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范文

2023-12-13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斋月是伊斯兰教历第九个月,根据阿文的发音,斋月又称“拉玛丹”。斋月开始和结束是以新月的出现为标志,全球穆斯林根据当地新月出现的时间先后进入斋月,因此,斋月的起讫日期每年都不一致。

对于穆斯林,斋月是一年中最吉祥、最高贵的月份,因为伊斯兰教认为这个月是颁降《古兰经》经文之月。斋月又是穆斯林斋戒的圣月,全球穆斯林逢此月必斋戒一个月,故中国穆斯林称之为“斋月”。 斋戒是伊斯兰教念、拜、课、斋和朝五项基本功课之一,是穆斯林的一种修炼心性的宗教活动。在伊斯兰教看来,斋戒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情操高尚,心地善良,还能使富人体验穷人忍饥挨饿的滋味。

根据伊斯兰教教义,斋月期间,所有穆斯林应从每日的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内禁止一切饮食、吸烟和房事等活动。教徒在患病、旅行、月经、怀孕、哺乳期间可延缓补斋或以施舍补赎,老人、儿童、体弱、慢性病和日以继夜工作的人以及战时军人可以不封斋。

事实上,斋戒不只是每天从黎明到黄昏制止吃喝、吸烟和克制性欲,斋戒还包括肢体斋戒和心灵斋戒,禁绝一切不良行为。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说:“封斋是一面盾牌,封斋的人非礼勿动,非礼勿行”。

8月31日,穆斯林在斋月的前一晚进行祈祷。

一名妇女将《可兰经》顶在头上进行祈祷。

穆斯林斋月节的第一天,晚上外国工人们聚在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斋月期间,穆斯林信徒要从黎明到黄昏实行斋戒,而白天工厂和办公机构也会减少办公时间。

伊朗首都德黑兰,一名男子在准备完清真寺纪念斋月开始的仪式之后稍事休息

斋月又是穆斯林认为集中行善的月份。斋月期间,一些清真寺或有钱人出资在各地搭起斋棚,设置“慈善餐桌”,为穷人施斋舍饭。斋月结束后,全球穆斯林都要举行活动以示庆祝,这就是著名的开斋节。

巴勒斯坦穆斯林在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参加斋月节第一次朝拜仪式。

在伊斯兰国家旅居、工作或访问的非穆斯林朋友,应该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穆斯林的宗教感情和风俗习惯,同时还要了解斋戒的有关规定及有关方面的法律规定。在斋月到来的伊始和开斋节,非穆斯林可以向穆斯林朋友们祝贺,以示友谊,也可以参加或观看穆斯林开斋及过开斋节的盛况。同时,还应该弄清楚当地的封、开斋时间,以及斋月的特殊作息时间。在从拂晓至日落这段斋戒的时间里,千万不要在任何公共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明目张胆地吃喝东西或吸烟,这被视为极不礼貌的行为,会引起当地群众的讨厌。如果与穆斯林朋友在一起,也不要在他面前吃喝或吸烟,以示尊重。根据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一些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对在斋月明目张胆地违禁,且不听劝阻的人,法律部门会给以一定的处罚,一般是拘留一个月,直到开斋节才释放。所以斋戒制度不仅是个神圣的宗教功课,也是伊斯兰国家的法律规定,希望在伊斯兰国家旅居、工作或旅游的非穆斯林人士,特别是一些驻外机构和公司及单位,应该对斋月给以足够的重视。

突尼斯的商务礼俗,冬天前往,宜穿保守式样西装。访政府机关及大公司必须先约会.持用有阿拉伯文或法文、英文对照之名片最好。大多数突尼斯商人说法语或意大利语。销售姿态宜氏。突尼斯是世界上唯许妇女提出离婚诉讼的伊斯兰教国家。突尼斯也是全球第二大橄榄油输出国与第4大磷酸盐生产国。虽然大多数商业接特活动是在几个大旅馆内进行,但突尼斯人有时会邀请你到他家中餐。总之,突尼斯的伊斯兰教商人是相当西化的,与其他邻近伊斯兰教国家的人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的穿着变化很大,目前,年人大都是西装,身穿奇装异服的摩登女屡见不鲜。

10月至次年5月最宜访问,圣诞节前后二周及复活节前后数日不宜前往。

7、8月多休假。每逢伊斯兰教及基督教日教。每年斋月商业活动甚淡。

伊斯兰教对突尼斯人的生活风俗影响颇大,多数突尼斯妇女都有深居简出,面纱的习俗。伊斯兰教徒每天要在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各礼一次。面在每星期五的午后,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一次集体“三麻拜”。礼拜时,他们将伊斯兰教历太阳年的

1、

7、

11、12月视为”神运载月”。在这四个月中,禁止一切激烈活动。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成功的企业在思考战略问题时善于采用深度挖掘自身的观念,即从企业内部原因分析自身优势与缺点,从而结合外部宏观因素制定最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策略。阿里巴巴之所以走向成功,离不开其企业文化。本文论述了市场营销环境中的微观因素——企业文化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对阿里巴巴的影响,同时提出对策。

【关键词】市场营销;微观环境;企业文化;阿里巴巴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软实力的培养,而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长期的过程,只有打造出适应自身的企业文化并将其充分运用到企业管理各个方面、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才能为其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二、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阿里巴巴自创立至今,不断超越众多同类竞争者,逐渐走向顶峰。它的持续飞速发展离不开其高管团队最初就开始着手建设的企业文化。其企业文化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可信、亲切、简单”。第二阶段为“独孤九剑”,以“简易”二字贯穿其中,防止产生官僚作风,其中包括两个轴线——一是创新轴:创新、激情、开放、教学相长,其中激情是核心;二是系统轴:群策群力、质量、专注、服务与尊重。第三阶段是“六脉神剑”,即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激情、诚信、敬业;对高管的行为评价还从“独孤九剑”逐渐过渡到“九阳真经”。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本身的复杂情况下,IT行业竞争愈发激烈,针对大环境,马云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价值观:唯一不变的变化;永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的;永不谋取暴利;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其企业文化在持续中、动态中发展,为凝聚企业内部力量提供了动力。

三、企业文化对其发展的积极影响

1.激发企业员工工作激情与热情

阿里巴巴一直以来都把“激情”二字作为企业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于其发展历程中。据有关调查,它曾令新入职的员工误以为自己进入了“疯人院”,原因是公司里的员工们充满了热情与工作的激情,毫无厌烦之状;甚至有轻生的员工在这里找回了活下去的意义。

2.团结合作,增强企业凝聚力

创业的“十八元老”以身作则,用自身行动诠释了其企业文化中的“团队合作”——历经困难挫折无数,仍坚守于各个岗位,从未内斗也从未轻言离开。这势必将对员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之间有话直说,从不勾心斗角,不拉帮结派;尽量面对面解决问题;互帮互助、群策群力、合作共赢。同时,阿里巴巴要求员工拥有共同的价观、人生观,不知不觉中增強了内部凝聚力,才使得其连续数年的跳槽率依旧控制在3.3%,人员结构较为稳定。内部的稳定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3.高效执行,提高工作质量

高效率的工作有利于降低运营成本,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阿里巴巴塑造的“现在、立刻、马上”的高效执行文化,给其高工作效率指明了方向。在该企业文化的影响下,员工们明确分工又有效合作,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了工作。

四、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可能存在的威胁

1.企业文化无法深入贯彻

企业文化固然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软实力,但若只是空谈企业文化,或者说在企业发展历程中无法很好地贯彻企业文化,则形同虚设,毫无作用。当前,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是牢固地扎根于其成长道路中的,但应该放眼未来,在动态中发展企业文化,结合各项制度与活动,实质性地落实企业文化。

2.企业发展困境将对企业文化造成影响

企业文化为企业发展服务,企业的发展又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创造条件。阿里巴巴作为一个拥有十几年历史的已家喻户晓的互联网公司,已漸趋成熟。在企业成熟阶段,若始终以原有的成就为基础,不找寻新的发展契机、创造经营新模式,即有可能引发发展困境。若企业发展历经困境,将会破坏企业文化的稳定性;同时,新的企业文化形成也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增加了双重风险。

五、应对策略

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形成和沉淀,要谋求快速持续的发展,必须打造贴合自身企业情况的企业文化,并落实于各个员工身上,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中,即实现“企业文化落地”。要使其有效落地,必须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人才观方面,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员工招聘中,注重应聘者的企业忠诚度,选择跳槽率低的求职者;在人工培训方面,通过演讲、互动交流等途径传播企业文化;在激励方面,采用多种形式的可续激励手段,如情感激励、领导行为激励、正激励等等。

六、结论

处于市场大环境中,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对对其市场营销环境的分析。本文以阿里巴巴为例,从市场营销学的微观营销环境中的企业内部环境的企业文化角度入手,对该公司的部分内部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指出自身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只有随时关注市场营销环境,并做出正确的应对策略,一个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赵方. 企业文化在组织战略的地位与作用的机制[D].天津大学,2015.

[2]张丹. 阿里巴巴企业文化建设实例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骆正清,张薇. 创业型企业的企业文化落地——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3,(13):47-51.

[4]唐炎钊,袁睿晗. 企业文化塑造的跨案例研究[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04):292-305.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军事文化是指军队在军事领域活动中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导向、教化、规范、激励和凝聚五项功能,是军队战斗力的内在影响因素。目前,军队多样化军事任务范畴不断拓展,联合文化作为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深层次影响因素,相应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直接制约了军队作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文章阐述了联合文化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基本内涵,分析了建设与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相适应的联合文化的必要性。

一、联合文化的内涵

联合文化是指服务于军队实践,体现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内在要求,由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行为方式和法规制度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一种从属于军事文化的亚文化,是军队为适应新军事变革而引进的新概念,随着军队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其目的在于调和军种文化,营造一种重视联合、促进联合的氛围环境,形成一种关于联合军事行动的理性认同、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最终达到提升军队战斗力的目的,其核心内涵是确立联合的价值观、行动观和能力观。

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内涵

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是指军队既要应对传统安全威胁,又要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既要完成战争任务,又要完成非战争行动;既要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安全,又要维护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既要维护国家生存利益,又要维护国家发展利益;既要保持国内安全稳定,又要为维护世界和平贡献力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实施军事威慑、应对武装冲突、抢险救灾、打击恐怖主义、搜索与救援、参与维和行动、国外救灾和应对其他突发事件。军队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首要目的是有效防止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核心内容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三、联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一)联合文化是提高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内在推动力

一体化联合作战作为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主要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军事斗争与经济、政治、外交斗争相互交织,作战空间拓展,作战行动多样,参战力量多元,指挥关系复杂,军队欲提高作战能力面临空前挑战。与此同时,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突出,对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十年的世界军事实践表明,战争的胜负不再取决于单一作战能力,转而更加依赖以信息能力为中心的体系作战能力,更加需要体系内各参战力量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文化认同。没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思维作保证,尤其是经过长期文化交融而达成的高度认同,就难以实现“联得起,合得上”,难以发挥整体作战效能。

(二)联合文化是创建联合体制的内在影响因素

体制有形,文化无形,二者相互影响,同处于不断变革之中。一方面,联合文化的先进性通过联合体制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先进的联合体制又反过来促进联合文化的形成。联合体制是反映联合作战本质要求的一系列组织制度的总和,包括联合指挥体制、联合保障体制、联合法规体制等。联合指挥体制和联合保障体制明确了多元作战力量的指挥协调关系,有利于整体效能的发挥;联合法规体制明确了军兵种之间、军队与地方之间的职责使命和任务划分,规范了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秩序。建立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联合体制,必然要求发展联合文化,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强国推动新军事变革的经验总结,即军事变革的前10年至15年主要进行联合文化的塑造。

(三)联合文化是提升战斗精神的根本前提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非接触战”、“斩首行动”等新型作战样式此起彼伏,高新武器装备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这并没有改变人在战争中的主体地位,并不能替代战斗精神的关键作用,在非战争军事行动中更是如此。例如抢险救灾行动,突发性强、时效要求高、救灾手段受限,战斗精神的作用极为突显。而塑造和提升战斗精神,需要从根本上统一官兵价值追求和行为判断,达成群体认同,这一切又都依赖于联合文化的培养与深化。实际上,联合文化发挥导向、激励和凝聚作用的过程,就是把战斗精神转化为战斗力的过程。

四、结语

联合文化作为一种新型军事文化,已深深浸入到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方方面面,以文化联合带动力量联合,促进联合观念、联合行动和联合能力的真正形成和有效发挥,对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陈伟龙 (1988-),男,汉族,四川汉源人,装甲兵工程学院二年级,装备保障运行与优化。

张立君(1990-),男,汉族,福建莆田人,装甲兵工程学院一年级,装备维修质量评估。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几年由山寨手机引发的山寨现象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迅速蔓延开来,山寨文化不仅仅是代表文化平民化的积极符号,也滋生着文化的非理性基因。“山寨”刮起的这股风暴至今丝毫没有冷却的迹象,而是愈刮愈烈。对于影响力如此之大的新生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其做出理性的分析,并且净化山寨文化。

关键词:山寨文化 精英文化 消费主义 后现代主义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摧城拔寨,形成了一道颇有意思的风景线,致使山寨文化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根植我们的生活,对长期占据话语权的精英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对主流文化进行了遏制和调侃。山寨彻底红了,尽管顶着“剽窃”的恶名,却无法掩饰它的走红程度。当“山寨”成了模仿的代名词,各种模仿行为也纷纷被冠以“山寨”之名,当山寨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之后,山寨文化也就应运而生。山寨文化一路被哄炒起来,且不断地蔓延其在生活中的落脚领域,令人不能小觑。如今的“山寨”,已俨然发展为市场经济现实下一支野蛮生长的文化异军。仔细审视“山寨热”的流行会发现与其传播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解读山寨文化

“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良民草民所居住的山寨,是某种群体集体居住的建筑群而已。但山寨的含义后来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比如《水浒》里的梁山泊,便是山寨。在这个意义上,山寨是与庙堂、官府对应的地方。山寨既可以奉行“聚义堂”的原则,与官府对抗;也可改行“忠义堂”的新路,接受招安,与官府合作。从这点看山寨被赋予了新的理念。

山寨文化总是被大众与“非正统”、“无知识产权”、“占据山头自立为王”、“小作坊”等词语相联系,我们所说的山寨产品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商品,比如山寨手机等;另一种是文化和精神产品,比如《百家讲坛》、春晚等。还有一种分法:以营利为目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比如,有的人搞“山寨版《百家讲坛》”、“山寨版《功夫熊猫》”,并在网上传播,制作者纯粹就是为了娱乐,或者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表演欲。我们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阶级和阶层、职业群体、年龄群体、方言地域群体、宗教群体、民族群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平民文化,即山寨文化。

文化背景分析

生长土壤:后现代主义的勃兴、平民主义的创造力与社会控制的弱化。如果说新媒体为山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传播载体,那么后现代主义的勃兴则为山寨文化的流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

进入Web2.0时代后,传播进入了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时代,这些造成了新媒体环境中议程设置的主体,议程设置机制和方式乃至议程设置效果强度发生了变化,现如今网络媒介开放式的特征造就了社会个体以建构自有文化去抵抗主流文化的方式,以便表达其阶层意识。如果说前网络时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显得格格不入,都沿着各自轨迹独自前行,那么具有后现代的风格和解构特征的文化形态的山寨文化的出现则荡平了两者之间的界定,以至于让我们见证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在网络上展开一场激烈的话语权争夺战。

我们说后现代主义强调批判和解构,那么平民主义思想则是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强调个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现实成就和生存快乐,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妥协性,它的行为方法的特征是改良。网络中形形色色的山寨版本充斥于目,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形式去改良主流文化,甚至是恶搞主流文化,在意识形态上不断地迎合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的手段,来呼唤主流文化的关注,挑衅主流文化的权威。

山寨风暴不断兴起的另一土壤则是社会控制的弱化,主要表现在:第一,身份控制的不断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性分层向“经济型”分层转轨,社会身份对公民的控制作用也逐渐弱化。伴随经济地位的上升,一部分民众甚至一夜暴富,使得整个社会风气不再崇拜权威。第二,思想文化控制的弱化。思想上的开放和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导致公民对社会意义的失落和信仰危机,人们想用思想感情宣泄的方式对主流的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重构。

发展契机:“咱们草根有力量”。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必定有其社会根源。山寨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差异引发的草根阶层的躁动。有人将这种躁动称之为“非暴力抵抗文化霸权”。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草根实力。精英文化的权威文化压抑造成了平民文化的厚积薄发,由于文化地位和话语权的不平等,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官场腐败的痛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公序良俗的渴望和对乌托邦式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间,充满了调侃式的、极具幽默感的方式、语言和感情,反映了民众通过平和的方式和手段表达渴望变革的善良情怀,这种样式不断促使山寨文化以多样媒介形式充斥市场。文化地位和话语权的不平等,迫使草根阶层唯有通过山寨影视、山寨晚会等草根方式来获得表现的机会。例如韩江雪的“山寨版《百家讲坛》”、蜀山少侠的“山寨版《红楼梦》、老孟举办“CCSTV山寨春晚”,就是草根反抗主流、挑战权威的一种躁动。《百家讲坛》说来说去是一个“名家讲坛”,从不给草根提供表达思想的渠道。韩江雪在博客上说,他曾有过三顾央视被拒的经历,所以才决定自己拍了一个讲述《靖康耻》的视频。他的山寨版《百家讲坛》,发布到新浪和搜狐上之后,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获得了近40万次点击量。因此,韩江雪在博客里宣称“咱们草根有力量”。

其二,山寨文化打破了长期以来所谓的精英对文化的垄断。一直以来精英文化被大家认为“阳春白雪”,而山寨文化则被认为是“下里巴人”。“大众文化”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山寨文化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文化格局,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扩大了文化的受众和传播空间,贴近了文化与大众心理和感情的介入,并且使得文化转入了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轨道,陈力丹就提到:“我们公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机会、有时间、有能力关注自己的生存质量、追求生活的快乐和情感宣泄。新一代人不会像他们前辈那样习惯于压抑欲望和感情,他们注重现实的娱乐和消遣,轻松表达即时感情。”

同时山寨文化绝不仅仅是造假之风和模仿之风的随意结合,而是以“模仿”的方式来调侃那些自认为是主流权威的东西,以“模仿”来宣示自己的存在和不同。它体现的是最草根的小人物的心声,也是社会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2000多年以来,我国在文化上一直处于一种类似于文化独裁的极端,“文化大革命”更是达到了文化垄断的顶峰。面对日益加速的生活节奏及升学、就业、工作、买房等各种压力,人们渴望娱乐心情,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而贴近生活的山寨文化富含草根精神,契合了当下大众文化的勃兴,其具有的反权威、反垄断、反精英平民化特征为更多的民众所接受和认同。

其三,从中国大众的消费心理角度出发,“山寨”使得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市场。

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的暴利手段积久成习,民众开始负荷不了,那么山寨商品例如手机产品,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再根据草根平民阶层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山寨”更是一种经济现象,恰恰说明了竞争多元性的合理性。当某种技术壁垒随着时间以及技术普及被突破后,垄断便千疮百孔不攻自破,价格自然回归合理,这种合理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山寨产品的优势在于较高的性价比,并折射出经济多元化的现象;山寨产品仍难免给人侵权、劣质和恶搞的印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的无序和市场的混乱。山寨产品打破了我们国家的产品总是要从上层阶级才能流入中产阶级甚至下层阶级的消费链,山寨形式摇身变成了匡正暴利行业的力量。

其四,互联网推波助澜。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互联网事业有着数量上的优势,互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日益发达和普及的互联网络和手机,为山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传播载体。截至目前,我国拥有2.89亿网民和287.8万个网站,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在生活中不可脱离的一部分。通过调查发现山寨现象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被调查者中有57%的人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山寨”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日常朋友讨论,占24%,而普通媒体的传播功能很弱,仅占4%。山寨现象其实是民间诉求的一种表达,根源在于我们目前的民间诉求出口太小,存在少数的垄断话语权以及垄断行为,而网络的信息传递迅速,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使得原来如星火的“山寨”一夜之间便成燎原之势,演变成一种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

生存情境: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此消彼长。人类的文化发展史就是一种山寨文化蓬勃兴起的过程,《诗经》古诗、乐府诗歌,都可以算作山寨文化,它们最初都是诞生于民间,属于自发形成,后来才由政府采集、文人加工,从而成为经典流传下来,甚至可以推论,宋词、元曲这些文化经典,由于词牌、曲牌的曲调都来自民间,可以说这些经典文化也都是从山寨文化起家。从这个角度看山寨文化和经典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山寨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消解主流的文化,是草民对垒权威的文化,但是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权威与草根之间并不总是对立的,而是在不断磨合和消长。在这个磨合过程中,有些山寨文化会被主流文化“招安”,有些则将自行消亡。比如山寨手机,有些山寨工厂做大后会走上品牌之路,有些可能会在竞争中倒闭。而山寨影视、山寨晚会也一样,有些会融合到主流文化中去,有些则是昙花一现。不过,旧的山寨文化被“招安”或者消亡之后,又会有新的山寨文化出现。只要社会差异依然存在,山寨文化就可能经久不衰。而山寨文化反哺传统媒体的趋势已经来临,山寨文化的亲民性使得民众开始去反向认知他们所不熟悉的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山寨文化作为平民的积极符号与主流文化不断地发生摩擦,山寨文化颠覆了文化属于精英的错误观念,使得平民百姓开始具备了话语权。

结语

任何社会和国家中都存在着主文化和多种多样的亚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或主体地位的文化,是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形态;亚文化是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山寨”是文化民间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形态,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同时山寨文化补充了文化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精英文化造成的长期文化压抑孕育了山寨文化,并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迅速传播,“山寨”一词正在为多数人所知并成为平民文化的代言人,山寨文化的主体应该慢慢地减少模仿的成分,加大创新的成分,并最终脱离模仿的躯壳,把山寨文化真正地打造成创新的文化。山寨的迅速蹿红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狂欢,而狂欢的尺度是很难把握的,山寨过头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山寨”正在迅速演化为一个泛文化概念,所谓无处不山寨,它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危险的另一面正在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就是个明显的信号,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那么山寨的出路在哪儿?那就是规范、净化山寨文化,告别低俗和肤浅,发挥自主创新,在正确的引导和监督之下,让山寨文化走出山寨。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黄柏青:《“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4)。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2009级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有利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文化融合,进而增进民族团结。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分析, 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 汉字书法文化 传承 现状与对策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大融合,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书法文化传承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方面比较薄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具体研究部署,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教育是中国书法文化保护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文化融合及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它拥有其他文字没有的表现其文化特色的元素——书法。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和中国文化精神的表征,其对文化继承等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熊秉明先生甚至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边疆地区)受地域文化,风土人情,语言交流,教育教学设施、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汉字的认识和规范书写的习惯起步较晚,有的连汉语都讲不好,自然对书法的兴趣不高,悟性也较差,书写功底薄弱。这给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带来了客观的困难。2011年8月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汉字书法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勤学苦练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有利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有利于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增强保护、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责任感。

二、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现状调查分析

本文以河北师范大学附属民族学院为研究样本。该学院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荣誉称号。该学院在校生中藏族、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珞巴族、门巴族、侗族、壮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55%,在少数民族中有62%的来自河北省内,其余的均来自西藏自治区,民族成分多样,是典型的多民族院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现状的相关信息,笔者研制《少数民族学生书法文化调查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76份。调查对象既有来自西藏的高中生和专科生,又有来自省内的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和专科生;既有学过一年书法课的学生,又有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的学生。从学生层次、数量来说,调查均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调查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二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三是调查少数民族学生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建议。其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看法

在回答“你喜欢汉字书法文化吗”这一问题时,省内93.83%和西藏53.27%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喜欢”,欣慰的是没有选择“讨厌”选项的;对问题“你认为汉字书法文化有传承的必要吗”的回答时,省内100%和西藏58.52%的少数民族学生选择“非常必要”;100%的省内少数民族学生和92.63%的西藏少数学生认为在电脑普及的今天写一笔好字(汉字)依然重要;77.78%的学生认为中国书法的前景是乐观的。这说明少数民族学生从内心深处对汉字书法文化还是比较喜欢和乐于接受的。从学生的区域性来看,每组数据中省内少数民族学生比西藏少数民族的比例均高些,原因为省内少数民族学生从小交流、使用的均为汉语,而西藏少数民族学生小时候受母语(藏语等)和成长环境的影响,对汉字的情感稍弱些,这正说明我们开展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的必要性所在。每组数据还反映出开设过书法课程的学生比没有开设过书法课程的比例要高,这恰恰证明我们进行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研究是有效的。

2.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了解掌握程度

在回答“汉字书法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你读过其有关方面的书籍、资料吗”这一问题时,仅为4.12%读过较多,没有读过的学生占30%多;在问及“你以前学习汉字书法(练习汉字书法)的情况”时,在来我校之前仅有19.3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开设的书法课,42%学生自己练过,26%的学生从没练过;根据问卷统计,61.3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书法文化活动、90%的学生不会写毛笔字、近80%的藏族学生认为本民族的文字比汉字写得更好;对没有学过书法的学生进行汉字书法文化知识和书写水平进行测试,成绩良好的分别仅占4.17%和5.35%,合格的分别占21.17%和29.55%,而学过书法的学生成绩分别达到60%以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客观因素外,领导不够重视、不开设书法课、不组织书法活动是造成学生的书法知识缺乏和书写(包括毛笔字)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3.少数民族学生对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的建议

在回答“为了更好地传承汉字书法文化,你认为应该多开展哪些活动”这一问题时,41.83%的学生认为应该多举办书法比赛活动,30.20%的学生认为应开设书法课,29.06%的学生认为多搞书法展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传承汉字书法文化比较喜欢的途径主要是课堂教学、书法比赛、展览等活动。从数据来看,学生比较喜欢以活动的形式来接受。

三、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对策思考

1.领导重视,落实制度

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教育行政部门要站在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高度,认识到当前情况下传承汉字书法文化的重要性。按照“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抓、相关单位配合”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汉字书法文化传承、发展等制度,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必要时以红头文件方式,对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提出要求,并纳入教育质量考核体系,将国家有关要求落到实处,形成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传承的长效管理机制。在2011年8月教育部红头文件《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颁布之后,又于2013年1月18日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意见。河北省教育厅拟发通知并下发各设区市教育局。全省积极落实并认真展开工作,以石家庄为例,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省硬笔书法协会等五大部门推出“石家庄市规范汉字书写百千万工程”,内容包括:创建规范汉字实验学校、举办教师书法培训、学生书法比赛、现场书法笔会等,直接参与学生达15万人次,培训教师3000余人,区域性地推动了整个石家庄市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工作。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汉字书法文化培植,充分利用网络、学校、书法协会团体或专题展览、媒体等宣传汉字书法文化,提高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认识,扩大其对广大学生的感染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由于书法的实用性大减,书法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书法的艺术性增强,成了一门纯粹的视觉艺术,网络也给书法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因此建立校园书法网站,学生上网可以查阅有关书法资料、欣赏古今名作,还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对书法的看法发表出来,网络为书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发展平台;另外,学校周末定期播放《千年书法》《中国书法五千年》等书法视频。利用教学楼楼道墙壁、宣传橱窗、展板等阵地介绍一些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介绍有关书法方面的知识、书法家、名作等,使学生置身于书法美的氛围之中,促其感化,争取把汉字写好。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认知我们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书法文化的情感,对鼓励其积极参与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保护,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优化师资,确保教学

汉字书法文化的传承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开设课程,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实施细则,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学的成败关键要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应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书写水平、教学能力和对开展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书法教师可以结合少数民族文化,并系统讲授汉字书法文化相关内容,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规范学生练字习惯,包括技法、欣赏、理论,各科目教师督导学生双姿,严抓学生作业书写效果,形成齐抓共管的教学局面,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另外学校应积极开展汉字书法竞赛、展览,组织参观书法展;我校自建校至今一直开设书法课程,配备专业书法教师,开展系列书法文化活动,如:摹帖展、临帖展、校园书法十佳评选、组织参加国家、省、市书法大赛等。

4.成立社团,搭建平台

要真正做到汉字书法文化传承,仅靠开设课程还远远不够。根据问卷调查,参加社团活动是少数民族学生乐于接受、互相切磋的好形式。因此我校较早就成立了书法社团,作为志趣相同的群体,大家定期开展一些书法文化交流活动,如一年一次的笔会和书法展赛、定期邀请书法家专题讲座和学生交流心得,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书法展览,尤其是在每年12月份全校学生参加的“今年我最红”学生才艺展演活动中,书法特长生在舞台上现场进行书法才艺展示,现场挥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书法水平、增进彼此友谊,而且还可以辐射其他同学,浓厚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书法教育成果转化。

少数民族学生汉字书法文化传承是一项持久的文化体系工程,应该得到国家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是一项教育教学系统工程,不是一种简单的兴趣培养和技能教育,整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参与和配合。所以,需要我们做大量艰苦的工作,使汉字书法文化传承真正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个环节。

注:本文为2012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汉字书法文化在少数民族学生中的传承研究”(课题编号:201203125)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罗红胜.关于大学生书法文化素质教育的调研报告.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8).

[2]陈绪贵.少数民族地区小学书法教学研究.

[3]寇学臣.当前中小学生汉字书写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学周刊,2011(6).

[4]侯贵民.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一点思考.群文天地,2011 (17).

[5]毕芳芳.内地西藏高中班学生汉字书写质量的调查与对策探究.西藏教育,2011(12).

[6]王冬剑.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汉字书法教学.学周刊:A,2013(3).

(责编 张敬亚)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空间的探索。因此,在过去被认为是静止、固定的物质空间才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真正的被看作是社会关系、文化演变的平台或容器。空间研究方法在中国电影文本分析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将电影的空间单纯看作是物质场景的思维定势,开辟了电影文本由视听语言本体分析和叙事分析到影片社会学、文化分析的新路径。

[关键词]空间研究方法电影文本分析 电影批评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32

一、空间研究方法兴起的原因及在新时期中国电影文本批评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意义

时间和空间是人们感知世界的两种途径。然而在上个世纪,人们对于空间的重视和研究,始终滞后于对时间问题的关注。人们对于线性时间过分的信任和依赖,他们相信世界是随着时间发展的伟大生活,一切现存的问题和矛盾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涤清。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矛盾的加剧,人们似乎明白,时间只是自己虚构出来的一颗包治百病的“大力丸”。在对线性时间的怀疑中,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空间的探索。因此,在过去被认为是静止、固定的物质空间才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真正的被看作是社会关系、文化演变的平台或容器,甚至动态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作为一种时空艺术的电影,其空间并不单指故事发生的场景(物质空间),以及如何利用场景来讲述故事(叙事空间),它更像是影响和制约着故事发展走向的背后推手(社会文化空间)。因此,对于电影空间的研究,也就由研究“说什么”“如何说”上升到了“为什么这么说”的层面。如影片中的物质空间可分为私人住宅空间(如商品楼、棚户区等)、公共休闲空间(酒吧、百货商店、影院等)、交通空间(立交桥、站台、火车等交通工具)、自然空间(田野、河流等)、非写实性空间等多种空间类型。研究每一类空间在不同影片中呈现方式的特点和其原因,以及它在影片叙事上的作用,就会发现影片是如何隐喻人物心理空间或当代社会文化空间来突出影片的主题表达的。

空间研究方法特别适用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分析研究。这是因为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加深,中国的社会文化空间也逐渐走向多元化,传统、现代以及后现代不断的相互抵抗、交织和渗透,加之电影创作环境的更加宽松,制作设备的更加精良,以及高科技带给电影的新鲜元素,这些都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呈现出更为纷繁多元的形态。分析这些影片中不同的空间体验、认同以及焦虑,或许会发现电影文本与中国新时期以来的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一个“耦合”的过程。

二、空间研究方法的理论旅行

关于空间理论研究方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西方对于空间理论方法的探索;中国的社会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 ;空间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影响。

1.西方对于空间理论方法的探索

西方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如福柯早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意识到“我们所经历和感觉的世界可能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由时间长期演化而成的物质存在,而更可能是一个不同的空间互相缠绕而组成的网络”。列斐伏尔在他的著作《空间的生产》中更是得出这样的结论:“空间性的纬度将会在历史性和社会性的传统联姻中注入新的思考和解释模式,这将有助于我们思考社会、历史和空间的共时性及其复杂性与相互依赖性”。然而索亚在他的《第三空间》中所提出的,有别于传统非此即彼二元空间的一个亦此亦彼的多元化第三空间,更是对于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中国的社会学、文化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

目前中国的文化、社会学研究领域也早已开始了空间转向,文化地理学、空间社会学成为新的方法论。如包亚明、陆杨等人将福柯、列斐伏尔、索亚的空间理论引进,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独特性,如其主编的“都市与文化论丛”、《游荡者的权力: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研究》、《上海酒吧:空间、消费与想象》等著作,以及汪民安的《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他们的理论和阐释无疑改变了中国人平面化和静态化的传统空间观念,将其拓展到历史的、文化的层面。

3. 空间理论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国电影理论批评的影响

关于中国电影的空间研究方法,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关于电影本体形式和美学意义上的空间研究,如周登富的《银幕世界的空间造型》,包括了对电影场面调度等方面的研究。此类研究多从视听语言角度来分析电影的物质空间,属于电影空间的基础研究。另一类是叙事学意义上的空间研究。如李显杰的《电影叙事学》中关于空间叙事的章节,这类研究多用叙事学的理论来分析电影中的空间呈现对于叙事的影响及作用。这两类属于旧有的传统研究方法。第三类是对于中国电影空间的文化社会学研究。如戴锦华的《<二嫫>:现代寓言空间》、徐敏《电影中的交通影像》,这些文章大多将影片中的空间呈现与中国的社会文化进程相结合论述。此外,对于都市文化的研究也涉及到了电影的空间分析,如张一玮的《异质空间与都市意象》,陈晓云的《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旅美学者张英进的《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好莱坞·老上海·新台北》等著作。这一类新方法改变了过去将电影的空间单纯看作是物质场景的思维定势,开辟了电影文本由视听语言本体分析和叙事分析到影片社会学、文化分析的新路径。

三、空间研究方法在电影分析中的几种实践应用途径

1. 空间研究方法与作者研究相结合

将导演所生活的历史文化及地理环境与其影片空间呈现特点结合分析,来发现某种暗合的关联。如香港导演王家卫,这位敏感的香港文艺青年,香港特殊的地理和文化历史状况使得他的影片带有浓厚的无根感。他所有影片的空间几乎都是一种碎片化的呈现,画面总是支离破碎,缺乏统一感和整体感。比如在他的《春光乍泻》里,“空间、场景就被杜可风(影片的摄影师)碎片似的光、阴影、颜色以及影像的颗粒分切开来。于是它们自此失去了应有的完整性,电影中所表现的城市再也无法复原现实中的那些城市。”①

2.空间研究方法与叙事分析相结合

电影中的空间有时并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在很多影片中还被当作重要的叙事元素推动故事的发展。如影片《疯狂的石头》中主要的叙事线索——那块让众多人疯狂的“石头”是在即将拆迁改造的工艺品厂的厕所内发现的。而影片叙事的主导推动力即是现代空间的改造者房地产公司与传统空间的代表者老式的工艺品厂对于土地的“守征之战”。

3. 空间研究方法与原型批评的结合

借用原型批评的研究方法,会发现影片中的一些典型空间呈现已上升为一种意象,具有某种象征意义。如河流,因为流动性,可以作为通向外界空间的一种途径。正因为于此,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母亲通过河流以一种奇特方式的“公

开出走”才具有意义。

4.空间研究方法与符号学电影理论结合

通过一系列的编码解码的过程会发现空间在影片中的隐喻意义。如《图雅的婚事》中,骆驼、轮椅、卡车、宝马等众多的交通工具,亦可被视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隐喻。

5. 空间研究方法与文化研究相结合

分析影片中物质空间的强烈的文化内涵。如在影片《鸡犬不宁》开头的平行蒙太奇,将乡间小路上的驴车与高速路上飞速行驶的大巴交叉剪辑,并最终让驴车导致了车祸的发生,表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并为之后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豫剧团倒闭做了铺垫。

6.空间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研究结合

发掘电影中的空间呈现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关联。如《卡拉是条狗》中的派出所,关押起来的不仅有男主人公老二当下的精神寄托(卡拉),还有他将来的希望(儿子亮亮),这正如福柯所描绘的那样,整个社会就是一座“敞视的监狱”。《三峡好人》中曲折坎坷的道路、淹没故乡的大水阻挡住了韩三明寻找妻子的脚步,但那些生活在灯红酒绿下的富人却可以一个按钮天堑变通途,对空间的占有和改造预示着对于话语权占有。

正如马尔丹所言,“空间永远不是一种单纯的框框,也不是一种真实的描述性环境,而是一种特殊的戏剧容积”②。空间研究方法在中国电影文本分析中的运用改变了过去将电影的空间单纯看作是物质场景的思维定势,开辟了电影文本由视听语言本体分析和叙事分析到影片社会学、文化批评的新路径。

上一篇:编辑加工农业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保险诚信原则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