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观后感范文

2024-03-09

我是歌手观后感范文第1篇

歌手们的本职就是歌唱,唱他们所想的,唱他们想听的,在立白皂液我是歌手这档节目中,富有魅力的演唱、演唱台前幕后的真实演播,将节目的真实展现在观众眼中,成为歌唱节目的最强音。很多新老歌手又重新被大家所认识,像李健、孙楠等等。

每个人的成就都是离不开每一天的努力,有人渴望成功来得早一些,而有些人却更希望可以出名晚一点,我是歌手李健就是其中一位。从他的演讲稿《时间会为你证明一切》中,我又重新认识了另一个样子的李健。

我总结了我是歌手李健的发言,主要有三个要点:

一、其实很多机会都不是机会,真正机会也就只有一两次;

二、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但我觉得应该晚一些;尤其是这行,一旦成名属于真正积累的时间会很少;

三、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是用卑微换取的;他们也走过你今天的路,有多少所谓的闪光,就有多少那些灰暗的时刻,任何时候都应该看清自己,别觉得自己那么渺小,也别觉得自己那么伟大。

我是歌手观后感范文第2篇

《我是歌手》是湖南卫视在2013年从韩国MBC引进推出的歌唱类真人秀节目。节目每期邀请7位成名歌手进行竞赛。这种高水平的竞赛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大影响。在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中, 它都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第一季微博中的歌王话题突破一亿次, 这种现象颇为罕见。除了参赛选手是成名歌手外, 节目的灯光、音响、乐队都已达到国内的顶级水准, 这有别于其他音乐综艺节目。整个赛程包括普通赛、复活赛、踢馆赛、半决赛、总决赛。一二季的比赛不存在踢馆赛, 节目组为了增加节目的激烈性, 在第三季新设了踢馆赛。踢馆的歌手多为歌坛的新秀。在第五季增加了逆战歌手, 逆战歌手都是往届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歌手。它的节目赛制更是与众不同, 每场比赛结束之后, 由现场500位大众评审进行现场投票。这500位观众由不同年龄组构成, 他们根据自己音乐审美对参赛的7位选手进行投票。他们的音乐需求是整个社会音乐需求的一个缩影, 因此分析他们的审美倾向, 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观众与音乐审美的关系

1. 最初的音乐审美

截止到2018年, 我是歌手经历五年时光。这五年中, 风格迥异的歌手都曾在这个舞台上大放光彩:以第一季的黄绮珊、第二季的张杰、第三季的李健、第四季的黄致列、第五季的迪玛希、第六季的华晨宇为代表。黄绮珊在第一季的第一期中以一首《等待》震惊四座, 在整个第一季的比赛中黄绮珊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同样以高音见长的张杰在第二季也获得了非常高的成绩和人气。相反, 那些浅吟低唱的歌手成绩与之相差甚远:以杨宗纬为例, 杨宗纬自参加超级新光大道出道以来, 多数演唱抒情曲目, 在他的演唱中极少甚至几乎不会出现高亢嘹亮的声音。当节目中, 他依旧演唱了两首抒情歌曲—《矜持》和《征服》。但是, 最后没有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 遗憾出局。第二季的品冠也是如此, 品冠的演唱风格也是抒情风格。在两轮的比赛中都获得第七名的成绩, 最终被淘汰。为什么这种类型的歌手会迅速淘汰, 笔者认为现场观众的当时审美决定了这种结果。首先, 当时很多观众听到高音, 不假思索的认为这类歌手就是好歌手。

2. 音乐审美的转变

第三季《我是歌手》中也有一位歌手成为了黑马, 他的演唱风格与其它歌手有明显的不同, 从不刻意的演唱高音。这位歌手就是李健。李健决定参加《我是歌手》之后, 他的歌迷都曾为他担忧。因为《我是歌手》已经被认为是一个飙高音的舞台, 浅吟低唱的歌手注定被淘汰, 但结果却截然相反。李健在第三季和第五季都获得有意的成绩。

张杰和李健同作为逆战歌手参加第五季《我是歌手》, 李健依然可以获得优异的成绩, 而张杰在整个比赛中的成绩大不如前。说明观众不再只注重音高。伦纳德.迈尔认为音乐的价值产生于音乐作品和听众之间一种客观传统中发生的互动过程[1]。因此, 任何的音乐价值既是作品本身的价值也是听众反应能力的结果。由此可见, 此时的观众对高音的看法已经发生改变。在刚刚落幕的第二季歌手中, 华晨宇作为补位歌手登台表演, 在整季的表演中, 他一共获得了三次冠军并在总决赛中获得亚军。在歌手的演唱中他加入了说唱, 得到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认可。从华晨宇到中国有嘻哈可看出, 说唱在观众的心目中也占了一席之地。综合以上现象可得, 听众对音乐的需求已经出现了多样性, 并非以高音最为一切的标准。

3. 音乐审美的要素

王次炤在《音乐美学基本问题》中指出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理性与直觉的统一。3.传统意识与当代意识的统一[2]。这三点归根结底就是指欣赏音乐时一定要平衡。科普兰曾经说过“一个理想的听众同时置身于音乐之中, 又置于音乐之外;既评判它, 又欣赏它;希望它朝着一个方向走, 却又看见它朝另一个方向走;既为它所陶醉, 却又带着冷静和吹毛求疵的态度[3]”。笔者认为欣赏音乐还需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关于形式和内容在音乐史上有很大的争论。在古典音乐时期, 格鲁克主张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 戏剧内容的阐释是第一要素。莫扎特主张诗必须服从音乐;到了后来瓦格纳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 坚持音乐必须根据戏剧内容需要进行创作的原则等等;科普兰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形式, 很多没有描绘性的音乐作品到底在说些什么呢?除了作者自己估计谁也不知道。比如巴赫《C大调前奏曲》, 它讲述什么?除了巴赫谁也不知道。但是笔者认为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同样重要, 有了形式能够让文字变得灵动。很多作曲家以诗为歌词, 根据诗的内容创作歌, 比如舒伯特创作了《魔王》、《鳟鱼》。有了文字能够让形式变得具体, 比如鲍勃迪伦在201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获得文学奖的很大原因来自于他的歌词能够脱离歌曲独立存在。这二者没有绝对的界限。

江柏安、周锴在《音乐的文化与审美》中指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4]。人的情感包括喜、怒、哀、乐、怨等等。一般音乐家用和谐的音响表现愉悦、欢快的情绪, 用不和谐的音响表达恼怒、悲愤、恐惧等情绪。歌手在演唱中唱出高音代表什么?笔者认为高音仅仅代表了一种亢奋、一种宣泄、一种愤怒。可是作为人这种生物, 我们不可能只需要宣泄、愤怒、亢奋。我们也需要安静、忧伤、快乐等情绪。所以不能把高音当做一个歌手或一部作品的标准 (除了男高音女高音还有男中, 女中等声部) 。著名加拿大音乐家莱昂纳德.科恩的演唱音域几乎都是中低声区, 但他的歌声在全世界流传。

三.音乐审美需要多样性

一个健康的、文明的社会应该能够满足所有人群的需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 这就需要不同的音乐来满足不同的人群。当人们在电视和网络中频繁地听到高音, 势必会造成审美疲劳。音乐的本质既不是真善美, 更不是体育运动 (更高、更快、更强) 。它是一种感性。人类不仅需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也需要感受世界。自然界往往不具备良好的感性样式, 因此这时就需要艺术来创作一个感性的世界。这样的感性世界肯定不止只有高音。周海宏认为在;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 艺术的样式多比少好。这是人类感性需要的基本特征决定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对艺术品样式的审美价值取向是高度主观的, 没有客观的统一标准。比如:歌剧比京剧好听, 古典音乐比流行音乐好听[5]。笔者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优秀的作曲家应该学习各国音乐, 使中国的音乐变得丰富。去年, 《中国有嘻哈》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

我国抗日战争时期, 一大批音乐家创作了许多鼓舞人心的作品。如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开路先锋》;贺绿汀的《嘉陵江上》、《游击队歌》等。在那个国破家亡的年代, 大众确实需要一些歌曲鼓舞自己的意志和决心。但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不能被环境所控制。我国著名作曲家黎锦晖在抗战期间不仅创作了《向前进攻》, 而且他还创作了一批流行歌曲和儿童歌舞剧。例如《毛毛雨》《桃花江》《妹妹我爱你》《特别快车》《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等。在当时, 他的作品引起很大争议, 多数人认为黎锦晖的作品给社会带来了不良之风。其实黎锦晖的作品朗朗上口、简练明快。他

是中国流行歌曲的先锋人物。他的作品对我国流行音乐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结

当社会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时, 群众对精神文明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多样性的音乐审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如今, 那些高音歌曲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与此同时, 给我们音乐工作者带来的挑战也更大, 要求我们的音乐工作者更加多元化, 创作出更加多元的作品。从而进一步提升观众的音乐审美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 提高听众的审美水平对艺术工作者也大有裨益。科普兰曾经说过:“每个单个的聆听者的态度, 尤其是有天赋的聆听者, 是开发我们自己时代音乐潜力的主要力量”。所以, 不但艺术工作者要对听众服务, 听众也要为他们负责, 对我们时代的音乐发展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可能, 使自己成为推动时代音乐进步的一份子。

摘要:近几年, 湖南卫视共举办了六届《我是歌手》。随着节目的持续发展, 观众对于音乐的审美也随之改变。音乐审美的方向是多样性, 它不是一层不变的。任何时代的音乐听众都需要多样性的音乐, 唯一性的音乐始终不是人所需要。人士一种情感动物, 他具有各种各样的情感, 所以多样性音乐才是人的最终需求。本文通过研究《我是歌手》观众的音乐审美, 来探究音乐审美的多样性。

关键词:《我是歌手》,音乐审美,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M】中央学院出版社2011

[2]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中央学院出版社2015

[3] 艾伦科普兰《有天赋的听众》【J】孙乔译中国音乐

[4] 江柏安周锴《音乐的文化与审美》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我是歌手观后感范文第3篇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我刚刚升高三的时候,当时初读时的惊艳到现在依然令我难忘。一年多过去了,这本书我曾经十几次的翻阅,而每一次我都为之动容。昨日重新温习了一遍,读到某些段落,眼眶还是红红的。

书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叫王守宁的小职员。就像“王守宁”这个普通的没有特色的名字,王守宁只不过是一家公司总务部里的一个小小的助理。不像市场部的风光,不像技术部的牛B,他不过是后勤打杂而已。工作没有动力、没有前途,他只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从未想过“未来”这种虚无缥缈蛊惑人心的东西。而他心底最大的秘密是他是一个同性恋。作为社会上被异化的那一小部分人,他将自己的特殊小心翼翼地隐藏起来。他不敢和人相处,怕别人看出他的身份而鄙视他。他为此而自卑。而不巧的是,他偏偏暗恋上了公司的总经理兼董事长的小儿子。那样卑微单纯的喜欢,大概每个人都有过体会吧。不曾奢求过什么结果,只想远远地看着他,让他成为自己生命里最大的光彩。在孤寂寒冷的生命冬天里,他是他遥遥远望的温暖的火苗。正是如此,书里描写的那份感情才会青涩干净的直击人心。那种每天早晨期望着能说一句“早上好”、每天中午期望着能在食堂遇见他、目光总是追随着那个人、远远地看一眼便心满意足的纯纯的不敢奢望的感情,使读到它的每个人都仿佛回到了青涩年少的暗恋岁月。

这本书不是一篇悲情小说,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面对人生的彷徨,面对未来的迷茫,面对爱情的卑微。无论是因为同性恋的自卑,被父母扫地出门的倔强,还是看向他暗恋对象时目光里的小心翼翼和不敢奢望,他真实又辛苦的令人心疼。看到他的自嘲“可是,我呢?谁来想想我?我已经二十六岁了,没学历,没技术,前途无亮,工资勉强吃口饭,积蓄一点点,没车,房子超小,现在还没还完贷。又很宅,交际能力几乎为零、没有热情,只看盗版,玩游戏只玩免费的网游,还常常缅怀过去。”“我这样的人·····”(怎么高攀的上·····)读到这里,我胆战心惊。作为一个同样没学历没技术又死宅的文科生,这本书现实的给我展示了我的未来。不,书里的内容还是美化过了的。现在,在大城市,外地人买个厕所大的地儿都是登天之难。不是所有人都能忍受寂寞。诚如书中的主人公所言。在一个人跌跌撞撞的走了很久很久之后,他眼前的路依然如最初那般荒芜寂寞,任谁都会绝望。

读这本书时,我一遍又一遍的想着自己。我之所以对这本书充满感情,最大的原因是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像我。从最开始,我并没有奢望过有人来陪伴我,拯救我。所以,我一个人走了很久,很久。可是,现在为什么我是如此的绝望?可能,是我当初还是硬提着一口气在心底天真的幻想:未来会好些。果然还是太天真、太年轻。那点微小的希望,我偏偏放不下。也许麻木才会让心里好受些。可我不能。我知道我做不到。即使已被现实弄得遍体鳞伤,即使心里浓重的绝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我依然在心底卑微的提着那一点小小的希望,不肯放手。我不知道现在的坚持有什么用,也没人告诉我什么时候会好一点,甚至都没人嘲笑我:你永远都不会好一点。到那时候放弃又会有什么不同。在寂静难眠的夜里,我会这样问自己。

书中的主人公是幸运的,在生活的泥泞里,他的苦苦挣扎终于换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六年的时间终于换回了父母的认同,与社会和人群一点一点小心的磨合接触也终于让他慢慢学会了与人的相处。而他暗恋的那个他以为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人,其实早就因为他的执着和认真而喜欢上了他。在经历心里的种种挣扎之后,最后恍然大悟才看清那是甜甜的双向暗恋,温馨的让人泪流满面。

莫心伤,莫心伤,这本书的作者有一个令我动容的名字。莫心伤。我一直在猜测,是怎样的一个人才能写出这样稳重的文字和这样一个真实美丽温暖又令人心疼的故事。莫要心伤,作者大概想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来温和的安慰我们。即使面对生活中的泥潭,即使看不到眼前的希望,也,莫要心伤。也许,就在你看不到光明的某处,生活会变得好一点。

我一直对灰姑娘和王子的童话故事嗤之以鼻,对言情小说更是不屑一顾。在我看来,现实里哪有那么多美满的爱情,生活中更不会有有那么多圆满的结局。而这本书却让我相信,如果换做是他,那么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会发生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将书中的主人公带换成了自己,也许那份相信正是来自于在生活中种种不如意面前彷徨迷茫的我们对自己未来还抱有的那份期望和奢求。

书中的主人公在最后说到:“其实现在和当初比还是没有太大变化,大概是最近的生活太顺利了,开始乐观起来,我想,总有一天会变得更好的。”

我是歌手观后感范文第4篇

我是一棵小树,身体有些柔弱。我非常需要太阳公公的关怀,对它有着无比的向往。

春天,我对太阳公公说:“春天来了,我吐出了嫩绿的芽儿,请把您的光芒照在我的身上,让我能够茁壮地成长。”太阳公公听了,用温暖的光照耀着我。

夏天,我对太阳公公说:“夏天来了,这是我成长最快的季节,请把您的光芒照在我的身上,让我早日长成参天大树。”太阳公公听了,用热情的光照耀着我。

秋天,我对太阳公公说:“秋天来了,我的叶子开始枯黄,请把您的光芒照在我的身上,让我储存更多的营养。”太阳公公听了,用凉爽的光照耀着我。

冬天,我对太阳公公说:“冬天来了,我要好好地保护自己,请把您的光芒照在我的身上,让我度过一个漫长、寒冷的季节。”太阳公公听了,用充足的光照耀着我。

我是歌手观后感范文第5篇

大家好,我叫王帆,来自北京大学,我特别热爱传媒,本科学电影,硕士学电视,博士学传播,朋友眼中呢,我是一个80后的知识女青年,但是我拒绝整天泡在图书馆,也不会挑灯夜战,我认为真正的知识,应该来源于丰富的生活,逛街购物,遍尝美食,独立旅行,知识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和体验中给我惊喜,说话也是我生活当中最重要的体验之一,我有足够的细腻的内心去体察别人不曾发现的细节,我也有充分的勇气去说出别人不敢说的话,我是勇者,我敢言。

我是一个80后,顾名思义,80后就是指1980年到1989年出生的人。但是在中国,我们80后还有一层比较特殊的含义,它其实是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

我们一出生,就得了一个国家级证书,叫独生子女证。这个证可以保证我们能够独享父母的宠爱,但是这个证,也要求我们要承担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最开始我是觉得,如果想做一个好女儿,那我肯定得掐很多的钱,然后让我爸妈过上特别好的生活。

我从上大学开始就经济独立,我所有的假期都在工作,所以我的父母几乎一整年都见不到我两次。对于很多像我这样在外求学工作打拼的独生子女来说,咱们的父母都变成了空巢老人。有一天,我妈给我打电话说,早上你爸坐在床边,在那掉眼泪,说想女儿了。你知道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什么吗?哟,至于吗?您这大老爷们还玻璃心哪,天天给自己加戏在那。

但是后来有一次我回家,那个下午,我永远记得。老爸侧坐在窗前,虽然依旧虎背熊腰,但腰板没以前直了,头发也没以前挺了,他摆弄着窗台上的花儿说了一句:"爸爸没有妈妈了。"爸爸没有妈妈了,大家觉得这句话在表达什么?悲伤?软弱?求呵护?我只记得我小时候如果梦到我妈妈不要我了,我就会哭醒,我特别难过,但我从来都没有想过:爸爸没有妈妈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我发现这个在我印象当中无比坚不可摧高大威猛的男人,突然间老了。

爸爸没有妈妈了,表达的不是悲伤,也不是软弱,而是依赖。父母其实是我们每个人最大的依赖,而当我们的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父母,他们还能依赖谁呢?所以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父母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而且他们后半辈子能依赖的只有我。

我得养他陪他,把我所有的爱都给他,就像他一直对我那样,我要让他知道,即使你没有妈妈了,你还有我。所以从那以后,我愿意适当地推掉一些工作、聚会,我挤时间多回家,我陪他们去旅行而不再是把钱交到旅行社,让别人带他们去吧。因为我明白了一点,赡养父母,绝对不是把钱给父母让他们独自去面对生活,而应该是我们参与他们的生活,我们陪伴他们享受生活。

所以,我每次回家,就会带我妈去洗浴中心享受一把。有一次我正给我妈吹头发,旁边一位阿姨说:"你女儿真孝顺。"我妈说:"大家都说女儿是小棉袄,我女儿羽绒服!"幸亏没说军大衣。那阿姨说:"我儿子也特孝顺,在美国,每年都回来带我们去旅游。"说着吧阿姨还把手机掏出来了,给我妈看照片,说你看我儿子多帅,一米八五大个,年薪也好几十万。

我当时有点觉得话锋不对,为什么呢?当一位阿姨向你的妈妈展示他儿子的照片,并且报上了身高体重年薪的时候,笑的都是相过亲的,你懂的。就在这个时候,阿姨说了一句让我们全场人都傻了的话,她说,可惜不在了,不在了。原来就在去年,阿姨唯一的儿子在拉着他们老两口在旅行的高速公路上,车祸身亡。

在那一刻,我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去安慰那位阿姨,我就想伸出手去抱抱她。可当我伸出手的那一刻,阿姨的眼泪就开始哗哗地往下流。我抱着她,我能感受到她那种身体的颤抖,我也能够感受到她是多么希望有个孩子能抱一抱她。也就是从那一刻我特别地害怕,我不是害怕父母离开我,我怕我会离开他们。而且经过这件事,我对于一句话的理解有了更深入的这样的感觉,叫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原来我只觉得这句话应该是我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别让爸妈担心,对吧?但是现在我发现,不仅如此,我们对待别人,也要这样。

因为每一个人,都意味着一个家!

所以我现在每一次在跟父母的时候,我都会紧紧地抱抱他们,在他们脸上亲一下。可能像拥抱亲吻这种事,对于我们大多数中国父母来讲都一开始是拒绝的,但是请大家相信我,只要你坚持去做,你用力地把她搂过来,你狠狠地在她脸上亲一下,慢慢地她就会习惯。像我现在走的时候,我妈就自然地把脸送过来。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你在表达爱。

我想作为独生子女,我们确实承担着赡养父母的全部压力,但是我们的父母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风险,可是他们从不言说,也不展现自己的脆弱。你打电话他们说家里一切都好的时候他们真的好吗?

作为子女,我们要善于看穿父母的坚强,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来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没有机会了,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

龙应台有一篇《目送》,她在结尾告诉我们,不必追。可是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就得追,而且我们要从今天开始追!提早追!大步追!至亲至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

我是歌手观后感范文第6篇

《别问我是谁》中的整个男孩,帮弱小者找寻食物,安慰哭泣的儿童。他相信并想念面包、橘子、母亲、天使,在饥寒中安然入梦。他遇见了犹太小女孩甄妮娜,与她成为了最好的朋友。他们一起嬉戏,吵闹,幻想。尽管生活越来越艰难,街上越来越肃穆,他依然相信总有一天幸福会重回,所有人都能开怀地笑。

在《别问我是谁》中,当火车把小主人公身边那些善良而卑微的人们一个个带走,当有人劝他一直跑不回头,当甄妮娜最终消失在暗黑的人潮中,当他漂泊过漫长的旅途,经掠无数人间冷暖,他才终于明白,原来火车驶向的,并不是甜蜜的糖果山,而最安全的事,就是做个无名的人……

目录:

第一部偷面包的贼

我抢了两块面包,一块给乌里,另一块拿去那个叫甄妮娜的女孩家里。雪下了一晚,给花园盖上了一层白色毯子,枯黄的植物残梗刺破了白毯。我扫干净最顶层台阶上的雪,放下面包,敲了敲门就跑了。

第二天我过来看,发现面包不在了。

第二部隔离区和天堂

隔离区里的所有东西都是阴沉沉的,人是阴沉沉的,声音是阴沉沉的,连气息都是阴沉沉的。而这里的每样东西对我来说都是彩色的:电车发出的叮当声是红色的,留声机中传来的音乐是蓝色的,人们的笑声是银白色的,而远处旋转木马发出的轻柔的声音更是五彩缤纷……

第三部再也回不去了

我梦见没有躯体的长统靴士兵在地上踏步走着,梦见燃烧着的母牛,梦见石头天使低头看着我说:“我什么都不是。”我会爬上火车——其他很多人都会这么做——我?到车厢、煤车和坦克上。爬过上千次火车,但没有一辆车带我去见甄妮娜,也没有带我去糖果山。

读后感:《别问我是谁》清新而有活力,作者用生动有趣的笔调毫无退避地直述了在德国兵统治下凄惨的非人生活。街头孩子们相互笑的场景尤其引人注目——稚气未脱,充满哲理,给人以轻柔的触动。总是在灾难来临时,我们才感叹要珍惜所拥有的平静日子。而苦难让人难以预料,那就是冥冥之中的所谓命运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米萨就处在他不能选择的境遇之下,出场时他是偷包被人发现,正在狂奔的小偷。他无父无母,没有家,没有过去,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他矮小瘦弱,流浪街头,以偷窃为生。他对自己一无所知,对这个世界也所知甚少。因此,每拥有一件东西,每悟到一个词语的含义,他就欣喜若狂,那些东西也成为他的珍宝,他生命里再也抹不去的印记。乌里善意地收留了他,给他取了个名字米萨毕苏斯基,还给他编了个吉卜赛人背景的过去。于是,后来每当有人问他是不是孤儿时,他会骄傲

说出乌里为他编织的家庭:“我有七个兄弟五个姐妹,有爸爸妈妈,有109岁的曾曾祖母,还有一匹叫格里塔的马,我很希望能够找到它。”好像那真的就是他的过去。

他与甄妮娜一家结识后,每次偷面包时,都会给甄妮娜拿去一块。进隔离区后,每次透过隔离墙两块砖的间隙去偷取食物,总会把食物送给甄妮娜一家和孤儿院的孩子们。甄妮娜不开心时,他费尽心思找来她爱吃的鸡蛋。对每一点点善意,他都回报以更多的良善。在物质匮乏,要抢着吃烤老鼠肉和桶中留下的残油,在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难题的境遇下,却让人处处看到人性的闪光,一个小男孩纯真的内心。

“而黑暗不能驱散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消融仇恨,只有爱才能如此。”一个人没法选择所生活的时代,却能选择生活的态度。此刻绚烂的活着,为所在乎的人努力着,就会成为生命的一种永恒。

“我”没有父母,没有过去,对自己一无所知。“我”衣不裹体,饥不饱腹,靠偷窃为生,我每天与死亡擦肩而过,最擅长的事情就是逃跑。我认为这就是人生,欣然接受。我曾经企图想要弄清楚自己是谁,结果发现,在我生活的世界里,人的名字,长相,年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身份。如果我出身低等民族,比如犹太族,那么肮脏,*种,犹太人就是我,所以别问我是谁?“我”代表了千千万万二战时期华沙街头的犹太人。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二战时期纳粹占领下的波兰华沙的犹太人的悲惨境遇,他那略带幽默的笔触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气氛缓解了很多,却透露出一种更深的绝望和无奈。在那样的令人窒息的环境下,人们从未放弃过希望,然而天使没有出现,最终是死亡拯救了他们。一列列火车载着成千上万的隔离区的以为会被重新安置的犹太人驶向死亡。死亡终结了无止尽的痛苦。

上一篇:卫生村工作汇报范文下一篇:巡察办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