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观后感范文

2023-11-01

放牛班的春观后感范文第1篇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以日记的手法讲述了一位代课老师马修在学校里发生的故事。有人这样评价这部电影:不同于一般的运用悲情拼命煽情的悲情电影,或极尽夸张搞怪的爆笑喜剧,《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让人因为喜悦而泪流满面的片子。这部没有美女、暴力,没有动作、凶杀和商业元素的好电影是法国人的心灵鸡汤。的确,看完后,我也受益匪浅。

故事讲的是,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安琦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同学给了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回忆一幕幕地上映。

1948年,马修——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在池塘畔底哺育院找到了一份代课工作。“池塘畔底”是一所专为“再教育”问题少年们而设置的寄宿学校的名字。从进入这所学校的第一天,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教师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其他教师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及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管制的冲动。他为孩子们谱写了乐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教师们冰冷已久的心,抚平了孩子们受伤的心,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的话,在这部影片中表漏了两种教育理念、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对立。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控制性教育,程序教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外在的。而人本主义则认为应注重重人的价值和人格的发展,人性本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

首先,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校长就是行为主义的代表,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我们看到了“行动—反应”原则,如果有孩子触犯了纪律,全校师生立即集合,肇事者将受到严厉的惩罚。若三秒内找不到肇事者,所有人都要关六小时的禁闭,轮流进行,取消所有娱乐活动,禁止任何外来探访,直到肇事者自首或被揭发为止。为了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反应,校长这种严厉的强化手段是非常及时而且很有力度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就是学生在校长面前与背后表现得判若两人。在其面前,个个噤若寒蝉,规规矩矩,在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而且作为一种常理,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背后的报复行为也就会更加恣意妄为。行为主义者的做法的弊端在这一案例中暴露无遗。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这一做法是行不通的。当然,行为主义也强调对正确反应的重视,要求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即积极强化。而在这一方面,校长就更加没有做到了。他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而对他们的正确反应熟视无睹。

可见行为主义的教学是机械化的。目前在教育方面,我觉得中国仍是最为行为主义的国家。它与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地方。但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就全盘否定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强化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在现实中,我们还是可以适当地加以运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而相比之下,马修便是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别,我想主要还是在于他能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面对孩子们在黑板上丑化他,他很有技巧地画出了更好的漫画像,而下面的孩子哄然大笑。我想这就是善意改变的开始吧。对于打伤麦神父的葛贺克,马修要求他承担责任,可是当看到勒克贺被禁闭三天被打得声嘶力竭后,他

意识到以另外的人性化方式私下处理葛贺克会更好。于是他叫葛贺克去医务室照看麦神父,直到其康复为止。马修实在不忍心一个幼稚的心灵,遭到校长无情地践踏。对于弱小而无依无靠的贝比诺,他给与了无限的关爱,近乎于一个父亲。而对于皮埃尔,那个有着“天使脸孔”的音乐天才,可以说,完全是马修的慧眼识珠,发现了他这一匹千里马,为他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价值。马修用音乐,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整一个班的孩子。孩子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也慢慢呈现出来。最后,马修被无能而残暴的校长赶走。当他离开“池塘畔底”时,从教室里传来了天使般的歌声,孩子们从窗口扔出一个个亲自签名的纸飞机为他送行。马修一步步回头,一双双小手在窗口挥舞。我想人性主义的教育效果在这时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了。

先撇开行为主义和人性主义的好与坏不说吧,其实,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育都应该要立足于使学生能从生命的视角来寻找自己的真义,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教育所蕴含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不论在什么时候,不论面对怎样的孩子,不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为孩子们着想。

其实,在这个故事里,还蕴藏了马修失败的人生经历:事业惨遭挫折,爱情遭遇不幸。校长嘲笑他是教育的失败者。在学生眼里,他头发早秃,五短身材,像个冬瓜。在世俗的眼里,他没有爱情、事业,没有功名、财富,无疑也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平淡的叙事后面,却隐藏着少见的人性深度。作为被主流社会忽视的他,或许更能体察被教师漠视的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更能感悟爱与宽容的的力量。马修是伟大的。他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固然很好,但仅仅有渊博的知识只能称得上是一个“教师匠”,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生命感”。教师要从良知的视角去尚待生命,点化生命,激励孩子,让孩子懂得感激与美善。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永不言弃。困难肯定是会有的。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要愿意,只要肯努力,只要真心付出,不论道路多么曲折,相信到最后总是会收获成功的。

放牛班的春观后感范文第2篇

雅克贝汉说:“孩童时代的面孔,连同内心深处的情感对我们是如此珍贵,以至于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时期的记忆永远无法磨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完美的阐述了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义。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马修在一间名为“池塘畔底”的学校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初进学校,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老师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和其他老师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和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老师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

当我怀着一种不知名的心情看完这部影片时,我想了很多,马修的善良、仁爱和宽容得到了他所想要的改变,这可能也是我们每一个观众所期待的。当马修黯然离开学校时,一双双从窗外伸出的小手和飞出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不舍,我想还有感激,感激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感激老师用他的坚持帮他们找回了属于本性的东西,不是无知。更不是冷漠,是恩存。不管是马修的坚持,还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实实在在的印证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起幼年时的一幕幕时,感激与感动让眼睛湿润了,神圣而纯洁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想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幼年马修的付出,同时幼年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记忆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回忆。

美丽而自然的电影情节里,莫翰奇与贝比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告诉我简单干净的音乐里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当他用天籁般的嗓音向马修传达着理解与谅解时,从两人的眼中我读到了幸福。一个用他的天真告诉我,一个人的等待和执着是值得的,尽管那天正是星期六。

放牛班的春观后感范文第3篇

黑暗中的方向,

希望之光,

生命的热忱,

荣耀之巷。

童年的欢乐,

转瞬消逝被遗忘,

一道绚烂金光,

在小道尽头闪亮。

——《荣耀之巷》

童年天真而漫烂,似一条小巷,在这条小巷里走出的每一步都本应该是一人人生最绚丽的荣耀。然而,再清新自然、美丽活泼的池塘也有它阴暗幽晦,不见天光的池底。而在这幽晦的池底,那些正在或曾经发生的故事,你是否已经注意,是否依然时时想起?

影片《放牛班的春天》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爱与教化的故事。剧中,或许谁也不会想到久被遗弃而困于“池塘之底”的放牛班,有朝一日尽会迎来自己的春天。作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的他们倍遭社会的忽视与误解,残缺不全的家庭亲情,动辄得咎的学校责罚,判若鸿沟的师生隔膜:都一步一步地把他们本是纯真可爱与人无伤的稚嫩灵魂推向人世爱与理解的边缘,绝望的深渊!如果人间真是上帝的国度的话,那么天使在哪儿呢?马修的到来为我们

消除了疑窦。马修是那种高目远瞩、才华横溢的老师,更是博爱仁慈、宽容

大度的朋友,他的到来犹如冬日里一缕鲜活的阳光温暖的泻下,照亮昔日阴霾沉沉、彤云密布的“池塘之底”。虽然作为新学监的马修进校后耳闻目睹的是校长的专横刻薄,学生的叛逆,老师的冷漠,但是他并不前承刚到“池塘之底”时的气馁,认为这是“我自己人生的最低谷来到了”;相反,他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的工作中,真诚而耐心地教导这个一度让老师们束手无策而声名狼藉的“放牛班”,犯而不较,并且屡次在学生与师长的冲突中默默地扮演调解人的角色。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磨合后,不久,马修创造性地把“放牛班”组建成一个分工合理、人尽其才的合唱团,最终用音乐解除了孩子们麻木困顿的心灵束缚,唤醒了孩子们尘封已久的对自由、友爱、人性真善美的渴望。

《放牛班的春天》情感真挚细腻,画面随时间推移由冬经春抵初夏,作为主要情感表达的音乐基调也由沉郁凄清慢慢转为活泼明快,呈现出层次的美感。创作者似乎着意于影片场景的巧妙设臵,人物言行举止的精心安排,以达到景无虚设,话无虚说,笔无虚落的佳境。在表现手法上,影片结合倒叙与插叙,以年老的著名音乐家皮埃尔〃莫安琦——当年“池塘之底”学生之一——的童年回忆展开,情节声画同步,娓娓道来。

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正值冬末时节。此时影片色调灰暗阴冷,环境寂寥阴森,骨立的校门口,孤独可怜的佩皮罗更添凄凉:一切恍若隔世。这种情景安排一方面烘托出“池塘之底”环境的恶劣,孩子们苦难深重的遭遇;另一方面则透露出了“冬天即将过去,春天还会远吗?”的信息:其寓意不言自明。如果说,开始马修对来到“池塘之底”心存悔恨,对孩子们的无法无天、校长哈珊的自私残忍倍感质疑难的话,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他很快懂得了理解,因为正如以德报怨的马桑大叔安慰因伤害他而懊恼得无地自

容的乐格克一样,“所有人都说你无药可救了,可其实不是,你是个小可怜,只是需要人理解罢了”。然而,面对孩子们的叛逆心理和校长哈珊的威严权威,马修采取的是一种变相的理解方式:撒谎。如第一次上课时皮包被学生哄抢,校长前来问难时为学生打圆场而撒谎;为不伤及乐格克自尊而向马桑大叔撒谎;包被学生偷盗向体育老师贝克撒谎;探访期间对莫安琪母亲撒谎等等,这一系列善意而美丽的谎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马修的善解人意、至情至性,创作者如此惨淡经营,可谓别具匠心。

影片中声画同步的表现手法则更是别具一格,极富视听浸染力。剧中马修基于切身观察孩子们的言行再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创建了合唱团。在合唱团的诞生过程中,创作者着重强调了马修给孩子们一丝不苟的分工,高音低音合唱团指挥助理以及乐谱架,一个都不落下!这里,创作者似乎在借马修向观众传达一个道理:“天生我才必有用”,社会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价值,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这种将心比心以学生为中心的做法,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师长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电影深层次凸显的是其宝贵的人文主义精神,发人深醒。而影片中以合唱团为载体,配合安宁素雅的画面而徐徐流淌出的一曲曲清扬怡悦的音乐,更似春天大自然清新动人的天赖,一缕缕温情脉脉的阳光,照耀抚慰着孩子们孤寂无助、伤痕累累的灵魂,唤回了一颗颗迷失已久冰冷麻木的童心。在圣洁的音乐声中,孩子们身处的已不再是幽晦的“池塘之底”,而是幸福无边的人间天堂。这些音乐随着物换星移、孩子们心灵逐渐苏醒的变化而变化;而音乐韵律与内涵的变化,又反过来以抒情吻唇表达了孩子内心微妙的情感的延伸继续,可谓,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放牛班的春天》剧情上虽然处处显现着幽默的笔触,但是影片始终笼罩在一股淡淡的悲情气氛之中,这股淡淡的悲情主要地是通过马修个人在“池塘之底”的坎坷经历流露出来,并与着墨不深的幽默笔触共同构成了影片两大情感基调。如在学校的第一晚,马修在看完孩子们填写的卡片后,一方面为孩子们美好的志向欣慰,但另一方面又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从事跟自己同样职业的学监而黯然神伤;在四月的那个晚上,虽然马修因孩子们的转变而创作灵感澎湃,并兴奋地说到“我确信,属我音乐的光明未来必将到来,我叫克莱蒙马修,一个音乐家”,但随即想到自己的现实,又话锋一转,沉重地叹息到“而每个晚上,我为他们创作!”;而影片尾声部份,被解雇不得不离开的马修虽然看到孩子们用纸飞机向自己表达祝福,用教给他们的歌曲为自己合唱送别,也一度使他兴奋得“想向全世界呐喊”,但他心里却明白,“可有谁会听到呢?没人知道我的存在。伟大的艺术家对着镜子看到了真实的自己。我叫克莱蒙马修,失业的音乐家,失业的学监。”。创作者对人物这种轻描淡写而又体察入微的技法,让人哲服。看完之后淡淡的愁思久久萦怀,不觉使人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影片结尾,天真挚着的孤儿佩皮罗打点好自己的行装如愿地随马修而去,这一幕的意义可以说超越了影片爱与教化的主题。其实创作者这一生花妙笔早有呼应。马修初到“池塘之底”时最先见到的孩子是佩皮罗,而且是在等待来接自己的爸爸,但实际上是等到的却是马修;马修离开“池塘之底”,最后见到并随他而去的孩子也是佩皮罗,而且恰好时值他应该等待他爸爸的星期六,有何弦外之音呢?其实旁白为我们道出了其中的真意,“佩皮罗的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的那天,正是一个星周六”,佩皮罗一直等待的爸爸其实就是马修,是马修用音乐唤回了他的一度迷失的童心,是马修的

关爱把他从昔日晦暗的“池塘之底”中拯救出来,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在这里,马修的形象得到了升华,他所代表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壮志难酬的艺术家,失业的学监,或者一位辛勤工作的普通教育工作者,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超越伦理、阶级、民簇的博爱精神,一种最深沉最厚重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西方基督教义的高度凝练和光辉典范。我们将会看到,马修不单是佩皮罗的老师和父亲,他将作为世间千千万万无辜而又不幸儿童的精神庇护所、爱的殿堂,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放牛班的春观后感范文第4篇

学校组织大家观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以后感觉有很多的借鉴意义。电影中的学生都是一些问题学生,而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中也会有个别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就更多了,电影中马修老师的成功和校长的失败给我很多启发。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马修老师用音乐启发孩子,他不顾院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它发觉这群叛逆的小孩有音乐天份,它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同学,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老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在一位夫人来参观时安排了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 这群孩子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老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经常气得马修老师七窍生烟,到最后孩子非常喜欢马修老师,感谢马修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唱出自己的天空。马修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自己教育的成功。我相信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合唱团不仅学会了遵守纪律,增强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们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改变。由此可见,一位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老师也深感责任重大。

放牛班的春观后感范文第5篇

学校组织大家观看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看了以后感觉有很多的借鉴意义。电影中的学生都是一些问题学生,而我们学校的各个班级中也会有个别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学生就更多了,电影中马修老师的成功和校长的失败给我很多启发。

这部电影非常感人。影片中的马修老师用音乐启发孩子,他不顾院长反对,硬是要将学生组一个合唱团,它发觉这群叛逆的小孩有音乐天份,它要让这群小天使高声欢唱生命之歌。另一位是不屑参加合唱团的男高音同学,但他老是在扫地时偷偷的哼唱,有一次意外地被马修老师听见,觉得悦耳动听,于是在一位夫人来参观时安排了一场独唱,获得全场观众的赞赏。 这群孩子从一开始不服从马修老师,花招百出的捉弄他,经常气得马修老师七窍生烟,到最后孩子非常喜欢马修老师,感谢马修老师没有放弃他们,让他们唱出自己的天空。马修老师用自己的方式取得了自己教育的成功。我相信这些学生通过参加合唱团不仅学会了遵守纪律,增强了自信心,也陶冶了情操,他们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改变。由此可见,一位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我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老师也深感责任重大。

放牛班的春观后感范文第6篇

雅克贝汉说:“孩童时代的面孔,连同内心深处的情感对我们是如此珍贵,以至于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中,幼年时期的记忆永远无法磨灭。”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完美的阐述了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义。

电影讲述的是一位失业的音乐教师马修在一间名为“池塘畔底”的学校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初进学校,他如同进入了一个孩子们的地狱、他被匆忙逃走的原任老师的经历所震惊,又亲眼目睹了学校各项严厉的惩罚手段。校长的残忍和其他老师的冷酷,孩子们的无法无天和可怜无助,让他产生了一种改变学校的冲动。他在乐谱上写下了专门为孩子谱写的歌曲,他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了老师们冰冷已久的心,解脱了束缚孩子们身心的绳索,抚平了他们受伤的心。

当我怀着一种不知名的心情看完这部影片时,我想了很多,马修的善良、仁爱和宽容得到了他所想要的改变,这可能也是我们每一个观众所期待的。当马修黯然离开学校时,一双双从窗外伸出的小手和飞出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不舍,我想还有感激,感激老师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感激老师用他的坚持帮他们找回了属于本性的东西,不是无知。更不是冷漠,是恩存。不管是马修的坚持,还是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实实在在的印证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漫天撒下爱心种,伫看他日结果时”

多年以后,当他们回忆起幼年时的一幕幕时,感激与感动让眼睛湿润了,神圣而纯洁的音乐不但净化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想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幼年马修的付出,同时幼年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记忆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回忆。

美丽而自然的电影情节里,莫翰奇与贝比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告诉我简单干净的音乐里蕴含着一种无与伦比的美,当他用天籁般的嗓音向马修传达着理解与谅解时,从两人的眼中我读到了幸福。一个用他的天真告诉我,一个人的等待和执着是值得的,尽管那天正是星期六。

上一篇:放飞青春点燃梦想范文下一篇:分类定级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