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分析范文

2024-03-13

秸秆还田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

一、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研究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秸秆总量由于农业生产的持续稳产和高产而增大,秸秆利用和处理不恰当,导致秸秆资源的浪费,尤其是焚烧现象的发生。秸秆焚烧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燃烧产生的烟尘造成环境污染,导致生态平衡破坏,在燃烧不当时,还容易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甚至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所谓秸秆还田,实际上就是实现秸秆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了改善土壤性质和结构,在有机肥与化肥的使用比例变大。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借助机械化的设备,在农作物收割后将稻草直接切碎耕埋到土壤或铺呈在地面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使用,不仅有助于社会效益的提升,也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力保障。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助于地面的有机覆盖。秸秆还田在地面形成覆盖,对于地面水分的蒸发抑制、地温增加等方面有明显促进作用。

其次,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农作物增产。秸秆中所含的有机元素,如氮、磷、镁、钙等,融入土壤中,有助于土壤有机质的增加,促进农作物生长。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微生物活动频繁,有效促进土壤活性增大,微生物作用下生物固氮增强,有改善土壤酸碱平衡状态,而且在土壤的通气性、孔隙度一级土壤容重上都有较适宜的改善作用,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优良的土壤环境拥有良好的肥力,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改善农作物增产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再次,有助于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改善。机械化秸秆还田有效避免了因为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充分利用秸秆中的有机质,促进生态平衡,保证农业生产的生态与环保。

二、机械化秸秆还田的技术方法

1.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思路

首先,主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优先处理“三夏”期间没秸秆焚烧问题。联合收割机选配要为后续的秸秆还田和播种作业打好基础,因此要选择附带秸秆切碎抛撒装置的收割机,如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水田秸秆还田主要是插秧前采用水旋耕对麦茬田进行耕整;旱地秸秆还田主要是采用秸秆粉碎机与旋耕机复式作业,同时完成秸秆的粉碎和旋耕作业。其次,采用综合措施,逐步缓解稻秸秆还田压力。最后,推广使用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利用。

2.秸秆还田的技术方法

秸秆还田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化粉碎技术和整秆还田。其中,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主要是采用粉碎机械作业,在原地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并抛撒,最后在后续农田作业中使秸秆融入土壤,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保障土壤肥力。整秆还田技术是不将农作物秸秆粉碎,而直接进行秸秆的深翻,实现秸秆入土或者覆土。另外,类似于整秆还田技术,反旋灭茬覆盖还田主要是在水稻种植中使用,将农作物秸秆翻入土中。这几种秸秆还田技术方法都能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并促进土壤结构的完善,有效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相对比来说,粉碎还田技术的工艺操作需要更多的机械配置,作业次数也比整秆还田技术要多。因此,根据我们南方的温湿度环境,大多采用较为便捷的整秆还田技术。

三、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措施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优势很多,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因此,全面推广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展开大力宣传,提高重视度。政府要加强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宣传力度,实现农业发展的经济规划,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加大宣传力度,保障宣传效果,可以通过科学化的试验对比,将进行秸秆还田技术前后的土壤有机质成分、实际农作物产量以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展示,让农民信服。同时,向农民引荐和推荐先进的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设备。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对秸秆焚烧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行宣传讲解,保障宣传效果,改变传统农业作业的思想观念,倡导和培养环保意识。

2.加强示范作用,落实机械化技术。首先,要保证企业的机械化作业机具满足农业需求;其次,保证机械化作业的实际农田面积;再次,要加强和落实政府扶持政策和力度,保证政府扶持的农机设备合理分配到相应的农机站和户头,政府财政补助要奖励机械化还田技术的示范区以及农机合作设和农业大户的机械化进程;最后,要完善示范作用,成立重点的机械化还田示范区,通过机械化的全套服务推动机械化还田工作;另外,要加强技术指导,保证机械化还田技术的实施效果,解决实际作业中的各种技术性难题,促进机械化进程的发展。

3.完善监督机制,落实政府投入。政府在进行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进程中,要保证监督机制的有效和完善,禁止秸秆燃烧,通过相关部门的责任制目标管理监督,保证奖惩制度完善,对于机械化技术使用的群体或个体予以适当奖励,调动农民积极实施机械化还田技术应用的积极性,奠定良好的民众基础。政府要切实的以农民利益为根本,为农作物秸秆处理好应用提供思路和技术指导,不断完善农民对政府机械化还田技术工作的认可、支持和信赖。政府要加强农机补助幅度和力度,将秸秆还田资金补助落实到户头,全面推动机械化还田技术作业。

四、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土壤结构和肥力改善,减少环境污染,有助于生态平衡,是一项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的农业工程项目,政府要加强重视和宣传力度,加强示范作业,落实投入,通过民主化的监督机制保证机械化技术应用,促进农业稳产和增产,还利于民,造福于国。

参考文献:

[1]宁传烨.试论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新农村(黑龙江),2014,(18).

[2]魏传俊.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现代园艺,2013,(2).

秸秆还田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秸秆还田还田技术的作用实施办法注意事项

近年来秸秆还田面积逐步扩大,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最根本的战略性技术措施,国内外农业生产国家都十分重视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培肥地力,我国对秸秆还田技术也十分重视。据测定,1000-1500kg鲜玉米秸秆含纯氮3.65kg、五氧化二磷1.85kg,用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持久地培肥地力。实践证明,土壤肥力在玉米增产份额中占80%左右,因此,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

一、实行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好处

1、实行玉米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玉米秸秆内含氮量为0.6%,含磷量为0.27%,含钾量为2.28%,有机质含量能达到15% 左右。1250公斤鲜玉米秸秆相当于4000公斤土杂肥的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相当于18.75公斤碳铵、10公斤过磷酸钙和7.65公斤硫酸钾。连续2-3年实施玉米机械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0.15-0.2%,增加速效磷33-45%、速钾25-30%,增加含氮量1.06%,一般能提高单产20-30%,从而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

2、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秸秆还田后经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的腐植酸与土壤中的钙、镁粘结成腐植酸钙和腐植酸镁,使土壤形成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还田后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总孔隙度增加。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使土壤的通透性增强,提高了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分解利用,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了根系的吸收活动。

3、能够提高土壤的生物活性

玉米秸秆含有大量的化学能,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能源。秸秆还田可以增强各种微生物的活性,即加强呼吸、纤维分解、氨化及硝化作用。另外,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能释放出CO2,使土壤表层CO2浓度提高,有利于加速近地面叶片的光合作用。

4、增加玉米的产量,提高生态效益

玉米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了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涵养土壤水分,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经过秸秆还田后玉米增产7%-9%,同时玉米秸秆还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产生生态效益。

5、提高生产效率

利用农业机械进行秸秆还田还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减轻农业的劳动强度,节约时间,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二、玉米秸秆还田的具体做法

1、把玉米秸秆粉碎或砍成小段约5~10cm。

2、把砍成小段玉米秸秆均匀摆放于畦沟中,形成条状。

3、按秸秆干重的1%配氮肥或粪水把玉米秸秆淋湿。

4、把已经淋过水的玉米秸秆用泥土覆盖。

5、在酸性土壤中要施入适量的石灰,做法是把石灰均匀撒在玉米秸秆上,中 和有机酸并可促进分解。

三、玉米秸秆还田的注意事项

1、尽早翻耕

机械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被均匀撒在田地之中,此时要尽快将秸秆翻耕入土,最好是边收边耕埋。这样一方面可以让秸秆尽快翻入土壤,加快秸秆分解的速度;另一方面尽早翻耕还可以避免秸秆损失,粉碎后的秸秆未能及时翻入土壤,干燥后容易被风吹跑,秸秆扎堆还影响耕地,造成下茬作物出苗困难。

2、还田秸秆数量要适中。

秸秆还田的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还田的秸秆数量要适中为宜。以风干的秸秆计算,一般每亩不要超过1000公斤/亩。过多的秸秆会影响下茬的播种质量。

3、防秸秆粉碎过粗。

有的地块粉碎后的秸秆过短或过长,长度小于5厘米,大于10厘米,不利于耕翻,影响播种,所以粉碎后的秸秆长度要在5~10厘米之间。解决办法:使用马力相对较大的大型秸秆粉碎机,这样秸秆粉碎得细,而且旋耕较深,秸秆与土壤混和均匀。耕翻入土深度在15厘米以下,覆土要盖严、镇压保墒,既可加速秸秆分解,又不影响播种出苗。

4、足墒还田

秸秆分解依靠的是土壤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生存繁殖要有合适的土壤墒情。玉米秸秆还田田间土壤含水量应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最适于玉米秸秆腐烂。若土壤过干,会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减缓秸秆分解的速度。

5、适宜的温度

田间土壤的温度高低不仅影响微生物群体组成活性,也将影响土壤酶的活性。温度过高会抑制微生物活动,使土壤中酶失去活性,温度过低微生物活性弱,玉米秸秆腐烂缓慢。

6、补充氮肥

秸秆还田后,土壤微生物在分解作物秸秆时,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氮,才能完成腐化分解过程。如不增施化学氮肥,微生物必然会出现与下茬作物幼苗争夺土壤中氮素的现象,从而影响幼苗正常生长。所以,要按每100公斤玉米秸秆加10公斤碳酸氢铵的比例进行补肥,如果不额外补施这些速效氮肥,微生物就会把施给幼苗的氮素利用掉,造成幼苗缺氮,出现黄苗问题,影响苗期正常生长。对于缺磷和缺硫的土壤还应补施适量的磷肥和硫肥。

7、防病虫害传播

玉米秸秆还田时要选用生长良好的秸秆,不要把有病虫害的玉米秸秆还田,如玉米黑穗病、玉米大小斑病等,不能直接用来翻埋还田,最好将带病菌秸秆运出处理,彻底切断污染源以免病虫害蔓延和传播。

8、必须认真施用好除草剂,预防草害。

秸秆还田分析范文第3篇

掀起绿色环保新技术革命

徐州市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镇建设工作在沛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县农机部门的业务部门具体指导支持下,经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圆满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得到了领导认可和群众的一致好评。提高了农民群众对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认识水平,全镇基本杜绝了焚烧秸秆的现象,辐射带动周边农民使用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积极性。通过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开展,化肥的使用量明显减少,节约农业成本、发展现代绿色农业。

一、示范镇建设总体概况

在去年的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镇建设工作中,我镇成立了专项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方案,并按照苏财农[2007]58号、苏农机科[2007]13号文件要求开展了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调度落实作业机具、签订合同、召开现场会及组织机械化作业、秸秆禁烧、村组审核汇总并公示、确认报账金额等各个环节中的工作,完成了机具新增、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落实等各项建设目标,进一步营造了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这一新技术的良好氛围,形成了干部满意、农民、机手欢迎的良好局面。

(一)在宣传发动及培训方面。我镇与县农机局通力合作,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开辟专题节目,多侧面、广角度地开展宣传活动,并通过现场演示、技术培训、科技下乡、集市宣传,召开座谈会,利用村广播、板报、墙报,张贴通告、发放资料、播放技术光盘、刷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加大了新型秸秆还田机具的推介力度。共组织召开各类现场演示会11次,其中市级1次、县级2次、镇级8次,与会人数4310人次。利用集市宣传25天

次,下村宣传46天次。制作宣传展板10块,印发宣传资料16300份,接受农民技术咨询6260人次。张贴公告、乡规民约950份,办板报、墙报28期,刷写标语230个,悬挂横幅50个。通过媒体宣传9次,举办培训班25期,参训人数1300人次,其中举办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和秸秆禁烧培训班20期,参训人数1100人次,举办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班5期,参训人数200人次。

(二)在新增机具方面。2007年新增大中拖18台,还田机52台。

(三)在秸秆机械化还田合同签订方面。全年共签订合同7335份,其中小麦秸秆还田合同3835份,水稻秸秆还田合同3500份。

(四)在机具投入及面积落实方面。全年共投入大中型拖拉机148台,秸秆粉碎还田机148台,作业面积达到了2.9万亩,受益农户数达到5925户,辐射周边地区作业面积达到了3.5万亩。

(五)在补贴资金发放方面。镇政府抽调农技、财政、纪检工作人员组成专项资金发放组,每天发放一至两个村,全部按合同发放到农户,杜绝了资金截留、回扣现象。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细化方案,确保秸秆还田顺利实施。

镇成立了以镇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宣传、公安、纪检等同志任副组长,农技中心、财政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镇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农机、环保、农技、林业、畜牧、水利、宣传、财务、治安、纪检等10个工作小组。根据我镇实际,研究制订了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意见和示范镇建设实施考核细则,建立了目标责任机制、督察机制、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镇政府与各村签订了责任状,把秸秆禁烧、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纳入到了镇政府对各村的目标考核,并把具体建设指标细化落实

到人,形成一个组织严密网络和工作机制。县农机局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镇建设给予了大力指导和帮助,专门抽调10名技术骨干配合我镇全程参与,积极开展宣传发动、机具配置、示范作业、技术培训、指导服务等各项工作,并按要求认真履行示范镇建设中的各项监督管理职能。

(二)严格程序,规范运作,认真落实各项政策。

一是在农机具补贴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送到农民手中。各个环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兑现秸秆粉碎还田机等各类农机具的补贴82.5万元。二是凡享受秸秆粉碎还田机购置补贴的,一律与秸秆还田任务挂钩,禁止不搞秸秆还田作业的倒卖者。三是在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补贴中,组织农机手、农机作业服务队或农机作业协会与农户签订作业合同。作业完成后,双方就作业情况进行签字确认。以村为单位审核汇总并张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公示结束后,由村汇总报送镇农技中心,镇农技中心审核汇总后,并报镇政府和县农机局。

(三)加强指导,开展服务,全面完成示范作业任务。

为全面完成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作业任务,我镇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鼓励农民投资购机。扶持引导和培育发展农机大户,成立农机作业协会等农机服务合作组织,组织农机手同农户签订作业合同。以合同的形式把服务对象、作业任务、作业质量、作业时间、收费标准落实下来。做到统一作业、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收费标准。二是加强技术指导。建立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长效机制,强化秸秆还田现场技术指导,为购机户提供技术培训、机械化作业指导、维修保养、三包服务协调、跨区作业等服务,指导农民对还田的秸秆进行快速腐熟处理,并加强大田管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三是强化安全意识。组织农机、环保、公安等工作人员巡回检查秸秆禁烧工作。在安全效果方面,

通过示范镇建设,有力保证徐州农用航空站农用飞机的安全起飞与降落。

三、今年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和政策引导,让全镇农民都能接受该项技术,并带动周边镇实施秸秆还田技术。2008年计划召开现场会12次,与会人数5000人次。宣传60天次,培训30期,参训人数1500人次。

二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运行机制和实施机制,确保全镇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秸秆还田分析范文第4篇

3秸秆还田是当今世界范畴内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旱作农业的重大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全省每年农作物秸秆资源达 1 亿吨,折合干秸秆 5000 万吨,其养分相当于 30 多万吨尿素、 50 多万吨过磷酸钙、 50 多万吨硫酸钾。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 0.2 — 0.4% ,增产 5 — 15% 。

一、秸秆还田有哪些好处

第一 , 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新鲜有机质 , 提高土壤肥力。作物秸秆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一定数量的木质素、蛋白质和糖。这些物质经过发酵、腐解、分解转化为土壤重要组成成分——有机质。有机质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因为土壤有机质不仅是植物主要和次要营养元素的来源,还决定着土壤结构性、土壤耕性、土壤代换性和土壤缓冲性,以及在防治土壤侵蚀、增加透水性和提高水分利用率等方面皆具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土壤越肥沃,耕性越好,丰产性能越持久。秸秆还田就是增加土壤有机质最为有效的措施。从黑龙江垦区国营农场获得的资料表明 , 由于长期连续秸秆还田 , 有效地遏制了土壤有机质的继续下降 , 并有逐渐回升的明显趋势 , 平均年增加量达 0.02%-0.04% 。特别是麦秸还田后土壤中的细菌数量增加了 16 倍;纤维分解菌提高 8.5 倍;放线菌提高 3.6 倍;真菌提高 2.7 倍。微生物数量增加,活动增强,加速了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转化,使土壤供肥能力得到加强。

第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耕性变好。秸秆还田后土壤孔隙度增加,一般增加 4% 左右;容重降低 0.04 -0.11 克 / 厘米 3 ; 1 -3 毫米 团粒结构增加5.8% ;土壤水分增加 1.1%-3.9% 。由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土壤水、肥、气、热四性得以很好的协调,渗水能力增强,保墒性能增加,抗旱抗涝的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群众总结为“秸秆还田后,土头松,保水强,铲趟得心应手”。

第三,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据调查,秸秆还田后第一季作物平均增产 5%-10% ,第二季后作物平均增产 5% 。据农业科研单位试验,在秸秆还田的地块上施用化肥,可较好地发挥化肥的肥效,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15%-20% ,磷肥利用率可提高 30% 左右。

二、作物根茬如何还田

1 、作物根茬机械粉碎还田 农艺技术要求是:垄距 65-75 厘米,茬高小于 20 厘米;根茬粉碎长度小于 10 厘米,破碎合格率大于 90% ;根茬灭茬率大于 99% ;根茬混拌于土中的覆盖率大于 75% ;灭茬耕深一般为 5-10 厘米;根茬还田后的垄形较原垄形降低高度一般不应超过 5 厘米;每 666.7 米 2 增施尿素 5 -7 千克 ,补充根茬腐化时所需的氮素。机械操作规程是:作业前要对根茬还田机械进行全面检查。齿轮箱加足齿轮油,紧固件拧紧,传动、转动部件灵活,试运转 2-3 分钟,确无问题,方可作业。正式作业前,要做好耕深和对行调整。通过调整托脚柄高低和旋转刀盘左右位置来达到。作业速度为 1-3 档,并要经常

清除刀轴上的缠草。

2 、作物高留茬还田 作物收割时割茬提高而留茬较长。

①小麦高留茬还田 小麦收割时一般留茬在 20 厘米 -40 厘米 ,用链轨拖拉机配带重型四铧犁,在犁前斜配一压杆将秸秆压倒,随压随翻。技术要求:小麦收割时,要做到边割边翻,以免养分散失,也便于腐烂;必须顺行耕翻,以便于秸秆的覆盖和整地质量的提高;耕深要求在 26 厘米 以上,做到不重、不漏、覆盖严密;耕翻后,要用重耙、圆盘耙进行平整土地;麦茬作物定苗后必须及时追施氮、磷肥,同时灭茬除草。

②水稻高留茬还田 水稻割茬高度在 10 -15 厘米 ,最好不超过 20 厘米 ;以秋季作业为好,要在土壤含水量25%-30% (不陷车)时结合秋翻进行作业,封冻前结束。耕翻深度以不破坏犁底层为宜,一般为 15 -18 厘米 ,手扶拖拉机牵引两铧犁翻地,耕深应大于 10 厘米 。翻平扣严,不重不漏,不立垡,不回垡,深度一致;根茬混拌于土中的覆盖率大于95% 。应注意的是:水稻高茬收割还田由于茬高不宜进行旋耕作业,但要进行旱耙(耢)。旱耙(耢)作业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 19%-23% ,耙地深度分轻耙 8 -12 厘米 、重耙12 -15 厘米 两种。耙好的标准为不漏耙、不拖堆、无堑沟,且耕层内无大土块,每平方米耕层内,最大外形尺寸大于 5 厘米 的土块小于或等于5 个。尤其要注意的是水稻高茬收割还田要配施一定量的氮磷肥。结合翻地深施,每 666.7 米 2 用量为 10 -15 千克 ,氮磷比以3 : 1 为好。玉米秸 秆 直接还田的技术要点及要求

1 、技术要求 秸秆粉碎(切碎)长度应小于 5-10 厘米;粉碎秸秆的抛撒宽度以割幅同宽为好,正负在 1 米 左右;秸秆破碎合格率大于 90% ;秸秆被土覆盖率大于 75% ;根茬清除率大于 99.5% ;每 666.7 米 2 增施尿素 6 千克 左右;麦秸还田采用浅层还田耕作办法,浅翻 10~15 厘米或耙耕 10-15 厘米,并结合深松耕作。

2 、要解决好 4 个问题

①秸秆还田的数量和时机 一般秸秆还田数量不宜过多,每 666.7 米 2 还田 300 -400 千克 为宜,否则耕翻难于 覆盖。秸秆含水量30% 以上时,还田效果好。

②秸秆粉碎的质量 秸秆粉碎(切碎)长度最好小于 5 厘米 ,勿超 12 厘米 ,留茬高度越低越好,撒施要均匀。

③调整 C/N 比 据研究,秸秆直接还田后,适宜秸秆腐烂的 C : N 为 20 : 1~25 : 1 ,而秸秆本身的碳氮比值都较高,玉米秸秆为 53 : 1 ,小麦秸秆为 87 : 1 。这样高的碳氮比在秸秆腐烂过程中就会出现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吸收土壤中的速效氮素,把农作物所需要的速效氮素夺走,使幼苗发黄,生长缓慢,不利于培育壮苗。因此,在秸秆还田的同时,要配合施入氮素化肥,保持秸秆合理的碳氮比。一般每 100 千克 风干的秸秆掺入 1 千克 左右的纯氮比较合适。

④深耕重耙 一般耕深 20 厘米 以上,保证秸秆翻入地下并盖严。耕翻后还要用重型耙耙地,有条件的地方应及时浇塌墒水。

稻草如何进行直接还田

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中,留在秸秆中的比例大概是氮 30% 、磷 20% 、钾 80% 、钙 90% 、镁 50% 、硅 80% 以上,也就是说稻草中所含的养分较高,特别是钾和硅的含量高。氧化钾为 1.13%-3.66% ,平均 1.83% ;二氧化硅为 5.3%-15.0% ,平均 11.0% 左右,并且稻草易于腐烂,因此说稻草还田是水田最有效的培肥增产方式。还田方法:将稻草铡碎或用乱草机打碎,长度为 16 -23 厘米 ;将铡碎或打碎好的稻草均匀地撒于田面,一般每 666.7 米 2 还田 300 千克 左右;当土壤含水量 25%-30% (不陷车)时将稻草翻入 15 厘米 土层中,稻草混拌于耕层中的覆盖率大于 95% ;翻前要施肥,一般每 666.7 米 2 施氮磷化肥 15 -20 千克 ,氮磷比为3 : 1 。耙地:耙地的适宜含水量为 19%-23% 。耙深,轻耙 8 -12 厘米 ,重耙12 -15 厘米 。耙后耕层内无大土块,每平方米耕层内,最大外形尺寸大于 5 厘米 的土块小于或等于5 个。

稻草还田后的水浆管理:由于大量新鲜秸秆有机物进入土壤后,在淹水条件下进行腐解,因此,水田土壤将具有较强的还原作用,特别在秸秆旺盛分解的阶段更是如此。为了防止水田土壤中大量还原性物质和有机酸的积累而导致对水稻根系生长的毒害影响,要采用落水晒田并进行间断灌溉的水浆管理。

五 、怎样制做和使用秸秆肥

秸秆肥制作方法主要是用于秸秆 7 份、人粪尿 1 份、畜禽粪尿 2 份及适量马粪或格荛。于 3 月初,把准备好的秸秆切碎或粉碎成 3 厘米 左右的碎块,按体积比 1 : 2 : 7 的比例将人粪尿、畜禽粪尿和粉碎好的秸秆充分混拌均匀,浇足水(材料含水量以 60%-70% 为宜,即当水加到手握成团,触之即散的状态为宜)。再把准备好的格荛堆成一堆,选背风向阳之处点燃,把马粪用热水浇透抖好(温度在 40 ℃ 以上),盖在点燃的格荛上,做个暖心(发热点),然后把已混抖好的秸秆一层层盖在马粪上,堆成一圆堆,堆高不应低于 1.5 米 ,堆好后要注意管理,防止人畜践踏,并观察堆温,把堆温控制在 50 -60 ℃ 之间,最高温度不能超过 70 ℃ 。因为此温度范围有利于微生物的活动,加快秸秆的分解速度,同时又可杀死病菌、虫卵,减少氨的挥发。这样堆腐7-10 天,温度达 60 -65 ℃ ,此时可以进行倒粪,然后每隔7 天左右倒一次,共倒 3-4 次,大约需 35-45 天就可以发酵好。发好的秸秆肥具有黑、乱、臭的特点,有黑色汁液和氨臭味,湿时柔软,有弹性,干时很脆,容易破碎。在秸秆肥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 4 点。一是如果 3 月底或 4 月初造秸秆肥,为了在种地前发酵腐熟好,应采取加大暖心,堆顶用塑料薄膜覆盖和适当多加些人粪尿与畜禽粪的办法促使秸秆尽快发酵。二是在堆制过程中,人不可上去踩,更不能往秸秆肥里掺土和用土压堆,否则不易发酵。三是堆好后应注意观察,发现肥堆冒气挂霜时,及时用拌好的秸秆覆盖上,利于保温。四是秸秆肥不要发过劲或发不好就用,以免影响其肥效。

秸秆肥一般做基肥或者种肥,一般每 666.7 米 2 用量 1500 -2000 千克 。

六、秸秆覆盖适用于什么地区和后作物

1 、秸秆覆盖技术,将残茬或作物秸秆保留在土壤表面,不翻入土壤中,成为耕地的一个保

护层。

2 、秸秆覆盖作用 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抑制盐碱在土表积聚,减少雨季坡地的水土流失,增加降雨在土中的接纳贮存,抵抗风蚀,增加近地面空气中的 CO 2 的含量,有利于补充光合作用所需的碳源,增进土壤表层微生物的活性,减少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长期秸秆覆盖同样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增加产量。

3 、采用免耕法 将秸秆全部覆盖于地表面不进行翻耙作用,适宜于水热条件高的南方地区和干旱或半干旱地区采用。在高寒地区,由于影响土壤增温,故不是在所有条件下皆适宜采用的。高寒地区的免耕覆盖作业适宜在旱岗地播种春小麦的条件下采用。

七、在秸秆还田实践操作中怎样确定调氮量和适宜的氮肥品种

1 、确定调氮量的方法

( 1 )还田时期 在高寒地区,麦秸伏季还田至土壤封冻还有 2-3 个月的有效腐解时间,秸秆的 C/N 比值将会迅速下降,至次年后作出苗时,其 C/N 比值远小于新鲜麦秸的原比值。所以在还田作业时施用少量(约小于 1% )氮肥,主要用于加速麦秸腐解,后作播种时再按常规施用适量氮作种肥;如果玉米秸或大豆秸等晚秋收获的作物秸秆还田,一般需按氮平衡理论值计算调氮量(补充氮量千克 / 公顷 = 还田秸秆量×( 1.7% — 秸秆含氮量 % );若麦收后复种绿肥,特别是非豆科绿肥也需按氮平衡理论计算调氮量。

( 2 )还田深度 秸秆进入不同土层深度,其腐解速度不同,这在北方低温条件下差异更明显。这种判别在粘质土比砂质土壤中也更明显。如黑龙江东部白浆土上于 8 月 10 日 进行麦秸还田,一种采用翻压 20 厘米 方式,一种采用浅耙 10 厘米 方式,于当年 11 月 10 日调查,麦秸粗分解率前者为 21% ,后者为 48.5% 。这表明,残留麦秸的 C/N 比值已分别下降至原比例的 4/5 和 1/2 左右。假设原麦秸的含氮量为 0.5% ,此时残留麦秸的含氮量已分别上升至 0.1% 和 1.0% 左右。因此,第二年春播作物,按秸秆含氮量 1.7% 的氮作种肥即可。

( 3 )水田调氮量 因为在旱作和水田条件下,还田的秸秆分别处在以好气和嫌气性分解为主的条件下,故土壤氮固定的临界含氮量不同。大量试验表明,在淹水条件下植物残体分解时氮固定的临界含氮量约为好气性分解下的 1/3 左右,即含氮量为 0.54% 。如麦秸和稻秸含氮约 0.5% 、 0.55% 左右,它们还田后就随即种水稻,也不必担心水稻生长过程中出现缺氮症状。所以在北部高寒地区,进行水旱轮作时,秸秆还田一般不调氮也不会产生对后作水稻出现明显的缺氮现象,但北部高寒地区春秋两季土温较低,为了加速还田秸秆的腐解,提高还田当年效果,以及作为稻田的一种经济施肥方式,建议在还田作业时配合施肥。

秸秆还田时调节 C/N 比值对氮肥品种有选择。试验表明,无论旱田或水田进行秸秆还田时,以选择铵态氮或尿素氮肥为好。并且最理想的施入位置是直接施在秸秆有机残体上。因此,可以将氮肥溶液喷洒在已抛撒地表的秸秆表面上,然后进行还田后的机械作业。考虑到施氮和还田秸秆在土壤中分布的不均匀性而可能影响后作幼苗的正常生长,可以将部分氮肥作为种肥施入。

八、在同一块田里是否可以进秸秆连年还田

一般在正常年景(非干旱和涝灾年)情况下,将每季作物秸秆残茬全部还田是可以的。多年的实践证明,连年秸秆还田,土壤肥力提高很快,作物生育、产量性状也得到显著改变,其增产效果有随还田年次增加而提高的明显趋势。

由于连年有大量秸秆残株进入土壤中,为加速秸秆有机物腐解及其同土壤水肥相融,以及防止秸秆残株在土壤中出现隔墒等不利影响,因此,要求秸秆粉碎程度要高,一般切割长度在 10 厘米 以下,对粗茎的玉米秆还要求达到破茎粉碎的程度。如果处在高寒地区的低洼冷凉土壤上,由于有机物分解速度较慢,年分解率不高,故可以根据轮作情况安排间断还田为好。

一般旱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后进行连作,病虫害有加重的趋势。如在北方麦秸还田后春小麦根腐病加重;在南方则小麦全蚀病加重;大豆秸还田后大豆根腐病和虫蚀率提高。因此,秸秆还田应建立在轮作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益。从土传病害的生态学观点来看,施用新鲜有机物质本身也是一种对土传病害有效的生态生物学防治的手段。所以在轮作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还田,是不会造成病虫害大发生的。如果连作情况下还田秸秆,可考虑采用翻耕还田作业,而不采用耙耕浅层还田,同时加强病虫害防治措施。

鉴于土壤处理的一些化学除草剂使用的有效剂量,将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而适当增大。也由于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活性强度,从而加快了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也就是缩短了药剂的残效期。因此,在秸秆还田土壤中,使用化学除草剂,特别是播前进行土壤处理的化学除草剂,其有效使用剂量应适当提高。如黑龙江省农垦调查表明,大豆第一片复叶展开时调查,秸秆还田区氟乐灵的杀虫率为 91% ,而未还田区为 95% 。用高梁作生物测定观察氟乐灵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也表明,随着施药后时间推移,秸秆加速了土壤中氟乐灵的降解,一个月左右就达到半衰期,而未施秸秆土壤,两个月以后氟乐灵残留量仍在半衰期以上。

九、秸秆还田作业时后如何施用氮、磷肥料

调节秸秆碳氮比( C/N )的目的是促进秸秆有机物腐解和调节土壤有效态氮素的平衡,避免由于土壤有效氮固定而导致后作物缺氮现象发生。因此,决定是否还需施用氮作种肥,主要依据当地土壤有效肥力水平和栽培施肥经验来确定。在北方高寒地区,特别是采用秸秆深层还田的情况下,由于秸秆处在半嫌气分解状态中,其分解速度又较缓慢,故秸秆的“氮因子”(每 100 份碳氮比值较大的有机物料分解时,固定(同化)土壤有效态氮素的份数,它代表了矿质化与同化这两者对抗力量的平衡值)值较小(禾本科作物的“氮因子”一般在 1 左右,小麦秸一般小于 1 )。因此,按氮平衡计算的补氮量中拿出一部分( 1/2-2/3 )作为后作种肥,不仅不会影响秸秆分解速度和土壤氮素的有效转化,还将促进后作幼苗生长发育,又达到经济施肥的效果。

秸秆还田分析范文第5篇

秸秆还田中必须注意的事项:

1、保证秸秆粉碎质量

首先选用适宜的秸秆还田机,玉米秸秆粉碎长度掌握在3-5cm为宜,以免秸秆过长土压不实,影响作物出苗和生长。

2、尽早翻耕或旋耕

机械收获玉米,秸秆粉碎后被均匀撒在田地之中,此时要尽快将秸秆翻耕入土,深度一般要求20-30cm,最好是边收边耕埋,达到粉碎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地面无明显粉碎秸秆堆积,以利于秸秆腐熟分解和保证小麦种子发芽出苗。有条件和时间的农户秸秆还田后的地块最好采用机械翻耕,翻耕最好是铧式犁,因为铧式犁有旋耕机不可比拟的功能就是深耕埋草,也就是可以把秸秆掩埋到20-30cm土层下,不仅有利于节水保墒保肥,而且有利于秸秆腐熟。

3、增施氮肥和腐秆剂

在秸秆粉碎后,旋耕和深翻前,除按常规施肥外,每亩按100kg秸秆另外再加10kg碳酸氢铵或3.5kg尿素,有条件每亩再加2-3kg秸秆腐秆剂,以加快秸秆腐烂,而且补施的氮肥被微生物利用后仍保存在土壤里,其利用率比施在没有还田的耕地要高,可以避免小麦苗期缺氮发黄。

4、足墒还田

土壤水分状况是决定秸秆腐解速度的重要因素,因为秸秆分解依靠的是土壤

中的微生物,而微生物生存繁殖要有合适的土壤墒情。若土壤过干,会严重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减缓秸秆分解的速度,故应及时浇水,生产上一般采取边收割边粉碎,特别是玉米秸秆,因收割时玉米秸秆水分含量较多,及时翻埋有利于腐解。

5、还田数量要适宜

秸秆还田可提高地力,增产增收。但并非还田越多越好,其还田数量要根据水源和耕作条件来决定,原则上应保证当年还田秸秆充分腐烂,不能影响下茬耕作质量。一般情况下,玉米秸秆的还田量是:一般标准是每亩秸秆2400-500kg为宜,过多会为害下茬小麦根系生长。

6、播前土壤处理

秸秆还田由于时间紧,使上茬玉米田大量的害虫虫卵和病原菌被翻入土壤,特别是近几年玉米粘虫、红蜘蛛和丝黑穗、大小斑病等病虫害发生严重,在旋耕或深翻前每亩撒施3-5kg3%的辛硫磷颗粒剂。或用48%的辛硫磷乳油500毫升用1-2kg水稀释与20-25kg细沙或细土拌匀后再与2-5kg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匀,均匀撒施地面深翻或旋耕土中,以预防和杀死土壤中的病虫菌源和虫卵,达到防控病虫害的目的。上茬玉米病虫害特别严重的地块不易直接还田。

7、保证小麦播种质量

秸秆还田分析范文第6篇

1、菌种用量。1~1.5吨秸秆物料(鲜料约2.5~3.5吨)加1公斤金宝贝肥料发酵剂。由于发酵剂中的菌种是好氧菌,在物料混匀前最好将每公斤发酵剂加5~10公斤米糠(或麸皮,玉米粉)拌匀稀释后再均匀撒和物料堆,使用效果更加。物料混好后需要拌匀通气。

2、调节发酵条件。发酵物料的C/N比例保持在20~25,PH值调到6~8为好,水分控制在60~65%为佳,判断方法:手抓一把物料,见水不滴水,落地即散为宜。启动温度应在15度以上,发酵升温控制在70度以下。

3、发酵完成。正常情况下,一周之内即可发酵完成,后期物料堆温度不在变化,秸秆稻草等轻拉即断,发酵产物略带酒香或泥土味,表明发酵完成。

上一篇:积极开展批评范文下一篇:机关作风整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