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

2023-04-06

第一篇: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在当今社会尤其重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也应该加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字:生态文明建设,意义,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以生态产业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以及和睦和谐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2,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二.怎样建设生态文明

1.借鉴经验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政府法制层面、企业层面以及公众三个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形成政府、企业与民众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促进环境保护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民众生活方式的进步,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尽快建立我国的“绿色GDP”指标考核体系,推进政府行政的全面创新——包括干部选举制度、考核制度的创新,推行“绿色GDP”核算,根本扭转现行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遏止利益集团形成。加速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制度,高度重视市场机制的重要杠杆作用,以新的税收制度支持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念

首先是要树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其次,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最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不但要做好其本身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更重要的是要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从而形成五大建设,又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观点、方法。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1.促进“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内政上的重要体现。它不仅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能够保证人类有个舒心的生活环境与良好的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且能够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际和谐。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理念”在外交上的重要体现。它既可以保证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生态文明是基于生态危机、反思传统发展观念而进行的理性选择。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之一,可逐渐缓解我国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减缓生态环境的破坏速度,使我们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

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3.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更高要求”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必将促进全民族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环境恶化迟迟不能根本好转,这与人们的生态道德文化缺失有直接关系。近些年来,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我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与伦理的国家,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而朴素的生态道德文化,其中“天人合一”理念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我国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全国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人文、民生面貌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四.结束语:

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全党全国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84.

[2]陈家刚.生态文明与社会公平[J].新华文摘,2008:117-119.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姓名:崔深美 班级:B1102 学号:0311110202

第二篇:生态文明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无疑,它是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这个理念的提出,是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之后的第五个文明,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明了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置于同样的战略高度,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实质阶段,它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一、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首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际上是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

在实践基础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与自然相对立。自然界具有客观先在性。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类社会而存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根本。“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

[2] (P.24)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靠自然界而生活,自然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 (P.518)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3] (P.81)

从人类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自然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2、以实践为‘中介’,人与自然密切联系,相互作用。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一方面,以实践为中介,人与自然密切联系。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人通过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离开自然,人就失去了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以及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可能。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4] (P49) 同样,只有在社会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才是人的现实生活的要素,人与自然的关系才得以发生。离开人类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无法理解,“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4] (P75) 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就在于动物只是消极地、被动地适应环境,而人则是积极地、能动地改造自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 [5] (P.482)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把自然界当作自己的活动对象并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不断被人化。自然又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人及其社会,使人及其社会自然化。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结果就是产生“人化的自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化的自然”概念,他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人类以社会生产实践为中介与自然保持紧密联系,即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桥梁。社会生产实践使统一的自然界分化为人化的自然和原始的自然两部分,并且推动原始的自然不断向人化的自然转化。人化的自然的重要特征是实践性,人化的自然的出现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

无论社会个体劳动还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实践,人类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因为原始的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仍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或者说,仍然要加入到由自然规律支配的自在世界的运动过程中。马克思尤其强调,人类的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而是受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制约的,违背客观规律,不仅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实现物质变换,反而会破坏生态系统,自食苦果,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恩格斯特别警告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就是说,如果人类在其社会实践中过分地榨取自然,违背生态平衡的自然界发展规律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此外,马克思还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环境污染的类型、状况和危害,深刻揭示了造成环境污染的认识论根源、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并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可能性途径,体现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观。在此不再详述。

二、生态文明的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是改造生态环境的积极成果的总和,它表现为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们生态方面的意识、政治决策、法律法规、生态伦理、文学艺术等的提高和完善,以及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关系到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问题,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的危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一步加剧,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环境污染加重,自然灾害加剧,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生态危机已经极为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生存、社会发展进步和国家兴盛。面对来自大自然的报复,生态文明是必须做出的理智选择。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人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

随着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生态文明成为新世纪人类文明的大趋势。在过去的数十年,基于环境问题的国际间合作愈加频繁,中国政府也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1993年,《中国21世纪议程》完成初稿;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布,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2009年11月,政府宣布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目标。在生态文明的引领下,中国坚持以保护环境为基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生态文明与其他几大文明的关系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构成文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文明体系。生态文明是“五个文明”系统中的前提。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生态基础、环境条件和丰富资源。首先,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人来自于自然,决定了人首先是自然的一份子,人类的生存发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自然生态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要素,自然生态的破坏、失衡,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发展,而且还可能会彻底毁灭人类。因此,爱护自然,与热爱人类具有了同一性,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平衡,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社会文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基础。其次,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环境。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如何建设优美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必要因素。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因此,只有通过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的自然社会环境,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条件。

最后,生态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丰富自然资源。人类的生存发展,是人与自然交换物质能量的互动过程,是从自然去获得其所必需的各种资源的过程,自然资源的贫富,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状态,因此,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保障生态环境,才能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发展提供丰富自然资源。

四、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主要源于人们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今天,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更加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的保证。生态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地连在一起。科学发展观以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出了生态文明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1、构建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 众所周知,我国我国是一个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加之长期采用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迅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已相当严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发展观将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视作发展的基本要素,并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也就是说,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目标、维护和改善人的生存发展条件,这是从根本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2、构建生态文明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强调在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消费模式改变的进程中,尽最大可能积极主动地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阶段,如果不尽可能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就极有可能造成资源日益短缺,环境难以为继,社会难以承受,发展难以持续的严重后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问题上,我们必须谨记,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生态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以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共存为价值取向,进行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解决人类各项实践活动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建立生态运行机制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人类文明形态,确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三篇: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十八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并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战略部署,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足以见得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水平及程度不及发达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且长期以来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目标重于环境保护的要求,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渐趋于恶化。市场转型以来,虽然我国加大了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建设的力度,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旧的影响因素尚未根除,而新的影响因素又凸现出来。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令人担忧,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严重的水污染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重。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中国大气污染的程度和危害度丝毫不亚于水体污染。近年来,雾霾已经成为热点问题,在华北地区,雾霾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水平,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治理大气污染已经刻不容缓。据我国农业部进行的全国污灌区调查,在约140万的污水灌区中,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其中轻度污染的占46.7%,中度污染的占9.7%,严重污染的占8.4%。我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t,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每年多达1200万t,合计经济损失至少200亿元。

如此严重的污染问题不得不让人反思,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可不容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许多政府官员追求经济的增长,惟GDP增长论英雄,虽然经济数据很好看,但是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并没有像数据那样增长,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使得这种快速增长的发展模式显得没有说服力。绿色GDP,可持续发展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我们需要转变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坚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用好这一制度,从源头保护生态环境,使国家保护环境的意志在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体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我们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方针以及部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是一条固定化,模式化的道路,是一条基于中国国情,不断探索不断适应的道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的主要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各不相同。要完成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就要根据形式的需要与时俱进,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容。在当今环境资源挑战日益严峻、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确保我国现代化道路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当今中国国情的重要体现。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只是停留在纸面面上的一个口号而已,需要落实到现实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靠某一两个人活着一两个部门就能完成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因此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全社会生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向,生态文明就自然会实现。环境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我国的基本政策,但是这么多年来这些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不够完善,相信在新的环境保护法实行之后,这一状况会有所改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除了完善法律制度外,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具体的领导干部身上,建立一支强大的执法队伍,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处罚也是至关重要。在过去,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环境执法手段软,再加之目前的确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使部分企业宁可冒险偷排偷放,也不按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办事。这些问题只有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才能彻底解决。

一个国家强不强大,不仅仅要看经济数据,军事实力,人民的幸福感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美好的环境正是提升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方面。蓝天、白云、绿水,这可能是一个普通人对美好环境的基本印象,然而在我国许多地方,这些简单的事物却成了奢求,因此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大也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重大的战略高度,相信在未来,蓝天、白云、绿水不会再是奢求。

第四篇: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关键词:生态文明,科技文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本次盛会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领会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生态文明建设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本世纪以来,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与此同时, 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南北差距扩大等日益突出, 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 严重的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当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生态危机的根源通常被人们归纳为三大问题: 人口增长、技术影响、消费方式。这些影响因素虽然重要, 却往往被误解或夸大, 从而掩盖了其根本性问题。快速增长的人口通常被列为环境破坏的头号原因。而人口爆炸多出现于发展中国家, 可是多数的环境破坏, 尤其是那些具有全球性后果的环境破坏, 却是由人口已相当稳定的工业国一手造成。人口增长同环境破坏只不过是同一根本疾患的不同表征而已。

科学技术。无可否认, 对于造成当今生态危机的现状, 科学技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18 世纪纺织机器、蒸汽机的广泛使用, 吹响了工业革命的号角。在短短100 年里人们就创造了过去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进入20 世纪中叶, 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激光通讯、海洋开发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的出现, 标志着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到来。可是, 生态环境已经在在科技的穷追猛打下千疮百孔。因此, 科学技术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利剑”, 在为人类带来充分舒适的同时也为人类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炸弹。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抉择,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全面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速度也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大幅度上升,这就使我国本己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迫切需要 。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不乏有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统

一、建设美好社会的思想。儒家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主张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家极力主张人要节欲知足,要感恩大自然,认为人与人的和谐比不上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家不但主张万物都是“佛性”的体现,还主张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生态文明建设是健全我国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相并列的人类文明形式之一。假如没有生态文明持续地提供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哪来我国人民丰厚的物质享受、崇高的政治信仰、高尚的精神追求呢?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和基础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还指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没有生态和谐,就没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更谈不上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是:人与自然不能和谐相处,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紧张。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又造成了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这些环环相扣的矛盾,已开始不断侵蚀着我们国家社会和谐的基础,阻碍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树立社会主义国家良好形象的客观需要。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国家争夺选民支持的重要筹码的事实表明,生态运动已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当今世界,决定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形式和前途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生态问题,这也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极好的机会。20世纪80年代又发生了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发生在社会主义的苏联)、瑞士巴塞尔赞德兹化学公司莱茵河污染事件、全球大气污染和非洲大灾荒,构成了“新八大公害事件”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思维方式,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思维方式。1.持续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全民忧患意识。2.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督。

(二)改变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努力实现从资源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改变。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 。

3、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 。

(三)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

1、倡导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鼓励购买绿色产品。

2、追求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3、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

(四)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生态环境资源压力。

1、继续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缓解生态承载能力 。

2、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要增加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增强民众的生态意识。

3、要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还会影响到环境保护。

(五)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环境。

1、加快生态环境立法。

2、提高生态环保执法力度和公共监督水平。

(六) 广泛参与全球生态交流与合作,创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1、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文明制度构建。

2、加强双边、多边区域合作。

3、保障国际贸易中我国的生态安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和国家要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空喊口号。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也应该真的响应国家领导人的政策,从我做起,从小时做起,大家齐心协力,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1、老师授课的方式非常适合我们,他根据本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通过例题使知识更条理化。但授课速度有点快,来不及记录。

2、老师授课有条理,有重点,对同学既热情又严格,是各位老师学习的榜样。

3、老师上课有时非常幽默,有时非常严格,不过还是非常有教授风度的,不妨自己来听听嘛!大家很崇拜他哦!=

4、老师治学严谨,要求严格,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循循善诱,平易近人;注意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上课例题丰富,不厌其烦,细心讲解,使学生有所收获;半数认真工整,批改作业认真及时并注意讲解学生易犯错误;最重要的是,段老师能虚心并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信息,做到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总之,段老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教师。

5、老师对待教学认真负责,语言生动,条理清晰,举例充分恰当,对待学生严格要求,能够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使课堂气氛比较积极热烈。

6、课堂内容充实,简单明了,使学生能够轻轻松松掌握知识。

7、教学内容丰富有效,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有时还有些洋幽默,很受同学欢迎。

8、老师教学认真,课堂效率高,授课内容详细,我们学生大部分都能跟着老师思路学习,气氛活跃,整节课学下来有收获、欣喜,使人对此门课程兴趣浓厚。

9、一开始这门课的时候确实被教材的厚度吓了一跳,虽然现在已在老师的提纲挈领下掌握了重点,仍然对自己不是很有自信。我认为电子化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它把教材变薄了,把精华的东西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大家的学习和复习更有针对性,也增强了大家学好这门课的信心。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作出了精美的课件,它对我们学习的帮助非常大。

10、老师上课诙谐有趣,他善于用凝练的语言将复杂难于理解的过程公式清晰、明确的表达出来。讲课内容紧凑、丰富,并附有大量例题和练习题,十分有利于同学们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课堂内容。

11、最开始,老师授课速度有些快,但是,后来学生提建议给老师,老师欣然接受并调整了授课速度。所以,总体感觉此刻城段老师讲得很好。

12、老师组织习题课,使同学们在作业中的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得以解决;老师理论联系实际,课上穿插实际问题,使同学们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初步了解,为今后学习打下基。

13、李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堂中,他循循善诱,强调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启发是思维。在这门课中,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懂得了科学探索的艰辛。

14、上课时,李老师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缓和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在调节气氛的过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15、李老师讲课总是给人一种明明白白的感觉,例如在连续信号频域分析这一章节,内容很多,关系繁杂,而李老师清晰的讲课思路及深入浅出的表达,让我们能很快的接受,并且从中我们不仅知道“其然”,也知道“其所以然”。

16、信号与系统的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李老师的幽默言语是课堂气氛的绝佳调节剂,从始之终,同学们总能保持强烈的兴趣及注意力。老师的这种授课理念深为广大同学所赞赏。

17、课堂中,李老师是一个富有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老师。在课外,李老师对同学也很关心,有什么困难找李老师,总会得到一些有益的指导。

18、我们李老师授课时生动形象,极具幽默感,非常能调动课堂气氛,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无限兴趣。这也是李老师的课到课率极高的原因之一,李老师上课条理清晰,容量大,让同学能真正有兴趣,有目的地集中精力听两节课,学到知识。

19、李老师授课时重点突出,合理使用各种教学形式,比如在重点讲解某一部分时,为了能够确保学生听懂,充分利用黑板推理,演算比较清晰,易于让学生接受的特点。 李老师严于律己,从不迟到早退,给学生起到模范表率作用。 20、最让我们喜欢他的原因还有,他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常常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开导学生,劝告我们努力学习,刻苦奋进,珍惜今天的时光。

21、李辉老师作为我们信号与系统的授课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学生因材施教,使我们对信号系统这门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2、李老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制作的电子教案详略得当,重点与难点区分的非常清楚,使我们依靠它能及时跟上老师的思维。李老师教学经验丰富,很复杂的问题他能用很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使我们的信号系统这门课学地相当轻松,学习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23、李老师幽默风趣,上课气氛活跃。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从他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有学习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24、李辉老师担任课程教师,认真负责,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和蔼可亲,幽默风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讲课有特色,很受学生欢迎。

25、李辉老师讲课以电子课件为主,课间详细,讲授认真,兼有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以最好的方式使学生接受,吸收知识,教学方式独特,很有吸引力。

26、李老师对学生课堂作业的批改总结认真,能及时,准确的发现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并认真讲解,解决问题。

27、李老师答疑认真,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详尽的解答,态度和蔼,十分有耐心,深得学生好评。 李老师在生活工作中给人的感觉是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是一位十分称职的老师!

28、老师讲课突出重点,内容详细,条理清晰,细致入微。对深奥的物理现象解释的通俗易懂,并且见解独到深入,学识渊博。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29、老师授课认真,细致,能充分利用时间,形象条理,对重点知识的讲解十分清晰易懂,使同学们对知识易与理解,老师讲课时的激情会感染我们,课堂气氛很好。 30、老师年轻漂亮,善于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很活跃。授课认真仔细,声音甜美,和蔼可亲。态度认真负责,极有耐心,是我们心中可亲的老师。

第五篇: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生态、绿色、环保、可持续理念的深入,为了全面落实这一理念,发展农村能源成为重要内容,进而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并且经过实践证明,能源建设对生态环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对此,笔者以农村地区为背景,就能源建设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村能源生态环境重要意义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224-01

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能源消耗也随之提升。其中,农村能源消费占据2/3;但是农村能源消耗呈现利用率差、粗放等问题,使得大量能源被浪费,使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因此,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通过能源建设维护生态环境,这对农村环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能源定义与构成

农村能源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农村发展差距较大国家,而像发达国家,城市与农村没有较大差距。因此,他们并没有农村能源这一理念。其中能源主要包含:生活、农业生产、工业加工、消费等内容。现阶段,农村能源包含:生物质能、矿物质能、水能、太阳能等。其中生物质能主要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形成的生物质,能够燃烧的固体、液体燃料。例如:煤炭、薪柴等。生物质能源也是现阶段农村地区重要的辅助能源之一,但是这种能源燃烧对环境具有一定破坏。

二、发展农村能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生物质能源如果消耗量较大,将导致大气污染,不利于环境保护。一旦环境受到污染,不仅对人们身体健康不利,更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经济进步。现阶段,农村主要通过燃烧农作物秸秆、薪柴等搜集能源。但是这种方法使用率较差、造成能源消耗大,不利于环境保护。对此,发展农村能源,优化农村结构,提高沼气使用效率,增加比重进而取缔生物质能源利用,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发展成为重要内容。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难题。在这种形势下,寻找可再生资源成为农村建设当务之急。因此,各级政府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将发展农村能源列入工作内容中,构建可行性能源开发、利用措施,进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好能源规划,有利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能源发展够构建方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一)确定任务目标

想要实现农村能源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这一根本目标,首先需要通过典型示范引导进行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在典型示范引导上分为:第一,高质量目标规划典型。基于不同区域农村建设情况进行全面规划,例如:绿化程度、水电等方面,明确发展导向,进入实现技术创新。第二,精细化培养。结合资金投入、政策方针、技术完善等方法为培养典型奠定基础。第三,分层完善典型。通过县乡两级进行分层抓典型方法,一年奠定基础,两年优化,三年走向高领域为目标,进而完成目标。例如:屏边在建设生态小康示范村过程中,将主要内容放在该圈、改厕上,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区域城市化发展。

在方案设计、材料购买、施工工艺上,全部实行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进行,以生态小康示范村为榜样进行建设。使人们走进村时,能够脚踩柏油马路、路旁两侧绿植环绕、呼吸这新鲜空气,白墙红砖,宽敞明亮。每家每户养殖、种植实行规范化管理。此外,修建广场、公园、花园等生态绿色景观,实现能源资源的有效利用,营造和谐的生态小康示范村。

(二)科学创新方案

各区域管理单位重视农村能源发展,将其列入工作计划中、列入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将其作为工作考核标准,由农业副县长、政府管理人员为负责人,充分凸显农村能源发展的重要性。乡政府与县领导在日常工作检查过程中,将农村能源建设列入检查内容中,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并做出指导。

实行动态跟踪和服。主要集中与:第一,注重技术服务,加大农村沼气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扩大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培训班、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能源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培养骨干人员,完善队伍。第二,注重新产品推广、服务。做好林业、畜牧业、农业协调发展,推广绿色无公害蔬菜;将种植技术与能源生态相融合,提供人性化服务,实现生态农业发展。第三,注重产品销售。想要使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农产品得到推广销售,不仅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也可以与一些大型商场、果蔬销售市场合作,扩大销售,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做好宣传。构建舆论环境,注重各级宣传工作。主动向领导宣传,如实汇报、积极交流,使领导人员能够全面掌握农村发展状态,进而给予实质性的帮助。做好临近区域宣传,协调配合。做好农民宣传,使村民都能够主动配合,积极参与,从根本上做好协调发展,实现能源生态发展。

(三)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法律制度

环境保护,成为当下中国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只凭借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公民的参与。因此,公众参与相关制度,也被列入我国法律制度中,让公民能够充分行使环境参与权,进而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2014年,我国环境保护法进行了大修改,而公众参与制度,则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作为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从生态环境入手,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确保环境公平。将其作为农村和谐发展的核心,增加经济投入,从根本上禁止做出不利于环境保护行为。实行政府、企业、社会多样化的投入体系,着重开展林业建设;实行多样化的生态林业保护,实现农业、渔业、林业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而实现能源资源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结合发达国家农村能源发展成功经验得出: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发展农村能源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法。健全有关法律制度,从法律角度上规划农村能源发展,进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例如:丹麦法律制度规定:公用事业用电要从风电场或是可再生能源购进;禁止燃烧农物秸秆等行为,为能源发展埋下希望的种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该方面我国可以借鉴成功经验,将其列入法律制度中,加强执法,进而实现能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四)科学种植,做好化学物质处理

宣?鞑馔潦┓剩?结合本地区土壤特点、温度气候、灌溉情况、光照等情况,进行适量施肥、浇水、光改。有机肥与化肥融合利用,实行液体肥、叶面肥等专用化肥。另一方面,加强病虫害防治,做好化学物质处理,将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融合,提升防治技术。

三、结语

综合分析,现阶段,我国已开始投入农村能源发展中,并且效果显著。但是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还需要从根本问题入手,充分认识到能源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而做好能源建设。笔者分别从:农村能源定义与构成、发展农村能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构建方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农村能源发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起到帮助性作用,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项雪峰.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J].农业工程技术,2016(26).

[2] 王秀礼.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J].农民致富之友,2015(02).

[3] 金小琴.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四川农村沼气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4).

[4] 蒙玉杰.论发展农村能源对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J].生物技术世界,2015(09).

[5] 陈元.发展可再生能源维护能源和生态安全[J].求是,2015(1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生态农业资金申请报告下一篇:社团联合会副部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