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基本要素范文

2023-09-19

德育的基本要素范文第1篇

一、校长要将自身的一技之长转换为全校工作的长处

校长都是从教师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很多校长自身就是骨干教师, 学科带头人等。他的角色是一名校长, 但更是一名教师。校长如果没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 等于是外行领导内行, 自然就不得要领, 对全校教育教学就会瞎指挥, 产生误导, 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长足发展。校长在做校长之前都是一名好教师, 在他任的学科教学中可以说学生十分满意, 教师也很佩服。做了校长后琐事多, 责任重, 每天都有做不完的活计, 干不完的工作。校长的众多事务都是紧紧围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 再多的事务, 做为校长, 不能脱离教师的本质, 而且要把自己教学工作的长处充分发挥, 引领全校教师共同发展。校长要亲自上课、听课、评课。每学期上一个班的主要课, 以此鞭策激励全校教师认真、踏实地上好课, 主动听课, 客观评课。校长应该发挥自身教学中的一技之长, 去同化教师, 去指导教师, 为教师起到模范带头, 率先垂范的榜样作用, 这种作用的力量是无穷的, 他所起到的效应是校长用行政命令无法替代的;校长不但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较高的教研水平, 而且对全校所开设的所有学科都要不断地去研究, 去探索。听遍全校所有教师的课, 去分析、去研讨, 用自己的教学特长去指导学校薄弱学科, 青年教师的教学, 使薄弱学科逐步变为优势学科, 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第四, 校长要用自身的教学特长培养出一批学校的骨干教师,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支撑, 教育教学是很难办好的, 骨干教师的打造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教师自身素质, 学校创设条件培养是分不开的, 最重要的是校长要不失时机, 采用多种方式, 去培养本校的骨干教师, 校长要亲自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发挥出自己的一技之长, 努力打造出一批骨干教师;校长在当校长之前, 都是当过班主任的, 都是优秀的班主任。一所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对学校整体工作起着承上启下的无法替代功效, 学生的管理主要是靠班主任来实施的。校长要把自己的班主任经验, 班主任工作风格做为自己的一技之长, 去选拔好每一个班主任, 去指导好每一个班主任, 去引领全校班主任去更科学、更理性地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更好。

二、校长要以自身丰富知识层面经营好学校

做为校长, 政治理论水平不高, 政策理解能力偏低, 都会使思想和行动上失去方向, 就会缺乏清晰的工作思路和科学的决策水平。读书学习是校长的必修课, 它不仅能使人提高修养, 明辨是非, 净化心灵, 充实人生, 而且也是校长增强知识才干, 提高领导能力的主要手段。校长要有目的、有选择的去读书学习。一是读好与政治理论、政策指导相关的书, 如《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校长》等教育行业书籍, 用所学到的知识紧密结合本校工作付诸实施;二是学习并理解好各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相关文件, 做为学校发展的指南, 认真贯穿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中;三要多读一些社会、经济、自然、科学的书籍, 既要读以前的书, 更要读现代的书;校长是一个文人, 书读多了, 积累丰富了, 说话、做事就显得文气十足, 自然就能引经据典, 切中要害, 处理事务就成熟, 得心应手。

社会转型时期, 校长的角色也需要转换, 关起门来办学是一种闭关自守的, 没有发展前景的办学。需要校长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 增宽社会交往层面, 校长要与社会各阶层的人交往, 为学校发展寻找外部环境。一要经常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当地党委、政府加强沟通, 争取最大限度支持和协调, 如办学上的指导、师资上的倾斜、经费上的支持, 相关问题的协调等。要用自己对工作不懈追求的精神去感化他们,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二要与周边相关学校构建长期合作机制, 开展学校与学校之间全方位交流, 管理工作的交流, 教育教学工作的交流, 后勤服务保障的交流等, 借别人之长补己之短;三要与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多交往, 如交通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社区等, 倾听他们对学校工作的评价, 得到相关部门对学校正常运行的大力支持;四要与不同状况的学生家长多交往, 多交谈, 及时了解、反馈学生在校外家庭的生活情况, 收集众多的停息用来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

校长还应该有宽广、豁达的胸怀去面对学校的每一个教师, 每一个学生, 每一种现象。摒弃官本位意识, 淡化管束意识, 要有亲和力, 平易近人。对人要有信任感、期望感、同情心、宽容心, 要相信每一个人, 鼓励每一个人, 成就每一个人。要理解和满足教师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心理, 创造条件为教职工谋福利。表扬调子要高, 声音要响, 批评要选准时间、地点、场合, 因人而异地把握轻重, 使其有温暖感。校长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朴实的作风, 使全校师生产生一种敬佩感, 会使教师倍劲十足地去教, 会使学生发奋努力的去学, 会使学校朝气蓬勃的向前发展。

三、校长要站在学校发展的制高点上,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发展的不断加快, 每一位学校的管理者都在追求学校的进步, 学校地位的提升, 学校的发展。学校的校长每天忙忙碌碌, 在各种事务中忙得不可开并, 他们都在追求学校的发展。学校究竟如何发展, 怎样发展, 这是每一位校长十分关注、十分重视的问题。校长应该认识到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 要知道制定规划的目的就是促进发展, 发挥导向、激励、凝聚等作用。这就要求校长站在一定高度去认识、去思考、去探索, 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对校长来说也是一项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考验。首先, 校长要准确分析校情, 从每一个方面、全方位做好目标分解, 设计好学校发展要素, 发展过程, 发展保障条件等;其次, 校长要广泛听取全校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尤其是领导班子成员的建议, 因为他们各管一块, 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更符合实际, 更能使目标有效实现。还要征求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及社会人士的合理化建议。最后, 校长决策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本着“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的原则才能使学校规划更有合理性、科学性。

校长要通过学习培训, 借鉴参照, 使学校规划的内容实质明朗, 条理清晰, 才能有效的制定本校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包括: (1) 学校基本情况, 要求校长对目前和规划期内的基本情况把握准确, 合理定位; (2) 学校现状分析, 要求校长对学校当前现状进行客观、科学的深层次分析, 对规划期内现状要有预见性; (3) 指导思想, 要求校长解放思想, 从实际出发, 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去进行; (4) 总体目标, 要求校长从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三个方面去确定; (5) 目标实施, 要求校长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质量、党工团妇工作效益, 校园硬件建设, 后勤服务、体育卫生、校园文化建设、安全工作去制定目标; (6) 保障措施, 要求校长从领导职责、任务分解、工作重心、财力保障等措施去落实。学校发展规划要充分体现出校长站得高、看得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眼光, 千方百计调动校内外一切积极因素, 确保学校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确保校长任期目标的顺利实现, 确保学校朝着预定的目标和谐发展。

摘要:校长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应该遵循一种原理。这个原理就是长方体体积原理。“长”指的是校长要有一技之长;“宽”指的是校长要有宽广的知识, 宽阔的交往面, 宽敞的胸怀;“高”指的是校长要站得高, 看得远。只有长、宽、高都不断增大时, 长方体的体积才能不断增大, 校长才能引领一所学校向前发展。通过参加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校长研修班的学习, 对如何提升校长“长”、“宽”、“高”能力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

德育的基本要素范文第2篇

一、形体

客观物象的基本特征在绘画中以形体的方式呈现, 形体是绘画表现的基本依据, 不管是写实绘画还是抽象绘画, 都要遵循相应的审美法则。对形体和色彩的表现在绘画作品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不管是什么时期或流派的画家, 艺术家对于形体的把握和解读在绘画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古典绘画在发展初期作为以叙事性为主要内容的, 其功能特性决定了对于形体的要求十分苛刻, 严密的形体是绘画的根本, 艺术家必须在严格的形体结构上去进行色彩处理。印象派绘画恰恰相反, 艺术家在自然中直接表现光线与色彩, 它们是对当前画家的视觉感受呈现, 在绘画中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觉, 为了表现物象在光线下的色彩变化, 艺术家常常将画面中物体的形体结构弱化到最小化, 以确保色彩的最大化。

立体派领袖人物毕加索的绘画造型中体现出更多的对形体的解构与重构, 通过分析、实践, 形体更多的被画家作为客观的符号使用在画面中, 把事物所有的“面”都展现在画布上, 重新拼凑, 加以组合, 让观赏者看到事物除立体面貌之外的本质内在的东西。到抽象主义更是将形体简化, 仅仅用图形、符号、色彩的形式去表达情感。波洛克更是以纯粹的颜料泼溅出的痕迹作为形体的替代。如果以写实和抽象两种观念区分的话, 写实绘画里, 形体强调运用自然物象的体积、空间关系, 在画面上再现视觉形象。抽象绘画的形体则是脱离物象本身的, 它不再是物象的再现或者描述, 而是由主观表现的图形和色彩构建起来的形的世界。

二、色彩

色彩在绘画艺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 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绘画的理性色彩, 到印象派时期的理性感官色彩, 再到后印象主义时期色彩语言的主观性表现, 或者抽象主义抛弃形体的纯感官色彩表达。从早期传统油画创作对色彩的运用到近现代绘画色彩的解放, 每个时期的画家对绘画色彩语言都有独特的理解与阐述, 从某一方面甚至可以将西方绘画史理解为一部色彩革命史。绘画对于色彩的运用可谓是丰富多样的, 画家从对色彩的传统解读中汲取精华, 根据自我的解读对色彩进行解构、重组, 这种对于绘画色彩的理解超越了自然的表象。对于画家来说, 色彩被赋予了更多的主观意识, 画家通过色彩的表现最大限度的将自身的感悟融入到绘画中, 使绘画具有了强烈的主观特征, 在画家手中色彩具有了更多的自由。正如凡·高的《星空》, 对天空中的月亮和星光的表现手法, 大面积的蓝与黄、明与暗的对比, 渲染了寂静的夜空和小镇, 大量纯色通过梵高特有的笔触技法被交错的叠加到画面中, 色彩的高纯度使画面色彩浓烈、鲜亮, 同时带给观者二次调配的空间。绘画作品所表现的色彩也充分的展现了画家的个人性格, 艺术家对同一事物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色彩描绘, 取决于他们对色彩的个人理解与感悟。当置身于大自然时, 首先感动我们的不是自然环境的细节, 而是我们无论怎样都无法真实再现的瑰丽、斑斓的色彩。

在进行绘画创作的过程中, 艺术家对于主观色彩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不管是马蒂斯、梵高、康定斯基, 亦或林风眠、赵无极、吴冠中, 艺术大师们都充分根据自己的情感诉求把主观色彩运用在自己的作品中, 如同艺术家们的性格, 这种主观色彩的表现既有艳丽丰富的, 也有和谐隐晦的。画家对色彩语言的灵活运用, 在绘画过程中对形体概念得心应手的表达, 在不断丰富形体感官表达的同时, 强化色彩的多元空间。艺术家在创作时需要从形体和色彩等多方面因素中去寻找原动力, 激发自身灵感, 通过对物象的第一印象的情感捕捉来表达主观的色彩艺术语言, 表现艺术家的自我情感和独特艺术境界。作为绘画创作的基本元素, 形所表现的是基础框架, 色则在形的基础上对空间与主体进行表现, 画家在把握物象自身形体空间变化的基础上, 注入更多的色彩叙述, 以求达到多样化的空间表达。这样更加便于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表达, 去捕捉艺术不断变化的形态, 达到形色兼备的至高境界。在这里, 我们应注重绘画中对于形体和色彩的有效融合, 更需要艺术家具备深厚的文化艺术修为和开阔的审美视野, 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去捕捉可以被有效利用的创作元素。

三、笔触与线条

1、笔触

笔触是构成绘画作品最直接、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在绘画作品中, 画家依靠笔触的形式将色彩填充到画布上, 通过笔触描绘出各色具体的艺术形象, 构成了绘画作品最基本的元素;其次, 笔触也是抽象的符号, 有独立的抽象意味, 对笔触的合理应用, 直接影响着作品的品格。在具象绘画中, 精细的笔触几乎可以刻画出以假乱真的艺术形象;在抽象或表现性绘画中, 抽象的笔触又可以发挥出其独立的意义, 加强画面的形式感, 笔触的表现力跟艺术家的创作意图相结合, 创造出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在印象派之后, 油画作品中笔触的运用发展更加的丰富多样, 也表出了更加明显的特征, 笔触和肌理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也成为作品的重要衡量标准。它能够在视觉上影响观看者对画面的感受。在现代绘画的创作中, 笔触和线条的重要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正是因为粗细、长短、虚实不同的灵活笔触和线条才使得在画家心中的意象情感得以在画面上充分的体现, 同时, 不同的笔触和线条承载着画家不同的情愫, 渗透着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深刻的感悟。笔触的运用和线条的变化反映了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的的创作状态, 并对作品中画家个人情感表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线条

发过雕塑家罗丹曾说:“优秀的线条是永恒的”。无论哪一种绘画方式, 都曾用线条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线条是最富有表现力的绘画表现手段, 中国传统绘画中将线条作为画面的“骨”, 西方绘画中则是以色彩的交接, 明暗的转换, 形体的转折表现线的转换。在绘画艺术中线条有着重要的功能, 一是线条的表现力;而是线条本身的形式美感。因此艺术家在线条的表达中并不是以物象本身线条的形态去表现, 而是以美的线条去表现对象, 不论其形态和表现如何, 只要能够恰当表现对象特征, 充分表达艺术家对客观物象的特定感受, 具有艺术表现力就是成功的、有价值的。现代绘画中, 更多的画家力求图像的简洁和力度, 画面效果更多的依赖于轮廓线的处理。而在轮廓线的处理上, 有软和硬两种方法。软边可以获得柔和、唯美的画面效果, 而硬边则使图像更具有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以后印象派三位具有代表性的大师及其作品为例, 凡·高的作品多出现众多直线、曲线等笔触形成的线条, 其作品《星空》更是使用笔触性的线条进行色彩混合, 从而达到结构上的稳定, 他大量的借助线条的弯曲、转折构成画面的丰富视觉层次和空间感;高更则在作品《黄色的基督》中, 使用重色进行轮廓处理, 对景物的造型进行简化, 运用重色的轮廓形成画面中特有的线条感, 以简略的线条概括物体形状, 使其更加具有符号化;塞尚则是更多的使用直线及几何形状的元素进行画面的处理, 以逻辑性的方式去思考线条与几何组合的结构感表达, 这种线条与几何形式的运用在其作品中有诸多表现。

正如艺术家保罗·克里所说, “一根线条可以成为一幅画中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有它自己的一种生命, 一种表现力, 以及自己的个性特征。如果你能控制住它, 那么在你自由使用的艺术家的武库中, 就有了一个最驯服的工具。”

形体、色彩、笔触、线条、光色的组合是画家在创作中所依赖的绘画表达技巧, 是其表达个人情感的载体。绘画语言除了本文阐述的视觉因素及技巧、形式的探索外, 还要将技巧、形式与材料和情感融合, 构成绘画艺术的多种结构的总体现, 在追求外在语言表现技巧的同时, 加强内在涵养的探索与分析。

摘要:绘画语言是画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定手段和工具材料等, 使艺术作品获得特定视觉感受形式, 无论哪一种绘画方式都应具备基本的绘画表现的形式语言。近现代绘画对于艺术形式语言的运用可谓是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绘画的语言形式总体可以概括为:形、色、笔触、线条及对空间的解构与组合。本文仅针对绘画语言中涉及到的:形体、色彩、笔触、线条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绘画语言,形体,色彩,笔触、线条

参考文献

[1] 瓦尔特·赫斯, 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M]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

[2] 黄超成, 绘画语言解读[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2月

德育的基本要素范文第3篇

摘要:政治竞争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中国的政治竞争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条件下的政治竞争。我们的政治竞争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体制内的适度的政治竞争,由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求。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存在,中国客观上需要政治竞争。中国的政治竞争必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为根本原则,并且要为政治竞争在中国的发展打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各种条件。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竞争

文献标识码:A

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十七届四中全会将竞争的理念引入党的文件中,是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积极探索,并丰富和发展了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当然我们决不搞西方的多党制条件下的政治竞争,我们的政治竞争是以促进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目标的政治竞争。

一、政治竞争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政治竞争理论源于西方,政治竞争产生于近代西方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工业化、都市化,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出现,代议民主制的建立及政党政治的成熟。以“主权在民”为核心的民主文化,公民社会的兴起等诸多因素是西方政治竞争产生的根本条件。

从理论上对政治竞争加以系统论证是现代社会的事情,其中以熊彼特的竞争式民主理论为主要代表。古典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人民的统治。在批判古典民主理论的基础上,熊彼特在其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论述了他关于民主的新表述。熊彼特进行了民主也就是民主方法的“规定”的思考:“民主是一种政治方法,即为达到政治——立法与行政的——决定做出的某种形式的制度安排”,“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做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的选票取得做决定的权力。”它包含了两层意思:民主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就是选举。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民主方式被认为是有关政治决策的制度性安排。亨廷顿在其著作《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中有关于政治竞争与民主政治关系的论述:“民主不论是被定义为权威的来源或是目的,都会出现含糊不清、不精确等严重问题,因此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是程序性定义。在其他政府体系中,人们可以根据出身、抽签、财富、暴力、选任、学识、任命或考试成为领袖。民主政治的核心程序是被统治的人民通过竞争性的选举来挑选领袖。”尽管亨廷顿对政治竞争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他的观点却是十分确切的。他把政治竞争视为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认为在民主政治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竞争领导权。

那么什么是政治竞争呢?我们认为政治竞争主要是指在两方或两方以上个人或组织之间采取竞争性的手段,为了达到政治目标所进行的活动。它是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有的学者对政治竞争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推进民主政治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概括:“政治竞争是特定形式的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是以维持现有政治制度为前提的……至于以破坏现存制度为前提的争夺统治的斗争则不包括在政治竞争之内。政治竞争在政治舞台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正常的政治竞争机制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政治精英的政治竞争和民众的政治参与紧密结合,并让民众充当政治竞争的裁判者,为执政者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资源。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竞争规则明确,具有公开性,竞争各方相互严密监督,可以有效减少政治腐败,从而为公共权力行使的科学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此外,正常的政治竞争还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动政策创新等重要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竞争是体制内的竞争,竞争各方并不存在直接对抗或敌对的关系。并且,竞争各方都不愿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国体和政体。政治竞争这一特性无疑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政治竞争提供了理论支持。

综上所述,西方政治竞争理论是从西方多党竞争条件下的民主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基于西方的社会现实和西方社会的标准。因此,对于西方政治竞争的理论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但是其中的精华部分,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仍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二、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需要政治竞争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尽管人们对民主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且民主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模式,但其中一点政治家们达成了共识:通过政治竞争的方式选择公共权力的执掌者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当然,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规定。政治竞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素和题中应有之义。如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样,没有政治竞争,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经济领域,有些东西,如计划和市场,是手段和方法,本身沒有阶级性,也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在政治领域,民主、法治、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些东西也不是资本主义专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的文明成果和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第一,政治竞争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潮流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世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普遍的经济形式,在西方已经历了二三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还只是刚刚开始。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述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进行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十四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市场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是我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最好的经济模式。

为什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政治竞争?这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自由竞争,没有自由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而自由竞争反映在政治上必然表现为政治竞争。不论什么性质的社会,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在政治上都要求政治竞争。所不同的是,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决定了政治竞争的性质和范围不同。所以,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我们要拓宽政治竞争在我国的实现形式,以适应社会的政治诉求,这正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带来的转变。

第二,政治竞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民主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以主权在民为最高原则。然而,如果没有政治竞争,或者政治竞争流于形式,人民当家作主都将失去实现的平台而成为一个空洞口号。实践证明,亿万人民群众直接管理国家事务既不可能,也有悖于行政管理规律。1871年巴黎公社的出现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尝试。公社由普选的代表组成,代表对选民负责,随时可

以被罢免、撤换。公社还废除了旧官吏和警察,把公职人员变成人民的公仆。公社实行的普选制在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并由主人自己挑选公仆的伟大创举。公社存在的时间虽然短暂,没有能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选举制度,但它的普选原则成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核心内容。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要最普遍吸收所有劳动者来管理国家,人民群众要独立地参加投票和选举,把政治竞争看作是人民群众直接或间接管理国家事务、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必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不否认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存在政治竞争。

民主政治是以竞争为重要特色的,无竞争的民主就不是真正的民主。但竞争能不能够引人中国政治体系?对此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竞争会引起派别斗争,因而反对竞争;二是认为中国也可以有政治竞争,没有政治竞争就没有活力,可以通过科学的规则防止形成派别斗争。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涌现的竞争性民主实践来看,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存在真正选举的地方,肯定会有竞争,只是形式不同、程度不同而已。在不允许竞争的情况下,竞争往往在背后运作,反而形成无规则的竞争,有时会产生不公正、扭曲民意的结果。需要指出的是:竞争是可以规范的,即通过规则的制定,既体现出竞争精神,又有利于整合党内意志。这才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

第三,政治竞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迫切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领域出现许多竞争性民主现象,如:基层的村民海选式选举,乡镇的“公推直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的规范化、制度化,这些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视政治竞争为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政治现象,否认政治竞争行为,因而在实践中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由于竞争机制的不完善,一方面,不少公民正常的利益要求难以得到表达,上访乃至非法抗争行为有所增加;另一方面,许多官员围绕政治职务展开了无原则的政治角逐,跑官要官之风盛行,买官卖官时有发生,腐败现象难以根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无从落实。”

总的看来,我国虽然制定了有关政治竞争的基本制度性规定,如选举法规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但我国的竞争陛民主政治发展缓慢,地方党组织及行政机构中的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执政意识不强,驾驭竞争性选举的民主执政能力和水平不高,公民对竞争性选举的要求日益强烈与竞争性民主制度化水平低下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竞争机制。

三、在中国发展政治竞争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

发展政治竞争的意义在于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是以政治竞争为重要特色的。发展政治竞争要符合中国国情,要遵循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江泽民指出:“任何一种民主的本质、内容和形式,都是由本国的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并且都是随着本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嘲锦涛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对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我们要积极借鉴,但不能照搬别国政治体制的模式。”“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政治后果,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戒。”因此,在我国发展政治竞争必须坚持以下政治原则:

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指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民主建设,发展政治竞争,首先有一个坚持党的领导和以正确的路线方针指导的问题。我们的民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并且,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创造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长期以来,在民主与党的领导关系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在所谓“-元化领导”的口号下,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相当严重,无从开展政治竞争;另一种是一些人把党的领导和民主对立起来,错误地认为加强党的领导必然会削弱社会主义民主,追求所谓没有领导、不受任何法律和纪律约束的“绝对民主”,甚至企图利用民主来削弱或者摆脱党的领导。实践已经证明,搞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就不能争得民主,就无法开展政治竞争;脱离党的领导,就不能正确地坚持民主。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实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开展政治竞争必须首先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竞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中国发展政治竞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发展政治竞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发展政治竞争坚持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当然,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也要大胆地借鉴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有益成果。与市场竞争没有阶级性一样,政治竞争也没有阶级性,它仅是政治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而已。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前提下,发展适度的政治竞争,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因此,在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要积极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竞争。

第三,发展政治竞争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建设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中国发展政治竞争,不仅要遵循民主的一般规律,还要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也就是说,要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遵循中国政治发展的特殊规律。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中国发展政治竞争,必须充分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规律,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稳步地推进和发展中国的政治竞争,使其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开展积极的适度的政治竞争,坚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在开展政治竞争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原则。政治竞争要求执政者必须重视广大社会成员对其制度的内心认同,这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内容。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当前,维护社会政治环境的安全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尤其是在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增多。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开展政治竞争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构建民主、平等的政治机制,促进社会公正,减少利害冲突,降低摩擦成本,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富强。

四、构建中国特色政治竞争所必需的各种条件

在中国开展政治竞争,建立竞争性政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开展政治竞争不能脱离中国的具体国情,要使中国竞争性政治健康发展,就必须积极营造有利于政治竞争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

第一,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为政治竞争创造坚实

的经济基础。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一般而言,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制约着政治竞争发展程度,较高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能够为政治竞争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上已基本摆脱了贫穷和落后的状态,开始步人小康阶段。但总的说来,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完善之中。所以说,我国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经济条件还很不充分。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将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如充裕的时间、便捷的交通、发达的传媒和必要的设施等,从而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提高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

第二,培育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发展政治竞争提供文化支撑。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政治思想为主导的政治文化,在中国民众心理中积淀成了“权威崇拜”、“清官思想”、“与世无争”等政治意识,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严重影响着政治竞争的发展。

开展对公民的政治文化教育是实行政治竞争的重要文化条件。公民的政治知识、意识、道德水平如何,直接影响政治竞争发展的程度。凡是公民政治民主素质普遍高的国家,政治民主化的程度也高。为此,必须加强对公民的政治文化教育。政治文化教育应当把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治运作的规则等作为重要内容,使公民掌握国家政治管理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形成一种关心国家政治民主发展的良好氛围,这样政治竞争的发展才有可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在对公民进行政治文化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全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是民主知识广泛普及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才能逐步提高和增强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参政、议政的水平与能力。

第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为政治竞争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曾说过:“大陆在下个世纪,经过半个世纪以后可以实行普选。”可以预料,到本世纪中叶时,大多数领导职位都将由直接选举产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政治竞争开始引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虽然我国的政治竞争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我国的政治竞争发展仍面临许多体制性矛盾,这就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就是说,发展政治竞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之一。充分实现上述目标,要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从而为发展政治竞争提供制度保障。

第四,加强公民社会建设,为政治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公民财富的增加,必然导致公民社会的成长。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公民社会正在逐渐形成,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深刻变迁和社会转型,开辟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广阔道路。一方面,公民社会的形成为发展政治竞争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公民社会是一个规则化的社会结构的基础和有机组成部分。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由和平等的契约关系作为维系自身存在的纽带。虽然公民社会本身是相对独立于政府和国家的领域,但它也同时成为国家和政府与社会和公民直接对立的一种缓冲器和调节器。另一方面,加强公民社会建设,可以巩固加强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推动政治竞争发展。公民社会是现代民主政治产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民主政治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因为公民社会追求自由、平等、权利、正义,争取和维护民主是公民社会的使命,所以公民社会能够直接地推动政治竞争在中国的进程。要使中国政治系统逐渐走向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大力培育中国公民社会是必要的前提。公民社会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及其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我们应该注重培育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并将公民社会建设作为推动政治竞争发展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溃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9.356.

[2][美]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4.

[3]李景鹏.权力政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4.

[4]艾理生.提高党执政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与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竞争机制[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

[5]邓小平文选笫3卷[J].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艾理生.执政合法性和科学性视界下的政治竞争机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7]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87.

[8]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9-16.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嗍.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231.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2005.146.

德育的基本要素范文第4篇

白石镇中心学校地处云龙县北部,东邻剑川县象图乡、南接本县长新乡、西靠本县检槽乡、北与怒江州兰坪县接壤,是两州三县的交界地,离云龙县城50公里,在白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的中和街。2003年由原来的白石镇教育办公室改名为白石镇中心学校,下辖1所初级中学和7所完全小学,覆盖7个村民委员会,93个村民小组,116个自然村,有白、汉、彝、傈僳等民族。现有小学共42个班,在校学生数为1183人,中学15个班,在校学生人数为528人;中心学校成员6人,小学在职教师72人(其中专科学历19人、本科学历8人,副高职称2人),中学在职教师51人(其中本科学历31人,副高职称6人);中共党员中学有15人,小学有24人,中小学各设一个党支部。小学占地面积为48154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478平方米,中学占地面积为2666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199平方米。

二、校舍建设情况

近几年来,学校抢抓“校安工程”和“希望工程”建设的契机,积极争取建设资金118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云顶完小教学楼等附属工程(明家希望小学);云头完小教学楼和综合楼等附属工程(爱健第十希望小学);顺荡完小“文豪楼”和学生食堂;松水完小教学楼(实力希望小学);振华环保希

望小学的教学楼和两幢学生宿舍楼;白石完小教学楼;双龙完小教学楼和宿舍楼(爱健第九希望小学);白石中学两幢学生宿舍楼和餐厅等附属工程。

三、学生食堂管理情况

白石镇中心学校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镇7所完小都开办了学生食堂。为了规范学生食堂,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食堂管理中所涉及的操作规则、食品卫生、菜谱的种类、每餐收费价格、采购、帐务、考核等方面,白石镇中心学校作出了相关的具体要求,实行了六个统一即: 实施方案的统一;谱种类的统一;饭菜价格的统一;公示内容的统一;采购台账的统一;岗位职责的统一。

四、教育教学工作情况

建立健全完善的德育领导机构和德育队伍。根据学校实际,建立和完善了德育领导机构和德育队伍,完善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形成了有组织、有领导、有明确分工、有制度保障的德育管理体系。每年教师节期间,根据《白石镇中小学“十佳班主任”的评选方案》评出镇内“十佳班主任”并进行表彰。学校定期召开德育专题会议,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学管理目标化、具体化每年根据学校情况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心学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做到“三个不松懈”即: 教学常规检查“不松懈”;教学研讨“不松懈”;规范学业水平测试“不松懈”。几年来,学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不加课,不占用学生休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按规定给学生留家庭作业,不给学生留重复性作业和体罚性作业,不组织学生进行学科竞赛,不举办各种提高班,不购买任何辅导材料,全面评价学生,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白石镇镇中心学校在历届校领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

努力下,秉承 “和谐发展,尊重个性,为每个孩子走向成功奠基”的办学理念,确立 “质量强校、管理兴校、服务荣校”的办学思想,以“让学生更喜欢;让家长更满意;让教师更自信;让社会更认可”为办学目标,培养“责任、合作、创造”的校风,“乐学、善思、合作、探究”的学风和“责任、合作、创造、爱生”的教风;恪守“每天进步一点点!”的校训,科学规划,

精细管理,使学校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2006至2008年白石镇中心学校先后获得云龙县小学水平测试综合评估

成绩第三名、第二名、第一名奖;2012年、2013年先后再获得云龙县人民政府教学成绩第三名、第四名的奖励,2013年又获云龙县教育局“教育目标考核”二等奖。

五、存在困难

几年来白石镇中心学校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关心下,全镇中小学在校舍建设方面有了较大改观,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但目前部分学校还存在以下具体困难,拟规划建设以下项目:

(一)、松水完小现有学生211人,校舍有一栋教学楼、宿舍楼(砖木)、新宿舍楼正在建设中,校舍非常紧张,急需建一栋综合楼。由于松水完小校园不平整,占地面积少,根据规划拆除老宿舍楼,建500平方米的综合楼,资金预算100万元。

(二)、顺荡完小现有学生191人,根据顺荡完小现有校舍情况及校安工程实施情况,需要建一栋400平方米的综合楼,资金预算80万元。

(三)、云头完小现有学生141人,根据云头完小现有校舍情况及校安工程实施情况,需要建一栋200平方米的综合楼,资金预算40万元。

(四)、白石中学现有学生528人,无田径运动场。根据现有校舍情况及校安工程实施情况,一期挡墙项目于2013年实施,南面、西面、北面围墙已施工结束,现急需实施二期挡墙、夯实回填项目,资金预算为:挡墙480立方米×420元/立方米﹦20万元;回填40元/1250立方米﹦5万元,两项建设资金合计为25万元。

以上四所学校规划建设项目预算资金为245万元。我们期盼这些问题和困难,通过各方努力和多种途径,在不久的将来得到解决。我们期盼这些问题和困难,通过各方努力和多种途径,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解决。

云龙县白石镇中心学校

2014年4月20日

附:四所学校的相关照片

双龙完小全景照片

双龙完教学楼后挡墙位置照片

松水完小厕所

云顶完小挡墙围墙位置情况照片

白石中学原围墙位置照片

德育的基本要素范文第5篇

第一,说话的时机

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时机一定要对。能在最适宜的时机,说出最适宜的话,这才是最会说话的人。否则,如果说话的时机把握得不好,相反,还会给你带来反面的效果。《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大概就是如此。杨修作为曹操身边一个直接参与机密要务、总领营帐诸事的行军主簿,在战事失利的紧急情况下,口无遮掩,自作聪明地从“鸡肋”口令中随意妄猜,并在军中肆无忌惮散布消极言论,最终落得个被曹操以“乱我军心”罪处死。杨修空有真才实学,却因为说话时机不对,而招来“杀身之祸”。

那么,什么时候是说话的最佳时机?比如,在讨论会上,什么时候是最佳发言的机会?如果你第一个发言,虽然能够给听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可是,一般情况是,因为时间尚早,气氛难免显得沉闷,听众尚未适应,不太好调动他们的情绪。可是如果到了后边再讲,好处是能够吸收别人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显得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可是因为时间太晚,很多听众都会觉得疲倦,希望尽快结束发言而不愿再拖延时间,因此效果

也不理想。根据这些情况,经过研究证明,最好的发言机会是在第二或第三个人发言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的效果最好。在这个时候,说话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如果你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孔子曾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3层意思: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 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选择时机,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更是发挥说话效果的好方法。只有对方对你所谈的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你的话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事实证明,说服他人的最佳时机是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由于劳累、不顺心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他们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第二,说话的场合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其丈夫阿尔伯特相亲相爱,感情和谐。妻子是一国之君,整天忙于公务和应酬,而丈夫却不太关心政治,对社交缺乏兴趣。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经深夜了,她回到卧室,见房门紧闭,就敲起门来。

问:“谁?”

答:“我是女王。”门未开,再敲。

问:“谁?”

答:“维多利亚。”门未开,再敲。

问:“谁?”

答:“你的妻子。”门开了,维多利亚走了进去。

女王回到家里,场合改变了,她就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在宫廷上对着王公贵族说话是一种情形,回家说话应该是另一种情形。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拙劣表现。著名作家李存葆说过: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宣传鼓动不会是长篇大论,有时面对敌人痛骂一声,回头向战友一招手,喊一声:“有种的,跟我上!”这比宣传鼓动更有效。这也告诉我们,说话只有根据场合,灵活运用语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场合不同,氛围不同,人们的心情也不同,他们对一些问题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不同。同样一句话,在此场合被认为合理、有见解、在彼场合则可能引起人家的厌恶和反感。设想一下,我们跟一个六七十岁的贫苦老农交流时大谈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会是一个什么情形,我想这位好农一定不知道你所云的是什么,说不定还会认为你脑子有毛病。这就叫“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拿什么钥匙开什么锁。”

第三,说话的对像和身份

我们都知道有一条成语叫“对牛弹琴”,它讽刺的就是“说话不看对象”。琴弹得再好,对牛也没有任何意义。说话也一样,不看人说话也没有任何作用,有时还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要了解听话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所说的话才有意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据说古代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魏明帝觉察之后,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为了揽过局面,告诉许允:“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因为她深知跟九五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依皇帝的

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随便以情断事的,皇帝以国为大,以公为重,只有以理断事和以理说话,才能维护好国家利益和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

所以,在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确实很称职,于是不仅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根据是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的任官制度,许允提拔同乡一事,不管妥不妥当,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认可的“理”。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来选择说话方式的绝好例子了。

说话不考虑对象,就等于射击不瞄准。而关于什么样的对象,说什么话。可以参考鬼谷子《权篇》中说的:“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第四,说话的方式和分寸

所谓说话的方式和寸,就是同一件事,你会选择说哪一段,站在哪个角度说,比如,你太太炒菜,四个菜中只有一个好吃,你吃饭的时候会说那三个不好吃,还是说那一个好吃呢?一定是说那一个好吃,因为你说那三个不好吃也没有用,再说好不好吃她和你一样清楚,为什么要说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当过放牛郎,交了一些穷朋友。称帝后,有两个从前的穷朋友来见他。因两人的话说得不一样,两人的命运也各不一样。第一个人被引进宫内,他一坐下便指手划脚地说:“我主万岁!皇上还记得吗?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你把罐子都打烂了,撒了满地的青豆,汤都泼在地上了。

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叶送进嘴里,卡住了喉咙。还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吞下,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里去。”朱元璋听了他的述说,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为了保住体面,他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替我乱棍打出去!”

这个抱头窜出的倒霉蛋,去给朱元璋的另一位旧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说了这件事。那个放牛娃泯嘴一笑,说:“你看我去,保得富贵。”于是他大摇大摆走进宫来,一见朱元璋,纳头便拜,然后叙起旧来:“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都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但他却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时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对于同一件事,一个人是直通通地说,结果被推出斩首;一个委婉曲折地说,结果做了大官。话说的方式不一样,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墨子曾回答他的学生子禽说: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同样,在生活中,精辟的见解往往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容易招人生厌。实践证明,正确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能够给自己增添魅力、赢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在不同人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事件,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所以,开口说话不能只照着自己的思路走,要考虑对方对自己说的话是否有兴趣,要考虑对方的立场,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够被接受的程度。能看对象说话的人虽不是老实人,但绝对是精明

德育的基本要素范文第6篇

在列宁的《哲学笔记》中,列宁对黑格尔的哲学“是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整体”的态度是:批判的继承。具体的说,就是唯物主义地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用列宁的话来说,就是“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解读黑格尔的著作”,就是“揭发、拯救、解脱、清洗”黑格尔的辩证法。

具体来说,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黑格尔有些论断,虽然完全是在他的绝对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如果砍头去尾的从其体系中割裂出来,则是完全正确的。例如黑格尔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内容的全部力量。”列宁摘录了这个论断,并认为这个论断是“唯物主义的”。

第二,黑格尔的某些论断中包含着合理的因素,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颠倒了这种合理的因素,因而还需加以唯物主义地颠倒,才能为我们所汲取。例如黑格尔说,“被生物所征服的无机界之所以被征服,就是因为自在的无机界和自为的生命是一样的东西。”这里,黑格尔认为有机界和无机界是同一样的,因为它们都是绝对观念的不同环节。黑格尔肯定无机界和有机界的同一性是正确的,但他把同一性的基础看做绝对观念,因此,应该颠倒过来,把同一性的基础看做客观物质世界,而无机界和有机界是它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或阶段。

第三,黑格尔的某些论断中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但这些论断不仅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构成部分,而且其中就明显的包含有唯心主义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割裂出来就不够了,还需抛掉这些唯心主义的概念。例如黑格尔说,“不论

1

在天上,在自然界,在精神中,不论在哪个地方,没有什么东西不是同时包含着直接性和间接性的”。列宁很重视黑格尔的这句话,认为他提出了关于世界的普遍的有规律的联系的思想,但必须抛去其中明显的唯心主义概念。

从以上可以看出,唯物主义的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是在有着合理因素的地方,把掩藏在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中的客观辩证法或认识辩证法的内容挑出来,而挑选的方式则视情况而异。唯物主义的改造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但这有这样,才能把其中合理的东西揭发、拯救出来。

列宁的《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它是列宁研究辩证法的总结。它深刻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明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诡辩论的对立,剖析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该文主要论述了四方面的问题。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第二,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列宁指出,马克思的方法既符合事物的辩证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的辩证性质,既是客观辩证法,又是主观辩证法。列宁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认识辩证法是事物客观辩证法的观念形态,所以,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一致的;辩证法既是揭示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客观辩证法,又是人的认识活动规律的主观辩证法。因此,“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第三,认识过程是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的曲线。列宁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认识圆圈的思想,并以此概括说明哲学发展的辩证性质。第四,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的结构上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就认识过程说,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反映,在阶级社会里,它适应了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与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相违背,所以,它们歪曲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用唯心主义为其利益和地位作辩护,为其政权和社会制度作论证。因此,反动统治阶级总是竭力宣扬、推

2

崇唯心主义,把它法定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就是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阶级根源。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包含以下基本内容:①对立面的同一和斗争。同一和斗争是矛盾双方所固有的两种属性,同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的。同一是对立面双方的同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同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 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它的条件性,任何矛盾统一体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矛盾的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普遍性,无条件性。矛盾的斗争性不仅存在于每个具体矛盾运动的始终,而且也存在于新旧矛盾交替的过程中。④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具体表现在: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

3

上一篇:优质工程汇报范文下一篇:表白情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