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文

2023-09-22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文第1篇

浅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的影响

在网络媒体迅速崛起的今天,网络语言业已广泛地进入社会生活当中,并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网络语言因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丰富而自由的表达方式、多姿多彩的话语风格,在当今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相当程度的使用价值。公文作为各种社会组织机构传递策令、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书面文字工具,在大力提倡和推行办公自动化的今天,不能不受到网络语言的渗透、交融与冲击。本文从网络语言和公文语言特征入手,阐述两者在语言风格、使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网络语言对公文传播及公文效力方面的影响和冲击。

一、网络语言特征

于根元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将网络语言定义为“互联网的产物”。他将网络语言“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这一特点归咎于虚拟空间里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上的巨大差异。此外,他还指出,为提高输入速度,“网语”中充斥着大量怪字、错字、别字以及字母词、数字词、图形符号的“随意链接和镶嵌”。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具有标新立异和“经济”这两个突出特征,它是人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通过简单的符号传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内涵。从语言风格上看,网络语言幽默风趣、生动活泼。“(┙>∧<)┙へ┻┻ ”(掀桌子)“╮(╯▽╰)╭”(摊手)等颜文字形象易懂、诙谐有趣;“淘宝体”、“甄嬛体”等网络流行体富有生活气息,使用广泛,引领社会潮流。从使用范围上讲,网络语言具有集团性、私密性、局限性,一个网络亚文化群内部约定俗成的语言可能无法被大众所理解。如在ACGN1亚文化群体中频繁使用的“御宅族”2“里番”3“幼驯染”4等 1ACGN,英文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该词汇主要使用于日、中、韩等亚洲地区。ACGN文化起源于日本,起初是青少年次文化,但如今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已发展成为

2御宅族一般以动画、漫画、游戏、轻小说的狂热爱好者为主要的称呼对象。对于了解“御宅族”涵义的人,通常将作形容词的“宅”视作“御宅”的简化,常使用“宅男”、“宅女”、“阿宅”或单独一个“宅”字及其衍生出的词汇来指代御宅文化相关事物。 3里番一词原系日本的电视圈专业用语。原指和本电视台或广播电台的节目播放时间和地点都相同的别台的节目。 4幼驯染一词在日文中指的是从小玩在一起的朋友,因在日本动画、漫画甚至文学作品中幼驯染相恋的故事极受欢迎,所以通常译作青梅竹马。

- 1

S16120927 李兵兵 法学

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词汇。那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公文写作中又该如何对待网络语言呢?

一方面,公文写作采用网络语言可以促进公文传播。

从传播时效性上讲,网络语言具有模因传播的特性,因此公文写作采用网络语言可以有效扩大公文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

布莱克摩尔认为,模因是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传播的事物,而强势模因是指能被广泛复制、传播,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个生命标准方面有较高的值的模因。从这个定义看来,“给力”“APEC蓝”“且行且珍惜”等网络热词及“淘宝体”“甄嬛体”都符合强势模因的标准,其传播范围广、效果明显、传播力强。因此,公文写作借用这类网络语言、语体,有利于公文信息被记忆、被复制,使受众参与到信息传播之中,主动承担“传播者”的职能,从而拓宽公文的传播途径,增强其传播效果。

从传播结果看,由于网络语言风趣生动,往往传递着公众心声,公文中适当使用网络语言,有助于改变大众对公文冷漠教条的刻板印象,促进公文的贯彻实施。南京理工大学的“淘宝体”录取短信、外交部的“淘宝体”招聘广告、嘉兴海宁司法局的“微博体”通知„„各类“网络体”愈发频繁地出现在公文当中。 从深层次看,这样一种公文写作和传播方式,是在破除“官本位意识”,避免居高临下,从群众视角出发,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习惯和情感取向, 就这方面来说,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微博公文”和官员个性化语言的不断涌现,可以说是权力回归服务本位的体现。

另一方面,网络语言入侵公文写作会破坏公文的庄重性。

浅层次讲,公文写作使用网络语言不利于公文的规范化。如前文所述,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私密性、集团性,其语义推新变化快,一个词汇的语义往往随着时间和使用群体、使用范围的扩大而变迁。因此,公文随意使用网络语言,从语义内涵来看,可能引起公文“过期”,随着时间推移造成歧义并导致信息误读;从语言形上讲,网络语言强调独创性,词汇构成形式新颖,常常夹杂数字、字母、符号等,这样的词汇会破坏公文统一规格,不利于公文的规范管理。

深层次看,不当使用网络语言会降低公文权威性。2011年7月,上海徐汇区一则“淘宝体”通缉令引发社会热议。尽管此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警方

- 3

S16120927 李兵兵 法学

参考文献:

[1] 曹进,靳琰. 网络强势语言模因传播力的学理阐释[J]. 国际新闻界2016(2). [2] 程辉. 公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当慎重[J]. 秘书之友,2014(5). [3] 龚文. 论公文写作的灵活性[D]. 湖南师范大学. [4] 贾君芳,王盛苗. 网络新语体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J]. 公文写作,2012(12). [5] 蒋学梅,周漫. 模因论视域下网络语言的传播探析[J]. 东南传播,2015(7). [6] 林圣娥. 浅谈网络语言对公文写作的冲击[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 [7] 楼志新. 公文语言与网络语言语体风格之比较[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 科学版),2006(9). [8] 谭晓闯. 网络语言传播中的模因研究[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11(5). [9] 严雷,张冠英. 公文写作不规范现象及对策摭谈[J]. 应用写作,2010(6). [10] 袁晖. 试谈公文语言的口语化和形象化──论公文语言发展的一个新走向[J]. 语言文字应用,1995(3). [11] 朱忠梅. 公文写作的与时俱进:规范与创新[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9).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文第2篇

二维动画具有符号特征, 二维动画的角色造型和设置场景为动画艺术形式的体现奠定基础。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二维动画的视觉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尤其是二维动画在卡通形象方面的应用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为了使动画形象与人物的真实性格相符, 作者一般会采用夸张的表现形式, 以此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目前这种与现实有较大差别的语言符号成为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

运动是体现二维动画造型的重要途径, 实质上运动的状态是在动作结构的基础上来设置的, 目前动画片按其风格可以分为写实和漫画这两大类, 其中写实的动画片是以角色的属性为依据来表现其运动特点和时间, 而漫画类动画片在动作设计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尽情发挥, 因此漫画类动画片具有一定的表现主义风格。对运动的表现最早出现在远古时代, 西班牙某壁画上的野牛以四只脚来表现它奔跑的状态, 这是人们对运动状态的最早描述, 由此可见对于动画的描述历史悠久。

实际上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中也会使用电视中多机位拍摄的方式, 它所呈现的状态是描述同一事物同一时刻不同角度动画的衔接。比如《风中奇缘》中体现了电影语言的特性, 设计者将动画表现与电影语言相结合, 从多个角度展现动画的语言特点, 进一步增强动画的真实性, 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体验。

二维动画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表达热门的观念和意识, 这也是二维动画具有的独特优势, 二维动画可以将人们潜意识的内容表现出来, 并将他发挥到极致, 使人们可以在心理上得到宣泄。比如《皇帝的新装》将皇帝贪慕虚荣、愚昧、虚伪、奢侈浮华的性格特点表达的淋漓尽致, 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动画中的色彩是由设计者来决定的, 这也是动画片与故事片电影所不同的地方, 在故事片电影拍摄中, 大部分的色彩都是被拍摄的物体本身的颜色, 因此动画片中的色彩具有很强的主观意识, 为了引起观众的共鸣, 设计者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尽可能的通过多种对比方法来营造良好的氛围环境。

动画的节奏也是影响动画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因素, 二维动画作为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动画片的张力成直接决定动画的方向和风格, 比如著名的动画片《唐老鸭和米老鼠》中, 唐老鸭和米老鼠是动画的主角, 因此在任务的刻画上花费了很大的精力, 它通过控制人物的语言、动画和形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另外设计者还采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将其塑造成人们心中的经典。

二维动画在设计过程中包含大量的元素, 如何运用这些元素来表达影片的情感和风格是当前设计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它通过构建一种距离上的美感带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二维动画都依赖于幻想和现实的影子, 它也成为设计者进行创造的重要内容。

二维动画是设计者与观众心灵沟通的途径, 因此满足观众的内心需求是动画设计者的最终目标, 动画设计者通常在设计过程中以主观意念为主, 也正是因为这样动画家所设计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差较大, 这也正是动画创造性的体现。另外, 动画家所描绘的画面可以丰富观众的情感体验, 提高观众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体验的背景下, 人要想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就要在欣赏的同时调动各个器官,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情感和意义的双重目标。

结束语:总的来看, 在大时代背景下, 二位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是二维动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体现动画精神的载体。而动画文化以其独特的抽象思维来体现文化的成熟度, 进而为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图像语言共通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方向, 它意味着传统文化类型将会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要想促进二维动画的发展与进步, 就要不断的探索动画艺术语言特征, 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动画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摘要:二维动画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 它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 本文首先阐述二维动画的构图理念和审美特点入手, 然后分析二维动画的形式和主要内容。

关键词:二维动画艺术,语言特征,购入临安,审美特点,形式,内容

参考文献

[1] 陈永岗.二维动画艺术的语言特征[J].辽宁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7 (4) :55-56.

[2] 周靖.并行发展还是前后更迭-三维动画和二维动画的比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4 (2) :58-60.

[3] 常虹, 黎阳.论动画的基本语言[J].新美术, 2003, 24 (1) :70-72.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文第3篇

一、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和声语言特征

在音乐语境中对音乐的旋律进行准确的识别, 实现即兴的演奏, 就需要对其中的想进行深化。在现代就需要准确的对键盘化的和声语言进行有效运用, 因此需要准确了解和掌握钢琴即兴伴奏中和声语言键盘化使用的六方面特征。

1、和声语言的功能性特征

1) 在钢琴即兴伴奏中和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结构性和色彩性这两方面。其中和声语言的结构功能由于对音乐的构成具有制约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音高纵合的组织性、确立调式和调性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还会对音乐的发展和终止形成约定的作用。其次是和声语言的色彩性功能, 这项功能主要体现在和声的音响方面。通过独立性的或者是与其他音乐相结合将不同的音乐元素加入到音乐风格的塑造中。对和声语言的结构性和色彩性进行合理有效的运用, 可以促使音乐的对立与统一的艺术关系, 从而更加立体、生动的表现出钢琴音乐中的伴奏音响的效果和特点。

2) 在钢琴家舒伯特的《摇篮曲》当中的四小节钢琴伴奏当中运用I级三和弦和v级七和弦的方式, 从而对《摇篮曲》的整体大调进行确立, 同时也展现出和声的结构性功能。又如我国的《我爱你中国》中, 在前奏的部分运用III级三和弦达到升三音的调节性作用, 促使其中的附属和弦色彩发生转变, 促使整个音乐风格变得温暖和和煦, 并且在其中还带有独特的风情, 体现出和声的色彩功能。在钢琴即兴演奏中可以运用正三和弦, 然后在运用副的三和弦, 促使和声的功能优化和形成循序渐进的音乐表现逻辑, 不仅使和声语言更加的丰富, 还能够有效调节和声的色彩体现。如:在我国歌手罗大佑的《东方之珠》即兴演奏中, 在第三小节的部分运用I级主和弦, 促使大调明确, 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运用VI三和弦的方式充分发挥出音响的色彩性。

2、和声语言的键盘化特征

1) 在和声语言的键盘化中正三和弦具有三种不同的连接方式, 首先是以主和弦为原位的I-IV-V级连接、主和弦为第一位的I-IV-V级连接和主和弦为第二位的I-IV-V级连接。这一内容在《钢琴即兴伴奏原理与实践》课程中对这一内容有具体的解释。正三和弦的不同连接模式进行运用, 一般情况下是对和弦的旋律音位置进行确定, 如《幸福在哪里》曲目中的即兴伴奏部分, 由于这项歌曲的主旋律部分的起始音, 在现代也被叫做sol, 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运用主和弦为原位的连接方式。在我国的音乐曲目《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中, 就可以根据伴奏采用主和弦为第一转位的连接方式。运用主和弦为第二转位连接方式可以运用到《长江之歌》当中。

2) 在即兴演奏《嘀哩嘀哩》歌曲当中, 根据歌曲旋律中前16小节的音区, 为避免演奏者在运用钢琴演奏中出现过多的双手交叉演奏情况, 因此需要就可以采用主和弦为第二转位的连接方式改善这种状况。与此同时在对副三和弦、七和弦以及附属和弦的键盘运用中, 一般情况下就是采用和声连接法, 又或者是旋律连接法的和声原理的运用。在进行伴奏的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和弦和声的连接方式跟随曲式结构变化而变化。如:《长江之歌》当中, 在和声语言键盘性中主要是运用主和弦为第二转位的连接方式, 就可以根据歌曲情况在副歌的部分运用主和弦为原位的连接方式, 从而提高歌曲的旋律音响效果。

3、和声语言曲式性特征

和声语言中的曲式性特征中, 音乐曲式是组织旋律的内容之一, 在钢琴即兴伴奏中进行有效运用, 就需要运用理性的运用结构化对和声进行组织。如上述中提到的《长江之歌》, 在即兴演奏的部分, 其中又特别是在1-8小节当中, 运用非常鲜明、简洁的正三和弦进行伴奏, 促使整体的音乐调性和色彩更加鲜明和生动, 也表达出我国颂歌的气势恢宏效果。在其中10-19小节中, 按照主属框架功能, 运用副三和弦, 更加能够变现出音乐的柔和性和增添抒情效果。在15-16小节伴奏中, 和声语言可以运用II-V或者是V-V离调进行运用, 额可以增添音乐的气势, 展现出开阔有力的效果, 在后期引入主旋律的时候更加自然和生动。如:在《长江之歌》歌曲中的结尾部分, 对伴奏进行有效设计, 在结尾部分由于整体旋律的重复性, 考虑到这种情况就在结尾部分运用了两个变音的和弦, 其一是降低三级和弦;其二是升高三音三级和弦。从而增添了歌曲整体的气势, 增添了歌曲的表现能力, 也形成了歌曲的多调性发展, 体现出整体音乐的艺术效果。

4、和声语言的复调性特征

和声语言中复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改变伴奏的手法上。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有逻辑性的进行组织和声。如上述中提到的歌曲《嘀哩嘀哩》, 尤其是其中的17-30小节中的即兴伴奏部分, 运用复调体双手弹奏的方式对和声肢体音型与歌曲中的旋律部分形成支声的音乐效果。主要是在钢琴的伴奏中运用左手弹奏低音的部分, 右手展示旋转位性的分解音型, 从而提高音乐的表现效果。除此之外针对优美抒情的音乐类型, 对其中的声乐化旋律还可以体现出华彩性旋律效果。即在钢琴即兴伴奏中运用复调的表现手法实现, 但是这一效果还受到和声节奏、和声风格和和声逻辑等因素影响。

5、和声语言的配器性特征

1) 在钢琴即兴演奏中适配性特征主要表现在键盘和声当中, 主要是在即兴演奏的过程只对音区音色、音乐的表现力度、音乐和弦的排列方式, 在排列时主要表现是密集或者是处于较为开放的位置。除此之外还有音乐旋律层和声层以及低音层织体的设计和运用键盘化的演奏表现方面。其中由于钢琴中的中音区与人声相似, 与其他音区相比较, 更加能够体现出音乐的抒情部分, 在钢琴的高音区部分, 可以营造出明丽洪亮的效果, 从而展现出气势恢宏的音乐效果。在低音区的部分, 主要声音特点是浑厚有力, 对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感情也更加的深刻。其中和声音响表现色彩的厚重和薄润, 就需要钢琴即兴伴奏中准确、有效的运用钢琴的音区。根据现代的高低配器性原则, 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于运用键盘和声的即兴伴奏中。如:在伴奏作品中的高潮部分就可以运用高潮点对整体音乐演奏起到稳定性的作用, 促使在旋律较低的伴奏部分运用咏叹的表现方式,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加以较高音区的和声型, 又或者是运用复调性的织体对歌曲演奏进行点缀, 从而体现整体音乐表现的流畅性和情感的完整表达。

2) 对密集排列的和弦进行演奏, 由于这些曲式整天音乐力度表现较强, 而较为开放的排列和弦演奏, 由于采用不同的钢琴弹奏方式, 因此在整体的色彩效果体现上更加的清浅。在其中运用多声的音乐旋律形态, 就可以有效的增加音乐演奏和声的立体效果, 同时也加强了对音乐的表现力度。其中又特别是柱式和声音型和分解和声音型以及其他丰富多样化的和弦琶音型的运用, 更加能够体现音乐织体中的个性色彩, 同时这些方式的运用也适用于不同的音乐风格旋律。在音乐中加以带有旋律的和声伴奏, 可以强化音乐演奏的风格特点。而不带有旋律的和声伴奏, 可以更加凸显出音乐作品本身所要塑造的形象。如:在钢琴家舒伯特的《摇八音琴的老乞丐》中, 在伴奏的过程中空泛五度的运用。在《鼓浪屿之波》中柱式和弦琶音的运用, 和《乘着歌声翅膀》音乐作品伴奏中和弦分解的运用, 以及在我国颂歌《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中和弦琶音型的运用等等, 这些作品中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钢琴即兴伴奏和声语言运用的配器性特征。

6、和声语言的音型化特征

1) 和声语言中的音型化特征, 其中音乐中的和弦音型都是按照一定的组合方式进行排列的。从而形成独特的音乐规律形态特征, 我们将这种形态称之为音型。在钢琴即兴伴奏中具有以下几种音型, 其一是带远距离的低音和弦类型;其二是和弦分解化的琶音型;其三是音乐节奏化的双手和弦型这三种音型类型。并且在现实中这三类在钢琴即兴伴奏中也运用的最为广泛, 并且演奏者对此进行掌握也较为快速, 可以根据音乐旋律中的和声具体内涵和节拍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弦的音型进行运用, 还可以延伸出更多种类的伴奏音型和织体。其中和弦音型的节拍与音乐节奏表现是相互关联的, 并且音型的韵律表现与音乐节拍中的重音也是相互吻合的。

2) 在钢琴即兴伴奏中对和弦的伴奏音型进行运用, 主要是与音乐旋律的自身风格具有重要的联系。如我国的《义勇军进行曲》中表现出歌曲中的坚定性, 就是通过柱式和弦音型的运用, 在《爱我中国》中这种赞歌和颂歌的内容表现出祖国的宏伟壮丽, 就可以运用远距离式的低音和弦运用体现。如果是对抒情和缓的音乐类型进行演奏, 就可以采用和弦分解的琶音型进行运用。这种音型方式的运用可以有效的对其中的特点进行充分的体现。对不带旋律的歌曲进行伴奏, 在一般情况下是采用双手弹奏和弦型的方式, 并且在一些课堂中为了表现出音乐中的旋律线条的明朗性, 通常使用阿尔贝蒂低音方法表现。如《大海, 故乡》中进行即兴演奏, 就可以运用这种手法增强其中的表现效果。

3) 在钢琴的即兴伴奏中对和声语言的表现通过和声语言的观念、和声的意识以及和声的逻辑准确有效的进行运用, 从而达到对歌曲的即兴演奏。其中又特别是现代五声性和声语言的运用, 由于不同种类的音乐曲调构成的差异性, 五声性的歌曲在横向的旋律形态表现上并且对其中包含的和声因素以及不同大小的调式具有较大的差异, 对这种情况进行改善就可以以三音列作为歌曲旋律的主要骨架, 从而转变歌曲的风格特点, 促使其更加的柔和。在现目前依然还是采用大小调式和声语言作为整体依据, 促使更好的体现音乐的表现风格。

二、结语

本文是基于对钢琴即兴演奏中的和声语言特征的研究, 对此进行研究主要是从六方面和声语言特征展开, 并且一一对和声语言的功能性特征、和声语言的键盘化特征、和声语言曲式性特征、和声语言的复调性特征、和声语言的配器性特征、和声语言的音型化特征进行具体的阐述。在对歌曲钢琴即兴伴奏的过程中和弦的键盘连接方式、正三和弦的各项功能以及副三和弦机构运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都进行具体的阐述。其次是对钢琴弹奏中的和声语言音区、音色以及音乐表现的力度, 通过音乐和声节奏、和声色彩、和声逻辑、和声风格等问题进行分析, 这也是钢琴即兴伴奏中所要主要的主要问题。最后是对钢琴即兴演奏的和声语言和演奏这两项关键部分内容进行阐述, 其中配器、复调、曲式的逻辑和键盘和声以及键盘织体, 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和方式的运用, 提升钢琴即兴伴奏的水平, 针对这些内容也可以看出钢琴即兴演奏的主要内容就是实现音乐的一度创作和再次创作, 从而形成完整的音乐艺术创作体系。作者简介:王斌 (1970~) 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参考文献[1]董策.钢琴即兴伴奏常用课程教育研究, 2015, (7) :196[2]肖黎.肖斯塔科维奇钢琴和声语言初析[D].西南大学[3]刘楠.席曼诺夫斯基《声语言研究[J].天津音乐学

摘要:钢琴的即兴伴奏是建立在对音乐旋律熟悉掌握的基础之上, 从而实现“想着弹伴奏”。其中“想”就是通过现代键盘化的和声语言的运用而实现。其中在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和声语言的运用特征主要表现在:键盘性、功能性、复调性、曲式性等方面。在本文中对钢琴即兴伴奏中的和声语言特征研究主要是通过对钢琴即兴伴奏过程中和声语言运用的实际特点, 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进行阐述和分析, 同时探讨提高学习和实践方法的途径, 从而提升钢琴即兴伴奏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钢琴即兴伴奏,和声语言,键盘和声,和声音型,研究

参考文献

[1] 董策.钢琴即兴伴奏常用的和声语言类型[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7) :196-196.

[2] 肖黎.肖斯塔科维奇钢琴作品中的调式形态与和声语言初析[D].西南大学, 2012.

[3] 刘楠.席曼诺夫斯基《钢琴奏鸣曲》和声语言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天籁) , 2015, (1) :62-71.

[4] 王云飞.布里顿《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主题材料展开及和声语汇运用[J].音乐创作, 2017, (1) :169-171.

[5] 王伟.继承·融汇·创新--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的和声语言探究[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5, (2) :55-64.

[6] 周晨.管窥张朝钢琴作品民族化的和声语言——以钢琴作品集《中国旋律》20首为例[J].音乐创作, 2014, (2) :123-125.

[7] 郭梦陶.八度内均分的调性布局——李斯特《音乐会练习曲》之三《叹息》为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6, 35 (4) :104-108.

[8] 王小玲, 王玉聪.传统和声教材中持续音理论的完善与补充—以格里格《钢琴抒情小品》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2, (2) :114-123.

[9] 丁丽萍.论音乐中专歌曲即兴伴奏教学中的和声编配——以呼和浩特市艺术学校钢琴即兴伴奏课程教学为例[D].内蒙古古师范大学, 2011.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文第4篇

汉语与阿拉伯语的词类中均有介词, 且都属于虚词, 词汇意义都比较抽象。介词不能单独使用, 只能与其他成分连用构成介词短语或介词结构, 才能表示语法关系, 充当某种句法成分。介词短语在句中的作用在于介绍跟动作、性状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目的、范围、对象等, 主要用来修饰或补充谓词性词语。例如:

(1) 我在兰州遇到了他。

“在”与“兰州”组成介词短语, 表示“遇到”动词发生的处所, “在”不是句子成分, 只能与“兰州”连用才能表示处所, 在句中充当状语。阿拉伯语的例子中的“يف” (在) 这一介词同样也不能单独使用, 只能与“ةنيدموجنلا” (兰州) 组成介词结构, 才能表示“فداص” (遇到) 动词发生的处所。

(2) 他们经常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 (表示时间)

(3) 这一切都是为你做的。 (表示目的)

基于此, 汉语与阿拉伯语的介词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不能单独构成独词句。比如:

(4) 你从上海回来了吗?*从!

(5) 这件事真的跟你有关系吗?*跟!

与汉、阿介词的性质和使用特点相关的还有以下其他方面的内容:

(一) 介词来源与介词兼类

现代汉语里的大部分介词都是从动词虚化而演变来的, 有的已经完全失去了动词原有的用法和特征。如:“从、自、于、以、把、将、对于、关于、基于、鉴于”等;有的仍保存着动词的性质和用法, 也就是说, 既有动词的用法, 又有介词的用法, 叫做动介兼类词。如:“在、给、用、拿、朝、往、归、向、由、经过、通过、遵照”等。两种用法的区分标准在于能否单独作谓语, 能否加动态助词或者重叠, 若能则为动词, 否则是介词。我们这里以“在”、“给”为例来说明之:

(6) 他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 (介词)

(7) 哥哥在家, 弟弟不在家。 (动词)

(8)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 (介词)

(9) 他给了我一本书。 (动词)

阿拉伯语常用的介词有:“يف、ىلإ、ىلع、ءابلا、ملالا、نم、فاكلا、نع、ىتح、ءاتلا、واولا、ذنم、ذم、بر、لاخ、ادع、اشاح”等。阿拉伯语里的介词是固有的, 从古至今一直如此被确认为介词, 没有发生语法化的演变过程。但是, 阿拉伯语有三个介词兼具动介之法, 它们是“ادع、لاخ、اشاح”。根据阿拉伯语语法系统来说, 它们后面的名词可以标属格, 也可以标宾格。此外阿拉伯语还有一部分介词可以兼作名词。如:“ذنم、ذم、فاكلا”。同理, 它们后面的名词可以标属格, 也可以标主格。例如:

除了一少部分, 器具都靠电来运转。

除了少数学生外, 其他人都参加了座谈会。

(12) .ةعمجلاِمويذنمهتيأرام (介词)

从上周五以来没见过他。

他从上个月以来就没上班。

由上述例句可以看出, 汉语与阿拉伯语中兼作动词或名词的介词在句子里用作动词或名词时就不能算作介词了。

(二) 介词及其后成分的名称

介词这一名称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中主要是从其功能和作用上命名的, 而不像英语和一些其他语言那样从位置上将其命名为“前置词” (preposition) 。

汉语习惯上将介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等叫做“介词的宾语”, 而阿拉伯语将其称之为“介词的受词” (رورجملامسلاا) 。不过相同之处仍是两种语言介词后面的成分, 无论叫什么名称都必须置于介词之后, 只能构成“介词+所介引的词语”这样的介词结构。

(三) 介词与形态变化

阿拉伯语作为屈折语, 富于形态变化, 介词一般给后面的名词带来特定的形态变化, 使之标属格或处于属格地位, 主要体现在词尾字母之下。而汉语则不同, 它属于孤立语, 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所以汉语中的介词在介引不同的成分时, 主要以语义和习惯用法为依据, 而阿拉伯语除了要看语义方面外, 还要看介词给不同成分所带来的相应形态变化。

(四) 介词的强制使用与省略

汉语介词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弹性, 即有时用与不用介词不影响整个句子的语法结构与语义结构。例如:

(14) 我们在山顶见。→我们山顶见。

(15) 从徐州到桂林有多少公里?

→徐州到桂林有多少公里?

(16) 房门被锁上了。→房门锁上了。

(17) 关于这些问题, 中国人民是有过经验教训的。→这些问题, 中国人民是有过经验教训的。

汉语介词的可用可不用当然不是漫无规律的, 一般受到句法、语义、语用和语篇等方面的影响。阿拉伯语介词的使用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在句中一般是不能缺少的。若将上列四句翻译成阿拉伯语, 那其中三句一般都需要用介词或介词短语来表达, 即例 (14) 、[15]、[17]。这些例句缺少了介词就不成句, 会造成信息传达上的巨大障碍。又如:“ىلإبرقأرصـــــمبةيردنكسلإاةنيدمنإ.ةيعانصةنيدمىلإاهنمةيحايسةنيدم” (与其说埃及亚历山大是个工业城市不如说它是一座旅游城市) , 阿拉伯语这一例句共用四个介词, 都不能省略, 省略了一个句子不通。另外, 从此例上大家都也不难看出, 阿拉伯语尽管共用了四个介词, 但汉语译句中却没有一个介词出现。这表明阿拉伯语介词的使用相对汉语来说具有强制性与广泛性。这一点可以在下文中看得很明白, 尤其是翻译部分。

以上所说的是由于两种语言类型上的差异所致, 汉语是意合型语言, 所以其语法是一种柔性语法, 阿拉伯语则是形合型语言, 所以其语法是一种刚性语法。

二、介词的语法特点及其功能

(一) 介词的语法特点

1.汉语多数介词可以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格式来提问。例如:

(18) 跟不跟我走?

(19) 你从不从广州出发?

(20) 比不比我高?

阿拉伯语介词一般不能用这种方式提问。

2.汉语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

需要注意的是, 汉语中的“为了、为着、朝着、随着、向着、除了”等介词中所出现的“了”、“着”不是动态助词, 不表示任何语法意义, 可有可无。这种情况类似于阿拉伯语部分介词中所出现的“ام”。这个“ام”虽然有时候可以加在介词之后, 但不起作用, 省略了它, 意思不变, 只表示对介词的受词的强调。例如:

第七届科学大会不久在北京就开幕了。

阿里像小孩儿似的在玩耍。

3.汉语介词不能重叠。阿拉伯语有时为了突出重点、强化主题可以采取介词重叠的方法, 但介词不能单独重叠, 必与其后的名词一起重叠, 即“ABAB”式。请看下例:

(23) .هيلإنوعستيذلاِفدهلاىلإِفدهلاىلإىعسن我们追求这个目标, 这个也是你们追求的目标。

他待在家里不出门。

4.汉语介词除了能接名词性的成分以外, 还可以接动词 (短语) 、形容词 (短语) 、主谓短语等。阿拉伯语介词一般只能接名词性的成分。

不过,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阿拉伯语词类分为名词、动词、虚词三大类。名词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 除了习惯上用来表示人或物名称的名词外, 还包括代名词、指示名词、时空名词、关系名词、形容词、数词、词根等。

总之, 阿拉伯语介词专用于名词, 不能接动词。那么汉语的介词却是比较灵活的, 介词宾语这一句法成分不仅可以由体词性词语充当, 而且还可以由谓词性词语充当。这显然跟汉语的词类与句法成分之间存在一对多的对应关系有关。请看:

(25) 双方通过协商取得一致。 (动词)

(26) 晚霞已由橘红渐渐变成暗红。 (形容词)

(27) 人们都在为工程早日完成而努力工作。 (主谓短语)

5.汉语介词常常与方位短语一起组成介词短语 (框式介词) , 表示处所、时间、范围等。如:“在……上/下/前/后/里/外/边/旁/中”、“从……里”、“向……外”等。将汉语的这一比较特殊的介词结构翻译成阿拉伯语时, 虽然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对应形式 (介词、介词短语、时空宾语、同源宾语等) 来表达, 但还是应该说没有像汉语那样由两个前后不连接但互相呼应的词语组成的介词结构。因此, 阿拉伯留学生在运用此介词结构时, 常出现遗漏后置部分的情况。

6.汉语指人的名词或代词表示处所时不能单独作介词“在”、“从”、“往”等的宾语, 后边一定要加上表示地点的指示代词“那里、那儿”等。例如:

(28) 我坐在他那里。

(29) 我从朋友那儿来。

(30) 我们必须往他那里去。

那么阿拉伯语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此特殊要求。

(二) 介词短语的句法功能与位置

汉语的介词短语在句中主要作状语, 亦可以作定语、补语。有时也可作宾语、主语。例如:

(31) 他常在图书馆看书。 (状语)

(32) 我们对于介词的研究, 以后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定语)

(33)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充满信心地迈向未来。 (补语)

(34) 她这么做是为了孩子。 (宾语)

(35) 从8:00到12:00是工作时间。 (主语)

阿拉伯语的介词短语可以充当谓语 (述语) 、状语、定语、代主语、或“关系名词的连接子句”等。请看下例:

(36) ﴾ٍنابسحبرمقلاوسمشلا﴿ (谓语)

日月是依定数而运行的。【55:5】

(37) .ِنصغلاىلعاروفصعتيأر (定语)

我看到了枝头上的小鸟。

(38) .داهتجاوٍدجبدمحمسردي (状语)

穆罕默德努力学习。

(39) .ِصللاىلعضبُق (代主语)

小偷被抓了起来。

我看到了在教室里的女生们。

从上述例句可以发现两个比较明显的不同点:第一, 汉语介词短语一般不充当谓语, 而阿拉伯语则可以;第二, 汉语与阿拉伯语的介词短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差别较大。汉语的介词短语多为前置, 即用在被修饰的词之前。只有作补语或宾语的介词短语是后置的, 但是这两种用法要么是少用的, 要么是有一些限制的。那么, 阿拉伯语的介词短语一般则是后置的。

(三) 介词与动词的搭配

汉语与阿拉伯语中的介词与动词往往有较为固定的搭配, 用来表示一些不同的意义。例如:“发自内心”、“发于青春期”、“发往北京”、“发向全国”、“发在个人手里”、“发给他”等。又如:“把车推在路边”、“把所有的工作都推在我身上”、“他不能把自己推往危险深坑”、“你推给我、我推给谁呢”、“把中埃两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推向新的阶段”。可见, 这两组例子中的介词直接附着在动词后面, 构成一个整体, 相当于一个动词。

同样, 阿拉伯语亦存在类似的情况。

例如:“هيفبغر” (渴望) 、“هنعبغر” (嫌弃) 、“هببغر” (宁取) 、“هيلإبغر” (恳求) 。又如:“هيلإلام” (喜爱、袒护) 、“ِناكملاىلإلام” (绕道至某地) 、“هنعلام” (躲开、转回) 、“ِقيرطلانعلام” (越轨) 、“هيلعلام” (欺压) 、“ِطئاحلاىلعلام” (靠着墙) 、“هبلام” (战胜、打败) 等。

(四) 介词的连用

介词连用的现象在汉语和阿拉伯语中都存在, 但是连用的情况各不相同。汉语中不仅有两个介词同现的情况。如:“V+自+于+N”、“V+向+于+N”等。而且也有三个介词连用的。如:“来+自+于+对/从/在……”或“倾+向+于+对/在/用/把……”等。请看以下例子:

(41) 喜怒哀乐都自然地发自于内心。

(42) 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日益倾向于把教育看成是一个由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所构成的整体。

那么阿拉伯语里, 一般只有两个介词连用的情况, 而且为数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 第一个介词仍然作为介词, 第二个却临时地变成为名词。第二个介词多为“ىلع”、“نع”。例如:

我从他的右边经过了。

我从马背上摔了下来。

三、介词的作用及其语义特征

(一) 介词的语法作用

介词在汉语与阿拉伯语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作用在两种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从句法上讲, 介词在句子中一般起介绍或介引的作用, 即与其他词语结合, 构成介词短语, 充当某种句法成分。从语义上看, 介词往往是语义结构中某些语义成分的标记, 即可以用来标记时间、处所、工具、范围、原因、目的等不同语义关系。从语用上看, 介词是某些语用成分的标记, 即可以用来标明话题、焦点等。介词的以上三个方面的作用当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构成介词的语法作用。

(二) 介词的多义性、替换性

汉语中有些介词一般来说只能介引一个语义成分或者表示一种语义关系。如:“把”表示对象, “按”表示依据。也有些介词可以同时表示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语义关系。如:“向”表示动作的方向, 也指明对象;“于”表示时间、处所、来源、原因、目标、比较、被动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不同的介词可以表示同一语义关系。如:“按、据、照、按照、根据、依据、依照、遵照、本着、照着、仗着”等都表示依据。

同样, 阿拉伯语同一个介词也可以表示若干种语义关系。如:“نم”表示起点、部分、原因、种类、区别、接近、说明等。另外, 不同介词可以表示同一语义关系。如:“ملالا、ءابلا、ىلع、نم、يف”等都表示原因。

不过, 汉语与阿拉伯语关于这一点比较明显的区别便是, 阿拉伯语中一个介词所表示的关系意义的数目远远多于汉语。“ىلع”这个介词有二十一种含义, “ملالا”有十九种含义, “ءابلا”有十四种含义, “نع”有十三种含义。受篇幅所限, 此处不能一一列举, 好在任何阿拉伯语语法著作都对此有详细的介绍, 读者是不难了解的, 而且本文之中也有不少例子可以阐明这一点。我们此处只以“ىلع”、“ءابلا”的不同含义为例说说:

“ىلع”表示“在……上面”、义务、尽管、原因 (与“ملالا”同义) 、按照、反对、条件、状况、“对……来说”、除法、“在……期间” (与“يف”同义) 、依靠 (与“ءابلا”同义) 、及物 (与“ىلإ”同义) 、 (与“نم”同义) 、 (与“نع”同义) 、经过、“从……起” (与“ذنم”同义) 、转折、与否定全类“لا”搭配使用来表示“不必担心”之意、“在附近”、添加。

“ءابلا”表示借助某种工具、处于某一时间或地点 (与“يف”同义) 、及物、粘连、原因、交换、部分 (与“نم”同义) 、起誓、牺牲、崇高 (与“ىلع”同义) 、经过、伴随、 (与“نع”同义) 、目的 (与“ىلإ”同义) 。

可见, 与汉语比较, 阿拉伯语介词的多义性、同义性和替换性更为突出、更为丰富。当然说同义介词的替换性并非意味着随便地去互相替换, 而是它们之间还存在着某些细微的区别, 用不同的介词会带来不同的色彩。

无疑, 具有如此特性的阿拉伯语介词是母语非阿拉伯语学习者所遇到的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之一, 会给他们带来种种干扰, 从而需要好好掌握阿拉伯语介词的特性, 并留心观察和积累具体介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四、介词的翻译

根据上述所言, 阿拉伯语介词的语义分类与汉语相比起来, 分得更细密而且更繁多。从表示的语义类别来看, 汉语与阿拉伯语都可以用介词来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原因、目的、依据、工具、方式、范围等常见的语义类别。但除此之外, 阿拉伯语还独有表示转折、条件、反对、部分、义务、交换、牺牲、种类、及物、粘连等语义关系的介词。所以说, 阿拉伯语介词不仅语义种类多于汉语, 而且使用频率高于汉语。为此, 在翻译的过程中, 阿拉伯语用介词的地方, 汉语不一定要用介词, 有些时候要用动词或连词, 有时候还可以省略。也就是说在直译不行的情况下就需要进行一些转换。请看下面的例子:

(一) 译成汉语的介词

我从五点等到六点。

那时候商品都需凭票购买。

每个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们向那位老牧人学到了不少有益的东西。

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 不要为罪恶和横暴而互助。【5:2】

不要以诨名相称。【49:11】

我替他付了火车票。

孩子被什么响动惊醒了。

(二) 译成汉语的动词

如前所述, 汉语中大部分介词是动词的虚化。换言之, 汉语介词具有较为突出的动词特性, 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汉语中没有真正的介词。因此, 阿拉伯语的不少介词翻译成汉语动词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例如:

他穿着新衣服出去了。

你确是具备一种伟大的性格的。【68:4】

他们陷于混乱的状态中。

这分成五个部分。

出于好心, 我做了这一切。

怀着友好与崇敬之情对待他人。

他们帮助他对付那个狡猾的商人。

我花了五十元钱买了这两本书。

副部长代表部长出席了会议。

你们当保持自身的纯正。【5:105】 (译成能愿动词)

(三) 译成汉语的连词

你们可以进来, 但要保持安静。

这本小说尽管有趣, 却无益。

他虽然爱自己的故乡, 但还是离开了它。

人因为努力而成功。

我们不会由于你说了什么而抛弃我们的原则。

既然你愿意做这件事, 那么就一定要及时完成。

他虽贫穷, 但出了钱。

(四) 省略

他回家了。

他离别了故乡。

他每天早上五点起床。

我们讨论了许多问题。

我终于取得了有关机构的同意。

有人看见你们吗?

他接近了我。

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

五、结语

通过汉语介词与阿拉伯语介词的基本介绍和总体比较可以看出, 汉语中的介词在性质、语法作用方面基本上与阿拉伯语介词相同。汉语与阿拉伯语都存在一些相似或相近的现象, 比如:介词与动词的兼类、动词与介词的搭配、介词的连用等。但是, 两种语言又有各自的一些不同之处。除了介词来源的不同, 汉语与阿拉伯语介词还在较多方面显示出差异性, 尤其是在介词使用的弹性与强制性、介词的语法特点、介词短语的功能及其位置、介词是否给其后成分带来形态变化等。另一方面, 与汉语相比, 阿拉伯语介词含义复杂、用法多样、使用频繁, 导致了两种语言互译时不一定能一一对应, 很多时候需要作相应的转换和调整即可。

以上仅仅是对汉语与阿拉伯语介词的概括性分析和描述而已, 而对两种语言具体介词的含义和用法仍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本文将对汉语与阿拉伯语中的介词及其基本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主要从句法、语义和翻译三个方面去探讨。研究结果显示:介词在汉语与阿拉伯语中尽管有共同性, 但尚存在着某些明显的差别。这使我们更深刻、更准确地了解汉、阿语介词的性质与特点, 并且规范两种语言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的语言行为。

关键词:汉语介词,阿拉伯语介词,句法,语义,翻译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汉语阿拉伯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9.

[2]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阿拉伯语汉语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阿拉伯语基础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4] 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M].长沙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5] 陈中耀, 虞晓贞, 周文巨.阿拉伯语语言与修辞[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 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7] 李晓琪.现代汉语虚词讲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8] 蔺璜.现代汉语介词的语法作用[J].语文研究, 1997) 2 (:26-30.

[9]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 2002) 4 (:241-253.

[10] 刘风华.阿汉语言研究: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11] 刘小梅.论英汉介词与介词短语的异同[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2008, 24) 6 (.

[12] 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13] 鲁川.介词是汉语句子语义成分的重要标记[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7) 2 (:20-26.

[14] 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5]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16] 马坚.汉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17] 孟琮, 郑怀德.汉语动词用法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18] 沈家煊.英汉介词对比[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4) 2 (:1-8.

[19] 孙一.从英汉介词的特性对比英汉介词用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6) S1 (:79-82.

[20] 王用源, 陈露露, 雷蕾.从英汉对比看介词的强制使用与省略[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 1 (:45-48.

[21] 辛然.汉语动词后介词连用现象分析[J].鸡西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16, 16) 2 (:139-141.

[22] 徐锦凤, 刘树阁.英汉介词比较与翻译[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6) 4 (:87-90.

[23] 赵斐容.汉语介词与英语介词之异同[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1 (:20-24.

[24] 周文巨, 陈杰.阿拉伯语汉语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25] 周文巨.阿拉伯语语法教[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26] ةيوحنلاةعوسوملا) ) .ميلعلادبعيلعركبوبأ.م2004،ةرهاقلا،انيسنباةبتكم، ( (ةرسيملاةيفرصلا

[27] نآرقلابارعإ) ) .نورخآوساعدلاديبعدمحأ،قشمد،عيزوتلاورشنلاوةعابطللريمنلاراد،1ط، ( (ميركلا.م2004

[28] دهاوشودعاوق:ينآرقلاوحنلا) ) .رفظدمحأليمج.م1998،ةمركملاةكم،افصلاعباطم،2ط، ( (

[29] ةيبرعلاةغللادعاوقيفزجوملا) ) .يناغفلأاديعس.م2003،توريب،عيزوتلاورشنلاوةعابطللركفلاراد، ( (

[30] راد،2ط، ( (يوحنلاقيبطتلا) ) .يحجارلاهدبع.م1998،ةيردنكسلإا،ةيعماجلاةفرعملا

[31] يفةعئاشلاءاطخلأا) ) .رامعليعامسإدومحم.م1998،ضايرلا،بتكلاملاعراد، ( (رجلافورحتلاامعتسا

[32] قيبطتلاويميلعتلاوحنلا) ) .توقايناميلسدومحم.م1996،تيوكلا،ةيملاسلإارانملاةبتكم، ( (ميركلانآرقلايف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文第5篇

众所周知,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因此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两国都有许多的谚语逐渐形成并流传至今。这些谚语与两个民族的生活环境、民族风俗、文化传统以及宗教信仰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 在对中阿谚语进行比较的同时, 我们也能够更加生动, 具体的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

谚语多是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活经验以及对社会和世界的认知。虽然在使用时会受到国家以及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 但是这些经验以及世界普遍存在的规律往往是相同的。因此, 在汉语和阿拉伯谚语中存在着许多表达手法不同, 但是却有着相同旨意的谚语。比如:“求学, 从摇篮到坟墓” (活到老, 学到老) , “蝎子向毒蛇挑衅” (太岁头上动土) , “风口的羽毛” (墙头草, 随风倒) , “谁教我一个字母, 我就是他的奴隶” (一日为师, 终生为父) , “鹅生来会浮水” (龙生龙, 凤生凤, 老鼠生来会打洞) 等等。

在以上的五个例子中, 这些中阿谚语所要表达的喻义是相同的, 但是在选择喻体方面又是有所不同, 各自体现了特殊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征。而这种文化的差异是如何在谚语中所体现出来的呢,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典籍四个方面对这一内容做一初步的探讨。

第一, 自然环境。每个民族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地域环境之中, 因此一个民族的谚语都会不可避免的联系到本民族的自然环境, 山川物产等方面的特色。地域不同, 各地的自然景观亦各有特点, 反应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因此与农业相关的谚语就非常多, 比如:“春雨贵似油, 多下农民愁”, “下秧太冷怕烂秧, 小秧出水怕青霜”, “九尽杨花开, 农活一齐来”等等数不胜数。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耕作业中所掌握的自然规律以及宝贵的实践经验, 能充分的体现出中国深厚的农耕文化。而阿拉伯国家则大不相同, 长期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阿拉伯民族主要是放牧绵羊、山羊和骆驼的游牧民族。而定居的阿拉伯人则在绿洲上种枣、椰和谷物。因此阿拉伯国家的谚语大多是和沙漠与游牧生活有关的。比如:“骑在骆驼的尾巴上” (比喻知足常乐) , “谁肯奔波, 就能找到牧场” (比喻功夫不负有心人) , “你们吃了我的椰枣却违抗我的命令” (比喻恩将仇报) 等。还有些谚语会联系到本地的自然景观, 比如在汉语谚语中有“有眼不识泰山”, 比喻见闻太窄, 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还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桂林山水甲天下”, “黄山归来不看岳”等都反映了地域对语言的影响。而在阿拉伯谚语中同样有这类谚语, 像“运椰枣到巴士拉”, 因为巴士拉本身就盛产椰枣, 所以用来比喻多此一举, 还有“把巴士拉当作巴格达”, 比喻张冠李戴等。

第二, 风俗习惯的影响。不同的风俗习惯也使得谚语具有不同的民族特色。比如有一句阿拉伯谚语叫死羊不怕剥皮疼, 虽然其与汉语中的“死猪不怕开水烫”是一个意思, 但在阿拉伯人的风俗中, 认为猪脏而慵懒, 是不洁之物, 很少用到“猪”这个词, 同样中国人形容人笨常说“笨的像猪一样”, 但是阿拉伯人却说“笨的像驴一样”, 因此如果不了解其风俗习惯而生搬硬套的翻译很可能伤害到穆斯林兄弟的感情。更有些谚语牵扯到了本国特殊的风俗习惯, 如果对其文化风俗不了解, 是很难理解这些谚语的, 比如中国的“雨打清明前, 春雨定频繁”和“腊七腊八, 冻死寒鸦”, 如果对中国文化中“清明节”和“腊八节”的风俗不了解的话, 是很难理解这两句谚语的。同样阿拉伯谚语中也有一句谚语是“如果有水的话, 没人用沙做小净”, 如果对阿拉伯人礼拜前需要做小净的风俗不了解, 也是很难理解这句谚语的。

第三, 宗教信仰的影响。每个民族的谚语都与其宗教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佛教和道教对中国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中国有许多谚语都与佛教以及道教思想有关, 像“跑得了和尚, 跑不了庙”, “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诚”, “魔高一尺, 道高一丈”等等都能体现出道教以及佛教思想对中国谚语的影响。而阿拉伯国家是信仰伊斯兰教的, 因此其谚语也多与伊斯兰思想有着相关的联系, 许多谚语都是与真主安拉相关, 如“一切全仗真主”, “谋事在人, 而成事在于真主”, “满足于真主的恩赐, 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真主比双亲还要仁慈”等都体现了浓厚的伊斯兰思想。

第四, 受到不同典籍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 各个民族都会产生一些寓言、神话、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等经典的著作。而许多谚语也是从中孕育而生的。如中国《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诗经》中的“既景乃岗, 相其阴阳”以及《三国演义》中的“说曹操, 曹操就到”等等。而阿拉伯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古兰经》和《圣训》, 他们是阿拉伯人日常生活、行为与思想的指南, 阿拉伯许多谚语习语都来源于此, 如“与艰难相伴随的事却是容易的 (九十四:6) ”, “行善者, 只有善报 (五十五:60) ”, “知识应牢记心中, 不应只在书本上”, “谎言是病, 诚实是药”等等。这些谚语都体现出了两个民族特有的历史背景和受到不同文学典故的影响。

总而言之, 汉阿谚语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 多层次的, 因为文化本身就错综复杂、包罗万象, 所以很难完全表达出来。因此本文只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典籍四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对汉阿谚语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差异进行对比、探讨。通过比较, 我们能够看出汉阿谚语中的文化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因此, 只有正确的理解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 才能更加准确的掌握及运用这些谚语。

摘要:本文主要从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历史典籍四个方面对汉阿谚语进行比较, 使读者能够清晰的了解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差异。

关键词:汉语谚语,阿拉伯语谚语,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 周静琪.汉语谚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6.

[2] 杨言洪, 纳忠.阿拉伯语汉语成语谚语词典[M].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1995.

[3] 周烈, 蒋传瑛.阿拉伯语与阿拉伯文化[M].外语教研与教学出版社, 1998.

阿拉伯语语言特征范文第6篇

美国人类学家卡勒弗·奥伯格(Kalervo Oberg)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提出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文化休克是因为人们突然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标志所导致的一种精神焦虑”。[1]

文化休克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休克的主体是人。二是精神状态焦虑,即心理、情绪发生变化,并由此引发行为上的一些变化。三是主体环境发生改变。[2]

继奥伯格之后,关于文化休克的理论研究不乏其人,如莱斯加德(Lysgaard, S.)的U型曲线模型,约翰·格兰霍恩和珍妮·格兰霍恩(John T. Gullahorn & Jeanne E. Gullahorn)的W型曲线模型,他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进一步完善了关于文化休克的理论研究。其中,对于留学生的文化休克现象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例。

目前,上海大学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在校人数为27人,主要来自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埃及、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利塔利亚、索马里等国家[3]。

通过个别访谈,并结合相关文献,笔者总结了上海大学阿拉伯国家留学生文化休克的主要表现。

1. 焦虑

留学生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准备到中国留学的一段时间内,心里往往会焦虑不安,充满一系列的疑问,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出国经历的学生。例如,中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上海大学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饮食是否习惯?有没有自己爱吃的清真餐厅?下飞机之后如何与人打招呼?不会叫出租车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住的宿舍是否满意?是一个人住还是两个人住?如果是两个人住,文化习惯不一样,是否能够和室友和睦相处?自己能不能交到好朋友?自己生病了,如何去看病?如果上课听不懂,向老师提问,老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是否愿意帮助自己?

2. 思乡

留学生在到达上海大学之后,通常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一张新的电话卡,给家人和朋友打电话,或者上网聊天,这是思乡的表现之一。依照美国学者拉莱文和马拉·阿德尔曼的研究,他们把文化适应过程总结为五个阶段:蜜月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孤独阶段和融合阶段[4]。在学生达到融合阶段之前,这种思乡的心理会一直存在,尤其是当留学生处于孤独阶段,思乡的心理尤为浓厚。受访的阿拉伯学生告诉笔者,思乡的状况会持续一段时间,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少则一个月,多则一年、甚至几年。当问及多长时间回一趟家乡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基本上是一年回去一次。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回家一趟的费用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他们还是会选择回家,看望自己的父母和朋友。

3.误解

误解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文化差异。阿拉伯国家主要是以伊斯兰教为核心的文化和价值观,尤其表现在确定性、时间观念、个人与集体关系等方面。在学生进入融合阶段之前,通常误解的程度比较深。对此,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的徐金金基于霍夫施泰德模型做出了相关剖析[5]:

第一,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阿拉伯国家的人民通常不害怕其他文化, 也不愿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比较强调家庭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个人主义。阿拉伯国家表现出的是偏集体主义, 这与他们的部落主义、家庭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时间取向。阿拉伯国家的人民看重耐心,处理事情通常以感性和感情作为基础,而不太注重逻辑。

基于徐金金的分析,阿拉伯学生来到中国之后容易与人产生误解。比如,他们经常会问:“为什么是这样?在我们国家不是这样的”。在参加集体活动的时候,阿拉伯学生迟到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很多事先安排好的事情经常发生变化,其他国家的学生有时非常生气,会问“他们为什么要迟到”等问题。

二、文化休克的消除

针对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产生的文化休克现象,上海大学在入学教育、学习指导、学生活动、后勤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帮助这些学生尽快适应在上海大学的生活,尽量使他们度过一段愉快的留学时光。

1. 入学教育

学生注册之后,上海大学通常会召开一个针对新同学的开学典礼,介绍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与注意事项,学校还会邀请上海公安局、上海出入境管理局、社区派出所的相关同志介绍法律法规、签证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上海大学留学生联合会的全体成员也会出席开学典礼,他们通常会分别用中文与本国语介绍自己,并对新来的同学表示欢迎。每当新来的留学生听到自己国家的语言时,都会欢呼雀跃,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也不例外。当阿拉伯语“阿斯兰姆阿莱伊库姆”出现时,台下的阿拉伯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异常高兴。

2.学习指导

上海大学的阿拉伯留学生基本上是公费生,中文功底通常较弱。所以,他们来到上海大学以后,都是先进入汉语进修班学习汉语。由于这些学生人数比较少,汉语水平相差不大,所以在进行汉语分班时,学校一般会把他们放在同一个班级,再加入一些欧美国家的学生。一方面,让他们在一起相互帮助,相互照应;另一方面,让他们在学会基本的汉语之前,用第二语言英语与班上其他学生以及教师进行交流。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后,在选择导师时,学校也会尽量安排英语水平高、有耐心的教师进行指导。关于这一点,在笔者与学生的谈话中得到了印证,受访学生告诉笔者,“我们与老师的关系特别好,老师特别热情,愿意帮助我们,这一点在我们的国家很少见”。

3.学生活动

上海大学担任留学生综合事务办公室的负责人曾在阿拉伯国家的大使馆工作多年,阿拉伯国家的学生经常来办公室找这位老师,用阿拉伯语与他交流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他们一改原有的生活习惯,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这对阿拉伯学生来说十分不易。另外,学校提供的多种学生活动机会也为这些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提供了与其他学生交流沟通、展示自己国家独特文化的舞台。比如,在每年5月的上海大学留学生国际文化风情展上,阿拉伯国家的学生穿上自己国家的服装,跳着自己国家的舞蹈,舞动着自己国家的小方巾,拉近了他们与其他国家学生、中国学生的距离;每年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够让他们有机会饱览中国的名山大川、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每年的上海大学体育节暨广播操比赛也让他们在比赛中彰显风采,在异国他乡品尝胜利的滋味;各种各样的社区文艺演出与慈善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喜悦;上海大学留学生联合会的成立更让他们找到了贴心的朋友,不再感到孤独和焦虑。

4.后勤保障

上海大学建有多个清真餐厅,阿拉伯国家的留学生能够在那里吃到自己喜欢的饭菜,避免因饮食习惯的差异在其他餐厅经常会遇到的尴尬局面。在住宿方面,学校尽量把阿拉伯学生安排在一起,如果他们提出要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住在一起,学校也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这些学生外出时,学校会提醒他们带上留学生紧急联系卡,卡片上有24小时紧急联系电话、医院信息、语言帮助等方面的内容,让他们能够放心出行。

总之,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上海大学在消除阿拉伯国家留学生的文化休克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从笔者与留学生的访谈中,笔者能够感受到这些学生目前心理状况良好,基本适应了在上海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有一位索马里留学生还告诉笔者,他很喜欢中国,毕业之后愿意留在中国工作。这对于留学生管理人员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也将更加激励学校把留学生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Oberg, K. 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J]. Practical Anthropology. 1960,7(4).

[2]安然.“文化休克”译释探源[J].学术研究, 2010(3).

[3]http://211.68.95.15/lxs/frameset.jsp[EB/OL],2011-9-10.

[4]张秋红,李纯丽.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探究与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J].兰州学刊,2009(3).

[5]徐金金. 从跨文化管理角度探秘阿拉伯文化——基于 Hofstede国家文化模型分析[J]. 经营管理者, 2009(23).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编辑:覃云云

上一篇:设计专业建筑设计范文下一篇:客服部部门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