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分制改革看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管理

2023-01-21

随着民办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入, 传统模式下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开始的一场经济危机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加严峻, 从而加速了中国高校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步伐。但究竟如何改革才能出体现实效?对于民办类院校, 需要正视自身与公办类院校的差异, 制定合适的方案, 并配合学分制改革深化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本文将以民办院校的实际情况为立足点, 围绕学分制的本质和学分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以教学管理环节和学生管理环节两方面为抓手, 具体剖析民办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思路。

1 民办类本科院校的现状与学分制改革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民办院校的招生情况逐年呈现膨胀增长的趋势。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化教育转向普大众化教育。高校扩招为更多求学者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 也决定了不同生源质量的差异性。对近几年民办院校的招生情况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民办院校招收的学生基础差距非常大, 部分新生入学时分数甚至相差100分以上, 要提高民办教育的质量, 使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增强竞争力, 需要民办院校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因此民办院校需要创造环境, 因材施教, 使优者更优, 而基础较差的也能达到基本的毕业要求。

目前民办院校的毕业率、学位率、考研率和就业率明显低于公办类院校。民办高校的学分制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 但究竟如何改革, 似乎还有点茫然。如果沿用学年学时制, 显然已不合时宜;如果一味照搬西方模式, 则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 以及相对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与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 都迫使大部分民办院校不得不正视现实。因此, 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尚不具备条件。事实上, 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条件下, 真正有能力推行完全学分制的也只有少数几所名牌大学, 大多数高校, 尤其是大部分民办学院, 基本不具备推行完全学分制的条件, 只能根据自身的情况, 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学分制。因此,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条件下, 民办高校需要从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适合自己发展的、有中国现实特色的学分制。

在多年沿袭学年制教育的情况下, 进行学分制改革, 对民办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就提出了挑战。在每一所高校中, 教学管理工作一直被喻为是“润滑剂”。教学管理工作贯穿整个教学的进程, 一方面合理的安排和管理各项教学工作, 保证教学秩序;一方面监督对各项教学工作的进行, 保证教学质量。

2 民办院校学分制改革中教学管理工作改革

2.1 学分制改革中教学管理环节的改革思路

(1) 注重思想的转变。

就学年制与学分制本质上的区别, 要求教学管理工作从思想上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 对各种层次学生合理提供相应合适的教务服务。

实行学分制教育, 较之以往的学年制, 不仅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思想理念的转变——学年制教育, 是由教育者安排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时间, 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被牵着鼻子走, 但实行学分制后, 学生有了学习内容与时间安排一定程度的自由, 变被动为主动。这种转变, 是从“教育者”为中心, 变为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相应地, 以前从“教育者”角度提出的问题:教育者应该为受教育者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大学应该培养精英人才还是技工型职业能手?现在问题转变为从“受教育者”角度提出:受教育者需要、想要学习什么样的课程?自己想要接受的是精英化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只有在思想上摆正教学管理的定位, 才能真正引入学分制改革的理念。

(2) 明确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思想。

学分制改革中, 民办院校要继承已有的教学管理经验, 同时结合学分制调研, 从招生入学开始, 具体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毕业、实习、论文等各个环节, 通盘考虑, 从学分制的特点出发, 设计和运作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学分制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涉及面广, 需要多方协调。对内, 要协调好教学管理部门与人事部门、教辅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后勤部门等合作, 确保各个部门主动参与, 密切配合;对外, 要保证学校内部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协调, 使教学改革符合社会大环境的需要。尤其民办院校, 需要紧跟社会需要和就业趋势, 充分掌握市场信息, 保证人才输送方向的正确。另外, 推进学分制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任务是艰巨的。民办类院校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 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学分制对教师和学生的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 这往往是民办院校中较薄弱的一块, 因此推进过程中要充分进行调研和论证, 制定符合适合校情的实施方案和相应细则, 积极探索, 发现问题, 克服困难, 逐步完善形成自身特色的学分制。另外我们需要明确推进学分制改革, 其最终目的始终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民办类院校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 要以改革为契机, 深化各项改革政策, 提高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加强就业水平, 真正改变目前民办院校就业率偏低的现状。

(3)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如何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怎样的体系是科学的体系?依旧应该从实际需要入手分析。对市场需求和学生的基础特点进行科学调研分析, 重新设置课程重心。对于民办学生的基础差距大, 知识基础不够扎实, 而市场对专业的实用性要求又颇高, 对于课程设置和资源分配上, 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例, 扩大专业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的比例, 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尤其对于实在有难度的课程实行选修, 既满足部分优秀学生的需要, 又可以避免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而掉队。同时开设辅修课程, 增加专业的横向跨度, 增强专业的竞争力, 并且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 注重素质培养, 培养动手能力, 提高就业竞争力, 尤其民办类院校大部分的学生是以就业为目标的, 在专业设置的定位上应该比公办类的同样专业更贴近市场, 通过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弥补其理论学习上的不足。

科学的体系虽然加大了选课自由度, 但必须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教育, 培养学生文化的内涵, 重视思想教育和基础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结合民办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自身的教学资源和学生基础、对课程进行科学适当的调整, 建立适合自己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可以同时提高校的毕业率、学位率、考研率, 继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使学习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可以占有优势, 体现学分制改革的实效。

2.2 学分制改革中学生管理环节的改革思路

(1) 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思想上, 始终不能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尤其在大学, 是人生观和价值论形成的时期, 需要用党的先进思想对学生熏陶和教育。除了“两课”教育, 还需要由专门的思政辅导员对学生定期做思想疏导, 培养学生队伍中的优秀分子成为党的发展对象, 保证大学生思想上的进步。大学已经不再是曾经的象牙塔, 随着校园文化离社会越来越近, 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的同时, 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 是人生观形成和定型的关键时期, 把握思想的正确, 才能保证未来社会、国家的发展方向。

(2) 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没有自由时争取自由, 有了自由后却不是每个人天生就能智慧而理性地运用自由的。学生选课时的盲目从众、急功近利等思想, 需要任课教师、导师、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学教管人员的积极引导。反复向学生晓谕传者和受者所达成的共同教学目标——“独立自主, 自立于世”, 有自己的辨别能力, 明确自己选课的目标, 避免从众心理, 避免盲目和功利, 培养独立能力, 包括独立意志力、独立判断力、独立行为力, 简言之, 就是要学会独立自主。

(3) 加强期末对学生的考核的力度。

由于学分制对于学生的管理不同于学年制教育下集中管理, 过程管理严格, 教学的中间环节抓的非常细, 实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度后, 必然会造成平时教学管理上的淡化, 教学的中间环节不可能像学年制下对于教学自然班的管理那样具体。为了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就必须强化目标管理抓紧考试环节。而加强考试环节需要积极实行教考分离, 推进试题库建设, 保证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和可信度, 规范各门课程的成绩构成, 使教学质量评价具有客观和公正的标准, 保证人才的宽进严出。这样既是对社会负责, 也是民办院校提高自身信誉的有力途径。

(4) 加强与学生交流, 反馈信息。

首先, 必须确保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 要深化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保证高素质的党员组成的政治辅导员队伍, 加强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 建立学生党支部、团支部作用, 充分利用“两课”教育、专业课、党校团校、第二课堂和学生社团等多种教育资源, 全方面多角度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保证大学生思想的正确方向。

其次, 要加强大学生社团的管理。由于目前学生社团活动越来越活跃, 社团成员已经占到大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 在校园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因此必须认识到社团工作的重要性, 把握社团活动的特点, 积极创新, 避免活动的层次重复, 提高活动品味, 有计划有重点的建设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社团, 对于社团应该选配指导教师, 鼓励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担任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 既可以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 又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同时要加强对社团的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 严格把关社团的活动内容。

除了以上两点, 完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做好辅导员进驻学生宿舍、学生党团组织建到宿舍的工作, 保证宿舍文化的健康, 严格宿舍管理制度, 加强宿舍的卫生环境和文化建设, 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并作为考核学分制下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 学分制改革过程中, 要求教学管理工作的各方面都要随之改进和发展。由于民办类学生个体差异的巨大、就业的困难, 使得民办类院校进行学分制改革比公办类院校更加紧迫, 而改革的各项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内容, 在学分制的推进和发展过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新的问题需要发现、思考和解决。民办院校需要不断的总结和积累经验, 并借鉴以往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 让学分制改革工作真正成为民办院校提高人才输出质量的有效途径。

摘要:本文主要结合中国民办高等院校学分制改革的现状, 从教学管理的层面分析学分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探索教学管理中学分制改革推进和完善的思路。

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 徐力, 徐辉.加强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 .

[3]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 周清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5] 黄宇.积极推进学分制改革,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J].广西教育, 2004 (11)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公安网络舆情研判与导控研究论文下一篇:浅谈舞台机械的同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