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群众文化论文范文

2024-03-18

摄影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通过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广泛挖掘和应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符号,对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宣传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不可磨灭贡献。用当代品牌文化建设理念诠释和应用中医药文化元素,同时加强建设、培育优秀的中医药后备梯队,提升中医医院发展动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度,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

关键词:中医药;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实践思考

随着医学模式、医学技术以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着力塑造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医医院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河南省中医院于2009年12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中医药文化建设试点单位。为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从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尤其通过中医药文化元素、符号的应用,不断提升医院文化品位。

一、中医药文化元素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成立了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文化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收集资料、征集意见、专家指导、领导访谈、院外考察等多种形式在医院庭院和门诊、病区等部位广泛应用中医药文化元素。

(一)“大医精诚”文化石。医院选用泰山石在院区重心部位的绿地上放置了“大医精诚”文化石,以舒同体在正面雕刻“大医精诚”4个大字,背面雕刻着医院宗旨、院训、办院方向、发展战略等理念。

(二)中医药文化长廊。医院统一更新中医药文化长廊的30余块宣传栏,主要介绍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科室风采等主题。

(三)中华历代名医壁。建设了高2米,长200米的“中华历代名医壁”。根据现有文字肖像资料,遴选了上自伏羲、神农、黄帝等医药始祖,下至清代末期的中医药文化的开创者,在创建中医药理论以及创立中国医学流派中贡献卓著、影响较大的中医药学家代表计36位,将其人物画像位列于“中华历代名医壁”上,附以生平事迹、治学精神、学术成就、突出贡献等,以秉承先师们济世活人之术,激励中医人“承古纳今,厚德为民”,不断将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四)《辉煌国医》汉白玉浮雕组图。医院在新病房楼一楼大厅制作了《辉煌国医》汉白玉浮雕。作品分别为《黄帝歧伯问对图》、《张仲景诊脉图》、《王惟一针灸图》和《李时珍采药图》。

(五)院徽、院训主题墙。医院设置了院徽、院训主题墙,字体采用郭沫若体。色彩采用医院视觉识别系统标准色系。医院院训“承古纳今厚德为民”释义为:弘扬祖国医学,博采现代科技;廉医和谐诚信,人民健康至上。

(六)视觉识别系统。医院logo确定为“承古纳今和谐发展”,标志整体像两个并肩前行的人,寓意医患和谐、相互支持,共创健康未来。标志运用书法写意手法,整体构思巧妙、气韵流畅,以大地之色,象征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生机无限。医院logo确定后,落实了视觉VI识别系统的建设,应用于办公、会务、宣传、环境和对外交往等各个方面。按照《VI手册》规范格式印制使用名片、手提袋、信封、纸杯、幻灯片、信笺、工作服、被服等物品和制作胸牌、科室牌、路牌等标识;举办大型会议、活动时,在主席台背景、会场布置方面以医院视觉形象标志为主元素;医院视觉识别系统的推广实施充分展示了医院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增强了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归属感和认同感。

(七)景观照明系统。医院景观照明系统包括由门诊部和3个住院部等形成一体。“住院部”3个字是陈天然老先生早年专门提写的,“河南省中医院”6个大字,与“河南中医学院”采用郭沫若体一脉相承。

(八)中草药浮雕。在新病房楼西部花园休闲区,地面铺设菊花、人参等40余种中草药浮雕,以利于患者在康复、休闲时段了解中医药文化。

(九)其他文化元素的应用和实践。近年来,医院文化建设不断提升,成立了书法绘画协会、摄影协会、英语俱乐部等文化团体;医院在传统诊疗中心、国医健康管理中心、自然堂、名医堂等区域布置了名医画像、名医名言等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料供患者了解。

二、中医药文化元素在医院应用的思考

通过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广泛挖掘和应用中医药文化元素、符号,对中医药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宣传中医药在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用当代品牌文化建设理念诠释和应用中医药文化元素,加强医疗队伍的凝聚力,培育优秀的中医药后备梯队,提升中医医院发展动力,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信任度,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需求。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精髓的具体体现

中医药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其灵魂深处蕴藏着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脉搏跳动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和价值,中医的理论和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中医的生命认识、根本理论、养生智慧和临床技能等,无处不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在经历了长期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中医药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医药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二)中医药文化建设是提升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医院长期医疗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有持久的耐力和韧性,不容易被竞争者模仿,具有不可复制性;中医药文化是中医医院独自拥有,以特定的方式,深深融合在内质之中,是中医医院个性化的发展产物,具有独特性;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积累,中医特色和优势必将成为中医院发展的内在源泉,具有动态性;中医药文化不断超越狭隘的局限,在全方位的范围内加以拓展,发生独特的效能,具有延伸性。中医医院文化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中医医院的创造力和影响力,而且可以通过其所提供的中医特色诊疗服务这一特殊产品所负载的丰富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医药文化特有的个性魅力,熔铸成强有力的无形资产,不断增强服务对象的忠诚度,扩大医院美誉度,成为吸引病人、赢得市场的特殊竞争优势和重要手段。

(三)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医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加强中医医院文化的塑造与重建,必然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中医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医医院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只有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并在医院文化建设的长期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特色专科,坚持服务社会,坚持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才能以医院文化建设促进医院持续发展,在医院持续发展中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在医疗卫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清醒地认识到,设备、价格和技术只是竞争实力的表层力展现,从战略的高度建立自己医院特有的文化氛围才是医院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医药人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内在动力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管理思想、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集体作风的集中体现,医院文化是医院及全体职工的精神支柱,医院的发展,无时无刻都与医院文化相连接。近年来,河南省中医院重视文化建设,已经给医院带来了无比巨大的活力和财富,医院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获得了“河南省文明单位”、“三级甲等中医院”、“十一五全省卫生系统行风建设先进单位”、“河南省医院管理先进单位”、“郑州市物价计量信得过单位”、“花园式单位”、“全省医院行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群众满意医院”、“河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健康中原先锋岗”等荣誉称号,有5个国家级重点专科,10余个省级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成为一所科室较齐全、特色明显、设备先进、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较高的现代化中医医院。成绩的取得与医院文化密切相连,体现在中医药人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体现在“大医精诚”理念的深入人心,体现在团队意识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的不断深化,通过院徽、院训征集,传唱院歌,开展“三好一满意”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团队意识在每个职工心中不断加深。

(五)中医药文化建设是培育优秀中医药后备梯队的精神基础

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药文化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药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药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部分已经走上中医药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药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后备梯队。附属医院通过对中医药文化元素的广泛应用和宣传,成为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接受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不断固化后备梯队的中医药文化理念,接受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

(六)中医药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而中医药文化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缩影,在不断的传承中进步,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中医药文化元素在医院的广泛应用,引进品牌文化建设理念,统一了具有浓郁中医特色的视觉识别系统(VI),在门诊、病区、走廊、墙壁、楼梯、广场等部位,通过图片,文字,建筑等形式宣传中医历史、中医名家、养生保健、中药膏方等,大力宣扬中医药文化,提升了医院的美誉度,拓宽了医院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随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颁布和实施,中原经济区建设蓝图已经绘就。河南是中医药学的发祥地,在未来的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道路上,河南省中医院继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实践,发挥全体职工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人翁精神,共同创造医院的优秀文化,共同用汗水和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中医很强,西医不弱,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化中医院”。

参考文献:

[1] 杨豪.中医药文化建设与中医院发展研究[R].河南省卫生厅卫生政策研究课题.

[2] 韩丽华.品牌文化与中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效性嫁接研究[R].河南省卫生厅卫生政策研究课题.编号YWZY1072.

[3] 杨豪.试论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中医院发展中的必要性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2011,(10).

摄影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数码产品的普及,为我国人民群众摄影艺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文化自信战略的发展,可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和欣赏水平的提升,促使群众摄影作品在反映中国老百姓生动、真实的日常生活画面的同时,更好地展现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群众摄影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更多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当前我国传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将结合文化自信背景下,群众摄影艺术的发展路径,及传播力、引导力的提升策略进行探讨,希望为各地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自信;群众摄影;传播力;引导力

我国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灵魂,只有建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文化自信已经上升到了关系到我国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国家不仅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要坚持文化自信。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建立起独立、富强的国家。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需要人在各种社会实践中感悟、形成的。在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不同的国家受地域、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向性发展的趋势,如果仅靠科技、经济的力量,是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期、持续发展的,也无法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效提升。因此,在国家建设方面,应重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视本土文化的发展,同时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二是整合自身资源,增强自身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三是借助于信息技术,构建本土文化传播平台,并通过原创、创新,维护自身文化安全。而这三项内容,都需要在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施。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摄影文化等。在本论文中,主要以群众摄影文化为例,对文化自信背景下群众摄影艺术的发展路径,及群众摄影艺术传播力、引导力的提升策略进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一、文化自信背景下群众摄影艺术的发展路径

1.激发群众摄影兴趣

群众摄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热爱。随着我国人民群众文化自信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群众习惯于用手机、单反等工具进行摄影,记录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群众对摄影艺术兴趣不高,在利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比较漠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力度不足。因此,在发展群众摄影艺术时,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摄影艺术的兴趣,让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民群众都真正感受到摄影艺术的魅力。

相关部门要积极打破传统摄影艺术的限制,围绕群众兴趣制定推广计划,拓展摄影形式,以此激发群众的摄影兴趣,培养群众良好的摄影习惯,促使其拥有较好的摄影基础。同时,相关部门要全面、深入地了解群众的文化层次、精神需求,根据群众的偏好及认知,设计摄影活动,吸引更多人加入摄影行列,用心感受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深入了解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并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记录、传播这些优秀文化。

2.借助相关平台发展群众摄影艺术

相关部门在宣传、推广群众摄影艺术时,要充分了解群众的文化素养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与群众进行沟通,让群众真正理解摄影艺术的优势,了解群众摄影艺术对于民族文化自信战略发展的重要性,促使其自觉拿起手机、单反等工具,主动拍摄、记录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在社区、街道、村镇组织成立摄影俱乐部,邀请当地热爱摄影的群众加入,并定期开展新颖、有趣的摄影活动,如爬山摄影活动、记录身边有趣的事摄影活动等,以此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通过参与群众的影响力,带动更多的群众加入。借助于摄影活动,还可以培养群众良好的摄影习惯与摄影技巧,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促使其在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发掘美、感受美、记录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摄影作品。

相关部门也可以利用当地文化馆等场所,开展各类摄影活动,进一步推广群众摄影艺术,以此巩固、提升群众的摄影水平,促进群众摄影艺术的发展,并尽可能了解群众的摄影需求。相关部门也可以借助于社交软件,如QQ群、微信群、微博、博客等,引导摄影爱好者学习摄影技巧,促进摄影爱好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促使其不断提高摄影水平。同时,借助于网络平台,推广优秀群众摄影作品,为群众摄影创作者提供更多展示作品的机会,进而在更大范围内宣传群众摄影作品,为群众摄影创作者的摄影创作注入更多的动力,促进群众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文化自信下提升群眾摄影艺术传播力、引导力的策略

1.文化自信下提升群众摄影艺术传播力的策略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社会,群众摄影艺术的传播,最有效的途径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发布和推广。因此,相关部门要重视群众摄影艺术的传播,借助于网络平台,如抖音、微信、微博等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认识群众摄影,了解群众摄影,对群众摄影产生兴趣,通过群众摄影作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给世界各国的人民群众,吸引他们的注意,促使他们主动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群众摄影艺术的宣传推广可以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线上,主要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传播,让国内外的人民群众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线下,可以组织爱好摄影的群众组建摄影爱好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他们学习摄影技巧、开展各种摄影艺术活动等,如举办摄影艺术培训班、摄影作品展览等,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升群众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水平,促使其拍摄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借助其作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2.文化自信下提升群众摄影艺术引导力的策略

现代群众摄影艺术除了要客观反映自然事物意外以外,还要体现拍摄者的思想动态及内心情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观看者,引导观看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摄影艺术、了解摄影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思想。因此,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深刻的情感体验,在创作摄影艺术作品时,要对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提升,既要体现日常生活,又要表现出丰富、深刻的情感内涵。摄影艺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融合,可以丰富创作者的创作内容,同时还可以借助于摄影艺术,呈现出更加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高群众摄影水平。例如,人民群众可以以自己或亲人、朋友为主角,通过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活动,展现当先中国乡间田野的风土人情,以及中国境内雄浑壮丽的名山大川、历史悠久的古寺名刹等。也可以与不同地方的群众进行互动,通过镜头,展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体现生活的本质。

群众摄影创作者在创作作品时,要尽可能地与所拍摄的事物贴近,在与这些事物熟悉的过程中,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形成丰富的情感,为摄影作品增加思想情感内涵。人民群众在摄影作品创作过程中,要深入日常生活,对周围事物的发展进程进行仔细地观察和体会,把握好事物发展的整体节奏感、韵律感,并通过合理地调控,奠定作整体基调,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使其呈现出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文化自信战略的推进,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也在逐渐增强,越来越多人开始认可中国文化,接受中国文化,主动传播中国文化。在群众摄影方面,也开始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呈现出个性化创作的趋势,越来越多人开始在自己的摄影创作中,积极融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来体现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拓展摄影的功能性和真实性。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摄影艺术的传播力和引导力也日益强大,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加入摄影行列,用自己的镜头记录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这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同时也在不断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促使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这对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伟英.新时代群众摄影活动探析[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9,(07):266.

[2]王黎.数字摄影时代群众摄影活动的创新[J].魅力中国,2020,(51):134.

[3]翟立军.群众文化中推广摄影艺术的策略[J].风景名胜,2020,(4):49.

[4]李易.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J].大观(论坛),2020,(9):87-88.

摄影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街巷中的的福州记忆

福州在晋唐之际发展起来,成为南方的重要城市,华林寺大殿是我国东南地区现存最早的木构,建于宋代,由于远离中原而保留了一些更古老的建筑技法,甚至是六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日本镰仓时代的建筑也受此类风格影响,这是很多古建爱好者都知道的福州瑰宝。在福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则有另外一些古建痕迹。我生在福州乡下,儿时的记忆基本是80年代的福州样貌:名门荟萃的三坊七巷,商铺云集的上下杭,虽然经过社会结构的根本变化,这些地方已不复书上所描述的传奇与繁华,但那个气氛,那种调子,还是能通过人们你来我往的礼数细节和深巷中的粉墙黛瓦看到。记得80年代初,我路过三坊七巷,看到院落中很多人坐在一起纳凉,儿时的我无法分辨那是门第之后,还是多家杂居之后的市井悠闲,甚至当时也并没有“保护古建筑”、“古建承载文化”等种种概念,但那个气氛深深印在我脑海里,我知道古建筑所有的气息和价值都来自于人。

一个人和摄影较劲

我从小喜欢一个人玩儿,打球这种需要多人协作的,在我并不如跑步和游泳来得自在,摄影就是这么个东西,一个人拿着相机就可以玩儿得很好,即使是一群朋友一起去外拍,从车上下来你也是独自透过取景器去框取你眼中的风景。摄影于我,是一种主观表达的媒介。透过摄影表达自我观念,不仅仅为了摄影而摄影,也为了还原事实本身,为了凝固流年所沉淀下来的厚重能量。作为一个摄影者,如果用摄影关注人文,我觉得它承载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从对风光和风景的不同描述中,从建筑摄影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中,我在慢慢感受摄影承载的信息可以是和当下现实生活相关的,我能不能拍出个性来,我自己的个性在哪里?我能不能帮助更多人随心所欲地拍摄他自己喜欢的东西?拍照四年,走了不少地方,自己也获了不少奖,但我想能不能用摄影做更多的事情,除了自己获奖之外,摄影还能为社会作什么?

每个人透过古建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我更多看到的是人在建筑中生活的状态,而且我仍然有激情,一个创作团几十个人,从大巴上下来,面对的景色一样,但目光的焦点必然不同,我自信能在现场迅速找到自己的焦点,对现场的感受能力仍然是我自己拍摄的强项。面对一个场景,场景也许很乱,我的拍摄动作也许很快,但我的头脑是冷静的。而且我是一个自己会开发选题的人,现在的摄影与以往已经有很大不同,不是能拍出几张好看的作品而已,而要看你的表达是否完整,你对摄影语言的把控,对现场的感受力,对一组照片的结构能力,所有这些问题是纠缠在一起的,传统的几张美图的方式固然可以,但我给自己的目标不只是这样。我现在拍得不多,更愿意多看一看作品,多想一想,没有想法的时候,宁可不拿起相机,不拍了,超越当下的创作瓶颈不容易。不久前,我参加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的策展培训班,是觉得拍到一定程度,想法有局限,我的摄影能否跟得上当下的潮流,以什么方式?这是我思考的问题。

用摄影延续前人的追寻

2013年的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拍摄,整个过程让我对于古建有了更深的了解,它凝聚着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情感,承载着浓厚的人气,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民智慧的体现。走在路上和坐在屋里的感觉是不同的,你的各种经验被激活了。走在李庄的街头巷尾,经常有种不可思议的感觉:难以想象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先贤们在这个西南小镇上,在这样的老街和老房子中,居然从事着保存文化火种的工作,超越性的精神追求和日常古朴的古建之间似乎并不搭界,但他们的追求恰恰孕育于这种街巷之中,那是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一种深深认同。这就是中国古建的拍摄最让我着迷的地方:我脚踩的地方,镌刻着活着的和故去的人的痕迹。于是,我尝试着用另一种视角去拍摄,去寻找人的痕迹,去还原故去的人和今天的人重叠的“根”,用镜子中的影像,折射过去人和当代人交织的命运之轨,这是我寻找自己视角的过程。

摄影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媒体受到了冲击,自媒体时代下人人都可以记录新闻和发布图片,新闻摄影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何在自媒体时代更好地发展新闻摄影成为了重要的问题。自媒体时代下民众的参与度很高,对新闻摄影的时效性、新闻性以及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想要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提升专业素质,促进新闻摄影在自媒体时代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出发,分析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促进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民众可以通过移动自媒体快速地上传和获得信息,自媒体的发展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多样化和便捷。自媒体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自主性,在传播上没有规范性和正规管理,各种微信和QQ以及微博的传播性很强,自媒体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新闻摄影在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利用手机等工具能够便捷地记录发生的新闻并上传,相对于新闻摄影的拍摄和编辑而言更加便捷迅速,更能够被人们快速地接受,具有很强的传播性。[1]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机会,新闻摄影同样可以利用自媒体平台来发展。本文分析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促进新闻摄影发展的对策,使新闻摄影在自媒体时代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二、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受到影响

时效性是新闻的重要特征,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更快、形式更丰富,如何在第一时间传播新闻信息成为了重点。新闻摄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特点,专业的新闻摄影需要及时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公众,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和认知新闻事件的真相。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公众可以利用手机移动工具及时地捕捉社会事件,并对新闻事件发表自身的看法。相比新闻摄影还需要编辑,自媒体的发展使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自媒体对摄影图片的及时发布,更加自由和随意,在照片的美化上没有严格的限制。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事件的图片被及时发布,人们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发表的评论和看法更加自由,在自媒体上可以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获取信息。

(二)对新闻摄影的观念发生转变

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其中自媒体的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传播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普通民众成为重要的传播主体,对新闻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播形式上更加多元化。自媒体的发展对新闻摄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发挥自身在新闻摄影上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新闻摄影发展。[2]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自媒体的发展使新闻摄影的报道和宣传方式也发生转变,人们获得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借助移动工具和网络能够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获取信息,这对新闻摄影有很大的冲击。

(三)新闻摄影的话语权受到冲击

在自媒体平台上大众可以自由地发布图片,形式上较为自由,对摄影图片的美化没有严格的要求。自媒体上信息发布也更加多元化,普通大众都可以在自媒体上发布信息和图片,很多人都可以在自媒体上发布消息,新闻的话语权发生了转变,更多的人能够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自身的真实感受,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信息发布者角色变得更加多元化。[3]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传播与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新闻摄影图片的传播途径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自媒体时代下各种图片的获取更加便捷,摄影的手段和工具也更加多元化,新闻摄影在信息获取上形式较为单一,不能有效地满足现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自媒体时代下摄影变得更加普及化,摄影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摄影变得更加简单便捷,而新闻摄影的来源相对较为单一,信息来源亟待丰富。

三、自媒體时代下新闻摄影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一)对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认识不足

自媒体时代人们对新闻摄影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摄影要加强传递内容与大众情感的交流,在内容上要更加具有深度,使公众对新闻事件有更好的认知,通过摄影图片就能较好地获取新闻内容,有效传递新闻故事信息,使新闻摄影作品能够与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自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要注重公众的参与度,要加强与公众的交流,为公众建立良好的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新闻工作者也需要正确引导公众,建立相应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平台,增强新闻摄影的互动性。

(二)新闻摄影工作素质有待提升

新闻摄影是受大众关注的形式,自媒体时代对新闻摄影有很高的要求,从拍摄形式到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都有了新的要求。自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发展面临很多的问题,想要获得发展就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在自媒体时代实现创新,查找自身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自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更好地发展。新闻摄影工作者的素质还有待提升,从而有效地适应现代自媒体的发展,能够通过手机等自媒体拍摄、记录、发布生活中的新闻,能够在不同地点和时间发布新闻事件,给予公众正确的引导。

(三)新闻摄影信息源渠道单一

自媒体时代下人们捕捉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和途径更加便捷,通过移动设备和网络就可以传播信息,在时效性上要强于新闻摄影,同时自媒体摄影相比新闻摄影在传播上不需要编辑和审核,传播的随意性很强,能够有效满足大众对信息获取的需求,这也给新闻摄影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新闻摄影需要拓展对新闻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和方式。目前新闻摄影的信息源渠道较为单一,还在沿用传统媒体资源,缺乏创新的信息源,不利于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4]自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发展需要加强对网络自媒体平台发布新闻内容的管理,对一些虚假新闻内容要及时处理,并规范管理自媒体平台上的新闻内容,有效促进新闻摄影健康发展。

四、促进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转变对自媒体下新闻摄影的认知

自媒体时代下新闻信息和图片的获取和传播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新闻摄影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认知,加强信息资源的获取与整合意识,积极拓展新闻摄影资源信息渠道,发挥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的优势,多元化地获取新闻摄影的信息资源。自媒体时代下人们对大众媒体有很深的认知,新闻摄影工作者要有效利用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发布信息,新闻摄影图片要具有真实性,对公众要有正确的引导作用。自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要整合大众媒体资源,转变传统的新闻传播观念,使大众新闻摄影与自媒体相融合,从而有效促进现代新闻摄影发展。

(二)加强新闻摄影资源渠道多元化发展

自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发展要强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突出新闻摄影的专业性,对新闻事件要跟踪报道并深度解读,从专业的新闻摄影角度进行拍摄,使新闻事件能够更多的被人知晓。新闻工作对人们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在新闻摄影创作过程中要真实地反映事件,给予公众正确的引导,反映人们的心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新闻摄影记者要明确自身的责任,给予社会公众正面的舆论引导,提高自身的自媒体运用能力,跨越时空的限制,及时发布新闻,促进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自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除了摄影照片的形式还有视频形式,多元化的新闻摄影形式有效地促进了新闻摄影的发展。自媒体的发展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新闻记者可以通过移动工具及时拍摄新闻事件,编辑并上传。新闻工作者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亟待提高自身的文化和业务素质,促进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健康发展。

(三)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新闻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新闻摄影的好坏,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文化以及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的新闻摄影素质和能力,在自媒体时代要提高对新闻摄影的敏锐度,有效地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新闻,并运用专业素质获取新闻题材,为大众传递良好的新闻信息。[5]新闻工作者在自媒体时代,除了能够拍摄新闻摄影作品,更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对发生的新闻故事进行编辑和撰写,不仅能够拍摄更需要写。摄影记者要成为全能型新闻工作者,在摄影业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修养,成为拍摄与写作的全能型人才。自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工作者要在摄影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自媒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新闻内容上要给予公众正确的引导,不能散播有碍社会健康发展的言论与图片,要保证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并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五、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碎片化信息,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自媒体的发展给传统的新闻摄影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同时也为新闻摄影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自媒体平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新闻摄影传播与发展。在自媒体时代,新闻摄影在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新闻摄影的新闻性、时效性以及真实性,摄影工作者要保证新闻图片的真实性,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自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发布和互动更加方便快捷,也造成了一定的问题,亟待规范自媒体新闻发布,建立健全相应保障机制。自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想要获得发展,新闻工作者就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以及计算机网络能力,更好地适应自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的发展,并利用好传统新闻摄影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摄影在新时期健康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霞.浅析融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变革与发展[J].新闻研究导刊,2019(06):124.

[2] 陈广宏.融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变迁[J].传媒观察,2017(05):68-69.

[3] 梁琛.浅谈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J].新闻采编,2017(06):47-48.

[4] 梁琛.全媒体时代新闻摄影中的手机摄影[J].新闻采编,2018(06):58-59.

[5] 郭艳民.自媒体时代的微博新闻摄影[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8):60-61.

作者简介:郭怡欣(1995—),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摄影。

摄影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电影摄影艺术与造型用光自1839年摄影艺术诞生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照相机和摄影技术如何发展进步,都需要造型用光的充分渲染与表达。多样化的造型用光技术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早已经超出了完成影视作品,愉悦观众的范围,成为沟通人们内心世界,追求艺术价值和更高生活水平的象征。电影摄影艺术中造型用光的运用已经成为人们评判电影摄影艺术发展和影视作品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在丰富着人们生活情趣的同时,也在不断提升民族艺术文化涵养。因此,要想创作出富有感染力、影响力以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电影摄影作品,就离不开造型用光的应用和创新发展。

一、造型用光对摄影艺术重塑的影响

1.光在摄影艺术中的效应

造型用光是电影摄影艺术的核心和灵魂。没有造型用光的渲染和烘托,电影摄影艺术的效果就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光线可以构造丰富多彩的艺术造型,使物体呈现出鲜活的立体感,细致刻画物体的微妙变化。光在摄影艺术中的视觉效应可以通过调节画面明暗配置,构造视觉反差,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丰富剧情表达。对于摄影家来说,创新光在电影摄影艺术中的应用,就如同艺术家描绘精彩的书画作品,通过对造型用光规律的摸索和光线特征的把握,充分传达造型用光的视觉语言。

2.光对摄影艺术造型的表现力

造型用光是构造影视画面层次感、立体感,并形成视觉冲击力,增强画面层次效果表现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电影艺术创作中光线方向与太阳照射物体方向的差异性,可以从顺光、侧光、逆光等三个不同采光方向探索造型用光对摄影艺术的表现力。这几种光的组合和演变,使作品呈现了各具形态的艺术效果。如顺光以物体受光面的均衡多层次、多维度地再现物体的质感和艺术效果。侧光表现出鲜明的反差、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空间立体感和层次感比较强。逆光侧重于对空间深度和环境气氛的烘托,偏向于对物体轮廓的勾画。

3.光对色彩还原的要素

光在色彩传达中的再现与还原构成了五彩缤纷的彩色世界。根据造型用光的特点,可以将光对色彩还原的要求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即光的属性特征。不同的光在影像效果和色彩表达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如自然光和人工灯光的区别,成像效果也截然不同。从光的来源方向来看,直射光和散射光在影像摄影过程中的造型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直射光无论是线条还是影调都比不上散射光柔和;顺光与逆光的差异,顺光拍摄物体光线较为均匀,但缺乏相应的空间纵深感和画面质感。逆光曝光不充分,但在特殊的摄影场合,这种摄影手法反而更能表达摄影效果。从造型用光的光线强弱来看,强光有利于烘托画面的层次感,制造出绚丽的画面,弱光摄影往往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电影摄影创作中造型用光的

技术处理和艺术表现

造型用光在影视创作中有着特殊而又关键的作用。光源在被拍摄物体的外观、立体空间、彩色构成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运用。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应通过光线调节和搭配,尽量呈现出被拍摄物体的艺术性和视觉美感,巧妙运用不同性质的光线,合理搭配自然光和人工光,深度融合到画面的意像中。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要智慧与技巧并存,巧妙构思,灵活运用,把握好造型用光的影像效应与“光感”,结合被摄物的影像特征,调和好画面气氛,增强被摄物的空间深度感和画面层次感,灵活运用大自然赋予的丰富自然光彩。造型用光的完美技术处理,既要求摄影师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水平,又要求他们能够发挥创意,创新造型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艺术造型效果。影视创作因为有造型用光的灵活运用,才会让观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摄影作品中传递的思想观念和情感认识,体会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为了渲染影视作品中这一主题的表达,就需要确定好光线方位、光线强度、光线性质等综合效果的处理。当作品中的光线、色彩等达到一定比例时,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宛若仙境而又难以言表的视觉美感。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一般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创作理念。加大造型用光技术处理在电影摄影创作中的应用,将会推动电影摄影创作艺术的发展,并将创造出丰富多彩而富有艺术气息的作品。

电影摄影创作中造型用光的艺术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在影视创作中拓宽造型用光的艺术表现,有助于丰富影片的故事情节并提升影片的艺术价值。如电影故事情节中合理运用光线可以使画面的内涵和意义表达更充分,更能渲染出故事情节和环境气氛。人物形象的刻画中巧妙运用造型用光技术,可以充分传达出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挚的情感表达,为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造型用光在摄影创作中的运用也可以做为重要的情节因素,通过造型用光的动态展现和运动韵律营造出或紧张、或欢快、或恐惧的环境气氛,进面渲染故事背景,丰富故事情节。造型用光还可以提升人们的艺术审美效果,影视创作中摄影师引导被摄者调整姿态或笑容,或创造性地运用光线,让观众产生美的享受,阐释艺术美的主观认识。

随着电影摄影器材的发展和摄影技艺的改进,造型用光的运用已经超出了一般艺术审美内涵,逐渐演变为一种多元的文化影像体系。一方面造型用光在展示自然鲜明个性,调节点线面、色彩、影调等诸多画面元素提升影视创作的形象感知,帮助观众从摄影作品回到现实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和判断获得真与美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造型用光也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生活感知的同时,推动着艺术文化的前进,从早期的摄影活动到数字化语境下的摄影活动,造型用光一直伴随着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并成为推动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促进电影摄影艺术与造型用光的良性互动

1.将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与造型用光有效结合

电影摄影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语言,能够超越地域、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电影摄影艺术在构思、用光、色彩等方面的改进和提升,有助于增强画面的视觉语言,产生足够的视觉冲击力,让欣赏者产生实实在在美的享受。而光是调节摄影画面效果的调和剂,将造型用光与取景构图、画面处理、题材创新等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或精彩绚丽,或动感有力,或意境十足的美丽画面。有人将造型用光看作是摄影艺术的生命,事实确实是如此。造型用光可以渲染出影视作品的画面气氛,突出画面的质感并不断提升画面的艺术造型水平。真正的摄影师都是善于全天候运用造型用光的集大成者,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他们总能够在复杂的光线环境中创造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将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与造型用光的有效结合,还要注重画面的影调与色彩之美,通过调节画面中明与暗的布局比例以及色彩的搭配,产生或具有强烈对比度,或柔和平缓的影调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将造型用光与电影摄影艺术视觉节奏结合起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维度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从而使艺术作品富有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2.创新造型用光技术,增强电影摄影的艺术性

影视作品中造型用光的呈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空间位置等都会对摄影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为创新造型用光技术提供了可能。电影摄影中造型用光的应用和创新,不仅关系到影视画面的效果,而且关系到整个影视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达。如在塑造一个冒险者从黑暗的山洞中穿梭而过时,由外到里,由浅由深,由明到暗等,冒险家的身影由清晰变模糊,欣赏者或观众的整个身心随着画面的上动态光线变化而变化,神经也开始逐渐绷紧。这种环境气氛的渲染,画面立体感和层次感的呈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都高度依赖造型用光并成为影响整个影视画面效果的核心要素。如果对造型用光技术加以创新和改进,就可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难以言表而又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优秀作品。

电影摄影艺术是高度融合环境气氛、造型用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要素的综合艺术形式,而造型用光又是影响电影摄影艺术传达效果和画面质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大造型用光在电影摄影艺术创作中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画面层次感和空间立体感的呈现,也有助于促进电影摄影艺术水平的提升。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美术系)

责任编辑 孙 婵

摄影群众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2018年11月8日至11月11日,“2018华为新影像大赛获奖及优秀作品展”在世界最重要的摄影博览会之一——巴黎国际摄影艺术展(Paris Photo 2018)上展出。华为新影像大赛组委会及UCCA当代艺术中心联合策展,将2018华为新影像大赛年度大奖、组别优胜奖、最终入围奖及组委会精选等5000余件作品带入巴黎大皇宫,完成手机摄影艺术的时代首秀。

当地时间2018年11月7日晚,大赛组委会在大皇宫现场举行了颁奖仪式,由大赛评委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执行主席马蘑贝尔(Mark Lubell)、徕卡全球画廊艺术总监卡琳雷恩一考夫曼(Karin Rehn-Kaufmann)、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等为获奖者颁奖。







自从1997年创办以来,巴黎摄影博览会逐渐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摄影展会,也是收藏家、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们最喜欢的聚会地点之一。今年大皇宫展厅内,华为“next-imaqe awards”的标识非常显眼,这不仅因为华为占据了非常不错的展览位置,更是因为这些普通人用华为手机拍摄的照片登上全球最重要的艺术舞台,令人对手机摄影能够到达的高度感到惊奇,也对未来普通人艺术梦想绽放的可能性充满期待。


探索手机在摄影文化中的角色

2017年,基于“影像”社交潮流,华为提出了“新影像”的概念,意在激发手机用户的创作灵感,随时随地拍摄并分享生活中的乐趣。不过,华为要做的绝不仅仅是征集手机照片而已。新影像计划包括三個部分,分别是大赛、展览和学院。其中,新影像大赛算是一个入口,也是参与人群最广泛的展示平台。

2018华为新影像大赛历时80天,共收到来自全球130个国家的超过40万件投稿作品。相比去年的15万件,今年大赛在征稿数量上获得了倍数级增长,跃升为全球手机摄影比赛领域最受欢迎的大赛。2018年9月22日,由玛格南图片社摄影师埃里克索斯(Alec Soth)及知名华人摄影师刘香成领衔的终选评审团从入围最后一轮的600幅作品中遴选出56件作品,分别获得总冠军、组别冠军及组别优胜奖。

两年时间,无论从规模、作品质量,还是赛事影响力,华为凭借强大的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将新影像大赛办得风生水起。但是在华为消费者业务手机产品线副总裁李昌竹看来,新影像大赛到第二年尚不能算成功,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成功的标准是什么?一来,华为在全球有4亿多用户,参与大赛的人数不到千分之一,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二来,华为举办新影像大赛的初衷除了宣传华为手机的拍摄实力,还有更深的思考,那就是希望探讨手机摄影在摄影文化中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有了便利的设备,人们可以走得更远,走到更广阔的空间去记录我们的社会。手机作为目前最便利的拍照工具,将摄影人群成百上千倍地扩展,照片数量也极大增多。而且,全球每天几十亿张照片上传到社交平台,很多人在用手机记录身边发生的事情和社会发生的变化,图片里蕴藏着拍摄者对生活的态度和情绪。如此,看待手机摄影,就不能仅看到拍照,我们隐约感觉到手机会为摄影带来很多可能性。”李昌竹这样说。

为什么要取名为“新影像”?李昌竹给出了答案,那就是手机摄影的价值和未来走向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探索的,相比于目前的影像生产方式和影像意义,它是“新”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研究目的,华为在去年决定携手世界领先的摄影和视觉文化机构——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一道探究“新影像”文化。今年年底,华为将联合ICP发布“新影像趋势报告”,以庞大的华为手机拍摄数据为基础总结现代人都在用手机拍什么、怎么拍,从而分析手机摄影的发展状态和未来趋势,作为探究“新影像”文化的重要环节,


手机,摄影发展的新驱动力

一直以来,不论是内容方向,还是拍摄制作方式,摄影的革新离不开技术驱动。而在当下,因为摄影群体和影像传播模式变化,手机拍摄和社交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担负了驱动摄影发展的使命。

就华为新影像大赛来说,虽然所有获奖照片仍然具有传统摄影审美取向,但华为不想把比赛做得太传统,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比如分类上的“互联网化”。“这样做意在消除参与者的距离感,就像狂欢一样,鼓励大家都参与。终审评选时,除了摄影大师评委,还有5位年轻人评委。我们不仅需要专业背景,也需要年轻的状态,年轻评委知道年轻人喜欢什么,潮流是什么。”李昌竹说。

华为希望新影像大赛像是一个大Party,但举办这场Party需要以技术实力为依托。拍不出好照片,怎么参与?可技术问题一旦解决,手机厂商便会让消费者对摄影的认知发生大变化。

本届新影像大赛的大奖授予了“夜之美”组别的冠军,波兰的华为手机用户MichatWesotek使用华为Mate10 Pro拍摄的作品《陷入一束光》(Caught in a Beamof Liqht)记录了雕塑、灯光和雪夜。除了在內容上吸引人外,这幅照片也完全反映了华为手机的夜景拍摄实力。

事实上,夜景拍摄曾是很多人使用手机拍照的痛点。从P20系列起,华为潜心钻研让用户实现手持4秒拍摄夜景。这种技术给用户带来惊讶,超乎大家的想象,也改变着很多人对如何拍夜景照片的认识——仅需握持手机、站立不动。

当然,华为还想走得更远。“技术创新始终是需要一些厂家来引领的,比如华为的‘三摄’在P20系列和Mate20系列上就会有变化。但接下来,还有一些技术设想,甚至有些听上去是不可能的,我们要一一实现。我们非常想追求那种用户发出‘wow’的感觉,给人惊喜。”李昌竹表示,华为关注的和即将要在新手机上实现的拍照技术,目标永远是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体验和价值。嗯,所有的器材企业都会这么说,但从华为的新影像计划中,我们看到其所重视的价值应不仅在手机使用方面,还关乎人们用手机摄影所带来的生活和情感价值。





为用户办永不落幕的新影像展

作为终审评委之一,李昌竹最喜欢“九宫格”类别的冠军获奖作品,那是一个山西太原小店主拍的他的顾客,取名为《付款进行时》。九张照片依次排开,每一位顾客都穿着颇具幽默感的T恤站在柜台前用手机支付。“去有意识地发现生活中有意思的事情和瞬间,这是非常值得鼓励的。而且这件作品很生动地描述了手机支付在中国的现状。”

如今,手机早已成为人们最难离开的工具,聊天、上网、出行、办公、购物……几乎所有的生活场景中都有手机的身影。而用手机摄影去记录手机带给社会的变化,不是用影像对当下社会最好的注解方式吗?

话又说回来,线上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线上分享也不是摄影的全部,线上和线下有机结合、共融发展才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于此,华为希望新影像大赛不单是手机摄影的国际比赛,更是围绕移动影像技术、手机拍摄体验、全新表达方式等课题开展的全球对话。在这场全球对话中,华为正在努力让更多人感受到摄影的乐趣,新影像学院、新影像展览、其他线下活动和线上摄影课堂都为这一目的服务。

“除了巴黎摄影博览会,我们还要在全球各地按照不同主题为用户办永不落幕的新影像展览。正如我们邀请埃里克索斯将他的摄影理念介绍给中国喜欢摄影的人,所有活动都在鼓励大家用华为手机捕捉生活中值得纪念的时刻、感受到美的时刻、有价值的时刻。”李昌竹说。

用摄影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通过华为新影像计划的平台传播出去。李昌竹相信,这会让更多用户感到高兴,会让更多用户实现属于自己的艺术梦想。而当越来越多用户开心地与全世界分享自己的艺术,摄影的未来必将变得不同。

上一篇:石油企业财务论文范文下一篇:办公空间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