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离骚教案范文

2023-12-12

必修二离骚教案范文第1篇

复习案

(一)名句默写

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

2.叶子出水很高,

。层层的叶子中间, ,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 4.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 。

5.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6.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7.虽然是满月, ,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8.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 ,峭楞楞如鬼一般;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9.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

10.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是渴睡人的眼。 11. ,抱布贸丝。 ,来即我谋。 12. ,子无良媒。 ,秋以为期。 13. ,以望复关。不见复关, 。 14.既见复关, 。 ,体无咎言。 15.桑之未落, 。 ,无食桑葚! 16.桑之落矣, 。 ,三岁食贫。 17.淇水汤汤, 。 ,士贰其行。

18. ,二三其德。

19.三岁为妇, ; ,靡有朝矣。 20.兄弟不知, 。静言思之, 。 21. ,老使我怨。淇则有岸, 。 22. ,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23. 驾彼四牡, 。君子所依, 。 24.四牡翼翼, 。岂不日戒, 。 25.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26. ,载渴载饥。 ,莫知我哀。 27. ,哀民生之多艰。 28. 亦余心之所善兮, 。 29. ,终不察夫民心。 30. ,偭规矩而改错。 31. ,余不忍为此态也。 32.屈心而抑志兮, 。 33. ,固前圣之所厚。 34. ,集芙蓉以为裳。 35.高余冠之岌岌兮, 。 36.民生各有所乐兮, 。 37. ,岂余心之可惩。 38. 孔雀东南飞, 。 39. 结发同枕席, 。

40.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 。 41. ,口如含朱丹。 ,精妙世无双。 42.磐石方且厚, ,蒲苇一时纫, 。 43.生人作死别, ?念与世间辞, 。 43. ,自挂东南枝。

44.东西植松柏, 。枝枝相覆盖, 。 45. ?所思在远道。 46.还顾望旧乡 , 。 47. ,忧伤以终老。 48. ,人生几何? 49. 慨当以慷, 。 50. ?唯有杜康。 51. ,悠悠我心。 52. 我有嘉宾, 。 53. ,枉用相存。 54. ,心念旧恩。 55.山不厌高, 。 56。 ,天下归心。 57. ,性本爱丘山。 58. ,一去十三年。 59.羁鸟恋旧林, 。 60.开荒南野际, 。 61. ,桃李罗堂前。 62. ,依依墟里烟. 63.狗吠深巷中, 。 64. ,虚室有余闲。 65. ,复得返自然。

66.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

67.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68. ,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69. 或取诸怀抱,

;或因寄所托, 。

70.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1. ,齐彭殇为妄作。 72. 月出于东山之上, 。 73. ,凌万顷之茫然。

74.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

75. 其声呜呜然, ,如泣如诉,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 76. ,渺沧海之一粟。 77. ,羡长江之无穷。

78. 挟飞仙以遨游, 。

79.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

80. ,与山间之明月。

81.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旌旗蔽空, ,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8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83.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4.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85.

,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86.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班 级 : 班级小组: 学生姓名: 使用时间 备课教师: 学科组长: 年级组长 : 教师评价

复习案

(二)成语积累

(2011年安徽卷)1.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从人们早就耳濡目染的传统曲目《天仙配》、《女驸马》,到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佳作《徽州女人》、《雷雨》,这一发展历程表现出黄梅戏艺术旺盛的生命力。

B.我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就环境保护问题发表讲话,旨在加大环境监督的执法力度,强化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因为环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休戚与共。

C.作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奠基人,师昌绪先生多次领导攻关会战,运筹帷幄,斩关夺隘,在我国航空发动机材料的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建立了卓越功勋。

D.近年来,人们购买中国自主品牌轿车的热情蔚然成风,主要是因为国产品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也可能与某些国际品牌多次发生因质量问题被召回的事件有关。

(2011年北京卷)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 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 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 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2011年辽宁卷)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应广大读者的要求,他为那本很受欢迎的获奖小说写了续篇,但遗憾的是。续篇相形见绌,不能让人满意。

B.由于有关部门的严肃查处,摩托车非法运营现象暂时消失,但要避免其东山再起,必

须有制度化的举措。

C.观众期盼已久的歌剧<三兄弟》近日在人民大剧院上演,其音乐大气磅礴,跌宕起伏,让人赞叹不已。

D.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2011年山东卷)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这座神秘的古代墓葬,专家们希望能从漫无边际的史料中找到一些关于它的蛛丝马迹。

B. 从长辈们的闲言碎语中,他了解到父亲乔明志曾经是一位屡立奇功、威名赫赫的抗日英雄。

C. 在44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作品,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D. 市场调查发现,国内一些商家销售的红木家具质量良莠不齐,有关部门提醒消费者选购时要谨慎。

(2011四川卷)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我刊以介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为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炉,欢迎广大读者到各地邮局征订本刊。

B. 官府的横暴和百姓的苦难,深深刺激着杜甫的心灵,他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的“三吏”、“三别”,至今仍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C. 在岗位技术培训之后,小李成为了生产明星,2010年,他完成的全年工作量超过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四十,获得了所在企业的嘉奖。

D. 九寨海之奇,奇在水,奇在云,奇在雾,奇在乍晴乍雨,波光云影,色彩斑斓,如梦如幻,不由得不让人惊叹太自然的巧夺天工。

(2011年湖南卷)6.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

A. 山浪慢转,曲径轻摇,柳色乍染,黄莺初啼,几间茅屋在白云深处若隐若现,这一切令人耳目一新。

B.故乡的槐树,成簇成片,遍布四野,似乎散漫凌乱,却又井然有序;似乎千篇一律,却又各具情致。

C.满耳的阵阵蛙鼓,激昂亢奋地噪闹着,将静夜和旷野喧嚣得如同这季候一般,热情洋溢,生机勃勃。

D.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队队小面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2011重庆卷)7.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去凤凰,是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日子,凤凰的美便弥漫在这烟雨中,湘西的千年文化也在这烟雨迷蒙中荡漾开来。

B.网络热词不仅以独特的方式即时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而且还表现了人们思想观念的 变化。

C.当今社会,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数字阅读、网络阅读方兴未艾,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正逐渐发生变化。

D. 他上学那会儿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那种人。按照规定,他可以申请贫困生助学贷款,但他却硬撑着不肯申请。

(全国Ⅱ卷)8.加点的成语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高考语文常考成语分类

(一)易望文生义的成语

人心。

1 耿耿于怀:心事萦绕,不能忘怀。

33、始作佣者:比喻某种坏事或恶劣

2、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风气的创始者。

诚。

34、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

3、炙手可热: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

4、目无全牛:比喻技艺高超。也比喻

35、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洞察事理,办事精熟。

白。形容人不讲道理。

5、差强人意:(1)还能振奋人们的

(二)褒贬易误用的成语

意志。(2)大致上还能够令人满意。

6、不刊之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7.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灾难。

8不足为训:指不值得作为准则或典范。

9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高超。

10罪不容诛:指杀了也抵不了其所犯的罪行。形容罪大恶极。

11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12万人空巷: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一 时。

14、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15、大快人心:指坏人坏事受到惩罚,使人们心里感到非常痛快。

16、久假不归:长期借去,不归还。

17、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

18、不名一文:连一文钱都没。形容极为贫穷。

20、侧目而视:形容敬畏、憎恨等神情。

21、明日黄花:多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

22、师心自用: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24、洛阳纸贵:形容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

26、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越来越糟糕。

27、穷兵黩武: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28、匪夷所思:不是平常人所能想像的。

30、苦心孤诣:指尽心竭力钻研达到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31、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

【贬义词】 1弹冠相庆:指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2、粉墨登场: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5、炙手可热:比喻气炎盛,权势大。

6、上行下效:指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

7、亦步亦趋:比喻因缺乏主见,任何事都模仿、追随他人。

8 。趋之若鹜:比喻很多人争相追逐、趋附。

9、处心积虑: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的谋划。

10、评头品足:泛指对人对事等多方议论、挑剔。

11、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变形式,而内容、实质不变。

12、沆瀣一气:比喻气味相投者结合在一起。

四)使用对象易误用的成语

1、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妙高超。(人工的东西)

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而众多。(建筑物)

3、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或著作极多。(书籍)

4、浩如烟海:形容事物数量繁多,极其丰富。(书籍、文献)

5、相敬如宾:比喻夫妻之间互相尊敬,平等相待。(夫妻)

6、青梅竹马: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男女)

7、两小无猜:指男女儿时在一起玩耍,天真无邪,互不猜疑。(男女)

8、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时的青春年华。(十三四岁的少女)

9、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用微薄的力量相互帮助。(用于患难中 )

10、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原来不认识的人)

班 级 : 班级小组: 学生姓名: 使用时间 备课教师: 学科组长: 年级组长 : 教师评价

复习案

(六)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8分)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 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诗中“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6分)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少年游•早行 [宋]林仰

霁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1)词的题目为“早行”,词人时通过哪些景象表现“早”的?请作具体说明。(4分

(2)词人写“啼鸟两三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21

(3)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4分)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11分)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5分) 答: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四、阅读下列诗歌,完成小题。(11分)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答:

22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6分) 答: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5分)

2.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6分)

六.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邯郸冬至[注]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23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5分)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1]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2]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估客:贩货的行商。②三湘:泛指今洞庭湖及湘江流域一带,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

(1) 请简要分析首联中“远见”、“犹是”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变化。(2)

(2)颔联描绘入微,试简述其描述的情景,并说说该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3)本诗颈联和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必修二离骚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概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通过"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图分析,能够说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

3、描述植物顶端优势的现象、原因、解除方法及应用。

4、举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生长素在发挥生理作用时的特点--两重性。

2、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难点:

1、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分析。

2、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及应用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自主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

回忆"向光性"的原因?是不是生长素浓度越高越能促进植物生长呢?

【新授】

师: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进行调节的过程中,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这就是生长素的两重性。

一、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

师:两重性与那些因素有关呢?

自主学习一: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于同一器官的生长有没有影响呢?怎样的影响?

2、相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作用是一样的吗?

3、能使根、芽、茎长得最好的生长素浓度各是多少呢?

学生自学、交流、回答:

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不同

对根来说,生长素的最适浓度是10-11mol/L左右;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是10-8mol/L左右;对于茎来说,最适浓度是10-4mol/L左右,即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根>芽>茎。

对生长素的敏感性: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师:生长素的这种作用特点的在实际生活中具体表现?

出示图片:松树的宝塔型树冠图

师:引导学生分析宝塔型结构形成原因、顶端优势的概念

自主学习二:

顶端优势的原因?解除方法?应用?

师生共同总结:

植物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如果摘掉顶芽,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了,侧芽所受到的抑制作用就会解除,不久,侧芽就可以发育成枝条。果树和行道树的修剪、棉花的摘心等这些都是去除顶端优势。

二、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师:生长素在农业上的应用很广泛,但是它在植物体内的量却是非常少,而且提取也相当的困难,经过大量科学家的研究和实践,发现了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如:萘乙酸(NAA)、2,4一D,同样具有生长素的生理效应。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生长素类似物。

归纳:

1、 生长素类似物的概念:

自主学习三: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师生共同归纳:

它们可用于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可用-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枝下端,然后栽插下去。插枝下端长出大量的根便容易成活。

促进结实,获得无籽果实。实验证明,雌蕊受粉后,胚珠发育成种子的过程中,发育的种子里合成了大量的生长素。这些生长素能促使子房发育成果实。在生产上,用人工合成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没有受精的雌蕊柱头,子房同样能够发育成果实,只是由于胚珠内的卵细胞没有经过受精,所以果实里没有种子,从而获得无籽果实。农业生产上利用这种方法可培育无籽番茄、黄瓜等等。

此外还可以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人们可以用-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以防止落花落果。 【课堂小结】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二、生长素及类似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例题】 【课堂巩固】

1、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一般地说

A、高浓度和低浓度都促进生长

B、高浓度和低浓度都抑制生长

C、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

D、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

2、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不能得出的的结论是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促进作用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

3、果树整枝修剪和棉花的摘心,能提高产量,根据的原理是

A.减少其蒸腾,保持水分,使其代谢旺盛

B.减少营养器官的生长,促进生殖器官的生长

C.破坏顶端优势,供其多产生侧枝,从而提高产量

D.避免生枝过多,出现落花落果,从而减低产量

4、一只正在发育的桃子被虫蛀了,结果桃子停止了生长,这说明虫蛀的部位是

A、种子

B、外果皮

C、中果皮

D、内果皮

5、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

①培育无籽番茄 ②培育无籽西瓜 ③果树整枝修剪 ④带芽的枝条扦插 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 ⑥棉花摘心

A、①③

B、②④

C、⑤⑥

D、②⑤

6、要得到番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抹在该花的柱头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

C、开花后,不去雄蕊

D、开花后,去掉雄蕊

7、对生长素生理作用概括不准确的是

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成熟

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

D、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

8、在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则A、B曲线分别表示何类植物,以及应当选用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是

A.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c点浓度

B.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a点浓度

C.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b点浓度

必修二离骚教案范文第3篇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识记文中的通假字、成语

2.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赋、比和兴的写作手法,并能结合原文分析 3.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赋、比和兴的具体内含和写作手法 2.文中三次出现“淇水”的不同作用 3.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舒婷的《致橡树》来导入。

(二)回顾复习,读文章并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和成语。

(三)通假字 “说”通“脱”,摆脱,脱身。例如: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于”通“吁”,叹息。 “无”通“毋”,不要。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泮”通“畔”,边岸。例如: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四)成语

夙兴夜寐、白头偕老、信誓旦旦、总角之宴、二三其德。

(五)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恋爱——热情、幸福 婚变——怨恨、沉痛 决绝——清醒、刚烈

(六)心路历程

甜蜜、期盼、依恋、幸福

痛苦、追悔、怨恨、伤心

无助、委屈、愤恨、决绝„„

(七)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婚前 ——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纯真痴情,热情活泼 婚后 ——勤劳善良,任劳任怨,受尽凌辱,安静隐忍 婚变 ——冷静理智,失望决绝,坚强果断 ,

不变的:勤劳、温柔、坚强

(八)氓的性格特征

婚前——貌似憨厚,颇有心计,性情暴躁,信誓旦旦 婚后——二三其德,始乱终弃,家庭暴力,不负责任

不变的:性情暴躁

(九)淇水出现几次?在这场爱情悲剧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它在诗歌中出现三次。

它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淇水送别,后来欢欢喜喜披着红盖头嫁过淇水,而今带着受伤的痛苦再次回到淇水边。它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十)如果女子心中的淇水是有颜色的,她曾有过哪些颜色? 第一次:送子涉淇一片粉红 第二次:淇水汤汤一片浓黑 第三次:淇则有岸一片深蓝

(十一)回顾诗经基本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中的句子,分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十二)体验拓展:

《氓》一诗中这位如此温柔、多情、勤劳、淳朴的女子为何遭弃?

同学各自发言后师评: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勤劳、淳朴,具有多种美德,最丈

夫虐待以至抛弃。这个弃妇的不幸遭遇是男女不平等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她的悲

剧在两千多年的社会具有普遍的意义。

联系实际,请同学们谈谈对男女主人公爱情观的看法,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十三)课堂作业:

设想这名女子回家之后的命运如何?

五、板书设计

必修二离骚教案范文第4篇

“人的性别遗传”教学案例设计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和抛硬币入手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及各抒己见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随机受精活动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指导思想:

从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力求在观察、探究分析、操作、尝试、交流合作等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从中学到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为主,辅以导学、讨论等以体现研究性学习。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班一共有56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27人,男女生比例为29:27≈1:1。现在我把这枚硬币抛出来,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有两种可能性,或者是国徽面向上,或者是字面向上。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那么大家想一想,老师抛的硬币出现国徽面和字面的可能性各是多少?

生:各占二分之一,也就是百分之五十。

师:对了。如果我们听说某某人生了小孩,大家很想知道的一个问题是这个婴儿是男孩还是女孩,那么生男孩、女孩的可能性各是多少呢? 生:也各是二分之一,各是百分之五十。

师:那生男孩生女孩是由什么决定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有关男女染色体的情况。

板书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异。 生:阅读课本P37的观察与思考。

师:通过阅读、观察、大家看出男女染色体的不同之处吗?

生:第1-22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相同,第23号染色体的差异较大,通过阅读,我们知道第23号染色体确实与人的性别的决定有关,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分别表示为男性:xy,女性:xx。 师:那么根据孟德尔遗传规律,我们得出 xy (男性) xx(女性) x.y (精子) x(卵细胞)

1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xx(女孩) xy(男孩)

也就是说,当男性提供含x染色体的精子时,它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xx,发育为女孩;当男性提供含y染色体的精子时,它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xy,发育成男孩,因为女性只能提供含x染色体的卵细胞,而男性可提供含x染色体或含y染色体的精子。由此我们知道,生男生女主要由谁决定? 生:男性。

师:回答正确。但不仅是在古时候,就是在现在边远的农村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并且把生不到男孩都怪罪到女性身上。有些长辈还煽动一些过激行为:离婚、把老婆赶出家门、把女婴抛弃、把女胎打掉,照此下去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生:思考、交流、勇跃举手回答。(略) 师:多么可怕呀!但是现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基本能认可生男生女都一样了,加之现在规定胎检性别要保密,据统计,大范围的男女比例接近1:1。 所以

板书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生:进一步理解生男生女图解,从理论上得出男女比例接近1:1的道理。

师:开动你们的脑筋,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自已设计方案,模拟随机受精的过程,验证生男生女的机会是相等的。

生: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略) 师:课后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1、有些人想生个男孩或女孩,去求神拜佛,吃所谓的“转胎药”,他们能如愿吗?

2、我们平时知道的通过动手术而成的“变性人”或“人妖”,他们体内的性染色体改变了吗?

3、男同学以后生不到自己想要的男孩或女孩,能怪自己的老婆吗?

三、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内的染色体有23对,人的性别是由其中的那对性染色体决定的,并且是可以遗传的,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四、课下作业:课本P39

1、

2、

3、4 学习指导:P32-35 教学后记:

1、设计意图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具有环保意识,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学生最熟悉的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和抛硬币入手导入新课,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及各抒己见获得新的知识。

2、成功之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男生女主要是由男性决定的,并且性别是可以遗传的,破除他们自身可能存留的封建思想,了解重男轻女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不但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又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这是这节课的闪光点。

必修二离骚教案范文第5篇

第一单元 走进经济

单元要求:

1.了解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报告的写法。

2.培养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

3.关注经济发展,关注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的变化。 单元内容:

1.《钱》——王其柯;

2.《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林其屏;

3.《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关于青少年消费观念的调查报告》——沈杰 单元重点:学写调查报告

一、单元设计:

第一课时:阅读《钱》和《规则和信用: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和道德基石》,讨论相关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问题,谈谈自己最感兴趣的经济问题。

第二课时:阅读《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以及本单元点击链接的内容,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撰写的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交流本次活动,评价各组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语:读文

1.认真阅读《钱》和《规》两篇课文,完成课后思考题; (1).课文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2).钱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发展的?

(3).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哪些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报告的写作指导 指导学习“点击链接”短文:《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开展和报告的写作》。结合学生设计的问卷和写作的调查报告进行分析。

写一篇调查报告 调查项目:

家庭经济收入来源及开支

第二课时

一.阅读《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以及本单元点击链接《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的开展和报告的写作》,推断此调查报告的调查问卷是如何设计问题的。

二.熟悉调查报告的格式: (1)标题 (2)前言 (3)主体 (4)结尾

三.归纳设计调查问卷的要点:

第三课时

一,设计问卷调查

(一).问卷形式: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

(二)调查问卷设计具体步骤:

1.定问卷名称,形式。一般由“调查课题+问卷调查”组成。

1 2.定调查对象。 3. 精心提出问题。

(三)具体设计选项要讲究技巧,设计选项要注意: 1.问题的表述要具体明确 2.问题的表述要通俗易懂 3.问题提出要单一

二、以第三课为例子,请每个四人小组讨论写出此调查问卷的设计轮廓,并展示出来。

第二单元 新闻

4、东方风来满眼春

一、教学要求:

1、了解邓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理解小平同志这次南方谈话的重要意义。

2、体会这篇通讯报道的标题特点以及文章开头的特色。

3、探究课文作者是怎样选择与安排材料的。

二、教学重难点:(要求中的

2、3点)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理清线索,把握重要信息,认识邓小平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二)学生速读文章,理清本文的线索,概括各节内容。

(三)理解课文。

1、从全文中理出小平同志这次深圳谈话的核心观点和相关的重要信息。

2、联系《春天的故事》歌词畅谈这次谈话的重要意义。

3、本通讯用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形式,报道了考察时的重要谈话,说说这些谈话体现了哪些性格。

(四)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了解本文选材及安排材料的特点,体会标题及开头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了解本文选材及安排材料的特点。

(三)体会标题及开头的特色。

(四)课外拓展。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6、喜看稻菽千重浪

目标预设

①把握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体会并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②以分析探究引导写作。

③了解本文的通讯人物——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 2 的贡献,并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表达交流:新闻播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近人物——袁隆平

三、走入文本

1、这篇人物通讯“写了什么”?

2、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尤其是新闻类文章,它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请分析本文题目的特点。

四、活学活用(写作练习)(10分钟) 问: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 问:是不是只有国家主席、航天英雄、科学家才能作为报道对象?

第三单元 戏剧

9、雷雨(节选)

教学重点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 学法指导

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曹禺和《雷雨》

二、戏剧常识

三、《雷雨》的标题和情节

四、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五、写作特点

对话个性化是这个剧本的突出特点。

紧凑集中的戏剧结构是又一特色。

10、哈姆雷特(节选)

教学要求

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

3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法和练习思考法。

一、作者简介:

二、社会背景

三、悲剧的情节

四、研习课文

1、节选的这场戏在情节结构上可分为哪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2、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哈姆莱特被看作是什么样的典型?(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

3、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的什么性格特征?

4、戏中国王和奥菲利娅的父亲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装疯卖傻,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5、我们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6、分析整个剧本,归结起来看,全剧展示的冲突主要是围绕什么的冲突进行的?

7、这些冲突的作用是什么?

【教学后记】以介绍基本常识为主。

11、城南旧事(节选)

教学要求

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

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

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 教学设想:

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

2、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

二、林海音介绍

三、关于小说《城南旧事》

四、研究课文

(一)简析课文。

(二)讲析课文:

五、试分析音乐描写在剧本中的作用。

六、布置作业

第四单元 文言文

14.鸿门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2.了解刘邦、项羽楚汉相争的基本史实 3.尝试评析刘邦、项羽等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基础知识 2.历史人物评价 教学安排:四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不少于五遍。时间不足时,可在课后挤时间。 1.读通句子,初识文意 2.标注重要的实词虚词 3.对疑难问题作上记号

第二课时

一、齐背《大风歌》进入本课

二、强调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强化理解课文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1.通假字

距——拒

内——纳

倍——背

蚤——早

坐——座

不者——否则 郤——隙

2.重要实词 3.重要虚词:

于;之;为;乃;以;因。 4.句式

使人言于项羽曰 具告以事 大王来何操? 因击沛公于坐

第三课时

一、引入:

二、根据问题串讲文意。

1.曹无伤为什么会派人向项羽告密?这说明什么?

2.项羽得到密报后,第一反应时什么?这能看出项羽当时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 3.关键时刻,项伯向张良泄漏了项羽的机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项伯其人? 4.面对危急,刘邦采取了哪几项应对措施?

第四课时

一、让学生尝试评析刘邦、项羽为人

二、问题:对刘邦、项羽二人,你更欣赏、肯定谁?

三、教师结合史料评价刘邦的善于用人

四、作业 1.课后练习三 2.课外阅读:《高祖还乡》

15、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 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二、释题:

陈:陈述。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正音

2.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

3.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

(1)是谁陈情?

(2)向谁陈情?

(3)陈什么情?

4.李密怎样才能说服晋武帝呢?

三、分析课文

(一)

1 .齐读第一段。

2 .由一组学生找出重要的实词、虚词,并连同词义大声读出。

3 .教师和两名学生共同口译本段文字。

四、结束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齐诵第一段。

二、导入

三、分析课文

(二)

1 .学生齐读第二段。

2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3 .从本段中我们看到的是李密的态度坚决呢,还是他的哀婉陈情?

4 .情以动人,理以喻人。

(1)默读并口头通译第三段;

(2)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3)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伏惟、且、但)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区区不能废远)

(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指代“但以刘日薄

6 西山„„更相为命”)

四、师生讨论总结四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五、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组背诵全文。

二、分析艺术特色:

1 .感情真挚,融情于事;

2 .文脉畅达,照应联通;

3 .骈散结合,音韵和谐;(简介骈体文特点)

4 .陈辞委婉,屈伸适宜。

三、总结本课古汉语语词、文化知识:

四、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五,谈谈对传统孝道的看法。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往正确的立场、观点深入探讨。

17、段太尉逸事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以提问“唐宋八大家”进入作者介绍,提及本单元有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学习目标

了解柳宗元以及本文相关背景。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归纳本文相关的古文知识。

理解作者对太尉品质的赞美,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

三、作者简介

四、题解 学生齐读书本注释,并按照教师在屏幕显示的内容增补。

五、检查预习

六、课文分析

学习1-4自然段

1、学生分小组研读,一个小组负责一个自然段,先齐读,然后该小组的同学逐一翻译每句话,点出重点字词、此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

2、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评,串讲句意。

3、每一个自然段串讲完字词以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本段讲述的事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为每段拟一个小标题,并板书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小测

复习第一课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第5-9自然段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让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课文。

3、学生复述以后,教师点评重点字词此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并在多媒体屏幕显示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的归纳。

板书:

二、爱民如子,卖马偿租,仁愧焦令谌。

第三课时

一、归纳总结第

二、三件逸事的内容。并总结每件事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

二、介绍韩愈当时的身份,以详细解释及柳宗元作状的因由,是为了驳斥有些人诬陷太尉激于一时义愤反对朱泚的言论,以太尉逸事来表明太尉的高尚节操。

三、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1、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

2、人物个性化的言行

3、“春秋笔法”

4、巧妙铺排、引人入胜

必修二离骚教案范文第6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锁定重难点 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

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代表作《离骚》。 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上一篇:爆破员岗位职责范文下一篇:船舶服务检查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