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管理范文

2023-09-20

科室管理范文第1篇

指 南

目 录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11个科室指南(试行)的通知 ................................................................. 1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2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0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7 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25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32 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39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46 中医医院肛肠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54 中医医院针灸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62 中医医院推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70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7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肺病科等10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 86 中医医院肺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87 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95 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10 中医医院血液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118 中医医院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26 中医医院内分泌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34 1

中医医院风湿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42 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49 中医医院神志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57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肝病科等5个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 165 中医医院肝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66 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74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82 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90 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19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的通知 ............................................................. 206 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207 病理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214 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 21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等11个科室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中医药医政发〔2010〕4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加强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我局组织制定了《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11个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指南》电子版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府网站下载()。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与我局医政司联系。

二○一○年九月十八日

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妇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妇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妇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妇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妇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妇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妇科疾病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应开设妇科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妇科专病门诊,并开设病房及提供妇科急诊服务。

第八条 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应设置门诊手术室、专业B超室、阴道镜室。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妇科手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妇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治疗室、手术室,并符合相关规定。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音疗、导引、熏蒸、足浴、理疗等)。

第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

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超声中药导入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电磁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声诊断仪、宫腔镜、腹腔镜、阴道镜;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高频电波刀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中药超声导入、外敷、灌肠、熏洗、熏蒸、针灸、雷火灸、局部用药、耳穴治疗、音疗、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腹针、砭石、刮痧、足浴等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医师应接受过中医妇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2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妇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妇科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妇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妇科

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妇科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妇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妇科病(证)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危重妇科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妇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妇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8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妇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以上)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三级中医医院妇科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妇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学术发展方向,指导重点项目的制定与实施。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妇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妇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妇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妇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妇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妇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是妇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1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妇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2年以上妇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常见、多发妇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能开展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等妇科病的常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妇科疑难、急危重症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开展中药外敷、灌肠、熏洗、针灸、推拿、局部用药、耳穴、刮痧、穴位贴敷、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超声导入、音疗、熏蒸、穴位注射、砭石、钩活术、平衡针、火针、腹针、热敏灸、雷火灸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制定常见妇科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

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妇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妇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妇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妇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妇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妇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有产科的科室参照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妇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中医医院妇科常用方剂目录

1.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2.二仙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3.二至丸(《医方集解》) 4.二陈汤(《和剂局方》) 5.八正散(《和剂局方》) 6.八珍汤(《正体类要》) 7.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 9.大补元煎(《景岳全书》) 10.小蓟饮子(《重订严氏济生方》) 11.小营煎(《景岳全书》) 12.小柴胡汤(《伤寒论》) 13.上下相资汤(《石室秘录》) 14.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16.乌药汤(《兰室秘藏》) 17.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8.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 19.六君子汤(《和剂局方》) 2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21.四乌贼骨一茹丸(《素问·腹中论》) 22.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3.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24.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25.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归脾汤(《校注妇人良方》) 27.归肾丸(《景岳全书》) 28.平胃散(《和剂局方》) 29.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 30.甘麦大枣汤(《金贵要略》) 31.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32.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33.圣愈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34.左归丸(《景岳全书》) 35.右归丸(《景岳全书》) 36.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37.三仁汤(《温病条辨》) 38.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39.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40.当归建中汤(《千金翼方》) 41.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症治》) 42.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43.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44.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5.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47.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8.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 49.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50.苍附导痰丸(《叶天士女科诊治秘方》) 51.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52.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53.肾气丸(《金匮要略》) 54.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55.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57.苓桂术甘汤(《伤寒论》) 58.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 59.济生肾气丸(《济生方》) 60.保阴煎(《景岳全书》) 61.胎元饮(《景岳全书》) 62.养精种玉汤(《傅青主女科》) 63.举元煎(《景岳全书》) 64.香棱丸(《济生方》) 65.香砂六君子汤(《名医方论》) 66.通

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6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68.逍遥散(《和剂局方》) 69.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70.桂枝汤(《伤寒论》) 71.胶艾汤(《金匮要略》) 72.桑菊饮(《温病条辨》) 73.真武汤(《伤寒论》) 74.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75.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76.清肝止淋汤(《傅青主女科》) 77.清经散(《傅青主女科》) 78.银翘散(《温病条辨》) 79.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0.温经汤(《金匮要略)) 81.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82.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83.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 84.毓麟珠(《景岳全书》) 85.增液汤(《温病条辨》) 86.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87.四神丸《证治准绳》 88.二妙散(《丹溪心法》) 89.三妙丸(《医学正传》) 90.四妙丸(《成方便读》) 91.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92.金铃子散(《素问病机宜保命集》) 93.当归四逆散(《伤寒论》) 94.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 95.半夏厚朴汤(《金金匮要略》) 96.活络笑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 97.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98.桃核承气汤(《丹溪心法》) 99.越鞠丸(丹溪心法》) 100.五子衍宗丸(《医宗入门》)

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儿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儿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儿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儿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儿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开设普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设置急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专病门诊、中医健康咨询门诊、普通儿科病房、新生儿病室或病房、儿科ICU。

第八条 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应当设置候诊区(有条件的可以设置儿童活动区域)、诊室、隔离诊室、中医外治室(推拿、针刺、灸疗、贴敷治疗、药浴等)、雾化吸入室等,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根据儿童特点注意设施应该保护儿童安全。

儿科病房应当设置中医外治室。

第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

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雾化吸入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频谱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小儿吸痰器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儿童智能测量仪、经皮给药治疗仪、脉冲磁治疗仪等。

设置病房的,应当配备儿科专用急救设备及药品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中医医院儿科开展小儿推拿、小儿针刺、小儿灸疗、中药敷胸、中药敷脐、中药熏洗等相关项目的,应当建立儿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重点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医生均应接受过中医儿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具备常见儿科危重症处理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儿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病儿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儿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后,在儿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儿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

南)和基本诊疗方法、儿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西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儿科专病或证的诊疗专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儿科病和疑难、危重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儿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具有从事儿科专业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儿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收过中医药专业知识培训(2年或以上)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中医医院儿科,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儿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指导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的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儿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儿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儿科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儿科病的基本知识,掌握

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儿科中医护理常规和儿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儿科病康复和健康指导,应当按医嘱执行中医儿科外治治疗。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护士长是儿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具备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儿童肺系、脾胃系等常见病证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及急危重症的儿科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开展雾化吸入、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耳压、熏洗、外敷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中药灌肠、平衡针、浅针、热敏灸、雷火灸等中医外治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制定常见儿科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

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儿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并适合儿童特点。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儿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儿科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儿科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中医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及突发流行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儿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适合儿童特点的有关中医儿科历史人物、典故、漫画、卡通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内容注重突出中医科普知识。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儿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儿科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儿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

中医医院儿科常用方剂目录

1.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3.人参乌梅汤(《温病条辨》 4.人参五味子汤(《幼幼集成》) 5.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7.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大青龙汤(《伤寒论》) 9.小青龙汤(《伤寒论》) 10.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 11.王氏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12.五皮饮(《中藏经》) 13.五苓散(《伤寒论》) 14.实脾饮.(《济生方》) 1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16.小柴胡汤(《伤寒论》) 17.止嗽散(《医学心悟》) 18.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19.乌药散(《小儿药证直诀》) 20.六君子汤(《世医得效方》) 21.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22.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23.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4.补肺阿胶汤(《小儿药证直诀》) 25.归脾汤(《正体类要》) 26.四神丸(《内科摘要》) 27.生脉散(《医学启源》) 28.白虎汤(《伤寒论》) 29.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30.真武汤(《伤寒论》) 31.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32.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 33.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4.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35.麦味地黄丸(《寿世保元》) 36.杞菊地黄丸(《医级》) 37.连翘败毒散(《医方集解》) 38.桂枝汤(《伤寒论》) 39.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0.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41.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43.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44.小蓟饮子(《济生方》) 45.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46.固真汤(《证治准绳》) 47.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8.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49.麻黄汤(《伤寒论》) 50.炙甘草汤(《伤寒论》) 5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52.定痫丸(《医学心悟》) 53.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4.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55.茵陈蒿汤(《伤寒论》) 56.理中汤(《伤寒论》) 57.保元汤(《博爱心鉴》) 58.保和丸(《丹溪心法》) 59.麦门冬汤(《金匮要略》) 60.都气丸(《医宗金鉴》) 61.清金化痰汤(《东病广要》引《统旨方》) 62.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

63.健脾丸(《医方集解》) 64.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6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大承气汤(《伤寒论》) 67.消乳丸(《证治准绳》) 6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69.涤痰汤(《严氏易简归一方》) 70.苏子降气汤(《小儿药证直诀》) 71.资生健脾丸(《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72.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3.桑菊饮(《温病条辨》) 74.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75.桑白皮汤(《景岳全书》) 76.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77.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78.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79.黄连解毒汤(《肘后方》) 80.菟丝子散(《医宗必读》) 81.银翘散(《温病条辨》) 82.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8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84.清营汤(《温病条辨》) 85.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86.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 87.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88.羚角钩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8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90.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91.普济消毒饮(《景岳全书》) 92.温胆汤(《世医得效方》) 93.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4.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5.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96.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97.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 98.增液汤(《温病条辨》) 99.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 100.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皮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皮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皮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皮肤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皮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皮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皮肤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皮肤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和患者淋浴室,有条件的应设置药浴室、熏蒸室、换药室,通风良好,绝缘防雾,并铺设防滑地砖。

开展中药临方调配的,应具备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的条件。

第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

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中药浸浴设备、熏蒸(洗)设备、低频治疗仪、电针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以配备微波、紫外线、激光等治疗设备。

设置药浴室的,应配备煎药设备、浴盆、水温调节与定时装置、应急呼叫装置、消毒设备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药浴、擦药、湿敷、熏蒸、腧穴治疗、外用中药临方调配等皮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医师均应接受过中医皮肤科专门训练,掌握中医学和皮肤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皮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丰富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皮肤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

危重皮肤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皮肤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皮肤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皮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在晋升副主任医师之前,有到国家级重点皮肤病专科或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进修半年以上的经历。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皮肤病和疑难、危重皮肤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皮肤病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皮肤科主任应有从事皮肤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皮肤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皮肤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皮肤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皮肤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皮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皮肤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皮肤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是皮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皮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皮肤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皮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皮肤病诊治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白疕、风湿疡、湿疮、瘾疹、蛇串疮、风热疮、粉刺、黄褐斑、脱发、白驳风、癣等常见皮肤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红皮病、臁疮、红蝴蝶疮、天疱疮、特殊类型白疕、皮痹、肌痹、狐惑病等疑难及危重皮肤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开展湿敷、清创、药膜、穴位贴敷、面膜、拔罐、针灸、熏洗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钩活术、蜂疗、火针、热敏灸、雷火灸、穴位埋线、放血、薰药、鲜药外治、临方调配等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制定常见皮肤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

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皮肤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皮肤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皮肤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医医院皮肤科开展性病诊疗工作的,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六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皮肤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七条 民族医医院皮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21

另行制定。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九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2

附件

中医医院皮肤科常用方剂目录

1.八珍汤(《正体类要》) 2.白虎汤(《伤寒论》) 3.保元汤(《外科正宗》) 4.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5.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6萆薢渗湿汤(《疡科心得集》) 7.萆薢化毒汤(《疡科心得集》) 8.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9.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除湿胃苓汤(《医宗金鉴》) 11.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 12.柴胡疏肝散(《证治准绳》引《统旨》) 13.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4.大承气汤(《伤寒论》) 15.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 16.大青龙汤(《伤寒论》) 1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18.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 19.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20.当归饮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21.地黄饮子(《宣明论方》) 22.独活寄生汤(《千金方》) 2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二妙丸(《丹溪心法》) 25.二至丸(《证治准绳》) 26.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27.茯苓饮(《外台秘要》) 28.桂枝汤(《伤寒论》) 29.葛根汤(《伤寒论》) 30.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31.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3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33.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34.活血散瘀汤(《外科正宗》) 35.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36.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 37.化斑汤(《温病条辨》) 38.化斑解毒汤(《医宗金鉴》) 39.化坚二陈丸(《医宗金鉴》) 40.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 41.金铃子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42.荆防败毒散(《医宗金鉴》) 43.理中汤(《伤寒论》) 44.凉血四物汤(《医宗金鉴》) 45.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46.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47.苓甘五味姜辛汤(《金匮要略》) 48.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 49.麻黄汤(《伤寒论》) 50.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 51.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52.枇杷清肺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53.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55.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56.秦艽丸(《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57.清骨散(《证治准绳》) 58.清营汤(《温病条辨》) 59.清暑汤(《外科全生集》)

23

60.清骨散(《证治准绳》) 61.七宝美髯丹(《医方集解》引邵应节方) 62.三仁汤(《温病条辨》) 6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4.四物消风饮(《医宗金鉴》) 6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66.四逆散(《伤寒论》) 67.四逆汤(《伤寒论》) 68.透脓散.(《外科正宗》) 69.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0.神应养真丹(《宣明论方》) 71.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72.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73.痛泻药方(《丹溪心法》) 74.温胆汤(《千金方》) 75.温经汤(《金匮要略》) 76.五苓散(《伤寒论》) 77.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78.五子衍宗丸(《医学入门》) 79.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80.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81.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82.消风散(《外科正宗》) 83.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4.辛夷清肺饮(《外科正宗》) 85.小柴胡汤(《伤寒论》) 8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7.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88.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89.益胃汤(《温病条辨》) 90.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 91.养血润肤饮(《外科证治》) 92.茵陈蒿汤(《伤寒论》) 93.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94.银翘散(《温病条辨》) 95.越婢汤(《金匮要略》) 96.栀子金花丸(《景岳全书》) 97.猪苓汤(《伤寒论》) 98.增液汤(《温病条辨》) 99.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100.真武汤(《伤寒论》)

24

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眼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眼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眼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眼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眼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眼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眼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独立眼科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医眼科特色专病门诊、病房和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眼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暗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中医医院眼科病房应设置治疗室,检查室(暗室)。

第九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眼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

25

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治疗仪、艾灸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裂隙灯、视野仪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应配备眼科A/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仪及激光治疗仪等。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眼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比例应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眼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应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医生应接受过中医眼科专门培训,掌握中医学和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眼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并熟读《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原机启微》、《秘传眼科龙木论》等经典著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有释析中医眼科经典著作的能力,具备应用中医理论和方法处理疑难、危重眼病的能力,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眼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眼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眼病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常用诊疗技术。

26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疑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具有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危重眼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眼科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眼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眼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眼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眼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0人以上的,应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眼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专业领域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工作,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眼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眼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眼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眼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经验传承、中医眼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眼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学习中医眼科操作技术40学时以上。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眼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眼病的基本知识,掌握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眼科中医护理常规和眼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眼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27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眼科护士长是眼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原则上二级中医医院眼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眼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眼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诊应用中医诊疗技术、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注重继承创新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具备常见、多发眼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胞睑病、白睛病、黑睛病、圆翳内障(白内障)、五风内障(青光眼)、视系及视衣(视神经及视网膜)疾病、眼外伤等眼科常见疾病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眼科疑难、急危重症等相关疑难眼病的诊疗工作,并有接受下级中医院转诊病人的能力。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开展点眼法、滴眼法、涂眼法、浸眼法、洗眼法、熏眼法、敷眼法、钩割法、熨烙法、眼部注射法、针灸、耳压、离子导入、穴位贴敷、局部按摩等中医眼科特色治疗。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开展雷火灸等中医特色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制定常见眼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

28

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积极引进中医适宜技术,扩大中医药诊疗方法在眼科的应用。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眼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特色。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眼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眼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眼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眼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眼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特别是本科室防治眼病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中医眼科治疗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中医眼科的宣传内容应有效的向医院外辐射及不断扩大宣传。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眼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眼科历史人物和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眼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眼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眼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9

附件

中医医院眼科常用方剂目录

1.一贯煎(《柳州医话》) 2.二至丸(《医方集解》) 3.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八珍汤(《正体类要》) 5.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三仁汤(《温病条辨》) 7.小柴胡汤(《伤寒论》) 8.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9.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10.五苓散(《伤寒论》) 11.六君子汤(《医学正传》) 1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13.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14.化斑汤(《温病条辨》) 15.化坚二陈汤(《医宗金鉴》) 16.玉女煎(《景岳全书》) 17.双解散(《目经大成》) 18.丹栀逍遥散(《内科摘要》) 1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0.宁血汤(《中医眼科学》) 21.白虎汤(《伤寒论》) 22.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23.右归饮(《景岳全书》) 24.生蒲黄汤《中医眼科六经法要》 25.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26.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四物五子汤(《审视瑶函》) 28.四顺清凉饮子(《审视瑶函》) 29.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30.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1.归脾汤(《济生方》) 32.正容汤(《审视瑶函》) 33.加味逍遥散(《审视瑶函》) 34.石决明散(《沈氏尊生书》) 35.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36.导痰汤(《校注妇人良方》) 37.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38.还阴救苦汤(《原机启微》) 39.百合固金汤(《医方集解》) 40.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1.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 42.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3.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4.补肾地黄丸(《眼科百问》) 45.补肾明目丸(《银海精微》) 46.补肝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47.防风散(《秘传眼科龙木论》) 48.杞菊地黄丸(《医级》) 49.泻肺饮(《眼科纂要》) 50.栀子胜奇散(《原机启微》) 51.泻肝汤(《秘传眼科龙木论•瞳人干缺外障》) 5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53.泻心汤(《银海精微》) 54.泻肝散(《银海精微》) 55.定志丸(《审视瑶函》) 56.明目地黄丸(《审视瑶函》) 57.羌活胜风汤(《原机启微》) 58.抑阳酒连散(《原机启微》) 59.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原方为丸) 60.驱风散热饮子(《审视瑶函》) 61.除湿汤(《眼科纂要》) 62.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 63.活血煎(《眼科龙目论》) 64.参苏饮<《目经大成》) 65.通窍活

30

血汤(《医林改错》) 66.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7.桂附理中丸(《三因方》) 68.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69.凉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0.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71.桑菊饮(《温病条辨》) 72.桑白皮汤(《审视瑶函》) 73.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 7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75.益气聪明汤(《普济方》) 76.真武汤(《伤寒论》) 77.理中汤(《伤寒杂病论》) 78.菊花决明散(《证治准绳》) 79.麻杏石甘汤(《伤寒论》) 80.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81.羚羊角饮子(《秘传眼科龙木论》) 82.除风益损汤(《原机启微》) 83.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 84.清营汤(《温病条辨》) 85.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86.银翘散(《温病条辨》) 87.猪苓散(《银海精微》) 88.温胆汤(《千金方》) 89.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90.滋阴地黄丸(《证治准绳》) 91.新制柴连汤(《眼科纂要》) 92.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滋阴退翳汤(《眼科临证笔记》) 95熟地首乌汤(《眼科临证录》 96.眼珠灌脓方(《中医眼科学讲义》) 97.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 98.助阳活血汤(《审视瑶函》) 99.拨云退翳散(《银海精微》) 100.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31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耳鼻咽喉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耳鼻咽喉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耳鼻咽喉科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设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门诊手术室、病房,有急症处理能力的可以开设急诊。

第八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

32

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咽喉针刀治疗设备、电磁波治疗仪、激光治疗仪、低温等离子射频治疗仪、鼓膜按摩仪、耳鼻咽喉内窥镜光学检查系统、医用多功能吸注套扎器、听力及平衡检查系统等。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耳鼻喉科综合治疗台、多导睡眠呼吸检测仪、嗓音声学诊疗设备、五官科多功能显微镜等。

开展急诊服务的,应配备处理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的基本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专科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建立放血疗法、针灸疗法、喷雾疗法、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烙治、割治、啄治等耳鼻咽喉科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现象。对于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应接受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培训,掌握中医学和耳鼻咽喉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150首方剂,重点掌握6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耳鼻咽喉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应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疑难、复杂的耳鼻咽喉科疾病进行中医诊断和应用

33

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耳鼻咽喉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本科常见病的诊断标准、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方法、耳鼻咽喉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耳鼻咽喉科难治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对本专业多发病、难治病有独到的诊疗思路,并能指导下级医师。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耳鼻咽喉科疑难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具备解决本专科危重疑难疾病和继承、创新专科技术的能力,掌握中医耳鼻咽喉科学的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具有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应由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执业医师人数在8人以上的,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学术继承人,应有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科专业10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

34

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病的基本知识,掌握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耳鼻咽喉科中医护理常规和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耳鼻咽喉科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是耳鼻咽喉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耳鼻咽喉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准确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专科中医特色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围手术期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专科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具备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处理暴聋、鼻衄、鼻损伤、乳蛾、急喉痹、急喉喑、脓耳等疾病的能力。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基础上具备处理黄耳伤寒、耳眩晕、断耳疮、严重鼻衄、鼻疔走黄、喉痈、急喉风、鼾眠等疾病的能力。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开展清创、吹药、中药滴剂、中药灌洗、中药含漱、中药离子导入、中药外敷、中药雾化吸入、针灸、放血、穴位注射、穴位贴敷、耳压、烙治、割治、啄治、按摩导引等中医特色技术。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开展钩活术、平衡针、穴位埋线、浅针、火针、蜂疗、雷火灸等中医特色技术。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制定常见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

35

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本科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常见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耳鼻咽喉科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季节、疾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耳鼻咽喉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手册等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耳鼻咽喉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36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耳鼻咽喉科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耳鼻喉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37

附件

中医医院耳鼻喉科常用方剂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苍耳子散(《济生方》) 4.六味汤(《喉科秘旨》) 5.银翘散(《温病条辨》) 6.桑菊饮(《温病条辨》) 7.疏风清热汤(《中医喉科学讲义》) 8.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9.大承气汤(《伤寒论》) 10.小柴胡汤(《伤寒论》) 11.四逆散(《伤寒论》) 12.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14.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15.白虎汤(《伤寒论》) 16.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1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18.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 19.清咽利膈汤(《外科正宗》) 20.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 21.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22.黄芩汤(《医宗金鉴》) 23.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24.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25.理中丸(《疡医大全》) 26.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 27.四逆汤(《伤寒论》) 28.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29.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0.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31.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32.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33.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34.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5.归脾汤(《正体类要》) 36.八珍汤(《正体类要》) 37.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38.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 39.肾气丸(《金匮要略》) 40.四神丸(《证治准绳》) 4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42.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 4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44.通气散(《医林改错》) 4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6.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47.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48.通窍活血汤(《医林改错》) 49.会厌逐瘀汤(《医林改错》) 5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1.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 52.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53.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54.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5.三仁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6.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57.五苓散(《伤寒论》) 58.真武汤(《伤寒论》) 59.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38

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肿瘤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肿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肿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在肿瘤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肿瘤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肿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肿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肿瘤诊疗工作的开展。

第七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开设专业门诊,三级中医医院应开设病房(原则上床位数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3%),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可以开设病房。

第八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安全防护及医院感染管理要求。

第九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

39

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仪、电针治疗仪、微波热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配备射频治疗仪、介入治疗设备、体腔热灌注治疗仪等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本科室情况,制定中医特色治疗(如外治及非药物治疗)等肿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不低于7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对于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医生应接受过规范化中医肿瘤专科训练,掌握中医肿瘤学和肿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和基本诊疗技能,熟悉300首方剂,重点掌握100首常用方剂(见附件),掌握肿瘤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在达到住院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对部分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证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以上医师应在达到主治医师基本要求基础上,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疑难肿瘤的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诊疗方案(规范、指南)做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肿瘤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培训常见肿瘤的诊断标准、基本诊疗方法、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和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40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跟师学习、进修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肿瘤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新技术新方法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熟悉中医肿瘤学新进展。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交流、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肿瘤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掌握中医肿瘤学新进展。

第十六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应由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或系统接受过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的其他类别执业医师担任,并具有从事肿瘤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及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应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十七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执业医师人数在12人以上的,可建立学术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在肿瘤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肿瘤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学术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负责组织研究确定本科室发展方向与发展规划,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

第十八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的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从事中医肿瘤科专业5年以上工作经历,二级中医医院肿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三级中医医院肿瘤科学术继承人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经验传承、中医肿瘤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学习。

第十九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护理人员应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应熟悉中医药治疗常见肿瘤的基本知识,掌握常见肿瘤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肿瘤科中医护理常规和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能为病人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肿瘤康复和健康指导。

41

第二十二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长是肿瘤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长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3年以上肿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肿瘤科护士长应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肿瘤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四、服务技术

第二十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具备常见、多发肿瘤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肺癌、胃癌、乳腺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等常见肿瘤的诊疗。三级中医医院应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和危重肿瘤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在开展常见肿瘤病诊疗技术基础上,开展中药内服、外治、注射,针灸,穴位埋线,康复养生等中医诊疗特色技术,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术后复发转移。

第二十七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制定常见肿瘤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规范、指南),诊疗方案应包括规范的中西医病名、诊断、治疗、难点分析、疗效评价等。难点指临床上需要解决的有针对性的实际问题,通过中医治疗方法的改进有解决的可能。要定期对诊疗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为目的,不断优化诊疗方案(规范、指南)。

第二十八条 不断提高中医诊疗水平。上级医师正确指导下级医师进行中医药诊治工作。使用中医药治疗的,辨证准确、理法方药一致。手术病例能正确配合使用中医药治疗。及时开展病例讨论,提高中医诊治急危重症、疑难病的水平。

第二十九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

42

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

第三十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一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诊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二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肿瘤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肿瘤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三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肿瘤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张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多种途径与方法。

六、附则

第三十四条 中医医院肿瘤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肿瘤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亦可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 民族医医院肿瘤科建设与管理相关规定,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七条 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43

附件

中医医院肿瘤科常用方剂中药目录

1.麻黄汤(《伤寒论》) 2.桂枝汤(《伤寒论》)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4.小青龙汤(《伤寒论》) 5.止嗽散(《医学心悟》) 6.银翘散(《温病条辨》) 7.桑菊饮(《温病条辨》) 8.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0.大承气汤(《伤寒论》) 11.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12.麻子仁丸(《伤寒论》) 13.济川煎(《景岳全书》) 14.小柴胡汤(《伤寒论》) 15.真武汤(《伤寒论》) 16.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17.四逆散(《伤寒论》) 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21.白虎汤(《伤寒论》) 22.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23.清营汤(《温病条辨》)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7.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28.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29.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30.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31.清胃散(《脾胃论》) 32.玉女煎(《景岳全书》) 33.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4.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5.白头翁汤(《伤寒论》) 36.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37.理中丸(《伤寒论》) 38.小建中汤(《伤寒论》) 39.吴茱萸汤(《伤寒论》) 40.四逆汤(《伤寒论》) 41.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42.阳和汤(《外科证治全生集》) 43.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4.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5.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46.生脉散(《医学启源》) 47.玉屏风散(《医方类聚》) 48.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9.归脾汤(《正体类要》) 50.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51.炙甘草汤(《伤寒论》) 52.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53.清气化痰丸(《医方考》) 54.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55.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56.肾气丸(《金匮要略》) 57.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58.地黄饮子(《圣济总录》) 59.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 6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 61.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62.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44

6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64.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65.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6.四神丸(《内科摘要》) 67.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 68.保和丸(《丹溪心法》) 69.乌梅丸(《伤寒论》) 70.健脾丸(《证治准绳》) 71.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72.越鞠丸(《丹溪心法》) 73.枳实薤白桂枝汤(《金匮要略》) 74.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75.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6.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77.小半夏汤(《金匮要略》) 78.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79.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80.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81.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82.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83.五苓散(《伤寒论》) 84.三仁汤(《温病条辨》) 85.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86.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87.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88.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89.杏苏散(《温病条辨》) 90.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1.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92.麦门冬汤(《伤寒论》) 93.增液汤(《温病条辨》) 94.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95.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 96.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97.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98.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 99.鳖甲煎丸(《金匮要略》) 100.犀黄丸(《外科证治全生集》)

45

中医医院骨伤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试行)

一、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突出中医药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骨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骨伤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 二级以上中医医院骨伤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是以中医药学为基础,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体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和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临床学科,是承担骨伤科疾病诊疗服务的场所。应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 各级中医药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骨伤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骨伤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

第六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和规模、科室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以保障骨伤科临床诊疗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七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开设独立的骨伤科门诊,并具备处理常见骨伤科急诊的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开设骨伤科急诊、病房,病房开设两个病区及以上者,可以根据专科病种优势进行二级分科(如创伤、脊柱、关节、筋伤等二级专科)。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设有无障碍通道与辅助检查部门、手术室、重症医学科相连接,方便轮椅、平车出入,符合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

第八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急诊应当设置候诊区、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骨折整复室并配备必要的器材、设备。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46

中医医院骨伤科病房应设置医疗区和支持区,医疗区包括病室、抢救室、治疗室、处置室,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可设置单独的手法治疗室、康复治疗室;支持区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值班室、生活辅助用房、污物处理区域。

第九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小夹板外固定器材、推拿手法床(椅)、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治疗仪、电磁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激光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小针刀设备、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三维多功能牵引装置、脊柱牵引床、椎间盘复位机、远红外按摩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骨科康复设备等仪器设备。

第十一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与技术操作规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科室情况,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科诊疗技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常见病、多发病及重点优势病种的诊疗规范,建立骨折整复、外固定、手法、手术、牵引、功能康复等骨伤科常用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及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

第十二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应有稳定的医师队伍,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的比例不低于60%,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具备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合理,年龄构成基本均衡,在不同年龄段无人才断档;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才梯队。

第十四条 中医医院骨伤科医师应接受中医骨伤科专业训练,掌握中医学和骨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处理常见骨伤科疾病的基本能力。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骨伤科常见疾病的诊断标准,掌握骨伤科主

科室管理范文第2篇

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据科室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院内感染流行时,或有烈性传染病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或预防保健科),并协助调查原因,积极处理病人。

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合理使用抗菌素。

4、组织本科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6、做好对卫生员、配餐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

7、落实执行一次性医疗用品的检查、 用后的处置。

科室管理范文第3篇

1、工作人员进入手术室须更换衣、裤、鞋、帽,不戴戒指、手镯,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带私人用物进入工作区,工作场所不得进食。语言与行为符合要求。

2、进入无菌区须带圆顶帽、口罩,注意头发、鼻孔勿外露,严重上呼吸道及皮肤感染者,不宜参加手术。

3、院外参观者,须持介绍信,经医教科同意后方可进手术室参观。参观者须遵守手术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台手术参观人数控制在2~3人之内,参观者只能参观指定的手术,不得任意出入其它手术间,不得随便走动及串室。

4、手术病人入室前必须更换清洁的专用衣、裤、戴帽、换鞋或穿袜套。

5、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工作衣、裤、鞋。

二、环境管理

1、手术室应保持环境整洁、无尘、无蚊蝇。每晨用湿抹布擦拭全部手术间的物体表面及手术灯,并进行空气消毒。

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地面用1:100施康Ⅰ号消毒液拖地,拖把分区专用,标志明显,用后经消毒夜浸泡后晾干备用。

3、手术过程中发现地面血迹随时清洁。每台手术前后湿式擦拭室内物表,手术结束应及时整理用物,用1:100施康Ⅰ号消毒液拖地面,并进行空气消毒。每月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有据可查。

4、保证新风机组正常运作,每天术前1小时开启层流系统,术后至少运行半小时才能关闭层流系统。

5、拖鞋每日用1:200施康Ⅰ号浸泡后清洗晾干备用,鞋柜用消毒液擦拭。

6、洗涤间应保持清洁,下水道、洗手间洗手后及时处理干净,水池每天洗净擦干。男女更衣室、值班室保持整洁无味。

7、每周日定为卫生日,彻底清洁消毒各手术间。层流系统过滤网每周拆洗一次,出风口每周用1:200施康Ⅰ号擦洗,屋顶机组由设备维修部门每周保养一次。

三、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划分限制区(无菌区)、半限制区(清洁区)、非限制区(污染区),严格遵守三通道流程,各区间有明显标志,相对隔离,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手术间按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分室,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制一张手术台。连台手术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第一台手术结束后,整理手术间并用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及地面,净化空气后再接受新的手术病人。

2、使用抗菌洗手液,洗手刷、小方巾应一用一灭菌。严格按照洗手消毒方法与步骤进行洗手,每月对手术医生、洗手护士手指细菌培养一次,有据可查。

3、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备用刀片、剪刀等器械可采用小包装压力蒸汽灭菌。

4、手术医生和器械护士穿上无菌手术衣、戴上无菌手套后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5、巡回护士术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外出和走动,手术间门不要随便打开。

6、接台手术人员在两台手术之间应进行洗手、消毒手臂及更换无菌手术衣、手套。

7、病人准备室、麻醉复苏室紫外线要求:功率≥1.5W/m3,灯距地面2.5m ,配有紫外线反光罩,辐射强度>70uw/cm2,有使用时间记录,每半年测紫外线强度一次。

8、凡需手术病人,术前一律抽血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艾滋病毒抗体、梅毒抗

体。阳性者按传染病隔离技术要求实施。

9、接送病人的平车定期消毒,车上物品保持清洁,车轮每次消毒。接送隔离病人,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10、吸引瓶、污物桶每次用后洗刷干净,并用1:100施康Ⅰ号浸泡消毒后方可使用。

11、做好各类物品的终末消毒。

12、一般感染手术

(1)器械、引流瓶等浸泡消毒后按常规处理。敷料、针筒、手套等焚烧处理。

(2)保证新风机组正常运作,用消毒液擦拭手术床、推车、物体表面及地面。

13、特殊感染手术、隔离手术

(1)设专用隔离手术室,门外挂隔离标志(黄牌黑字),专人负责巡回。工作人员在手术间应穿隔离衣及鞋套,无特殊紧急情况,不可离开手术间。如须添加物品,可请室外人员帮忙。

(2)术前备齐手术用品,尽量采用一次性敷料、针筒。

(3)术毕医务人员将手套、衣服、鞋或鞋套及帽留在手术间,术中污染的纱布、敷料及其他能燃烧的物品全部焚烧。

(4)工作人员离开手术室应用消毒液泡手。

(5)未使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贴上经色标志,送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后再按常规处理。

(6)污染的金属类器械用1:4施康Ⅱ号浸泡10分钟后清洗,吸引瓶等非金属类器械用1:100施康Ⅰ号浸泡10分钟后清洗,再打包贴上红色标志,送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7)保证新风机组正常运作,用消毒液擦拭手术床、推车、物体表面及地面。

四、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1、无菌物品应放在无菌室集中管理,保持室内干燥、清洁无尘,无杂物,无蚊蝇。

2、无菌物品固定基数,定点定位,由专职人员每日检查,按顺序排列,标签醒目,无过期物品。高压蒸汽灭菌物品有效期7天,霉季5天。低温等离子灭菌物品无纺布包装有效期7天,纸塑包装有效期6个月。细菌检测每月一次,有据可查。

3、无菌包一经打开或无菌盐水开瓶后超过12小时不能使用。无菌台准备后不得超过4小时,否则重新灭菌。无菌物品过期或可疑污染的应重新灭菌。

4、无菌包体积不应超过30cm ×30cm ×50cm ,包布大小适宜,清洁无破损,一用一清洗。无菌包内外均有化学消毒指示剂,以鉴定灭菌效果。

5、器械浸泡消毒应打开关节,完全浸没,盒盖上标明可用时间,浸泡用容器每周更换灭菌二次,消毒液按规定更换,使用中消毒液每月一次细菌培养。

6、使用干缸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一次;碘酒、酒精瓶每周更换灭菌二次。开启的无菌溶液在4小时内用完,开瓶时注明启用时间。置于容器中的无菌物品(棉球、纱布、灯柄、螺丝刀等)一经打开,保存时间不超过12小时。

7、使用抗菌洗手液,指刷、消毒小毛巾等用物每24小时消毒一次。

8、高压蒸汽灭菌物品及低温等离子灭菌物品每月做细菌培养至少各一次,并粘贴化验单备案。

9、低温等离子灭菌必须采用专用无纺布及专用纸塑包装袋,灭菌时每锅做工艺监测,每包做化学监测,灭菌物品每月用自含式生物指示剂做细菌培养一次,并将结果登记在册。

供应室

一、人员管理

1、工作人员上班时应衣、帽整洁,不得穿工作衣进食堂或离院外出。

2、工作人员操作前后认真洗手。

3、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消毒、洗刷、清洁和灭菌的方法程序和质量要求,以及各类物品的性能、保养方法和使用范围。

4、供应室工作须培训后方可上岗,消毒员应持有上岗证。

二、环境管理

1、供应室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

2、室内环境保持清洁、整齐。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各个工作室内物体表面一次,地面用消毒液拖地,每周一大扫。

3、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路线采用强行通过的方式,不准逆行。严格区分无菌物品、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流水操作不逆行。消毒与未消毒物品须严格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

三、消毒隔离制度

1、 无菌物品收发、污染物品的接收,均应有单独窗口和专职人员。

2、送回供应室的医疗器械,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再洗净擦干上油, 经高压蒸气灭菌后备用。

3、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

4、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执行。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每日灭菌前进行B —D 空锅试验,排气系统正常方可使用。

四、无菌室管理

1、无菌室干燥通风,排气扇向外排风,室内、柜内清洁,无积灰。拖把、抹布专用。用消毒液擦拭每日1—2次,物体表面细菌培养每月一次。

2、进入无菌室前要洗手、戴口罩、更衣换鞋。严格无菌操作规程,每月无菌室人员手细菌培养一次。

3、无菌室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60分钟,每月一次空气细菌培养。

五、无菌物品管理制度

1、无菌物品接收时,应检查无菌包标记是否完整、包布是否清洁干燥,方盒的孔有无关闭,3M 胶带是否达到灭菌效果。

2、每日检查无菌物品,不得有过期物品,一般有效期10天,霉季5天。过期或有污染可疑者重新消毒灭菌。无菌包每月细菌培养一次。

3、无菌物品应摆放在无菌柜内,距地面>20cm,距天花板>50cm,距墙壁>5cm,无菌物品应分类放置,按灭菌先后顺序排列。

4、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须拆除外包装后,方可进入无菌物品存放室。

科室管理范文第4篇

记录要求及内容

一.记录要求:

(一)从2015年7月1日起全院统一使用《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手册》。

(二)认真完成科室日常质量检查和及时召开科室质量与安全分析评价会议,以保障记录内容真实可靠,杜绝弄虚作假、个人包办;能发现问题、指出责任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务必真实可靠,字迹工整。

二.记录内容:

科主任是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首先组织学习医疗核心制度、临床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和单病种工作制度、“十项”安全目标等相关文件,以便统一全科思想、行动;后合理安排科室检查各学习内容的具体落实情况,要善于发现缺陷、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并将检查改进等内容登记在《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工作手册》。记录内容分以下两部分,供各科室根据本科特点参考使用。

(一) 科室日常自查情况记录:

科室每月自查以下内容,但不仅限于此!

1.自查交接班记录等其它10余种登记本的完成情况,强调各记录本不得包办;

2.至少抽查本科所有管床医师病历1份,重点检查: (1)各种记录书写规范的执行情况以及内涵质量。

1 (2)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的执行情况。 (3)知情同意、医患沟通执行情况等。

3.自查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查对制度、手卫生规范、特殊药管理制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上报制度等“十项”安全目标的知晓和落实情况。

4.自查各种应急预案、手术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再授权管理制度等知晓情况。

5. 医疗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与风险管理情况。 (二) 科室质量与安全分析评价讨论记录

科主任每月主持召开一次医护共同参与的科室质量与安全分析评价会议,定期对科室质量与安全及其各种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讨论(部分指标科室收集,另一部分指标由医院每月在质控通报上提供),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同时务必对上一次或以前讨论形成的整改措施的落实效果进行再次分析总结,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记录簿中按发言顺序做好讨论记录,讨论中或讨论后必须同时选择其中某一内容或指标配合使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分析评价。

科室每月讨论以下内容,但不仅限于此!会议记录簿中“参加者”一栏必需亲笔签名。

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指标(如平均住院日、药占比、基药占比、抗菌素比、耗材比、甲级病案率等)三比(比标准、环比、同比)分析。

2.自查或职能部门反馈问题分析。

3.临床路径与单病种工作开展情况、相关指标分析。

2 4.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情况分析。

5.住院重点疾病的总例数、死亡例数、2周与1月内再住院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分析。

6.住院重点手术的总例数、死亡例数、术后非预期再手术例数、平均住院日与平均住院费用分析。

7.手术(麻醉)并发症分析。 8.不良事件、医疗差错与纠纷分析。

2015-7-17

科室管理范文第5篇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陈泓 杨承蓉 陈中华 黄海燕 龙嘉 组长:陈泓

副组长:陈中华 杨承蓉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小组成员:陈泓 杨承蓉 陈中华 黄海燕 龙嘉 组长:陈泓

副组长:陈中华 杨承蓉 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小组成员:陈泓 杨承蓉 陈中华 黄海燕 龙嘉 组长:陈泓

副组长:陈中华 杨承蓉

科室三级医师及诊疗小组的科室的各组员名单:

科主任:陈泓本科副主任医师 一组(神经外科专业):

陈泓副主任医师 杨帮华主治医师 黎小兵住院医师 二组(泌尿外科专业):

陈中华副主任医师 程绍旭主治医师 三组(泌尿外科专业):

龙嘉副主任医师 蒲波主治医师 谯正华、黄博住院医师 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职责(4.1.1.2) 1.组长职责:

(1)负责整个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及监督。 (2)指导副组长安排、布置医疗质量管理事宜。 2.副组长职责:

(1)在组长的领导下,带领组员及时完成科室医疗护理的质量管理工作。

(2)定期检查组员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各项工作记录情况。

(3)督促未完成工作的组员完成工作,对不能胜任管理工作的组员可随时更换。 3.组员职责:

(1)在副组长的领导下,认真完成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2)积极参加科室有关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会议及工作。

(3)对质量管理工作有权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一、在科主任的领导和院质控办的指导下负责本科室医、护质量管理检查 工作,每份终末病历由科主任和质控员负责质控达标。

二、对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情况按规范进行检查 (病 历、处方、申请单、 报告单、护理等),并做好质量检查记录。每月上报病历检查结果。

三、对执行十三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对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医疗技 术项 目等进行管理。

四、对各项护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五、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科主任并提出改进意见。

六、每季度1次管理小组会议,分析评判本科室各阶段医疗质量动态,总 结归 纳,并对需改进的内容提出整改意见报告科主任批准,协助科主任督促落实。

七、负责向院质控办反馈本科室质控工作进行情况,对违反医疗规章制度 及操作规程造成后果的事件,写 出书面材料及时上报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工作计划(4.1.1.2)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认真履行职责,提高治疗与安全意识。全科医护人员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精神,熟悉与医疗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要经常性地进行质量管理教育,提高全员质量管理意识,牢固树立“质量与安全第一”的观念。

二、强化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识,做到警钟长鸣。要逐步强化科室的风险管理,成立医疗护理质量风险基金。通过风险管理,强化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科室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差错及事故。要经常组织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做到警钟长鸣,在保障病人安全的同时加强自我保护。

三、完善科室医疗治疗与安全体系建设,发挥科室的监督作用。完善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两级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医疗、护理药事、输血、院感的质控工作。定期组织检查,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同时检查结果与岗位工资、奖金发放挂钩,保障安全措施与医院发展相适应和配套。组织要定期召开医疗质量管理会议,将安全生产纳入会议主要议程。

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认真落实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临床工作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做到对精神病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为病人提供温馨、细致、耐心的服务。同时要认真落实执行各项医疗核心制度,如:首诊、首问医生负责制、三级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并按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技术落实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制度、交接班制度、医患沟通制度等,通过落实制度,始终把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放在医院管理核心。

五、加强“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高医护技术质量。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训练,重点是“三基三严”训练,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加强临床能力的培训,不断提高医护技术质量。

六、重视医疗文件的内在质量与安全。医疗文件是医护人员临床思维的凭证式诊疗过程中的原始记录,有很强的书证作用;在医疗纠纷中,是进行技术鉴定、司法鉴定、判明是非、分清责任的依据。同时医学模式的改变,对医疗文件的书写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医疗文件的内在质量管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七、正确对待家属同意治疗意见的签字。《知情同意书》的签订实际上是双向性的,一方面是是患者理解临床医学的风险,另一方面医生要针对这些风险,做好充分的防范措施和一旦发生意外的应急补救措施。家属签订同意书是理解可能发生的危险,但决不是容忍医护人员因失误所发生的意外,医护人员必须保持头脑清醒,正确对待家属对治疗操作同意的签字,在治疗中要精益求精,尽可能避免发生意外。临床医生在选择治疗方式、方法、药物、护理措施的同时,要对家属讲清利弊,充分征求意见,尊重患者或家属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权。

八、严格科室技术准入,加强医疗质量考核。医护办要加强对临床科室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审核及风险评估严把医疗技术准入关。同时,要加强对各临床科室进行每月或季度的质量考核,发现事故苗头及时进行堵截,以确保患者在医院能得到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和持续性改进实施方案(4.1.1.2)

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之本,优质的医疗质量必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保证我院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不断发展,特此制定全程医疗质量控制方案,以求正确有效地实施标准化医疗质量管理。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x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三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院领导和院委会成员组成,院长任组长,院长是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者。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作为常设的办事机构。其职责分述如下:

1、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职责

(1)教育各级医务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医疗作风,改善服务态度,增强质量意识。保证医疗安全,严防差错事故。

(2)审校医院内医疗、护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制定各项质量评审要求和奖惩制度。

(3)掌握各科室诊断、治疗、护理等医疗质量情况.及时制定措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对重大医疗、护理质量问题进行鉴定,对医疗护理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5)定期向全院通报重大医疗、护理质量情况和处理决定。 (6)对院内有关医疗管理的体制变动,质量标准的修定进行讨论,提出建议,提交院长办公会审议。

2、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职责

(1)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接受主管院长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对医院全程医疗质量进行监控。

(2)定期组织会议收集科室主任和质控小组反映的医疗质量问题,协调各科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抽查各科室住院环节质量,提出干预措施并向主管院长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小组汇报。

(4)收集门诊和病案质控组反馈的各科室终未医疗质量统计结果,分析、确认后,通报相应科室人员并提出整改意见。

(5)每季度向医院提出全程医疗质量量化考核结果,以便与绩效工资挂钩。

(6)定期编辑医疗质量简报和不良医疗文件公示栏。

(二)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职责

科室是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医疗质量的第一责任者。科室质控小组职责如下:

(1)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或副主任、护士长和其他相关人员3-5人组成。

(2)结合本专业特点及发展趋势,制定及修订本科室疾病诊疗常规、药物使用规范并组织实施,责任落实到个人,与绩效工资挂钩。 (3)定期组织各级人员学习医疗、护理常规,强化质量意识。 (4)参加医疗质控办公室的会议,反映问题。收集与本科室有关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

(三)医务人员自我管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对各级医务人员的要求分述如下:

1.门诊医师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 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 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 收住院;b. 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2.病房住院医师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3.病房主治医师

(1)及时对下级医师开出的医嘱进行审核,对下级医师的操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2)新入院的普通病人要在48小时内进行首次查房。除对病史和查体的补充外,查房内容要求有:①诊断及诊断依据;②必要的鉴别诊断;③治疗原则;④诊治中的注意事项。

(3)新入院的急、危、重病人随时检查、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

(4)及时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把好出院病历质量关,并在病历首页签名。

(5)入院3天未能确诊或有跨专业病种的病例时应及时举行科内或科间会诊。

(6)待诊病人在入院1周内仍诊断不明时,向主任请示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

(7)按科室规定正确分级使用抗生素和专科用药。 (8)手术和介入治疗前亲自检查病人,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管理标准拟订严密的手术方案并实施。术后即刻完成术后记录,24小时完成手术记录。

(9)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做好术后工作。 (10)负责治愈患者出院的审批手续,并向上级医师汇报。

三、考核内容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院外部分医疗活动等多个组成部分。其考核内容按过程分为:

(一)门诊医疗

分诊护士:

①对一般病人应测量血压,发热患者应测量体温。

②加强巡视,视病情轻重,决定病人是否需要提前就诊。 ③根据病人主诉指导分诊,发现传染病患者要及时隔离,并指导就诊。

④复查再分诊,保证患者专科专治。

2、首诊医师:

(l)首诊医师负责制:a、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拟定初步诊断,做出恰当处理,同时按病历要求书写门诊、急诊病历。b. 建议专科门诊就诊。c.收住院。 (2)第二次就诊:

①原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收住院。

②新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门诊治疗。

(3)第三次就诊:仍未能确诊,接诊医师应:a. 收住院 b. 患者拒绝住院应履行签字手续。

(

4、当患者需入院诊治时,应由开具入院通知单的医师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二)病房医疗:

l、24小时内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应给予初步处理。

(2)由经治医师做出初步诊疗意见并完成病历书写。 (3)必要时由主治医师提出并请示上级医师组织科内讨论、科间或院内会诊。

(4)急、危、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看并于6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

2、入院三天内

(1)确诊者按诊疗常规进行。

(2)未确诊者,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组织科内讨论、科间会诊。

3、入院后1周未确诊者,必须进行科内病例讨论或院内会诊,确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2周内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特殊专业按诊疗常规执行)。

4、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药物选择:a制定专科用药规范并严格执行;b.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②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③根据病情、疗效及时更改、调整用药方案。④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其它脏器及其它疾病的影响。

(2)手术治疗①.术前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按手术分级审批;②.按手术常规操作;③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后处理。

(3)特殊诊疗按各专业诊疗常规执行。

5、转归:

(1)治愈——出院,专科门诊随访。 (2)好转——专科门诊随访。

(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转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4)死亡——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l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及时上交病案。

(三)出院

1、治愈者由主治医师审批,向上级医师汇报后即可出院。

2、好转者由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向患者交待专科门诊继续治疗或返院治疗的注意事项,并批准方可出院。

3、未愈者由科主任(或正、副主任医师)向病人做继续治疗指导并批准方可出院。

4、管床医师必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书写“出院小结”。 注:

1、根据病情,不受时间限制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诊,如院外会诊、远程会诊等。

2、重危病人应床边交接班,每天有交接班记录。

3、报告方式:对病危病人须将病危通知单送交医务处;对特殊、紧急抢救病人须电话报告医务处;对死亡及入院两周未确诊病例应书面上报医务处。

四、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

1、门诊医疗质量由各门诊部负责考核、统计;基础质量由医务处、护理部、科教处等职能处室负责考评。住院医疗环节质量由质控办牵头对正在诊疗过程中的“活病历”随机抽查,按考核表内容逐点考核,一般每个月对每个医疗组考核1-2次;终未质量主要由病案室质控组负责考评。

2.分析各项诊疗活动对整体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对各质控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按合格(√)、轻度缺陷(1)、中度缺陷(2)、重度缺陷(×)分为四个级别进行定性标化,并在质控考核表扣除相应分值。

具体评分要求如下:

①病房医疗质量监控量化考核的满分为80分,如检查的各项所得总分大于64分为合格。

②各质控点(考核中每单项)检查实得分数占应得分数的百分数≥80%者为合格,70%~79%为轻度缺陷,60%~69%为中度缺陷,< 60%为重度缺陷。

举例说明:如共检查三份病历的“入院三天内每日记录病程”一项,应得分合计6分,而实得分为4分,则该质控点得分4/6=67%,定为中度缺陷。

3、质控办每季度对各质控点缺陷发生情况统计分析一次,并排出名次,张榜公布。科室考核分值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

科室管理范文第6篇

1、科室控感小组在组长领导下,健全科室感染管理体系,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前提。

2、科室控感小组建立会议制度,每季度一次协调、总结有关感染管理方面的问题,若遇到问题应随时召开会议,充分发挥控感小组的作用。

3、科室控感小组要及时监控各个易感染环节,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我科室医院感染的发病率,监督检查本科室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的各项措施,保障医疗安全。

二、严格监测和监督工作

1、医院感染的监测

按照医院感染标准,实行有效的感染监测,要求临床医师熟练掌握其诊断标准,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意识,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后,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按感染管理科的反馈信息,认真改进。

2、消毒灭菌

每月进行消毒灭菌监测,对科室使用中的消毒液,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治疗室内空气,监护室内空气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

随机抽样监测。

3、配合好医院开展医院感染和耐药率监测

三、加强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

1、手术室,①所有工作人员应衣帽整齐穿手术衣、戴口罩、换鞋入内,并减少人员流动,参观者应限制人数。②所有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③特殊感染手术只能在感染手术间实施,术后按原则进行隔离和终末处理。

2、加强对急诊就诊病人的管理,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及儿童或特殊感染者应按照隔离原则单间放置或分类放置。

四、加强对我科室程勇的留置管道患者,如气管插管患者、留置尿管患者的管理。

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的考核制度和《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制度,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加强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预防感染的意识,掌握手卫生知识,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六、医务人员的防护

1、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结合我科室职业暴露的特点,向医院要求为我科提供有针对性、必要的防护用品,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2、加强职业暴露知识培训,重点是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其次是出现职业暴露时的处理原则及流程。

七、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每月组织科室人员培训,提高医院感染意识。

八、抗菌药物管理

1、严格掌握适应症。

2、合理施治。

附则: 根据我科特点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 遵守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2、 如遇突发公共事件时,科室感染管理质控小组按要求负责科室消毒隔离措施,工作的组织和落实;

3、 督促科室医护及实习生、进修生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消毒隔离制度;

4、 对所有病人实行标准预防,有特殊感染病人有隔离措施;

5、 各班每天做好晨晚间护理及时更换污染被服及床单,避免床单位不洁有血渍,扫床毛巾及擦拭床头柜毛巾做到一床一巾一消毒,用后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后清洗待干备用;

6、 处置室每日中午10-5负责开启紫外线灯管照射1小时,特殊感染随时消毒病做好记录。紫外线灯管每周两次(周

二、周五)用75%酒精擦拭,照射强度每半年好监测并记录,累计1000小时再次监测。

7、 急主班对科室各种抢救仪器与监护仪每日清洁消毒,使用后应及时进行表面清洗消毒,各种管道、消化瓶等均应规范进行消毒。

8、 9-4每日负责换药室处置室的保洁,包括物品表面和地面的打扫及换药碗浸泡桶的清洁等。

9、 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监测,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现流行趋势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

10、 各种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两前三后),接触血液、体液等操作前戴手套,脱手套后立即卫生洗手,提高手的依从性和正确率;

11、 各班人员按照科室岗位职责内容负责各室的卫生及医疗

垃圾的分类及管理。督促清洁工及当班人员按时发现及时整改。对急救区各室空气培养、物表、医护人员手、消毒液每季监测并做好分析记录;

12、 8—4班负责治疗室的保洁,包括用后的体温计,止血带及时送消,干燥备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13、 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并做好科室护士医院感染管理和自我防护知识的培训及考核。

上一篇:模具毕业设计总结范文下一篇:社会治理的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