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女性意识表现论文

2023-02-17

在人类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 20世纪一个最不可忽视的景观就是妇女的崛起。她们行动起来, 呼唤妇女的觉醒, 并呼唤整个世界认识妇女。女权主义诗人——Emily Dickinson的诗歌赢得人们的喜爱, 不仅仅是她的诗歌体现出的诗意、情感, 更为重要的是她的诗歌映射出女性主义意识, 划出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期, 标志着女性诗人从自我禁锢走向自我觉醒。

1 Emily Dickinson的女性主义思想

Emily Dickinson在生活方式上特立独行, 也注重女性内在的修养, 即女性思想的培养, 而不是当时所盛行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主义传统。她的妹妹Lavinia就说过:“说到Emily Dickinson, ……她本人就非常忙碌, 因为她需要思考——她是我们中唯一需要思考的人。”Emily Dickinson曾在给T.W.Higginson的信中写道:“为什么大多数的人都是没有思想地活着。大街上到处都是这样的人, 他们是怎么活的?没有思想, 早上他们哪有力气穿衣服”;“当事物经过我们的大脑时, 我们是不在意, 还是去仔细思考、斟酌”;“我从来没有母亲。因为我认为母亲应是这样的一个角色:即当你遇到困难时, 她会马上给予帮助。” (1) Emily Dickinson是一个孝顺的女儿, 她一直照顾着精神有点问题的母亲, 可在她的内心, 她对自己的母亲, 也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所有母亲有她自己的评判标准, 她认为女性应该有自己的思想, 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而不是完全依附于男人。她自己就一直在努力从思想上充实、完善自己。从她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可见她女性诗人的哲学观。她对自然的认识 (自然观) 就与19世纪一般男性浪漫派诗人的看法浑然不同。她不在寻求自然的原始性及其浪漫之点, 以其舒展其愉悦的心境, 也不在藉自然以超脱世俗。对她来说, 自然既不为循循善诱的教诲者, 也不是供人探求神性真理的源泉。她是对自然的本身感兴趣, 对她耳目所及的四周, 都能细心观察, 深刻认识。所以她总希望能精确描绘出自然的现象、以及她对自然的感知和了解。同时, 她深信, 人虽然可以藉诗的创作模仿自然, 但却无法实际拥有自然。她认为自然并无永恒不变的实质, 而它本质仅为一种改变的过程。她这种看法, 与现代人的自然观颇为接近。她是以哲学家的眼光来审视自然。爱默生及华兹华斯等诗人认为, 如人能做到“天人合一”, 就能探知自然的内涵, 领悟自然的真意。而Emily Dickinson则认为自然的真意, 或存在于客观的事实之中, 或存在于观察者的心目之中, 这又带点唯心论的色彩。如她的《听黄莺歌唱》 (To hear an oriole sing J.526) (2) 就为一例。“黄莺歌声是存在, /还是不存在, /都由内心决定。怀疑论者告诉我:/‘歌声在树上。’/‘不, 先生!在你心中’” (So whether it be rune, /Or whether it be none, /Is of within/The time is in the tree, /The skeptics show th me;/N sir!In thee!) , 即外界事物的存在, 全为内心的洞察领会而定。Emily Dickinson没有全盘接受当时浪漫派诗人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观点, 而是认为人和自然并非相容并蓄, 而是各自孤立。又如她的《一只小鸟沿小径走来》 (A bird came down the walk J.328) (3) 和《一个廋长的家伙在草地》 (A narrow Fellow in the Grass J.986) (4) 两首诗歌就都表达了这种思想:鸟见人而惊慌飞去, 蛇见人而仓惶逃逸, 大自然和人确实难以合二为一。“小鸟原本自在地觅食, 可当‘我’喂他一些面包屑, 他却张开翅膀, 飞了去”;“大自然的不少臣民‘我’都熟识, 可却从没见过这家伙 (蛇) , 无论是有伴还是独自一人/不是呼吸发紧/骨头里感到冷。”Emily Dickinson尊重客观、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尊重自我, 她的骄傲、她的倔强意志在她拒绝对自己的诗歌做出迎合出版商的修改时已昭然若示。她的诗歌充满着自我, 她的1789首诗中, 以“我”字开头的有130首, 以“我的”或“我自己”开头的也有130多首。这在当时宗教盛行的男权社会、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 一个弱女子竟敢如此“胆大妄为”, 何其可贵。

2 Emily Dickinson宗教诗的女性意识体现

有些评论家认为Emily Dickinson对女性意识觉醒的贡献主要是她的宗教诗, 从中人们听到了女性最初的反叛声。她对宗教的不信仰, 对上帝的质疑, 表明她思想上的觉醒和精神、心灵上的超越。

评论家苏珊·豪说:“艾米莉·Emily Dickinson的宗教是诗歌” (5) 。安妮也写过有关上帝的诗。她的诗浸透了对上帝恩泽的感激, 这是她那个时代妇女深刻的心理印迹。Emily Dickinson出生于一个具有传统宗教信仰的家庭, 她所在的阿默斯特小城是马萨诸塞州清教主义的最后堡垒之一, 是一个加尔文教盛行的小镇。她的父母、哥哥和妹妹都是虔诚的教徒, 唯独Emily Dickinson是个开明、有自由思想的女性, 还在念中学时她就拒绝信奉基督, 她曾在信中写道“基督在这里召唤着每一个人, 所有人都响应了, 连我的妹妹维尼也真的爱戴和信任他 (基督) 。只有我坚持反抗, 并对他越来越不在意。” (6) 她拒绝接受“原罪”的教义, 认为说人死后要赎罪是对人类的污辱, 这也许是她不上教堂的主要原因。Emily Dickinson在生活中拒绝去教堂做弥撒:“一些人安息日进教堂/我过安息日, 留在家里。” (Some keep, the Sabbath going to Church——/I keep i, t staying at Home——) (J.324) (7) 。当表姐的父亲去世时, 她对表姐的家人说:“让艾米莉为你们吟唱吧, 因为她不会祈祷。”这对当时仍然风行的宗教虔诚无疑是—种公开的挑战。尽管Emily Dickinson熟读圣经, “圣经常在身边, 常记心上” (8) 。圣经是她诗歌创作的源泉。1850年后她不再对耶稣好奇, 年底不再听有关上帝的谈话及布道。她说“S先生上个安息日在教堂宣讲‘前世命定’, 我不关心这种教义, 没有听他的, 所以不加褒贬。” (9)

她在《头脑——比天空更辽阔》 (“The Brain——is wide Than the Sky”J.632) (10) 这首诗中写道“大脑——比天空宽阔, 比海洋深沉, 大脑像上帝一样重要”。颂扬了人类思想的那种神奇力量, 相信人可以超越上帝, 表现出一种反基督教的观点。Emily Dickinson的许多诗歌也真实记录了她对宗教的困惑和矛盾心理, 上帝对她来说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神秘的、有时是空幻的。她时而表明自己的信念, 时而表明自己的疑惑。她的《“天父”——拿走吧》 (“‘Heavenly Father’, ——take to thee”J.1461) , 一开头诗人就把“天父”两个字加上引号, 使整首诗具有了强烈的反语讽刺的色彩。她把上帝称为“天父 (Heavenly Father) ”, 把人类称为“尘土” (dust) , 用这样的反讽谴责了上帝的不公, 讽刺上帝的“信任”的两面性。既然人类是“尘土”, 上帝赋予人类以自由意志岂不荒唐可笑?还有, 如果没有自由意志, 人类就不会犯罪, 现在人类有罪, 这不是上帝一手造成的吗?最后, 诗人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向您谢罪/为了您本人的欺骗” (W e apologize to thee/For thine own Duplicity) 。她在诗中还流露出对上帝的一种大逆不道的鄙夷, 一种娇嗔的戏弄和嘲讽。上帝, 不再是一位威严的长者, 而是“银行家”、“盗贼”、“国王”、“远方的情人”等, 一个供人任意调侃的对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 Emily Dickinson的宗教诗, 与其说是宗教诗, 不如说是轻视宗教的诗。而且它们还表明, Emily Dickinson已经认识到:尽管上帝是权威的象征, 是正义的, 救世的……但他始终是一个男性。所以历来对上帝的神圣情感, 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对男性力和美的颂扬。因此, E m i l y Dickinson对上帝的反叛, 除了宗教意义之外, 更重要的是, 它表明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3 Emily Dickinson的爱情诗折射的女性意识

Emily Dickinson是19世纪美国诗坛上唯一坦率而真诚地从事爱情诗创作的女诗人。她的爱情诗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大胆的想象, 比喻新颖、意象奇特、炽热直白, 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生活画面, 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意识。她的《我为什么爱你, 先生?》 (“Why do I love you, sir?”J.480) 用风吹草动、电闪眼眨这两个比喻意象表达了爱是自然的、无法控制的, 犹如风吹草动。诗人坚持认为, 她对情人的爱是出于本能的。“我为什么爱你?”这个问题太傻了, 因为连小草都知道, 自然现象无须追根究源。诗末, 诗人开诚布公地承认:“因为他是日出, 我看见了—/所以, 于是—/我爱你—” (Because He’s Sunrise—and I see—/Therefore—Then—/I Love Thee—) 。她的《我一直在爱》 (That I did always love J.594) 就如向世人发出的一篇爱的宣言:“我一直在爱/我可以向你证明/…我将永远爱下去/也可以向你论证/爱就是生命/生命有不朽的特征”。作为一个19世纪的未婚女子, 敢于如此毫无掩饰地表达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实属伟大, 她的《我是妻子——我已经完成使命》 (“I’m‘wife’——I’ve finished that——”J.199) 是一首表现女性对家庭地位意识觉醒的代表作。诗人以嘲讽的方式, 矛头对准妇女对婚姻、家庭所产生的偏狭的满足感。诗中妇女对妻子这个角色心满意足的极具讽刺意味的描写, 正暴露了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和她们没有真正得到的那种安全感。诗中唯一可以表明女性独立思考的句子是“Its’safer so.”但这一句同时也表达了女性没去追求的、她们在家庭地位的更高境界。全诗用“I’m‘wife’!Stop there!”作为结语, 将诗人对社会和习俗对女性角色和价值的定位而表现出的讽刺和疑问推向了高潮。这意味着女性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婚姻中的地位, 依附于丈夫和婚姻不是唯一安全和幸福的生活方式。她自己就率先垂范, 不受婚姻的羁绊, 走出了男权制下妻子、母亲的囚笼, 在获得这种解脱之后, 她充满了创造的活力, 充满自我表现的欲望。

4 结语

如果说, 19世纪在美国诗歌领域, 以惠特曼为标记, 揭开了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期, 那么同样可以说, 以Emily Dickinson为标界, 划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期。妇女一代一代努力, 在迷惘中追求, 一步步接近人类美好的未来。安妮以自己的才华证实了女性的力量, 扭转着社会对男女优劣所作的不公评判, Emily Dickinson则从诗歌的思想、诗歌的内容和诗歌的形式等各个方面, 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向人类展示了她们作为人而独立存在的价值。虽然她的歌喉还不很粗犷, 声音不很宏大, 然而这毕竟是摆脱了家庭、社会以及传统强加于女人身上的一切桎梏之后, 一个自由女子发出的自由灵魂之心曲。

摘要:本文从剖析Emily Dickinson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诗歌创作入手, 阐述出其诗歌划出了女性意识觉醒期, 标志着女性诗人从自我禁锢走向自我觉醒。

关键词:女性意识,Emily Dickinson,诗歌

参考文献

[1] Elizabeth Philips, Emily Dickinson:Personae and Performance[M].The Pennsylvani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 Janet Mullein, Robert Thomas Wilson.Nineteenth century liter-atureCriticism, Gale Research Inc Book Tower Detrot, Michigan, 1989, 2.

[3] George Mcmichael.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4] 赵砾坚.美国妇女诗歌的诗质演化[J].外国文学评论, 1989 (2) :66~72.

[5] 李玲.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意象[J].邵阳师专学报, 1999 (6) :57~59.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势探究下一篇:塑料管材的性能与应用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