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庆会展论文题目范文

2024-03-10

节庆会展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近些年,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关于“公共艺术”的实践和讨论都多了起来。事实上,“公共艺术”(Public Art)这个概念也是这些年才从国外移植过来的。以前,学术一点的称谓叫作“城市雕塑”或“壁画”之类,文气一些的人说“接了个工程”,更多的艺术家则比较直白地说“接了个行活(私活)”。因为这类作品大都很难体现艺术家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从甲方(一般是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争取到一个靠手艺赚钱的机会而已。在那个当代艺术市场还没什么起色的年代,正是这类工作使一部分艺术家找到了改善生活的途径,并率先富了起来。这种甲方决定方向、出钱拍板,乙方围绕甲方出构思和手艺的模式,可以称之为公共艺术的“行活模式”。由“行活模式”产生的公共艺术,其“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它被放置到公共空间之后公众被动接受、评论的层面,这与当代公共艺术所强调的注重公民参与创作过程的“公共性”很不一样。因为公众只能被动评价,所以就产生了诸如“赛先生还顶个球,德先生球都不顶”之类的关于公共艺术的刻薄段子。显然,“行活模式”是一种行政集权和艺术家话语霸权的产物,从当代的公共艺术观念出发,这是一种过时的、应该被摒弃的套路。但是,理想归理想,现实仍旧是现实。我们所能看到的是,“行活”的风格形式在变,讨论和展览方式在变,但“行活模式”本质上并没有变。当然,历史地看,“行活模式”也能够产生一些在美学上经得住推敲的艺术作品,但问题在于,“行活模式”产生不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的“公共性”,它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公共艺术的创造性和可能性。

笼统来看,当代中国的公共艺术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便是随处可见、普遍存在的由“行活模式”产生的公共艺术,这些公共艺术也可冠以“城市雕塑”、“壁画”或“环境艺术设计”之类的名目,其基本的特点就是西方的大型艺术作品和纪念碑传统与中国古代“扎彩应景”传统的结合。纪念碑传统在威权政治和宏大话语衰落之后,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形式,但是这种传统在当代中国的造城运动中又找到了经济上的支撑,它与行政和资本权力为伴,颂扬政治的功能被作为美化和装饰的城市点缀功能所取代。这其实是复活了中国古代社会为了节庆、时令的需要而在城市的重要节点“扎彩应景”的传统,古代的“扎彩应景”也是装饰、点缀,强调“热闹”、“讲头”,它没有精神层面上的价值,是短暂的,但有明确的实用功能。也可以说,这类公共艺术,其实是把古代“扎彩应景”的传统“纪念碑”化了。其二,是展览和学术意义上的公共艺术,艺术家和策展人把当代艺术方式、方法与艺术的公共性结合在一起,围绕展览而推进、基本上只为展览的时间段而存在的公共艺术。比如近几年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艺术展览机构、双年展、艺术节上,以“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名义展出的一些作品。这种公共艺术,一般更强调观念和艺术价值,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也常常会使用“行为”、“参与”、“事件”等当代艺术语汇,强调实验性、学术性和当代性,有时甚至以挑战“公共性”的方式来推进公民对公共价值的思考。这类公共艺术作品,放在当代艺术展览中就是“当代艺术”、“实验艺术”,放在“公共艺术”的展览中就是“公共艺术”。可以说,这类作品是为了展览要求而被定义为“公共艺术”的实验艺术。

纪念碑化的“扎彩应景”公共艺术,与强调客户市场的设计、实用美术没有区别,从事这类创作的人可以是有一定艺术追求的艺术家、设计师,也可以是完全以赢利为目的的园林公司、装饰公司,这类作品给中国当代城市景观提供的正面价值是美化和装饰,其反面就是连形式都无法让人信服的视觉垃圾。这类作品大都是成熟风格或视觉模式的再生产,它几乎不提供任何有创造性的、批判性的价值观念。作为展览的“公共艺术”,会提倡创造性和价值观上的突破,这类公共艺术一般来说都是艺术家个体思考和创作观念的延伸。这类作品现在还特别依赖相对独立的“艺术世界”,脱离了由策展人、美术馆(或特定的展场)、媒体等形成的固定氛围,很难在当下的公共空间中持续地存在并与社区产生有益的对话。艺术家一般也更看重其作为“作品”或“事件”的相对独特的存在意义。这类公共艺术的所有优点都来自当代艺术,缺点也同样如此。尤其是当中国的当代艺术越来越被金融化、时尚化和媒体化的时候,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注意这类“公共艺术”所提供的价值对于塑造一个成长中的公民社会是否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抑或说,他们只是在一种高调的自言自语中,以公共艺术的名义不断重复完成一个个艺术个体的名利场逻辑。

显然,我们有理由对这两种公共艺术的存在现状都表示担忧。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从事公共艺术创作的主体,仍将是毕业于各种艺术类科系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我们很难脱离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语境,脱离艺术教育的现实,在大学里培养出一些与以往的艺术家完全不一样的“公共艺术家”。因此,我想或许可以在当代艺术哲学和设计哲学的语境中,寻找一些不一样的思想资源,重新审视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取向和话语路径。我想说的就是德国观念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和美国设计师、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 Papanek),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对今天的艺术和设计都有深远的影响,但他们对于公共艺术的价值仍有待我们深入发掘。

博伊斯的重要观点是“社会雕塑”。所谓“社会雕塑”就是指:“一切由人类构造、发展、创制的事物,以及一切具有生长能力并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的思想成果,它们共同从本质上造益于人类的生活。”博伊斯继承了杜尚的达达主义传统,把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抹平,把艺术引入生活,又把生活转变为艺术。但他却扬弃了达达主义者的玩世不恭,把平等、自由、奴役、社会不公和物质主义对自然的破坏等传统艺术家不怎么关注的问题作为“社会雕塑”去做,力求通过艺术,批判性地建构人类未来的乌托邦。他把艺术与政治、自由、社会等大问题混融在一起,强调思想和观念的创造性,强调艺术对于社会的建构作用。总之,艺术在博伊斯那里既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里的“念珠游戏”,也不是只给社会提供美化、装饰的手艺活,而是积极主动地介入到对重要社会问题的关注中去的思维力和行动力。他的“社会雕塑”概念对当代世界的公共艺术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博伊斯在卡塞尔种的七千棵橡树(该作品全称为《七千棵橡树—城市绿化代城市统治》),哪怕是艺术观念最保守的人也会承认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博伊斯认为,长久以来,人类的城市文明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侵略和征服的基础上的。包括“园林景观”、“公园建筑”在内,人造景观本质上都体现了人类试图掌控自然法则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他的“七千棵橡树”就是要彻底反叛这个传统。他从一九八一年开始筹划,经过和卡塞尔市民和市政官员的不断沟通获得支持,从一九八二年三月十五日开始正式实施该项目。很快,七千块象征着原始能量,象征着历史和过去的玄武岩被运到了卡塞尔市内的弗里德里希广场。一九八一年三月十六日,他在弗里德里希博物馆入口处的草坪上栽了第一棵寿命可达八百年、象征未来和进步的橡树。博伊斯不幸于一九八六年逝世,但是这个艺术项目的目标仍旧被人们坚持了下来。一年多之后,一九八七年六月二日,人们种下第七千棵橡树。作为“社会雕塑”的“七千棵橡树”,作品的最终完成,成为献给卡塞尔市的一份厚礼,也成为该市各市政部门和普通市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存环境的永久记忆。

之所以说博伊斯的“七千棵橡树”是当代公共艺术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我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是敏感的、宏伟的问题意识。作为德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博伊斯所关注的是关系人类生存和未来的大问题,这需要艺术家有大智、大爱,有非凡的洞见和勇气。其次,他采用了激进的艺术方式。尤为重要的,就是广泛地发动民众参与艺术的创作过程,把当地居民的看法意见和日常情感融入到艺术的创作过程中,因为最终这个作品毕竟是在当地居民的家门口,必须得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民众也是艺术的创作者,而不只是艺术的被动接受者。这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当代建筑和设计思想中越来越强调用户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是相通的。

作为“二战”后最重要的设计理论家之一,维克多·帕帕奈克是可持续设计、通用设计、社会设计和责任设计运动的先驱。他有两本著作,对当代的设计理论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是《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人类生态与社会变革》,该书一九七零年首版于瑞典,包括中文版在内,迄今已被翻译成二十四种语言,被称为“责任设计运动的圣经”。一九九五年,帕帕奈克出版了他最后一部重要著作《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此书可以说是《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的“绿色版”,继续对设计伦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世界的生存状况与设计、设计的精神与设计的未来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可谓集其晚年思考之大成,在西方的设计界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帕帕奈克一生坚持设计的平民政治,强调设计的伦理和精神价值,强调对历史和自然的谦卑和敬畏,认为设计师必须担负起他对人类的生存状况和未来所负有的社会责任。这些设计观念虽然是在四十多年前提出来的,但许多问题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当然,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思维方式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帕帕奈克强调脚踏实地的设计研究,强调科学、理性和系统思维的价值,博伊斯则强调顿悟超越,擅长萨满式的、碎片化的思考(尽管他的思维和实践也有一以贯之的完整性)。博伊斯令人费解的行为艺术可能是帕帕奈克所厌恶的。但是,作为同龄人,他们的思想都成熟于六十年代,观念上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博伊斯说“人人都是艺术家”,帕帕奈克则说“人人都是设计师”,他们都反对形式主义,强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介入,关注物质主义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的灾难,都强调艺术或设计实践中的客体参与,强调艺术及行为的平民政治和人道主义关怀,强调艺术或设计的伦理和精神价值。尤其是在环境问题上,他们的见解可谓高度一致。比如,博伊斯在一九七九年的一次谈话中曾公开表示:

伟大艺术的标志是它完全没有自我彰显的意志,而是完全地融入,甚至是消失在自然造化之中。

十多年后,帕帕奈克在《绿色律令》中谈到设计师的工作时也说:

我们必须得解决在暂时和持续、短暂和永久之间似乎存在的矛盾。如果我们整体地观察这些表面看相反的事物,我们很快就会意识到,任何房屋或建筑,任何工具、物品或人工制品不过都是永无止息的发展长河中短暂的插曲而已。

显然,帕帕奈克的这个设计观点与博伊斯的艺术观点不谋而合。这种类似于中国文化中所讲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道家哲学,与后来美国设计师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 McDonough)和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加特(Michael Braungart)提出的“从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的循环设计概念也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

相较而言,当代中国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仍旧深陷于消费主义和市场的逐利生存法则中不能自拔,与自然、社会和文化责任形同路人。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似乎已经或正在渴望变成金融衍生品,无论是新潮、革命、批判还是艳俗,如今都变成了生意。放眼望去,它们之中究竟有多少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历史文脉息息相通,又有多少能够与我们生存在其中的这个“真实的世界”有切肤之痛的关联?中国未来的“公共艺术”如果仍旧把价值追求建立在这两者之上,将很难提出对艺术与社会真正有意义、有突破性的议题。当然,中国当代公共艺术思维力的迟滞和幼稚,也与大的思想环境有关系:主流话语过于强大,相比之下,边缘的、民间的思想尽管活力充沛,创造性和前瞻性却显得严重不足,且缺乏支持。如果科斯(Ronald H. Coase)所强调的开放、自由的思想市场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真的会出现,包括公共艺术在内,艺术的未来或许才真会有所改观。

事实上,公共艺术恰恰处在设计与艺术之间,它一方面应该在设计的消费属性和工具理性之外强调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另一方面,公共艺术又应该为大写的“艺术自由”提供一种限度,这种限度就是以理性、开明、健康的公民社会的成长为旨归。我认为,当代中国的公共艺术,无论是作为“艺术”还是作为“设计”,可以从博伊斯和帕帕奈克的这些具有原创性、且彼此具有共通性的思想观念中得到一些启发。尤其重要的是对更加人道的、生态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对社会议题的思维力和行动力,以及面对“真实世界”的公共精神和责任伦理。在我看来,这些启示有可能也应该成为中国未来公共艺术实践和批评的一种新的价值起点。

(《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王璜生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二零一三年版;《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人类生态与社会变革》,维克多·帕帕奈克著,周博译,中信出版社二零一三年版;《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维克多·帕帕奈克著,周博、赵炎译,中信出版社二零一三年版)

节庆会展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会展旅游是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是一种新颖、时尚的旅游方式和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旅游产品。根据会展旅游的概念和国内发展现状,对中小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即加强区域合作,完善行业管理体制,加强宣传促销,重视人才培养,确定发展目标等,以期为会展旅游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旅游产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中小城市会展旅游策略

一、中小城市会展旅游概述

(一)中小城市的概念

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发展理论,城市从规模体系上总体分为五个类别,也就是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巨型城市。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2010年《中小城市绿皮书》对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提出了新标准。中小城市绿皮书指出,中小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在我国建制市中,中小城市占建制市总数的8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城市发展迅猛,数量增长速度快于大城市。为此,绿皮书依据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提出的全新划分标准为: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其中,中小城市数目已达2160个,56%的地级以上城市为中小城市。

(二)会展旅游的含义

目前学术界对于会展旅游的内涵尚且没有一个让各方均满意和认可的结论,总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产业的角度进行阐释的,认为开展会展活动主要是各个城市的旅游行业的组成部分,各种形式的会展活动包括会议、展览等等都被视为是旅游产业的必然组成部分。[1]另有学者认为,国际上通行的所谓的会展旅游包括奖励旅游、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三部分,三部分的实质都是通过会展招揽游客刺激当地的旅游业,增长当地的旅游经济,实现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二是认为旅游业涉及会展活动的行为就是会展旅游,即国际上认为的会展旅游即MICE,应该涵盖诸多会展活动,包括文化展览、体育赛事活动、科学技术展览、贸易博览活动等等。

综合以上学者对会展旅游的界定,可以看出会展旅游具有以下内涵:

1新颖性。会展旅游并不是传统旅游行业,而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增多,不同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逐渐加深的结果。

2异地流动性。会展旅游的服务对象很少是本地居民,本地居民参与会展旅游的人数较少,而更多的是异地旅游人口的流动性,因此在旅游服务的理念上需要从传统旅游业向会展旅游业进行相应的转变。

3相互性。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但绝不是简单的等同或包容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会展旅游的内含和定义应该形成以下共识,即会展旅游是涵盖广泛的、具有以某种主题为特色的专门性的旅游产品,会议展览是该项旅游的主要吸引游客的特色,会展旅游是借助会议展览这一机遇作为契机来吸引各地的游客前往旅游目的地进行业务谈判、交流沟通以及前往旅游景点游览参观,同时拉动由此产生的饮食行业、住宿行业、交通行业、购物行业和娱乐行业等共同增长,以促进会展举办城市的综合发展,从而促进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会展旅游的特点及其规律

综上所述,本文从狭义的角度,将会展旅游的产业特点和规律可以归纳为四点:

1会展旅游是旅游业必然出现的新的旅游活动方式。会展旅游的特有特点就是其将传统旅游行业和商业贸易活动联系了起来,使之有了联系性。

2会展旅游并不是单纯的会展业和旅游业的结合,而是会展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的旅游业在寻求更高突破点的过程中进行结合的产物。

3会展活动往往具有时间的特定性,地点的特定性和主体的单一性和鲜明性等特征,且会展作为市场营销的一部分,其目标客户也具有明确性。

二、中小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

目前我国会展旅游发展较好的仍然是北京、上海、天津等一线大城市,中小城市相对来说优势較少,劣势较多,因此,需要分析我国中小城市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劣势。

(一)优势(Strength)分析

1产业优势

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产业化均得到了发展,我国中小城市在这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在借助国内良好政策的同时,积极引入资金和先进科技,抓住发展机遇,在探索本地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走出了极具特色的产业和优势性产业,在相关领域内取得了在国内领先的成绩,有的甚至吸引了很多国外商业机构的注目。

2旅游资源和环境优势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城市已经利用自身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带动本地的旅游业的发展,以此刺激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山东省会济南市为例,目前济南市最为主要的旅游景点有以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等为代表的大大小小七十二眼泉水,另外在市郊还有诸如四门塔、龙山文化城子崖遗址、齐烟九点、灵岩寺、百脉泉、九如山、红叶谷森林公园、跑马岭自然风景区、金象山滑雪场等等。除此之外,济南市投入巨资打造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的会展中心,济南还在为会展旅游打造相关的配套旅游设施,着力打造完备的集会展商贸、城市观光休闲、娱乐休假、消费旅游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会展旅游产业。

(二)劣势(Weakness)分析

1中小城市会展基础建设落后,影响会展旅游的发展

整体上看,中小城市的基础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与会展旅游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4]目前中小城市的旅游科技尚不成熟,处在初始阶段,还没有起到推动会展旅游发展的应有作用。

2中小城市距离会展旅游辐射区较远,影响会展旅游的发展

中小城市发展会展旅游还存在以下的劣势:中小城市尤其是中西部的城市,很难享受到一线大型城市会展旅游带来的辐射作用。同时这些中小城市拥有的行政资源处于明显的劣势,不具备经济协作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三)机会(Opportunity)分析

正是因为发展会展旅游及其附属机构和设施,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通讯设施的改建和扩建,更可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缩短中小城市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的时间和空间距离,目前已引起各中小城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中小城市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会展旅游业的发展。随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大成熟会展旅游经济带向边缘扩大趋势的加强,许多大城市的会展公司正逐渐重视周边中小城市会展市场的开发,中小城市可抓住转移的机遇,借势发展。

(四)威胁(Threat)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城市会展旅游的威胁主要来自国内和国外的大型成熟会展旅游城市的竞争。

1国外会展公司给我国会展旅游带来冲击

在我国目前的会展行业市场中,已经涌入了很多的国外大型的展览公司。因此在我国会展旅游产业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如何使我国中小城市顺利挑战国际成熟的城市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2成熟的会展城市旅游给中小城市会展旅游带来冲击

源于国内成熟会展城市会展竞争的压力,各大旅游城市为开展会展旅游活动,竞争十分激烈。作为我国五大会展中心的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和成都,无论在展馆水平、办展质量,还是知名度上都要远远高于一般的中小城市。中小城市还会受到来自周边邻近的比较成熟的会展城市的种种冲击,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根据SWOT分析,对会展旅游的策略

(一)大力发展城市基础硬件设施

针对会展旅游活动的需要,改进和提高城市软硬件设施功能,营造城市会展旅游支持系统,这是提高会展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中小城市需要综合全局,适时的发展宾馆酒店行业,使城市的接待容纳能力适度地满足会展旅游业的需求。

(二)充分开发中小城市的旅游特色

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要与其他一线旅游城市竞争必须要在特色上下功夫。把特色旅游资源培育转化为特色旅游景点,是中小城市发展旅游业的重点。

(三)极力培养中小城市會展旅游业的软件人才

因此应当通过当地的高等院校的旅游院系、会展旅游行业的领军企业、相关的政府主管部门联合进行投入,大力培养会展旅游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形成人才涌现机制。对于工作业绩突出者,还可邀请他们到其他企业传授经验,从而提高广大中小城市会展旅游业的策划、服务、管理和现场操作水平,共同提升整体素质。[7]

(四)全力加大中小城市会展旅游宣传力度

对于我国的中小城市而言,为了让本地的会展旅游能够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必须加大投入进行宣传,积极投入到会展旅游的竞争中去。

(五)创新特色会展旅游产品

我国广大中小城市要打造特色旅游资源,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依托旅游、文化、生态、物产四大优势资源,加快旅游城市、文化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中小城市必须在朝着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的三大目标迈进的同时,在此基础上,用创新思维开发富有特色的会展旅游产品,在会展旅游建设方面争取显著成效。

(六)正确定位政府管理

会展旅游要想形成市场经济下的产业,就应摒弃靠拼政府主办层次、靠拼使用行政资源多少来谋求项目发展的“推手”,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产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明确自身的责任、主导的层次和参与的程度,最终发展到像新加坡政府那样在会展旅游经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服务,以此推动会展旅游向独立产业的发展。

(七)以产业为依托实施比较优势战略

我国许多中小城市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建立和发展了本地的特色和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在区域内和国内占据着领先地位,有的在国际上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如东莞、义乌等城市会展经济的发展就基本是以产业为依托的。

(八)会展、旅游有机结合

作为会展旅游形式的基础,会展业和旅游业之间有着一种天然耦合的关系,旅游业是会展业的条件相关产业,会展业是旅游业的动力相关产业。没有会展就没有会展旅游,没有旅游业也无法更好地开展会展活动,只有二者充分的互动、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形成会展旅游这一新的旅游形式。因此,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会展业与旅游业合作机制,使两者仅早、尽快有机配合、协调发展。

(九)加强区域合作

我国目前已形成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西部”五个会展旅游经济产业带,中小城市在有效地借用区域内会展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交通优势等促进本地会展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中小城市之间的合作,建立城市间会展合作组织,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找准各自的定位,避免重复办展,恶性竞争,造成资源和市场的浪费。

四、结语

我国会展旅游业的起步较晚,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总量还比较小,但发展很快。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小城市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认识会展旅游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产业、政策等优势,优化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把会展旅游培育成一个综合发展的产业,会展旅游就能真正成为“城市的面包”、“经济的推助器”。

参考文献:

[1]周春发苏州会展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2001,(5)

[2]陈学春,叶娅丽我国会展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卞显红,黄震方关于发展会展旅游的初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1,(4)

[4]王春雷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5]郑凌燕宁波会展旅游的SWOT分析[J]三江论坛2007,(11)

[6]杨佩群汕头市会展旅游SWOT分析与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

[7]陈民利义乌会展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6,(9)

[8]董莉济南抢来俩“国字号”展会[N]济南时报,2012-10-13

[9]徐尔浅谈会展旅游的开发与发展[J]管理与财富2009,(3)

[10]梁燕,胡兴报中小城市会展旅游发展初探[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7)

[11]张清河会展旅游[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节庆会展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展营销;营销策略;宣传营销

1现阶段会展活动中的营销策略

1.1市场分析策略

众所周知,企业之所以参加会展营销活动,主要原因是为了集中销售自家产品或者服务。因此,对于企业营销而言,最为重要的自然是市场分析,一个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效营销活动才能达到其应有效果,同行业的竞争中,极具目标性的市场策略,往往会使企业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取得极高的销售额。市场分析策略正是现阶段会展营销活动中常见的营销策略之一。

1.2价格策略

無论哪一种营销方式,价格策略都是必不可少的武器,一个适应产品、适应消费者的营销价格才能打破销售僵局,取得有效的销售成果。特别是处于种类繁多、人数众多的会展营销活动,没有一个良好的价值策略,消费者根本不会注意到其产品。此时我们可以采取:产品价格尾数是99或98,使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价格较低的感觉;或是随机赠送小礼品,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等。总体而言,是要打破消费者内心的消费价格底线,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

1.3宣传策略

价格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属于一种宣传策略,正确有效的宣传策略对于整体销售额的影响不言而喻,首先它可以充分吸引消费者兴趣,借机大产品知名度,因此在会展营销活动中,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几种具体的销售策略。例如,名人代销,借助公众人物的名人效应来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从兴趣引发消费活动,从而进一步认识具体产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许多该类活动中存在着,单纯追求明星效应功能忽略产品本身,消费者无法充分认识到产品价值所在,达不到产品营销目的的现状。

2会展活动营销策略优化

2.1市场分析应注重发展

会展营销活动过程不同于一般的营销活动,此时企业所面对的市场环境是极为固定的,当很多企业依旧采用优、劣势分析法对其进行市场分析时,往往也是一个极为固定的市场调研结果,由此可知,无论如何我们所要采用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要切实针对会展营销活动这一固定市场的。但是,企业参与会展营销活动从来不只是为了单纯销售商品而已,它们往往还抱有寻找独特的商机这一活动目的,这就需要在此过程中寻找可开拓的市场和合适的经营伙伴。因此,我们建议企业可以适当放弃小范围内进行“竞争”的市场分析策略,提前对会展营销活动所在城市、共同参展的同类企业和可能提供经营帮助的企业进行详细的调查的基础上,以一个整体的、发展的、进步的角度进行有效的市场分析。例如,在生物技术成果展销会上,企业如果能够应该切实做到对会展所在城市的当前生物技术的发展市场进行分析探究、从而其发现对会展感兴趣的其他企业对于生物技术的认识和运用,以新型的技术打破传统认知,给予其他企业技术进步的帮助,并且根据这些具体信息进行准确的市场分析,从而得到企业可能得到的额外发展资源,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2价格策略应以退为进

会展营销活动中最常被采用的价格策略一般带有两个特点:一是产品定价过程中往往忽视产品本身质量如何,一味追求与市场同类型产品保持价格上的持平,借以来保证产品的销售数量;二是企业所推出的产品都惯于以各种赠品为噱头,填补产品实际价值和规定价格之间的差异,借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为名满足自身产品的销售数额。这种看似可以实现会展营销活动目的价格策略,一方面,会使得部分专注创新和主攻质量的商家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效益而降低其研究热情,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在整个行业的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当消费者消费热情散去后,发现了产品的本来面目与所谓价格严重不符,会使得消费者心中的商家地位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企业信誉。要想规避这些价格策略暴露的问题,企业应该采取以退为进的价格策略,使得整个销售过程可以充分保证企业利润,避免产品的价格过度虚高,保证实际价格与产品真实价值相符,切实维护企业信誉。此外,针对营销过程中的赠品问题,企业应该保证赠品与产品价值相适应、相对等,例如,手机产品的赠品可以是手机充电器、电池、支架等,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的同时,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迎新,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社会认可度。

2.3宣传策略应注意细节

会展营销活动的初期成本大都被企业选择大比例投在对产品的宣传上,面面俱全的大幅度宣传一瞬间固然可以引得消费者眼前一亮,然而,单纯的外在宣传使得消费者对于具体产品严重缺乏全面细致的认识了解,甚至会出现通过宣传造成的产品“曲解”,若是使用过程中产品无法满足消费者在广告宣传中自我想象出的具体功效,企业的信誉就会严重受损。因此,各个参与会展企业应该在会展营销过程中注意广告宣传中的小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要切实考虑消费者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转换产品宣传思路。例如,当对小家电进行宣传时,可以对不正当的操作方法进行指明分析,使消费者充分体会到产品真实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诸多问题,使之与同类产品进行合理比较,得以认识到产品各种使用方法下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注意到产品本身的特点和质量。真实有效的宣传手段较之单纯放大产品优势的宣传手法,更可以使消费者提高对于产品的信任度,增强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3会展活动营销策略优化效果

无论企业从发展的角度制定市场策略使得企业避免会展营销活动中的直面竞争,切实深入市场探索长远发展之路也好;还是采用以退为进的价格策略和重视细节的宣传策略,有效缩减企业在会展营销活动中的各种不必要成本,真正急消费者所需,有效提升企业社会信誉度。整体而言,单纯从销售数量这一主要目的而言,效果是斐然的,即使考虑各个方面,会展活动营销策略优化的效果是极为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普及推广。

4结论

综上所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策略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什么情况什么方式,对其现状进行准确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是最简单最实用的方式之一,希望可以为当前会展营销活动中产品的具体销售起到帮助。

参考文献:

[1]高静.论会展营销策略[J].科学时代,2013(8).

[2]王丽,王慧凌.会展的营销战略地位及营销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3(25):88-89.

[3]吴雨桐.浅析我国会展型酒店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中国商贸,2014(15):185-186.

[4]梁妍妍.从区域经济发展论广西会展业的营销与传播策略[J].商业时代,2014(3):144-145.

节庆会展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迅速发展,展会数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递增,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有着天然的偶合关系。会展旅游具有影响力大、消费档次高、停留时间长、季节性弱等特点,使其成为城市旅游中极受关注的一个领域。文章分析了泉州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探讨泉州会展旅游的开发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泉州会展旅游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会展旅游 现状 发展策略 泉州

会展旅游,是指通过组织会议、展览、交易、节庆等相关的团体性行为而使参加者进行一系列消费性活动的综合旅游服务形式。包括商务、学术交流、体育文化盛事、产品交易和博览会等类型。会展业的兴起是近现代经济贸易活动蓬勃发展和人类交往急剧增多的产物,尤其是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以及社会生产精细化和协同化的加强,会展旅游不仅时兴,而且还日趋朝着国际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方向迈进,举行的次数日渐频繁,其规模与影响亦不断扩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引人注目,受到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泉州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会展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泉州会展旅游现状概述

泉州会展业的发展始于1996年泉州展览城建成之后,这个仅次于厦门市“98投洽会”主场的展览城,使泉州展会、展业系统化和规范化。自1998年以来,泉州市成功举办了1998年国内旅游交易会、第39届全国教学仪器设备展示会等50多个大中型综合及专业性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除了“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和“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外,2009年以来,泉州市已成功举办多场区域性博览会或交易会,如2009年春节年货交易会、海峡两岸佛教用品及工艺品暨素食健康博览会、第三届品牌万里行博览会等,有效拓展了市场空间,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近10年来,泉州市通过“网博会”、“鞋博会”、“海博会”等大型会展,累计实现订货成交额超过1000多亿元。

与此同时,泉州市所辖各县(区、市)各种专业展城相继问世:晋江SM广场、石狮德辉广场、石狮服装城、安溪茶都、磁灶陶瓷城、南安建材城、惠安石艺馆等。大规模展馆硬件建设推动了泉州市会展行业的发展和市场成熟。泉州名优特新产品网上博览会、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茶文化节等大型会展的成功举办,为打造泉州会展业新形象奠定了基础,为泉州市企业创造品牌产品立下汗马功劳,增强了外界对泉州产品的了解和认识,极大地拓宽了市场。2008年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农民运动会是农运会创办以来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届,提高了泉州知名度,扩大泉州影响力。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泉州市都会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以庆祝这个具有传统意义的佳节,如泉州海丝文化节、南音大会唱、闽南文化节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佳宾参加。

二、泉州会展旅游存在的问题

尽管泉州会展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却显得不同步、不协调。泉州的会展业由于地域、软环境等限制因素,一直存在规模小、专业性弱、特色不足等问题,这导致会展业在泉州难以形成足够的规模和集约效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宣传促销力度不够。举办一个会展要想吸引参展商或是观众,宣传促销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目前,国内会展旅游产品的竞争非常激烈,都在加大促销力度,以争取占据更广阔的市场空间。虽然泉州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还不算太迟,但是对会展旅游市场的宣传促销却明显投入不足。从近年展会举办情况来看,宣传促销力度虽然在逐渐加大,但也大都是集中在展会期间或是展览前期,缺乏长期的投入和连续性的操作。

2.举办国际大型会展的次数少。目前在泉州举办的会展中除“晋江鞋博会”、“全国陶瓷建材(晋江)博览会”“南安建材经贸洽谈会”等少数展会在国内外会展中脱颖而出外,其他的多为只有几百个展位的中小型会展。第一届“99商品交易会”热闹而火爆的场面,至今还深深地恪在泉州人的记忆里,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定位等原因,随后的几届商交会,外地厂商来泉州参展的越来越少,而本地较为知名的企业也很少参加展会,商交会成了一些小商店库存产品的打折销售场所,最后于2001年不得不停止已经连续举办五届的“99商交会”,原定的分流厦门“98贸洽会”的目标并没能如愿实现。

3.专业场馆和会展人才的质量有待改善。会展中心是开展会展旅游的载体,会展旅游对会展设施的高标准和多功能性的要求说明,会展不是一般宾馆酒店所能承担和胜任的。国外许多大城市的会展中心,一般是集会议、展览、住宿、餐饮、商务、娱乐、购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会展中心。泉州虽然举办过一些会展,但泉州的会展场馆主要为展览、交易会提供展位,场馆设施不配套、场展面积狭小等问题突现,没有专业化规模公司,更缺乏一支高素质的会展队伍。与其他“会展经济”发达地区比较,泉州与国际、国内交流不多,承办展览活动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

人才是办好展会的软件条件。但泉州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现在操作会展的人员大多数是别的行业转过来的,专业技能低,对会展业的相关理论研究太少,市场运作能力相对薄弱,尤其缺少高等教育类的会展专业人才。目前泉州三个本科院校都未开设相关的会展专业,仅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开设广告设计与制作(会展与广告方向)专业。人才短缺成为发展会展旅游的一个瓶颈。从会展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会展产业的发展与会展人才息息相关,特别是在会展经济市场化的背景下,其迅猛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的高端管理人才与一线会展人才。

4.周边地区城市的竞争压力大。单从福建本省来讲,泉州市就面临着厦门、福州、漳州这几个城市的竞争。厦门的会展旅游发达,举办过多个大型国际、国内会展,“98洽谈会”及“国际马拉松比赛”的举办已成为厦门会展业的标志。将泉州较大型的会展如晋江鞋博会与厦门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相比较,无论规模还是成交额上都相差甚远。漳州每年举办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也极具特色,据不完全统计,前十届花博会,游客总量达370万人次,来自国内外的团体客商720多个,企业7500多家,其中台商6600多人,外商4800多人。花博会的巨大效应给漳州旅游业等其他产业也带来积极的影响。福州作为福建省的省会也在大力发展会展旅游,有着独特的优势。如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历经10年的发展已成为两岸有关方面联手合作、规模最大的经贸会展之一,成为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的重要平台和对台经贸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窗口。据统计,10年间,海交会合同利用外资达100多亿美元,接待参展客户和观众100多万人次,1000多个重点外商投资项目建成投产。三个周边城市会展旅游的发展都对泉州会展业构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

5.与旅游行业之间还缺乏有机的协调。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配合而形成的产业。但目前泉州市的会展业与旅游业之间还缺乏有机的协调。泉州市会展业还没有真正实行归口管理,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参与甚少,会展活动所带来的收益结构不平衡。多数人把会展活动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商业活动、文化交流或者政治接待,因而常常只重视会议或展览活动本身,而没有将其与旅游活动相联系。而且泉州市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旅游企业的集团化、网络化程度低、经营分散,缺乏与会展业的横向联合,旅游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弱,导致了无法承接大型展会的接待和组织工作。这势必影响泉州会展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泉州会展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1.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著名侨乡”等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48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特产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同时泉州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泉州十八景”包括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有最早的伊斯兰清净寺、世界仅存的摩尼教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岩、千年古刹开元寺和东西塔、“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清源山及“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的洛阳桥等,为泉州发展会展旅游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基础,对国内外会展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强劲的经济实力。会展业发达的国家或城市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泉州的经济实力不论是从福建省还是全国来说,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全市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于1996年、2004年、2006年突破1000美元、2000美元、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分别于2000年、2003年、2007年突破5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全市所有县(市)多年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连续多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市)。泉州市拥有中国鞋都、中国瓷都、中国石雕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中国休闲服装名城、中国建筑之乡、中国建材之乡、中国雕刻之乡、中国工艺陶瓷之乡、中国树脂工艺之乡、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中国藤铁工艺之乡、中国龙眼之乡、中国芦柑之乡等多个国家级和区域性品牌,成为举国闻名的“品牌之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发展速度的加快,为泉州会展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泉州籍华侨华人总数达750.93万人,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地区,90%分布在东南亚。泉籍华侨、华人在100万人以上的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在10万人以上的有新加坡、泰国、缅甸、越南、美国、加拿大。旅居我国港澳地区的泉籍乡亲有77万多人,其中香港69.42万人、澳门5.85万人。在我国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3920km,公路网密度居全省首位。国道324线穿过泉州;福厦高速公路、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通车里程达215km;泉州市环城高速公路在建中。漳泉肖铁路1997年建成,目前拟进行改扩建;福厦铁路2009年年底已通车;泉州晋江机场是国务院批准的航空一类口岸,每周进出港航班已达260班次,目前正准备扩建。全市现有港口码头67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3个,拥有一类口岸2个、对外开放作业区6个。一个较为完善的海陆空旅游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交通条件的改善,使泉州发展会展旅游优势更加明显。

4.较强的城市吸引力。一个城市要想举办会展旅游,首先应该拥有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会展活动需要选择城市,因为只有那些能够给会展提供充足、有效支持的城市才能获得主办方的青眯,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气。近年来,泉州政府和旅游部门大力配合,通过对现有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开发,提炼出了城市主题形象,从研究泉州的特色文化着手,着力打造旅游品牌,开发特色旅游线路,搞区域旅游合作和旅游节庆策划,极大地提高了泉州城市旅游的知名度。泉州曾获得国际花园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十大和谐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市民最满意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中国品牌之都等称号和荣誉。平均每年旅游总收入127.0214亿元,接待国内游客1189.9万人次,境外游客74.16万人次。

5.具备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截止到2009年,泉州市有泉州酒店,晋江宝龙大酒店两家五星级酒店,规模、设施、装修、设备具有国际水平;有25家四星级酒店、48家三星级的酒店;有旅行社88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全方位、档次齐全的旅游接待网络;如晋江宝龙酒店大型会议室可容纳1100人、中型会议室可容纳150人、小型会议室可容纳25-30人。悦华酒店设有3间多功能厅及一个可容纳500人的国际会议厅,配备先进的多媒体会议设施设备,满足宾客不同商务需求;另有640m2华庭宴会厅,可同时接待360人大型宴会。

四、泉州会展旅游的发展对策

1.加强宣传促销,树立会展旅游产品形象。国际会展旅游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对这一市场的宣传促销,会展旅游组织者选择会展旅游地的行为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受到相当多的可变因素的影响。要想成为会展旅游组织者选址决策过程中要考虑的举办地,会展旅游地必须花大量的费用来向会展决策者们宣传促销,才有可能被纳入会展组织者的考虑范畴。因而泉州应加强会展旅游调研和推销工作,以与其他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为突破口,重点培育旅游核心市场。同时泉州市旅游局应致力于泉州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与推广,去赢得一些有影响力的会展举办权。一是开专业展销会,提供产销双方见面的机会,通过与参展客商面谈、发放邀请函和推介函等形式进行宣传推介;二是印刷专题宣传品和会展旅游宣传手册,通过平面媒体以及东南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和福州电视台等电视媒体宣传、刊登商交会广告及新闻,;三是在因特网上增加相应的专题网页,更新会展网站,重新设计网页版面,丰富充实网站内容,及时报道会展筹备进展情况;四是开展路演活动。

2.提升会展的品牌效应。泉州会展旅游虽有“海博会”“鞋博会”这样有一定影响的高规格展会,但多数会展国际水平低、知名度不够。因此,一方面除继续加强“中国南安建材经贸洽谈会”“全国(晋江)陶瓷博览会”等品牌展会,使之不断扩大展会规模,增加内外客商,改善展会管理,突出个性特色,取得更多的实效外,还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把那些雷同的小规模会展通过合并或者与外地同行联合办展等方式逐步做大做强,提升中小展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福建省经委2006年发布的《2006—2015年福建省会展业发展规划》,把泉州市列为福建省重要的专业会展品牌区。规划中提出泉州可以利用鞋服、工艺、建材、茶叶等优势产业,重点发展轻纺产品、机械建材产品与农林产品三大专业会展,成为福建省最为重要的专业会展品牌区。在会展主要形式方面,泉州市举办的“福建省网上投资贸易洽谈会”也被规划为网上虚拟会展的重点。

3.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会展旅游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服务素质的竞争,而服务素质竞争的最高阶段是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的竞争,而这些的成败又均取决于人。因此,人才是会展业发展的保证。目前,泉州会展旅游的人才缺口很大。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在市场中建立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基地,或与各大高校合作办学,促进产学研合作,以培养具有多才能而且又有会展专长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聘请专业人士对现有人员加强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管理水平;另外,政府可通过优惠政策,提高待遇,以此吸引外地专业人才来泉州发展;最后各个高校应开办会展相关专业或会展管理方向的课程,期望能形成泉州市会展旅游人才良性培养结构,为会展业提供优秀的会展人才。

4.整合协调发展战略。从泉州会展业本身看,会展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旅游服务形式,涉及交通、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会展活动的举办,必须注重与其他相关单位的协调合作与配合,这既有利于会展本身发展,而且能明显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外部环境看,泉州发展会展旅游也必须加强与厦门、广州、杭州等周边会展较发达城市的合作。比如,广州的“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总类齐全、到会客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这一盛会也将给泉州的会展旅游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应注重吸引“广交会”大量人流分流到泉州;另外2008年举办的海峡两岸(泉州)农产品采购订货会作为厦门“98投洽会”分会场,其知名度和参展规模也在逐年提升,将吸引越来越多专业客商前来参加及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泉州在办展方面要与其他会展业较发达的城市错位发展,泉州会展应与地方块状经济相结合,依托服装、建材、工艺等行业优势,创办专业特色明显的展会,增强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5.完善设施,为发展会展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把会展活动和旅游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方式,既要求有发达的举办会展活动的物质条件,又要求有良好的旅游吸引力。如前所举,泉州在经济、信息、科技、文化等方面拥有综合优势,会展旅游也已初具规模,但离全国会展中心、国际会展中心还有较大差距。鉴于此泉州应立足长远。首先要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会展设施,包括配备同声翻译系统、图文传输系统和网络会展系统;二要合理界定会展场馆规模,避免小而散,走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道路;三要着力改善城市形象和完善旅游接待条件。尤其是要改善泉州的交通状况及城市卫生情况,建立一个和谐而有序的旅游环境。另外各酒店宾馆应加强对会议展览设施设备的建设,使其充分具备开展不同规模的会议展览的硬件、软件。

参考文献:

1.卞显红,黄震方.发展南京会展旅游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1(08)

2.黄骥.海南发展会展旅游刍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3.郭文治.泉州会展业从火爆走向滑波(展会透视)[J].市场报,2002(12)

4.何金.泉州会展业期待提升层次[N].国际商报,2005.09.28

5.谭春霞,蒋自然.金华市会展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8(12)

6.萧镇平,廖明生,杨清竹.花博会:两岸聚花都品花香洽商机[N].海峡都市报,2009.11.19

7.李云霞,会展业与会展旅游市场开发[J].学术探索,2003

8.伍卓.长沙会展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A].湖南社会科学,2007

9.娄世娣.会展旅游发展问题分析——以郑州市为例[A].经济经纬,2005(134)

(作者单位:林苏,厦门工商旅游学校福建厦门361000;许晶晶,泉州师范学院 福建泉州362000)(责编:贾伟)

节庆会展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 要:品牌定位是指中小企业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明确、符合消费者需求、与竞争对手的品牌有区别的品牌形象,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提高经济效益。本文对中小企业的品牌特点与定位进行分析,提出中小企业品牌定位的差异化、个性化策略,从而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品牌定位;中小企业;特点;差异化;个性化;策略

品牌定位是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小企业创建品牌的重要保障。随着中小企业不断增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特多数中小企业都缺乏品牌战略规划,尤其是品牌定位,对品牌定位的战略规划未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打造的品牌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不具有个性、鲜明的特点,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因此,提出中小企业的品牌定位差异化、个性化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小企业的品牌特点

当企业处于转型期时,通常情况下,中小企业品牌都处于品牌创建阶段,这个时候企业的品牌具有市场影响小,市场能力弱、规模小的特点,若中小企业建设体制灵活的企业品牌,并分析市场的特色,从而打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品牌。由于转型期的中小企业品牌市场规模小,虽然企业在品牌推广、建设方面投入资金较少,但是,企业存在品牌市场意识及市场知名度的问题,因此,寻找准确有效的市场切入点,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二、中小企业的品牌定位分析

准确有效的品牌定位,并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品牌的推广,不仅让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有一定的认知度,也是产品认知转化为品牌认知,从而达到中小企业品牌定位的目的,准确、有效的品牌定位,才能为消费者提供准确的品牌信息,在市场竞争中,能形成差异化、个性化的品牌形象,使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占有有利位置。因此,准确有效的品牌定位是找准市场切入、企业品牌经营的重要前提,其可以在市场发展中起着向导作用。另外,良好的品牌定位是传播企业品牌理念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加强企业品牌在市场消费者心理的认知度。在定位中小企业的品牌时,应参考大型企业的品牌定位策略,使企业品牌更细化、在市场竞争中更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使消费者在市场品牌信息中更容易识别该企业的品牌信息,提高企业的品牌忠诚度,除此之外,细分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品牌定位,不仅有利于品牌在众多市场营销中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也有利于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企业品牌更符合地域特色,人文特点。

三、中小企业品牌定位策略

1.中小企业品牌行为在市场竞争中的差异化策略

中小企业品牌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市场细分获得市场竞争的差异化优势,采用有效的传播途径及市场推广策略,使中小企业品牌找准准确有效的市场切入位置,使企业的产品信息能准确的传达给消费者,从而完成企业品牌定位的目的。因此,实施中小企业品牌的差异化策略,是中小企业品牌定位中最有效的策略,其依据市场消费者群体的差异化特点,从而实现品牌的差异化,包括品牌文化、价值理念、产品服务、市场消费渠道的差异化特点。中小企业品牌定位差异化主要是通过市场细分中所发现的差异化来完成品牌定位的,其通过分析市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的客观元素,例如产品风格、品牌文化个性等,从而为品牌进行定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旺旺食品品牌定位,首先通过市场细分找准品牌的家文化特色,营造家的情感氛围,从而实现品牌的差异化特色。

品牌定位是以目标市场细分为基础,对品牌在文化、差异、个性上的定位决策,成功的品牌定位,不仅可以让目标消费者群体在第一时间获得品牌信息,也使消费者具有购买倾向,使消费者认可企业品牌理念及品牌价值观。因此,中小企业对品牌定位时,应充分利用目标市场细分,从而获得准确有效的竞争优势信息,使消费者在市场营销中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以满足消费者的品质需求。

2.中小企业品牌定位在市场竞争中的个性化策略

品牌定位与品牌的个性化风格存在一定的联系,品牌个性化是品牌定位的基础之一,品牌定位也决定了企业品牌的个性化风格。在品牌形象的设计中,设计者应根据品牌定位设计出个性化的品牌产品,使企业的品牌在众多市场消费者群体中处理良好的品牌形象,使消费者认同企业的品牌文化、价值观及审美观。打造企业的知名度、忠诚度及美誉度,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品牌的市场地位。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品牌属于小众品牌、区域品牌,这样中小企业就更容易找准准确有效的品牌定位,使企业塑造品牌的个性化风格。品牌的个性化风格主要体现品牌的生命内涵及品牌个性,因此,在进行中小企业品牌定位时,应充分考虑品牌文化的价值观、外观、声音等因素,从而打造个性风格的品牌,打动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中小企业品牌的个性风格主要体现在品牌的理念口号、品牌视觉风格、品牌包装风格、品牌推广及形象等形式上,品牌的个性风格是中小企业品牌定位与品牌视觉、理念的统一表现。品牌的个性风格定位,主要是满足目标市场细分小的消费者群体,其个性风格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若企业的品牌定位缺乏准确性,则企业很难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另外,中小企业品牌定位也可以充分利用个性化的品牌命名来创达企业的个性品牌,例如跑鞋品牌新百伦“new balance”,其根据人文的关怀设计,给消费者最舒适贴近的鞋型,其具有独特的文化。

四、结束语

中小企业品牌定位是企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基础,中小企业品牌在定位时,应充分利用市场细分获得品牌定位的差异化、个性化策略,结合大型企业的品牌定位优势,寻找准确有效的市场切入位置,使企业创建符合市场消费群体的品牌形象。

参考文献:

[1]郭静.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房地产企业品牌构建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王家华.定位时代下的品牌传播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刘海洋.基于地域文化的会展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2.

[4]李加瑜.好主人宠物食品公司的品牌定位与品牌推广策略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李湘棱(1966-),女,南宁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

节庆会展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是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在探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的基础上,认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突出为“厚基础,宽专业,活岗位”。课程模式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课程教学重点应突出“夯实基础,突出应用,强化商务操作技能”的教学理念,突出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商务英语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应用型

商务英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活动日益活跃,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改变了过去专业培养目标单一,主要是培养学术型和纯语言型人才,而现在则以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外语交际能力两方面都过硬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商务活动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要求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既精通英语,又熟悉国际商务运作的复合型人才。面对日趋白热化的国际贸易活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如何适应市场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合理定位?课程设置如何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首要的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一、商务英语职业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在充分进行行业调研和劳动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这样专业培养目标才能定位合理。结合行业中职业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以及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群定位在中小型的涉外企事业单位、商贸公司以及在商务背景下与语言服务有关的岗位。学生从事的工作为外贸销售、外贸跟单、涉外饭店的管理或工作人员、涉外商务咨询、涉外商务文秘和其他涉外商贸服务工作等职业岗位。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

1.高职高专特色

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本质。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高专教育的首要任务。“实用”、“会用”就是高职教学的特色。高职高专教育突出以就业为导向,所以高职高专培养的人才的最大特点就是应用型人才。概括来说,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

2.商务英语专业特色

首先商务英语专业坚持英语本位的原则,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有较扎实的语言能力,即在培养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听说能力的培养。强调在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其次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中的职业用途英语,所以在抓学生基本语言技能时,应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商务背景下,加强商务英语交际与操作能力的培养。再次,高职商务英语又是跨学科专业,所以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既是有扎实的英语基础,又必须掌握够用的商贸知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商务知识上要求不太深,以够用为度。突出在商务情景下商务英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1.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够用的商务管理知识和行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商务操作技能,能够胜任外贸、合资企业的涉外商务,语言服务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结合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点而确定的。

2.培养规格

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规格可确立为“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够用的商务管理与熟练的商务操作技能和了解相关行业的能力。”

3.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模式应体现以“行业为先导”的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可确立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

语言交际能力是指在日常的社会生活和涉外商务活动中能用英语较熟练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商务用途英语,语言交际这一核心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学中,应适当加大专门用途的商务背景内容,以加强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是指了解一般商务概论和商务实务操作能力,商务概论应着眼于商务实务,强调商务实务操作能力。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以宽泛为目标。具备这些能力是从业者今后工作和发展的基础和平台。

行业知识与技能课程包括行业基础知识、企业核心商务技能(跟单、报关、会展管理等)、订单企业文化、订单企业品牌战略、人力资源战略、订单企业产品营销、质量检测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等相关课程。具有过硬的商务操作技能虽然不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的能力,但从本专业将来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的调查分析来看,行业知识技能是本专业学生在达到基本职业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一步延伸、扩展或提升。它既是商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纵向提升,又是其职业能力的横向扩展。

总之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才应具备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掌握够用的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这既使学生具备了从事涉外商务的语言交际能力,又拥有了相关行业的上岗能力和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的原则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语言实践,提高整体素质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其专业课程设置突出“语言交际能力+商务管理与商务操作技能+行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科学处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商务操作技能等实践环节和专业课程模式的关系,制定出合理、优化的课程体系,确保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和商务操作技能,以及够用的相关行业知识,最终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2.课程设置

为了使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国际商务活动操作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加适应行业需求,而且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必须制定出合理化的课程体系。

在制定商务英语专业“行业先导”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行业定位”为基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课程。首先细化其课程设置,确定其专业核心课程也就势在必行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阅读、商务口译。“行业先导”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包括行业英语(会展英语、饭店英语、文秘英语等行业英语)、行业基础知识(行业管理知识和行业产品,行业生产线知识等)、企业文化、企业品牌战略、企业核心商务技能(e.g. 英文跟单、英文报关、会展管理等)、企业产品营销、质量检测、产品营销和客户服务等

专业核心课实质上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要把通用英语进行选择与深化,只是把语言能力的培养放在了商务背景下进行的,这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核心课仍突出语言能力培养这一核心,侧重在商务背景下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宽泛的商务知识为主,以应用为重点,突出商务沟通能力与商务运作能力的培养。创新课程应随着国际贸易和国内行业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包容传统内容的基础上,扩大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同步。

五、结束语

高职高专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又是跨学科的专业,因此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明确,定位应合理,从而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才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课程设置才能活化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中习:试论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合理定位[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81-83

[2]石定乐:关于建立商务(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议[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77-79

[3]刘云江: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2):117-118

[4]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关于决胜小康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电缆设计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