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硕果累累范文

2023-09-23

改革开放硕果累累范文第1篇

据介绍, 在本次展会上, 签约的项目主要涉及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其中, 重庆市与美国研究机构共建的重庆生物医药与器械研究中心, 国内最大的通信级塑料光纤产业基地建设、日本新明和研制的新型机场登机桥等11个重大项目, 交易合同金额达45亿元。

此外, 澳大利亚、台湾、吉林等代表团, 在展会上举办了重点项目推介会, 与国内外企业及重庆市40个区县 (自治县) 进行了项目对接, 让空气能热水器、建筑节能新材料等“重庆造”创新产品, 在展会上找到了新的“婆家”。

高交会组委会秘书长、重庆市科委主任周旭在闭幕式上介绍, 本次展会向来自国内外的客商推出了13000余项高新技术项目, 涉及航天航空、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多个领域。其中, 十大军工集团、军队代表团及300多家民用企业, 重点展出的航天员航天备用服、无人机气象探测系统等军转民及军民两用技术项目, 以及中科院、日本等展团带来的不同类型的机器人, 成为展示的亮点, 让市民亲身体验到科技的神奇。

此外, 本届展会在以往由重庆市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有关单位成功举办的基础上, 这次又携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和总装备部共同举办, 扩大了展示的内容, 更凸显了军民结合、创新发展的主题。本届展会上举办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军民结合产业发展论坛、知识产权国际论坛等三个品牌论坛, 以及孵化器国际论坛、科技与金融高峰论坛等, 吸引了81名国内外专家参加, 听众达到4000余人次。

自1999年以来, 重庆已成功举办八届高交会和四届军博会, 累计参展代表团近750个, 展示高新技术项目5.6万余项, 合同交易额近千亿元, 签约项目实施率达到86%, 助推重庆技术合同交易额连续十年居西部地区首位,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升。本届展会秉持军民结合、东西部结合、国际化和专业化结合的办会理念, 通过展览展示、对接交易、高峰论坛、主题活动四大板块, 聚焦高新技术、军民结合、产业发展、科技开放和科技融资五大热点, 规模再创新高, 形式更臻丰富。本届展会, 国内外科技各领域1.3万项“高、精、尖”技术成果、千多个军民两用项目、百余家科技企业、4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汇聚于此。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 工业基础雄厚, 军民结合卓有成效, 新技术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重庆高新技术交易会暨中国国际军民两用技术博览会, 已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军民两用技术展示交流平台, 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和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改革开放硕果累累范文第2篇

11年来, 通过不断发展, 中心已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方面成果卓著。

如今, 它正日益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不断促进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转移与应用, 为重庆社会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政策扶持——

获科技部火炬计划资金支持

“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就不会有中心越来越快的发展!”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梁伟如此表示。

的确, 中心成立11年来, 不断得到科技部火炬中心、重庆市科委、重庆市财政局及重庆市中小企业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 有力促进了中心的发展。

中心近年来荣获的各种荣誉称号和资质共计15项, 包括“国家火炬计划实施20周年先进服务机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服务机构”……

获得累计超过3000万元项目资金的资助……

在外界力量不断支持中心发展的同时, 中心也主动出击, 去寻找各种可以利用的发展资源, 为我所用。

仅2009年, 中心就从国家和市里争取到8个项目, 共计655万元的资金, 为中心的主要平台建设和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梁伟说, 正是得益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 中心发展越来越快。同时, 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心特点, 符合重庆特色的技术转移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拓展国际技术源头, 紧扣产业发展需求, 以共性技术平台为载体, 技术交流培训为手段, 示范服务体系为突破。

实践证明, 这条技术转移思路是行之有效的, 也得到技术供需双方的赞同。

平台建设——

打造全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实现技术转移, 平台建设尤为重要。

梁伟说:“近年来, 我们新建和改进、完善了大型精密仪器、科技文献、工业设计和动漫4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效果明显。”

翻阅资料, 中心发展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的理念赫然在目———做深、做精、做大, 还要做出效益。

多年来, 中心紧紧围绕这一理念, 实现了我市在该领域的巨大进步。

首先, 是来自数量的增长。

据统计, 仅2008年, 中心便增加入网仪器108台, 仪器总量已达到1573台;新装信息采集盒52台, 累积安装207台;入网仪器价值达到12.5亿元。

同时, 入网单位增至85家;新增两个分中心, 形成13+1的架构, 即13所高校、院所、企业和公共测试机构。

其次, 是考评机制。

目前, 我市已修订了《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促进办法》和《实施细则》, 并逐步完善《考评评分细则》, 表彰了先进单位和先进机组, 发放了上百万元的补贴。

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主任王润说, 我市通过“以奖代补”和“先缴后补”的双向补贴机制, 调动仪器资源方和使用户积极性, 百万元补贴盘活了10多亿元的存量。

第三, 网站改版升级。

通过不断改进, 生产力促进中心网站栏目设置更科学, 查询更方便, 内容更丰富, 信息更新更快, 有力地促进了技术转移的实现。目前, 其日访问量已过千人次, 年访问量则达到71万人次。

第四, 平台开放服务效果不断显现。

王润介绍, 中心全年服务企业达到2500家, 测试样品超过百万件, 开机时数达到105万小时, 支持科研项目已有7000余项。

最新统计显示, 入网仪器使用率从2005年平台建设初期的25%提高到了现在的55%左右。平台的辐射能力显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电磁骚扰测试、整车试验台架等大型仪器去年为重庆和周边省承担了上千次试验检测。电镜服务业延伸到了西部乃至全国, 使用率超过100%。

此外, 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大精仪在牛奶三聚氰氨检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 重庆不仅有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 同时还拥有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 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有力支持。

“平台集成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重庆医科大学等6个单位的馆藏资源, ”科技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主任助理冯驰介绍说, “有140余个数据库, 文献量达2.6亿条。”

据了解, 该平台采用元数据仓储技术, 为用户提供统一检索、文献传递、定题服务、代查代检、科技查新、馆际阅览等服务。拥有完备的政策法规、组织体系和服务架构, 目前在调试运行中。

渝港合作——

写下两地科技合作新篇章

“我们是内地惟一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进行合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梁伟说。

多年来,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依托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科技、管理和国际化优势, 结合重庆的产业结构特点和中小企业的现实需求, 组织了大规模的渝港对接服务活动。

2003年,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和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共同组建“渝港生产力促进中心”;

2006年, 与香港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共同举办“提升重庆汽车零部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讨会”;

2007年, 与重庆华商会、香港模具科技协会共同举办渝港模具技术交流洽谈会;

2008年, 促成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为重庆江北区五里店工业设计园提供咨询服务费为50万元的规划服务。

2009年4月, 中心邀请香港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 (A-PAS) 首席专家来渝, 与长安、力帆、大江、迪马、綦齿、卡福和重庆理工大学等30多家企业、高校交流对接和实地考察, 征集合作研发项目。

……

如今, 为提升双方的合作层面, 拓宽合作渠道, 产生实效, 中心开始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

先后与香港政府创新科技署、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和香港专业研发中心开展一系列交流, 取得了技术转移、联合研发和经贸合作的成果。

首先, 邀请香港创新科技署率汽车零部件、纳米科技及材料、中药等六大研发中心及香港科技园、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等科技支援机构来渝参加高交会, 设立香港馆并获组委会特别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

据悉, 这是香港首次参加珠三角以外的大型科技博览活动。同时, 参会的还有18人的澳门代表团。

其次, 与重庆大学共同组织30位在渝港澳企业家访问中心和校园, 开展产学研活动。

第三, 组织长安、力帆、集成汽车电子和西南大学、重庆工学院、重庆交通大学申报香港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 (APAS) 的平台技术研发项目。

目前, 长安集团正在与APAS合作开发“盘式气压制动器”, 与香港菱科公司研制用于CV11的“车载定位导航系统”, 港方的月供能力现已超过300台。

此外, 九龙橡胶则获得了APAS200万港元的项目资助, 合作开发“汽车无线胎压检测系统”;市中药院专家与香港赛马会中药研究院正在进行葛根素磷脂复合物胶囊新药开发。

力帆集团正在与APAS合作开发汽车车身电子模块控制系统, 可望得到港方300万元项目资助。

第四, 促成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为江北五里店工业设计园提供合同金额为50万元的规划咨询, 推荐香港专家出任江北区科技顾问团顾问。

第五, 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合力打造渝港合作与技术转移示范基地建设。

第六, 与之合作持续培训区县科技管理干部。

未来, 随着两地合作的不断加深、扩大, 中心将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 寻找新的合作方式, 让两地合作再上台阶。

未来之路——

建成全国优秀、西部一流、

重庆龙头的生产力促进中心

未来, 重庆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目标是———成为全国优秀、西部一流、重庆龙头的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对此, 中心全体科研人员有着自己的打算。

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必须要依靠科委, 进一步整合资源, 提升中心的服务功能。”

同时, 要加快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力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落户中心, 全力做好创新基金、双高、科技保险、大精仪、项目受理等基础性服务工作。

此外, 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市里的经费资助也是重中之重。

他认为, 对于已实施的项目要保质保量、不折不扣, 做出效果、做出亮点、做出品牌, 使之成为政府常态性的支持项目。

事业要有新突破, 体制必须有创新。

为此, 中心将进一步改革体制、机制和用人制度, 管理实现新突破。根据计划, 他们将按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竞聘上岗, 实行合理的绩效考核, 发挥激励与约束两个杠杆, 试行新的收入分配办法。

对于自身的不足, 中心领导层非常清楚。“说到底, 就是软多实少, 缺乏长远和核心竞争力, 必须克服这些问题。”

为此, 中心计划大力加强动漫、标准、文献、网控、工业设计等网络服务平台建设, 通过一两年的不懈努力, 建成机制新、功能全、服务优的支撑平台, 使中心真正具备规模化、专业化的服务手段。

在此基础上, 他们明确提出大力创收, 努力盈利的目标。

为此, 中心将实行公司化运作、社会化服务, 市场资源、政府资源一起抓, 逐步改变依靠政府多、创收盈利少的窘况。

上一篇:跟岗教师学习心得范文下一篇:广告投放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