、贯彻执行和谐管理理念,未能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他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高等教育学、管理学理论等,缺乏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技巧,处理公共事务的手段落后,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潜心于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研究和思考。这些均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管理效益的提高,影响了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二)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人际关系不和谐,管理效率亟待提高

部分高校管理干部职责不清晰,习惯于按规章办事,服务意识淡薄,缺乏工作创新的活力和竞争的激情。部分管理干部与教师、其他管理干部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面上和睦相处,内心却相互抵触,遇到问题时相互扯皮、推脱,存在“隐性缺失”现象。“隐性缺失”指从职数配备上看人员配置齐全,但实际工作中却因种种原因在人力或精力上投入不足而延误工作的现象。部分管理干部尤其是“双肩挑”或“一肩多职”的干部缺乏管理经验,社会兼职过多,管理工作只能处于疲于应付的被动状态。这些现状制约着高校行政管理部门指挥、组织、协调功能的发挥,影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益,對构建和谐校园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适合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具体情况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与学校教师、教辅人员相比较,高校党政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方式、手段不同,岗位工作难以量化,考核指标难以做到科学和易于操作,考核结论在评聘职称、职务晋级、确定津贴标准等使用上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而许多高校在领导岗位聘任过程中,强调选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但高校管理干部工作任务具体而烦琐,很少有精力从事教学和管理研究,难以出科研成果,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这些不仅严重挫伤了管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也直接影响到管理干部队伍的稳定。

(四)管理干部待遇偏低,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高校将教学、科研作为学校中心工作,在教师进修培训、岗位津贴制度等政策制定时向教学科研人员倾斜,投入了大量的经费。但部分高校把管理工作当做一般事务性工作,没有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对管理干部队伍缺乏应有的关注。与同等年龄、学历、资历的教学科研人员相比,管理干部在相关待遇方面有着不小的差距;与公务员比较,管理干部主要是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做好服务工作,他们虽有相应的行政级别或职务,却没有相应的“权力”。这些实际情况导致管理干部出现明显的角色落差,他们渴望成就事业,但实现价值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迷惘和失望心理,对构建和谐校园缺乏热情,对管理工作产生职业倦怠,缺乏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

二、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校园,向社会传递和谐的校园文化,向社会输送具有和谐理念的高素质人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管理干部是高校领导、教师、学生间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织保障。高校管理干部的管理思想、管理水平、管理效能如何,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影响着高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高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和谐校园的构建。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推动下,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加快,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管理程序逐步调整,对传统教育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化的现代管理必将代替粗放式的传统管理,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具有专业性、专职性、稳定性的特点,有助于克服“双肩挑”干部模式的弊端,正确处理好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管理干部的整体素质和办事效率,增强管理干部的岗位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实现高校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增强高校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加快高校事业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因此,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所在。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构建和谐、高素质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有利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创造师生健康发展、自我实现的和谐环境,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一)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引导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

加强管理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 引导管理干部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增强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前提。首先,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构建和谐校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高校应在管理干部中开展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教育活动,引导高校管理干部充分认识到高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增强管理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的自觉性,提高管理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其次,高校管理干部要树立和谐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各高校应定期举行管理干部培训活动,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阶段目标和重大改革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通过各种培训和实践锻炼,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明确高校管理目标,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高校的管理目标,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开拓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①最后,引导高校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心理素质。高校引导管理干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逐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找准职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生规划;要加强管理干部的心理素质教育,引导管理干部正确地认识自我,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现管理干部的内心和谐。

(二)加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组织保障

1.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努力构建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干部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高校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服务对象的数量、范围等,制定管理干部队伍建设规划,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对高校内部有关组织和层次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努力克服管理干部队伍庞杂、协调性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现象,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管理成本。②同时,高校在积极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方法,积极推进教育职员制度,推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聘任合同制,适当控制“双肩挑”干部职数,实现“身份管理”“过程管理”向“岗位管理”“目标管理”“和谐管理”的转变。

2.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高校要深化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深入贯彻《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等规定要求,采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推行干部公平竞争与党组织考察任命相结合的聘任制,继续推行干部考察预告制、任前公示制、试用期制。在选拔管理干部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竞争理念③,坚持并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的需要选人,真正把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的人才充实到管理干部隊伍中来,努力构建和谐、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重要组织保障;要打破管理干部岗位之间相对封闭的状态,实行合理流动,完善岗位交流和轮换制,坚持实行学校内部机关与基层、党务与行政之间的交流轮岗,增强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加强有效管理和监督,保持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是建设高素质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管理干部健康成长,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措施。各高校要加强对管理干部的任期目标管理,明确各管理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动态管理考核机制,创新评价考核体系,对管理干部进行定期的和不定期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考评和监督,并将干部职务的升降、工资收入、福利待遇与考核结果挂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和构建和谐校园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标准,采取组织评价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对管理干部进行全面评价,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准确、可靠。同时,高校要遵循“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的原则,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如任前廉政谈话制度、重大事项向党组织汇报制度、收入申报制度、干部离任审计制度以及教代会定期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等,促使高校管理干部自觉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4.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为管理干部的发展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如健康的人文环境、公平的竞争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等,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干部,激发管理干部建设和谐校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的管理结合起来,关注管理干部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津贴分配等方面的问题,逐步缩小乃至消除他们与同等条件的教学、科研人员之间在上述方面的差距,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激发管理干部的进取和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职业归属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满足管理干部自我实现的合理要求,促进管理干部的全面发展。

高校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管理干部构建和谐校园的能力,加强对管理干部的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和有效监督管理,努力建设和谐、高素质、结构合理的职业化管理干部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管理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校园,促进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注释]

①许洪顺.和谐管理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44.

②石祥.对高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5):29.

③余雪华,王冬梅.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6):128.

商务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医院信息管理亦与时俱进,积极探寻并采用全新的管理技术。其中,互联互通技术不仅拥有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应用优势,现今亦处于医院信息管理主流应用的趋势当中。本文首先简单叙述了医院信息管理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的问题与需求,最后针对互联互通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列举了几项实例,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互通;医院;信息管理;实践应用

引言:医院信息管理除基于计算机系统操作外,亦需连接互联网进行应用各类网络技术的有效管理。在信息传递效率需求较高的当前社会,医院管理者应对信息管理的框架进行深入的创新与改革。互联互通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协助实现此点,还能有效优化过往管理系统中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互联互通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医院信息管理的意义

医院信息作为各项医疗活动的信息基础,保证其数据的有效管理,是各大医院日常运营的重要任务。首先,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优化整体医疗流程。部分患者就医时身体存在不便状态,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能简化其交付各项费用及领取药物的流程。其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明晰院内各项药品的储备情况。系统中的数据可根据格式录入药品的名称、入库日期、保质日期及在库数量。这些数据的明晰可协助药品管理员对缺货的药品进行补充,亦可避免部分药品积压、过期却仍旧占据库存空间等情况,提升了院内药品及其存储空间的合理利用性。再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能协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史。信息管理系统能将当前患者每次就诊的信息进行整合保存,在日后再次就诊时,医生可通过其病史对其进行过往疾病与当前症状的关联诊断,进而保证诊断考量的周全,实现病因的高效查处。最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亦可协助医院分析当前病症流行趋势。医院管理者可通过阶段性的数据分析,了解近日多发的病症,进而集合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各项事务推进。如相关药品与医疗器械的购入,相关医疗人员的精进培训等。整体来说,医院信息管理不仅能使医院各项医疗活动更加便捷高效,亦为医院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行动的基础。

二、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的问题与需求

当前医院信息管理问题,主要在于信息系统与院内其他各项管理系统缺乏联系上。在信息化管理推行初期,我国各大医院采取了多项新式技术的应用,并初步实现了医院信息管理建设。随着时间的推移,此项管理趋于成熟,但院内如财务等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化管理建设时,未能与基础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各项技术进行统一要求的建设,进而导致后期医院各项管理活动存在交互困难或脱节等情况。此类情况会随着各部门自身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愈发相去甚远,如不对此类问题进行调控,不仅会导致信息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还会在脱节的环节中导致部分信息资源的失效。此类现象的反复出现,将会为医院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1]。

当前医院信息管理发展的需求,是实现各部门信息的有效互通。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才是信息管理的最终目标。此外,医院信息管理应结合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实行进行各项等级诊疗标准的有效划分。医患拥有的医疗保险等个人医疗应用信息均处于院外社会保证的管理系统当中,此类信息的共享相对重要,亦应作为整体医疗活动中加强互通的改革重点。最后,医院信息管理亦应实现与各项科研部门的互通。医院临床数据中积累了大量的实例内容及操作经验,能为我国相关科学研究给予较大的助力。加强信息管理与科研团队的有效互通,不仅能实现医院信息的更高价值,亦能有效促推进各项病症的多方研究进度。

三、互联互通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实践应用

(一)全局信息管理

在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技术的应用中,全局信息管理首先包括运营、科教及医疗管理。医疗管理相对基础,即为院内各项医疗活动记录及必备的各项信息管理。此类管理活动不仅为基础,以亦为管理重点;运营管理如字面所述,其管理构成涉及医院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医院的整体运行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及调配的系统框架。科教管理即为院内与院外信息互通的管理系统,此系统不仅存储及管理着相关信息内容,亦包含相关科研项目的具体内容、科研进度、教学安排与经费消耗等数据。科教管理作为医院信息的延展应用管理,其涉及内容却相当庞大。此三类信息数据的管理之间同样要进行信息交流,由此多数医院采取临床数据中心(CDR)这一全局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较为全面的信息管控。临床数据中心采用B/S架构,可保证多项系统的无缝集成。在数据保存上,其亦支持多种格式的文件应用,保证互通时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数据安全上,其不仅可将并换个人信息进行加密,还能在整体数据存储上实行1+N的容灾设计,有效保证信息应用的隐私性与安全性[2]。

临床数据中心在整合各项系统的信息时,可建立以病患为单位的相关数据信息建模。在后期患者入院展开医疗应用时,数据中心可根据已建立的相关信息建模为医生与患者提供高效的信息调度。此类信息建模的建立基于信息资源管理枢纽,包括电子病历、社保信息、影像存储等各项信息的集成体现。此类技术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医院信息管理的高效化,亦体现了当医疗相关信息管理的高超水平。

(二)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

互联互通的医院信息管理不仅应体现于集成全面的系统整合,亦应在后期的应用于调配中逐步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与标准化管理。上文提及的多部门乃至院内外信息互通,其管理信息的方式各不相同。为缩短各环节操作流程,加强信息互通效率,保证信息资源保准化管理势在必行。医院可从院内着手,参考国家及其他医院的电子病历数据标准,结合本院实情,通过数据、服务、管理建设等各个阶段,制定一系列的医院基础信息管理制度。此类内容涉及通用标准及专用标准,通用标准多数应用在普通信息管理当中,而专用标准则为医疗信息管理单独制定。在院内逐渐形成系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后,可适当推荐给拥有合作性质的科研小组,有效促进科教管理信息资源标准化的同步实行。

(三)互联互通服务功能管理

互联互通的医院信息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即为病患对自身相关医疗数据的应用,此类信息管理属于服务向功能管理。医院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服务功能,在患者到院就诊时便可通过医保卡等社会保障证明直接进行便捷地注册。通过此类系统,患者及医生均可实现电子病历档案的查阅。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可查看患者此类病症的过往用药,进而结合当前症状进行抗药分析,提升治疗效率。在此类系统提供的高效信息互通服务下,从诊断到就医,再到后期的各项费用的结算,将呈现较高的简洁度。此类系统亦支持电子收据的整合、打印与线上的一键收发,充分满足患者的多种需求[3]。

结论:

总的来说,在信息化时代中,各大医院为迎合时代发展与人们生活的需求,不断更新医院信息管理的技術应用。在院内各部门信息管理技术发展相对成熟的当下,加强医院管理信息互联互通成为医院管理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在初步分析当前医院信息管理的问题与需求后,管理工作者应通过互联互通的全局信息管理、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及互联互通服务功能管理,提升信息管理的安全性与高效性,进而保证医院各项医疗与科研活动长期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陆远盈.互联互通下医院信息管理优化路径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11):221-223.

[2]项春敏.浅谈互联互通理念在医院信息管理中的运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9(09):66.

[3]王军.基于互联互通的医院信息管理优化路径[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9(01):198.

商务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中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德育管理工作一直是中职院校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从人本管理入手,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这两个方面探讨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 中职学校;德育管理;人本管理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除了必要的师资设备投入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外,有效的德育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作为中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创新德育管理新模式,促进中职学校德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德育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树立科学育人观,辩证地看待学生。由于长期以来不正确教育观念的影响,相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我国中职学校学生往往被冷落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其实并不能从成绩好坏来片面地评价学生的优劣。很多在校时成绩普通甚至是很差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因有一技之长或者人际交往能力特别强而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我们要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对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欣赏的态度,善待每一个学生。

(2)挖掘学生的独特性和闪光点,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他们从自身长处出发,以点滴进步为起点,实现长足的进步。对“问题学生”,更要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针对自己的个性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帮助其走出困境。

(3)及时化解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心理,多年的应试教育过程中,他们由于成绩差很少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往往自暴自弃。他们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更没有尝试的勇气。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学习,也包括生活,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去,帮助学生端正心态,重塑自我,在每一点微小的进步中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逐步树立起自信心。

二、融德育于教学实践之中,创建以人为本的德育模式

(1)以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为德育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德育管理不能光是喊口号,首先要有规则,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才能谈道德。要严格细化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学生考评机制、奖惩机制、学生考勤管理制度、日常行为规范等,做到出了问题有“法”可依,以制度来约束人、规范人、管理人。在教育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姿态。现在中职学校的学生基本都是“90后”,观念新潮,个性强,传统的教育方法很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容易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人本管理理念下的德育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方式方法,将大道理融入春风化雨的教诲之中。

(2)鼓励学生注重自我管理,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管理就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处理自己日常生活中和学习方面出现的问题。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增强自律性,在自主管理、自我发展中逐渐进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进取意识,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规划、自我管理。在学校某些方面的管理上,也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其中,比如教学楼、实训室的基础设施管理、卫生维护等,既可以节约学校的管理成本,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创建良好的学校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现在社会需要的职业人才,不单单要求具备优秀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我们以丰富校园活动为手段,以专题讲座、实训课等活动为载体,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读书、多实践,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熏陶和成长。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的公益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福利院、敬老院献爱心,等等。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人本管理对中职学校的德育管理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舒小兰,姚吉云.浅析人本管理在中职学校学生德育管理中的运用策略.金田,2014(09).

[2]盛 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管理初探.才智,2012(15).

商务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医学领域的各种体系制度正在不断地完善。我国医院形成的医院绩效管理制度,为医院长远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在医改下医院绩效管理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通过系统地分析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我国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作出贡献。
医院绩效管理概况

医院绩效管理的含义

我国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发展顺应国际卫生系统绩效评价发展的潮流,不断探索并实施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途径和方法。医院绩效管理是指为了提升医院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的各级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共同进行参与的一种持续循环的管理过程。医院的绩效管理包括医院(部门)绩效计划的制定、医院(部门)绩效辅导沟通、医院(部门)绩效考核评定、医院(部门)绩效结果应用、医院(部门)绩效目标提升。在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运营效率,推动公立医院的持续发展。

医院绩效管理的主要成效

医院绩效管理对医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医院绩效管理可以通过对医护人员的绩效评价,合理地对医护人员的绩效进行分析,通过与奖惩制度的有效结合,充分地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其次,在绩效管理对医护人员绩效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地发现医护人员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并监督医护人员进行改正。在这样的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工作能力会与共同得到提升,形成医院与医护人员双赢的美好局面。最后,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还能够提升医院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和医院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处理好医院改革、经济效益和公益性之间的关系。医院通过科学的绩效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医院的工作环境和医院文化得以提升,凸显公立医院的社会效应及保证公益性,推动医院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医改中的医院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医改中医院绩效管理情况介绍

随着我国当前医改的不断发展,绩效管理理论体系也逐渐成熟。我国的医院绩效管理逐渐产生了以下特点:

首先,医院的绩效管理与医院的发展战略制定结合更加緊密。医院战略是对医院长时间发展的总体规划,绩效管理与战略制定的结合表明:绩效管理服务于医院的整体发展,并需要契合医院的发展方向;其次,医院的绩效管理逐渐表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在当前医院的绩效管理过程中,绩效考核、激励等工作的方式逐渐多元化,这是由当前医护人员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导致的,为了提升不同各个岗位、不同职责的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多样化的绩效管理势必成为绩效管理方式的主流;最后,医院的绩效考核逐渐产生多维度化的特点。因为在当前的医院发展过程中,要想全面地了解医护人员的工作样貌,除了对其业绩成绩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其他维度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比如医护人员的个人状况、医院的发展现状、行业的稳定程度等。通过多维度的绩效考核,能够有效地对医护人员进行全面了解,进一步促进医院的稳步发展。

医改中医院绩效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绩效管理作为医院内部管理的主要管理制度,需要医院管理者对其不断的进行更新和修改,以达到能适应医院发展、提升医护人员工作效益与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

但是在我国现阶段的医院绩效管理实行中,仍有较多困扰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问题出现,如绩效管理有时无法与医院之前制定的战略规划相适应、很多医院管理者对绩效管理手段并不重视、某些管理者将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的定义相混淆、很多医院无法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等问题。这些是绩效管理手段在实践中屡屡出现的问题,只有仔细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才能科学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医院发展的绩效管理规划,才能更好地推动医院健康长久的发展。
医院绩效管理在医改中的作用

医改中提高医院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医改的战略目标明确,需要具体落实,完成上级目标必须逐层分解落实任务到具体医护人员执行时。二是对医改实施过程中的诸如病案首页质量、电子病历的应用水平、医联体的组建涉及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时。三是向差异化激励转化时,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水平是推动医院内部规范管理,引导公立医院落实公益性的功能定位,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水平,也是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竞争实力,促进医院稳步发展的科学手段。

医院绩效管理在医改中的作用效果

医院绩效管理有效地提升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规范服务的工作意识,让医院的员工管理更加科学、舒畅,减少服务问题和工作失误问题的发生;医院绩效管理大大提高了医院在行业中的形象,建立了良好的服务口碑,推动了医院的经营发展;绩效管理通过导向性的绩效考核指标能有效地降低病人住院费用、药品耗材占比、检查化验费用占比以及住院率指标。因为绩效管理手段的实施,医院能够更好地激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院的决策管理能力,推动医院服务水平的提高。

医院绩效管理与医改的互为影响

医院绩效管理可以让医院工作人员人员更好地意识到新医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出精准的自我价值判断,提升责任感和归属感。而医改项目之一的收付费改革(C-DRG)在绩效分配角度,科学的评估医疗服务的内涵和工作难度系数,不仅调动了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学科水平的提升也有促进作用。在绩效评价角度,有效了提升医疗水平,缩短平均住院时间,还能对同一病种不同诊疗组进行横向对比确立优劣。同时,及时的绩效沟通反馈也进一步加强了C-DRG与实施医院的契合度。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的对策

提高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对医改重要性的认知

强化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对绩效管理的重视度是促进绩效管理制度在我国快速推广、实行和完善的重要举措。通过在医院内部举行讲座、召开内部会议等方式,使医院管理者与广大医院医护人员认识到绩效管理对于医院发展和医护人员利益的重要性。通过及时的绩效管理反馈,让医护人员切实体会到绩效管理对医护人员发展的重要帮助作用。最重要的还是加强医院高层管理者对于绩效管理制度的重视程度,可以定期派出医院管理人员去国际先进的医院学习管理经验,加强管理者平时的理论研究,通过短期绩效管理实验进行新的绩效管理制度革新。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服务质量

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服务质量,能够促进绩效管理工作更顺利的展开。医院对员工的绩效管理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的互相提高的过程。在绩效管理过程中,虽然是医院对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考核与监督,但是医院也需要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对员工的有效指导,最大限度的激励他们,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并提供其成长的平台,推动员工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促进医护人员的共同进步。

完善医院绩效管理监督考核体系

我国医院当前的绩效管理建设过程中,缺乏明确清晰的奖惩措施和体系来约束医护人员的行为。没有规范的奖惩制度,医护人员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就无法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也起不到恰当的激励作用。

通过进一步细化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病患负担、发展能力及满意度建立完善的医院绩效监督考核体系,对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作出有效监管。监督考核体系是进一步規范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医疗效率及医疗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力手段,监督考核工作的严格执行,奖优罚劣,保障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

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

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推动医院绩效管理工作的展开。医院绩效管理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的建设来提高管理水平。绩效管理因为医院部门数量繁多,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导致绩效管理信息的整理和归纳工作压力非常大,而且在进行信息调用时非常麻烦。通过提高医院绩效管理信息质量,有效地提升医院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水平,推动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更好地展开,推动医院的稳步发展。
结 论

随着医改的不断进行,我国医院的绩效管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通过对绩效管理工作不断地优化,强化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将其作为公立医院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经费核拨、医保政策调整等的重要依据,可以很好地提升病患满意度,规范并保障医保基金的使用与稳步运行、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医疗保障事业的稳步发展。

(福建省三明市医疗保障基金中心清流管理部)

参考文献:

[1]岳文静,杨敬宇.基于CiteSpace的中国医院绩效管理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1,41(08):573-576+580.

[2]贺婷,牛琨,洪伊敏,明诗滢,韩振龙,李东纯,练康潮,袁勇.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管理[J].现代医院,2021,21(07):1046-1048.

[3]郑函,蔡宇晴,蔡媛青,王文娟.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研究[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1,11(04):51-56.

商务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电子商务档案管理智能化现状

(一)电子商务档案管理流程

借助于数字信息以及存储介质可以将电子商务档案完成,而在进行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直接做到手动进行关于电子商务档案的操作或者是管理的,这个时候,计算机系统就是最不可或缺的存在。正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网络的不断发展以及智能化的深入,当电子商务档案其信息是存储在不一样的储存介质上时,对于其中的信息规范与格式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因为不同的网络服务商而导致的传输协议或者网络链接方式的差异,同样会让其储存形式、数字化程度以及计算机功能都不一样,这些情况的存在让电子商务档案信息变得复杂起来。电子商务档案信息和过去的纸质档案信息存在很不一样的地方,首先是其未被单一的数字,或者文字信息局限,并且可以让信息得到系统的、全方位的存储。无论是图像信息还是音频视频之类的音像信息,都是可以用合适的形式在文件当中进行完整记录的。在查找读取信息的时候,这要打开文件夹就可以完成,并且可以记录得更加详细与真实。

(二)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缺陷

电子档案并不会受到时间或者是地点的限制就能够做到查找信息或者是信息共享,并且和纸质档案对于保存的环境与条件要求高不一样,电子档案其在进行保存的时候主要是对防磁性以及温湿度要求高,但是其保存所需空间并不大。只不过,在对电子商务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关于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存在复杂性,也就让其档案管理工作变得更有难度。这是因为很多负责电子文件档案处理的工作人员其在工作的时候,受到关于纸质档案管理思想的影响,对于电子文件归档管理意识不够高。或者是有的工作人员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负担,并没有主动关注关于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还有可能是工作人员其本身的技术不足,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操作并不熟练,既无法对电子文件在归档管理当中遇到的问题做好正确处理,也没有办法做好点子文件的归档管理工作。

对于档案而言,其原始记录性是很重要的属性,并且体现在了档案的内容与形式上,正是因为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它才拥有法律凭证的作用。电子商务档案属于电子文件,它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是相对对立的,而其内容很容易被改动,固有形式会有所变化,也就会影响到其原始记录性。和纸质档案不同,电子档案不但容易被篡改,且篡改之后還可以不留下痕迹,因而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容易造成一些问题。电子文件本身还存在虚拟性,那么关于原件的界定就会很困难。即使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是数字签署技术并没有得到普及,要在电子文件上进行盖章或者签名也并不存在可行性,那么在对电子文件进行真伪鉴别的时候也就会变得艰难。正因如此,在讨论电子商务档案其原始記录性的时候,必须有全新的概念才行。

在电子文件越来越多的现在,对于文件原始顺序的来源原则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想要做好电子档案管理,尊重其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能够更好的从行政管理与法律责任的角度去对电子文件归档管理问题进行处理。在实际使用当中,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来进行电子文件的随时复制,又再对其信息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这么一来,电子文件原有的顺序就很容易被打乱。这样的情况就意味着,当电子文件在运转期间,要把握好它的原始性并不容易,而在进行文件整理的时候,关于文件原始联系的说明不可或缺。要让来源原则变得更加丰富,也可以以所有生命周期当中的文件其组合变化以及电子文件管理实践作为基础与依据。只是这样的方式对于电子文件来源的明确判定要求比较高,不单单是将档案与文件维护好,在进行整理时要根据原始顺序来进行。

二、电子商务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存储智能化

1.借助智能存储设备 电子商务档案在进行信息保存的时候需要借助于电脑、服务器和相关的移动存储设备等,而在对电子档案文件进行访问的时候也离不开这些设备的支持。电子商务其发展方向在于信息提取的及时性、便利性,以及不受到时间地点等的约束与限制,能够达到随时获取档案信息的标准。对于将来的智能化存储设备来说,这是基本的要求,对电子档案进行智能化管理的一个特征也在于电子档案存放之后的提取方式的转变。当智能化信息存储在进行输出的时候,应该是能够对不同的智能化设备都支持的,而且对于拥有权限的智能化设备还应该给与其关于电子档案信息的编辑、备份、安全管理等特别操作的权利,这也是为了让档案信息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2.存储设备智能化管理 未来信息储存的发展方向就在于信息存储智能化,这种电子档案管理模式让存储和管理结合在了一起,也让计算机系统、工作模式以及连接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将一些不必要的行为省略了,还可以让电子商务档案信息其安全以及实时访问得到保证。实际上,电子商务档案存储的智能化是由计算机系统当中的软件与硬件来进行决定的,而所谓智能化存储就需要让计算机其部分的运算以及控制功能可以下放到存储设备当中,让存储设备不只是能够进行数据存储,还可以拥有一定的运算与控制的功能。借助于智能存储技术,电子商务档案管理可以获得更多效益,不但可以让人工操作得带减少,也能够让过去对于档案管理所需空间得到节约,更能够缩短时间以及让运输、仓储相关费用得到节约。智能化存储管理技术能够实现对于存储系统当中存在的问题相关监控与调整工作,从而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与潜在隐患,并且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处理,让数据存储的安全与持续得到保证,也让电子商务档案存储智能化水平得到提升。

(二)信息检索智能化

1.智能检索 对于诸多档案信息而言,电子商务档案信息只是其中之一,也是电子商务的兴起才出现的。通常情况下,对于档案信息的检索主要发展在于自然检索、手动检索、计算机辅助检索以及计算机智能检索,对于电子商务档案信息其检索来说,也是类似的。计算机的智能技术不断带动着电子商务档案学信息检索的智能化,而面对拥有各式各样信息存储方式的电子商务档案,因为其信息内容可能包含文字、数字、图片、图像、声音等,还可能有加密信息与不加密信息的区别以及本地存储与其他存储等情况,关于电子商务档案信息有关的智能检索就拥有了更为重大的意义。对于智能检索而言,其基础就在于文献以及检索词的相关度,并且对文献重要性进行综合考察作为指标,再对检索的结果进行排序,从而让检索效率得到提升。

2.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智能检索结果排序的时候,相关性与重要性都是需要考虑的,而相关系选择各个字段其加权混合索引能够分析得更加准确,而重要性则是与文献来源权威性有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检索结果得到更加准确的排序,也让检索的效率得到提升。电子商务的发展快速也让其活动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特征,而电子商务档案信息其全球性、信息管理系统的分布性、交易语言复杂性以及交易方式多样性等特点越来越显著。这样的事情势必导致过去的档案信息检索工具无法让用户需求得到满足,而智能检索工具开发的必然性与必须性也得到了凸显。

(三)档案应用智能化

1.客户管理智能化管理 电子商务档案其应用智能化,首先在于客户关系管理的智能化。对于电子商务档案而言,客户档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电子商务档案也相当于是让商家客户之间有了新的交流方式,那么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客户关系进行管理的时候也应该变化思维方式。智能化的客户关系管理可以让企业对客户的服务得到加强,也让客户的满意度以及忠诚度得到提升,更能够让企业的效率与效益得到提升,这同样需要加强关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智能化的客户数据库开发以及应用。

2.商业数据智能分析 商业价值的实践以及商业需求的满足,只是智能化数据分析以及数据处理系统的部分效用,关于对于市场以及客户的不断学习的过程,让企业的商业流程重新进行塑造,更是让企业管理者拥有更加智能化决策分析工具的重要方式。智能化的营销策划,需要利用到智能化营销策划其管理系统,而企业借助于此可以对产品以及市场信息做到全面分析,对高效的营销计划进行制定,而销售与服务指标应该切实可行,从而让企业管理得到优化。

上一篇:现代房屋建筑论文范文下一篇:环保工程施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