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2020年搬迁计划

2023-07-01

无论是我们生活还是工作中,计划总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帮助我们认清前进的方向,能让我们更顺利的实现目标,那么你会拟写计划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房山区2020年搬迁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房山区2020年搬迁计划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

关于印发《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陕政发〔2011〕13号、2011年3月17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已经2010年第21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白于山区是我省主要贫困地区之一,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实施白于山区贫困群众移民搬迁,是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农村民生的现实选择,是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根本措施,各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的生存发展问题,为建设西部强省、构建和谐陕西作出积极贡献。

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2011—2015年)

为了切实实施好白于山区贫困群众搬迁工程,促进贫困群众持续较快增收,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针对白于山区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以白于山区贫困群众为主要对象,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将移民搬迁与小城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通过城镇吸纳、工农业园区承载、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安置等多种形式,切实搞好贫困群众移民搬迁工程,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的生存发展问题,在全省率先探索出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2.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强化措施,全力推动。同时,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管理和监督等工作。

3.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一次规划,分年实施。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合理确定安置规模和类型。坚持区别对待的政策,优惠政策优先向贫困户倾斜。 5.坚持整村组搬迁,相对集中安置。项目村贫困户全部纳入搬迁范围,相对集中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落户。

6.坚持整合资源,联合共建。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各部门的项目资金,确保移民新村建一个、成一个,使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二、目标任务和实施范围

(一)搬迁任务。2011-2020年共搬迁安置39.2万人,“十二五”期间搬迁安置6.23万户、26.8万人,其中榆林市20万人,延安市6.8万人,具体为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吴起县1.25万人、志丹县3.25万人、安塞县0.59万人、子长县1.74万人。平均每年搬迁安置5.37万人,其中榆林市每年4万人,延安市每年1.37万人。

(二)实施范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项目共涉及8个县90个乡镇,其中榆林市47个乡镇,延安市43个乡镇。

定边县19个乡镇:贺圈、红柳沟、砖井、安边、郝滩、白湾子、油房庄、纪畔、王盘山、姬塬、武峁子、杨井、学庄、黄湾、新安边、张崾先、白马崾先、樊学、冯地坑;

靖边县17个乡镇:东坑、天赐湾、五里湾、席麻湾、大路沟、龙洲、高家沟、新城、青阳岔、小河、镇靖、宁条梁、周河、杨米涧、王渠则、乔沟湾、中山涧;

横山县6个乡镇:高镇、韩岔、南塔、双城、艾好峁、石窑沟;

子洲县5个乡镇:马岔、槐树岔、水地湾、高坪、李孝河;

吴起县12个乡镇:周湾、长城、五谷城、薛岔、白豹、长官庙、庙沟、王洼子、铁边城、新寨、吴仓堡、吴起;

志丹县12个乡镇:永宁、吴堡、杏河、双河、金丁、旦

八、义正、张渠、纸坊、候市、保安、顺宁;

安塞县9个乡镇:化子坪、镰刀湾、王家湾、西河口、沿河湾、招安、真武洞、砖窑湾、高桥;

子长县10个乡镇:史家畔、栾家坪、马家砭、涧峪岔、热寺湾、余家坪、李家岔、南沟岔、寺湾、安定。

(三)具体目标。通过实施移民搬迁项目,努力实现白于山区贫困群众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产业有发展、环境有改善的目标。一是贫困户有安全、经济、实用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左右。二是每户有1—2人掌握实用技术,每村有1—2个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安置的群众每户有1.5-2亩设施农业大棚。三是交通、电力、通信、能源、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完善,达到或超过当地城镇水平。四是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享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五是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搬迁到城镇的群众收入力争达到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搬迁到中心村或园区群众的收入水平力争高于当地农民收入平均水平。

三、安置方式、安置地选址和建设内容

(一)安置方式。

1.进城落户定居及县城、小城镇集中安置。对有条件进城的搬迁户,鼓励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进城落户定居,转换农民身份。利用发展县城及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进入县城、小城镇集镇居住。进城落户及县城、小集镇计划安置7.98万人,占总安置数的30%,主要从事

二、三产业等服务业或现代农业。

2.中心村集中安置。选择基础条件相对较好,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沿公路或川道地区的村庄,将零星分散的自然村整合归并,建设中心村集中安置。中心村计划安置10.7万人,占安置总数的40%。

3.现代农业园区安置。以榆林现代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通过土地置换,对北部风沙滩区的国有农林场进行开发,建农业设施大棚,采取群众自建、政府补助或政府、公司建设,搬迁户租用的方式,每户保证1-2个设施大棚。政府在城镇或园区建设公租房由搬迁户租住,或采取搬迁户建房、政府补助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现代农业园区计划安置6.71万人,占安置总数的25%。 4.五保户和特殊人群安置。农村五保户采取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安置。对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特困人员在个人自愿的前提下,由政府建免租金周转房,房屋产权归集体所有,由当地村委会统一集中安置。五保户及特殊人群安置1.44万人,占安置总数的5%。

(二)安置地选址。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育、医疗条件较好,具备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好的资源条件和开发前景,能为搬迁户提供可开发的立地条件;符合抗震设防和防灾减灾要求,无地裂、滑坡,不受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袭。

(三)建设内容。

移民搬迁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分为农户住房建设、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贫困户能力建设、生态建设五部分,各项目建设标准按相关行业标准执行。 1.农户住房建设项目包括在城镇、中心村、现代农业园区、国有农林场等建设房屋以及旧房改造等。

2.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新村巷道硬化、通村道路、村组道路、人畜饮水、电力、新能源、村容村貌治理、污水垃圾处理等。

3.产业开发项目包括现代农业基地在内的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等项目扶持、技术推广和市场体系建设等。

4.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包括农民创业及实用技术培训、雨露计划、建立实用技术培训基地等。

5.生态建设项目包括小流域治理、基本农田改造、封山禁牧、草场改良、植树造林、新村绿化等。

四、投资概算、补助标准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概算。“十二五”期间,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规划概算投资139.77亿元。按区域分:榆林市投资117.46亿元,占84%;延安市投资22.31亿元,占16%。按建设内容分:搬迁户住房建设投资57.83亿元,占41.4%;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08亿元,占25.1%;产业开发投资27.81亿元,占19.9%;搬迁户能力培训投资6.85亿元,占4.9%;生态建设投资12.2亿元,占8.7%。

(二)补助标准。参照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和现行扶贫移民搬迁补助标准,确定白于山区移民建房补助标准。即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上补助财政扶贫资金3800元,每户宅基地整理费补助1000元,特困户每户再补助1万元,特困户比例控制在搬迁户总数的10%以内。每搬迁一人,市、县财政配套合计不低于1500元。进城落户的搬迁户,享受全省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相关优惠政策。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补助标准为每搬迁一个贫困人口省级财政补助2300元。

(三)资金筹措。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总投资139.77亿元,其中省上投入财政资金20亿元,市级财政投入22.55亿元,县级财政投入38.54亿元,部门投入资金35.36亿元,群众自筹23.32亿元。2011年,省上和榆林、神木、靖边以及神华集团各安排4亿元,定边县安排2亿元,横山县安排1亿元,子洲县安排0.2亿元,延安市及相关县结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项目安排资金5.09亿元,从2012年起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五、具体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政策性强,工作量大,时间跨度长,建设任务重,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抓好项目规划实施。省上成立移民搬迁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移民搬迁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省级各相关部门安排项目资金时,要优先向白于山区倾斜。市、县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搬迁进度,鼓励提前完成搬迁任务。要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的原则,实施综合配套,提高建设水平。

(二)搞好产业开发,加快搬迁户增收步伐。各有关市、县要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移民新村主导产业,优先将信贷资金、实用技术培训资金等用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及提高农户自我发展能力等。特别是要加快榆林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农民依法流转土地,实现集中规模经营,增加搬迁户收入。

(三)落实优惠政策,促进项目建设。各级政府要制订白于山区项目建设优惠政策,减轻群众负担,为工程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相关部门要在宅基地审批、新村规划、房屋设计、建材供应、子女上学、户口迁移、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方便。同时,要鼓励移民户从事

二、三产业等服务行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快移民户脱贫致富步伐。

(四)强化项目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各市、县政府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强项目指导、督促与检查工作,计划任务下达后,要逐级做好项目申报、审批和实施工作。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资金监管与审计工作,推行公告、公示和报账制,建房补助资金由县上通过“一卡(折)通”直接补助到户,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第二篇:XX镇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方案

为深入推进我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工作,根据省、市、县有关工作要求,按照上级部门安排和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根据各户实际情况,制定帮扶措施,让搬迁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超过脱贫标准,让搬迁户收入持续稳定。

二、成立组织机构

组长:XX

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常务副组长:XX

镇党委副书记

副组长:XX

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

XX

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成员:XX

镇财政所长

XX

镇城乡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

XX

镇村镇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扶贫办,X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XX同志负责日常工作。

三、工作原则

(一)政府为抓手,群众为主体。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调动搬迁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因户制定,合理规划。

结合搬迁群众收入水平、安置地经济实力、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科学规划后续帮扶计划,通过发展产业、外出就业、低保兜底等政策和工作落实,切实增加收入。

(三)多方筹集资金,整合使用。

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各类资金资源,紧紧围绕搬迁群众脱贫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加大对搬迁对象在创业就业、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拓宽稳定增收渠道。

四、后续扶持帮扶

(一)进行产业扶持。

对我镇异地搬迁进行产业扶持,XX村XX计划养殖小家禽20只。XX村XX计划养殖小家禽40只;XX计划养殖小家禽30只;XX计划养殖小家禽30只;XX计划养殖小家禽30只;XX计划养羊1只。

(二)稳步开展就业扶持。

为易地搬迁户培训和就业提供完善的政策信息咨询、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推荐XX村XX到XX务工,人均工资1000以上家庭增收20000元以上;XX到XX务工,人均工资1000元/月以上,家庭增收10000元以上。推荐XX村易地搬迁对象XX到XX务工,人均工资1000元/月以上,家庭增收1万元以上。推荐XX村XX到XX务工,人均工资2000元/月以上,家庭增收2万元以上。推荐XX村XX到XX务工,人均工资2000元/月以上,家庭增收2万元以上。

(三)精准落实教育扶持政策。

严格落实教育扶贫相关资助政策,持续做好“雨露计划”“教育扶贫救助基金”等各类教育补助政策;XX村XX、XX村XX在学校读书,通过与学校对接,实行贫困户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四)精准落实社会保障兜底政策。

对标国家扶贫标准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符合低保相关政策的家庭,按程序实施低保政策兜底。对XX村XX两人纳入低保兜底,每人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300多元。对XX村XX纳入低保兜底,每人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270元;XX纳入低保兜底,每人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290元。对XX纳入低保兜底,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300元。对XX村XX两人纳入低保兜底,每人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300元;对XX两人纳入低保兜底,每人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300元;XX两人纳入低保兜底,每人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310元。对XX村XX三人纳入低保兜底,每人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270元;XX两人纳入低保兜底,3人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910元。对XX村XX纳入低保兜底,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290元。对XX村XX三人纳入低保兜底,每人每月领取国家低保金275元。

(五)精准落实医疗卫生扶持政策。

在脱贫攻坚期内,将全镇所有易地扶贫搬迁人口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保障范围,由镇财政全额代缴第四档次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参保费用;在镇、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市域内按规定转诊的搬迁贫困户,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服务一单制结算,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组织医疗机构每年开展两次以上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免费健康体检。

五、工作要求

(一)压紧压实责任。

各村支部书记要亲自安排、亲自部署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存在问题要亲自督查。各村主任要具体落实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相关工作,确保事事有人抓。

(二)严格资金管理。

产业扶持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假借易地搬迁户名义和后续产业发展名义挪作它用。

(三)注重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广播、入户走访等媒体,宣传易地搬迁户后续扶持政策,推广工作亮点和成功经验,调动易地搬迁户广泛参与创业培训、企业招聘、产业发展等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脱贫攻坚氛围。

(四)严格监督考核。

建立健全XX镇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扶持监督考核机制,对搬迁对象后续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严格落实考评和责任追究机制。

第三篇:3077 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实施方案

3077

2020年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实施方案

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建新必须拆旧”的有关政策要求,为确保我县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全面按时完成,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严格执行农民住房用地“一户一宅”政策,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对易地扶贫搬迁户原居住旧房及时组织拆旧并实行复垦和生态修复,达到增加耕地、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增加收入的目的。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群众参与。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量大。要坚持县政府统一领导,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业务和技术指导,乡镇政府负责具体实施。要加强政策引导,落实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搬迁群众参与拆旧复垦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二)保障民生,统筹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实施过程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以及农民拆迁补偿的,要公开透明。切实维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群众合法权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

(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要经过充分调查和论证,结合当地生产生活习惯和土地条件,因地制宜、方便利用,实行宜耕则耕、宜林则林。

(四)统筹安排,先易后难。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点多面广,工作比较复杂艰难,要考虑分析,统筹安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选择当地群众积极性高的拆旧点开展工作,通过示范,先易后难,累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五)保护生态,持续发展。坚持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理念,根据拆旧复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确保国土资源扶贫开发利民、利国、利生态,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和实施期限

对全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废旧房屋进行拆迁腾地,并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对符合增减挂钩条件拆后土地进行复垦,并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按照总体规划,分类实施的要求,根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程,搬迁户在搬入新房后12

个月之内全部完成拆旧复垦任务,项目完工后实施项目验收。

四、拆旧复垦范围

(一)凡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原有旧房均属拆除范围,做到应拆尽拆,应垦尽垦。

(二)整体搬离原村或搬离原村户数较多的地方,为方便搬迁户会原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原则上一个生产组或自然湾允许保留一处旧房作为生产用房,面积不超过该范围内应拆旧房总面积的5%。保留的生产用房必须符合安全、使用的条件,必须按照搬迁户申请,村委会审核、乡镇政府审批、县国土资源局备案的程序办理。保留的生产用房产权归村集体所有,范围内搬迁户签订使用管理协议,共同使用。

(三)鼓励非贫困户邻近废旧房屋以及空心村拆除,实行成片复垦。

五、拆旧复垦方法

(一)鼓励农民自行拆除旧房,或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拆除,乡镇、村要进行指导和管理,确保拆除安全。

(二)旧房拆除后,根据土地适宜性,适应性要求,复垦为林地、水田、旱地或进行生态修复。复垦工作由县国土资源局委托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三)复垦后,零星分散的土地由原农户与本村组签订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后从事农民生产,成片的土地由村统一安排,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产业化。

(四)通过拆旧复垦新增耕地节余指标,由县政府组织在全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平台进行交易,交易收益用于易地扶贫搬迁还贷、拆旧复垦、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

六、优惠政策

(一)凡卡内贫困户在规定时间拆除旧房(含树木、青苗等)的,按其家庭人口每人2500元,一户最高不超过10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废旧材料归本户所有。

(二)不论卡内贫困户还是卡外非贫困户,凡在规定时间内自行拆除原有旧房并提交复垦了的,拆除房屋按每户1000元标准付拆旧工资及费用补偿。

(三)旧房拆除复垦的土地所有权归本村组集体所有,经营权归原户所有,用于从事农业生产,但不得空闲或建房。

(四)在复垦完成后一年内栽种农作物的,不论卡内贫困户还是卡外非贫困户,均实行产业帮扶和奖励,扶持政策以团政办发x号文件标准予以帮扶。

七、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召开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会议,布置拆旧复垦工作,明确工作任务,落实主体责任。深入宣传精准扶贫和增减挂钩相关政策,提高人民群众对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的认识,通过走访、座谈、媒体宣传、参观典型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二)调查摸底阶段。组建工作专班,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家庭情况、经济条件、住房现状、用地情况等。

(三)复垦评估阶段。各乡镇对各拟拆旧复垦地块综合因素进行评估,根据土地适宜性、适应性规划土地利用方向,成片复垦土地按农业产业发展建成特色产业基地,耕种方便的零星土地可复垦为水田、菜地,村庄内部小地块可开发为文化广场等农村公共设施用地,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宜复垦为林地,水库库区和湿地公园内的拆旧复垦要以保护生态和美化环境为目的,做到因地制宜,确保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最佳。

(四)项目申报阶段。组织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项目申报立项,应报尽报,早报早立项。规划设计要严格执行相关规范,结合地方实际和产业规划,保证土地高效持续利用。

(五)项目实施阶段。县国土资源局与各乡镇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增减挂钩项目合作代建协议,乡镇政府全面负责易地扶贫搬迁拆旧腾地工作、土地复垦以及土地后续利用、管护。坚持先易后难、示范推进,做到易地搬迁一处、拆旧复垦一处、合理利用一处。

(六)项目验收阶段。县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班,严格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和土地复垦相关标准对项目实施全程监管和竣工初验,对不合格工程责令限期整改到位,确保项目全面、准时验收。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县人民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乡镇长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资源局,由x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要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专班,把易地扶贫搬迁拆迁工作压紧压实,做到乡镇有督办人、村村有负责人、户户有联系人。

(二)明确任务。各乡镇要组织工作专班进村入户调查,对辖区内易地搬迁户废旧房屋进行摸底、登记造册,与户主签订拆迁补偿协议,组织有资质的工程施工单位实施土地复垦,并落实土地后续利用和管护。

(三)部门联动。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是一项系统工程,县直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县国土资源局负责拆迁复垦工程(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申报、验收;县投资公司要积极组织项目专款,相关资金审核拨发,确保工作顺利进开展;县农民局和县林业局具体落实工程后续利用上的产业支持。

(四)资金保障。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并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安排项目建设资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与增减挂钩相结合,利用扶贫政策、补偿措施和产业优待政策等激励易地搬迁拆旧腾地,采取土地流转或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居住环境改善、生态恢复和农民增收三赢。

(五)监督考核。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对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程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县易迁办、县国土资源局、县财政局要将此项工作列入重点监督检查内容,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督查。同时,将各乡镇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纳入绩效目标进行考核,县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纪检监察局要全程参与、督查和考核,要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玩忽职守等行为问责。

(六)广泛宣传。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及时掌握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作情况,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易地扶贫搬迁拆旧复垦工程建设的良好气氛。

第四篇:榆林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调研报告

近日,市发展研究中心随省政府研究室深入定边、靖边等县对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调研,并与市扶贫办进行了座谈。通过调研,对该项工作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移民搬迁的必要性和有利因素

白于山区是陕西省三大贫困区之一,也是全国十八个重点贫困区域之一。区域海拔高度在1300-1900米之间,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9℃,日照时间为2743小时,无霜期130天。榆林市境内白于山区总面积9191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21.1%,包括定边、靖边、横山、子洲4个县、47个乡镇、579个行政村、3620个自然村,总人口47.1万人。该区域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白于山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沟道密度为3-6公里/平方公里;植被稀疏,林草覆盖率仅为24.6%;水土流失严重,年侵蚀模数1.5万吨左右,自然灾害频繁。二是水资源较为匮乏。该地区是资源性严重缺水区域,年平均降雨量仅为316.7毫米,主要集中在

7、

8、9三个月,年平均蒸发量2491毫米,是降水量的7.9倍;而且地表水资源缺乏且多为高氟水和苦咸水,地下水位一般在300米以上,人畜饮水困难。三是生产生活条件较为落后。该区域90%以上的耕地为山旱地,保蓄能力差,农业生产水平低;交通不便,电力、通讯设施落后,居住条件较为简陋。四是贫困人口较多。按照目前1600元的新标准计算,全市白于山区现有贫困人口涉及4个县、47个乡镇、436个村,数量达13.4 万,贫困面为28%。五是社会事业发展较为滞后。教育、卫生、文体广电等基础设施落后,孩子上学难,农民看病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单调;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保障能力弱。

这些问题已影响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进行白于山区群众移民搬迁已到了非常必要和紧迫的时候。当前,对白于山区群众进行移民搬迁面临一系列大好机遇。在主观条件方面,一是中央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移民搬迁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把贫困区域整体搬迁作为现阶段最大的民生工程来抓,这是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最大的政策机遇;二是省上决心大。省长亲自抓这项工作的落实,并明确省上设立22个亿的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和神府煤矿采空塌陷区群众安置专项基金,这对白于山区群众来讲是千载难逢的现实机遇;三是市县乡三级积极性高。市上已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纳入“十二五”规划,下决心用五年时间将居住在白于山区的20万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县上也制定了规划,乡镇一级积极配合,这为移民搬迁提供了坚强的后盾;四是群众搬迁的愿望强烈。通过调查,90%以上的群众表示愿意搬迁,即使是油区的群众,他们也认为从子孙后代长远利益出发,进行搬迁是迟早的事,这为移民搬迁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在客观条件方面,一是经济社会的后盾坚强。“十一五”期间,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年均增速达14.9%;榆林经济社会也持续高位运行,年均增速达19.5%;靖边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县进入西部百强县,这为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提供了可靠的经济保障。二是接收移民的土地广阔。我市土地广阔,国营农场、林场面积较大,安置移民空间大。三是有成功的移民搬迁经验。近年来,扶贫、以工代赈等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有很多好的经验和典型做法。其中定边、靖边两县实施的移民工程,得到了省上的肯定。

二、移民搬迁进展情况

从1998年实施移民搬迁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扶贫政策,全力开展白于山区扶贫攻坚,截止2010年底,全市白于山区累计有3.5万贫困人口有组织进行了移民搬迁,这些贫困人口告别了饮水困难、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区域。但依然有一大批群众居住在各方面条件较为落后的白于山区。

为了改变白于山区贫困群众的生存条件,省委、省政府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决定对该区域贫困群众进行移民搬迁。2010年8月13日,省长赵正永到榆林白于山区调研期间指出,要切实做好白于山区扶贫开发工作,下决心、大规模推进贫困村整体搬迁。2011年3月省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全省2011年至2015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搬迁规划,具体涉及我市4个县、47个乡镇(定边县19个、靖边县17个、横山县6个、子洲县5个);需搬迁20万人(定边县9万人、靖边县5.7万人、横山县3万人、子洲县2.3万人),每年4万人;省上按人每人补助建房费3800元、基础设施费2300元,每户补助宅基地费1000元,每个村按不超10%比例特困户每户补助1万元,市县按人各配套移民户建房补助资金2000元。

为了贯彻落实省上有关精神,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我市就白于山区大规模移民搬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成立了搬迁机构。市上于2010年8月份成立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协调领导小组,涉及的四个县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二是制定了搬迁规划。市上出台了白于山区移民五年搬迁规划,制定了2011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工作方案,四个县也出台了规划和实施方案。三是分解了搬迁任务。根据五年规划,市政府与四个县政府签订了2011年搬迁责任书,将全年9866户44587人搬迁任务分解到了各县,其中定边县20000人,靖边县12798人,横山县6700人,子洲县5089人,四个县也将搬迁任务落实到了有关乡镇。四是确定了搬迁资金。今年,我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计划总投资22.1亿元。其中省上投入2.98亿元,市上配套4亿元,县级及部门整合9.2亿元,群众自筹5.92亿元。五是启动了搬迁工作。2011年3月24日,省政府在靖边县举行了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启动仪式,标志着我市白于山区移民搬迁项目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之后,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会议,就推进该项工作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各县也积极开展了此项工作。截至7月底,我市2011年白于山区扶贫移民计划编报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也已完成,42个搬迁项目全部进入土地、林地申报审批阶段,其中20个项目已正式开工建设,涉及3331户、15490人,分别占搬迁任务的47.6%、34.4%、34.7%。第二批土地、林地上报审批工作也在进行之中。已落实省级补助资金2.98亿元,市级配套4亿元,县级配套5.2亿元。

三、存在问题

白于山区群众大规模、整建制移民搬迁,史无前例,工程浩大,任务艰巨,虽然移民搬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土地供给严重不足。白于山区移民搬迁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扶贫工程,需要大量的土地,以我市每年4万人搬迁任务计算,除去在城镇安置外,其中在农村有土安置的约0.7万户,每户以0.4亩宅基地,需要土地2800亩,加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用地,

每年初步概算需土地在1万亩以上。2011年,省上给我市分配的总体用地指标为1.5万亩,移民搬迁的用地指标更少。

(二)移民搬迁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复杂。需市上审批的集体土地报批手续就有8项,包括:用地申请、立项条件、土地勘测定界、选址意见书和可研报告等;需省市审批的林业手续也有12项,包括:申请文件、申请表、立项文件、林地所属证明、征用林地协议书、可行性报告、植被恢复措施和环评报告等。如这些手续按正常报批,一年之内都很难完成审批,严重制约着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同时,由于省上移民计划下达较晚,也直接影响土地、林地申报审批工作。

(三)群众自筹资金较为困难。实施白于山区大规模移民搬迁政策出台后,省市县三级虽然加大了补助力度,但需要群众自筹的资金数量还很大,就拿2011年我市白于山区移民来说,根据省上下达的任务,共要搬迁群众9866户44587人,需群众自筹资金5.92亿元,人均13277元。而居住在白于山区的这些群众大部分属于贫困人口,让他们人均自筹上万元的资金难度较大,实行异地搬迁和县城及小城镇安置的移民需要投入更大。

(四)缺乏相关配套政策。移民搬迁涉及众多老百姓的长远利益,搬迁工程浩大,时间跨度长,涉及许多政策的配套和相关法律的衔接,如各种政策性补贴的享受时限,户籍的迁出管理、林地的置换、移民就业、医疗和社保等,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在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的同时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滞后,老百姓难以吃上政策定心丸,将影响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搬迁后实现增收难度大。白于山区群众原来居住的地方山大沟深,土地广阔,土地情结较重,实行异地移民搬迁后,搬入地土地面积较少,根据定靖两县来看,一般为人均2亩土地,农民离开原来的环境后,由于耕地减少,将会出现一大批剩余劳动力,如何提高有限土地的产出率,合理转移劳动力,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如解决不好,可能会因搬迁户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环境不适应等原因,导致出现搬迁致贫、搬迁返贫和移民回流等问题,甚至也可能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

四、几点建议

实施好白于山区移民搬迁,实现的将是群众得实惠、政府得民心和生态得改善的“三赢局面”。笔者通过调研,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确保移民搬得出方面。

1、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一是由市政府出面,联合延安市政府共同省政府争取将移民搬迁项目建设用地计划单列、单批,不再受项目所在县用地计划限制,以解决土地供应不足问题。二是争取省扶贫办、国土资源厅、林业厅等部门和单位出台简化扶贫移民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文件,加快审批进度。

2、多渠道筹措移民资金。一是管好、用好省市县已明确的补助资金,并落实农民自筹资金。二是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一规划、项目捆绑、各记其功”的原则,做好支农资金的整合工作,利用好世行五期扶贫、扶贫贴息贷款、扶贫互助项目资金,加大支持移民搬迁力度。三是支持以县为单位出台农民搬迁安置建房贷款贴息政策,引导银行信贷资金向移民区倾斜。四是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市场化的办法,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减少农民投入,使企业与移民结为共同体,实现

“双赢”。五是学习陕南模式,成立由市县财政部门和市属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的移民搬迁公司,公司的资金主要用于各县移民搬迁工程资金的周转。六是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元投资,对进城入镇落户的农民,把安置移民小区建设与商品房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允许用土地出让金等增值收入来弥补搬迁安置房建设资金,并积极探索提供购房按揭贷款政策。七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移民搬迁,严格落实在白于山区从事资源开发的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促使这些企业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积极参与当地移民搬迁。

3、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充分发挥县乡两级政府和市扶贫等部门的作用,全面发动群众,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确保项目能按计划完成,群众能如期搬入新居。同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解决好少数移民户过渡时期的生产生活困难。

(二)在确保移民稳得住方面。

1、对就近搬迁的农民,保证他们对原来土地的承包权不变,让他们不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对异地搬迁的农民,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实现人均2亩以上的高标准农田,并保证他们对原来土地的承包权5年内不变;对搬入城镇的农民,鼓励他们进入二三产业,并保证他们对原来土地的承包权5年内不变。

2、加强移民区道路、安全饮水、能源沼气、电力等基础建设,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和当地生态环境,把移民区建成具有示范作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切实加快移民点科技、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养老保险、农村灾害救助、农民工权益维护、新农合等制度,真正使移民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防止移民返迁。

(三)在确保移民能致富方面。

1、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扶持中长期规划,大力扶持设施蔬菜、草畜、林果等产业发展,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

2、积极利用“雨露计划”这一资源,大力组织实施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移民的就业和创业技能,并组织移民有序外出务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3、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依托科技进步,着力培育和扶持一批从事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吸引移民剩余劳动力就业。

(榆林市发展研究中心张志进)

第五篇:坪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结合坪山实际,制定《坪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义务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义务教育阶段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不断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夯实质量基础,激发教育活力,打造更高标准的教育坪山质量,建设深圳东部教育高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目标任务

通过标准引领、科学管理、内涵发展、条件保障,力争用三年时间,形成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制度机制,形成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质量指标持续提升,区域教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学生学业成绩。各学段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优良率、合格率明显提高,低分率明显下降,校际之间学业质量差距显著缩小。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三、四年级合格率高于90%,低分率低于5%;

五、六年级合格率高于85%,低分率低于8%;

七、八年级合格率高于75%,低分率低于10%。九年级中考主要指标高于市平均水平;体育中考达到市先进水平。

(二)学生综合素养。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升,每个学生至少掌握2项体育运功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

(三)学校品牌特色。每所学校发展2个以上特色品牌项目;全区培育5个以上市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品牌项目;涌现5所以上在市内外有影响的优质名校。

三、六大行动

(一)教育质量管理行动

1.优化管理体制。按照管办评分离的要求,建立区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区教科研中心主抓、各学校主体实施、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评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探索和推行集团化办学(联盟)模式,建立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2.优化教学管理。修订区、校《教学常规》,强化常规管理。严格规范教学行为,落实各教学环节,开展教学常规检查评比。优化教学管理制度机制,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手段,注重教学管理

2 的科学性、实效性,提升教学管理现代化水平。

3.优化德育管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学校德育课程,修订区、校《德育常规》,培养德育骨干教师,建设德育基地,加强德育常规检查。

(二)学生素养培养行动

1.夯实文化基础。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含实验),配齐配足专业人员,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重视阅读、艺术、创客(含STREAM)等课程,改革教法学法,提升学业成就。

2.促进自主发展。开展养成教育,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提升自我管理,塑造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健康。

3.主动参与社会。开展公民素养教育,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组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和跨文化交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行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弘扬高尚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强化师德师风。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坪山师德故事。

2.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深化基础性、提升性、拓展性培训,

3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市区校级融合、教研训赛一体等叠加式教师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手段,拓宽教师视野,建设教师培训基地,引进优质培训项目,促进区内外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共享。

3.加快名师培育培养。完善名师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畅通教师专业成长、成才渠道。实施名师、名校(园)长走校送教制度,实现区内名师资源交流共享。探索名师校际柔性交流办法,盘活区域名师资源。

4.重视青年教师成长。制定青年教师三年成长规划,建立专业成长档案。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持续成长。搭建“青蓝工程”、“岗位研修”、“成长共同体”等成长平台,整体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

(四)课堂教学改革行动

1.切实更新教学观念。定位新时代教师角色,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转变教与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2.大力推动课改实践。精心组织教学设计,科学制定学习目标,有效整合教学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促进学生乐学善学,优化课堂教学评价。

3.充分利用课改成果。建立课改成果培育机制,孵化课改精品项目。建立课改成果总结机制,提炼优秀课改成果。建立课改

4 成果推广机制,扩大优秀成果影响力。

(五)教育科研提升行动

1.提高科研管理的指导性。发挥区域科研管理功能,优化和系统运作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成立坪山教育科研学术委员会,整体提升区域科研管理水平。

2.增强特色品牌的引领性。高质量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学校课程整体规划,创新国家课程实施方式,突显学校特色课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学校的特色和品牌。

3.提升专项研究的前瞻性。推进重点专题项目研究,以国家级立项课题为龙头,以省市区三级课题为载体,以“坪山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探寻教书育人之策、课堂变革之道、教师提升之制、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之法,引领区域教育高位发展。

(六)家校社区合作行动

1.建设家长学校。实现“家长学校”全覆盖,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儿观,开发优质家庭教育资源,组建家长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2.扩大家长参与。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义工等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家长开放日”、家校互动等活动。

3.争取社区支持。完善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育人网络,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辅助学校开展育人活动。

四、保障机制

(一)健全机构,统筹管理 1.成立领导小组 组长:彭尧

副组长:张洲、戢焕兵、王蓓蓓

2.成立工作小组

组长:戢焕兵

执行组长:李显明

成员:督导室、办公室、人事科、基教科、教服中心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安国强、林俊红、邢向钊、温安武、何莹娟、黎金涛、黄德深等校长代表

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教科研中心,由钟焕斌负责日常工作。 3.制定实施方案。教育局各业务部门、各学校在文件发布后一个月内制定详细实施方案,报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

(二)优先发展,资金保障。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健全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按项目和专项给予资金支持。

(三)完善政策,充实人力。制定教师专业岗位职责及评价机制,配足各类专业教师,保障人力资源购买服务的数量和品质。根据全市统一部署,配套区域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推动提高教师待遇。完善区、校奖教奖学办法,鼓励名师名校长脱颖而出。

(四)帮扶民办,促进均衡。深化公办学校帮扶民办学校质量提升和共同发展行动,鼓励民办学校委托公办学校帮扶教学管理,构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促进公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和进步。

(五)强化督导,科学评价。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督导评估制度,阶段性开展专项督导。强化督导结果运用,及时修正行动计划,确保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坪山义务教育质量整体显著提升。

本文件解释权归区教育局,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附件:《坪山区义务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

任务分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中迟到检讨书3000字下一篇:较量无声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