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复习总结范文

2023-09-23

传感器原理复习总结范文第1篇

1.A/D转换就是把模拟信号转换成连续的数字信号。( )

2.固有频率fn=400Hz的振动子的工作频率范围为f > 400Hz 。( )

3.信号在时域上波形有所变化,必然引起频谱的相应变化。( )

4.一台仪器的重复性很好,但测得的结果并不准确,这是由于存在随机误差的缘故。( )

5.一般来说测量系统的固有频率越高,则其灵敏度就越低。( )

6.交流电桥的输出信号经放大后,直接记录就能获得其输入信号的模拟信号了。( )

7.测量小应变时,应选用灵敏度高的金属丝应变片,测量大应变时,应选用灵敏度低的半导体应

变片。( )

8.传递函数表征了系统的传递特性,并反映了物理结构,因此凡传递函数相同的系统,其物理结

构必然相同。( )j2ft

9.x(t)edt称为信号x(t)的频率响应函数。( )

10.作为温度补偿的应变片应和工作应变片作相邻桥臂且分别贴在与被测试件相同的置于同一温度 场的材料上。( )

二.选择题(共24分,每空1.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压电式加速度计测量系统的工作频率下限取决于( )

a.加速度计力学系统的频率特性; b.压电晶体的电路特性;c.测量电路的时间常数。

2.用惯性式加速度计进行测量,为保证相位关系不变,应选择适当的阻尼比β,一般取β=( )

或β=( );而对惯性式位移传感器应有β=( )

a.β=0 ; b.β=0.7 ; c.β=1 ; d.β=0.86

3.要测量x(t)=5aSin40πt+aSin2000πt的振动位移信号,为了尽量减少失真,应采用( ) 的惯性加速度计。

a. fn=15Hz、β=0.707; b. fn=1000Hz、β=0.707 ; c. fn=50kHz、β=0.04

4.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阻尼率一般为( )

a.β>1 ; b.0.707<β<1 ; c.β=0.707 ; d.β<<0.707

5.描述非周期信号的数学工具是( )。

a. 三角函数; b. 拉氏变换; c. 付氏变换; d. 付氏级数

6.复杂周期信号的频谱是( )

a. 离散谱; b. 连续谱; c. δ函数; d. sinc函数

7.对某二阶系统输入周期信号X(t)=A0sinωmt,则系统输出信号有以下特性( )。

[注:ωm>ωn]

a.幅值、频率、相位皆不变;b.频率改变,幅值、相位不变;c.幅值、相位改变,频率不变;

d.相位不变,幅值、频率改变

8.测量等速变化的温度时,为了减小测量误差,希望测温传感器的时间常数( ) a.大些好; b.小些好; c.要适中; d.可不考虑

9.半导体应变片是根据( )原理工作的;压电式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基于( ) a.电阻应变效应;b.压阻效应;c.压电效应;d.电磁效应

10.金属丝应变片在测量某一构件的应变时,其电阻的相对变化主要由( )引起的。 a.贴片位置的温度变化;b.电阻丝几何尺寸的变化;c.电阻材料的电阻率的变化

11.用一缓变综合信号e(t)=Acos2πt+Bcos200πt调制一栽波e0(t)=Esin2000πt,得到的调幅波的频带宽度为( )

a.(1000-10)(1000+10)Hz; b. -(1000+100)  (1000+100)Hz; c. (1000-100)  (1000+100)Hz;

12.既能检波又能检相的电路称为( )

a.桥式整流; b. 相位鉴频; c.相敏检波; d.直流放大

13.常用解决光线示波器低频振子阻尼率β达到0.7的方法是( )

a.充入硅油;b.保证要求的外阻;c.串联一合适电阻;d.并联一合适电阻

14.某间接测量的函数式为y=a0x1x2, 则y的标准误差为( ) (式中测量量值x

1、x2的标准误差)

.a.

d.222y(x1x2)x1 、x2 分别为直接; ; b.222ya0(x1x2); c.2222y(a0x12x1x2x2)2222ya0(x12x2x2x1)

15.把连续时间信号进行离散化时产生混迭的主要原因是( )

a.记录时间太长; b.采样时间间隔太宽; c.记录时间太短; d.采样时间间隔太窄

三. [本题共16分]

1.(8分)求理想一阶系统的拉氏传递函数,根据所求传递函数写出其频率响应函数,系统的幅频特性及相频特性表示式,并用简图画出其幅频特性。[注:一阶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为:dy(t)y(t)A0x(t)dt]

2.(4分)压电测压传感器与电荷放大器相接时,为能测量静态压力信号即防止静电泄漏,从放大器本身出发,应采取哪些措施?[提示:等效电路见图,运动方程为:

RCdu0dFu0Rddtdt, qdF, ccpcE, RRp//Ri,cp为压电晶体等效电容, Rp为传感器输出电阻,cE为电缆电容,Ri为电压放大器的输入电阻。]

di3.(4LRie

[注:微分方程为: dt(R=Ri+RL),e为感应电动势,L为等效电感,RL为传感器的等效电阻,Ri为放大器输入电阻]

四.(本题共16分)

1.(4分)叙述测量系统实现不失真测量的条件。

2.(10分)有人将某二阶系统的幅频特性曲线绘成了如图所示形状,请指出图中有何问题?当输入图示三种信号时,问系统输出有无失真(假定相频特性符合要求)。

3.(2分)为何在调节二阶系统β时,一般都取β=0.6~0.8?

五.(10分)应变筒式测压传感器与应变管式测压传感器主要区别有哪些?简述应变筒式测压传感器是如何进行温度补偿的?

六.(8分)永磁式感应测速传感器的磁头件安装有何要求?描述该传感器中位移线圈的绕制方法,该传感器速度线圈采用串联的目的是什么?

七.(6分)用镍铬—镍硅热电偶测炉温。当冷端温度T0=40 0C时,测得热电势为E(T,T0)=39.17mv,若冷端温度变为常温20 0C测该炉温时,则应测得热电势为多少mv?

[附:已知该热电偶有E(40,0)=1.61mv, E(-40,0)= -1.50 mv, E(20,0)=0.80mv, E(-20,0)= - 0.77mv ]

八.(4分)为使测量具有普遍的科学意义,测量仪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线性测量系统应具有的两个重要特性是什么?

传感器原理复习总结范文第2篇

1 一维光子晶体PBG的性能

利用传输矩阵法, 预测多层介质的光带隙性能, 将一层介质等效成一个界面, 应用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H的切向分量在界面两侧连续的边界条件, 得到入射介质中的光场E0, H0与出射介质中的光场E2, H2之间的关系为:

矩阵M1称为介质层的特征矩阵, 它包含了介质层的全部有用参量, 并且为单位模矩阵;δ1= (2πλ) N1d1cosθ1为相位厚度, N1, d1为介质层的折射率和几何厚度, 两者的乘积为光学厚度, 1θ为光线在介质层中与法线方向的夹角, 1η为有效导纳, 对于p偏振, η1=N1/cosθ1, 表1 MgF2和ZnSe的弹性性能和折射率对于s偏振, η1=N1cosθ1。设光子晶体由k层介质组成, 则整体特征矩阵为:

则反射系数r和透射系数t为:

而反射率为:

由此可以得到光线在光子晶体中的传播特性, 我们用常规的高低折射率相间的λ/4膜系模拟可见光长波区的一维光子晶体结构, λ为中心波长, 每个周期包含一层高折射率材料以及一层低折射率材料, 每层的光学厚度相等, 均为λ/4。随周期数的增加, 光子晶体的带隙结构趋于稳定。图1所示出具有6个周期 (共12层) 的某光子晶体的反射光谱, 禁带起始波长1λ和禁带截止波长1λ之间的光波被全部反射, 禁带宽为λ2-λ1。

2 光子晶体的受力与PBG性能的关系

假设光子晶体中各材料是各向同性的弹性材料, 并且受力后其介电性能不发生改变, 仍然用高低折射率相间λ4膜系模拟可见光长波区的一维光子晶体结构, 选取在该区透明的MgF和2ZnSe作为基本材料, 其弹性模量、泊松比和折射率如表1所示。选择中心波长为650nm, 则Mg F2层的厚度为119nm, ZnSe层的厚度为65nm共有6个周期, 而且光正入射到光子晶体上, 可以通过数值法计算得到, 将各层介质受压力后的厚度代入 (1) ~ (4) 式, 就可以得到一维光子晶体受压力后的反射光谱, 图2示出压力对带隙结构的影响, 可以看到施加压力后, 禁带的位置向短波方向移动, 同时禁带宽变小图3和图4示出压力与起始波长和截止波长之间的关系, 可以看出它们之间都呈简单的线性关系。这样, 根据起始波长和截止波长可以很容易地推断出压力的大小, 而精度只取决于对光波波长测量的精度。定义压光敏感系数为, 其中p为压力, 压光敏感系数的含义为压力引起的波长相对变化。根据图3和图4, 可得到起始波长的压光P敏感系数为, -8.8×10-6MPa-1, 截止波长的压光敏感系数为-9.0×10-6MPa-1为了提高压光敏感系数, 可以选择具有较小弹性模量的材料。

以上通过研究机械载荷对光子晶体的光带隙性能的影响, 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 并因此提出了利用这种对应关系研制压光传感器的可能性。由于光子晶体的结构周期和光波波长为一个数量级, 也就有可能制造出一系列精巧的压光传感器或者其他精密仪器。这种传感器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在不直接接触到受压区域的情况下测量压力的大小。那么温度载荷对光子晶体的形变影响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下光的相位特性, 许多光物理现象与相位特性有关。在光子晶体中, 几乎所有光物理现象都与相位特性相关联, 基于光子晶体相位特性的温度传感器, 它具有很高的灵敏度。

2.1 含耦合缺陷的不对称结构光子晶体的物理特性

光子晶体缺陷模的相位特性过去很少被应用, 其主要原因如下:在缺陷模光是高透射的, 离开缺陷模光是高反射的, 这种透射光或反射光的光强剧烈变化会使相位测量中光强无法恒定。另外相位还受衬底等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以上问题都能通过光子晶体不对称结构或异质结结构获得解决。我们计算和研究了含缺陷的一维光子晶体不对称结构的带隙和相位特性。不对称结构使缺陷模的高透射消失, 即整个带隙 (包括缺陷模频率) 的反射率接近于1, 但在缺陷模频率附近反射光的相移随频率迅速改变。对应耦合缺陷模的每一个子峰, 相移等于2π, 对含5个耦合缺陷层的缺陷模, 相移等于10π, 并且不对称结构使衬底的影响被克服。相位曲线中有近似线性一段, 这种近似线性关系在光子器件的应用中很有价值。下面我们基于光子晶体相位的上述特性, 以温度传感器为例讨论光子晶体相位特性在传感器中的应用。

2.2 高灵敏高分辨率光子晶体相位温度传感器

如果光子晶体缺陷层的介质是温度敏感材料, 温度变化时, 缺陷模的频率和相位都将随着温度而变化。根据热光效应, 温度直接导致的折射率变化可表示为。这里的为折射率随温度变化系数 (也称热光系数) , 越大, 说明温度引起的折射率变化就越明显。本文的计算中将选环氧树脂作为耦合缺陷层。环氧树脂的参数如下:折射率为1.5122。耦合缺陷模中含多个子峰, 两边沿的子峰频率处的相位随频率变化最剧烈。利用此最边沿的子峰获得较高的温度灵敏度, 且缺陷层越多, 则子峰越密, 即灵敏度越高。所以, 本文中用含10个耦合缺陷层结构, 并用频率最高的子峰的相位特性为例进行研究。具体的结构为 (LH) 3D- (HL) 3H (LH) 3D (HL) 3H (LH) 3D (HL) 3H (LH) 3D- (HL) 3H (LH) 3D (HL) 8, 其中nH=3.3, nL=1.45, nD=1.5 1 22 (环氧树脂的折射率) , nDdD=λ0/2, nHdH=nLdL=λ0/4。对这一结构计算得到的缺陷模中频率最高的子峰的相位特性能很好满足相位温度传感器的要求。如果在某项特殊应用中既要有很高的灵敏度又要有较宽的测量范围, 也可考虑用如下方法解决:可以设计一种特殊光子晶体, 其杂质层是热敏材料, 而周期层是电场诱变折射率材料, 这样就能用电场分档改变测量范围而实现宽范围测量。另外, 对高温的测量则要另选材料。利用光子晶体不对称结构解决了耦合缺陷模的不对称结构, 把光子晶体的相位特性原理制作出了高灵敏高分辨率温度传感器。

3 结语

本文具体分析了机械载荷与温度载荷光子晶体传感器原理可能制造出一系列精巧的压力、温度传感器或者其他精密仪器。这种传感器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在不直接接触到受压区域的情况下测量压力的大小, 应当指出, 本文的工作还是探索性的。

摘要:当光子晶体材料承受外载荷时, 必然会引起形变, 并改变其组成材料的空间排列方式, 从而导致其光带隙性能的改变。而外载荷与光带隙性能之间的对应关系, 计算表明, 压力的大小与禁带起始波长、截止波长和禁带宽之间呈简单的线性对应关系, 通过测量光带隙性能而制造出感知外载荷的传感器。外载荷也可以是温度载荷, 对含耦合缺陷的不对称结构光子晶体的研究发现, 其缺陷模频率附近的反射率接近于1, 而缺陷模频率附近反射光的相移随频率迅速改变;当缺陷层为折射率的温度敏感材料时, 温度的极微小变化就能使处于缺陷模频率的反射光相移发生很显著变化。根据这一原理, 设计了高灵敏高分辨率的相位温度传感器。

关键词:光子晶体,压光,光的相移

参考文献

[1] John S 1984 Phys.Rev.Lett.53 2169.

[2] John S 1987Phys.Rev.Lett.58 2486.

[3] Yablonovitch E 1987 Phys.Rev.Lett.58 2059.

[4] Liu X Y2000Acta Phys Japan.J.Appl.Phys.38 L786.

[5] Noda S, Yokoyama M, Imada M, Chutinan A, Mochizuki M2001 Science 293 1123.

[6] Wang Z, Fan S H 2005 Opt.Lett.30 1989.

[7] He Y J, Su H M, Tang F Q, Dong P, Wang H Z 2001ActaPhys.Sin.50 892 (in Chinese) 何拥军, 苏慧敏, 唐芳琼, 等.物理学报, 2001, 50:892.

[8] Zhong Y C, Zhu S A, Wang H Z 2006 Acta Phys.Sin.55688 (in Chinese) 钟永春, 朱少安, 汪河洲.物理学报, 2006, 55:688.

[9] Wei Z C, Dai Q F, Wang H Z 2006 Acta Phys.Sin.55 733 (in Chinese) 韦中超, 戴峭峰, 汪河洲, 物理学报, 2006, 55:733.

[10] Li-Ping Xu, Ting-Dun Wen, Xiao-Feng Yang, and Wen-Dong Zhang.The resonant tunneling in Si1-xGex/Sisuperlattices.Solid State Phenomena Vols, 2007:121~123.

[11] Li-Ping Xu, Ting-Dun Wen, Xiao-Feng Yang.Mesopiezoresistive effects in double-barrier resonant tunnel-ing structures[J].Applied Physics Letters, 2008, 92:043508.

传感器原理复习总结范文第3篇

一、考试题型:单选题(20分)、多选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计算题(10

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10分)

二、采用的教材是《经济学》刘碧云主编,东南大学2002年版。

三、复习方法: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最简单的计算方法。每章练习题是复习

的一个要点。计算题按我辅导划的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做。逐章复习。复杂的图表和公式可不必看。

四、复习的重点和知识点见附件。

第一章 掌握经济学、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的概念;(复习方法,例如:看一下教材第二页

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落在曲线内的点说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之外的点生产是资源条件不允许的,在曲线上的点才是可能的生产组合。要理解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意思,不要死记硬背)。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懂得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各自要回答什么经济问题。

第二章 掌握吉芬商品的概念,掌握影响需求和供给的主要因素;理解需求与供给曲线、均衡

价格及其运用,理解需求定理、供给定理。

第三章 理解弹性、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分类的经济学意义及影响弹性的因素。

第四章 掌握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概念,理解边际效用、总效用的含义,了解消费可能

线、无差异曲线、收入和替代效应的含义。

第五章 掌握生产要素的分类,规模经济的含义和情况,以及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含义。理解

内、外在经济和内、外在不经济和适度规模。

第六章 理解会计成本和经济成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含义一级利

润最大化原则。书上112页有小结。

第七章 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含义与条件。

第八章 掌握四种市场模型的比较及不同的资源配置效果。

第九章 掌握地租、创新的概念,以及四种生产要素的报酬、后弯的劳动供给曲线的原理。理

解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特性、企业家职能、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

第十章 掌握帕累托最优地概念,理解福利的含义。

第十一章 掌握自然垄断的概念,以及市场缺陷的主要表现、应付负外部经济的对策。理解公

共产品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掌握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以及213-214页的名义和实际GNP的计

算方法。

第十三章 、十六章和十七章不考。

第十四章 掌握投资的含义,以及246-247页的资本边际效率的计算方法。

第十五章 掌握货币的含义及功能、货币存量的五个层次、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三大政策,

了解货币需求的动机。

第十八章 掌握自然失业的分类、通货膨胀的含义。

第十九章 掌握经济周期包括哪四个阶段。

第二十章 掌握经济增长的含义。

传感器原理复习总结范文第4篇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GPS测量原理》

本《GPS测量原理》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PS已成为现代卫星大地测量和空间大地测量最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GPS测量原理》是测绘及其它相关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卫星系统、参考框架、定位原理、误差影响、数据处理、技术应用等内容。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熟悉GPS卫星系统组成、功能和特点,掌握GPS卫星运动的基础知识,能够系统地掌握GPS定位理论与方法,熟悉时间和坐标系统,了解GPS测量中的各种误差源以及相关的分析与处理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GPS系统概况、特点及应用

1.1 GPS的基本含义及概念

1.2 GPS的组成部分

1.3 GPS的发展历程

1.4 GPS观测量及其类型

1.5 GPS导航定位技术应用

(二)GPS时间系统与坐标参考系

2.1 时间系统及基本概念

2.2 GPS时间系统

2.3坐标系统的类型

2.4协议天球坐标系

2.5协议地球坐标系

2.6地球坐标系的其它表达类型

2.7大地测量基准及其转换

(三)GPS卫星运动的基础知识

3.1 GPS卫星的基本运动特性

3.2 GPS卫星的无摄运动

3.3 GPS卫星星历的概念

3.4 GPS卫星的坐标计算

3.5 GPS卫星受摄运动的主要摄动力源

(四)GPS卫星信号及传播特点

4.1 GPS的频率特性

4.2 GPS卫星信号类型

4.3 GPS卫星导航电文

4.4 大气层(包括电离层和中性大气)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4.5 大气层对GPS信号的影响及其改正

(五)GPS测量误差及处理方法

5.1 GPS观测方程及线性化

5.2 观测量的误差来源

5.3 电离层及中性大气对GPS信号的影响及其改正

5.4 多路径效应对GPS信号的影响特性

5.5 其他GPS测量误差及处理方法

(六)GPS定位理论与方法

6.1 绝对(相对)定位方法概述

6.2 动态绝对(相对)定位原理

6.3 静态绝对(相对)定位原理

6.4 卫星几何分布与绝对定位精度

6.5 GPS测速与授时的基本原理

6.6 实时动态(RTK)测量理论与方法

6.7 模糊度特性及主要确定方法

6.8 周跳检测与修复的基本方法

(七)GPS网平差理论与方法

7.1 GPS网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

7.2 坐标转换模型

7.3 GPS网整体平差基本原理

(八)GPS新技术及组合导航

8.1 网络RTK技术

8.2 精密单点定位技术

8.3 三频观测数据处理技术

8.4 连续运行CORS系统技术

8.5 GPS/惯性导航组合

(九)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发展

9.1 GNSS发展概况

9.2 GPS现代化

9.3 欧洲GALILEO系统

9.4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9.5 俄罗斯GLONASS系统

二、考试要求(考核的重点在

(一)、

(四)、

(五)及

(六)等几项内容)

(一)GPS系统概况、特点及应用

1.熟悉GPS的中英文的含义,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概念和类型,掌握GPS

导航定位的特点。

2.理解GPS相对其他导航系统和经典测量技术的特点。

3.掌握GPS系统的组成,了解GPS卫星功能,理解GPS地面监测部分的组成及监测站、主控站、注入站的功能,掌握GPS卫星星座的构成及基本参数,掌握GPS卫星运动轨道基本参数。

4.了解GPS技术发展历程,了解美国政府采取的SA政策和AS技术的基本含义。

5.掌握 GPS的载波频率数目、数值和类型, 掌握GPS的码和相位两种观测类型及各类码、相位观测的精度、可靠性。

6.了解GPS定位技术在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测量、地球动力学、海洋测绘、精密工程、变形监测和导航等方面的应用特点、现状与前景。

(二)GPS时间系统与坐标参考系

1.了解有关时间的基本概念,掌握GPS定位中的主要时间系统类型,理解 世界时间系统,包括恒星时、平太阳时和世界时的概念及相关的表达式,理解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的概念及相关的表达式,理解力学时的分类、概念及相关的表达式,GPS时间系统的概念和作用及相关的表达式,各种时间系统之间的关系,了解各种时间系统在GPS应用研究和定位中的作用。

2.了解GPS定位中常用的坐标系统; 理解(协议)天球坐标系的定义、建立及相关的点、线、面和圈包括天轴、天极、天球赤道面、天球赤道、天球子午面、子午圈、时圈、黄道、黄极、春分点、岁差与章动等基本概念。

3. 理解(协议)地球天球坐标系的定义、建立及相关的点、线、面和圈包括地球赤道、地球椭球、地球自转轴、地极、椭球子午面、椭球法线、椭球赤道面、国际协议原点、大地子午面及大地经纬度和大地高等概念,理解地极移动概念,掌握协议天球与地球坐标系的转换关系。

4.掌握GPS应用中常用的地球坐标表示式,理解地球参心坐标系、天文坐标系、站心坐标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5.了解GPS应用的卫星大地测量基准的概念及其与经典大地测量的区别和联系,了解局部坐标系与全球坐标系的差异及相互转换关系,掌握大地测量基准转换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三)GPS卫星运动的基础知识

1. 熟悉GPS卫星运动的基本参数,理解影响GPS卫星轨道运行状态的因 素,了解卫星轨道参数在GPS定位中的作用。

2.了解卫星运动的两体问题和卫星运动的开普勒定理,理解GPS卫星无摄轨道特性及描述参数包括轨道椭圆的长半轴、偏心率、升交点赤经、赤道面倾角、近地点角距、真近点角的概念和相关表达式。

3. 掌握GPS卫星所受的主要摄动力类型,了解它们对GPS卫星运动轨道的影响量级以及对精密定轨的影响特点。

(四)GPS卫星信号及传播特点

1. 熟悉GPS码和载波相位两类卫星信号的具体内容,了解产生码和载波相位信号的一般原理,掌握码和载波相位的特点。

2.了解GPS导航电文的含义、格式和内容。

3.了解电离层与对流层的性质和垂直结构,理解电离层自由电子密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及与太阳活动、昼夜变化的关系。

4. 了解电离层对GPS信号的折射影响特点,熟悉电离层电子总含量与GPS频率、信号类型、观测高度角、距离(或时间)延迟的关系和相关的数学表达式,了解单、双频GPS信号的电离层延迟修正模型和方法。

5. 了解对流层对GPS信号的折射影响特点,能够解释对流层折射的干分量与湿分量与大气压力、温度、湿度、观测高度角、距离(或时间)延迟的关系。

(五)GPS测量误差及处理方法

1.熟悉测码和测相伪距观测方程的基本表达式,掌握码和相位观测方程的线性化方法。

2.理解GPS主要误差源的分类方法,熟悉各类误差源的具体内容,掌握各类误差的系统性、偶然性及影响特点。

3.了解卫星钟差和轨道误差对GPS定位的影响特点。

4.了解多路径效应对GPS定位的影响特点。

(六)GPS定位理论与方法

1.了解绝对(相对)定位的概念、特点、类型和一般方法。

2.掌握GPS测码与测相伪距动态绝对(相对)定位的基本原理、观测方程、实施条件及应用特点,了解误差的处理方法。

3.掌握GPS测码与测相伪距静态绝对(相对)定位的基本原理、观测方程、实施条件及应用特点,了解误差的处理方法。

4.掌握理解绝对定位精度的评价标准, 了解平面、高程、空间位置、接收机钟差因子、几何精度因子的概念,了解卫星几何分布对精度因子的影响。

5.了解实时动态(RTK)测量理论与方法。

6.熟悉GPS静态相对定位的单差法和双差法及相应的优点和相关的表达式,了解三差法。

7.了解相对定位中整周模糊度的概念和主要确定方法,理解模糊度参数的浮点解和固定解的概念,了解周跳的概念、发生原因、修复方法。

(七)GPS网平差理论与方法

1.理解GPS基线解算与网平差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

2.熟悉GPS观测网的优化设计内容、准则和精度评定方法。

3.理解参心坐标系和国家坐标系的概念和建立方法,掌握转换参数的计算方法。

(八)GPS新技术及组合导航

1.了解网络RTK基本原理、组成及主要实现方式。

2.了解精密单点定位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模型及过程。

3.了解GPS三频数据的处理方法及其优势所在。

4.了解连续运行CORS系统的组成、应用及数据处理。

5.了解GPS/惯性导航组合的基本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九)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发展

1.了解GPS与GNSS之间的关系。

2.了解GPS现代化的主要特点及其内容。

3.了解欧洲GALILEO系统的组成(信号、频率及服务)与结构特点。

4.了解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成与性能特点。

5.了解俄罗斯GLONASS系统的组成与信号特点。

三、主要参考书目

1、李征航,黄劲松. GPS测量与数据处理.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周忠谟,易杰军,周琪. GPS卫星测量原理与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1999

3、党亚民,秘金钟,成英燕.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原理与应用.北京:测绘出版社,2007

考试大纲编写人:

传感器原理复习总结范文第5篇

上册102 学时,下册60 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或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该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主要为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理论)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能够解决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沉降分离、过滤分离、过程传热、蒸发、蒸馏、吸收、萃取和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的计算及设备选择等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在第

五、六学期(四年制)开设。教材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学生选读三部分,其中课堂讲授部分由教师在教学计划学时内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基本要求内容;学生自学部分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作为一般要求内容;学生选读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进行课外选读,不作要求。

本课程教学计划总学时112学时,其中上册102学时(课堂讲授80学时,习题课1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下册60学时(课堂讲授56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

本课程课件依照学时安排制作,每次课一个文件,内容包括每次课讲授内容,思考题及课后作业。每次课后留2~3个作业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情况布置综合练习题和安排习题讨论课。本课程每周安排课外答疑一次(3小时)。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流体流动。流体的重要性质;流体静力学;能量衡算方程及其应用;流体的流动现象;流动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管路计算;流量测量。

2.流体输送机械。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流量调节以及安装;其他液体输送机械简介;气体输送机械简介。

3.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颗粒与颗粒床特性;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的原理和操作;过滤分离原理与设备。

4.液体搅拌。搅拌器的性能和混合机理;搅拌功率简介。

5.传热。传热概述;热传导;对流传热概述;传热过程计算;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辐射传热简介;换热器简介。

6.蒸发。蒸发设备、流程与操作特点;单效蒸发计算;多效蒸发简介。 7.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质量传递的方式;传质设备简介。

8.气体吸收。吸收过程的平衡关系;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包

1 括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吸收剂用量的确定、塔径的计算、传质单元数法计算填料层高度等);吸收系数简介;填料塔的结构与特点;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

9.蒸馏。两组分理想溶液的气液平衡;精馏原理与流程;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包括理论板和恒摩尔流的概念、物料衡算和操作线方程、进料热状况的影响、理论板层数的计算、回流比的影响及其选择、塔高和塔径的计算等);板式塔的结构;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与操作特性。

10.液-液萃取和液-固浸取。液-液萃取相平衡;萃取过程的计算;其他萃取技术简介;萃取设备。

11.固体物料的干燥。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物料中所含水分的性质;干燥曲线、干燥速率与干燥速率曲线;干燥器。

12.其他分离方法。结晶的基本概念;结晶过程的相平衡;结晶过程的动力学。

四、学时分配

注: ★—课堂讲授内容

☆—学生自学内容

※—学生选读内容

《化工原理》(上册)

绪论(★)

2学时 第一章

流体流动

22学时

第一节

流体的重要性质 (2学时)

1.1.1 连续介质假定(★) 1.1.2 流体的密度(★)

1.1.3 流体的可压缩性与不可压缩流体(★) 1.1.4 流体的黏性(★) 第二节

流体静力学(3学时) 1.2.1 流量的受力(★) 1.2.2 静止流体的压力特性(★) 1.2.3 流体静力学方程(★) 1.2.4 流体静力学方程的应用(★) 第三节

流体流动概述(2学时) 1.3.1 流动体系的分类(★) 1.3.2 流量与平均流速(☆) 1.3.3 流动型态与雷诺数(★) 第四节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3学时) 1.4.1 总质量衡算——连续性方程(★) 1.4.2 总能量衡算方程(★) 1.4.3 机械能衡算方程的应用(★) 第五节

动量传递现象(2学时)(★) 1.5.1 层流——分子动量传递(★) 1.5.2 湍流特性与涡流传递(★)

2 1.5.3 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现象(★☆)(★) 1.5.4 动量传递小结(★)

第六节

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4学时) 1.6.1 管流阻力计算的通式(★) 1.6.2 管内层流的摩擦阻力(★)

1.6.3 管内湍流的摩擦阻力与量纲分析(★) 1.6.4 非圆形管的摩擦阻力(★) 1.6.5 管路上的局部阻力(★) 1.6.6 管流阻力计算小结(★) 第七节

流体输送管路的计算(3学时) 1.7.1 简单管路(★) 1.7.2 复杂管路(★)

1.7.3 可压缩流体管路的计算(※) 第八节

流量测量(2学时) 1.8.1 测速管(★) 1.8.2 孔板流量计(★) 1.8.3 文丘里流量计(★) 1.8.4 转子流量计(★)

第九节

非牛顿型流体的流动(1学时) 1.9.1 非牛顿型流体的流动特性(★) 1.9.2 幂律流体在管内流动的阻力(※)

第二章

流体输送机械

第一节

概述(1学时)

2.1.1 流体输送机械的作用(★) 2.1.2 流体输送机械的分类(★) 第二节

离心泵(8学时)

2.2.1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结构(★) 2.2.2 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 2.2.3 离心泵的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 2.2.4 离心泵在管路中的运行(★) 2.2.5 离心泵的类型与选择(★) 第三节

其他类型化工用泵(3学时) 2.3.1

往复式泵(★) 2.3.2

回转式泵(☆) 2.3.3

旋涡泵(☆)

2.3.4

常用液体输送机械性能比较(☆) 第四节

气体输送和压缩机械(4学时) 2.4.1

气体输送机械的分类(★)

2.4.2

离心式通风机、鼓风和压缩机(★☆) 2.4.3

往复压缩机(★)

16学时

2.4.4

回转鼓风机、压缩机(☆) 2.4.5

真空泵(☆)

2.4.6

常用气体输送机械的性能比较(☆)

第三章

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固体流态化

16学时

第一节

沉降分离原理及设备(5学时) 3.1.1 颗粒相对于流体的运动(★) 3.1.2 重力沉降(★) 3.1.3 离心沉降(★)

第二节

过滤分离原理及设备(8学时) 3.2.1 流体通过固体颗粒床层的运动(★) 3.2.2 过滤操作的原理(★) 3.2.3 过滤基本方程(★) 3.2.4 恒压过滤(★)

3.2.5 恒速过滤与先恒速后恒压的过滤(★) 3.2.6 过滤常数的测定(★) 3.2.7 过滤设备(★☆) 3.2.8 滤饼的洗涤(★) 3.2.9 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第三节 离心机(1学时) 3.3.1 一般概念(★)

3.3.2离心机的结构和操作简介(※) 第四节 固体流态化(2学时) 3.4.1 流态化的基本概念(★) 3.4.2 流化床的流体力学特性(★☆) 3.4.3 流化床的浓相区高度和分离高度(☆) 3.4.4 气力输送简介(★☆)

第四章 液体搅拌

第一节

搅拌器的性能和混合机理(2学时) 4.1.1 搅拌设备(★☆)

4.1.2 搅拌作用下流体的流动(★) 4.1.3 混合机理(★) 4.1.4 其他类型混合器(☆) 4.1.5 搅拌器的选型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搅拌功率(1学时) 4.2.1 搅拌功率的准数关联式(★) 4.2.2 均相系统搅拌功率的计算(☆) 4.2.3 非均相物系搅拌功率的计算(☆) 4.2.4 非牛顿型流体的搅拌功率(※) 第三节

搅拌器的放大(1学时)

4学时

第五章

传热

18学时

第一节 传热过程概述(2学时) 5.1.1 热传导及导热系数(★) 5.1.2 对流(★) 5.1.3 热辐射 (★)

5.1.4冷热流体(接触)热交换方式及换热器(★)

5.1.5 载热体及其选择 (★) 第二节 热传导(3学时)

5.2.1 平壁一维稳态热传导 (★) 5.2.2圆筒壁的一维稳态热传导(★) 第三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4学时) 5.3.1 热平衡方程(★)

5.3.2 总传热速率微分方程和总传热系数 (★) 5.3.3传热计算方法(★)

第四节 对流传热(4学时)

5.4.1对流传热机理和对流传热系数(★)

5.4.2对流传热的量纲分析(★)

5.4.3 流体无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5.4.4流体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5.4.5非牛顿型流体的传热(※) 第五节 辐射传热(2学时) 5.5.1 基本概念和定律 (★) 5.5.2 两固体间的辐射传热(★) 第六节 换热器(3学时)

5.6.1间壁式换热器的结构形式(★) 5.6.2 换热器传热过程的强化(★) 5.6.3 传热过程强化效果的评价 (★) 5.6.4 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型(★☆)

第六章

蒸发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蒸发设备(3学时) 6.2.1 循环型蒸发器(★) 6.2.2 单程型蒸发器(★)

6.2.3 蒸发设备和蒸发技术的进展(☆) 6.2.4 蒸发器的选型(☆) 6.2.5 蒸发器的辅助设备(☆) 第三节 单效蒸发的计算(5学时) 6.3.1 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6.3.2 蒸发器的传热面积(★) 6.3.3 蒸发器的生产强度(★)

10学时

6.3.4 加强蒸汽的节能措施(★) 第四节 多效蒸发(2学时) 6.4.1 多效蒸发的基本流程(★) 6.4.2 多效蒸发的计算(☆)

6.4.3 多效蒸发与单效蒸发的比较(★) 6.4.4 多效蒸发的适宜效数(★) 第五节 生物溶液的增浓(0学时) 6.5.1 生物溶液的蒸发(※) 6.5.2 冷冻浓缩(※)

(下册)

第七章

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

第一节

概 述(2学时) 7.1.1 传质分离方法(★) 7.1.2 相组成的表示方法(★)

第二节

质量传递的方式与描述(3.5学时)7.2.1 分子传质(扩散)(★) 7.2.2 对流传质(★) 7.2.3 相际间的传质(★) 第三节

传质设备简介(0.5学时) 7.3.1 传质设备的分类与性能要求(★) 7.3.2 典型的传质设备(★)

第八章

气体吸收

第一节

概 述(0.5学时) 8.1.1 气体吸收过程与流程(★) 8.1.2 气体吸收的分类(★) 8.1.3 吸收剂的选择(★)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1学时)8.2.1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8.2.2 亨利定律(★)

第三节 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2.5学时) 8.3.1 膜吸收速率方程(★) 8.3.2 总吸收速率方程(★) 8.3.3 吸收速率方程小结(★) 第四节 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5学时) 8.4.1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8.4.2 吸收剂用量的确定(★) 8.4.3 塔径的计算(★)

8.4.4 吸收塔有效高度的计算(★) 第五节 吸收系数(0.5学时)

6学时16学时 《化工原理》

8.5.1 吸收系数的测定(★) 8.5.2 吸收系数的经验公式(※) 8.5.3 吸收系数的准数关联式(★※) 第六节 其他吸收与解吸(1学时) 8.6.1 高组成气体吸收(※) 8.6.2 化学吸收(※) 8.6.3 解吸(★)

第七节

填料塔(3.5学时)

8.7.1 塔填料(★)

8.7.2 填料塔的流体力学性能与操作特性(★) 8.7.3 填料塔的内件(★)

第九章

蒸馏

18学时

第一节 概述(0.5学时)

第二节 两组分溶液的气液平衡(1学时) 9.2.1 两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平衡(★) 9.2.2 两组分非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 9.2.3 气液相平衡的应用(★) 第三节

单级蒸馏过程(1学时) 9.3.1 平衡蒸馏(★) 9.3.2 简单蒸馏(★)

第四节

精馏——多级蒸馏过程(0.5学时) 9.4.1 精馏原理(★) 9.4.2 精馏操作流程(★)

第五节

两组分连续精馏的计算(10学时) 9.5.1 理论板的概念和恒摩尔流假定(★) 9.5.2 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9.5.3 理论板层数的计算(★) 9.5.4 回流比的影响及选择(★) 9.5.5 简捷法求理论板层数(★)

9.5.6 几种特殊情况理论板层数的计算(★)

9.5.7 连续精馏装置的热量衡算与精馏过程的节能(★) 9.5.8 精馏过程的操作型计算和调节(☆) 第六节

间歇精馏(1学时)

9.6.1 回流比恒定时的间歇精馏(★) 9.6.2 馏出液组成恒定时的间歇精馏(★) 第七节

特殊精馏(0.5学时) 9.7.1 恒沸精馏(★) 9.7.2 萃取精馏(★) 9.7.3 盐效应精馏(※) 第八节

多组分精馏概述(0学时)

7 9.8.1 流程方案的选择(※) 9.8.2 多组分物系的气液平衡(※) 9.8.3 物料衡算及关键组分(※) 9.8.4 简捷法确定理论板层数(※) 第九节

板式塔(3.5学时)

9.9.1 塔板的类型及性能评价(★) 9.9.2 塔板的结构(★)

9.9.3 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和操作特性(★) 9.9.4 板式塔工艺尺寸的计算(★)

第十章

液-液萃取和液-固浸取

第一节

液-液萃取概述(0.5学时) 第二节

液-液相平衡(1.5学时) 10.2.1 三角形坐标图及杠杆规则(★) 10.2.2 三角形相图(★) 10.2.3 萃取剂的选择(★)

第三节

液-液萃取过程的计算(3学时) 10.3.1 单级萃取的计算(★) 10.3.2 多级错流萃取的计算(★) 10.3.3 多级逆流萃取的计算(★) 10.3.4 微分接触逆流萃取的计算(★) 第四节

液-液萃取设备(0.5学时) 10.4.1 萃取设备的基本要求与分类(★) 10.4.2 萃取设备的主要类型(☆) 10.4.3 萃取设备的选择(★) 第五节

其他萃取技术简介(0.5学时) 10.5.1 超临界流体萃取(★) 10.5.2 回流萃取(※) 10.5.3 化学萃取(※) 第六节

液-固浸取(0学时) 10.6.1 液-固浸取概述(※) 10.6.2 浸取过程中的平衡关系(※) 10.6.3 单级浸取(※) 10.6.4 多级逆流浸取(※) 10.6.5 浸取设备(※)

第十一章

干燥

第一节

湿空气的性质及湿度图(2.5学时) 11.1.1 湿空气的性质(★) 11.1.2 湿空气的H-I图(★)

第二节

干燥过程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2学时)11.2.1 湿物料的性质(★)

6学时

8学时

11.2.2 干燥系统的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 11.2.3 空气通过干燥器时的状态变化(★) 11.2.4 干燥系统的热效率(★) 第三节 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2.5学时) 11.3.1 物料中水分的性质(★)

11.3.2 恒定干燥条件下干燥时间的计算(★) 11.3.3 变动条件下的干燥过程(★) 第四节

真空冷冻干燥(0学时) 11.4.1 真空冷冻干燥原理(※) 11.4.2 冷冻干燥过程(※) 11.4.3 冻干程序与冻干曲线(※) 第五节

干燥器(0.5学时) 11.5.1 干燥器的主要型式(★☆) 11.5.2 干燥器的设计(※) 第六节

增湿与减湿(0学时)

11.6.1 增湿与减湿过程的传热、传质关系(※) 11.6.2 空气调湿器与水冷却塔(※)

第十二章

其他分离方法

2学时 第一节

结晶 (2学时)

12.1.1 结晶的基本概念(★) 12.1.2 相平衡与溶解度(★) 12.1.3 结晶动力学简介(★) 12.1.4 工业结晶方法与设备(☆) 12.1.5 结晶过程的计算(※) 第二节

膜分离 (0学时) 12.2.1 膜材料与膜组件(※) 12.2.2 膜分离过程的传递现象(※) 12.2.3 各种膜过程简介(※) 第三节

吸附 (0学时) 12.3.1 吸附现象与吸附剂(※) 12.3.2 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12.3.3 工业吸附方法与设备(※) 第四节

离子交换 (0学时)

12.4.1 离子交换原理与离子交换剂(※) 12.4.2 离子交换平衡与交换速率(※) 12.4.3 工艺方法与设备(※)

五、课程考核办法

考试形式:考试课、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0%-30%),含实验课成绩、作业出勤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80%)。

传感器原理复习总结范文第6篇

一、第一章

1、什么是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

答:管理的含义: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活动,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管理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因素。

2、什么是管理的职能和性质,什么是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答:管理的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管理的性质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管理的属性,二是管理的本质。即管理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同生产力相联系,指凡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都需要管理,体现了在任何社会制度中管理的共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同生产关系相联系,管理要体现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意志,维护所有者的利益,为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

管理的原理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管理的基本方法有:法律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教育方法和技术方法。

二、第二章

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意义)。

答: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及评价: (1)内容要点:

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段,是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来一个变革。

4)根据以上观点,提出了新的管理制度:如劳动定额;科学培训;标准化;差别计件工资制;职能工长制;思想革命;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例外原则等。 (2)评价要点:

1)冲破了百年来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创立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了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旧的管理方法。

2)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泰罗把工人看成是会说话的生产机器,使工人在体力和技能上受最大限度的压榨,人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

4)泰罗制是适应历史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具有历史局限性,必须客观评价。泰罗制仅解决了现场生产的作业效率问题,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问题。

1

4、“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的主要内容。

经济人假设:

(1) 认为人的本性懒惰,厌恶工作,尽可能逃避责任, 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2) 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以经济报酬来激励生产,只要增加金钱奖励,便能取得更高的产量。 (3) "经济人"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没有其它目的。 社会人假设:

(1) 认为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是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一种社会存在。 (2) 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

(3) “社会人 ”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而且在生活工作中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因此,“社会人” 的假定为管理实践开辟了新的方向。

5、梅奥等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及你的看法。

答:(1)梅奥等人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其目的是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寻找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途径。 (2)企业员工是“社会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成员,处了金钱和物质以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如人们之间的交往和友谊、期望得到社会尊重和承认等,都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生产率的高低不仅受物质条件诸因素影响,而且取决于员工工作态度的改变,满足工人的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这是不经官方规定而自然形成的。这种无形组织有其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是成员共同的观点、社会背景或业余爱好等共同利益的产物,对员工心理倾向和行为有重要影响。 (4)新型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和物质生活方面问题,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情绪,以采取相应措施。 (5)个人认为:要提高生产率,就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要提高员工士气,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组织有效团队等方面做。

2

6、西蒙的“管理的概念”、“有限理性”与“满意原则”的内容。

答: 西蒙提出管理的概念:“管理就是决策”,它不仅贯穿管理全过程,而且涉及组织的各个阶层各个方面。

“有限理性”是指:

(1)人的理性是在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这是由于人的知识、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其价值取向和多元目标并非始终如一,而是经常相互抵触,而现实决策环境则是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

(2)由于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也只能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不能做到全部了解,因而决策方案选择的合理性是相对的。 “满意原则”是指:

在一定的内外环境条件下,对各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社会的综合分析,依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政策允许”的评价标准选择出满意的方案。

7、何为“学习型组织”?其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1)“学习型组织”就是一个具有持久创新能力去创造未来的组织,就是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增强组织竞争力。 (2)“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有四层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

8、学会用管理学原理对富士康连跳事件进行分析、思考。

答:(1)用“经济人”假设来分析; (2)用“社会人”假设来分析;

(3)联系实际,进行综合评价及思考。

第三章

9、什么是伦理?有哪几种重要的伦理观点,什么是管理伦理。

答:伦理: 是个体以价值判断和是非标准为基础,进而形成的一系列行为规范。 有四种重要的伦理观点,对企业伦理环境影响较大。即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权力主义,公平主义。

管理伦理: 是指在企业背景下,为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和决策提供标准或指导的规范和原则。

10、社会责任的定义是什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有哪些。

答:

定义: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经济效益、对社会应尽的责任、3 企业长远发展等方面),而不仅仅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依法经营,按章纳税等)。

企业的社会责任具体体现在:( 要求略加解释,答满5点算全对)

1)对环境的责任; 2)对员工的责任;3)对消费者的责任; 4)对竞争者的责任;5)对股东的责任; 6)对所在社区的责任。

如需举例的,要运用自己的语言(其中要有管理学术语),把道理讲清楚或是例子完整,有一个自己的看法或结论。

第四章

11、决策的重要地位是什么?科学决策的原则是什么?

答:重要地位:

(1)决策是管理的基础,贯穿与组织管理的全过程和所有方面。 (2)决策是管理者的首要工作。

(3)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组织行动的成败。 科学决策的原则: (1)系统原则;(2)满意原则;(3)信息原则;(4)环境原则;(5)可行原则;(6)动态原则;(7)民主原则;(8)创新原则;(9)时机原则。

12、决策的程序分哪几个步骤?

答:(1)提出问题;(2)确定决策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分析、评价方案;(5)确定方案;(6)实施方案;(7)监督与评估。

第五章

13、计划的含义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答:(1)计划的含义:计划指制定目标并预先安排一系列行动的过程,包括从时间和空间上将组织的目标分解成各部门、个人的分目标并对计划实施进行控制。 (2)计划的作用:是适应变革的持续活动;增强组织的协调;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支持组织的控制系统、应对难以预计的情况。

14、什么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学会用SWOT法进行企业管理分析。

答:战略管理是对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战略进行决策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是指对企业的经营目标、发展方向、业务范围和资源配置等全局性、重大性、长远性问题的谋划和决策以及实施的动态过程。

SWOT分析法:是指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分析,即对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的优势、劣势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系统的评价,最终选择出最佳的竞争战略。

4 例:根据实例或材料,写出:

1、企业外部环境分析:(1)机会;(2)威胁;

2、企业内部条件(能力)分析:(3)优势;(4)劣势. 并对以上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3、选择出最佳的竞争战略。

15、目标管理的特点和步骤是什么。

答: 特点:

(1)目标管理是员工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实现目标管理必须重视授权;(3)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4)目标管理要求完善的奖惩制度。 步骤:

(1)设定总目标;(2)将总目标层层分解;(3)目标实施;(4)总结反馈。

第六章

16、什么是管理的幅度,什么是管理的层次。

答:任何主管人员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下属的数量,叫管理幅度; 一个主管能直接安排和协调组织成员的具体业务活动,形成组织中最高主管到具体作业人员之间不同的层级,叫管理层次。

17、人力资源的概念是什么,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是什么?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指组织内外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的原则:任人唯贤的原则;注重实绩的原则;激励原则;竞争原则;精干原则;民主监督原则。

18、什么是团队?有效团队有哪些特征?

答:团队是一种为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 有效团队的特征:

(1) 目标明确; (2)相关的技能; (3)互相的信任; (4)奉献的精神; (5)良好的沟通; (6)恰当的领导; (7)内外部的支持。

第七章

19、组织文化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5 答:概念: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等,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

特征:

(1) 客观性;(2)继承融合性;(3)创新性;(4)差异性。 作用:

(1)激励作用;(2)凝聚作用;(3)约束作用;(4)导向作用;(5)稳定作用。

20、学会用组织文化理论分析案例,说明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以微软文化为例:(材料见教材) 第八章

21、领导的含义与性质是什么?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答:(1)领导是影响他人以实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从本质上说,领导是对下属施加影响,使下属自觉地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2)领导主要是指统率、指引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领导的目标就是整个组织的奋斗方向。而管理则是指对于某个组织进行指挥、控制、监督、反馈等工作,它是领导活动的分支,是领导活动的具体化。

第九章

22、什么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什么是双因素理论。

答: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即对食物、水、住所、等的生理方面需要;(2)安全需要,即对安全保障、免受肉体及精神伤害的需要;(3)社交需要,即对归属、爱、友谊等的需要;(4)尊重需要,即对认可、尊敬和自我价值等的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即对个人成就、价值、自我完善等的需要。 赫兹伯格认为:

造成员工非常不满的原因主要是在公司政策、行政管理、监督、与主管的关系、工作条件、与下级的关系、地位、安全等方面处理不当,改善这些方面,也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而不能使员工满意,不能激发其积极性,把这类因素称之为“保健因素”。

使员工感到非常满意的因素主要是工作富有成就感,工作成绩能得到社会承6 认,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承担重大的责任,在职业上能得到发展和成长,这类因素的改善,能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生产力,赫兹伯格把这类因素称之为激励因素。

第十章

23、什么是沟通,沟通有什么作用?

答:沟通是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传递并理解的过程。

沟通的作用: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第十一章

24、什么是控制?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答:控制是组织在动态的环境中,为保证实现既定目标和任务而采取的检查和调整的活动或过程。

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第十二章

25、什么是创业?它有何重要特征?。

答:(1)创业是一个涉及远见、改变、和创新的动态过程。他需要投入精力和热情来进行创新,并实施新的构想和新的解决办法。

(2)其重要特性:

一、创业是创新的过程。

二、创业需要承担风险。

三、创业需要技能。

四、创业需要远见。

26、什么是创新,它包括哪几种情况?

答: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也就是把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引起生产方式变革,形成一种新的生产能力。

它包括5各方面:生产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新材料;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上一篇:村干部能力提升方案范文下一篇:村脱贫攻坚三个落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