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校园尚上行知文化——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特色校园文化的意蕴

2022-09-13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尚上行知文化是作为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进行解释。从广义上说, 尚上行知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做”的要素和“知”的要素两个方面。从狭义上说, 尚上行知文化的基本要素特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及其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包括:崇尚美好, 追求进步, 完善自我, 贡献社会, 行知合一。我们这里是从狭义上讲的。本文就尚上行知文化的本质特征做如下阐述:

一、生活性

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尚上行知文化的本质特征, 首先是生活的。传统教育的优点在于重视教学活动, 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重视通过考试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和进取向上。但是传统的正规教育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享受, 优胜劣汰, 能够通过教育而成功只是风毛麟角, 绝大多数的学生是被排斥在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的。从中国传统社会的生存条件来看, 这样的教育观念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孩子读书的目的就是要熟读和精通古典经书内容, 通过残酷的科举考试来进入仕途。而且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也只有进入仕途, 才能保证全家比较体面的生活和安全的生存。科举考试的功过也在于此, 它既保证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但同时也限制社会的发展和民众文化程度的提高, 同时极大地损害了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所以, 传统教育是教育与生活分离,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尖刻批判中国传统的教育之道为:“先生是教死书, 死教书, 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 死读书, 读书死。”

尚上行知文化的生活性, 集中体现在生活教育本质特征的三句话上, 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处处是生活, 处处便是教育。陶行知在1927年5月15日给试验乡村师范全体同学的信中说:实际生活是我们的真正指南针, 我们朝着实际生活走就不致迷路。

育才职业教育中心行知文化中的生活文化主要体现在“生活德育”和“生活课堂”上。

二、行动性

行动性是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尚上行知文化的第二个本质特征。陶行知论行动的重要性, 他提出“行动是老子, 知识是儿子, 创造是孙子”。“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 在陶先生看来, 创造是由行动来生发思想的, 有了思想就能创造新的价值, 这新价值就是创造的最终目的。陶知行原名陶文浚, 因信仰王阳明“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的“知行合一”学说, 而取名“知行”。然而, 随着实践和认识的深化, 陶行知逐渐发现了王阳明学说脱离社会实际, 疏远广大民众的内在痼疾。于是, 在1927年, 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的观点, 遂又改名为陶行知。这不是“行”和“知”两个字的简单换位, 它反映了思想上行知认识的一种飞跃。于是他用事实真理颠破了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成就了他自己的教育理论“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他一生都在“行”和“知”上下功夫, 而且用大量的活生生的例子来证明行动的极其重要性。因此育才职业教育中心便以陶行知的“行知合一育才为本”为校训。

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指出:“行动的教育, 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要解放小孩子的自由, 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 开展他们的天才。……行动的教育, 应当从小就要干起, 因为小孩子还没有斫 (zhuó) 失他们行动的本能, 小小的孩子就是将来小小的科学家。……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 有知识才能创造, 有创造才能有热烈的兴趣。”

“行动的”也就是“做”或实践。离开了行动、实践, 什么也没有。行动是我们的引路人, 是我们的导师, 是我们获得知识、走向成功的起点。1931年8月, 陶行知提出“做是发明, 是创造, 是实验, 是建设, 是生产, 是破坏, 是奋斗, 是探寻生路”。“‘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1.行动;2.思想;3.新价值之产生”。 (《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 因此, 育才职业教育中心便以“教学做合一”为校风。其生活课堂以尚上行知“四做”生活课堂为教学模式, 旨在体现行动文化。

育才职业教育中心有很多“名片”, 志愿者服务节、小先生、艺术节、创造节、体育节……真正展现学生的后续发展力,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是一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话题, 而育才职教中心秉承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不管什么教育活动, 都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感受和真实体验, 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

三、求真性

求真性是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尚上行知文化的第三个本质特征。无论是陶行知先生的国难教育、大众教育、民主教育, 还是他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 始终追求的是一种“真人教育”。“真人”是陶行知的培养目标。“真人”读书不是为了文凭, 而是学会做人。“真人”读书不是为了分数, 而是为了学人生的道理。一个“真”字廓清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教育中存在的虚假伪善的尘垢, 指明了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质的属性。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追求真知和真理;都应该做有真本领、手脑并用的人。他认为立志为老百姓造福、为整个人类谋利益的人, 就能做到“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美人不能动”。这是“做人中人”最根本的道理。

陶行知认为, 要引导学生“学做真人”就要实行全面培养, 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其中包含三种要素:1.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 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2.要有独立的思想, 要能虚心, 要思想透彻, 有判断是非的能力。3.要有独立的职业, 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 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这三个要素, 实际涉及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在知识教育上, 不仅要有书本知识, 而且要有灵活的思想方法和实际本领, 他强调为学的方法不在读死书, 而“全要研究”, 无论准备从事何种职业, 都要会手脑并用, “学农的人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农夫的手;学工的人, 也要有科学的脑筋和工人的手。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才可以有独立的职业, 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求真”、“做真人”既是我们师德教育的根基, 也是学生成长的根基。学陶师陶理应把“求真”、“做真人”贯彻到全部生活的、行动的过程中去。因此, 育才职业教育中心便以陶行知的“吃苦中苦, 做育才人”为学风。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做到与人和睦相处, 成为有用的人才。

四、奉献性

奉献是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尚上行知文化的第四个本质特征。“爱校爱生, 教人求真。”这是育才职业教育中心的教风。陶行知的一生就是奉献的一生, 在生活中奉献, 在求真中奉献, 在行动中奉献, 把自己短暂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大众的教育事业。

奉献, 是一种爱, 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 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 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 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 是“有一分热放一分光”, 是“我为人人”。奉献者付出的是青春, 是汗水, 是热情, 是一种无私的爱心, 甚至是无价的生命。因为有人奉献, 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会不断增加, 人类才会不断前进。奉献者收获的是一种幸福, 一种崇高的情感, 是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是自己生命的延长

陶行知的“爱满天下”同样也是奉献精神的体现。他用毕生精力去研究教育的真谛尤其是中国教育的出路和发展, 去创办晓庄师范、育才学校、山海工学团和社会大学, 实践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前进性

前进性是以“生活教育”为特色的尚上行知文化的第五个本质特征。陶行知在《谈生活教育》中对生活教育理论做了概括:“从定义上说,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活的前进性, 源自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成于人们对生活的创造。“崇尚美好, 追求进步”正是尚上行知文化的主要内容。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物质》一文中, 提出的生活有六大特质, 即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他说:“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同在一个社会里, 有的人是过着前进的生活, 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 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 受前进的教育。前进的意识要通过生活才算是教人真正的向前去。”

为实施尚上行知文化“前进性”的特征, 育才职业教育中心要求全校师生做到“每天四问”:

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

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陶行知还认为“生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 “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 养成活的人生”。因此, 育才职业教育中心确定的培养理念便是“尚上行知教育, 培养实干人才”。

摘要: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尚上行知文化是作为校园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 可以从广义和狭义进行解释。其主要内容包括:崇尚美好, 追求进步, 完善自我, 贡献社会, 行知合一。体现5大本质特征, 即“生活性”、“行动性”、“求真性”、“奉献性”、“前进性”。

关键词:生活性,行动性,求真性,奉献性,前进性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物质》。

[2] 陶行知《谈生活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亚非国家汉语学习者学习需求分析——以英语背景的汉语学习者为例下一篇:浅谈女书文化的艺术性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