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

2022-11-02

第一篇:现代文阅读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之散文阅读

【高考目标定位】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核心要点突破】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一、词语含义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解题方法

1.结合该词语具体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2.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这里的“语言环境”自然也包括文章全局,甚至包括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基调。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 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有的词语在文中被冠以临时意义,准确理解临时意义需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4.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散文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范围极为广泛。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点:

(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此”等是近指; “那”“那个”“那些”“彼”等是远指;“某”“某类”等是不定指。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 (3)把找出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合适。 5.抓住文中相关的暗示,理解词语 相关的暗示主要指文章的题目、出版或注释等。高考语文考试的情形不同于所学的语文课本,为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较少用注释,而一旦用了注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句子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之别。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1.哲理意义

所谓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文段的语言环境,即该警句产生的土壤。 2.隐喻意义

所谓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而产生的临时含意。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抓住喻体、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和整合。

三、句段作用

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织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而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段,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高考考查结构和思路的题目不少就是考查分析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而在这些设题中,主要又可以分为句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物象的作用等等。

(一)、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而言: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末段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如: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四、文意概括

概括在逻辑上属于归纳,散文主旨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是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主旨,首先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

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怎样,“形散神不散”,散文都要有一个“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来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归纳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要求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能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 归纳主旨的解题技巧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类型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如上面选文即属于写景状物散文,重点描写“老屋”,抒发社会变化之快的感慨之情。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对上面例文的主旨概括,就可以扣住标题“老屋”的“老”,联系文中的“新屋”对比加以概括。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如上面例题,全文显然可以根据文意划分为“老屋”(1~4段)与“新屋”(5~9段)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老屋的古老,第二部分描写新屋的新潮。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中心思想。上面例题即可抓住文中第四段、第六段“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以及第七段等议论句子加以分析,进而概括文章主旨。

5.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五、物象分析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对以写景状物和托物言志为主体的散文中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第四段后面几个句子来分析归纳。

六、表达技巧

1.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两个方面。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叙事记人散文多涉及人物语言,抒情散文、写景散文、托物言志散文等多涉及叙述人的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2.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等;三是布局谋篇,如开头或结尾的特色、线索设置、过渡等;四是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七、发掘探究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小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故形成了自己的“探究”特色:基于文本内的丰富意蕴的探究。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 (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

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

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第二篇:《光阴》现代文散文阅读题

(1)我曾经想过,如若人们开始爱惜光阴,那么他的生命的积储是有一部分耗蚀的了。年青人往往不知珍惜光阴,犹如拥资巨万的富家子,他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钱财,等到黄金垂尽便吝啬起来,而懊悔从前的浪费了。(2)怎样我会起了这些古怪的念头呢?是最近的一个秋日的傍晚,我在近郊散步,我迎着苍黄的落日走过去,复背着它的光辉走回来,足踩着自己的影子。“我是牵着我的思想在散步。”我对自己说。“我是踪蹑着我的影子,看我赶不赶得过它?”我一面走一面自言自语。“我在看我自己影子的生长,看它愈长愈快,愈快愈长。”我独语。总之,我是在散步罢了。我携着我的思想一同散步。它羞怯得畏见阳光,老躲在我的影子里。使得我和它谈话,不得不偏过头去,伛偻着身子,正如一个高大的男子低头和身边的女子说话,是那么轻声地,絮絮地。

(3)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枚树叶,飘坠在我们的脚前。那样轻,怕跌碎的样子。要不是四周是那么静寂,我准不会注意。但我注意到了,我捡了起来,我恍若看到这不是一片树叶,分明是一张日历,一张被不可见的手扯下来的日历。这上面写着的是一个无形的字:“秋”。“秋!”我微喟一声。“秋,秋”,我的思想躲在我的影子里和答我。我感到有点迟暮了。好像这个字代表一段逝去的光阴。“逝去的光阴,”我的思想如刁钻的精灵,摸着了我的心思。

(4)光阴要逝去么?却借落叶通知我。我岂不曾拥有过大量的光阴,这年青人唯一的财产,一如富贾之子拥有巨资?我曾是光阴富有者。

(5)正是这样秋暖的日子,在很早很早以前。我坐在一只竹箩里面,——我的身子还装不满一只竹箩——我玩着谷堆里捉来的蚱蜢、螳螂和甲虫,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祖父是爱惜光阴的。他匆匆出去,匆匆回来,复匆匆出去,不肯有一刻休息。但是他珍惜也没有用,他仅有不多的光阴。等到他在一个悄然的夜晚,撇下我们而去时,我还不懂他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原来他把光阴用尽了。

(6)还是在不多年以前,父亲写信给我说:“你现在长大了,应该知道光阴的可贵。听说你在学校里专爱玩,功课也不用功……”父亲也珍惜起光阴来了。大概他开始忧光阴之穷匮,遂于无意中把忧心吐露给我。在当时我不是能领会的。我仍是嫌光阴过得太慢。“今天是星期一呢!”便要发愁。“什么时候是圣诞节呢?”虽则我并不喜欢这异邦的节日。“怎样还不放假呢?”我在打算怎样过那些佳美的日子。光阴是推移得太慢了,像跛脚的鸭子。于是我用欢笑去噪逐它,把它赶得快些。正如执棰的孩子驱着鸭群,唿哨起快活的声音促紧不善于行的水禽的脚步,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

(7)“你曾用欢笑驱赶你的光阴。”我的思想象回声的化身,复述我的话。

(8)但是很久不那么做了。竟有一次我坐在房里整半天不出去。我伏在案前,目视着阳光从桌面的一端移到另一端。我用一根尺,一只表,来计算阳光的足在我的桌面移动的速度,我观察了计算了好久。

(9)“你也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的思想像喜灾乐祸似地,揶揄我。

(10)真的,我在计算光阴的速度了。我想到光阴速度的相对性,得到这样的结论:感觉上的光阴的速度是年龄的函数。想到我自己在人生的象限上转过了几度呢?犹如作茧自缚,我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这式子里面,我悲哀了。

(11)“你自己衍出方程式而复把自己嵌在里面。”思想嘤然回答,已无尖酸的口吻。

(12)但是我无法改正这方程式,这差不多是正确的。啊,悲哀的来源,我想把这公式从我的脑中擦去,已是不可能。正如我刚才捡起来的树叶,无法把它装回原来的枝上。我重新谛视这片叶,上面仍依稀显现着无形的字:“秋”。

(选自《陆蠡散文选集》,有删改)

12.文章第(2)段写“散步”的情形运用了哪些手法?(6分)

13.文章第(5)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14.作者对光阴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4分)

15.赏析文中画线句。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

12.①动作的细节描写,运用了“迎着”“背着”“踩着”等动词细致刻画出了我散步时的专注。②心理描写。作者把散步的见闻转化为细腻的心理描写,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感觉、复杂的思想,表现了作者对时间的深刻认识。③拟人手法,把“思想”人格化,如“羞怯”“躲”等词,赋予“思想”与作者同等的地位,引人注意。(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任意两点给3分)

13.①内容上,写“我”儿时对光阴的挥霍与祖父对光阴的爱惜,形成对比(2分);②结构上,运用插叙的手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承接上文“我”回忆自己是光阴富有者的情节,另一方面引出下文“我”对自己驱遣光阴浪费时光的悲哀与感叹(1分)。②凸显了不同阶段的人们或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光阴有不同的认识,警示人们要珍惜光阴的主旨(1分)。

14.幼时,对时间无知觉,文中提到“我玩着玩着,无意识地玩去我的光阴。”(1分)后来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文中写到“我曾用欢笑驱赶我的光阴。”(1分)再后来开始在意、计算时间,感觉时间不够;(1分)最后意识到生命会耗蚀,时间会流逝,终无可挽回。如“我感到有点迟暮了。”(1分)

15.“树叶”无法回到“枝上”,说明生命形态一旦发生变化便无法重现。(1分)叶上无形的“秋”象征着生命的秋天到了,象征逝去的光阴。(1分)与前文第三段形成呼应,由初次感知到秋的来临到文末的重新审视这片叶子表明了作者经历的时间的沉淀与思想的洗礼之后对光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分)表达了虚掷光阴就是在浪费生命的主旨。(1分)人生有限,天地无穷,每一个人,在有限的光阴里,应当去追求,奋斗,为自己的理想与志向,也为自己充实的生命负责。(2分)(文本分析4分,谈自己的认识2分,大意对即可)

第三篇: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1

高中现代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教学目标:

掌握现代文文阅读散文答题技巧

表达技巧分类: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②描写的技巧: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 灵活自由。(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3.修辞技巧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反问、反复、设问。考查最多的是比喻、拟人、排比。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1

2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布局谋篇技巧

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 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三是点明主题。

5.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

粗读 定内容 叙事抒情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定文体 散文 小说

精读 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中心(文章主旨)

定特点 写景抒情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 答题 审题干,定区位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 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二)快速读懂

快速读懂的一个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

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

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2

3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

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至此,思路和文意一般都会水落石出。

(三)准确解题 1.梳理思路类试题

答题规范格式:三个句子与全文的关系,领起的内容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题规范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2.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解这类题,要对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行切分,把全文看作是一个大因果复句,在“果”前面寻找多个原因。这类题跨度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

第二种类型:要求对局部文段进行要点概括

答题提示:这类题需要合理切分段内层次,这要借助复句知识。 3.表达技巧类试题

第一种类型:要求对含有修辞和表现手法句段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答题提示:一要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二要揭示作品运用这种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三要阐述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规范格式: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事物的何种特点)+达到怎样的效果(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思想情感)

第二种类型:要求分析景物描写语句的作用(与前一类型有交叉)

答题提示:此类试题答题要考虑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答题规范格式:此处景物描写渲染(烘托、衬托)了某种环境的……特点(氛围、意境),表现了人物的……情绪(心理),为下文写……作铺垫。

第三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开头段落的安排用意(前面已经从理清全文思路的角度分析过)

答题提示:因开头是先言其他,再引出主体内容,答题要考虑四点:一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否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铺垫;三与结尾是否照应;四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正衬或反衬。

答题规范格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或:与下文写……作对比,从而突出……

第四种类型:要求明确文章中间某处(段)的写作用意

答题提示:因相应文字在文中或段中,作用要考虑三点:一要明确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二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一般为承上启下,前后呼应);三要考虑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

答题规范格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结构作用+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4.探究题

第一种类型:文本探究类

比较近年来高考散文文本的选择,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文本价值取向,或是揭示积极健康的人生感悟,或彰显真善美,或凸显时代思考,或对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作深层思考。这是考生必须要达到的阅读认识高度,文本探究往往就此设题。

3

4

答题提示:从题型看,命题者主要还是依据文本主题内涵或写作意图来做文章,这类探究题要求学生必须准确把握主旨并进而把握作者写作用意,否则就无法完成答题要求。从两题的答案看,既不能脱离原文,而由无法在原文中直接截取答案,都需要考生作抽象概括。

第二种类型:个性解读类

这种题型命题人往往要求考生依据文本作者的观点、态度、价值观,并联系自身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山东高考此类探究题较多。

答题提示:个性解读不能脱离文本随意发挥,一定要尊重文本;不能只是原文摘取词句;要有健康的积极的价值观。

答题规范格式:亮观点(总)--扣文本(分)--联实际(分)--下结论(总) 第三种类型:写作启发类

答题提示:平时要积累一些写作技法,并有一定的认识能力;要能准确判断文中使用了何种突出的写作特色;要能联系平时作文实践谈感受。

答题规范格式:明确指出某种写作技法+写作技法理论阐释+文本技法举例 [解析]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4

第四篇:上海高考现代文散文阅读方法

高考散文阅读方法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散文曾多次出现,从长远看,文学作品的考查也当会以散文为主。因此,掌握一些散文的阅读技巧,对广大学生是有好处的。

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如《长城》(2000年)一文,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阅读《兽·人·鬼》(2000年 春季),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倒行逆施,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 案。闻一多先生十悲愤,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 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读《长城》,如果能联想到余秋雨在 《都江堰》一文中对“长城”的议论,能想象到长城上狼烟四起,民族斗争的惨烈,想象到中华民族的屈辱历程,就不难触摸到作者那颗希望中华民族走出封闭与落 后,走向繁荣与强大的赤诚滚烫的心。

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高考试题中。如《报秋》(1998年,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深含着生活的哲理。作者通过玉馨花这个载体,提醒人们要多表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这就是“玉馨花精神”。抓住这个“精神”,也就等于找准了阅读的突破口。

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常见有的:①比喻。如“兽”“鬼”各指什么(《兽·人·鬼》);②反衬。如《报秋》中用太阳花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③对比;如《青菜》(1993年)中,“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④象征。如《门》(2001年)中的“门”;⑤排比。如“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报秋》),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了强化作用;⑥变换人称。用“我”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用“你”便于抒情,便于对话,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用“它”或“她”只是写了不同人的感受。

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是的前后勾连。如《话说知音》(2002年), 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人们对知音的 神往和渴求;第

二、

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散文还需注意文体特点。叙事散文讲求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是重点,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咏物散文托物言 ,尽可能体味象征手法。但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阅读鉴赏散文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弹奏的乐章”。

阅读一篇陌生散文注意以下要领:

一、寻找“情物”

“情物”在散文中用来表示理念、传达情感的人物、 事物、景物、器物等等。这个“物”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后,就不再是普通的“物”了。《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白杨, 作者抒发了对华北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进取,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找到了一篇文章的“情物”,也就基本领悟了作品的基 调,掌握了整篇文章的精髓。

二、探究“情缘”

“情缘”就是情感的缘起。比如鲍昌的《长城》作者 采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长城”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之情。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中华民族的命运?我们只要沿着作者的写作思绪就不难找 到答案。三个排比段,追昔抚今,含蓄地表达了对闭关锁国的否定,对中华民族未来的期望。

三、体悟“情义”

“情义”就是文本的意旨。一篇文学作品总要传达一 点什么或表现一点什么,比如《报秋》一文,文章从始至终,无不紧扣标题“报秋”立意,文末“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委,领取生活罢”,由此便可以断定本文 的意旨——时不待我。体会作品意旨要避免望文生义、避免主观臆断、避免无中生有、避免断章取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节外生枝。

四、品味“语言”

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自然美”,实质上是强调散 文语言的真情、真心、真语、不矫情,不做作。在散文阅读中,一要注意捕捉贮满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对那些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忧思、或景仰的句子要特 别关注。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把量词活用为形容词的“一丝”、“一带”、“一道”、“一二点”等等,也生动地起 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五、发现“技巧”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米洛斯的维纳斯》虚实相生的手法,《黄鹂》长短错落的句式,《荷塘月色》朴素典雅、充 满诗意的语言,《内蒙访古》形联神系、浑然一体的结构,《胡同文化》不瘟不火、炉火纯青的文字,《琐忆》画龙点晴的议论,形散神聚的格局„„如果在鉴赏散 文能有这样的发现,说明对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就有一定的审美感悟了。

第五篇:现代文阅读之写人记事散文

散文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文体文章统称为“散文”。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

现代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报告文学等。

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以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写人记事散文

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

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文体特点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记事散文很少有单

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穿,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

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

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并非虚构。无论写人、叙事,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感情,阐明事理。

写人记事散文,有的还侧重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萧萧《灯火》

迟子建《哑巴与春天》 丰子恺《送考》

李笙清《故乡的芦花》 阎连科《父亲的树》

写人记事散文与写景状物散文的区别:

写景状物散文重在通过景、物来抒发情感,写人记事散文重在通过对人、事的叙写来表情达意。

写人记事散文与小说的区别: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而这些在散文中都不必求全。写人记事散文常从一点引发开去,抒发种种生活感受,或延展出历史、人生的哲学。

阅读要点

关注事件特征

感受人物形象 领悟作者情感

方法点拨

1、线索类型:人物、事件、感情

2、结构关系:层进、抑扬、对比、突转等

3、人物的描写: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和心理)

4、主旨与意蕴:联系现实,联系社会背景;抓住作者的议论评价。

常见题型

概括形象特征

分析语句含义

探讨结构安排

赏析艺术手法

提炼作品主旨

探究深刻意蕴

解题思路

读懂文章:通读全篇,整体把握 看清题目: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掌握解题的一般规律(方法)

例题领路

《乡路上蹒跚的脚步声》

1.第3段画线句子“父亲在他愈来愈老的时候,越来越对事物想得开,不再眷恋更多的东西”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2012江苏《考试说明》: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

明确考察点: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解题入手点:思路结构、内容、联系小说复习相关内容

参考答案:侧面表现父亲对土地的深情,为下文写“父亲放不下土地,舍不下村庄到地里的那段路程”作铺垫。

2.文中主要记叙了父亲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这些事情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怀?(6分)

2012江苏《考试说明》:欣赏作品的形象,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明确考察点:概括形象特征 解题入手点:筛选文中信息

参考答案:事件:①赶着驴车收送骨头,撑持一个家。 ②宰了在玉米地里长大的猪,把肉一家一家地送给乡亲。③有事没事就去地里走走看看,和地唠唠,甚至经常睡在地里。 情怀: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勤劳本分、朴实善良的美德,以及他对土地的钟爱与痴情。(意思对即可)

3.请鉴赏文中第8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2012江苏《考试说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明确考察点:赏析艺术表现手法 解题入手点:明确描写对象内容(特点)、找出各种表达技巧、注意效果、情感作用

答题模式:

找名目(具体)、述内容、赏作用(特点、情感)

4.请鉴赏文中第8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这段文字选取了农村傍晚时分特定的场景,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充分调动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描写了父亲从地里回家的情形,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与地里的庄稼和路边的草树结下的深厚情谊,照应文章标题。

5.作者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人的亲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6分) 2012江苏《考试说明》: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明确考察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解题入手点:结合文本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6.作者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人的亲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6分)

同意。这句话是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的“父亲”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的心声。

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庄稼人没有了土地,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难受。父亲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对土地有感情,心底牵挂;是土地让父亲感悟到生活的真谛。 所以说,“地是庄家人的亲人”。

爱惜土地,适时耕种,土地就会孕育希望,无私奉献。父亲在土地上付出艰辛劳动,土地成了父亲支撑一个家庭生活的源泉,所以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

理解文中句子的作用

1、在篇章结构上:

埋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在表情达意方面(内容上):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开头: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3、点题。 中间: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推动情节发展。 结尾: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

4、令人深思,给人警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

练习巩固

《父亲的树》

阎连科 1.文中说:“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可最终,父亲没有砍棵树。”人们砍树和父亲不砍树各怀着怎样的心理?表现出什么样的品质?(4分)

人们:心理:分了地就认为地里的树就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并担心政策反复,政府会把田地收走。

品质:看重私利缺乏对信念的坚守。

父亲:心理:不忍砍掉那棵还没有真正长成的树,期望它再长长。

品质:父亲的善良和对信念的坚守。

2.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下面两个句子的深刻内涵。(4分)

(1)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

(2)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

(1)使用比喻手法,以“雪”的惨白阴冷比喻树桩的“白”,给人一种触目刺眼的感觉,形象地传达出父亲看到树被砍伐后心理上的疼痛和伤感。 (2)使用拟人手法,“树桩的沉默和蔑视”是对人性贪婪和人们失去敬畏之心的无声控诉。

3.本文中作者多次把树比喻成旗杆或旗。统观全文,从三个方面简要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深刻用意。(6分)

①像旗一样直立挺拔的树象征(或比喻)父亲高大的形象及淳厚的美德。

②“旗”象征“信念或信仰”,旗一样的树不断被砍掉,说明人们逐渐失去了信念或信仰。

③以“旗”喻“树”,意在说明乡村伦理中的人性与品德能够荫庇后人,可敬可畏,不容亵渎。

4.文章最后说:“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成了树,又有几年可以安稳无碍地竖在坟头和田野上。”请探究其中的深刻寓意。(6分)

①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表明作者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②改革开放的时代,“钱”似乎左右着一切,人人一心想着致富,表达了作者对失去坚守美德信念的担忧。

③表达了对朝令夕改的政策的担忧。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信访基础业务是什么下一篇:新党章重点内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