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这门课对你的影响

2023-04-12

第一篇:谈谈这门课对你的影响

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

摘要:我从陈老师的毛概课上学到的不仅是中国的历史,还有我们去怎么看待问题的角度,让我能用发散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更加没有让我成为书呆子,能够让我了解一些最新的国家大事。我感到受益匪浅。

关键字:课堂交流国家大事上课形式

很快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这个学期的课增多了,毛概课也是其中之一。本来以为毛概课又是老师滔滔不绝的夸赞中华民族什么的,而且高中又是学文科的,整天面对政治和历史,所以也是没抱多大希望去上,不过没想到老师竟不是只讲一些课本上的东西,而是用一种发散性的思维,很生动形象的给我们上了毛概课。

我从这门课中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思考。平时看些什么视频也好,读些什么书也好,都是就这么过去了,根本不会有太多想法。但是上了陈老师的课,老师会在看视频前提醒我们去思考一些什么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去看视频,看完之后我真觉得能够记住这个视频的重点内容,而且我的脑子也不是仅仅呆滞的在看,而是在想着老师的问题。学会了思考能让我在其他方面的学习变得更加的轻松。

还有老师会让同学有些主题演讲,同学们自己制作ppt,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让同学在课后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并且还能锻炼学生演讲的能力。还记得有一次,老师上课即兴让我们大家把问题的答案写在纸上交上去。我的大脑在那时飞速运转,而且不仅要把脑子中的想法源源不断的想出来,更要把它转换成文字写在纸上,我觉得这很能锻炼我的写作思维。

老师不仅会对课本知识系统的梳理,而且也会在课间放一些时政热点和新闻的视频,像《新闻周刊》,《焦点访谈》。这些不仅是纯粹的新闻节目,而且其中也有评论性的东西,能够对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看完之后也能让我们有着深刻的反思,能够正视中国现存的问题。我觉得这对我学习毛概知识有着现实性的指导。从深层次来说,我学习毛概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够促成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知,更能够运用于社会实践中。而我觉得《新闻周刊》就是实际问题的展示,深刻而又直接的触动着我用新的思维方式去运用理论,进行探索和思考。

还记得老师在一次课前给我们放了《壹周立波秀》中,周立波和另一位名人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探讨。我也想简单地谈谈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和课程设置集传统社会和苏联影响之大成,把课程理解为少数人研制、多数人实施、自上而下单向传递的指令和目标,而为了维护这种指令和目标的权威性,又从不允许对之研究和反思。教育必定是以教师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者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就得考你什么,这必定是以教材以知识甚至以长官意志为标准,其内容恶性膨胀无限发展而侵害学生利益;学生和教师都异化为教材和知识的奴隶,教材内容既多又虚又死对学生的要求又极高,中国的学生负担之重是世界上少有的,缺乏创新精神也是必然的。教育应该也只能按照教育者的意愿来塑造“被教育者”“受教育者”,不受被教育者的任何制约。

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人尤其是权力部门垄断部门如果没有制约,他们只顾自身的利益而伤害他人利益是必然的!利己必然损人,不利己也要损人。教育者听谁的?谁来制约他们?也许他们受点制约,但绝对不是被教育者!教育者什么时候考虑和尊重过“受教育”者,相反他们总是希望自己对被教育者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至无限,而他们手中掌握的丰富的资源又使这种愿望变成现实。这就像卖方市场绝对不会考虑和照顾而只会想方设法伤害买方的利益一样,在没有制约(用时髦一点的话说就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谁都会走最轻松的利用自己的权力和优势损人利己(甚至不利己也要损人压迫人)的道路。中国孩子负担之重世所罕见,“减负”的呼吁也叫喊多年,但就是减不下来,甚至是越减越多。原因就在于这些负担不是由学生主动要求的而是教育者强加的,标准是他们定的,负担背后甚至有着巨大的利益,是他们的“扩权”和“增收”,不然他们决不会有如此大的积极性。要利用权力“设租”的垄断经营者放弃自己的利益,主动为学生“减负”无异于与虎谋皮。

不客气地说,计划经济下的教育还只是学习上“暴政”,出面的主要是教师,痛苦的主要是学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力市场化则又加上了经济上的“暴利”,出面的主要是权力,痛苦的又加上了所有的家长。本来,“博见为馈贫之粮”,求学是穷人(穷国)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现在的求学则使穷人未必脱贫却先要“致贫”。如今“义务教育”几近崩溃,高中和大学的高额学费重利盘剥不知演绎出了多少人间悲剧,它加剧了城乡差距扩大了贫富差别,极大地危害着人才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金钱比成绩更重要,这种现象仅仅是开始正在愈演愈烈,“教育”成了中国人的一个黑洞,谁也不知要受多少罪,要花多少钱。

上学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少年的经历将影响人的一生。学校的做法将影响社会的一切方面。学校是社会的基础和摇篮,蕴藏着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基因。学校与民族精神二者互为因果。中国成为这个样子,与学校与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教育造就了乖孩子,造就了中国人服从沉稳内向谦卑的民族性格,但凡事有利必有弊,这些是中国传统社会稳定的因素,也是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当中国面对现代化挑战,在世界范围内从事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时,中国教育的因循守旧、尊卑有序、泯灭个性,压制创新等阻碍社会发展的负面作用立即突现出来了。教育创造了中华一统文明,同时也塑造了民族文化的保守性格软弱态度,造成了民族的孱弱和屈辱。人最可贵的是自尊自信,社会最需要最宝贵的是自由平等民主的气氛和环境,而这些正是我们的学校所缺乏的。学校本应是最为体现和使人们学会平等的地方,但是教育何曾平等待人?平等又如何进行教育?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平等观念,没有自己权利和尊严的观念,从来没有尊重过自己的人也就从来不会尊重别人。我们决不要这样的教育,或者说要彻底改革这样的教育。教育简直是扼杀人才,埋葬财富,磨去了中国人的智慧、信心、灵气、勇气,阉割了创新灵魂。这些东西是在学校丢失的,也应当在学校中补上来。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加入一些批判性的真正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来警示我们。

在这学期中,老师还组织了一次辩论赛。对中国的热点问题,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让大家完全能够参与其中,更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同学们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对正确的价值观有一定的认识和是非辨别力,促使同学思维从狭隘变得宽广,思考着各种深层的本质问题。

总的来说,通过陈老师的毛概课我学到的不仅是课本的知识,更加明白以后人生中的一些道理。

第二篇:对电影音乐赏析这门课的感受

在学这门课之前,看电影我从未把音乐的元素考虑进去,每次看完,里面的很多音乐都不记得,除非它反复出现,我们记得的往往是故事的情节,音乐在里面到底表达什么,从未考虑过。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综合艺术的构成元素。

其实,电影当有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风声、雨声、车声、人声、城市喧哗声、笛声、、、、每一种声音都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组成元素,为电影主题、情节、人物的塑造和发展服务的,使整部电影显得更加的丰满、更加的有观赏力、更加的吸引人。

1995年上映的《勇敢的心》在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角逐中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讲述的是爱国英雄爱德华的故事,当中的音乐是真正的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性格,深化主题的作

用。

第三篇:我从社交礼仪这门课学到了什么

从前的我,对社交礼仪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模糊的觉得,那些按规则行动的人真是辛苦又死板,没有什么个性而言。但学过社交礼仪这门课后,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社交礼仪的重要性及其真正的意义何在,从前那些片面、不屑一顾的想法正逐渐的被改变……

人说“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想必是有其道理的,人是无法脱离社会而独自存在的,想要生存就必须学会交流,但而并不是所有的交流方式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一种被大众所认可的交往规则便逐渐形成了,那便是礼仪。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交往艺术和沟通技巧,而社交礼仪则是人们在社交场合里和外人打交道时应遵守的规范。礼仪具有广泛性、时效性、技巧性的特点,学习礼仪可以让我们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进同他人的交往。

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学期,但我觉得在社交礼仪这门课上学到的知识比其他任何一门课都丰富,因为它的实用性。上了大学以后,随着人际关系的不断扩大,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交际圈,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接踵而来,正式或非正式的,参与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也看到了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多种多样的做法,每个人都按自己的行为习惯做事,老实说,看过太多觉得不太好的行为,但又说不出哪里不对,同时也很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也同样有不合适的地方。但在学过社交礼仪后,我的信心增强了,起码我懂得了基本的礼仪,而且这些礼仪比我想象的要好理解的多,因为它们的出发点更切合实际。

在内强素质方面,结合实际,我认为坐、立、行等方面约束自身行为举止的礼仪很是有用。日常生活中,我的行为举止经常按自己的风格走,当然,并不是很规范。这样一旦遇到稍微正式的场合,是很难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化的,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一些基本的规范,作为我平时行动的指导。

例如:坐姿,入坐要轻缓,上身正直,人体重心垂直向下,腰部挺起,脊柱向上伸直,胸部向前挺,双肩放松平放,躯干与颈、髋、腿、脚正对前方;手自然放在双膝上,双膝并拢;双目平视,面带笑容;坐时不要把椅子坐满,应坐椅子的三分之二;在上司或客人面前不可双手抱在胸前,不可跷二郎腿,不可抖腿,也不要半躺半坐等;两手摆法:有扶手时,双手轻搭或一搭一放;无扶手时,双手相交或轻握放于腹部,左手放左腿上,右手搭左手背,两手呈八字形放于腿上;两脚摆法:脚跟脚尖全靠或一靠一分,也可一前一后或右脚放在左脚外侧;两腿摆法:凳高适中时,两腿相靠,两膝的距离,男性松开一拳为宜,女性不松开为好,凳高时,一腿略搁于一脚上,脚尖向下。

鞠躬,它既适用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普通的社交和商务活动场合。另一种是深鞠一躬(15 度~ 90 度) ,几乎适用于一切社交和商务活动场合,在初见的朋友之间、同志之间、宾主之间、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重,都可以行鞠躬礼。施鞠躬礼时,应立正站好,保持身体端正,面对受礼者,距离约二三步远,以腰部为轴,整个腰及肩部向前倾15 度~ 90 度(具体的前倾幅度视行礼者对受礼者的尊敬程度而定),目光向下,同时问候“您好” 、“早上好”等,双手应在上体前倾时自然下垂平放膝前或体侧,面带微笑,尔后恢复立正姿势,并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施鞠躬礼前,应先将帽子摘下再施礼。施礼时,目光不得斜视和环顾,不得嘻嘻哈哈,口里不得叼烟卷或吃东西,动作不能过快,要稳重、端庄,并带有对对方的崇敬感情。通常,受礼者应以与施礼者的上体前倾度大致相同的鞠躬还礼;但是,上级或长者还礼时,不必以鞠躬还礼,可以欠身点头或握手答礼。鞠躬礼在东亚国家流行甚广,尤其是朝鲜、韩国,特别是在日本盛行。 握手礼仪,握手时,一是要注意先后顺序,双方伸出手来的标准的先后顺序应为“尊者在先”。即地位高者先伸手,地位低者后伸手即是上级在先、主人在先、长者在先、女性在先。握手时间一般在

2、3秒或

4、5秒之间为宜。握手力度不宜过猛或毫无力度。要注视对方并面带微笑。通常,应该用右手和人相握。左手不宜使用,双手相握也不必常用。

在外塑形象方面,我系统的了解的服饰、色彩等方面的礼仪,例如:3一律,皮鞋、皮包、皮带均为一种颜色;领带夹的使用,只有VIP和服务人员可以使用;打领带的方法等,我觉得都是很有用、很重要的。

在增进交往方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电话礼仪,我们同他人交往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通过电话,因而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很多,特别是打电话的时间,这一点我最近深有感触,由于社团工作的关系,总会接到各种通知,但大多是在我上课的时间,这点让我很困扰,由此我也想到自己打电话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别人的方便呢,只有自己方便是不行的啊。电话预约基本要领: 力求谈话简洁,抓住要点;考虑到交谈对方的立场;使对方感到有被尊重的感觉;没有强迫对方的意思等。接电话的时候铃响不过3声,打电话通话时间不过3分。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令我受益匪浅的礼仪,在这里我就不再多提了。通过学习,我对礼仪又有了新的感悟:单纯学习礼仪的条条框框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遵守而没有理解是没有意义的,非主观强迫性的行动终究是不自然的,对于礼仪,思想的转变尤为重要,想要变得优雅的心情能够令我们更好的学习礼仪,直到它成为一种习惯,融入了气质,改变了思想,我想这才是礼仪存在的真正意义……

一个学期结束了,课程也接近尾声,但我想,我对社交礼仪的探索并未结束,感谢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美好时光,这回忆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第四篇:回顾《有效教学——先学后教的典型个案》门课,课程中哪一个观点对你影响最深?请接合自己的教学案例说明。

案例:“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 简单、有效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实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一样。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和主人,转变以往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

我以为,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必然是简单的语文课。而我们现在所推行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模式就体现出一种“简约之美”。因为,只要是人,就讨厌“烦”,而只要一烦,就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了;对学生而言,那当然就是不想上课,学生都不想上你的语文课了,那有效的语文教学又从何谈起呢?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特级语文教师老师的这句话,确实是至理名言啊!

那么,“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才能将模式课与语文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去做:

1、教学目标要简单明确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习目标,能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这比面面俱到,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很经典的课文,我在这篇课文的备课中,查阅了大量资料。我发现网上的资料真不少,优秀教案、特级教师的教案比比皆是。但我却发现都不适合我们现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发现所有的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都是突出以下两点上:

1、品读语句,理解榕树的特点

2、理解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的写作方法。于是我经过反复揣摩,决定重点就放在第一点上。可是备课时,宁校长说的“分层教学,三个起跳点同时起跳”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我就开始琢磨,如何在教学目标上体现分层,经过前思后想、反复琢磨,于是预设的是分层学习目标新鲜出炉:

•A 我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模仿性学习,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B 我能熟练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学习,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1个段落。 •C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2个段落。

可是这个目标出来以后,我却觉得不是特别妥当,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分层目标该如何操作起来,如何检验呢?我心里都不是特别有底,于是我与同事们热烈讨论起来。

在教学研讨中,老师一语点醒我这个梦中人:

一、浪费课堂的教学时间,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学习目标,必然会浪费

1、2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因为平时我从不这么做,如果目标一出,以我班学生那性格肯定要七嘴八舌,说不定还会反驳我,给我点什么建议;

二、分层目标是放在老师心里,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中,而不是在

一、两节课堂上作秀。于是我将教学目标修改成:

1.品读课文的重点语段,我能理解大榕树的特点,体会众鸟纷飞的景象。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12、13自然段。

这个目标只有简单的两点,但是清晰明了,学生一看就明白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而且这个教学目标也的确贯穿在我的教学始终。

2、学会给教学内容做减法——抓课文主旨不放手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读,去发现那些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最起码的职责,也是一个语老师份内的事!

正如主任一直跟我们语老师所说的那样,第二课时就该抓住课文的“魂”,也就是课文的主旨,其余的都应该删去。

在《鸟的天堂》一文教学中,我经过反复研读教材,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我决定第二课时重点就抓住“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这一主旨,而对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见众鸟纷飞的这一场景的教学处理上,则是模仿前面重点段的学法,让学生进行自学汇报,而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鸟的天堂’ 的确是鸟的天堂。”这一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读后质疑,再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同学的问题,而对其他教学内容比如作者为什么会去鸟的天堂等其他内容割舍掉了。现在我的思路开始由混沌变得清晰了,一堂课就抓住这么几个内容来讲就可以了!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我解决掉了,现在我开始琢磨“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这几个重点、难点的问题。

3、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要求自学指导要指向鲜明,让学生易操作

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陷阱”让学生去钻。

在《鸟的天堂》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导入示标之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电脑出示:

作者( )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的景物分别是()和()。

我在请学困生回答后,相机板书:榕树、鸟,然后问: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呢?(电脑出示自学指导)

自由读5-9节,从以下表格中选择1个目标去完成:

A

B

C

读书3遍,将文读通、读顺;划出体现榕树“大”的词句。

读书2遍,力求读出感情,划出能体现榕树“茂盛”的词句。

读书1遍,试着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情感。用笔标出能体现写作顺序的词语,然后说一说这几个小节怎样写出大榕树的独特之处?

4分钟后,选择目标相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讨论交流。

6分钟后比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说得最好!

这个自学指导是为了配合第一次备课设计的分层学习目标,而绞尽脑汁设计出来的,我本来还有点自得,但是和办公室同事的再一次研讨中,又一次被老师所抨击。

是啊,本来自学指导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怎样学,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去感悟文本,去获得解读文本的方法,我这个指导一出来,不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吗,不就把学生的思维给框死了吗?听了老师的金玉良言之后,我想:是啊,这个自学指导让学生缺乏自己读书探索的乐趣。于是我当机立断,就将自学指导修改为:(电脑出示)

请同学们自由读5-9节:

思:这几节主要写出榕树的什么特点?

划:文中哪些词句能看出这些特点。

读:品读你划出的语句,看看读懂些什么,然后练习有感情朗读。谈:与同桌谈谈你的学习所得。

5分钟后全班交流

教学效果也证明这个教学指导的确效果不错,学生的汇报交流证明学生愿学、能学、有潜力去学。

在后面的

12、13小节描写鸟的特点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刚才同样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3分钟后交流,结果学生以很积极地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当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的时候,积极性非常高,连班级中平时思维不活跃的学生也纷纷举起了小手,回答得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4、教师该如何真正做到“后教”,而不是“后讲”。

的确,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也存在着这种“后讲”的现象:先让学生汇报完自学收获后,当学生汇报到教师自己预设的重点段的时候,教师开始按着自己既定的一个教学设计,循循善诱引领着学生跟着自己往下走,走到一个老师认为比较到位的地步,才罢手。而这个在《鸟的天堂》第二课时后教的预设过程中,有一个体现榕树的“大与茂盛”的特点的重点段,为了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重点段,我寻找了两幅图片,在后教的预设过程中,我本来打算是用一幅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有着数不清的枝丫,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这句话,而第2幅图片是帮助学生理解“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这句话,在通过

图片对这段话有充分地理解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段话。

结果在学生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的时候,学生说到“榕树”茂盛的特点时,有个学生说到这段话,我欣喜若狂,赶紧用电脑出示这段话,可是该名学生没有把这段话的重点词及其句子的感悟说到位,我追问:“还有谁对这段话有不同的理解”,“刷”地举起了很多小手,我心中暗自窃喜:哈,太好了!有这么多人有感悟的!指名同学回答,结果他找的是另一句话体现榕树大的特点,后面站起来回答问题的不少学生都谈了自己对榕树的理解,有说榕树的“大”“茂盛”“美”“生命力顽强”,说得真的很多,也很好,出乎我的预设,可是那个重点段,还是没有同学谈起,于是我整合了一下自己的教学思路,改变了教学方法,电脑出示第一幅图片,问:“这幅图片让你想起了文中的哪句话?”不少同学举起了手,我发现班级有个学生马炎在发呆,于是我请她发言,她愣了一下,于是我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一遍,她很快找到了那句话,磕磕巴巴地读了一遍,于是我请班级读书最好的乔羽石同学来教她读书,在同学的再三帮助下,她终于把那句话读好了。紧接着我出示第二幅图片,很多学生举起了手,我本来以为学生找的都是“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斜躺在水面上一样。”这句话。我想节约点时间,就对全班同学说:“大家一起读你找出的这句话。”结果学生读的七嘴八舌,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指名同学站起来读找到的句子,结果我发现学生找了很多句子:有的是体现榕树大的句子,有的是体现榕树茂盛的句子,有的是体现榕树生命力顽强的句子,当然也有我想要的这句,当时我的眼前一亮,是啊!我备课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呢,心里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引导学生去钻这个“陷阱”,否则我也听不到那么多精彩的回答,看不到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有如此之高!课后,听课的陈再武主任说:“他教过很多次《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但都不如这次课堂上,学生理解的,说的这么到位,这么透彻!”我也深有同感,觉得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远远超过的想象。

正是因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进行了二次备课,没有让学生钻进我预设的“陷阱”,才能听见学生如此个性纷呈的答案。这也坚定了我一定要把老师的“后讲”改为“后教”的决心。

5、学会做课堂的加减法

教师的教学用语简洁:当讲则讲,可讲可不讲的最好别讲,不该讲的坚决不讲;即使确实要讲,一句话能讲清楚的那就别讲两句——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一切不必要的啰嗦言语。课堂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课堂临近尾声,当学生齐读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时,我按照预设,让学生质疑这句话,心想:学生肯定会问“为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后一个没有呢?”或者会问“这两个鸟的天堂含义有什么不同吗?”这些都是我在备课中,估计学生可能会问的问题,结果全班只有一个学生——马炎举手,她问:“为什么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首先我表扬她说问题提得很好,让她请同学解答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继续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同学们,热情地问:“还有谁有问题吗?”结果教室里鸦雀无声,我心想这可是重点句,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不能不讲。于是我就说:“你们都会了啊,那我可得考考你们,第一个鸟的天堂的引号能不能去

掉?”刷刷,小手如林,我让一个最不爱发言的学生回答,结果他答对了,于是我紧接着追问:“第二个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是鸟儿们的乐园!”我一下释然:原来同学们都会了,难怪不举手!看来,还是老师不放心啊!也让我懂得了:课堂上,老师要学会放手,学会做课堂的加减法!

愿每个老师做到:把学生的学放到课堂教学的首位!

盼我们的学生做到: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学习!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给我的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方法的五个问题》这门课给我最大的启发有两点:

第一点是讲座内容结合实际,能有效的指导我的语文教学。如:检验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可从定性、定量两个方向来进行检测。“定性” 是检测对语文的热爱程度,属非智力因素的长效检测方法;“定量”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属智力因素的短效检测方法。不管什么评价方法,对学生而言都是指导方向的。

第二点是在语文实际教学中所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在本次讲座中给予了很好的定位。如:讲到“小学语文识写分开问题”时,让困惑语文老师已久的一类、二类字教学问题“真相大白”:认识日常生活中的3500个汉字,目的在于能自己阅读、获取信息;会写2500个汉字,目的是用文字传达信息,所以一定要识、写分开。

后面又陆续讲到学生书写、速度问题,并给了量化数字的标准;语文综合性学习——找“读和写”的结合点;进行语文探究学习,就是探究经验、探究方法的问题。

韩通小学

朱小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团委书记培训学习心得下一篇:图书馆里的小镜头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