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推荐世纪

2022-07-01

第一篇:小说推荐21世纪

21世纪的中国人(推荐)

赵启正在巴黎发表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演讲

吴 强

新华社巴黎9月2日电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2日在巴

黎发表了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人》的演讲,以生动的事实,具体 的数据,向法国听众介绍了本世纪,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中国和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巨变,引起热烈反响。

报告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前来参加的法国各界人士 和华侨使能容纳700多人的会议厅坐无虚席,并给讲话者报以热烈的掌 声。

赵启正回顾了过去100年中国人思想观念、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 巨大变化,简洁明了地让听众了解了100年里中国人所经历的政治、社 会、经济、文化和思想的进步。他说,中国人是以落后和屈辱进入 1900年的。当时的一本荷兰字典对中国人的解释是“愚蠢的人和精神 有问题的人”。19世纪初,一家美国报纸刊登的一幅漫画把中国人比 作猪。1949年以前,中国人被人公开说成是“东亚病夫”。中国妇女 是裹着小脚进入20世纪的。当时她们生活在作家巴金的小说《家》里 所描写的封建家庭中,没有任何自由。

赵启正说,今天,中国人正以健康和坚实的步伐迈向21世纪。 50年前,中国人要在世界运动场上取得多项冠军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今年夏天中国女子足球队以一球之差获得世界杯亚军,说明了现代中 国女性与旧中国的女性的差异,也反映了中国100年来的进步。拿婚姻 来讲,现代中国的青年完全自由恋爱结合。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 放以来,一方面是中国人保持了自己优秀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收入的增加,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许多 中国人的饮食口味和服装打扮也日趋国际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中国人的就职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对商人和 商业轻视的观念已经成为过去,许多优秀人才投入了商界。

他说,中国人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也在提高。他以法国人熟悉 的女演员巩俐主演的《秋菊打官司》为例,说明中国人已经开始学会 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他最后说,本世纪即将结束,中国 人已经有了与世界各国人民并肩前进的思想基础和物质基础,中国人 将以完全不同于1900年的姿态进入2000年,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前进。赵启正还回答了法国听众提出的关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经 济建设、台湾海峡两岸的统

一、中国文字改革、中国新闻媒体现状、 中法经济文化交往、三峡大坝工程建设、取缔“法轮功”组织等方面 的问题。会后,一些法国听众,包括法国前驻华大使马勒和法国法马 通原子能集团代表,纷纷向赵启正祝贺演讲成功。

第二篇:21世纪人才的收集与培养[小编推荐]

21世纪人才的收集与培养

随着近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兴旺发达,人们对于具有创新活力的人才是越来越青眯,这不仅体现在互联网领域,同时,它也扩展到整个生产领域,越来越成为激发社会生产潜力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在21世纪,我们拼的就是人才,而创新类人才就是未来生产潜力的主要推动力,所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面,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久持续和兴旺不衰的发展,就必须把创新类人才放在企业发展的首要位置上,只有通过不断收集和培养创新类人才,企业才能不断站在市场的制高点上,从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

那么,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和残酷的社会里面,我们要怎样才能发掘和收集创新类人才呢?其实这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利益之间的问题;而这个“利益”又是包括多方面的,如报酬、企业文化和企业对员工的关爱,这个就是收集人才的关键,一个企业,要是连基本的报酬待遇都不能胜过其他公司,它又怎么能招揽到比别人更好的人才呢,尤其是创新类人才,不单如此,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地留住一个人才,就必须要给他关爱和呵护,要给他一种“家”的感觉,这就涉及到一个企业的文化了;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好不好,事关到企业员工之间归属感的问题,显然,这又会影响到企业人才收集的问题,所以,企业要想收集到优秀的人才,就必须在这几方面下足功夫,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另一方面,一个企业要如何发掘到自己适合的创新类人才呢?这里的“发掘”和“收集”又是两个意思了,“发掘”是自己去发现那些具备创新活力的人才为自己所用,它是留住人才的前戏,只有发掘了人才,你才有可能留住人才;而发掘人才也事关到很多问题,如文凭、经验、能力之间的矛盾;我个人认为,一个企业要想招揽到具备创新活力的人才,就必须要放弃传统的招聘制度,大胆改革,锐意创新;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设置了很多门槛的,如文凭、经验等门槛,一个企业,至上而下,虽然分为很多不一样的等级,但是发掘人才的渠道必须要把它相对公平化,为什么呢?很显然,现在已有的招聘制度已跟不上企业对于人才需求的速度,那么,相对人才而言,无论是哪方面,他们都是存在不公平的,而企业改革将会使这些不利的局面尽量减到最少,从而起到将人才收揽其中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欣然发现一些快步伐的公司,他们抛弃过去那种老旧的招聘制度,实现一种资源有效利用的招聘制度;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是能够吸纳到自己适用的人才,什么是适用的人才呢?简单来说,就是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方面的人才,以及这个人才是否认可你的企业文化、他的综合素质是否达到企业对他所在岗位的要求,不然,找回来的却用不着,那还不是废物一个;所以企业要想招得到自己适合的人才,就必须要有自己灵活的一套招聘制,例如,我们不设那些无谓的门槛,无论你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本科还是专科,只要你拥有企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和技能,你都可以来应聘,选上你之后,你将面临一个残酷的试用期,一切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当然我们也不排除高学历,多经验的人来应聘,不过在能力面前,这些只能是辅助,是一个人才在应聘当中较重的一个砝码,而不是企业招聘的标准,所以,企业招聘要的就是使自己的招聘制度本土化、灵活化,对于不一样的岗位和不一样的人才采取一种不一样的招聘,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应聘者对企业的兴趣,为企业增加活力,这就是我所说的那种挖掘人才,我们要通过新机制才能够有力、持久、有效地挖掘和利用人才,这就是我所说的一种观点!

那么,现在的中国正面临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一个新常态和大时代背景下,企业人更是要审时度态,争分夺秒地实现自身的改革,以求追上时代的步伐,不然,在面临众多企业的竞争之下,只有淘汰的结果;古人其实是有很多智慧值得我们去参考和利用的,例如商鞅变法等,尽管其中有许多是失败了的,但是在这么一个残酷的时代里面,一个企业要是不具有居安思危和谋求改革的心态,那等于是自取灭亡,古人说的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所以企业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变革当中,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永不停息、开拓创新的精神;所以说,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的招聘制也一样要改,过去我们不断在模仿西方,甚至是中西结合,但是现在的时代不一样了,中国人已经跟上欧美的步伐了,现在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制度,就是找到一种合适的渠道来为我们企业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当然我们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创新属于自己的招聘制度。

那么,一个企业又要怎样培养员工呢,特别是员工的创新意识?我个人认为,企业要做到这些,无非都是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来定,当然,我们可以参考的就是通过引进创新类人才、培养创新氛围、激励员工创新这几个步骤;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从内部造成一种创新的意识,那就是:不创新就等于淘汰,就等于灭亡;显然,引进创新类人才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我们要通过引进这些人才来带动和激励内部员工努力创新,这就可以形成一种彼此竞争的环境;下一步,我们就要深化这种创新意识,使其牢牢地扎根在企业文化之中,从而影响新进来的员工;最后就是公司要激发员工的创新活力,那就是采取措施來大力嘉奖创新员工和适当淘汰那些过于保守和不思进取的人,通过这几个步骤,我们可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从而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显然,这就是我们企业需要做的,我们就应该这样去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

21世纪,面临新挑战,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更好地吸引新人才,所以,现在你还等什么呢?

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f班 梁慧鹏

学号:1404110614

写于 2015年10月24日星期六

第三篇: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世纪与海洋史学

海洋世纪的提出

2001年5月,联合国缔约国文件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换句话说,海洋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什么海洋问题被作为新世纪的时代特征提出来呢 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过去一般是以陆地为本

位去认识海洋,接受海洋的赐福。海洋对人类生存发展的积极意义,仅在于它是沟通各大洲文明的大通道,使濒海的各民族成为邻居。这样的理解现在看来显然是片面的、狭隘的。许多现代海洋科学家和人文社会学家看到,在有人类活动的海域,人类的经济活动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形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海洋本身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海洋空间包括海域水体、海底、上空和周延的海岸带,是一个立体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陆地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紧缺,引发海洋资源的大发现,驱动着人类向海洋空间拓展。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生效,改变了领海之外即公海的传统格局,全世界30%多的海洋(约1.094亿平方公里)被划为沿岸国家的管辖海域,在“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群岛水域”,分别享有不同层次的主权权利、专有权、管辖权和管理权。这五种类型的海域,既不同于内海水、领海,也有别于公海。

2.海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海洋有丰富的生物、矿产等资源,是支持人类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估计等于全球农产品产量的一千倍,海水淡化是可持续开发淡水资源的重要手段,海洋能总可用量在30亿千瓦以上。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预测储量有1.4万亿吨。占地球表面积49%的国际海底区域,蕴藏丰富的多金属结核、富钴铁锰结壳、热液硫化物等陆地战略性替代矿产。在水深大于300米的大陆边缘海底与永久冻土带沉积物中,有天然气水合物成藏,估计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储量的两倍多。联合国预测,深海商业性采矿活动,可能在2020年以后开始。新兴海洋产业的形成,将使海洋经济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支柱。

3.海洋是人民生活的重要依托。世界经济、社会、文化最发达的区域,集中在离海岸线60公里以内的沿海,其人口占全球一半以上。世界贸易总值70%以上来自海运。全世界旅游收入1/3依赖海洋。目前,全世界每天有3600人移向沿海地区。联合国《21世纪议程》估计,到2020年全世界沿海地区的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5%。

4.海洋是战略争夺的“内太空”。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突出,高新技术在军事上的运用,赋予了海洋安全、海洋战略地位以新的内容。传统的控制海洋通道就能控制世界的战略思想虽未过时,但争夺的重点逐渐转向立体海洋,特别是尚未认识的“内太空”——水深500米以上的深海区。

5.海洋是人类科学和技术创新的重要舞台。当代人类面临的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生命起源、人类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海洋科学研究的进展。目前已形成“海洋大科学”的研究,其潜在的巨大科学、经济利益和可利用性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未来文明的出路在于海洋”。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势必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追求进步和跨越的主要方向。

海洋史学的兴起

海洋世纪的出现,是世界历史演变的结果。但是,重新反思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史学论述存在的盲点。

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世界历史体系和结构是以陆地为本位,用欧洲中心论建构起来的。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它受到广泛的批判和质疑,出现了一些新的世界体系理论,当代

历史学研究突破欧洲中心论的桎梏,有了全球的视野,但主流意识和主体叙事仍然是以大陆为中心的。古代世界被分为农耕与游牧两个世界,古代世界史是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及其内部的互相交往、碰撞或冲突,从原始、孤立、分散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近代世界史则是工业世界征服农、牧世界的过程。人们承认大海影响了世界文明,那是因为海洋成为各个大陆文明间联系的大通道,促进了大陆文明的一体化。

陆地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陆地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世界历史的主流,这是真实的。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主要关系,也是正确的。问题是,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后,海洋究竟只是大陆文明间交往的一条通道,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空间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形成的文化是否只是陆地文明的自然延伸 在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外,是否还存在一个海洋世界

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新进展告诉我们,人类的海洋活动和陆地活动同样古老,海洋文明有着独特的起源、发展的过程。历史学家发现,不仅地中海周边地区的历史是与在地中海中航行的船只和海员的历史同步发展的,古代亚洲、美洲也有“地中海”,也是海上民族的摇篮。在“地理大发现”以前,海上文明早已有了洲际的传播。海洋作为不同陆地文明跨界交流的通道,是各种海上文明先行接触和互动的结果。如果承认这些历史事实的话,我们就应该把海洋世界作为另一种文明形态的存在来对待。

过去占统治地位的海洋史论述,是西方发达海洋国家推行海权扩张的产物。古代海洋的历史就是地中海文明对外扩张史,近代海洋的历史就是大西洋文明强国依靠海上力量,从控制世界海洋进而控制世界陆地的历史。东方国家、亚洲属于大陆,属于大河文明,虽有海洋活动,但“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无权参与海洋世界的历史创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非拉的非殖民地化和争取200海里海洋权的抗争,恢复了海洋文化创造主体的地位,呼唤把颠倒的海洋历史再颠倒过来;发达海洋国家的海洋观念也起了变化,海洋文化模式从海上掠夺财富向海洋资源开发、保护海洋环境转型,也要求对海洋历史作出新的阐释。这是海洋史学兴起的背景。

海洋史学是海洋视野下一切与海洋相关的自然、社会、人文的历史研究,从理论上说,包括海洋的自然生态变迁的历史和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历史、海洋社会人文发展的历史。它与原有涉海的各种专门史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海洋为本位的整体史研究,在于它以海洋活动群体为历史的主角,并从海洋看陆地,探讨人与海的互动关系,海洋世界与农耕世界、游牧世界的互动关系。按照我的理解,海洋世界应该包含多层的意义:

1.海洋世界是人类海洋性实践活动和文化创造的空间。人类开发利用海洋,创造出多种海洋部门、产业和社会系统。海洋性实践活动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开发和利用海洋的活动,舟船是它的主要载体。舟船把它航行的所有起点和终点的陆地的海岸区域相联接,形成海洋区域的社会网络,因此海洋世界的空间结构,是由大陆海岸区域、岛屿、海域组合而成的。我们以往理解的,只是从旧居地越洋到了新大陆,才算开辟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忽略了海洋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存发展空间,事实上没有海上生存能力,就谈不上跨越海洋,谈不上海洋水体和海底资源的开发利用。

2.海洋世界指海洋人文世界。海洋文化是海岸区域和海域涉海的群体对海洋自然的“人化”。不同海洋环境、不同民族的海洋文化有不同的样式和特色,发展水平也不一致。但其本质特征和共性,是都有漂泊、流动的“船上社会”,如渔民社会、海商社会、海盗社会等,他们的组织制度、行为方式,与陆地社会组织有明显的差别。远航既是一种体能、生理的挑战,又是一种心灵的磨砺,海洋因素渗透在他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当中,成为生命的一部分。海岸区域间接进行海洋性实践活动的群体,是“船上社会”的支持和后援力量,与“船上社会”构成联动的系统,生产与生活和海洋结下不解之缘,行为方式也深受海洋的影响。

西欧通过海洋扩张创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并不等于只有资本主义才能产生海洋文化。

3.海洋世界是人类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个小系统,与农耕世界、游牧世界相同,也有一个从原始、孤立、分散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海洋文明不等于与陆地文明对立,高于陆地文明的先进形态。海洋世界也不是封闭的社会人文系统,始终和陆地世界发生互动的关系。如果这样的理解可以成立的话,海洋在世界历史体系和结构中不应该只是一个陆地文明之间交往联系的场所,而且还是一个与农耕世界、游牧世界对话、交流、互动的角色。

由此可见,海洋史学的问题意识,在于考问海洋世界在世界历史体系和结构中的地位。它要求历史学家首先要重新发掘海洋的历史资源,观察海洋世界自身的发展和演变,然后在陆海互视中给予准确的定位。在这个意义上,海洋史学是探讨人类社会整体史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与海洋代表西方、现代、先进、开放,大陆代表东方、传统、落后、保守的文化霸权论述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海洋史学的展望

中国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又是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国家,中国的历史发展兼具陆地与海洋两个方向。中国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不只是形成农业民族的共同体,而是包含了游牧民族、海洋民族在内的多元一体。古代环中国海沿岸与东南亚、西亚海域形成海洋经济、文化互动网络,宋元时中国成长为海上强国。郑和下西洋后,明朝从海洋退缩,但明末开放月港,仍主导东亚海洋贸易网络,郑成功拓展东西洋贸易,收复台湾,遏止了荷兰海洋势力的东进。清代中国失去通过海洋实现社会转型的发展机遇,但海洋传统在沿海地区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海外的跨国人口、物质、文化的互动从未间断。当代中国改革开放,通过海洋与世界互动,海洋强国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历史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变革的连续性。

中国海洋史学要在学术理论和实践上重建海洋世界的小系统,全面总结、继承、利用这笔珍贵的历史遗产,不仅可以改变历史研究中忽视海洋的缺陷,丰富中国历史的内容,完善中国历史体系和结构,促进史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而且可以为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维护海洋权益、遏制“台独”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对改变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发展道路,具有借鉴意义。

当代的海洋霸权话语,把海洋当作资本主义的权利,排斥中国应该享有的海洋权利和利益,不惜歪曲历史,否认中国是海洋国家的事实。近年日本某些提出“海洋国家日本论”、“海洋联邦论”的学者,以“海洋亚洲”的主导者自居,把中国视为“大陆亚洲”的维护者,为日本企图在中国海扩张海权制造海洋史论据。这些都是在历史文化层面上遏制中国走向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表现。中国必须与有关海洋国家平等对话,消除分歧和争端,使中国的海洋权利和利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而反驳纂改历史、混淆是非的言论,提出自己的海洋史论述,是其基础和前提。这就给中国海洋史学的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我相信,中国海洋史学在21世纪中国历史学中将成为大有发展前途的重要前沿学术领域。

发达国家依靠在海洋高科技中的领先地位实施其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不仅抢占海洋空间和资源,而且都把发展海洋高科技当作海洋开发的重中之重。2004年,美国出台了21世纪的新海洋政策《21世纪海洋蓝图》,公布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2004年,日本发布了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2002年,加拿大制定了《加拿大海洋战略》;韩国也出台了《韩国21世纪海洋》国家战略。发展海洋产业正成为世界高技术竞争的焦点之一。 由于世界海洋经济的迅猛增长,海上工业活动日益频繁,特别是海上石油开发高潮迭起。海洋开发活动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能源和财富的同时,也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

响,产生了很多问题,包括:深海底资源开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海洋运输石油管道,运油船舶对海域的污染等。

建设现代化海军

发展航母、列装航母,让航母参与国际海军活动,是中国海军向现代化海军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耿雁生大校7月27日在北京宣布,中国目前正利用一艘废旧的航空母舰平台进行改造,用于科研试验和训练。

这艘原名为“瓦良格”号的废旧航母平台在完成改造后,将成为中国海军的一艘试验和训练舰。中国航母发展之路迈出了第一步。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飞]新闻界的朋友,大家下午好。《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我国进一步加大海洋工程建设对海洋损害管理的工作力度。《条例》的实施进一步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条例》出台的意义有两点:第一,《条例》出台的背景。大家知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了开发海洋的战略部署,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国家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开发海洋的过程中如何保护海洋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课题。我国海洋经济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的产值在2003年突破了1万亿大关,2005年已经突破了1.7万亿大关。沿海地区借海洋开发的区位优势,率先进入小康社会。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今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十一五”是我国加快发展的五年,实施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是时代的要求。作为海洋局高度关注和重视这项工作。《条例》的出台,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发半壁蓝色疆土,实现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的跨越,既是海洋国家利益的最高战略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着眼21世纪全球发展大格局,把制定海洋强国战略和西部大开发结合起来,以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东部沿海经济开放区域为轴心,向两翼拓展,西部大开发,海洋海岛大开放,形成一个强有力支撑带下的比翼双飞格局。其最高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使以占我国国土面积约1/4的海洋国土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4,使海防力量进入世界海洋军事强国之列,从而使我们拥有一个在约300万平方千米蓝色国土上耸立起来的"海上中国"。

具体分3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6-2020年为起步阶段。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左右,海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二个阶段,

2021-2035年为全面发展阶段。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左右,海防现代化水平进入区域性海洋军事强国之列。第三个阶段,2036-2050年为海洋事业全面腾飞阶段。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以上,海洋国防实现现代化,海洋强国建成。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主要沿海国家均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亦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措施。海洋经济现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亮点”,年均增长速度为13.6%。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海洋法律制度作为这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合理实施海洋开发,加快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海洋法律制度是“为了海洋而建立的法律”,它是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是规范体系和实施体系的结合体,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从法律规范层面上看,包括所有关于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科学研究、海上交通运输、海洋国际合作等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上看,包括支持法律运行的各种相应的规章制度,如海域使用管理、海上执法、海事诉讼仲裁、渔业监督管理等实施制度。从效力层面上来看,又可按照不同的效力等级或层次划分构成海洋法律的效力体系。

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国务院制定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港水域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海洋科学研究管理规定》;国家海洋局制定的《海底电缆管道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96年5月15日我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并于同年7月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

东方网8月25日消息: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因为海洋不仅可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食品、矿物、运输及水资源等,而且将在新能源开发上扮演重要角色。据估算,全世界海洋能总量约为700多亿千瓦,仅各国尚未利用的潮汐能就要比目前全世界全部的水力发电量大一倍。因此,海洋被称为未来的“能量之源”。

海洋蕴藏丰富能源海洋能是一种蕴藏量极大的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5种。作为未来地球能量的源泉,海洋自然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向海洋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世界各国正加紧海洋资源开发的科技和资金投入。美国把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为国家能源政策的基石,由政府加大投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经长期发展,成为世界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多的国家。英国政府把波浪发电研究放在新能源开发的首位。日本在海洋能开发利用方面十分活跃,成立了海洋能转移委员会,仅从事波浪能技术研究的科技单位就有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等10多个,并在海洋热能发电系统和热交换器技术领域领先美国。1999年11月,日本和印度联合进行的1000千瓦海洋温差发电试验成功,推动了该技术的实用化。法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投入巨资建造了至今仍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朗斯潮汐电站。其装机容量24万千瓦、年发电量5亿千瓦时。

中国从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加紧海洋新能源的有效利用,把近期重点放在发展百千瓦级的波浪、海流能机组及设备的产业化上;结合工程项目发展万千瓦级潮汐电站;加强对温差能综合利用的技术研究,中、长期将考虑的是,万千瓦级温差能综合海上生存空间系统,中大型海洋生物牧场。

开发技术“百花争艳”

面对海洋新能源这个巨大的能源蛋糕,世界各国无不纷纷把巨资和先进技术投入到新能源的开发上来,形成了“百花争艳”的局面。

潮汐发电是海洋能中技术最成熟和利用规模最大的一种,全世界潮汐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265兆瓦。1968年,苏联在其北方摩尔曼斯克附近的基斯拉雅湾建成了一座800千瓦的试验潮汐电站。1980年,加拿大在芬地湾兴建了一座两万千瓦的中间试验潮汐电站。

波浪能的利用被称为“发明家的乐园”,现在全世界波浪利用的机械设计数以千计,获得专利证书的也达数百件。英国把波浪发电研究放在新能源开发的首位,以投资多、技术领先而著称;日本“海明”波浪发电试验船取得年发电19万度的良好成绩,实现了海上浮体波浪电站向陆地小规模送电;印尼在挪威的帮助下,在巴厘岛建造一座1500千瓦的波力电站,并制定建造数百座波力电站,实现联站并网的发电计划。

由于海流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其原理和风力发电相似,因此几乎任何一个风力发电装置都可以改造成为海流发电装置。美国曾试验了一种名为“科里奥利斯”的巨型海流发电装置。该装置在海流流速为2.3米/秒条件下,该装置获得8.3万千瓦的功率。日本、加拿大也在大力研究试验海流发电技术。

目前,美国、日本、法国、比利时等国也都已经建成了一些海洋温差能电站,功率从100千瓦至5000千瓦不等。上万千瓦的温差电站也在建设之中。

中国技术独树一帜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少数几个石油净进口国之一,而且进口数量还在不断增大,能否有稳定的能源供应将是我国在新世纪是否能够保持快速发展的决定因素。因

此,我国十分重视海洋能的利用,其开发技术独树一帜。

我国是世界上建造潮汐电站最多的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建造了近50座潮汐电站。江厦电站是中国最大的潮汐电站,目前已正常运行近20年,年发电量600万度。我国在波浪能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也不大。由于海洋波浪能资源上的差别,我国的百千瓦级装置,经过改造,在欧洲则可达到兆瓦级的水平,单位千瓦的造价可望下降到原来的1/2到l/3。

波浪能在经历了10多年的示范应用过程后,正稳步向商业化应用发展,且在降低成本和提高利用效率方面仍有很大技术潜力。我国现在已有60瓦至450瓦的多种型号产品并多次改进,目前已累计生产600多台在中国沿海使用,并出口到日本等国家。珠海市大万山岛成功建设了一座波浪电站。由天津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所研建的100千瓦摆式波力电站,已在青岛即墨大官岛试运行成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计划建造海流能示范应用电站,在“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中均对海流能进行连续支持。目前,哈尔滨工程大学正在研建75千瓦的潮流电站。意大利与中国合作在舟山地区开展了联合海流能资源调查,计划开发140千瓦的示范电站。

此外,我国对于温差能、盐差能的开发利用也已列入议事日程。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相关高技术的支持下,海洋能应用技术将会日趋成熟,海洋成为“能量之源”指日可待。摘自《科技日报》

目前,世界各国争相开发的海洋能主要有5种,它们是:

潮汐能是指地球旋转所产生的能量通过涨潮、退潮的长周期波储存的能量,可以转变成电能。我国的潮汐能理论蕴藏量为1.1亿千瓦,实际可开发利用量约为2100万千瓦,每年可发电580亿度。全球约有潮汐能30多亿千瓦。

波浪能是指海水起伏所产生的动能,利用相关装置可以实现动能向电能的转化。我国沿岸波浪能资源理论平均功率为1285.22万千瓦,在沿岸的分布很不均匀。全球约有波浪能30多亿千瓦。

海流能是指海水流动的动能,主要是指由海底水道和海峡中较为稳定的流动以及由于潮汐导致的有规律的海水流动而产生的能量。我国可利用的海流能约2000万千瓦。全球约有海流能6亿多千瓦。

温差能是指海洋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温差达20摄氏度以上的热能。我国温差能在各类海洋能资源中占居首位,尤其是南海中部的西沙群岛海域和台湾以东海区,日照强烈,温差大且稳定,全年可开发利用。全球约有温差能400多亿千瓦。

盐差能是指海水和淡水之间或两种含盐浓度不同的海水之间的化学电位差能,主要存在于河海交接处。我国的盐差能估计约为1亿千瓦,主要集中在各大江河的出海处。全球约有盐差能300多亿千瓦。

第四篇: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21世纪中国海洋策略:借鉴成功经验,积极发展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正积极地抢占海洋空间和资源,可以说在21世纪取得了海洋开发的领先地位就取得了国力发展领先地位。在起步晚于发达国家、技术暂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情况下,中国应该积极借鉴国外海洋资源开发成功的经验,积极发展海洋开发事业。

关键词:21世纪,中国,海洋,策略,借鉴,经验,发展

世界现状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1994年11月16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标志着现代国际海洋法律制度的建立,为全球海洋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国际海洋法律基础。

科学家们预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因为海洋不仅可为人类提供生存空间、食品、矿物、运输及水资源等,而且将在新能源开发上扮演重要角色。海洋能是一种蕴藏量极大的可再生能源,通常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和盐差能5种。作为未来地球能量的源泉,海洋自然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向海洋要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使世界各国的国际海洋意识普遍增强,各国都在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国家的海洋管理制度。人类对海洋的观念从过去的一味索取转变为为生存和发展而协调行动,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海洋的同时,认识到应把海洋作为生命保障系统加以保护。

世界各国正加紧海洋资源开发的科技和资金投入。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依靠在海洋高科技中的领先地位实施其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不仅抢占海洋空间和资源,而且都把发展海洋高科技当作海洋开发的重中之重。我国亦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措施。

中国现状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沿海岛屿6500多个,4亿多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60%左右。中国近海和管辖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包括生物资源、油气资源、固体矿物资源、海水资源、海洋能源、海洋旅游资源等。各种海洋资源开发活动分别形成了不同的海洋产业,传统的海洋产业有海洋捕捞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水制盐业;新兴的海洋产业有海水增养殖业、海洋油气工业、海滨旅游业、海水直接利用业、海洋药物和食品工业等;另外还有一些正处于技术储备阶段的未来海洋产业,如海洋能利用、深海采矿业、海洋信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产业已成为沿海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目前已达1400亿元人民币。另外,海洋环境影响气候变化、降雨量分布和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沿海地区乃至内陆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已成为中国环境与发展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启示

1、加强舆论宣传,普及海洋经济意识

我国一直注重陆地资源的开发,海洋经济以及海洋产业的概念在绝大多数的国民心中比较陌生,海洋产品以及海洋开发的技术还不成熟。国际上海洋经济的发展态势虽然美好,但是海洋开发的高投资性,高风险性以及周期长的特点使得海洋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成效不显著。全球海域覆盖率在70%以上,政府应该意识到海洋经济开发的重要性,加强舆论宣传,普及海洋经济知识,宣传海洋文化,树立新的海洋价值观。

2、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在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在宏观政策法规上,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决策,恪守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完善政策;在微观层面上,各地海洋资源的开发条件迥异,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因地制宜,切忌依葫芦画瓢,坚持科学的唯物主义指导思想做到具体矛盾具体解决。

我国政府应加快立法的步伐,通过法律的手段固化和强化全国的海洋管理工作,同时应明确各涉海部门的职责,发挥全国性的海洋管理机构的作用实行综合管理和协调管理,实现海洋行政管理工作的统一调配,提高工作效率。

3、调整海洋产业结构,扶植新兴海洋产业

我国海洋产业的结构是海洋渔业即第一产业在海洋产业的发展中地位优势明显,海洋产业劳动力主要集中在该产业中,海洋产业中的

二、三产业比重小,这也是当前我国海洋经济比较薄弱的主要结构原因。要发展壮大我国海洋经济,我们就必须要优化我们的海洋产业结构,积极投资开发海洋第

二、三产业,利用先进的技术水平提高海洋渔业、海洋盐业等传统的产业,通过一些优惠政策的引导扶植,着力推进发展海上油气、海洋药物、海洋工程、海洋电子等新兴海洋产业,调整海洋

二、三产业的比重,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升国际竞争力。

4、广开渠道,确保海洋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海洋产业的发展具有高投资性、高风险性以及长周期性,雄厚的财力支撑必不可少。海洋经济的发展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不够的,各海洋产业企业应广辟路径确保其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5、重视海洋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达国家海洋经济的繁荣,除了政策的引导以及雄厚的资金支持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开发与创新。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重大海洋科学研究计划,及时制定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规划和决策。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海洋技术,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推进成果的应用,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海洋技术的创新开发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教育部门应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根据未来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调整现有专业的设置,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创新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培养有用的人才。

第五篇: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需要有经济知识的人才,经济知识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教育来培养。要想培养经济知识人才,就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创新素质。作为一个新时代幼儿教师,我认为应具备以下方面的创新素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观、树立创新的教育观。新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教师要坚信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不要老把按规定模式办事、而且常常受到限制和训斥。在日益重视创造的今天,我们要把学生的捣乱拿一种标准来衡量,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有理就行。学生的好奇、好问是他们的思维在活跃;学生的好动、好驳是他们自身的个性,只要他们有新的发现、有充分的理由。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2019工作要点下一篇:vi手册说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