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心脏疾病超声诊断范文

2023-09-24

常见心脏疾病超声诊断范文第1篇

引起畜禽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衣原体。引起禽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细菌、支原体、病毒。

(一)细菌

细菌得单细胞的微生物,直径或长度一般为几微米,细菌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只要温度、湿度、酸碱度及营养条件适宜,就可以大量地分裂繁殖,细菌在10-45°C温度下都可以繁殖,但37°C最为适宜。

(二)支原体

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结构简单可以独立生存。支原体没有真性细胞壁,只有极薄的胞浆膜,本可以保持固定形状。青霉素作用是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支原体无真性细胞壁,因而青霉素对支原体无效。

(三)病毒

病毒是很小的微生物,其直径为几十至一百多纳米,病毒不能独立新陈代谢,必须寄生在易感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正常地生存繁殖。病毒有耐冷的共性,温度越低,存活越久,但不耐热,如传染性支气管病毒,在零下20°C-零下25°C能存活七年以上,4°C只能存活142天,56°C时15-45分钟即死亡。

二、禽畜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潜伏期和症状并能传染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一)发病传染病的基本条件:

病畜发生传染病,有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鸡群,只要人为地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避免发病。

(二)发病过程:

分为四个过程

1、潜伏期(不表现临床症状):一般3-5天。

2、前驱期(发病的征兆期):出现一般临床症状,一般为数小时至一天多。

3、明显期(特征症状):一般为数天至两周。

4、转归期:疾病发展到结局阶段或死亡或康复。

三、疾病诊断方法

对禽病的诊断,在规模化养殖中是指对禽群发病的诊断。群发病的诊断一般经过“看、查、剖”三个步骤。对典型病例,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可作出诊断;对非典型病例和混和感染病例,则需作病源分离和细菌学检查(实验室诊断)才能做出诊断。临床一般对病禽作初步诊断,确诊须经实验室诊断。

禽病临床诊断要领如下:

(一)、看:

1、观察鸡群的行为:

正常鸡眼睛明亮、进食快速、有力:分布均匀;活动自如;步态稳健;对异样声音,异样色泽鸡群反应灵敏等。

精神萎靡,行动迟缓、无力,缩颈闭眼,反应迟钝,离群呆立,翅膀下垂,食欲差等均为不健康鸡。

2、观察鸡群的外观:

正常鸡毛色光泽、整洁;紧贴体表、脚趾曲伸灵活、光亮、鳞扯整齐;肛门周围清洁;鸡冠充实、鲜红、干净等。

鸡有神经症状时:若发现鸡头后仰呈现观星姿势,或头颈向前伸直等,怀疑是否维生素缺乏;若鸡头发生颤抖,应怀疑维生素E或硒缺乏,或是否为传染性脑脊髓炎病,应结合流行病学、病理解剖等进一步诊断;若头颈转圈或后退,特别是应激严重时症状加重,怀疑是否发生过新城疫,这种病鸡应淘汰,无治疗价值。若冠发绀,怀疑是否发生疾病或舍内通风不良、氨气浓度大等;若羽毛短缺、零乱、无光泽,怀疑是否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或通风不良;若脚趾向内弯曲,怀疑是否维生素缺乏;若鸡站立时两腿能强行站立,但腿发抖,怀疑是否钙、磷比例失调、维生素D3缺乏,有时饲养密度过大、地面潮湿鸡只也易发生瘫痪等;若见有脚趾表面或脚底裂伤并有炎症,怀疑是否维生素缺乏;若鸡嘴角、冠有痘痂,怀疑是否发生鸡痘。鸡有呼吸症状;若鸡表现伸头仰颈,张口呼吸,并表现呼吸困难,怀疑是否发生新城疫;若出现呼吸困难,眼脸肿胀,并附有黏性分泌物,后期有干酷样物,怀疑是否发生了支原体病;若出现呼吸困难,有“呼噜”声音或有湿性啰音,怀疑是否大肠杆菌感染。

3、观察鸡群的烘便:

雏鸡胎粪为白色和深绿色稀薄液体;高温于气鸡排棕褐色稀便;

早晨排黄棕色糊状粪便;大部分时间排条状或圆柱状棕绿色、表面有一层白色覆盖物的粪便。以上均为正常粪便。一般来讲:稀便多由鸡舍温度过高、密度过大、超量饮水所致;下痢由细菌、霉菌、病毒感染或肠炎所致;若拉白色的稀粪,肛门周围附有石灰样物,多见白痢病;软便、中间干而四周带水的粪便,多见于饲料搭配不合理;拉绿色粪便,若粪便成形,应检查饲料有无发霉变质的原料如玉米、豆粕、麸皮等;若拉绿色稀便,多见于急性传染病,怀疑是否发生传染性霍乱、伤寒、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等;血便多见于球虫病;黄白痢或灰白色稀便多见于鸡白痢;绿色稀便多见于传染性法氏囊病;当发现粪便稀薄如水,有如蛋清样白色泡沫状稀便,并饮水增多时,应怀疑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

(二)查:

1、吃料饮水情况:

查看是否符合饲养标准,正常饮水比大体可按1:2计。

2、生产性能情况:查看是否符合饲养标准、产蛋曲线,

3、发病死亡情况:查看实际发病鸡只数量及死亡数量。

4、饲养管理情况:查看是否符合正常饲养管理要求。

5、用药用料情况:查看发病前后几天用药用料情况。

(三)剖检:

对濒临死亡鸡或死后不超过6-12小是垢鸡进行解剖,检查病变部位的病理变化。

临床诊断: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的综合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最后

对鸡群进行疾病的初步诊断。

鸡病的快速诊断要点

(一)出现神经症状

鸡新城疫、马立克氏病、鸡传染性脑脊髓炎、维生素E和硒缺乏症、大肠杆菌病(脑炎型)肉毒中毒、食盐中毒、叶酸缺乏症、维生素B1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症。

(二)鸡冠、眼睛或面部肿胀

鸡霍乱、禽流感、大肠杆菌、鸡痘、鸡传染性鼻炎、鸡衣原体病、鸡败血霉形体病、肿头综合症、维生素A缺乏症、禽脑脊髓炎、氨气刺激症。

(三)皮肤出血、坏死等

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马立克氏病、鸡痘、维生素PP缺乏症、维生素H缺乏症、泛酸缺乏症、锌缺乏症。

(四)呼吸困难

鸡新城疫、鸡传染性鼻炎、鸡败血霉形体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流感、鸡痘。

(五)出现肝炎及肝脏病变

鸡霍乱、鸡白痢、鸡伤寒、鸡大肠杆菌、鸡结核病、鸡弯曲菌肝炎、组织滴虫病、包涵体肝炎、鸡淋巴白血病、马立克氏病、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鸡败血霉形体病、鸡曲霉菌。

(六)肝脏及气囊病变

鸡白痢、鸡败血霉形体病、鸡结核病、鸡曲霉菌病。

(七)肾出现肿胀或花斑病变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痛风、鸡病毒性肾炎、新母鸡病、尿素中毒、磺胺类药物中毒、曲霉菌素中毒、维生素A缺乏症。

(八)产畸形蛋、软皮蛋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减蛋综合症(EDS-76)、鸡白痢、鸡伤寒、鸡副伤寒、鸡蛔虫病、鸡绦虫病、笼养蛋鸡疲劳症、维生素D缺乏症、锌缺乏症。

(九)引起关节肿胀、腿骨发育异常等运动障碍

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滑液囊霉形体病、病毒性关节炎、关节痛风、胆碱缺乏症、维生素B11缺乏症、锰缺乏症、维生素PP缺乏症、锌缺乏症。

(十)肠炎、下痢

常见心脏疾病超声诊断范文第2篇

预期目标;1.病人能配合降温措施 2.避免高热所致的并发症

护理措施:1.观察体温变化,每四小时测体温1次,若体温上升至39.0℃以上者可予针刺合谷、曲池等穴,留针20分钟,或遵医嘱肌注柴胡注射液4毫升以退热。若邪热入里,高热有汗,予以50%酒精或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观察热退效果2.卧床休息,病史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避免直接吹风3.鼓励病人多饮水如温开水、淡盐水、芦根煎汤代茶,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4.保持口腔清洁,用银花甘草液漱口,每日3次5.中药宜温服,药后盖被安卧,并观察汗出情况。汗多者用干毛巾拭干,更换湿衣,切勿吹风6.保持大便通畅,以通腑退热7.饮食宜清淡、富含营养的半流质 护理问题,头痛-风寒、风热、暑湿之邪上犯清窍 预期目标:病人能掌握缓解头痛的方法,使症状减轻

护理措施: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甘甜厚味食物及牛奶、鸡蛋、肉类等高蛋白食物1.观察头痛部位、痛势及程度,若头痛项强、高热抽风,应立即汇报医生,做好急救准备2.按摩或针刺印堂、太阳、合谷等穴,留针20分钟,以缓解头痛3.头痛畏风者嘱用布包扎头部或带帽4.头胀者用菊花10克泡茶,以清利头目;暑湿头痛者可用藿香、佩兰、薄荷煮汤代茶,以清暑利湿

护理问题:鼻塞、流涕-外邪袭表,肺气失宣

预期目标:1.病人能掌握防治鼻塞的方法2.病人症状减轻至消失

护理措施: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外出戴口罩2.热敷鼻额部,蒸汽吸入每日3次。经常按揉迎香穴,以通鼻窍3.观察流涕的色、质、量、气味的变化,以了解属寒属热的性质4.指导病人掌握正确的取涕方法,切忌暴力挤压,以防止导致急性失聪或鼻腔出血 护理问题:咳嗽-外协犯肺,肺失宣降

预期目标:病人得到有效的护理,使症状减轻至消失

护理措施:1.风寒咳嗽可用生姜、葱白、红糖适量煎汤代茶,以祛邪止咳,或遵医嘱给服肺宁合剂30毫升或半夏露15毫升2.风热咳嗽可吃梨、枇杷、萝卜等新鲜水果或遵医嘱给服麻杏止咳糖浆20毫升3.咽痛者给予咽喉消炎丸10粒口服或西瓜霜喷喉,每日3次4.咳声嘶哑者督促病人不要高声讲话,安静休息,并给予胖大海数枚泡茶5.观察咳嗽的性质、时间,咯痰夹血应报告医生6.风热感冒忌食辛辣烟酒刺激之品,风寒感冒忌食生冷瓜果 护理问题:四肢酸痛-风寒夹湿,困遏肌表

预期目标:1.病人能掌握缓解疼痛的方法2.症状缓解至消失

护理措施:1.注意保暖,稍加衣被,敲打四肢每日2次,以疏松筋骨。指导病人掌握按摩四肢的方法:用手掌从上到下书序按摩2.时感流行,每日用紫外线行空气消毒30分钟至1小时3.痛甚可针灸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留针20分钟,以活血通络4.取舒适体位 护理问题:缺乏保健知识-1对病因不了解2.生活起居无规律 预期目标:病人得到合理保健指导

护理措施:1.向病人介绍预防感冒的措施和重要性,如注意防寒保暖,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疾病流行季节外出要戴口罩,少去公共场所,以防交叉感染2.消除病人的麻痹思想,告知感冒应及时治疗,避免病邪传变入里,出现发热不退、心悸、心慌等症状 护理问题:潜在心悸-外邪由表入心

预期目标:病人得到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心悸先兆

常见心脏疾病超声诊断范文第3篇

患者:女, 29岁。G2P0, 现孕37+4周, 平素月经正常, 初次来我院做产前超声检查, 2d前在在外院行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心脏内一实质性强回声肿块后到我院进行进一步检查。我院使用仪器为:GE-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容积探头频率为:3.5~5.0MHZ。超声检查所见:宫内见一胎儿影像, 双顶径90mm, 骨骼长71mm, 肱骨长62mm, 腹围308mm, 胎儿脊柱排列整齐, 胃泡、肝脏、胆囊、双肾、膀胱及肠管均可探及。胎盘:附着于宫底后壁, 胎盘分级:III级;羊水指数:91mm;胎儿脐动脉血流比值:S/D:2.54 RI:0.61:PI:0.93。胎儿心率:122次/min;心脏位于左侧胸腔内, 左右房室基本相等, 四腔心可见, 十字交叉存在, 左右室流出道与大动脉连接关系正常;四腔心切面探及大小14mm×10mm实质性强回声团由左心室壁突向左心腔内 (图1) , 其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均匀, 彩色多普勒显示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左右心室流出道未见明显梗阻。超声提示: (1) 晚孕单活胎、头位; (2) 胎儿心脏内实质性肿块, 考虑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后经多家医院会诊后为同一诊断, 患者要求引产, 引产后病理诊断为:胎儿心脏横纹肌瘤。

2 讨论

胎儿心脏肿瘤较少见, 而多为横纹肌瘤, 其发生率约为1/10000。近年来其发生率有增加趋势, 据国外报道每40000个存活新生儿就有一个心脏横纹肌瘤。肿瘤可多发, 也可单发, 50%的心脏横纹肌瘤伴有结节性硬化症, 多发肿瘤者伴结节性硬化症的可能性更大。其预后与肿瘤大小、数目、发生部位及有无硬化症有关, 1岁以内手术死亡率高达30%, 伴有结节硬化症者80%出现癫痫发作和智力迟钝。超声对心脏检查安全、方便可重复性好, 心脏内显示肿块是超声诊断肿瘤的基础, 横纹肌瘤的超声表现为:心腔内出现实质性强回声肿块, 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均匀, 多发生于室间隔、心室或突入心腔, 无蒂, 肿块可单发, 也可多发, 可大可小, 在胎儿期心脏横纹肌瘤随着妊娠的进展而增大, 可引起心腔阻塞或相应的瓣口阻塞,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可显示肿块内血流信号及肿块阻塞心脏流入道和流出道血流情况。胎儿横纹肌瘤虽是良性肿瘤, 但肿瘤可阻碍心脏血流而引起胎儿水肿甚至发生宫内死亡, 同时又常与结节性硬化症相关联引起神经系统的疾病, 而预后极差。产前超声诊断对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该病有重要的意义, 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应用于心脏检查以来, 对心脏肿瘤的诊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可以清晰显示心脏肿瘤、心肌和心包肿瘤及肿瘤大小、数目、发生部位及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病理改变, 对产前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但是也只有不断提高超声医师对心脏横纹肌瘤的认识, 才能与心脏粘液瘤、心脏纤维瘤、心脏血管瘤等鉴别, 对本病准确地作出超声诊断, 而确诊胎儿心脏横纹肌瘤仍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由此可见超声检查是产前诊断胎儿心脏横纹肌瘤的一种首选、可靠、有效的方法, 建议孕妇在孕18~24周期间, 常规做一次胎儿系统超声筛查, 有利于检出胎儿横纹肌瘤及有无合并其他畸形, 胎儿生长指标的监测, 可为胎儿预后, 全面评估胎儿及恰当的临床干预提供证据, 对降低围生儿的病死率及优生优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摘要:胎儿心脏横纹肌瘤是胎儿期或婴儿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 常伴有结节性硬化症, 有的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在产前已被诊断,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影像学技术发展的结果。产前筛查对早发现、早干预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具有重要的意义。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胎儿心脏横纹肌瘤可靠、安全的方法, 对于肿瘤的定位、评估、继发性病理改变及指导优生优育具有重要价值。

常见心脏疾病超声诊断范文第4篇

发热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见于各种全身性和(或)局部性感染,以及许多非感染性疾病。

在安静状态下,体温一般恒定。正常肛温36.9~37.5度,深部的温度较体表温度为高,而且稳定。

体温呈明显昼夜波动:清晨最低,白天逐渐稍升,而以晚上最高,但一日之差不超过1度。

发热是小儿很多疾病的一种症状,也是对疾病的反射性反应,是人体对感染的防御性反应,能刺激机体的抗病解毒功能,抵抗病菌的侵袭,促进康复。

热度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不一定平行。如婴儿患感冒或幼儿急疹等疾病,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左右,但患儿一般情况较好,热退后恢复也较快。

正常体温36~37.4℃ 低 热37.5~38℃

中度发热38.1~39℃ 高 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1、降低高热,减少机体消耗。

2、防止发生高热惊厥。

3、对某些危重病例(如乙型脑炎、中毒型痢疾、重症肺炎等),积极的退热处理对稳定病情有一定作用。

发热的观察

1.精神状态 2.面色 3.呼吸 4.其他伴随症状:呕吐、头痛、皮疹 处理措施

1.通风散热2.多饮水,饮食清淡、宜消化3.体温超过39度(既往有高热惊厥史,发热初期即需给药)给退热剂。 4.至少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

二、惊厥

定义:是最常见的一类不随意运动,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

是儿科常见而重要的急症,重者发生窒息,甚至死亡或导致后遗症。多见于5~6岁以下小儿,尤其是6个月~3岁小儿,小儿的发病率约高10倍,为5%~10%,病因分为感染与非感染两大类

惊厥先兆:见到下列临床征象的任何一项,应警惕惊厥的发作: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

临床症状:多数为骤然发作。典型者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两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伴有呼吸屏气,紫绀,大小便失禁,经数秒、数分或十数分钟后惊厥停止,进入昏睡状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低钙血症抽搐时,患儿可意识清楚。若意识尚未恢复前再次抽搐或抽搐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提示病情严重。

引起惊厥的常见疾病

高热惊厥:发生率很高,占儿童期惊厥原因的30%。其特点是:①好发年龄为6月至3岁;②上感引起者占60%;③全身性抽搐伴有意识障碍,但惊止后,意识很快恢复;④在一次发热性疾病中,一般只

1 发作1次,很少发作2次以上;⑤抽搐时间短暂;⑥可追询到既往高热惊厥史和家族遗传史;(7)预后良好,少数可转变为癫痫(1~3%)。

颅内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常见于冬春季,乙型脑炎多见于夏秋季,而病毒性(散发性)脑炎及结核性脑膜炎常年散发,脑脓肿通常有如中耳炎、败血症及紫绀先心病等前驱病。颅内感染患儿有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惊厥及昏迷,常有脑膜刺激征和锥体束病理征出现。

中毒性脑病 原发病常为败血症、中毒性菌痢、重症肺炎、伤寒、白喉、百日咳等。临床上常在原发病加剧的基础上,出现急性脑损害,主要表现酷似脑炎如高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惊厥、昏迷等。

低血糖症特点:①病前多有吐泻、饥饿、疾病、感染等前驱症;②常在清晨早餐前发病,其表现为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口渴多汗、疲乏、头晕、心慌、嗜睡甚至惊厥、脉搏细速、血压下降。较大儿童有饥饿感和上腹部不适;③惊厥可使血糖上升,故血糖测定正常,并不能排除低血糖诊断;④以50%或25%葡萄糖液1~2ml/kg/次,静脉注射,轻者口服糖水能控制症状,疗效迅速。严重低血糖可造成永久性脑损害,其结果为智力障碍及反复惊厥发作。

中毒:①进食有毒动、植物,如喷洒了农药的瓜果蔬菜等;②药品或毒物保管不严,误服中毒;③食物处理不当而产生毒性,进食过量而致中毒;如喝变质奶类,食用未剔芽的马铃薯或未煮熟的云豆角等;④错用、误用药物和有毒物。上述中毒均可引起阵发性或强直性惊厥,且常伴昏迷,发绀,呼吸异常等症状,必须提高警惕,及时诊治。

惊厥注意现象: 惊厥发作时,应进行紧急止惊,同时注意观察抽搐情况及重点查体。 待惊厥停止后进行全面体检。注意神志、瞳孔大小、面色、呼吸、脉搏、肌张力,皮疹和瘀点。

急救措施

1.一般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抽搐时,应平卧,头转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咽喉内的分泌物或呕吐物,以防吸入气管而发生窒息。一旦发生窒息,除清除分泌物或呕吐物外,要立即行人工呼吸,口对口呼吸,必要时做气管切开。

(2)防止意外损伤为防止舌咬伤,可用纱布裹好的压舌板置上下磨牙问。若牙关紧闭,不要强行挠开。为防止掉床跌伤,需有人守护或加用护栏。

2.控制惊厥 (医院处理)

三、呕吐

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可由于消化系统疾病引起,也可见于全身各系统和器官的多种疾病。其可以为单一的症状,也可以是多种危重疾病的复杂症状之一。故稍有疏忽,常可延误诊断,甚或危及生命。

(一)消化系统疾病

1.动力性急性胃炎、肠套叠、机械性或功能性肠梗阻等。

2.感染性 感染性腹泻病、急性胆囊炎、病毒性肝炎、急性肠系统膜淋巴结炎和阑尾炎等。 (二)消化道外疾病

1.颅内疾病各种脑膜炎、脑炎、脑外伤等。 2.呼吸道疾病上感、支气管炎、肺炎等。

3.心肾疾病 心肌炎、肾盂肾炎、肾盂积水、尿路结石等。

2 4.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代谢性酸中毒、低钠及高钠血症、低钾血症、糖尿病引起酮症酸中毒等。 5.其他 喂养不当、各种食物或药物中毒、一氧化碳中毒、美尼尔氏症。 鉴别诊断

l.年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呕吐原因,幼儿及较长儿童,除鼻衄时大量血液吞入刺激胃部而呕吐外,以扁桃体炎、各种脑膜炎及脑炎、胃肠道感染为多见,其次为各种中毒。

2.呕吐方式①一般呕吐:此种呕吐常伴有恶心,呕吐物量多少不定②喷射状呕吐是指大量呕吐物从口鼻喷涌而出,除医生检查咽部按压舌面不当及家长喂药刺激外,常见于吞入大量空气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3.呕吐与进食的关系 病前有无进食特殊物或药物史。若进食后立即呕吐,常见于吞入空气,进食3—4小时后呕吐者,常见幽门肥大性狭窄、急性胃肠炎、下消化道梗阻。呕吐与进食无关者,见于消化道外疾病。

5.伴随症状呕吐的同时伴有发热,头痛,神经系统体征阳性则提示颅内感染。呕吐伴有发热,恶心,上腹部不适者需注意病毒性肝炎。呕吐伴有发热,腹痛,腹泻者应想到消化道感染。呕吐伴有血便,可能为痢疾、肠套叠、坏死性肠炎、美克氏憩室炎、过敏性紫癜等。以不明原因的反复呕吐者应考虑到颅内肿瘤,结核性脑膜炎。若呕吐的同时有高热,惊厥,昏迷或休克者需考虑到败血症或严重感染。

6.询问过去病史有无蛔虫病史,肝炎,结核病,周期性呕吐以及个人出生时情况等。 处理措施

1.呕吐严重者须禁食4小时,注意侧卧以防吐出物吸入气管内。

2.呕吐停止或减轻后,可给予少量、较稠微温易消化食物,或米汤等流质饮食。

3.有脱水或电解质紊乱者,应及时按需要补液和供给电解质。若有周围循环衰竭,应按循环衰竭处理。

4.呕吐频繁者须予以止吐、镇静剂、如鲁米那、冬眠灵、吗叮啉栓剂等,慎用胃复安。 注意应用不当可掩盖症状,不利于明确诊断。

5.剧烈呕吐应尽快送医院检查处理。

四、腹痛

腹痛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几乎涉及各科疾病。既可以是腹内脏器病变,也可以是腹外病变;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可以是内科疾患,也可以是外科疾患,甚至最初为内科疾患,以后病情发展而以外科情况为主。

小儿腹痛的临床特点:

小儿腹痛随年龄大小而有不同的表现。幼儿多无自述腹痛能力,更不能确切陈述腹痛的性质、部位及其演变过程,仅以其表现可被家长及医生理解为腹痛,如阵发性或持续性的哭吵,两下肢蜷曲,烦躁不安,面色苍自,出汗,拒食甚或精神萎靡。年长儿腹痛时常哭闹或转辗不安,双下肢向腹部屈曲,并以手护腹部,而对腹痛性质、经过常常描述不确切,定位能力差。

病因

(一)儿内科疾病

l.腹内疾病 急性胃炎、胃肠炎、胃及十二脂肠溃疡、肠痉挛性绞痛、肠及胆道蛔虫症、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坏死性肠炎、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细菌性痢疾等。

2.腹外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传染

3 病以及败血症、带状疱疹、铅中毒等。

(二)儿外科疾病

急性阑尾炎、胃和二十脂肠溃疡合并穿孔、机械性肠梗阻、肠套叠、肠系膜动脉栓塞、急性肠扭转、回肠憩室炎并发穿孔,梗阻、原发性或继发性腹膜炎、嵌顿性腹股沟疝、泌尿道结石、肾盂积水、肝破裂、脾破裂、卵巢囊扭转、睾丸蒂扭转、髂窝脓肿等。

鉴别诊断

l.年龄不同年龄小儿的腹痛,其好发疾病亦各异。肠套叠、嵌顿性疝以及肠道感染多见于2岁内小儿,急性阑尾炎、肠道寄生虫病则相对少见。胃肠道感染、肠寄生虫病、肠系膜淋巴结炎、胆道蛔虫病、腹型癫痫等以年长儿为多见。

2.腹痛发生的急缓起病急缓对鉴别诊断往往具有重要意义。发病急骤或阵发性加剧者常为外科性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绞窄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肠套叠及腹股沟疝嵌顿等。发病缓慢而疼痛持续者常为内科性疾病,如肠蛔虫症、胃及十二脂肠溃疡、肠炎及病毒性肝炎等,故对原有慢性腹痛者,如腹痛转为持续性或突然剧痛,应注意急腹症的可能。

腹痛的部位一般腹痛的部位与病变的部位相一致。如右上腹痛常见胆道蛔虫症、病毒性肝炎以及同侧的胸膜病变或大叶性肺炎。剑下疼痛见于消化性溃疡。右下腹痛以阑尾炎及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可能性最大。左腹痛要想到便秘或菌痢的可能性。脐部疼痛以肠蛔虫症及急性肠炎为多见。全腹剧烈疼痛,伴高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者,多提示原发性腹膜炎。沿输尿管部位的绞痛。伴腰痛者,应多考虑尿路结石的可能。但有的疾病,起病时的疾病部位可能与病变部位不同,如阑尾炎最早可在脐周、中上腹痛,6—12小时后转移局限于右下腹痛。

4.伴随症状应注意腹痛与发热的关系。先发热,后腹痛多为内科疾病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常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反之先腹痛,后发热多为外科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继发性腹膜炎等。更应注意腹痛与伴随症状属于哪个系统:如腹痛伴发热,咳嗽则为呼吸系统疾病;伴恶心、呕吐、腹泻,便血或呕血等多为胃肠道疾病;伴尿频、尿痛,血尿或脓尿者,多为泌尿道疾患。

5.既往史应详细询问患儿既往有无类似腹痛发作,大便排虫和皮肤紫癜史,应了解发病前有无外伤,饮食卫生和进食何种食物等,均有助于腹痛原因的诊断。

处理

(一)寻找病因: 根据病因作相应处理。如肠痉挛给予解痉剂。胆道蛔虫症或蛔虫性部分肠梗阻,可用解痉止痛药等治疗。炎性疾病应根据病因,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外科急腹症应及时送院手术治疗。

(二)对症处理

常见心脏疾病超声诊断范文第5篇

关键词:猪;繁殖障碍;鉴别诊断;免疫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Method of Porcine

Reproductive Failure

Abstract:Although the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 which is aimed at the pigs is improved, various diseases of swine are more and more. Swine reproductive failure exists universally on modern farm. It is a large group important disease which influence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hinese swine industry and it will do great harm to our Chinese swine industry.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disease, and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especially viral diseases endanger most. Therefor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which can insure our swine industry develop healthily is that we should control methods of immunization for preventing diseas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immune methods of swine fever,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orcine parvovirus infection, porcine pesudorabies a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Key words: Porcine;infertility;differentiation diagnosis;immunization

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的各种疫病越来越多,其繁殖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养猪场的主要疾病之一, 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类疫病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产仔少或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畸形胎儿以及公、母猪发生不孕症为主要特征,病因比较复杂,可分为先天性、机能性、营养性、机械性和疫病性,其中以传染性疫病尤其是病毒性疫病危害最大[1]。不仅由于其常呈大面积的地方性和流行性感染,而导致大量的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和新生仔猪死亡;而且因为几种常见病毒性疫病的临床症状和发病情况相似,造成临床诊断难度增大,也容易出现误诊。因此,本文将主要介绍猪瘟、猪蓝耳病、猪细小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猪乙型脑炎的鉴别诊断及其免疫防治方法。

1通过流行病学特征进行鉴别诊断

猪瘟于1833年首先发现于美国的俄亥俄州。1903年,DeSchweinitz和Dorset证明该病的病原体是病毒[2]。猪瘟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且任何年龄的猪均易感染。流行季节性不强,但春、夏多雨季节发病率相对较高。自然条件下,经口腔、鼻腔,间或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感染。病死率很高,一般在80% 以上[3]。常呈流行性,流行时间长,可垂直传播。易出现非典型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V)又称为蓝耳病,最早于1897年在美国中西部发现,随后在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相继发生。1992年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在国际专家研讨会上定名PRRS[4]。猪蓝耳病只感染猪,妊娠母猪和1 月龄仔猪最易感。流行无季节性,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精液传播和垂直传播为主要的传播方式。该病传播速度快、流行面广。猪群发病的特点是保育阶段仔猪最先发病,然后通过环境传染到2 月龄仔猪,然后传染致母猪,最后包括生长猪在内的整体发病阶段。仔猪死亡率高,母猪无死亡。

猪细小病毒病于1967年在英国首次被报道,随后欧洲、美洲、亚洲及大洋洲等国家均出现此病。猪细小病毒病唯一已知的易感动物是猪,且不同年龄、性别的家猪和野猪均易感。猪在感染后处于亚临床状态,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母源性繁殖障碍,初产母猪表现症状,常出现流产,经产母猪繁殖障碍的危害变小。此病以垂直感染为主,一般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流行时间长。

20世纪中期,伪狂犬病在东欧及巴尔干半岛的国家流行较广,60年代之前,猪被感染后其症状比较温和,在养猪业中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然而在60 ~ 70年代,由于强毒株的出现,养猪业遭受到巨大损失[5]。猪伪狂犬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动物,仔猪和怀孕母猪最易感。流行无季节性,主要通过鼻分泌物传播,也可通过阴道分泌物和胎盘传播。仔猪死亡率高,怀孕母猪主要引起流产及死产。地方流行性特点明显,流行时间长。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6],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猪乙型脑炎可感染人及多种动物,初产母猪、仔猪和育肥猪多发。有严格的季节性,夏秋季节发生率高。传播媒介是蚊子等吸血昆虫或人为的针头携毒传播。多为散发流行,感染率高,但发病率低。

2通过临床症状进行鉴别诊断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发病急,高稽留热和细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全身泛发性小点出血,脾梗死。高热41 ℃左右,先便秘,后腹泻。腹下、耳尖皮肤淤血。厌食,消瘦,个别猪表现出神经症状。子宫内感染仔猪的皮肤常见有出血点及出血斑,出生后常表现先天性震颤,严重的黄痢治疗无效而死亡。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其特征为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母猪在妊娠后期发生早产、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产弱仔;感染母猪精神不振,食欲锐减或不食,发热,配种率、受精率下降;感染公猪的精液减少,活力降低;仔猪和生长猪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仔猪断奶后的死亡率高。部分病猪出现双耳、外阴、尾部、腹部以及口部青紫发绀。

猪细小病毒病是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繁殖障碍性疾病,其特征为感染母猪,特别是初产母猪产出死胎、畸形胎、木乃伊胎、病弱仔猪及流产,母猪本身无明显临诊症状。母猪妊娠初期感染,部分胎儿死亡、产仔数少;中期感染,产木乃伊胎,部分胎儿被母体吸收,造成不孕和重复发情;后期感染,正常分娩,

[7]但约有25% ~ 40% 新生仔猪一周内死亡。在该病发生的猪场,能持续几年甚

至十几年不断发生繁殖失败。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主要表现神经临诊症状,共济失调,四肢划动,呈划水状,还可侵害消化系统;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统临诊症状,无奇痒;公猪表现为繁殖障碍和呼吸系统临阵症状。病毒可侵染妊娠60d 以上胎儿,常出现流产、产出死胎和木乃伊胎等[8]。母猪于妊娠末期感染时,可有弱仔产出。15 日龄内仔猪死亡率100%,3 ~ 4 周龄仔猪死亡率达40% ~ 60%,断乳仔猪死亡率达10% ~ 20%[9]。

猪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蚊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突然发病,可侵染各时期胎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或早产,所产胎儿多是大小不等的死胎、木乃伊胎。公猪感染发生睾丸炎,一则或两侧睾肿胀,有热痛,数日后炎症消退,一般转归良好。

3通过病理学变化进行鉴别诊断

猪瘟急性型症状典型,出现败血症,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脾脏边缘有梗塞,肾脏色淡,皮质有针尖至小米状的出血点,回盲口处有纽扣状的圆形溃疡斑。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脾脏出血性梗死,肾脏表面,膀胱黏膜有出血点。

猪蓝耳病的发生,以肺炎为主,发生弥漫性、间质性肺炎并伴有细胞浸润,有卡他性肺炎区。脾脏肿大,心肌出血、坏死。发生肾盂炎、膀胱炎。流产胎儿出现动脉炎,心肌炎和脑炎。

猪细小病毒病发生后,怀孕母猪宫内膜出现轻微炎症,有的胎盘有部分钙化,胎儿在子宫内有自溶或被吸收的情况,其他无明显病变。胎儿常发育不良,受感染而死亡的胎儿可见充血、水肿或木乃伊胎。

猪伪狂犬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理变化,眼观主要见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组织学变化主要见中枢神经系统呈弥漫性非化脓性脑炎,有明显血管套和胶质细胞坏死,脑神经细胞内有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妊娠母猪所产死胎有不同程度的软化现象,胸腔、腹腔及心包腔有多量棕褐色潴留液。流产胎儿有肝、鼻、淋巴结及胎盘绒毛膜凝固性坏死,肝、脾有坏死灶,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

猪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位于生殖器官,母猪子宫内膜充血、水肿并呈卡他性炎症;公猪睾丸充血、出血和坏死。死胎和弱仔主要是脑水肿、皮下水肿、胸腔积液、腹水,浆膜有出血点、淋巴结充血、脑膜和脊髓膜充血。发育到正常大小的死胎,常由于脑水肿而头部肿大,部分胎儿可见大脑或小脑发育不全的变化。

4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实验室诊断分为病毒抗原检测,病毒分离和特异性抗体检测,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动物接种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等。因为母猪血样的微生物抗体阳性只能说明该微生物感染,而不能说明这种微生物就是繁殖障碍的原因,且目前疫苗免疫产生的抗体和野毒感染抗体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方法,在流行情况分析和症状鉴别诊断的基础上,应当用流产胎儿血清微生物抗体检测的方法,进行繁殖障碍类疾病的确诊,抗体不能通过胎盘传递,可作为疾病的诊断依据,这对这类疾病的防控和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伪狂犬病毒的检测,可以采取病猪患部水肿液、侵入部的神经干、脊髓、脑组织、扁桃体以及内脏,分离病毒,接种家兔。家兔接种后36~48 h,通常注射部位出现剧痒。家兔啃咬该部皮肤,直至皮肤脱毛、破皮和出血,而后出现四肢麻痹、卧地不起、体温下降,出现一系列神经症状,出现症状后数小时角弓反张,抽搐而死[10]。

5免疫防治

目前,临床上没有有效的方法治疗这些病毒性疾病,只能依赖于预防。有计划地进行免疫是预防和控制母猪繁殖障碍性传染病发生的关键。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种类和流行特征,猪场的生产特点,猪的日龄,各种疫苗的特性,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合理制定预防接种次数、剂量、时间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保证免疫密度保持在100%,并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可以有效的预防病毒的感染和基本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常用疫苗包括常规疫苗和新型疫苗。常规疫苗一般是指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灭活疫苗是将致病性病原体大量培养后进行灭活处理,使其失去感染性但保留免疫原性制得的疫苗;弱毒疫苗是将病毒株接种易感细胞后经多次传代培养,使其毒力减弱到不具有致病性,但能够引起机体高度的免疫反应,产生大量相应的抗体,从而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的一种常规疫苗[11]。新型疫苗则一般指基因工程疫苗,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对病毒基因的测定及其编码蛋白质机构和功能的了解,研制出了包括亚单位疫苗、核酸疫苗和活载体疫苗在内的多种新型疫苗。

常用的猪瘟疫苗是兔化弱毒疫苗,不仅可以用于预防接种,也可用于紧急接种。一般情况下,仔猪20 日龄首免,60 日龄左右二免;后备种猪在配种前1 个月再免疫1 次;繁殖母猪在哺乳仔猪断奶时进行免疫接种;种公猪每年免疫接种2 次[12],可以有效的预防猪瘟病毒的感染。

猪蓝耳病疫苗有灭活疫苗和活疫苗两种,考虑其安全因素,一般采用灭活疫苗[13]。灭活苗是用猪蓝耳病病毒国内分离毒株CH-La 株或JXA-1 经培养、灭活,制成的油佐剂灭活疫苗,建议母猪接种,可在配种前注射2 次,间隔20 d,每次每头4 ml[12]。另外,临床上使用的还有弱毒疫苗,其预防PRRSV感染的效果优于灭活疫苗,但有报道说弱毒疫苗株可以与野毒株发生基因重组,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弱毒疫苗的使用。

目前国内用于预防猪细小病毒病的疫苗主要有两种,均属于灭活疫苗。一种为猪细小病毒经ST 细胞培养,再经甲醛灭活处理,加氢氧化铝胶溶液制成的氢氧化铝灭活疫苗;另一种为猪细小病毒ST 细胞培养,再经N-乙酰乙烯亚胺

(AEI),加入油佐剂配制而成的双相油乳剂苗。一般用在后备母猪配种前1 个月,免疫2 次,间隔2 周[12]。

猪伪狂犬疫病的免疫疫苗包括三类:灭活疫苗、弱毒疫苗和基因缺失苗三种类型。临床上使用的多为基因工程缺失苗,这种疫苗不仅安全有效而且能够区分免疫接种猪和野毒感染猪,为该病的控制与净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种猪在10~12 周龄和14~16 周龄进行2 次免疫,25 周龄进行第3 次免疫,以后每4 个月加强免疫1 次,全群同时免疫[14]。

对于猪乙型脑炎的预防,一般采用我国研选育的仓鼠肾细胞弱毒活疫苗,安全有效。在当地蚊蝇出现季节的前1~2 个月接种,种猪须在5 月龄以上接种。一般一次即可,如做二次免疫,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由于这几种疾病在我国广泛流行并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发展,且常呈混合感染,至今还没有特效治疗药物。采用快速、准确、特异、方便的诊断方法,加强对种猪的检测和净化,及早地淘汰隐性携带强毒的种猪和免疫耐受猪,建立无HCV、PRRSV、PPV、PRV、JEV带毒的种猪群;使用优质疫苗,采用合理的免疫程序,建立完善的免疫效果监测;做好消毒及日常饲养管理工作,是防制此类疾病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朱卫彪, 胡建成. 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病毒性疫病的鉴别诊断[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3, 03. 38 ~ 39.

[2] Huang Y-L, Deng M-C, Wang F-I, Huang C-C, Chang C-Y: The challenges of classical swine fever control. Modified live and E2 subunit vaccines[J]. Virus Research, 2013.

[3] 王雨章. 猪传染性繁殖障碍疾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2. 20 ~ 21.

[4] Evaluation of the Pathogenicity of a 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Variant in Piglets[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11, 08, 1280 ~ 1291.

[5] Maresch C, Lange E, Teifke JP, Fuchs W, Klupp B, Müller T, Mettenleiter TC, Vahlenkamp TW. Oral immunization of wild boar and domestic pigs with attenuated live vaccine protects against Pseudorabies virus infection[J]. Veterinary Microbiology, 2012. 161(1 ~ 2).

[6] Li J, Chen H, Wu N, Fan D, Liang G, Gao N, An J. Characteriz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induced by inactivated, live attenuated and DNA vaccines against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 mice[J]. Vaccine, 2013.

[7] 崔凤鸣. 母猪细小病毒病的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J]. 养殖技术顾问, 2012, 05. 176.

[8] 朱卫彪, 胡建成. 五种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病毒性疾病的鉴别诊断[J]. 兽医导刊, 2013, 04. 19 ~ 21.

[9] 顾春云.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与综合防治措施[J]. 当代畜牧, 2012, 08. 22 ~ 23.

[10] 孔详国, 李瑞花. 四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鉴别诊断[J]. 中国猪业, 2008, 11. 29 ~ 31.

[11] 谷元兴, 王猛, 刘永生, 张杰.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疫苗研究进展[J]. 陕西农业科学,

2010, 02. 80 ~ 84.

[12] 姜平. 猪繁殖障碍疾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控技术[J]. 兽医导刊, 2013, 02. 23 ~ 25.

[13] J H, C Z.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vaccines: current status and

strategies to a universal vaccine[J]. 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 2013.

常见心脏疾病超声诊断范文第6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65例住院患者, 男49例, 女16例, 年龄17~77岁, 评均47.5岁, 临床表现分别为下腹坠痛、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等症状。其中的单纯表现为无痛性血尿者21例。

1.2 检查方法

全部病人术前均行彩超及膀胱镜检查, 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仪器采用SIEMENS公司生产的ACUSOwX300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位, 在膀胱充盈下行多切面扫查, 膀胱空虚者, 给予膀胱内注入约30℃生理盐水100~200mL后再检查, 遇病变拍片, 并准确记录检测膀胱占位性肿物的部位、个数、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基底部浸润情况, 观察周围前列腺及输尿管下段开口处有无病灶, 再观察病灶内有无彩色血流信号, 记录其最大血流速度 (PSV) 及血流阻力指数 (RI) 值。

2 结果

65例膀胱占位性病变中, 膀胱结石11例及膀胱异物2例, 超声诊断后膀胱镜取石, 阳性诊断符合率100%;膀胱肿瘤52例, 最大者8.1cm×5.2cm, 最小者0.6cm×0.6cm。肿瘤单发者38例, 多发者 (2个以上肿瘤) 14例。位于膀胱后壁 (主要为膀胱三角区附近) 者27例, 侧壁11例, 前壁14例。多普勒测量动脉最大血流速度≥44cm/s;RI为0.45~0.61, 平均值为0.57。其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 见表1。

3 讨论

膀胱结石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原发性膀胱结石日趋减少, 继发性膀胱结石常由于前列腺增生或肾结石排入膀胱造成。本组11例膀胱结石中, 男性8例, 女性4例, 平均年龄47.6岁, 均有排尿不畅史。超声声像图特征:在膀胱液性暗区内可见1枚或多枚强回声光团, 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 后伴明显声影, 光团可随体位改变而向重力方向移动, 临床诊断较容易。

膀胱异物大多数由患者本人逆行放入, 临床不多见。本组膀胱异物2例, 均为年青男性, 追问病史均有异物置入史, 时间分别为1个月 (置入物为发夹) 和7个月 (置入物为铜丝) , 表现为疼痛、血尿及尿频、尿急。膀胱异物超声特点:该物回声极强, 呈悬吊状并且有抖动现象, 位置特别, 位于膀胱前侧壁。

膀胱肿瘤为泌尿系统的高发肿瘤, 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早期发现、正确定位和定性诊断, 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获得更好疗效。超声因其便捷、无创伤、价廉、可重复性高、定位准确、灵敏度高等优势, 不但成为膀胱肿瘤筛查及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 而且在整个治疗及随访预后过程中, 是观察的重要手段。随着超声仪器性能的优化以及操作技能的进步, 超声对微小肿瘤的检出更为灵敏。但在操作过程中, 仍要务必对充盈的膀胱进行全方位纵、横、斜的依次扫查, 并转动探头, 或配合体位移动, 避免遗漏。本组52例统计结果显示, 膀胱肿瘤的彩超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100%。膀胱肿瘤中95%来源膀胱上皮且绝大多数为恶性[2], 只有少数为良性, 其中以移形细胞最常见。本文52例中48例来源于膀胱上皮, 占92.3%, 仅3例为移形细胞乳头状瘤, 其中1例超声发现膀胱壁有一条状实性突起冲击膀胱时可轻微摆动, 1例侧壁一乳头状小突起表面欠光滑, 与乳头状癌难区别, 超声均未能提供其性质。另1例于膀胱颈部发现一可随排尿移动的细条形突起, 超声考虑为乳头状瘤, 经病理证实。45例移形细胞癌中, 超声检出最大者8.1 c m×5.2cm, 最小者0.6 c m×0.6 cm。肿瘤单发者38例, 多发者 (2个以上肿瘤) 14例。部分肿瘤基底教细有蒂, 表面呈菜花样或不规则状。彩色血流显像恶性肿瘤血供丰富, 血流信号多呈红色、桔红色或花色。有30例肿瘤中血管呈树枝状, 多由基底发出, 向周边延伸并环绕肿瘤, 肿瘤内部血流紊乱, 花色血流具有明显的特征性, 提示肿瘤内部新生血管多, 代谢旺盛, 特别是较大肿瘤周围具有血流环绕特征。有资料显示[3], 肿瘤直径>2cm, 血供丰富, 血管走行紊乱, 动脉血流速度≥40cm/s者, 多为恶性肿瘤;而肿瘤小, 少血供, 最大血流速度≤20cm/s者, 多为良性肿瘤。RI对膀胱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 钱孝刚[4]报道膀胱癌RI最低值为0.56, 本组平均值为0.57。本组中较难以分辨的4例中, 3例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浸润了膀胱壁, 但超声仅发现前列腺增大回声不均而未注意膀胱壁有被侵迹象, 另1例病理证实为前列腺癌侵及膀胱, 但超声误诊为膀胱癌侵及前列腺。

综上所述, 彩色超声对诊断膀胱内异常回声可从内部结构、大小、与膀胱整体的联系上进行无创、实时、连续多切面和立体观察, 对膀胱疾病的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因此彩色超声检查对诊断膀胱疾病能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超声检查对膀胱占位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5例膀胱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5例膀胱占位性病变中, 膀胱结石11例及膀胱异物2例;膀胱肿瘤52例, 多普勒测量动脉最大血流速度≥44cm/s, RI为0.45~0.61, 平均值为0.57。其超声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符合率达100%。结论 彩色超声对膀胱占位性疾病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关键词:膀胱占位,彩超,符合率

参考文献

[1] 王慧芳, 林庆民, 韩兆凤, 等.超声对老年膀胱癌诊断价值的探讨[J].上海医学影像, 2006, 15 (3) :227~228.

[2] 鲁树坤.现代超声诊断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497~499.

[3] 陈惠莉, 许小云, 杜联芳, 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膀胱癌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4, 10 (3) :357.

上一篇:村级财务公开会议记录范文下一篇:产品生产计划或进度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