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益活动为导向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22-12-05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基础上, 必须通过大量不同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 让大学生充分理解和亲身感受思政课教学的内容, 在活动中树立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思想觉悟和行为习惯。

大学生公益实践活动, 就是大学生自愿以个人或组织形式参与的、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并通过一系列善意行动, 从而达到提升自我、助益他人、促进社会和谐等目标的活动[1]。高校思政课亦可通过公益实践这一有效载体, 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弥补思政课内容理论化和教条化的不足,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 为例, 把公益活动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示范作用,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 指导大学生公益实践, 以社会公益这种“利他、服务、奉献”的精神, 重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公益这种生动、直接的活动形式, 也往往能够实现思政课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将公益活动融入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可以使育人环境更和谐、更开放, 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目的。

一、公益活动整体育人效果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

公益实践的核心是“人”, 既是服务“人”的活动, 也是培养“人”的手段。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 与人为善, 感受自我价值的体现, 充实而快乐的同时也使自己的沟通、实践、合作、抗压等多方能力得到提升, 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完善了自身。公益将道德理念与社会实际连接起来, 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奉献社会的平台, 给予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群众、造福社区的锻炼机会, 学生在活动中能有效地提高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 实现学校德育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现状问题

大学生接触公益性质的活动, 主要通过参加学校相关社团组织的活动, 也有少部分选择以个人形式参与校外社会公益组织活动, 但参与力度有限,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1) 大学生公益参与氛围较差。在参与活动过程中, 很多同学表示, 这是他们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也有同学认为三月学雷锋活动月是一场秀, 质疑此等作秀的行为。这无疑与大学生公益参与氛围不足有关。大学生群体获取公益信息的途径较少, 参与公益活动的形式单一。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主要通过高校社团、学生会、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等学生机构组织, 学校以外的公益活动参与度极低, 只有个别同学曾经参加过社会公益组织的活动, 或定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做到公益活动常态化。

(2) 公益视野狭窄, 参与公益活动的形式也较单一。近几年来, 公益活动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 但大学生公益活动目前尚处于自发阶段, 公益视野狭窄, 内容和形式单一。爱心捐款、福利院助孤、老人院慰问、校园内外义务劳动、义务支教等等, 服务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且公益活动参加时间少, 不少学生社团一学期至多也就组织一到两次的公益活动, 一次半天或一天的时间, 无法做到持续发挥作用。大学生群体对公益事业和公益精神的理解还比较狭隘, 体现公益精神的活动项目还有待于进一步开拓创新。

(3) 大学生服务意识强但服务能力相对弱。大学生缺乏专业训练, 社会经验又少, 如何面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服务对象?如何处理各种突发复杂现实问题?如何在没有学校老师、既定规范约束的前提下完成公益项目, 并收到较好的服务效果?这些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

三、公益活动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意义

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一直是高校思政课探索的主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多次谈到“道不可坐论, 德不能空谈”。大学生往往对理论化的道德教育天然有一种抵触心理, 反而希望多参与思想道德实践, 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公益活动营造了一种轻松无压力的活动氛围。相对于其他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而言, 这种氛围更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把自己的爱心和知识用于帮助他人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公益事业中。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大力推动社会公益活动常态化, 既有利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又能促进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 在大学生群体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1) 公益活动丰富基础课实践教学内容。把公益实践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模式, 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参与其中,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公益精神教育, 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达到育人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公益、在公益实践中指导学生如何做好公益, 从而提高公益服务的质量。践行公益也是大学生们弥补知识与实践、理论与行动、个体与共体脱节状态的最有效途径, 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学习、实践和锻炼的平台。

把公益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 比分散零碎的公益活动更有实效。纳入实践教学中的公益活动有更明确的活动目的, 有更广泛的公益参与主体。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不应再偏重道德认知和理论教育, 更应注重生活中的道德养成。公益精神提倡与人为善、乐于助人, 是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一种积极态度, 体现了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教师可以从不同侧面指导学生开展活动, 突破课堂的局限, 结合教学内容, 动员鼓励大学生参加不同类别的志愿服务、微公益、公益创业等;结合不同专业特色, 开展社区或乡村志愿服务活动, 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校内校外一体化, 也使公益成为联接课堂内外、联系理论与实际的重要桥梁。

(2) 扩大大学生公益志愿者队伍,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助人的道德品质。大学生公益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但只有一部分大学生曾经或经常参与公益活动。把大学生公益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模式, 作为课程考核的一部分要求所有学生参与, 将大大扩大大学生公益志愿者的队伍。很多同学在参加完一次公益活动后都爱上了公益。一位同学这样说, “这不是一场秀, 而是实实在在的, 是大家踏踏实实在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有学生说, “公益一直有耳闻、有想法, 但没有机会实践。因为这次公益实践, 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有一就有二, 公益会形成良性循环, 服务社会的兴趣将日益浓厚。”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 会了解到很多社会现实, 接触到很多需要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 了解和感受他们的困难, 会使他们明白社会的不足和自己的责任, 逐步形成服务意识, 将参与公益活动和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 这对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公益实践促进大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把大学生公益活动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 是思政课理论和专业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再运用, 是通过“做”来进行的“学习”。

大学生公益活动也是思政课课堂教育的一种补充和深化, 学生在实践中切切实实地体会做人做事的道理, 提升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解决问题能力等。它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 让大学生们在参与中获得收获。有学生在平台留言“有人说志愿者是奉献者, 其实我觉得更是受益者。奉献在前, 收益在后, 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 在活动的每一分钟, 人都是在成长的。”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过程中, 通过设计社会公益项目、组织公益实践团队、招募公益所需资源, 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到活动中, 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进行公益活动的过程中, 既是大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他人的过程, 也增加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社会履历, 更明确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所在, 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

(4) 公益实践教学改革思政课课程考核方式。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关注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获取情况, 主要通过期末试卷考核来决定学生的思政课成绩, 这样导致大学生把思政课作为一门理论课, 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吸收知识, 没有内化为个人的内在品质, 知行脱节, 这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的影响力是很有限的。抓住当前思政课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契机, 课程考核重在平时、重在实践, 我们把公益活动作为基础课课程考核内容之一, 公益活动作为学期中基础课一项实践活动列入平时成绩考核, 活动前设置各项评分细则, 活动后由活动参与者填写活动总结, 并提交活动报告, 组织课堂公益活动汇报演示, 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和填写情况确定实践分数。

(5) 思政课对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思想引导和理论指引作用。把公益活动作为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基础课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价值”、“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等章节或专题内容对大学生的公益活动进行思想引导和理念的指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大学生公益精神, 提升大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审视, 在社会公益行动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集体观指导公益活动的开展, 培养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用社会主义道德观引导大学生志愿者不为名利, 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用一丝不苟、勤勤恳恳的实际行动教育和感染身边的人, 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树立时代新风尚。

在开展公益实践前,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结合课程内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将一些与公益相关的感人事迹、经典案例以视频、音频、图片等直观形式呈现出来, 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在公益实践结束后, 进行一场公益活动讲述交流会, 以同学的主题发言结合课堂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 总结经验教训、交流公益感言, 对活动中某些困惑和不足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全程积极参与, 及时了解学生的公益情感和思想动态, 并对学生在认知和实践上所存在的偏差给予及时纠正和正确引导,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辨析与答疑, 从而使学生不仅能获取能力, 更促其将道德理论内化为自己的内在素质。

四、对公益活动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模式发展的建议

(1) 推动公益活动形成项目、形成团队, 尽量避免一次性项目或短期项目, 致力于打造富有特色的、便于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品牌项目。依托各公益性质的大学生社团、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与需要扶助的单位结成长期合作关系,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知名公益品牌活动, 定期持续开展公益帮扶活动, 形成品牌、形成团队。一方面, 在品牌的号召下, 既可以留住更多热心公益的学生长期参与, 又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投身其中, 形成阶梯式团队, 从而更好地弘扬社会正能量, 传递社会关怀关爱之心;另一方面, 品牌化不仅有利于高校公益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也有助于公益项目的持续管理和运作, 即使学生毕业离校, 也可以继续关注和参与公益活动, 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化、终身化。品牌公益的打造过程中, 可以让大学生通过实体参与、亲自体会、长期实践, 清晰看到坚持的重要, 明白改变的迫切, 让大学生们直观感受到:自己的一个微小举动, 经过长期积累, 能够引起社会共鸣, 给周边的群体带来深远的影响。

(2) 活动设计应该尽量与自己所学专业、学科、学校的优势资源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社会帮助上, 更应该发挥学生们的专业特长, 与学生课程相结合, 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公益活动, 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 也能促进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共同发展。重点扶持既能实践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服务社会的公益平台, 比如,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的学生依托电子协会, 进行校园内外的家电义务维修;师范专业的学生依托各级义教小分队参与各类义教活动;食品科学与烹饪营养专业的学生参与食品营养卫生科普知识和宣传与普及, 等等。

(3) 整合社会资源, 多方联动, 发挥社会联动作用。做一个优秀的公益项目必须要加强合作交流, 整合资源, 充分发挥资源的聚合效应, 争取用最少的资源达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大学生可以自主发起社会公益活动, 也可以选择参与学校、政府组织、民间非营利机构等组织的公益活动, 关键是要深入到基层民众中去。无论发起者或组织方是谁, 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就是要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开阔视野、提升能力和完善自我。因而, 利他性和学习性是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最为根本的属性。具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水准的大学生群体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 也为社会公益事业带来了新的观念、新的动力和新的活力, 让社会中有需要的人群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4) 让大学生的公益形成习惯, 公益活动常态化。在活动中, 曾有同学质疑, “把公益活动作为一项作业、一个硬性的学习任务, 是否违背了公益活动自觉自愿的前提原则?”大学生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去做公益, 关键在于效果, 是否服务了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帮助到了需要帮助的人群?从善之心人皆有之, 如何去利用?如何去展现?把公益活动作为思政课一项实践内容, 即是一个契机、一种动力, 布置了, 起码想到了, 会去思考、会去做, 有实践即有感受, 即有收获, 涓涓细流终将汇成江河。事实证明, 很多同学都是在公益活动中完成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从最初的老师要求去做公益到后来自己主动投身公益实践, 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公益关乎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

高校公益活动如星星之火, 以自身点点微光, 汇聚成燎原之火, 正在迸发出令人惊叹的活力。

高校公益组织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活力, 推动公益活动为主导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位置, 增强社会责任感, 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为高校实践育人取得新成果、开拓新局面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发展空间。

摘要:实践是认知的基础, 也是认识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拉近社会与学校、社会与课堂间的距离。而公益活动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回馈社会的一种实践形式, 也有助于学生对社会和国情的了解, 增加社会阅历。通过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引入公益活动, 在培养大学生公益习惯、发挥专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便于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品牌项目等方面, 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公益活动,导向,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钟一彪.大学生社会公益实践导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2.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6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一带一路”倡议下电力装备产业转型发展研究下一篇:VEGF对牙周组织改建影响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