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教育厅领导成员范文

2023-09-18

辽宁省教育厅领导成员范文第1篇

1.1 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1.1.1 辽宁高等教育规模变化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省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创新, 获得较快发展。2007年, 全省普通高等院校由1978年的38所增加到78所, 已形成了拥有综合、理工、农业、医药、师范、语文、财经、政法、体育、艺术、民族、高职等科类院校的完整体系。1978~2007年间, 全省高等学校共招生222.9万人, 2007年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到77.8万人, 比1978年增长14.3倍, 占全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总数的4.1%。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由1978年的15.1人增加到184.3人。

图1显示了1991~2007年辽宁高等教育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显然, 辽宁高等教育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一直持增长趋势, 尤其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 增长速度极快, 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72%、16.33%。由于存在滞后期, 毕业生人数在2001年后增长较快, 年均增长19.1%。

1.1.2 辽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析

就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而言, 1998年辽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达到了15%, 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1998年辽宁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而全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才达到15%。如图2所示, 自1998年以来, 辽宁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直呈增长状态, 其中2003~2005年的增长速度尤其迅速, 年均增长率达到18.88%, 2005年以后增势放缓, 但仍呈抬头趋势。与全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相比, 辽宁的高等教育水平要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1.2.3辽宁高等教育结构变化分析

扩招以来, 虽然辽宁高等教育在规模上不断扩大, 但在结构上变化不是十分明显。在结构上, 辽宁高等教育的招生数和毕业生数与在校生数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2000年以来, 辽宁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数占总的在校生数的比例基本稳定, 分别在6.35%、62.99%、30.59%左右波动, 本科生所占比例最高, 研究生所占比例最少但有增长趋势。

1.2 辽宁省高等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从高等教育的规模, 以及评价高等教育发展的综合指标—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而言, 辽宁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十分迅速, 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辽宁省可以说是高等教育大省, 却还称不上是高等教育强省, 辽宁的高等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1.2.1 师资力量不足

1999年以来, 虽然辽宁省的高等教育专任教师数增长迅速, 但生师比增长却更为迅速, 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图3显示了1980~2007年辽宁高等教育的专任教师数和生师比的变化情况。显然, 虽然存在波动, 但二者都呈增长趋势, 尤其在1999年以后增势明显。生师比在1998~2005年增长尤为迅速, 年均增长率为9.6%, 2006、2007年生师比略有下降, 但仍在15%以上。1999~2007年, 专任教师数年均增长率为8.89%。也就是说, 教师的增长速度不能满足学生数增长的需要, 师资力量不足。我认为1999年以来大学的持续扩招是生师比持续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 师资力量不足将影响辽宁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1.2.2 资金投入问题

虽然1999年扩招以来, 辽宁省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投入规模不断扩大, 但辽宁省高等教育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虽然近几年辽宁省教育支出占财政预算内支出的百分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但变化不大, 而且所占的比例仍然很小。除上述问题外, 辽宁省高等教育还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 生源质量, 培养能力等问题。

2 辽宁高等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高等教育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 教育的高级阶段, 是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对于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 中外学者作了许多研究, 虽然各自分析的角度、侧重点不同, 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在理论指导下, 选用合适的指标, 运用1985~2007年辽宁的时间序列数据,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式研究影响辽宁高等教育的因素。

2.1 指标和方法说明

本文选用的直指标有:辽宁省平均每万人口大学生数、辽宁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辽宁省人均收入、辽宁省财政性教育支出、辽宁省高校专任教师数、辽宁省高校招生人数。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辽宁统计年鉴》。本文主要运用SPSS, 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并通过模型分析影响辽宁高等教育的因素。

2.2 模型建立

运用SPSS统计软件, 以辽宁省高校专任教师数 (X1) 、高校招生人数 (X2) 、财政性教育支出 (X3) 、人均GDP (X4) 、人均收入 (X5) 作为自变量, 辽宁省平均每万人口大学生数为因变量 (Y) , 采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回归, 回归过程中剔除不显著的变量人均GDP (X4) 和人均收入 (X5) 后, 得到如下回归模型。

模型的判定系数R2=0.997, 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t检验的p值都很小, 则表明模型中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是显著的, 即辽宁省高校专任教师数、高校招生人数和财政性教育支出对辽宁万人大学生数有显著的影响。

2.3 结论分析

上文的回归模型表明:辽宁财政教育支出每增加1亿元, 则辽宁万人大学生数增加0.187人;辽宁高校招生人数每增加1万人, 则辽宁万人大学生数增加2.576人;辽宁高校专任教师数每增加1万人, 则辽宁万人大学生数增加25.459人。回归结果肯定了辽宁财政教育支出、辽宁高校招生人数和专任教师数对辽宁平均每万人口大学生数的影响。教育支出是评价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对教育发展影响的重要指标, 高校招生人数及专任教师数很好地反映了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即模型肯定了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对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3 结语

透过上文对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简要分析, 可以看出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的概况:就总体而言, 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发展环境也很好, 政府投入不断增加。但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 辽宁省的高等教育也面临许多不足之处, 如资金短缺, 教学质量滑坡, 师资力量薄弱等。针对辽宁省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和辽宁省政府及各高校都采取了许多相应的措施, 但仍需加强以下几方面改革的力度。

(1) 加大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 拓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 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

(2) 改革教育方式, 引进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3) 提高师资力量, 扩大教师队伍;

(4) 改革不合理的专业设置结构。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的起始时间大概可以追述到上世纪初, 经过了从上世纪初到现在发展的第一个百年。总的来说,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还很低, 存在许多弊端。本文以辽宁省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并作相关的数量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辽宁省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邓晓春.90年代中国和辽宁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分析和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0 (12) .

[2] 马陆亭.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政策分析[J].高教发展研究, 2006 (3) .

[3] 孙绍荣, 朱君萍.各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与人均GNP关系的统计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22 (3) .

辽宁省教育厅领导成员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生活给继续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继续教育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其独有的自身的特点,直接有效地面对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事业服务的第一线,要利用一种新的思维来探讨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教育改革;继续教育;教育理念

一、目前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1.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将成为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向。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国民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向必须做出重大的调整,要彻底摈弃过去那种重视学历教育的弊端,重新审视和规划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们在终身学习、职业培训、休闲健身、社会保健等方面对继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继续教育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各个教育环节围绕着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向进行设计,要把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作为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继续教育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培养市场经济人才,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已经形成,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大批懂得市场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继续教育作为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补充教育形式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一重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来规划和设计继续教育的模式。要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作为未来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各个教育环节围绕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设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就是继续教育的发展出路。

3.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龙头战略。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智力支撑。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力资源在人员质量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合理和需要改善提高的国家,同时更是一个人力资源严重浪费的国家,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我国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中,比较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而忽视了大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龙头战略。

4.办出特色,注重实效,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则。办出特色是指继续教育的发展要在竞争激烈的教育市场中以特色求得自己的快速发展,因为继续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它是在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后的一种后续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终身教育,这就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出继续教育的特点,办出继续教育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继续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给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继续教育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体现出继续教育的自身价值,直接有效地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以有限的投入去求得最大的效益。对办学者来讲,要强调针对性和办学后的效益性;对学习者来讲,要强调学习后在工作中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有所成就。

5.合作办学,开放办学,将成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渠道。我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相互促进、命运与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我国的继续教育的发展要积极调动一切社会积极因素,多渠道、开放式办学。我国的各类企业、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以及快速发展起来的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是我国继续教育办学的重要生力军。企业办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更多情况下讲求办学的直接效益;高等院校办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内容系统深入、理论性较强,有利于各类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科研院所办学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社会团体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容易发挥科技前沿与专家聚集的优势。开放式办学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借鉴一切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二、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相应对策

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我国的继续教育发展必须要按照中国的国情,遵照我国的法律和法规,紧密结合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以一种崭新的继续教育思维方式和全新的继续教育思想观念,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的要求探讨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教育,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教育事业能否深入持久地发展和壮大,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教育质量”。教育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经济回报率,这是个综合指标,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已经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识,尤其是继续教育更应该树立“质量第一,质量为本”教育观念,因为一方面继续教育要千方百计地提高其受教育面,而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教育质量,通过继续教育使受教育者确实尝到接受教育的甜头,这样才能达到使社会各界都逐步重视继续教育的局面,滋生继续教育持久而旺盛发展的“生命力”。提高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应加重点抓好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各个教育环节围绕着继续教育的服务方向进行设计。要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超前性,以增新、补缺和拓宽为办学宗旨。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师的选聘上要根据课题内容和研修要求而定,教学形式上要结合所选课题性质和学员组成的专业、层次和结构类型等,采取自学、面授、函授及脱产等形式进行,并创造条件,借助现代化通讯设施举办开路和闭路继续教育电视教学。

2.完善教育法中的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使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在法律的保护之中。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虽然对继续教育的办学也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制定继续教育法,国家也没有制定更系统的配套的继续教育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来进一步明确社会成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就目前而言要严格实行《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在全国全面实施继续教育统计制度和继续教育登记制度,结合我国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需求,国家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和实施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各类非公有制经济实体自主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相关政策,要围绕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制定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要把全面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整体素质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提高社会全体成员参加继续教育的内在动力。要推行继续教育证书制度,逐步建立学历文凭与技术登记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3.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继续教育现代化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在计算机为主的信息网络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继续教育的发展必须构建继续教育现代化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选择好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大力发展以信息网络为主要手段的继续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充分证明,在未来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学习过程将会成为继续教育的主要教育和管理的新模式。同时,信息网络也将为继续教育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因此国家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还应把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的信息基础设施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计算机网络教育,可以很好地依托普通高等教育的网络资源,同时借助信息通讯技术的便利条件,利用日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络技术,以普通高校为骨干,以成人高校和各教育培训中心为依托,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继续教育培训网络,大力发展虚拟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倡导学习者本人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发展网络学习,倡导继续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

4.从继续教育的特点出发,构建继续教育的崭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众所周知,继续教育在其发展中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继续教育与基础教育相比,除非社会所有成员都百分之百地接受了全民基础教育,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否则继续基础教育就是必须的。但是,继续教育的自身发展特点要求必须有相应的教育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来满足整个国家的国民在工作和生活之外的继续学习需求。因为继续教育是对国民基础教育学习机会的补偿。与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相比,继续教育则起到提高个体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作用。同样,职业教育因为其定向是以提高职业技能和服务职场做准备,这就局限了职业教育的功能,不能实现个人娱乐、休闲等纯粹的精神需要。这一点,只有继续教育才能做到。所以必须从继续教育的特点出发,构建继续教育的崭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步建东(1966-),男,辽宁沈阳人,硕士,沈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继续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辽宁省教育厅领导成员范文第3篇

辽宁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 理、工、经、管、文、艺术协调发展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目前共有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400余人, 分别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 男生1600余人, 女生800余人, 城镇生源800余人, 农村生源1600余人。本文抽取其中的100人做为调查对象, 采取了问卷调查及个别谈话的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就业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进行数据分析。

一、内地工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生存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 调查

通过调查, 对“四个认同”及“三个离不开”表示有“认识明确”的学生占比分别为67%及90%;对“国家教育与宗教分离”政策表示“不赞同”的仅占比为10%;有8%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对宗教知识了解“很多”, 68%的学生表示想在学校穿戴民族服饰。所有受调查的学生中, 有82%的学生有明确的入党意愿。

调查显示, 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 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学生对于国家的民族政策有所了解, 拥护国家统一和共产党的领导业已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共识,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有入党的意愿;但与国家的民族政策相比, 少数民族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存在很多不足, 接纳及吸收程度还有待加强;在对待民族习惯及民族服饰的问题上, 因民族地区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特殊性, 很多少数民族学生保留了生活习惯, 但这些只是作为对亲情乡情的一种情感寄托, 不具备传教的性质。

(二) 学业及就业调查

通过调查, 70%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示存在学业困难, 其中表示“有很大困难”的学生占16%;在被问及“是否同意学校对少数民族学生降低培养标准”时, 39%的学生表示不赞同;在就业去向的调查中, 67%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 选择留在内陆就业的学生, 也多选择条件比较好的一、二线城市。

调查显示, 因入学基础差, 语言障碍等原因, 特别是一些民考民 (少数民族学生运用民族语言考试) 及双语班的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 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十分困难。但即便是这样, 仍有近四成的少数民族学生希望学校能在学业要求标准上“一视同仁”, 这表明仍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希望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 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在择业区域的选择上, 大部分学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 其余学生也多是选择去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 这源于理工科相关专业就业面广, 大城市发展机会更多。

(三) 日常生活调查

通过调查, 64%的受访学生家庭月收入在2500元以下, 月收入2500-5000元的家庭占比为30%。在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因素中, 生活习惯、经济状况、饮食条件排名前三。

调查显示, 生活习惯不同是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原因, 除了担心自己民族地区生活方式不被接受外, 他们还比较关注就餐及住宿条件等生活细节[1]。此外, 由于多来自贫困地区, 少数民族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在国家相关帮扶政策基础上, 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与帮扶力度,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二、内地工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与分析

(一) 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师资队伍配备不健全

内地高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的相对较小。因此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日常管理等方面多采用与汉族学生相同的标准, 虽然很多高校在课业上给予少数民族学生照顾, 如降低及格分数。生活上给予帮助, 有些高校还配有内派辅导老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内地生活, 但各高校几乎很少出台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课业、生活及就业等方面明确的政策规定, 只是由的辅导员或者专业导师按照学校教学管理的通行办法进行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此外, 由于多数高校采用二级管理制度, 同一学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管理标准得不到统一, 容易造成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误解;最后, 各高校几乎没有设立专门处理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的职能部门, 只是信靠学生系统相关部门进行管理, 但学生工作系统的人员流动性较大, 即便有内派老师协助管理, 其工作年限一般也只为1-2年, 很难保证少数民族学生在管理上的连续性, 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不利[2]。

(二) 教育管理内容单一, 监管过程缺失

目前, 在国家相碰帮扶政策支持下, 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求学阶段的经济问题能得以解决。同时, 各高校也在学业上给予“照顾”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减轻课业压力。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面对学业、人际, 情感困惑时所产生心理及情绪上压力越来越大, 却由于语言及民族习惯等原因却得不到帮助, 进而成为阻碍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 一些高校虽然也组建了“一帮一”对子,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既没有对帮扶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管跟踪, 又没有在诸如辅导场所, 辅导资料印制等方面的支持[3], 且结对帮扶的时间较短, 在帮扶人毕业或者由于帮扶教师的疏忽, 常出现受帮扶人中断帮扶甚至无人帮扶的现象, 导致教育管理效果较差。

(三) 教育管理理念有待提升, 后续管理亟待加强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目前, 内地高校很少举办以展示少数民族特色为主的活动, 民族元素只是做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配角出现。而对多元民族文化的推崇与接纳, 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机会, 更快融入到学校的整体的文化环境中[4];此外, 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要回到民族地区就业, 但鲜有高校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及技能的指导, 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收集以及搭建长期就业平台等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5]。

三、构建内地工科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新型教育管理模式

内地高校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生特点, 构建新型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做到制度有保证, 过程有监督, 举全校之力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一) 以思想引领为根本, 不断完善育人体系

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教育广大少数民族学生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此外, 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作用, 不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 通过召开班团会及民族学生座谈会等形式, 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及法制教育, 正确解读地方史, 民族发展史,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去。

高校要还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系统的建立, 从学校顶层设计入手, 从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及校园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 建立由全校各部门参与的育人体系。除了学生辅导员及内派教师之外, 还可以设立主管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的职能部门, 从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到毕业, 一对一管理, 避免因人员流动导致的管理过程的中断[6];二级学院还可以组建少数民族学生自治组织, 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培养政治素质过硬, 学业水平一流, 管理能力高超的学生干部骨干, 这样既可以在少数民族学生内部树立典型, 形成“赶、比、超”的良好氛围, 也可为日后的民族地区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二) 以学业提升为抓手, 强化教育管理质量

高校在进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时, 应严抓培养质量关, 但要根据不同教育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首先, 高校可探索成立由教务部门、二级学院组成的联合培养小组, 在不同学习阶段为少数民族学生制定短期及长期学习计划及科学的考核方法 (如实施AB卷考试, 即让少数民族学生自行选择是否与普通学生采用不同难度的试卷进行考试) ;其次, 进一步消除少数民族学生对于特殊分数线的依赖, 适当为学生增负, 强化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意识, 确保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应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科技创新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以赛促学,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 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帮扶的管理。做到结对有成效, 帮扶有痕迹, 资源有保证, 从而真正达到结对帮扶的目的。对于在帮扶过程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或者进步较大的少数民族学生给予适当奖励, 制定合理的奖励促进办法, 提升全员参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积极性。

(三) 以人文关怀为内涵, 提升教育管理效果

高校应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 同时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也应当广泛宣传。大力提倡多元文化的融合, 通过举办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或成立少数民族文化类社团等形式, 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舞台, 搭建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沟通的桥梁, 使少数民族学感受到关心与关注, 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7];此外, 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 通过团体辅导等形式定期了解他们在学业、人际及感情上面的变化, 发现问题积极转介相关部门, 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后, 对于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 要有针对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 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对已经毕业的学生, 高校还应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 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 以此来为今后的少数民族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 增强爱国爱校的感情。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 是关乎国家繁荣昌盛, 民族和谐团结的政治任务。地方高校, 做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应当从注重思想引领, 严抓学业质量, 提升人文关怀三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教育, 不断创新管理模式, 推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不断向前,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培养更多合格的少数民族栋梁之才。

【相关链接】

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 采取特殊措施, 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 为在高等院校本、专科进行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所开设的一种教学班制度。

少数民族预科的招生计划都是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 因此, 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预科招生计划。考生可以根据省级招办公布的分学校招生计划来查阅预科的招生计划情况。报考预科的考生必须要符合预科招生的条件, 比如报考少数民族预科的考生必须是少数民族, 而且要在本地有招生计划才行。

摘要:本文以辽宁工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为研究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及单独谈话形式, 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及就业等方面问题进行汇总研究, 初步分析现象成因并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办法, 以求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工科高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茜.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11) :16-18.

[2] 郑艳, 罗大珍.高校教育帮扶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机制研究[J].新西部, 2018 (10) :146-147.

[3] 于美亚.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帮扶及其科学化实现路径探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2 (6) :47-48.

[4] 玉林.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 2015 (17) :78.

[5] 衣长涛, 丁连涛等.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 4 (2) :145-150.

[6] 玉素甫艾力·阿巴斯.内地高等院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8 (35) :102-103.

辽宁省教育厅领导成员范文第4篇

第一届(1921.7-1922.7) ............................................................................................................... 2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 2 第二届(1922.7-1923.6) ............................................................................................................... 2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陈独秀 ............................................................................................ 2 第三届(1923.6-1925.1) ............................................................................................................... 2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陈独秀 ............................................................................................ 2 第四届(1925.1-1927.4) ............................................................................................................... 2

中央总书记陈独秀 ................................................................................................................... 2 第五届(1927.4-1928.6) ............................................................................................................... 3

中央总书记

陈独秀 ............................................................................................................ 3 第六届(1928.6-1945.4) ............................................................................................................... 3

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向忠发 ............................................................... 3 第七届(1945.4-1956.9) ............................................................................................................... 4

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毛泽东 ........................................ 4 第八届(1956.9-1969. 4) .............................................................................................................. 4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 4 第九届(1969.4-1973.8) ............................................................................................................... 4

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 4 第十届(1973.8-1977.8) ............................................................................................................... 5

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 5 第十一届(1977.8-1982.9) ........................................................................................................... 5

中央委员会主席

华国锋(1977.8-1981.6) .................................................................... 5 胡耀邦(1981.6-1982.9) ....................................................................................................... 5 第十二届(1982.9-1987.10) ......................................................................................................... 6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耀邦 (1982.9-1987.1) ...................................................................... 6 第十三届(1987.10-1992.10) ....................................................................................................... 6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1987.11-1989.6) ..................................................................... 6 江泽民(1989.6-1992.10) ..................................................................................................... 6 第十四届(1992.10-1997.10) ....................................................................................................... 7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江泽民 .................................................................................................... 7 第十五届(1997.10-2002.10) ....................................................................................................... 7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江泽民 ................................................................................................. 7 第十六届(2002.10-2007.10) ....................................................................................................... 8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锦涛 .................................................................................................. 8 第十七届(2007.10-2012.11) ............................................................................................................. 8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 ....................................................................................................... 8 第十八届(2012.11-

) ............................................................................................................ 8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 ....................................................................................................... 8

第一届(1921.7-1922.7)

中央局书记陈独秀

中央局委员 陈独秀 张国焘 李 达

第二届(1922.7-1923.6)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陈独秀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陈独秀邓中夏蔡和森张国焘高君宇

第三届(1923.6-1925.1)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陈独秀

中央局委员 陈独秀蔡和森谭平山毛泽东罗章龙(1923年9月谭平山代表中央驻粤工作,王荷波接替谭平山进入中央局)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等候补中央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

第四届(1925.1-1927.4)

中央总书记陈独秀

中央局委员 陈独秀 彭述之 蔡和森瞿秋白张国焘

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陈独秀 李大钊 蔡和森 张国焘 项 英

瞿秋白 彭述之 谭平山 李维汉 候补委员:邓 培 王荷波 罗章龙 张太雷 朱锦堂

第五届(1927.4-1928.6)

中央总书记 陈独秀

中央政治局常委 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

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独秀 蔡和森 李维汉 瞿秋白 张国焘 谭平山

李立三 周恩来 候补:苏兆征 张太雷

注:1927年八七会议上,选举产生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

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 瞿秋白 李维汉 苏兆征

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兆征 向忠发 瞿秋白 罗亦农顾顺章

王荷波 李维汉 彭湃 任弼时 候补:邓中夏 周恩来 毛泽东 彭公达 张太雷 张国焘 李立三

第六届(1928.6-1945.4)

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向忠发

中央政治局常委 向忠发 周恩来 苏兆征 项 英 蔡和森 候补:李

立三 杨殷徐锡根(六届四中全会增补王明为中央政治局常委。1931年6月,向忠发被捕叛变,此后,由陈绍禹(王明)代理总书记。不久,由于陈绍禹到苏联组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上海组成了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有秦邦宪、张闻天、卢福坦、主要负责人为秦邦宪(博古)。六届五中全会改选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成员有秦邦宪(博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等。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中央领导工作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中央书记处、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中央政治局委员 苏兆征 项英 周恩来 向忠发 瞿秋白 蔡和森 张

国焘 候补:关向应 李立三 罗登贤 彭湃 杨殷 卢福坦 徐锡根

第七届(1945.4-1956.9)

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 毛泽东

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周恩来 任弼时 陈云 康生

高岗(55年开除党籍) 彭真 董必武 林伯渠 张闻天 彭德怀林彪 邓小平

中央书记处书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 陈云(1950年10

月27日任弼时逝世后中央决定由陈云代理任弼时的书记工作)

第八届(1956.9-1969.4)

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刘少奇 周恩来 朱 德 陈云(1956年9月中共八

届一中全会选举) 林彪(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五中全会选举)

中央政治局常委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1956年9月

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 林彪(1958年5月中共八届五中全会选举)

注:八届十一中全会改组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林彪、周恩来、

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 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第九届(1969.4-1973.8)

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林彪(1971年9月13日林彪反革命集团发动武

装政变失败。1973年8月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出永远开除林彪、陈伯达的党籍以及对黄

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的处理的决定)

中央政治局常委 毛泽东林彪陈伯达周恩来康生

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林彪 叶群 叶剑英 刘伯承 江青 朱德 许

世友 陈伯达 陈锡联 李先念 李作鹏 吴法宪 张春桥邱会作周恩来姚文元康生黄永胜董必武谢富治 候补:纪登奎 李雪峰 李德生 汪东兴

第十届(1973.8-1977.8)

中央委员会主席 毛泽东

第一副主席华国锋(1976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周恩来 王洪文 康生 叶剑英 李德生(1973年8

月中共十届一中全会选举)邓小平(1975年1月中共十届二中全会选举。1976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撤销邓小平的党内外一切职务)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 毛泽东 王洪文 叶剑英 朱德 李德生 张春桥

周恩来 康生 董必武邓小平

第十一届(1977.8-1982.9)

中央委员会主席 华国锋(1977.8-1981.6)

胡耀邦(1981.6-1982.9)

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1977年8月中共十

一届一中全会选举)陈 云(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赵紫阳 华国锋(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选举)

中央政治局常委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十一届五中全会

增选胡耀邦、赵紫阳为政治局常委,并重新设立中央书记处。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十一届六中全会同意华国锋辞去中央委员会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职务的请求,胡耀邦任中央委员会主席,赵紫阳、华国锋任中央委员会副

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由中央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组成,即:胡耀邦、叶剑英、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华国锋)

第十二届(1982.9-1987.10)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耀邦 (1982.9-1987.1)

代理总书记赵紫阳(1987.1-1987.10)(十二届七中全会确

认1987年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关于接受胡耀邦辞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的请求和推选赵紫阳代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决定) 中央政治局常委 胡耀邦 叶剑英 邓小平 赵紫阳 李先念 陈云

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和调整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胡耀邦 邓小平、赵紫阳、李先念、陈云。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万里习仲勋王震韦国清(壮族)乌兰夫(蒙古族)

方毅 邓小平 邓颖超(女) 叶剑英 李先念 李德生 尚昆 杨得志 余秋里 宋任穷 张廷发陈云赵紫阳 胡乔木 胡耀邦 聂荣臻 倪志福 徐向前 彭真 廖承志

1985年9月24日中共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和调整后 中央政治局委员万里、习仲勋、方毅、邓小平、田纪云、乔石、李鹏、

李先念、杨尚昆、杨得志、吴学谦、余秋里 、陈云、赵紫阳、胡乔木、胡耀邦、胡启立、姚依林、倪志福、彭真

第十三届(1987.10-1992.10)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赵紫阳(1987.11-1989.6)

江泽民(1989.6-1992.10)

中央政治局常委 (1987年11月—1989年6月)赵紫阳 李鹏 乔

石 胡启立 姚依林(1989年6月—1992年10月)

江泽民 李鹏 乔石 姚依林 宋平 李瑞环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万里 田纪云 乔石 江泽民 李鹏 李铁映

李瑞环 李锡铭 杨汝岱 胡耀邦(1987年11月—1989年4月) 姚依林 秦基伟 杨尚昆 吴学谦 宋平 赵紫阳(1987年11月—1989年6月)

胡启立(1987年11月—1989年6月)候补:丁关

第十四届(1992.10-1997.10)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江泽民

中央政治局常委 江泽民 李鹏 乔石李瑞环朱镕基 刘华清

中央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丁关根 田纪云 朱镕基 乔石刘

华清 江泽民 李鹏 李岚清 李铁映 李瑞环 杨白冰吴邦国 邹家华 陈希同 胡锦涛 姜春云钱其琛 尉健行 谢非 谭绍文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按得票多少为序)温家宝 王汉斌

第十五届(1997.10-2002.10)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江泽民

中央政治局常委江泽民 李 鹏 朱镕基 李瑞环 胡锦涛 尉健行 李岚

中央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划为序)丁关根 田纪云 朱镕基 江泽民

李 鹏 李长春 李岚清李铁映 李瑞环 吴邦国 吴官正 迟浩田 张万年 罗 干 胡锦涛姜春云 贾庆林 钱其琛 黄 菊 尉健行 温家宝 谢 非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按得票多少为序)曾庆红 吴仪(女) 第十六届(2002.10-2007.10)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胡锦涛

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

吴官正、李长春、罗干

中央政治局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乐泉、王兆国、回良玉、刘淇、

刘云山、李长春、吴仪、吴邦国、吴官正、张立昌、张德江、陈良宇、罗干、周永康、胡锦涛、俞正声、贺国强、贾庆林、郭伯雄、黄菊、曹刚川、曾庆红、曾培炎、温家宝 候补: 王刚

第十七届(2007.10-2012.11)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

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

李克强、贺国强、周永康

中央政治局委员习近平、王刚、王乐泉、王兆国、王岐山、回良玉(回族)、刘淇、刘云山、刘延东(女)、李长春、李克强、李源潮、吴邦国、汪洋、张高丽、张德江、周永康、胡锦涛、俞正声、贺国强、贾庆林、徐才厚、郭伯雄、温家宝、薄熙来(2012年4月10日撤职)

第十八届(2012.11-

)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

中央政治局常委 习近平 李克强 张德江 俞正声 刘云山 王岐山 张高丽

辽宁省教育厅领导成员范文第5篇

- -

工商财税

- -

Word xx 仅供参考

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上的发言 同志们:

在各项工作十分繁忙之际,区委在这里组织召开全区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充分显示了区委 果断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的态度和决心,也很好地体现了对广大领导干部的关心和爱护。刚 ,金祥同志向大家通报和剖析了近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典型腐败案件。我想大家一 定感慨很深

,领导干部与腐败分子之间

,并没有天然屏障

,稍有放松懈怠

,就可能滑向腐败的深 渊。在座的各位同志一定要从他们身上吸取教训,警钟长鸣 ,清心自守 ,做清正廉洁、人民信赖 的共产党人。

下面 ,我就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深刻吸取案件教训

,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再强 调几点:

一、统一思想

,充分熟悉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区查处的腐败案件告诉我们 , “树欲静而风不止 ”,反腐倡廉一刻也不能放松。全区各 级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切实提高对反腐倡廉建设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熟悉 , 自觉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推向深入。

第一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中心的明确要求、形势的迫切需要。我们党在反腐败问题上历来 是旗帜鲜明、态度果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决定了党同各种 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报告明确地将

“反腐倡廉建设

”作为党的基本建设内容之一 确立起来 ,并从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 x 的战略高度 ,深刻阐述了在改革发展的要害阶段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

这充分表明

,中心反腐败的决心空前、力度空前、措施空前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推进党的建 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 ,把思想统一到中心的要求上来 ,统一到形势的发展需要上来 ,坚 定不移地做好反腐倡廉工作。

第二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新一轮创业创新、实现路桥发展新跨越的现实需要。当前 ,区 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

,区域经济的竞争不仅仅是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的竞争 ,更是发展环境的 竞争。

“政廉民自安

,官清客自来

”。实践证实

,哪里的反腐倡廉建设抓得实、抓得到位 ,哪里的 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就好 ,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就强 ,干部群众谋发展、求突破的氛围就 浓厚。假如一个地方工作效率低下

,工作人员滥用职权 ,腐败成风 ,哪一个投资者敢把资金和技 术投在这里呢?路桥要加快发展 ,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继续走在前列 ,必须切实加强反腐倡 廉建设 ,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反对腐败 ,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真正实现反 腐倡廉建设力度与改革开放力度的有机统一。

第三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推进全区干部队伍建设 ,保障党员干部人生幸福的要害所在。通过 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尤其是今年以来的作风整肃 ,我区干部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绝大多数党员干 部兢兢业业为党工作

,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 ,表现出了勤政廉政良好作风。

但也应看到 ,还有少 数党员领导干部作风没有得到有效改进 ,有的情趣低下

,生活奢靡 ,贪图享受 ,肆意挥霍 ;有的道 德败坏 ,荣耻不分 ,沉迷赌博、包养情妇 ,还视之为时尚

;有的视手中的权力为点石成金的魔杖

, 不给好处不办事

,给了好处乱办事

,以权谋私、贪赃枉法 ,滑向深渊 ,走向党和人民的对立面。

刚 才被通报的就是其中的反面典型。据统计 ,自去年以来 ,我区已有多名党员干部因腐败而受到 党纪国法的惩处

,有的甚至被判刑入狱。这些人原本都是家中的顶梁柱 ,原本都有一个幸福美 满的家庭。他们落网后谈及妻儿老小时 ,都痛哭流涕

, 追悔莫及。大量事实证实:一人不廉, 全家不圆 ,腐败不但是阻碍社会发展的毒瘤 ,也是威胁家庭幸福安宁的大敌。

二、把握要害

,切实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阐明了 “坚持方针 ,构建体系、拓展领域 ”的新 Word xx 仅供参考 Word xx 仅供参考 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总体思路 ,为我们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明了方向。

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反腐倡廉的重要思想观点和战略部署

,落脚点在于坚持一手抓惩治、一 手抓预防 ,两手都要硬

,以改革创新精神

, 大力完善惩防体系 ,切实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针对性 和有效性 ,不断把我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是要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真正提高腐败成本。

从我区查处的案件情况看

,少数干部利欲熏心

, 胆大妄为 ,顶风违法违纪现象突出 ,在今年集中开展 “作风建设年

”活动 ,各项治理措施趋严趋 紧的情况下

,公职人员、科级干部仍分别占到被查处违纪违法人员的 20%、7.5%。这在一定 程度上说明 ,我们现有的查案力度、惩治效果对腐败分子还没有起到有效的震慑和警示作用。

面对现阶段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严重形势 ,查办案件仍是执纪执法机关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定 要抓紧抓实抓好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弱化。只有与各种腐败现象进行果断斗争 ,对腐败分子

进行严厉惩处

,才能增加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和监督的威慑力 ,做到预防有效。对于 腐败分子 ,发现一个果断查处一个 ,绝不姑息 ,绝不手软 ,绝不容他们在路桥藏身 ,这是区委的一 贯态度。要通过查案 ,真正让腐败分子经济上得不偿失 ,政治上身败名裂

,思想上追悔莫及

,付出 惨痛代价、深重成本。

只有这样 ,才能让抱有侥幸心理的干部 ,望而却步 ,悬崖勒马 ,不至于步腐 败分子后尘 ;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区委从严治党、

从严治吏的坚强决心 ,才能维护路桥干部队伍 的清正廉洁 ,才能起到拯救和保护干部的作用。

二是要提高思想教育效果 ,切实增强抵御腐败的能力。从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例来看 ,这些问 题从性质上看是经济问题 ,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 ,但经济腐败、权力腐败 ,都是源于思想的腐 ,在于放松世界观的改造 ,理想信念动摇 ,思想防线崩溃。

当前 ,我们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首先是要立足教育 ,着眼防范 ,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要针对广大党员干部非凡是领导干部的思想 实际 ,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法纪条规、优良传统作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廉洁自律教育 ,大力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荣辱观 ,坚 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 大力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 ,挖掘、树立、宣传勤政廉政先进典型 ,形成学习先进、弘扬正 气的浓厚氛围。要集中开展警示教育 ,以身边活生生的反面典型为教材 ,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吸 取教训 ,顶住诱惑 ,经受考验 ,拒腐防变。

三是要推进制度建设工作

,有效堵塞产生腐败的漏洞。反腐败 ,制度更具根本性。只有建立严 密的制度 ,才能让腐败分子无机可趁、无缝可钻。我区的腐

败现象之所以多发易发 ,其中一个 重要原因是制度建设适应不了新一轮创业创新的需要。从刚才通报的几个典型案例来看 ,在 建设、交通等重点部门

,在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重点领域 ,都已建立起惩防体系

,但执行不力 等问题仍十分突出

,致使这些重点部门、要害岗位成为腐败案件的多发领域。制度的生命力 在于执行 ,否则就是一纸空文。

为此 ,要着重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加强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 情况的监督检查

,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严格执行制度甚至破坏制度的 ,要依纪依法严厉 处理 ,增强制度的刚性约束力 ,维护反腐倡廉制度权威 ,让制度真正管用 ,成为党员干部必须遵 守的行为准则。要进一步抓好权力相对集中的业务部门和工作环节的制度建设

,使 “三重一大 ” 事项完全置于集体领导和群众监督之下 ,真正筑起有效阻隔腐败的坚固屏障。

四是要强化监督制约

,形成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机制。缺少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近 几年被查处的违法违纪案件反复证实了这一点。现在 ,以 “创业创新 ”活动为起点

,我们路桥正 迎来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期。从某种意义上讲 ,路桥是对外开放程度和市场化程度都较高的 地方 ,也许诱惑就在眼前

,陷阱就在脚下

, 湿鞋跌跤的机会也更多

,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干部的监 督治理必须严格

,权力的运行必须公开透明 ,严防市场经济规则进入政治生活领域 ,严防公共 权力交换个人私利。在创业创新方面的政策我们可以放得宽些再宽些 ,但是对领导干部的监 督一定要比以前严些更严些。要进一步强化监督制约机制 ,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 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

,非凡要加强对腐败易发、多发部位和领域的监督。要把党政 “一把手 ”

Word xx 仅供参考 Word xx 仅供参考 作为重点监督对象,把重要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 一大 ”问题 ,作为重点监督环节,不断拓宽监督渠道,强化监督措施,充分发挥党内监督、舆论监 督、群众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保证权力运行始终处于正确的轨道和监督之中,真正做到防 患于未然 ,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

五是要深入抓好作风建设,切实解决党员干部不廉不洁的问题。今年以来 ,全区集中开展了“作 风建设年 ”活动 ,针对机关作风中存在的

“庸 ”、“拖 ”、“奢 ”、“散 ”、“软 ”等突出问题

,开展了力 度空前的治理整肃

,并着眼长远 ,逐步建立了一批刚性治理长效机制 ,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这 些成效都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 ,一旦严管措施放松

,很多问题极有可能出现反弹。

“千里之堤 , 溃于蚁穴 ”,作风问题非小事

,不少领导干部违法违纪问

题就是从作风问题开始的 ,积小错成大 ,一发而不可收。下阶段要巩固成果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确保作风建设常抓不懈 ,持之以恒。要创新方法 ,通过专项清理、明查暗访等方式 ,抓早抓小抓苗头 ,提早发现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不 正之风 ,及时予以纠正

,使干部小违纪的时候就能及时被发现,就有人管 ,有人抓 ,防止滑向违法 犯罪的深渊。要加强督查,抓好 “作风建设年

”工作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确保 “作风建设年

” 活动收到实效

,保持长效。

三、树好形象

,争做 “勤廉兼优、干净干事”的表率 党的十七大强调,全党同志非凡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求领导干部模范 遵守党纪国法,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并把 “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政绩 ,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加强道德修养

”等对干部的新要求写入了党章。

全区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十七大精神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谨慎行事 ,争做“勤廉兼优、干净干事 ”的表率。

辽宁省教育厅领导成员范文第6篇

同志们:

这次全区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是一次通过典型案例给广大干部提神的会议。通过刚才的专题片,从那些我们曾经熟悉的人身上,大家应该有所触动、有所感悟,应该从这些反面例子中吸取教训。我想,大家观看片子后,至少要明白三点。一要明白权力来之于民要用之于民。领导干部之所以会违法乱纪,就其原因还是对权力来自于谁、为了谁的问题没有搞清楚,腐败者都把权力当作一种实现个人私欲的工具,作为贪赃枉法的平台,以至于最后在权力的幻象中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最终走向犯罪的深渊。二要明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莫伸手,伸手必被抓,这是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但有些人就是明知故犯、心存侥幸。殊不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触犯了法律红线,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从刚才警示片中这些事例,我们应该有深切的体会。三要明白贪欲一开后患无穷。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贪欲的阀门一旦打开,就犹如滚滚洪水,将个人的信仰、理性淹没殆尽,最终必将走向人民的对立面。这三点是我观看教育片后的一些体会,也是对大家的一些忠告,希望对大家有所警示,进一步坚定廉洁从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下面,我就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讲四点意见。

一、务必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党的十九大以来,书记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全面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标尺。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四个意识是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大量案例和实践表明,四个意识树得牢,党内政治生活才会健康,政治生态才会风清气正,各项事业才会蓬勃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一定要把四个意识作为修身、为政、成事的价值标准和行动指引,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书记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一,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书记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讲政治,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把四个意识变成思想自觉、落实到具体工作实践中,关键要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防止和克服忽视政治、淡化政治、削弱政治的倾向。要把讲政治贯穿到思想、工作、纪律、作风、生活的各方面,贯穿于党性锻炼的全过程,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遇事多想政治要求,办事多想政治规矩,处事多想政治影响,成事多想政治效果,使自己的政治能力与担任的领导职责相匹配,与承担的改革发展任务相适应。

第二,要坚定不移维护核心。书记总书记的核心地位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的,确立书记总书记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党之幸、国之幸、人民之幸。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维护书记总书记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作为对党绝对忠诚最现实、最直接的检验,坚定不移地拥戴核心、紧跟核心、捍卫核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言行一致、始终如一、纯粹彻底。

第三,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增强四个意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不仅要看表态,而且要看行动,关键要看实效。要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书记总书记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要围绕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做好工作,让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下去,让惠及百姓的各项工作实起来。要坚持在大局中谋划和推动工作,心有中央,心为中央,坚决做好规定动作,坚决防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要加强学习研究,把党中央的精神领会透,把基层的情况搞清楚,找准贯彻落实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努力使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在本地本部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务必强化党性修养,始终做理想信念的坚守者

大量案例表明,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只是问题的表面,根子里还是党的观念淡薄、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丧失。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坚持不懈强化理论武装,毫不放松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价值追求,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始终做到绝对忠诚、绝对可靠。

第一,要保持定力,忠诚于党的信仰。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理想信念动摇滑坡必然导致腐败堕落、断送政治生命。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时刻谨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魂,始终把理想信念铭记于心、见诸于行,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作为毕生追求,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

第二,要牢记身份,忠诚于党的组织。对党绝对忠诚,是共产党员首要的政治品质。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和党同心同德。要始终坚持四个服从,最重要的

是要做到全党服从中央,在政治方向、政治路线、政治立场、政治主张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听从党中央指挥,对党组织所有的纪律、规矩、决策、部署、安排,都要不折不扣、老老实实地执行。要有斗争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勇于同一切错误言行作斗争,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权威、党中央的权威。

第三,要心系群众,忠诚于党的宗旨。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从今天剖析的典型案件中,我们不难发现,党员干部一旦忘记人民公仆的使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变着法子为自己谋私利,最终必然身败名裂。党员干部一定要秉持感恩人民、造福人民的历史情结和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服务人民,坚固公心、革除私心,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以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群众。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毫不动摇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真正用手中的权力为群众办事、为群众谋福利。要始终牢记人民是权力主体,既要心系群众,又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努力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亲民爱民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三、务必严守纪律规矩,始终做清正廉洁的示范者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严明的纪律是我们党的优良

传统,是确保先进性、纯洁性和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无数案例表明,党员干部破法无不始于破纪。纪律规矩底线失守必然消解纪律刚性、导致行为失范。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作勤廉从政的表率。

第一,要心存敬畏,审慎用权。书记总书记指出,权力染上铜臭味,是最大的政治风险。近年来,中央和省市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我们,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私有化、商品化,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必然跌入腐败的深渊。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平常心,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觉意识,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责任、敬畏法纪,在防微杜渐上不舍尺寸之功。要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做到清正廉明、心无旁骛,政治过硬、纪律严明,道德高尚、拒腐防变。要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把握好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要求,自觉在法律法规约束下用权,在制度笼子里用权,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第二,要严格自律,慎独慎微。书记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加强自律,关键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做到慎独慎微。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坚决做到

四个注重,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要管住自己的手,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不义之财决不能取,注意防范披着人之常情礼尚往来外衣的糖衣炮弹;要管住自己的脚,切忌不拘小节,时刻把握住自己,严把第一次,守住第一关,与党员干部身份不符的场合坚决不去;要管住自己的圈子,切忌乱交朋友,必须慎之又慎,冷静交友,理智对待友情;要管住自己的身边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爱而有度、爱而有道。只有坚决守住做人、处事、交友的底线,才能守住自己的名节,才能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

第三,要注重他律,接受监督。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注重自觉主动接受监督,对党忠诚老实,决不能以任何借口而拒绝接受监督。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要把监督看成一种关心、爱护、保护,有闻过则喜、虚怀若谷的境界,有从谏如流、反躬自省的胸怀。要主动接受上级监督,经常向组织报告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做到对党忠诚老实;主动接受同级监督,在民主生活会上把群众反映、巡视反馈、组织约谈函询的问题向组织说清楚、谈透彻,提出整改措施;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个人有关事项和述责述廉报告;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各级党员干部都要如实向党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这是必须遵守的纪律,工作中重大问题和个人

有关事项必须按规定按程序向组织请示报告,离开岗位或工作所在地要事先向组织请示报告。对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报告、不如实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严肃处理。

四、务必强化责任担当,始终做管党治党的执行者

从我市信访、巡察和纪律审查情况看,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严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全市各级党委(党组)必须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牢固树立不管党治党就是失职失责的观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要求,抓紧抓牢落实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第一,要在强化主体责任上下功夫。第二,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第三,要在作风建设上下功夫。第四,要在清理问责上下功夫。

五、务必真抓实干有为,始终做改革发展的开拓者

当前,我市正处于走好发展新路、全面建成小康,建设工业强市、秀丽 xx 的关键时期,抓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巩固来之不易的良好态势,每名领导干部都是主角,都肩负着一份责任。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干字当头、实字托底,始终做到谋在新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面抓好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全力推动 xx 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

第一,要保持改革创新的锐气。改革是活力源泉,创新

是动力所在。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在解放思想中跟上时代步伐,在转变观念中抢抓发展机遇。要彻底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打开解放思想的总阀门,继续在促进改革创新上下硬功夫、下真功夫,把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任务落实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要认真落实全省、全市领导干部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聚焦三大任务,推动两翼发展战略部署,在转型、创新、改革、开放、质量上集中发力、精准发力,着力建设发展环境高地,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推动我市改革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第二,要保持苦干实干的状态。xx 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全市上下负重奋进、苦干实干的结果。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需要时刻保持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要从市委常委、市级领导干部和各县市区、市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做起,注重深入调查研究,抓住阶段性重点工作和突出问题,总结经验、提出建议、解决问题,力戒形式主义。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认真落实一线工作法,带头四下基层,带头到一线了解情况、掌握底数、推动工作。要坚持细致精致极致标准,分管领域可比性工作要树立赶超目标,制定切实

上一篇:路面工程试验路段总结范文下一篇:农业龙头企业申请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