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管理模式论文范文

2023-09-23

绿色低碳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自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确立,我国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进步的重要部分。自从20世纪以来,绿色发展模式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企业对其也越来越重视。本文就在此基于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绿色发展模式相关理念的概述,以及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探讨了企业实行经济管理绿色发展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集团企业运用经济管理绿色发展模式的改善建议和对策,以求为集团企业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 绿色发展模式 策略分析

自经济全球化发展开始,中国的经济呈现出持续且稳定的增长态势。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生态与环境问题,尤其我国尚处于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环境问题更是非常严重。目前,世界经济绿色化趋势发展迅速,我国也在积极响应这股潮流,各种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方案法令都在发展完善的进程中,绿色发展模式成为了当前中国企业的热门话题。

一、新形势下的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些问题

1.1 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落后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特别迅速,一些企业迅速崛起,但是我国在企业管理的认知上并不是十分的深刻,相对于其他发展国家较为落后。绿色发展的管理理念的提出,弥补了企业在经济管理观念的认知中存在的不足,但是多数企业却很难重视这一理念。我国各级政府对于绿色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缺乏扶持力度,十分不利于我国绿色企业的发展

1.2 企业在经济管理制度上的缺失

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制约了企业长远的发展。我国企业在管理上大多数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经验不足。企业为了求得发展,需要优秀的人才来建立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除了优秀的人才,企业还需要在经济管理制度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发现制度上存在的不足并不断的完善制度。

1.3 内部控制管理体制不完善

很多公司内部体制混乱、员工缺乏凝聚力,大部分原因都是内部控制管理体制不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企业运作效率低下,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漏洞的但是却很难检测出来,使得企业很难“对症下药”找到合理的调整方法,从而难以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等,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运用绿色生态化发展模式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增加,环境遭受的破坏越发严重,对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威胁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注意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政府也积极的相应号召,开始了环保的各项工作。因此,企业建立经济管理的绿色生态化发展模式,可以说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和树立企业形象的根本出路。虽然从短期来看,企业运用绿色发展模式的收效不如传统模式,但从长远来看,消费者对于企业形象的认知,消费需要的改变,以及可以预见的政府对绿色发展模式企业的支持,它必将拥有更充足的生命力。绿色发展模式下的企业摒弃了以前线性价值实现模式转而选择循环价值的经营模式,这样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关系,一方面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通过循环价值链模式,可以降低资源成本的消耗和环境成本的消耗。通过绿色发展模式,企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良好的发展。

三、绿色生态发展模式对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

绿色发展模式可以说是目前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企业想要成功的运营绿色发展模式,必须做到以下三点要求。

3.1 绿色生态文化是构建绿色发展模式和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

企业要想真正构建绿色发展模式,首先应让企业自身的领导阶层到全体员工真正的了解什么是绿色生态文化,对它的具体内涵,要求,目的都了然于心,要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在日常生活注意绿色环保的思想。比如日常的文件打印工作往往会造成大量的纸张浪费,许多新型的打印产品层出不穷,就是一种绿色环保理念发展的结果。

3.2 绿色生态技术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产品的及时更新换代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根本,而目前企业应当注重的发展方向就是绿色技术。绿色生态技术可以使企业从根本上降低成本,减少浪费,使资源的使用更加高效。这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形象,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绿色生态技术是实现企业真正实行绿色生态模式的基础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生产都存在高投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质量与效益却很低下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严重的问题,绿色生态生产是关键。企业首先应当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技术设备上尽量选择无污染或低污染的,生产活动中要注重对资源的节约,减少“三废”的排放。建立循环回收的系统,对生产废料进行良好的回收和再利用。杜绝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物料泄露流失问题,加大力度处理好因生产带来的污染物。

结束语:

现今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企业发展的未来牵动着每一个国家。企业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企业的经济管理也同样变得复杂。为了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新形势下企业应立足实际,更新经营理念,做好战略管理尤其是企业经济管理。从长远的角度看,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道路,积极的构建将绿色经济作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才是让企业蓬勃发展,在全球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的根本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宁. 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J]. 知识经济. 2016(01) .

[2] 武秋北. 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策略探讨[J].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6(02) .

[3] 刘振宏. 企业经济管理现状与管理创新的思路分析[J]. 科技经济导刊. 2015(13).

作者简介:

李 伟 (1982.09-),男,陕西西安人,冀中能源峰峰集团组织人事部科员,经济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类。

(作者单位: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邯郸市 056107)

绿色低碳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21世纪,是人们达成普遍共识要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的世纪。各行各业都注重绿色低碳,很多规定已经成为了各行业国家强制性规范。绿色低碳类建材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环境不良影响小,且较容易以低碳形式进行回收利用,不仅可以使人们的建筑室内环境美感和实用性得到保证,还能让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遭到较小的破坏,这样既满足了当代人的利益,又兼顾到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多更好的绿色低碳建筑材料,设计师应从全局出发,在保证合理经济性的前提,尽可能多采用对环境、对人体傷害小的建筑装饰材料。

关键词:绿色低碳; 建筑材料; 建筑装饰工程

21世纪,是人们达成普遍共识要注重绿色、低碳、环保的世纪。各行各业都注重绿色低碳,很多规定已经成为了各行业国家强制性规范。

建筑装饰材料同样提倡使用绿色低碳型。什么是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所谓的绿色低碳建筑材料,是指使用性能良好、装饰质量优良和环境协调性卓越的建筑材料。这样的建筑材料采用满足国家要求的原料生产,所使用燃料生产过程排出的废渣、粉尘、废气等的数量均低于国家相关标准,不会对厂房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使用过程中散发出的有毒、有害气体均不超过国家相关标准,对人体、大气、水土的污染影响较小;使用后,不会持续散发有毒有害气体,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重复再生利用等。简而言之,绿色低碳类建材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及环境不良影响小,且较容易以低碳形式进行回收利用。

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将环保绿色低碳材料应用其中,不仅可以使人们的建筑室内环境美感和实用性得到保证,还能让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遭到较小的破坏,这样既满足了当代人的利益,又兼顾到了子孙后代的利益,其意义是极其深远的。下面简单分析一下目前绿色低碳建筑材料在建筑装饰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一、环保涂料

传统的溶剂型建筑装饰涂料,由于使用过程中会挥发对大量的有机溶剂,对人体及环境的不良影响均很大。以水为溶剂的水溶性的建筑涂料为代表的低毒、无毒、低污染的建筑装饰涂料则无此弊端,是建筑涂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环保墙壁纸

传统的墙壁纸在原材料或胶粘剂方面或多或少存在毒性,无毒、无异味的墙壁纸才是环保建材。环保壁纸多是由天然植物为基本原料制造而成,如纸基、布基、石英纤维壁纸等。这类壁纸除了自身在使用时不释放毒气,同时在防火、耐酸碱、防静电和透气性方面也都具有优越性能。

三、抗菌、除臭的建筑装饰材料

这类材料主要用于卫生间、医院等需要抗菌、除臭的特殊场合。目前已利用光催化技术研制出抗菌卫生陶瓷等用于大型医院病房中的饰面砖。所谓光催化(也叫光触媒),就是将纳米级的二氧化钛作为代表涂在一般的装饰材料(除瓷砖以外还有玻璃等)上,在二氧化钛作用下能材料表面能发生类似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能将空气中存有毒有害气体降解,还有灭菌作用,达到抗菌、除臭的效果。

四、石膏制品

我国的工业副产石膏的产量大,种类多,可经过处理达到天然石膏的效果。生产石膏采用加热处理使之分解,耗能少,分解产物除了能直接利用的石膏外,还有水蒸汽,有毒副产物少。处理后的石膏不具放射性、不释放有毒气体、价格低廉,可大量生产、使用。常见的石膏建筑装饰材料有纸面石膏板、石膏纤维板、石膏装饰线等。

五、绿色人造板材

绿色人造纤维板材,分木质人造板材和非木质纤维人造板材,其绿色表现为边角料再利用。绿色木质人造板材所用胶粘剂多为甲醛系列,其最大的弊端为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较大,若能用非甲醛系列的胶粘剂,目前成本较高。绿色非木质纤维人造板材,以秸、甘蔗秸秆等农业剩余物为原料进行,成本低,目前主要用于吊顶、墙面等处。

还有微晶玻璃装饰板,其以废弃矿渣为原料,通过一系列制坯烧制过程,成品具良好的耐高温及耐磨性。微晶玻璃板可替代石材、陶瓷用于墙面、地面表面装饰。

合成石也可算是一类绿色人造板材。其原材料是废渣、荒料以及尾矿等,跟天然的石材相比成本较低,花色能人为控制,具有防火效应,耐久性强,常应用于拼花雕刻、雕塑、假山及柱面中。

六、低辐射镀膜玻璃

所谓的低辐射镀膜玻璃,是指利用辐射量比较低的镀膜玻璃材料作用建筑的采光玻璃。其特点为满足了可见光透射量的同时,降低了照入建筑物的红外线及紫外线,可以防止夏季室内温度升高过快。

七、软膜天花

软膜天花能大块使用,还能塑造立体化的形象,让建筑外观呈现多元化倾向,有极高的现代审美价值。

应用软膜天花具有很多优点:

1、其具有良好的隔音效果,可以让室内不受到室外噪音的干扰,实现一个较理想的室内环境。

2、具良好的节能效果。由于其表面有很多凹凸纹理,加强了室内灯光折射度,能减少灯源的数量,达到节能效果,加上主要由PVC材质构成,具有良好的绝缘性与保温效果。

3、很好的综合性能。其具防菌、防水防潮、不结水露、不脱落、不变色、方便安装、色彩丰富、安全等特点。

4、软膜天花外表美观。其色彩分明、花纹多样,可提升建筑外观的整体美感。

八、光导照明系统

光导照明系统是一种新型照明装置,其不是一个发电系统,其特点是将采集到的自然光线导入系统内重新分配,再经特殊处理后把自然光均匀高效的照射到任何需要光线的地方,得到不同于电灯带来的自然照明效果。其特点是真正节能、环保、绿色,可完全取代白天的电力照明,冬季的白天也可提供十小时的自然光照明。其系统照明光源取自自然光线,光线自然柔和、均匀、不刺激人眼,是一种高科技的绿色照明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多更好的绿色低碳建筑材料,设计师应从全局出发,在保证合理经济性的前提,尽可能多采用对环境、对人体伤害小的建筑装饰材料。

参考文献:

[1]梁学玲 建筑装饰施工中环保绿色装饰材料的应用 新材料新装饰 2014(4)

[2]江小迁 建筑装饰节能环保材料的优势分析 新材料新装饰 2014(6)

绿色低碳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聚焦城市尺度,首先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的研究策略,在城市现状分析、清单编制、低碳情景预测分析基础上制定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指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低碳生产、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四个方面;最后分析了我国现阶段低碳城市建设的障碍,并给出了若干建议。本文研究结果以期对现阶段我国各地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关键词: 气候变化;低碳城市;碳排放;建设路径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排放越来越多的温室气体,而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会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近几年,极端恶劣天气明显增多,气候变化已经威胁到人类生存发展环境,如何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变成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亟需解决的重要任务。低碳发展首先成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选择,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经济等众多概念应运而生[1]。

城市一方面是创造财富的核心,另一方面也是改变生态格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引起温室效应等问题最集中的地方。资料显示,城市消耗全球75%的能源,其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以上[2,3],城市是碳排放的主要集中地,也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层面的行动和努力将决定低碳发展的成败,建设低碳城市是现阶段多国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10年8月和2012年4月分别启动了两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至今我国已有30多个城市积极开展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但是在高度热情背后也显现出部分跟风、建设思路不清晰等现象[3,4]。 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2011年城市化率达到51.3%,预计到2050年城市化水平可能突破70% [5,6]。

因此,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外交压力还是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在我国现阶段研究低碳城市建设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进行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入手,聚焦城市尺度,提出了城市低碳建设的研究策略,指出了实施路径,并分析了目前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本文研究结果以期对现阶段我国各地低碳城市的建设提供支撑和决策参考。

1 低碳城市的定义

尽管低碳城市近几年成为研究和讨论的热点,但低碳城市目前尚无国际上统一的定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夏堃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中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8]。综合分析国内大部分学者观点,可概括为: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1]。

低碳城市之所以出现许多看法及定义,主要是因为低碳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具有动态性和区域性,城市的低碳化建设与城市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密切相关,需要依据城市的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

2 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研究策略

城市的低碳转型需要先了解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情况,找出重点排放源,根据能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进行低碳情景预测分析,最终确定低碳建设方案,因此,低碳城市建设方案研究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2.1 城市发展现状调研

城市低碳建设方案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及资源禀赋息息相关,在分析制定城市低碳建设方案之前,需要先了解城市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城市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及技术状况,掌握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情况,研究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找出城市低碳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2.2 城市碳排放清单编制

编制城市碳排放清单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清单编制可以了解城市碳排放水平和排放结构,识别关键排放源,为实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9]。根据IPCC指南,城市的碳排放包括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林业和土地利用变化及城市废弃物等5个领域。查找获取不同领域活动水平数据,研究确定排放因子,编制不同领域的碳排放清单,分析获得重点排放源。

2.3 低碳情景预测分析

根据碳排放清单,找出碳减排的重点领域。综合运用能源科学、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以最小成本为目标的低碳城市建设优化目标函数,借助LEAP、kaya等情景分析模型,研究GDP增长、人口规模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等驱动因素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分析影响城市低碳化建设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选择城市的最佳低碳发展模式。

2.4 提出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

在现状调查、清单编制、低碳情景预测分析基础上,研究提出符合城市自身特点的低碳发展战略。为确保城市低碳方案的有效实施,还应分析城市现阶段低碳发展的重要障碍,从内部机制、外部环境等方面研究提出有利于城市低碳建设的保障政策,加强政府引导与宏观调控,最终实现城市的低碳高效发展。

3 低碳城市建设实施路径

由于城市的低碳发展路径与城市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密切相关,因此,每个城市的未来低碳发展战略也各不相同,但是城市低碳建设的实施路径归纳起来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低碳生产

工业生产在城市的碳排放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实现低碳生产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途径。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碳技术(包括减碳技术、零碳技术、储碳技术)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费,实现绿色生产。提高城市物质、能源循环利用水平,延长碳在经济活动中的流动周期。通过提高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3.2 低碳建筑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武涌同志指出,现阶段我国建筑能耗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例为27.6%,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这个比例还会增加,因此城市建筑碳排放是城市温室气体的主要缔造者之一[10]。推行节能建筑,是当前发达国家低碳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英国政府计划到2016年所有新建房屋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并对节能绿色建筑给予税收优惠;芬兰环保部制定了建筑物隔热标准,规定新增建筑物墙体必须使用绝热层,增加墙体厚度,使用二层或三层玻璃[11]。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建筑节能低碳,根据我国“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到2015年,北部严寒地区建筑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比例占到95%以上,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3.3 低碳交通

根据IEA研究报告,2008年交通部门CO2排放量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22.5%,发达国家交通部门CO2排放占到25%[12]。我国交通部门能耗和碳排放量占到8-1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比例会有所提高[13],因此,交通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快城市的低碳建设,必须大力发展低碳交通,如发展公共交通、推广清洁燃料汽车、选用小排量汽车等。

3.4 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需要我们从节电、节水、节气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习惯。另外,还需加强低碳宣传,培养低碳理念,提高低碳意识,从而引导市民实现消费行为的低碳化。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能力,大家行动起来,从点滴做起,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3.5 增加碳汇

通过城市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更多森林、草地、湿地等具有吸碳能力的碳汇空间,也可以降低城市的碳排放。

4 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障碍

尽管低碳经济的概念已经于2003年由英国政府提出,但是从国外到国内,从低碳经济到低碳城市,政府及市民对“低碳”的理解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在低碳建设方面都进行了尝试,但是有些城市还流于形式,口号比较响,动作比较小[3]。目前我国进行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4.1 对低碳城市的内涵缺乏统一的认识

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低碳经济、低碳城市这些概念对于大部分市民来说还属于新鲜事物,所以在很多地方对低碳城市建设存在误解或片面的理解。有的政府将低碳城市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能源开发、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其实低碳城市建设不仅仅包括这些内容,还包括交通、建筑、碳汇等;不少市民认为“低碳”、“应对气候变化”都是与自身很遥远的内容,低估了公众行为对低碳的影响。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型系统工程,既不是简单的政府行为,也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需要充分调动区域内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完成。

4.2 大部分城市建设缺少低碳发展规划的引领

目前城市低碳建设存在部分跟风、照搬照抄等现象,缺乏统筹规划。城市规划是政府对城市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要改变“高碳”运行模式,首先要政府正确引导。政府应坚持以低碳理念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加入低碳内容,既要考虑传统工业的节能降耗,又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引导公众自觉践行低碳。

4.3 缺乏统一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尽管针对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在实践操作方面尚未达成共识[1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城市低碳建设的盲目性。尽快出台制定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将会促进我国低碳城市高质量建设。

4.4 缺乏配套的支撑体系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技术创新、金融创新、制度创新的支撑。技术的落后是制约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障碍,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会使得成本显著增加,金融创新方面的滞后导致低碳产业融资较困难,低碳城市建设在政策和法规方面缺乏有力保障。

我国进行低碳城市建设,建议:(1)规划先行。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特点认真进行低碳发展方案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低碳发展战略,做到规划先行,统筹发展。(2)加强低碳引导。政府要深入宣传低碳理念,开展低碳教育,让大家都行动起来,从工业生产到个人行为都自觉低碳。(3)提供配套的支撑体系。结合城市的低碳发展战略,政府在政策、法规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5 结束语

低碳城市建设是现阶段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城市的低碳建设不能照搬照抄,与城市自身的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息息相关。要做好城市的低碳建设,需要结合城市的自身特点研究提出低碳发展战略,做到规划先行。同时,政府要深入宣传低碳理念,加强低碳引导。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第2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2] 袁晓玲,仲云云.中国低碳城市的实践与体系构建[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 42-47.

[3] 苏美蓉,陈彬,陈晨,杨志峰,梁辰,王姣.中国低碳城市热思考:现状、问题及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 48-55.

[4] 刘文玲,王灿.低碳城市发展实践与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 17-22.

[5] 章立东.低碳城市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低碳经济,2013,(2):20-22.

[6] 谭志雄,陈德敏.中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行动策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 69-75.

[7] 夏杰.低碳城市目标下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江苏城市规划,2011,(1):26-29.

[8] 李金兵,唐方方.低碳城市系统模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67-71.

[9] 李芬、毛洪伟、赖玉佩.城市碳排放清单评估研究及案例分析[J].2013,20(1):14-21.

[10] 武涌.大陆城市建筑节能减排方案[C].北京:第四届两岸应对气候变化学术研讨会,2013.

[11] 侯景新,郭志远.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1,(3):49-54.

[12] 沈满洪,池熊伟.中国交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J].江淮论坛,2012,(1):31-38.

[13] 陈徐梅.大陆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方案[C].第四届两岸应对气候变化学术研讨会,北京,2013.

[14] 朱婧,刘学敏,姚娜.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3,(14):18-28.

(责任编辑:张 萌)

Analysis on Low Carbon City Construction Path in China at Current Stage

YAN Guihuan, XU Chongqing, LV Yuexia, GUO Dongyan, XIAO Qi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 250014;

Key Laboratory for Biomass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of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14)

绿色低碳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更有利于从全局角度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顶层设计上实施统筹推进。文章从制度变迁视角分析了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制度逻辑,探讨了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应该着重解决好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和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包括降低交易费用、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规模经济、克服风险、改变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应解决好道德问题、技术问题、规制问题、生产问题和市场问题。

[关键词]农业;绿色发展;制度逻辑;实践路径

一、引 言

农业绿色发展是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发展的主题,是大势所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不容忽视的是长期粗放式的增长也使得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出。据原环保部和国土部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比重达16%,其中农用耕地污染面积占比达19.4%。 [1] 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污染换取高产出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现代农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质量安全、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农业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这既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更离不开制度保障。制度不仅影响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同时也会影响绿色农产品及农业生态的价值实现。

当前,有关农业绿色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性问题及其内部化对策(严立冬等,2009;郑冬梅,2006) [2-3] 。二是从农业生产者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农户的绿色生产意愿、行为以及绿色技术采纳问题(候晓康等,2019;潘世磊等,2018) [4-5] 。三是从技术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石化投入品的减量问题、农业环境技术效率及绿色农业技术扩散等问题(孙若梅,2019;吕娜和朱立志,2019;崔和瑞和赵天,2018) [6-7] 。四是从产业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聚、农业产业链的绿色化等(张永华,2019;薛蕾等,2019;陆杉和李丹,2018) [8-10] 。五是从区域农业发展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研究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涂正革和甘天琦,2019;金赛美,2019) [11-12] 。六是有关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性建议分析,包括对财政支持、投融资机制、农业保险等方面的研究(叶初升和惠利,2016;胡雪萍和董红涛,2015;罗向明等,2016) [13-15] 。本文将农业绿色发展转型视作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从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及实践路径选择问题,以期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

二、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制度变迁视角

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林毅夫定义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其中,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和更替,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是由一个人和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是由政府命令、法律引入和实行的 [16] 。本文将从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个角度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的驱动因素。

(一)诱致性驱动因素

农业绿色发展首先源于需求变化带来的获利机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食品的消费结构、消费价值观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到了2017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 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 [17] 。农产品的消费结构也从过去以粮食为主转向對蔬菜、水果、肉、禽、鱼、蛋、奶的更多需求。在对农产品数量满足、种类多元化要求的同时,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之后。当前,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首先考虑的因素已经是质量而不是价格;部分消费者已经通过参与社区支持农业,甚至购买进口农产品等方式规避质量不安全的农产品。部分农业从业者顺应了这种农产品需求和消费价值观的改变,看到了农业绿色转型可能带来的潜在获利机会,早已开始了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的探索,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推动者和创新者,如发展社区支持农业、农产品众筹和定制、生态休闲农业等。这种自下而上的实践,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力量。

(二)强制性驱动因素

强制性驱动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即政府通过行政命令或引入法律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由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驱动是渐进性的,一般是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面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严峻性,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已经是时不我待,迫切需要政府做出一系列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同时,由于农业绿色发展的外部性,很多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需要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创新来推动解决。当前,政府正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之频繁、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的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进一步明确:“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推力,推动我国的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农业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具体体现。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2015年农业部启动实施了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农业部印发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并启动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一系列密集出台的政策成为促进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巨大动力,到2017年,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农药使用量连续三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也连续两年减少,同时农药化肥的利用率也提高了 [18] 。

三、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

近年来,尽管我国农业的绿色转型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长期粗放式增长所积累的农业生态问题解决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仅依靠农业领域单独发力,而应统筹全局、协调行动。制度创新理论更接近于现实,从制度经济学视角进行分析更有利于从全局角度解决当前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顶层设计上实施统筹推进。

诺恩和戴维斯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分析了制度变迁的动因及过程。他们认为制度变迁的过程可以视作一个均衡——非均衡——均衡的过程,制度创新的基本条件是贴现的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只有满足这个条件,个体或者集团才有动力去实施制度创新。农业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创新,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根据诺恩等人的观点,由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的制度变迁过程会受到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的驱动:一是新的潜在收益的产生。这种新的潜在收益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即新技术应用及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润、外部性内部化带来的利润、克服风险带来的利润、交易费用转移与降低带来的利润。二是组织或者群体(个人)操作一项新的制度安排的成本发生改变。三是政治法律的某些变化可能影响制度环境,进而影响利润获取及分配。 [16]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农业绿色发展的制度逻辑包括以下五方面,即通过以下改进可以使农业绿色发展实现预期收益。

(一)降低交易费用

科斯认为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费用包括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费用,即在签订契约中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付出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存在的问题、改变契约条款及退出契约所付出的费用。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公众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然而,农产品本身具有信任品属性,公众即使在消费之后也无法判断农产品的质量优劣。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有关农产品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对于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掌握的信息要远多于消费者。因此,农产品市场具有典型的“柠檬市场”特征,在市场中存在“逆向选择”行为,即优质的农产品无法卖出与其品质相符合的价格,造成农产品市场中的劣币驱逐良币。因此,农产品市场交易中存在较大的交易费用,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提防卖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消费者不敢轻率地在农产品卖方提供的信息的基础上做购买决策,不得不为购买到优质的农产品花费更多的信息搜寻成本。为了使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所生产的高质量农产品能够实现“优质优价”,使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获得市场溢价和相应的收益,应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农产品市场中的交易费用,如建立农产品分级制度、绿色农产品市场,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优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信用体系建设等。

(二)外部性内部化

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带来的影响作用。这种影响作用是非市场性的,市场机制难以对造成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进行惩罚,同时正外部性也不会获得相应的收益。农业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一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正外部性。农业部门的活动会给非农业部门带来额外收益,而非农业部门对源于农业部门的收益却不需要做出对等的给付。农业除为公众提供农产品之外,还会为工业提供原料,无偿提供生态景观,同时对空气质量改善、保护植被、防止水流失等均可起到积极作用。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改善的成本内部化。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公众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为此需要在农业生产投入和技术选择方面做出相应改变,主要表现为减少甚至停止使用化学投入品,更多地使用与环境相容的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甚至是产量损失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获得应有的补偿。三是农业被动地接受其他行业的成本外部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日益成为成本外部化的受体。早期工业的粗放式增长带来的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直接给农业农村带来了负面影响。农业发展的基本环境由于被动接受了工商业转嫁的污染而日趋恶化,如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农业灌溉水水质不达标等。为了生产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改变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经营者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而这些成本理应由来自于其他行业的污染者来承担 [2] 。

外部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费用,进入他们自身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他们自己承担或进行内部消化,从而弥补外部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额,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内部化的途径包括政府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基于产权思想的自愿协商(科斯定理)、社会准则或良心效应(赵晓兵,1999) [19] 。政府直接管制是指政府以非市场途径对外部性的直接干预,主要包括命令和控制。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政府直接管制主要针对其他行业特别是工业污染对农业环境的影响进行直接干预;同时,加强对农药、兽药生产和使用的控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是指从影响主体的成本和收益入手,利用价格机制,通过采取激励性或限制性措施促使负外部性成本内部化。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手段调整比价,改变市场信号以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和农产品消费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绿色转型成本及消费中的绿色消费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补贴直接补偿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农业绿色转型所付出的额外成本进行补偿,或者是将农业视作其他部门污染的受损者而进行补偿。

(三)规模经济

一般来说,规模经济指在既定时期内,随着企业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加,其生产的产品单位成本下降的情况,即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实现平均成本降低及利润增加。马歇尔将规模经济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类。其中,内部规模经济依赖于企业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外部规模经济依赖于多个企业间建立在合理分工、合理区域布局基础之上的联合。农业的经营规模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技术视角下的农业经营规模,即通过调整经营规模实现最佳的技术效率;二是经济视角下的农业经营规模,即通过规模调整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及最佳经济效率。农业绿色发展归根结底要靠农业经营主体来实践,而决定他们是否采用绿色技术,是否积极推进绿色转型的关键还是农业绿色发展能否达到甚至超过他们的预期收益,而经营规模是影響经营主体收入的主要因素。为此,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经济是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四)克服风险

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是指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是一种不确定性的表现。与其他经济社会部门一样,农业生产经营也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即风险。Hardaker等(1997)将农业风险分为以下七类:一是生产风险,即来自于自然环境或者作物及牲畜生长的不确定性,如天气、虫灾或疾病,或者来自于其他不可预测的因素,如农业投入品的属性或机械使用效率;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农业投入品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三是货币风险,主要来自于国际贸易中汇率浮动对农产品及农业投入品进出口价格的影响;四是制度风险,主要源自于政府政策对农业生产经营利润影响的不确定性,如食品安全政策等;五是融资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渠道的可得性、融资成本的上升等;六是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经营者对具有法律意义的承诺的履行情况,如环境安全责任、食品安全责任等;七是源于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的不确定性风险 [20] 。相比传统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更大:一方面,绿色农业的投入成本更高,自然灾害会给其造成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绿色农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更大,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认可信任程度、支付意愿以及跟随一般商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对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会造成更大影响,进而影响其继续进行绿色发展转型的积极性。为此,通过制度创新降低农业绿色发展的风险水平,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的关键。

(五)改变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

前四方面改进的目的在于促进新的潜在收益的产生,改变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的目的在于降低制度变迁成本及优化现有利润分配。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完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重要作用在于从根本上影响利润的分配,如改变原有的农业投入分配结构,对农业绿色发展给予更大的资金支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投入、补偿及转移支付有利于增加绿色农业经营者的利润,进而激发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二是技术。任何制度都离不开技术因素,技术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提升制度创新的效率和效果。技术创新是推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很多技术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新技术的产生、扩散和应用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农业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同步改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政府、公众共同努力。基于前文所分析的制度逻辑即降低交易费用、外部性内部化、规模经济、降低风险、优化制度环境,本文认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的农业绿色发展应该着重解决好以下五方面问题。

(一)道德问题

对公众进行正确的社会准则教育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所谓社会准则就是社会可以接受的方式,正确的社会准则可以产生外部经济性,减少外部不经济性。农业绿色发展需要绿色生产方式、绿色流通方式,同时需要绿色消费方式。当前,农业面源污染是发展绿色农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以工业部门为主的其他部门的污染的负外部性给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农业自身对石化产品的过量使用也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这有相关主体无意为之的因素,也有主观故意的情况,如部分工业企业在耕地周边的恶意排放造成严重的污染隐患;部分农户主观违规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化肥,或者违规过量使用催熟剂、生长剂、保鲜剂。因为使用化肥、农药、添加剂或者是激素可以明显降低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成本,从而增加利润。由于农产品质量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识别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残留等质量安全因素,使得农产品市场逆向选择盛行,农户没有动机去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同时由于大量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得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本过高,进一步加剧了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动机。于是我国出现了一种“一家两制”的特殊情况,即向市场出售的农产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或添加剂,对自己食用的农产品少用或者不用激素或化肥农药,如此也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 [21] 。在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资源约束的情况下,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可以有效减少主观故意行为的方式,为此应在农民培训中加大有关社会公德的思想教育,同时加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力度。

(二)技术问题

在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平均产出和边际产出均会下降。技术进步是支撑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技术进步虽然不能消除收益递减规律,但却可以抵消收益递减规律对农业生产产生的负面影响。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支撑,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绿色转型的成本,进而直接影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当前,相对于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农业技术供给是不足的。一方面,绿色导向的农业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空间,能够支撑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以农业投入品为例,据相关报道显示,每年大量使用的农药仅有0.1%左右可以作用于目标病虫,99.9%的农药则进入生态系统,高能耗生产的农药大多成为环境和健康的危害之源,直接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22] 。农业绿色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问题、农业绿色发展的成本问题、绿色农业的产量问题、生物有机投入品的使用效率及产出效率问题、无农药化肥残留的种植技术大众化利用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同时,农业技术的转化率不高,很多新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或试验田中,真正大规模应用的效果还有待检验。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技术推广中应充分考虑农户的需求、认知水平、应用成本及产出收益,将合适的技术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成本推广到农户手中,实现绿色技术的大众化利用 。

(三)规制问题

农业绿色发展中的外部性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需要政府规制来破解。政府规制应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将负外部性产生的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主要方式为征税,如对农田周边的污染企业征收更多的税。二是对农业正外部性所产生的社会收益转化为个人收益,主要方式是对农业绿色发展进行补偿。农业绿色发展的正外部性,如生态环境的修复、景观的无偿提供等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补偿,应通过建立补偿机制来弥补农业绿色生产经营者因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绿色农产品生产而额外付出的成本,激励更多的生产经营主体选择绿色发展行为。三是通过直接的行政管制约束主体行为。加强对农业投入品行业的准入管理,设立绿色技术标准的负面清单;对农田周边区域划定工业发展的生态红线,设立行业准入的负面清单;加强对农户生产行为的指导和约束,设立绿色生产行为负面清单,特别是严懲部分农户违规滥用化肥农药的机会主义行为;加强生产经营者信用管理,降低市场交易费用,设立黑名单制度 。

(四)生产问题

选择合适的生产规模是农业绿色发展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为获得更多潜在利润,农业绿色发展要实现规模经济,避免规模不经济。与生产经营规模直接相关的是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选择。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改革确定了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在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下,家庭经营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不可能太大,特别是在农副产品市场化改革以后,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及自然风险的冲击,滞销现象时常出现。小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可获得的收入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刺激使得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造成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现实。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制约依然严峻,合适的规模化是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主要包括传统承包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六种。根据职能和属性,可以将上述六种归纳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三大类经营制度(周应恒,2016) [23]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自然条件的差异、物流条件的差异、农产品品种的差异,农业绿色发展的适度规模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从现实实践看,规范化养殖可能更适合企业经营,粮食种植更适合种植大户或家庭农场,果蔬种植更适合合作经营。为此,在农业绿色发展转型中应充分考虑农产品种类、农产品销售渠道、规模化成本、生产者能力及积极性、机械化作业效率、技术应用效率、自然条件等因素,最大限度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选择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形式。

(五)市场问题

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潜在利润的产生,这就需要经营主体能够获取在传统农业的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收益。为此,应建立具有溢价功能的绿色消费市场。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的认知。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农产品时的消费理念是物美价廉。然而,高品质的农产品一般需要更高的生产成本,其价格必然要高于一般农产品。二是农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农产品具有典型的信任品属性,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有关农产品质量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在农产品市场中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选择,高质量农产品无法售出应有的价格而被低质量的农产品挤出市场。以上两个问题是建立绿色消费市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支持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消费者已经具备了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支付能力,同时很多高学历、高收入年轻的消费者群体也具有强烈地消费更高品质农产品的意愿。这里要说明的是培育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并不是鼓励所有消费者均购买高品质、高价格的农产品,而是应该建立一种农产品的分级消费市场。收入水平高的消费者可以购买高品质的农产品(营养成分更高);收入水平一般的消费者可以购买质量安全的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底线),尽管这个价格可能高于传统的农产品,特别是高于部分农户因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降低单位成本而生产出的劣质价低的农产品。但这个价格应该是既要满足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又能满足农产品生产者对成本和利润的要求。为此,应培养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习惯,树立质优价优的消费认知。另一方面,要解决逆向选择问题。信号传递可以解决逆向选择问题,即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者向市场传递一种代表其质量水平的信号,这个信号形式可以是价格、广告、品牌、信誉、质量保证金等。但是由于农产品的信任品属性,其质量信息应由政府向公众提供 [24]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农产品分级制度、农产品生产者信用管理制度等,通过这些具有政府背书性质的质量信号解决农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

[参考文献]

[1]环 保部.全国农用耕地被污染面积占比19.4%,如何应对农用耕地土壤污染?环保部农业部答记者问![BF][EB/OL].(2017- 12-01).https://www.sohu.com/a/207982722_712505.

[2]严 立冬,邓远建,蔡运涛,等.绿色农业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探析[J].调研世界,2009(8):11-14.

[3]郑 冬梅.绿色农业的外部性分析与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304(5):71-75.

[4]候 晓康,刘天军,黄腾,等.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及收入效应[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121-131.

[5]潘 世磊,严立冬,屈志光,等.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农户意愿及其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浙江丽水市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116(2):79-89.

[6]孙 若梅.绿色农业生产:化肥减量与有机肥替代进展评价[J].重慶社会科学,2019,295(6):33-43.

[7]吕 娜,朱立志.中国农业环境技术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4):95-103.

[8]张 永华.基于乡村绿色发展理念的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驱动力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4):27-32.

[9]薛 蕾,徐承红,申云.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绿色发展:耦合度及协同效应[J].统计与决策,2019,533(17):125-128.

[10]陆 杉,李丹.基于利益博弈的农业产业链绿色化发展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4(6):129-136,159.

[11]涂 正革,甘天琦.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动力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65-178.

[12]金 赛美.中国省际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评价[J].求索,2019,312(2):91-97.

[13]叶 初升,惠利.农业财政支出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率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9(3):48-55.

[14]胡 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6):152-158.

[15]罗 向明,张伟,谭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环境效应与绿色补贴模式[J].农村经济,2016(11):15-23.

[16]卢 现祥.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175-176,184.

[17]中 国经济网.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2.8倍[EB/OL].(2018-08-27).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808/27/t20180827_30135220.shtml.

[18]科 技日报.我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提前三年实现[EB/OL].(2018-07-27).http://www.xinhuanet.com/energy/2018-07/27/c_1123184431.htm.

[19]赵 晓兵.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J].南开经济研究,1999(4):13-17.

[20]HA RDAKER J B,HUIRNE R B M,ANDERSON J R.Coping with risk in agriculture[M].CAB International,Wallingford,UK,1997.

[21]倪 国华,郑风田.“一家两制”、纵向整合与农产品安全—— 基于三个自然村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5):1-9.

[22]人 民网评: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EB/OL].(2018-05-24).https://www.sohu.com/a/232741107_119778.

[23]周 应恒.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制度与路径[BF][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9):74-85.

[24]CA SWELL JULIE A,MOJDUSZKA,ELIZA M.Using informational labeling to influence the market for quality in food produc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78(5):1248-1253.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and Practice Path for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Liu G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s a fundamental chang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and a systematic project.The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s more important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and also promote co-ordination from top-level desig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and probes into the key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solved in the current and futur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top-down government promotion and bottom-up demand promotion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the institutional logic of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 includes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s,internalizing externalities,realizing economies of scale,overcoming risks,and changing the cost-benefit structure of the system;to promote agricultural green development,w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s of morality,technology,regulation,production and market.

Key words: agriculture;green development;institutional logic;practice path

(責任编辑:李 萌)

绿色低碳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绿色理念在社会建设当中的重要性逐渐提升,人们也对低碳生活更加向往,绿色理念在室内设计行业中掀起了一股新潮流,本文从绿色低碳的角度出发,详细讲述了在新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室内设计时融入低碳元素的重要性,探讨了将低碳理念引入室内设计时应遵循的规则,以及室内设计在实践过程当中对低碳理念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相关设计人员在室内设计过程当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室内设计;绿色低碳理念;应用原则;应用体现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要求逐渐增多,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在保障建筑内部的美观和舒适度的同时,兼顾节能环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污染问题,对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造成了生存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要注重采用低碳设计理念,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不仅保障了人们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空间,也保护了生态环境,使人们可以在一个舒心、美好的室内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1、室內设计中绿色低碳理念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创新室内设计理念,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综合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增加了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所以,要将环境问题重视起来。在室内设计行业中,引入低碳理念,能够帮助筛选出对环境不利的装修材料,采取陈列艺术,深入落实环境保护理念,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低碳理念为人们带来的宁静和美好。

1.2设计师与使用者的共赢,持续提升室内设计质量

目前,人们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阶段,所有行业都要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变化,对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进行系统的调整,在时代发展的大环境中,要改变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变。因此,要实现低碳理念对室内设计的融入,达成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的共赢,保证室内设计质量的不断提升。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室内设计的要求达到了新的高度,更加注重室内设计的安全性、环保水平以及生活氛围的营造;站在设计师角度来看,将低碳理念完美融合进室内设计当中,可以彰显自身的专业实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竞争力,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将低碳理念应用于室内设计,对设计师和使用者都有一定的好处,实现双方共赢。

2、绿色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体现

2.1实现低碳理念与室内空间布局相融合

要做到低碳理念与室内设计之间的充分融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建筑空间的整体规划。设计师在设计时,要加强对空间意义的领会和认知,对于空间的规划和布局对于建筑的整体风格与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室内空间的布局对室内空间的采光和装修气体的排放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使用的舒适程度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充分考虑人们对空间使用的各种要求,将低碳理念室内空间布局相融合,确保室内的空气能够得到更好的排放,结合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变化趋势,保障室内空气的新鲜程度。

2.2装饰材料的选用与构造技术的应用严格遵循低碳理念

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低碳设计材料的选取是落实低碳理念的重要环节之一。低碳装饰材料主要是指能够在确保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不可再生自然原材料的使用量,制造过程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使用寿命长,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有害物质,并可以回收再生产的新型材料. 低碳材料在生产、使用全过程实现节能减排,是可持续和面向未来的材料.这种材料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设计师想要在设计中体现低碳环保的理念,就要在选择装修材料时做好认真细致的筛选工作。

2.3进行室内空间设计时融入自然元素

近年来,建筑物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占用了城市中的绿地,随着柏油路的增多和机械化的不断实现,人们与自然的距离感逐渐拉大,针对这一问题,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自然因素,就能够让居住者对环境的价值产生新的认知。比如:设计绿植墙、苔藓墙、植物角、融入更多的绿色植物设计元素等设计手法,在室内空间加入更多的绿色设计,让人与自然更亲近。

2.4融合了人工和自然照明

在进行室内空间的结构规划,打造空间层次感的过程中,采光设计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察室内空间的整体结构之后再进行科学的设计规划,尽量多的采用自然采光,可以设计玻璃隔断或玻璃门的方式,将自然光照的利用率提升上来。将人工照明设施的使用率降到最低,从而减少对于能源的消耗。针对照明通风问题做出优秀的设计方案,可以对于室内的照明通风情况做出及时的调整,并且对于装修成本的节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结束语

绿色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进行落实,是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表现,对于我国环境的保护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放在首位,科学合理的进行空间布局,合理使用低碳装饰材料,将绿色光线充分利用,为业主创造出低碳、舒适、美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丁荣荣.绿色低碳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J].大众文艺,2019(10):72-73.

[2]余宗翰.关于室内设计中绿色低碳理念的应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17).

上海亦州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001

绿色低碳管理模式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 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绿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是适应当今时代粮食短缺、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突出问题的需要。因此,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成为每个企业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一项任务。本文主要分析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构建途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绿色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竞争的有力支持,也是创造和谐的企业环境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对绿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促使企业从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前提的粗放型经济向节约资源的低碳经济转变,提高企业产品的生态含量,从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什么是绿色企业文化和低碳经济

绿色企业文化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被全体员工认同并遵守,以及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发展企业的认识的总和。企业各个方面都融入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形成绿色企业形象和良性循环的生态品牌经济。低碳经济就是在各项政策的指导下,运用科技创新建立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气候变化。

发展低碳经济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企业要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文化,必须重新树立竞争观念和企业价值观,把企业当成一个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的统一体,并强化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

二、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面临的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绿色价值观

追求利益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还继续存在,还没有清楚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环对境污染治标不治本。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重视绿色文化,也没有及时培养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企业与环境和员工自身的心态未能和谐、统一。

2.对绿色文化的内容缺乏足够认识

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认识到绿色文化和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在生产过程中只考虑资金投入和回报,导致企业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转到以挖潜改造和存量调整的方式来提高经济效益,即便有些企业浪费的资源可以循环再利用,也都由于资金投入过多而无利可图被放弃,资源的回收利用系统还比较落后。

3.环境立法和执法比较滞后,企业违法成本低

我国的环境法还存在各种不足,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由于法律没有结合各地的特色和实际情况,导致可操作性差,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也不够,缺乏相应的监督,而且由于行政干预严重,加上没有强制手段促使环境法的执行,使得企业违法的成本很低。比如我国很多地方的行政部门有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只注重GDP的提高,对一些企业降低环境保护的要求,阻碍环保部门执法力度,使得违法排污企业和达标排放企业就处于不同的竞争起点,导致违法企业的成本低,而守法企业的成本高。

三、如何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

1.发展低碳科技,制定绿色标准

研发低碳技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变传统生产理念、生产设备和生产模式的有效途径,企业只有发展低碳技术并推进其应用,才能有效改造原有设备和生产新设备,最大限度的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量以及对生态的损坏程度,实现低碳发展模式。因此,企业必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购买和研发低碳设备,促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还要根据国家对绿色产品的标准,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特色的绿色产品标准,增强环境行为融入到生产过程中,加强对二氧化碳控制的设计,提高产品的环保程度;同时还要在企业自身技术、设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市场的文化、消费、地理等特点,重新构思和设计产品,开拓新的市场,生产适应消费者的购买力的绿色产品;另外,企业还要建立相应的系统来处置生产产品的回收。

2.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制度,加強企业管理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制度是构建低碳、绿色企业文化的重要保证,企业要根据低碳经济的理念来制定一套绿色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员工的意识里和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绿色产品生产规划,包括生产、加工、销售各个方面,在生产过程中要做到零污染排放、回收和利用废物资源,使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打造企业绿色品牌,并建立绿色发展的评价体系,避免盲目开发的现象。

绿色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科技人才,因此,企业要把培养低碳技术人才的任务放在绿色文化构建的重要位置,并制定有效的人才战略,一方面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防止企业人才流失。

3.构建企业低碳价值观

首先要培养员工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价值观,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和环保意识,加强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的宣传,使员工认识到建立企业绿色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将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融入企业精神,把企业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作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这就需要在提倡管理中引导员工朝低碳行为发展,比如可以实现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促使低碳行为在企业普及,只有企业员工的低碳行为得到落实,才真正树立了绿色价值观,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另外,企业还要形成良好的绿色形象,突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把环境保护纳入到企业的精神理念中,从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自觉遵守社会责任,这为企业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绿色形象。同时,如果企业员工把低碳、绿色理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其他人,绿色文化就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绿色企业文化不仅要字企业内部产生效用,还要对社会传达出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核心价值观,加强与其他企业、消费者以及政府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企业通过树立良好的低碳形象,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履行其社会责任,能促使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达到很好的效果。

四、构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企业文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生产、绿色能源和绿色产品的新观念,运用新科技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而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正适应了低碳经济的要求,它主要培养员工的环保意识,建立健全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打造企业的绿色形象,创造良好的企业品牌,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使市场经济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商业圈,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员工形成绿色的行为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做到低能耗和低排放,形成低污染,这就需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降低对原材料和各种能源的浪费,而企业职工是执行者,如果职工没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劳动态度,就会造成各种浪费。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感,如果以主人翁的态度劳动,就会自觉实行低碳生产,从而有效降低生产浪费现象。

3.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把生产发展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转变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模式,采用节约能源、使用新能源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低碳发展模式。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低碳理念的确立,从而淘汰高能耗和高污染的生产技术,创新低碳生产方式,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结语:总之,当今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立足于世界,必须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绿色企业文化,从而改善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实现企业、消费者、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最终促进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环保的价值理念是企业绿色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构建低碳企业文化和绿色企业文化是企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琦.低碳经济下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2]王晓慧,金起文.低碳经济视域下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中国商贸.2010(20).

[3]李冰.略论绿色企业文化.商业研究.2009(01).

上一篇:风力发电商业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企业公关危机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