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各个时期诗歌特点

2023-04-10

第一篇:唐代各个时期诗歌特点

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

唐代乃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中州诗坛尤其群星璀璨。初唐沈期、宋之问的 “沈宋体”,对近体诗的形成贡献巨大。盛唐元结主张“救时劝俗”,为后世杜甫所推崇。岑参、高适是“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崔灏的一篇《黄鹤楼》,曾经使 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中唐倡导“不平则鸣”、“陈言务去”的韩愈,在古文运动中功勋卓著,在诗歌艺术上也成就非凡。白居易以平易流畅的诗风倡导“新乐 府运动”,其《白氏长庆集》收诗三千,独占唐代个人创作数量之鳌头。元稹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在风格、理论上互为接近。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以 唱和作品成就最高。李贺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语言绮丽,在唐诗中可谓别具一格。晚唐李商隐,作品意境朦胧瑰丽,比兴取象多彩多姿,尤其“无题诗”成为全 唐诗坛的绝响。诗坛巨擘杜甫,是我国诗歌

作为另一种文学形式的词,中唐以后开始发达,中州诗人也逐渐用之进行创作。如韩的《章 台柳》,王建的《调笑令》,刘禹锡的《忆江南》、《竹枝词》等,都是脍炙人口之作。被称为词中圣手的李煜,国破家亡被掳之后,在汴京写下了《浪淘沙》、 《乌夜啼》、《虞美人》、《破阵子》等名作,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词人。到了北宋,中州再次成为中国诗词文化的中心。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贺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曹组的“门外绿荫千顷”等 名诗名句,传颂一时。苏轼、秦观、王安石等词坛大家,也主要在河南创作出重要作品。岳飞的《满江红》,则将南宋词坛上的爱国主义旋律高奏入云。陈与义、韩 元吉、史达祖等人的作品,也为中州词坛增辉。

金元时期的元好问,诗学杜甫,词宗苏辛,一生中的主要活动都在河南,并且编辑有《中州 集》,对中州文坛作出了重要贡献。时至明清,李梦阳、何景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侯方域、李绿园也各自编有《四忆堂诗集》、《绿园诗抄》,但已经 成为他们文学创作的“副业”--中州诗坛与全国诗坛一样,开始从鼎盛走向衰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一部悠久的中国文学史,主要就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先秦以下,中州诗坛 代有名作、名家。尤其唐宋,河南籍或主要生活在河南的诗人、词家更是层出不穷。所谓“逐鹿中原”,并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经济方面,在诗歌艺术领域也曾经创 造过无数的辉煌。

第二篇:唐朝各时期边塞诗歌的特点

1、初盛唐边塞诗

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2、盛唐边塞诗

——四个特点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盛唐边塞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概括出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它包含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各个方面。

盛唐边塞诗体现了一种阳刚之美。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但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凸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这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这种对立统一所产生的张力使诗句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诗句中洋溢着的崇高感,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

4、晚唐边塞诗

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这段时期的边塞诗也全无初唐时期的豪迈。而多写思念故里之情。

如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还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一时回向月明看。)

第三篇: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新与昌盛,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体呈现出周期性的递增增长趋势,其中,出现过三次发展高峰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而在唐代时期,由于国势强盛、国家开放、文化发达、交通便利等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封建时期是空前的,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是仅有的。唐代的商业发展有自己特定的环境、特点和规律,对其进行一般分析与阐述 ,对当今社会商业经济的协调、快速有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商品经济

柜坊 飞钱 汇兑制度 对外开放

市场制度

唐朝是繁荣昌盛的大朝代,商业的发展与繁荣使得当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中心。美国学者L.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到,中国的唐宋时期是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从人均收入的角度来看,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中有说到,唐代的人均收入相比以前的朝代增长了大约三分之一,相比当时的世界,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因此,对唐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研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一 市场比较发达,管理日渐规范,商人遍布全国,商船往来频繁便利。“长安百万家”,长安、扬州、洛阳、成都等成为了国际型大都市,城内有市(商品贸易区),有坊(居民居住区)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市内店铺林立,有200多种行业,四方珍奇聚齐,繁华异常。李白的《估乐客》 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说明了商业贸易的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唐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反映了夜市的繁荣,酒店、餐饮服务业的昌盛。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杜牧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都体现了当时扬州的繁华与奢靡气息。

二 在唐代的商业发展过程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这种柜坊,接受存钱,并凭借一定的信物,替有钱者支付款项,而收取一定的柜租。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汇兑制度,可以避免长途携带钱币的不便和可能出现的危险,对商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这也是一种经济进步的标志。而唐朝对货币的改革,通用“通宝”即确定了后代货币的范式,对经济的发展也起了不小的推进作用。此外,像牙人牙郎得出现,也是一种经济进步的标志。

三 对外开放与经济繁荣。对外开放是唐代商品经济中的一大亮点,唐代对外开放是促成其盛世形成的主要因素,英国著名学者威尔斯说到,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有唐一代,“盛唐气象”的恢弘、博大与开放,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象征。在当时,与世界的联系是空前的紧密,商品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对外贸易亦随着国力的强大而扩展到更广阔的国家和地区。而开展对外贸易必须首先扩展对外交通,这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唐朝在扩展对外交通方面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在这方面,史书多有记载。如唐德宗时宰相贾耽撰写的《皇华四达记》就曾记述说:当时,通往周边民族地区和域外的主要有七条交通干道:一曰营州人安东之道,二曰登州海行人高丽、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人回鹘道(参天可汗道),五曰安西人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广州通海夷道。此外,还记有从长安分别通往南诏的南诏道和通往吐蕃的吐蕃道。上述道路,西向可通往西域,穿越帕米尔高原和天山的各个山口,到达中亚、南亚与西亚,甚或远至欧洲,即著名的陆路“丝绸之路”。此外,外国商人来此经商的规模也空前庞大,苏莱曼《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唐末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的外国人有一个时期竟达12万人以上,他们带着香料、药物和珠宝,换取中国的丝织品、瓷器等物。“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也是基于海运事业的发展。《新唐书·阎立德传》记载,唐贞观时阎立德在洪州造“浮海大航五百艘”。《西山杂志》提到唐天宝中泉州所造海舶“舟之身长十八丈,面宽四丈二尺许,高四丈五尺,底宽二丈,作尖圆形。桅之高十丈有奇。银镶舱舷十五格,可贮货品二至四万石之多。” 四 在商业的发展中,唐代对商品的产销和流通的管理制度也比较完善。在商品生产上有官方的质量监督和样式规范,在销售上,有交易制度,价格管制以及行会操控制度。在流通管理上,有公验、过所制度。这些制度均比较完善,执行也十分有效。

唐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一 国家社会的稳定以及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唐朝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经过隋末大**后,四海一统,人心思定,社会出现了安定祥和政治局面。再加上唐政府对商业进行改革,创造一系列法令等,这些都便利当时商业的发展。

二 唐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促进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根据现在国际贸易理论,这是十分有利与商业发展,增加国民福利的。

三 唐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唐代的均田制基本满足了“耕者有其田”的要求,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的进步,农具的改进和水利的大量兴修,农业的到了巨大的发展。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制造业也在不断进步,像丝织、陶瓷、金属冶炼等都起得了技术上的突破。 四 人们以追求物质财富为荣的理念得到了提升。在这种社会风气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商业领域,从事商业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五 唐代柜坊产生、飞钱的出现、货币的统一都加速了商业的发展。

唐代商业发展对现代社会发展经济的启示意义

一 社会安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的政局,和平的环境,发展经济都市空谈,而社会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又会促进社会政局的稳定。

二 广开国门,加强国际贸易与国际交流,这在现在尤为重要。当前世界,是知识技术大爆炸时代,一旦脱离国际轨迹,缺乏国际贸易与交流。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与落后。

三 重视农业生产与交通道路建设。商品的流通是商业活动的灵魂,有了商品的流通贸易才能正常进行。而商品的流通又依赖于交通。另外,农业发展也不容忽视,虽然说在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比重在不断下降,但这并不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加速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进而提高社会福利。 四 完善市场制度。诸如:商品产销、流通监管、产权维护、灵活金融制度、保险制度。

五 统筹考虑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经济发展区,进一步构建现代商品流通市场,重点建设商品物流中心,发展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要素市场以带动经济的协调全面发展。

回顾中国的王朝历史,唐代的繁荣永远都像一颗耀眼的明珠,让人自豪而又不得不感慨,研究分析其商业发展的特点与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学习并运用,以此加速当前中国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实现跳跃式赶超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四篇: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摘要:山水田园诗起源于晋代,其中代表是东晋时期的谢灵运和晋代的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已是代代经典相传的佳句,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王维和孟浩然成为当时的主流。这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优美典雅,风格恬静清秀,语言清丽洗练。整首诗句都体会着作者的真实情感。关键词: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

东晋时期,陶渊明等人形成了一种东晋田园诗派,南朝山水诗派则以谢灵运、谢脁为主,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这些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唐诗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一种繁荣的局面,山水诗出现了丽日惊天的奇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感情,,意境幽深,色彩雅淡,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一唐代山水田园诗产生的背景及特点

在盛唐时期,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国家昌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优越,为四处游山玩水,欣赏风景提供了一定得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当时的唐朝盛行佛道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以及追求自然的和佛教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当时的文人提供了精神条件。文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就不免的对风景和自然发起兴趣,诗歌的创作中就逐渐转变成描绘山川美景,乡村的田园风光为主题。进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不是影藏起来道德,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中最有特点的一种诗体。

山水田园诗的具体风格以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为主。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701-761)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摩诘,太原祁人。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诗代表了全盛的开元天宝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气象。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代表作有如《送元二使安西》、《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沈子福归江东》等。

一、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美

王维对以动衬静﹑静中有动的艺术辩证法运用得可谓炉火纯青。诗中那些发自“象外之趣”而又摇曳多姿的静美之境,表现出了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中某种特别的情趣和意蕴。王维山水诗中的“动”,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描写和表现大自然中田林山水的静美境界,才是其山水诗中主旨所归。以动衬静,王维的田园诗和山水诗都表现了静的意境美,但静的特点在此二类诗中还是有差异的。其田园诗在优雅闲逸的情致和明朗淡泊的气氛中描写的多是闲静的意境;而他的山水诗,在幽深冷寂的氛围和浓厚艳丽的色彩中,表现的多是幽静的意境。静中有动王维在山水诗创作中,是同时以诗人的灵心、画家的慧眼和音乐家的锐耳来捕捉、表现自然美的。他把音响的描写当作为自然山水传神写照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声音成为构成形神逼肖、气韵生动、具有立体感的自然景物形象的要素,他对自然音响的素材能严格地选择、提炼,能融情入声,并运用多样化的手法使音响和景色和谐交流,使他的“有声画”显出鲜明特色。

二、空灵剔透,虚幻静谧,富于变化的意境美

王维调动了他作为画家、音乐家、诗人的一切艺术手段,善于发现并把握那些特定的客观景物,艺术再现并创造独特的意境。如《鸟鸣涧》;莓苔青色可以浸染人衣。

三、原生态的感悟和气质美

王维的诗给自然景色注入了人的气质、人的性格、人的精神,从而使他的诗形神俱佳、气韵生动。如《山居秋暝》。

四、空灵清妙的禅意美

唐代经过佛教僧侣与那些宠信佛教的统治者不懈的努力,佛教教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唐代社会审美心理结构的一块主要基石。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早年学佛,终身信奉,乐此不彼。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能在总体上概括雄伟壮阔的山水景色,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各种自然事物,笔下的自然意象,有雄壮之美,也有精微之趣,欣赏王维的山水佳作,能够增强我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王维的山水诗蕴含着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景象,我们可以通过是个看到祖国的魅力江山,句句都可以滋润我们的心灵,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给我们中国的是个带来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例:《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旧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事虽写的是山居秋暮的幽静景色,但诗人却将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寄语于诗中。诗人用富声、光、色、态的语言,点染着大自然的一山一水,给人以平淡、自然、含蓄、空灵的艺术美感。如山水画赏心悦目,清秀新丽,使人怡然自适。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代表作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诗歌语淡而味浓,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诗歌情致韵味。

孟浩然注意借景物来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旷逸之情与静谧之景交融,营造了美妙的意境。完美的意境是诗人与自然、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无形之情与有形之景的和谐统一中完成的。它是鲜明性与含蓄性、形象性与哲理性的统一。孟浩然笔下的山水田园诗已经达到了融情于景、情景融化的境地。他善于把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具体的客观景物联系起来,把景物渲染成主观情景的诗歌意象,从而达到移情的效果。

孟浩然诗歌的总体风格是冲淡。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描写山水田园时,很少极力去摹写,也很少雕琢粉饰。诗人信笔所至,着手成春,随手拈来,决不故意用力渲染,行文之间没有太多的波澜,而是平静如水。诗歌节奏的运动不是大起大落、忽疾忽徐,而是始终是缓慢舒展的。 例:孟浩然的七言诗《夜旧鹿门山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秀才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此诗为孟浩然四十岁时赴长安术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这首诗就是一时期的作品。

这首诗从时间来看,由渡头日落到鹿门月照,由昏暗到光明;从行来看,由喧闹的渡头到寂寥的轻松,脱离烦嚣的尘世,来到清幽的山林,人向江村,我归鹿门。暗示两条不同的道路,两种不同的归宿。

后四句描写鹿门山清幽寂静的境界,似乎“别有天地非人间”,而诗人清高超脱,怕然自得的隐士形象也十分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

三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王维和孟浩然可以再唐代时期的一大家,他们的创作影响着后人对诗歌的创作。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大多运用五言格律的形式写作,在当时已极富盛名.在他的诗中有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有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有旅途情景的叙述,也有田园农家的生活的反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变化多恣,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气魄宏大意境开阔,有时刻画细腻,引人深思,有时生动逼真,有时含蓄凝练.王维还善于来用多种色彩,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景象。

在当时不仅有王孟还有韦应物和柳宗元也创作了不少山水田园诗,与王维投怀到大自然不同的是韦应物的是个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成分,韦应物的使各种常带缺少政治热情和生活热情的思想感情,给人一种冷清孤寂的感受。而柳宗元则带着仕途的创伤投入到山水的怀抱,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他有些诗有模仿谢灵运的成分,还有的诗作注意总体气氛的烘托,语言上显得峭拔。

胡应麟说:“王维清而秀,浩然清而旷,韦应物清而润,柳子厚清而峭。”

山水田园诗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为主题,提倡用清新脱俗的语言来阐发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他们将那种爱国却无可奈何的感情用自然事物代替所表达,内容含蓄,语言委婉,他们的这种创作风格对后来的宋词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亦是如此“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主管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把握诗歌意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分析诗歌的写作介壳,让我们更加清晰的品味出山水田园诗的魅力所在。

第五篇:毕业论文--浅谈唐代田园诗的特点

浅谈唐代田园诗的特点

(定稿)

济宁电大齐鲁班 年级:2007(春)本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2 目录:

摘要„„„„„„„„„„„„„„„„„„„„„ 4 页

关键词„„„„„„„„„„„„„„„„„„„„ 4 页

一、初唐田园诗的特点„„„„„„„„„„„„„ 4 页

二、盛唐田园诗的特点„„„„„„„„„„„„„ 6 页

三、中晚唐田园诗的特点„„„„„„„„„„„„ 8页

参考文献„„„„„„„„„„„„„„„„„„„11页

浅谈唐代田园诗的特点

摘要:

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题材之一,在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后,它的创作在唐朝前后达到了高峰。在唐代三百多年中,山水田园诗也和唐代的国势一样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初唐时,齐梁华靡的宫体诗仍风行一时,但新时代的气息也开始在诗歌中展现出来。最早体现出这一改变的是王绩的田园诗《野望》,诗中反映出了新时代里和平安宁的生活气氛。诗里朴素清新的风格也为盛唐田园诗开了先路。其后,陈子昂的山水诗也以自拔于时代之外的气骨风力为盛唐诗歌作者示范。盛唐是一个强盛时代,更是一个解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特色被形象的总结为“盛唐气象”,而山水田园则是这时期重要的诗歌体裁之一,真实的反映了大唐王朝开平盛世的安宁祥和。但田园诗到了中晚唐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就是渐渐失去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失去了田园生活的和美,失去了田园中人们之间情感的淳美,开始转向对田园生活辛劳的描绘,转向对乡村民生疾苦的关注,转向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

关键词: 田园诗

特点

初唐

盛唐

中晚唐

提起田园,总让我们想到了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的小村庄,想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农家院落,想到桑麻茁壮、开满鲜花的广阔田野,„„当然也有或因战乱、或因自然灾害的摧残而变得惨淡的荒原、变得凄凉的村落、变得残破的农舍。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在我国的诗歌天地里,古往今来都是诗人们辛勤耕耘的一个领域,而且代有收获,硕果累累。唐代田园诗虽然是在陶渊明的影响之下,它毕竟是唐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诗人众多,佳作丰富,成就突出。

一、 初唐田园诗的特点

初唐诗坛上,可以说是“田园”荒芜,禾苗稀疏,草木丛生。但王绩的一首《野望》以朴素清新的风格为盛唐田园诗开了先路。初唐田园诗特色和地位可以用袁行霈先生对王绩田园诗《野望》的评价来概括:“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

4 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

王绩是一位由隋入唐的诗人,他的诗歌质朴清新,在当时的诗坛上可谓是出淤泥而不染,不染梁、陈、华、靡华丽旧习,独树一帜。他的田园诗描写田园生活的惬意、田园风景的优美。《野望》中写道:“东皋薄暮望,徒依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洛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讲的是秋天的傍晚,薄暮暝瞑,行走在乡间的原野上,放眼望去,只见一片秋色,落日的余晖给周围的环境涂抹上了一层淡淡的冷色。牧人驱赶着成群的牛犊从野外放牧返回,猎人的马上带着猎获的兽禽满载而归。这情景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日之夕矣,牛羊下来”的情景何等相似。在《春日还庄》中写的全是农事:移草石,种稻梁,滋兰畹,造茅屋,温织室以浴蚕,暖蜜房以分蜂;而“竹密连阶暗,花飞满宅香”则展现给人们的是多么温馨的农家小院。又如《食后》诗曰:“田家无所有,晚食遂为常。菜剪三秋绿,飧炊白日黄。胡麻山耖样,楚豆野鹿方。始暴松皮脯,新添杜若浆。葛花消酒毒,萸蒂发羹香。鼓腹聊乘兴,宁知逢世昌。”农家吃自己菜园子里种的新鲜蔬菜,“三秋绿”和“百日黄”真是绝妙,色彩鲜明,指代有趣。芝麻饭作干粮,楚豆的滋味可以与野麋的肉香相比,新鲜的松皮脯,刚采来的杜若浆,也只有山野中才能享用到。用葛花来解酒,以茱萸花作香羹,如此美味,乘兴而食,其乐何及!在他的五绝小诗《秋夜喜遇王处士》中写道:“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干罢农活,荷锄归来,与乡间老友不期而遇,自然十分高兴,此时一轮秋月朗照,清光洒满了乡村,周围流萤点点,闪烁飘飞。给人万物自得、宁静安谧的感觉。诗人将自己的怡然之情融入了静美之景,如盐着水,浑然无迹。

初唐田园诗较著名的还有王勃的《春庄》:“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描写了一派醉人的美妙春光,沉醉其中不知不觉中把一切俗事抛开。《春园》:“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春天的田园里一片生机勃勃,诗人心情愉快,与友人一醉春光。两首诗描述了一幅多么美妙的田园春光图啊!

另有宋之问的《蓝天山庄》:“辋川朝代木,蓝水暮浇田。独与秦山老,相欢 5 春酒前。”前一句写田园的劳作后一句写与秦地老人欢饮春酒,其乐融融。这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其二)的情景十分相似。

二、盛唐田园诗的特点

盛唐的田园诗描写自然,风格淡雅,手法白描,情趣盎然。明显的受为田园诗的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奠定基础的伟大诗人陶渊明的影响。盛唐田园诗的创作主要以王维的、孟浩然为代表,他们的田园诗除了对优美的山野风光的欣赏之外,还包括了对温馨平和的人际关系、单纯快乐的劳动生活、甚至是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留恋和回归。其中,王维的田园诗是以画家的眼光和绘画的笔调,来描绘田园风光的淡雅优美,着色不浓,而意境清远;而孟浩然的田园诗有着“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色和魅力,内容上有对田园生活的描绘,有对田园生活的关切,有情感真挚、意蕴醇厚的田园交往。当然,盛唐还有许多有成就的田园诗人,他们的田园诗都反映了盛唐时期农村生活的富裕和祥和,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真诚情感。

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妙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诗中描绘了一幅田园风景图:夕阳的余晖给这幅图画打下了一个淡黄色的底色;牛羊从野外归来,笔墨遂勾连到墟落;接下来是村口的一个特写“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这是一个充满田园亲情的永恒的雕塑,有着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再下来又是一个原野的远景:雉雊在已经抽穗的麦田里欢叫,蚕儿已经快要作茧,桑树上的叶子已开始稀疏;又是一个近处特写“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劳作归来,碰到一起亲切交谈。最后系之以诗人的感慨。又如《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一首诗主要是写景:广阔的原野上,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农田里白水清流,农田边碧峰静立,生动的描绘出大自然的本色美。结尾透露出诗人对农家的关切之情。

如孟浩然对田园生活的描绘:“涧影见松竹,潭香闻芰荷。野童扶醉舞,山鸟助酣歌。”(《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田园作》)等。对田园生活的关切:“田家春事起,丁壮就东陂。殷殷雷声作,声声雨足垂。 6 海虹晴始见,河柳润初移。予意在耕凿,因君问土宜。”(《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夫,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田家元日》)等。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无禄尚忧农”的情怀,使得诗人与田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因而在诗中留下了情感真挚、意蕴醇厚的田园交往诗。如《裴司士员司户见寻》:“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这首诗是写故人来访,故人虽然不是田家农夫,但因为是在农村款待,环境在村庄,所饮是农家浊酒,所食是农家鸡黍,所以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孟浩然还有一首自己去农家做客的《过故人庄》“古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堪称他田园诗中的代表作。第一句写自己应邀到田家做客。杀一只鸡,煮上黄米饭,这已经是农家接待贵客的丰盛佳肴了,可是诗人被待若上宾,自然要欣然前往。第二句写来到了故人的村庄,但见近处是葱茏的绿树将村庄亲切的环抱,远处隐隐的青山深情的伫立在村郭之外。“绿树”、“青山”,色彩鲜明,显示了蓬勃生机。若改为“大树”、“高山”,情景就令人索然了。第三句换了一个角度来写拜访宴饮的内容: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圃,端起酒杯谈话的主题不离开桑麻农事。在这样一个淳朴的农家小院里,面对着淳朴的农家故人,话题自然不是诗书仕宦,功名利禄,而只能是五谷民势如何?桑麻收成怎样?最后一句写欢会结束,即将分手,诗人没有写自己如何道谢、主人如何挽留双方如何依依惜别,而是说再到重阳日时还要来。结尾含义丰富、内涵深刻:一是对这次聚会十分满意,我还要再来;二是与故人友谊深厚,以至于在刚分手时就盼望再次重逢;三是这次是应邀而来,下次则是不邀自来;四是预约了下次聚会的内容是赏菊花,可是诗人不说“赏菊花”,而说“就菊花”,“就”过来欣赏菊花,表现出对故人的依恋之情。这首诗最能体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色和魅力,正如清人黄生所评:“全首俱以信口道出,笔尖几不着点墨。浅之至而深,淡之至而浓,老之至而媚,并烹炼之迹俱化矣。”

盛唐田园诗颇有成就的也有储光羲,他的田园诗数量很多,有《同十三淮偶然作十首》,其中有句曰:“田家惜功力,把锄来东皋。顾望浮云阴,往往误伤苗”,“不复问乡墟,相见但依然。腹中无一物高话羲皇年”等;有《田家东兴八 7 首》,其中有句曰:“既念生子孙,方思广田亩。闲时相顾美,喜悦好禾黍”、“满园植芙蓉,绕屋树桑榆。禽鸟知我闲,翔集依我庐”、“秋至黍禾黄,无人可刈获。稚子朝未饭,把竿逐鸟雀”等,皆清新自然,生动传神。特别是第八首,全面描绘了田家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的快乐,无忧无虑,天伦相亲,反映了盛唐时期农村生活的富裕和祥和;诗中的人物形象情态逼真,栩栩如生,真像一幅田园生活的风俗画。

此外,大诗人杜甫晚年也曾写过不少乡村田园诗。如描绘自己田园生活的《江村》中写道:“清江一曲抱水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为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又如描写与农夫亲切交往的《寒食》所写,不但诗人与田家关系融恰,两相交欢就连两家的鸡犬也相亲相近,不忍回来。另有他写过的一首长达三十二句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表现出了与老农之间真挚坦率的情谊。泥饮就是死缠着强行劝酒:“田翁逼射日,邀我尝春酒”,田翁“叫妇大开瓶,盆中为我取”,而且“自卯将及酉”,从早晨一直饮到傍晚,盛情难却,无法拒绝,“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最后因为喝的过量,醉中动作便难免粗鲁不讲礼貌起来,诗人对此非但不责怪,反而说“指挥过无礼,来觉村野丑”。只这十个字,便将诗人对待劳动人民的真诚情感和盘托出,表露无遗。

三、中晚唐田园诗特点

田园诗到了中、晚唐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渐渐失去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失去了田园生活的和美,失去了田园中人们之间情感的淳美。开始转向对田园生活辛劳的描绘,转向对乡村中民生疾苦的关注,转向对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晚唐时国运衰微,战乱频繁,民生凋敝,田园荒芜,而诗坛上也是秋风飒飒,夕照昏昏。田园诗领域虽然诗人不少,但总体上是沿着中唐田园诗的路子,只是通过田园生活凄苦的描绘,对社会现实的抨击格外直露、强烈。

如中唐诗人元结的《贫妇词》:“谁知苦贫夫,家有愁怨妻。请君听其词,能不为酸凄。所怜抱中儿,不如山下鹿。空念庭前地,化为人吏蹊。出门望山译,回头心复迷。何时见府主,长跪何之啼。”写出了农村贫苦妇女内心痛苦,自己怀抱中的小儿,还不如山下的小鹿,因为无法交纳租税,恶吏每天来催逼,将庭前的田地都踩出了一条小路。还有他的《舂陵行》和《贼退示官吏》都表现了诗 8 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又如中唐诗人戴叔伦的《女耕田行》:“乳燕入巢笋成竹,谁家二女种新谷。无人无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自言家贫母年老,长兄从军未娶嫂。去年灾疫牛囤空,截绢买刀都市中。头巾掩面畏人识,以刀代牛谁与同。姐妹相携心正苦,不见路人唯见土。疏通畦垄防乱苗,整顿沟塍待时雨。日正南冈下饷归,可怜朝雉扰惊飞。东邻西舍花发尽,馀芳泪满衣。”诗人以沉痛的笔墨描写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即男丁都到前方去打仗了,姐妹俩刀耕荒垄,苦不堪言。通过这样个别事例来反映社会的一般,显示了农村民生凋敝的普遍情景。还有韦应物的《观田家》:“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诗人以满腔的同情,描写一年到头“田家几日闲”,一家老少都到田里干活,早出晚归,“饥劬不自苦”,到头来收到的粮食都被官家掠去,自己家却“仓廪无宿储”,而且还有没完没了的徭役。最后诗人自惭不耕而禄,其禄正是老百姓的血汗。全诗感情真诚,表达了对劳动民众辛劳耕作的关怀。

中唐诗人张籍也在《野老歌》中写到:“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老农辛苦一年,收的粮食却“输入官仓化为土”,自己只能带着孩子到山上去采摘橡树的果实来充饥;而富商们却生活奢侈无度,就连船中养的狗也经常吃肉。对劳而不获,获而不劳的不合理社会现实进行了抨击。

晚唐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抨击更强烈了。如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被战争夺去丈夫的寡妇用麻苎做的衣衫难以遮蔽身体,食不果腹,鬓角的头发焦了,虽然逃到了深山最深处,但是也没有办法逃避官府的征徭。如此深刻的揭露已经到了字字带血,声声带泪的愤怒控诉的地步了。

又如皮日休的《橡媪叹》:“秋深橡子熟,撒落榛芜冈。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山前有熟稻,紫穗 9 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讷于官,私室无仓箱。如何一石馀,只作五斗量。狡吏部位刑,贪官不必賍。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这首诗以拾橡子的老妇人的口吻,诉说了官府将老百姓辛辛苦苦种的粮食以大斗量进的鄙劣手段,全部收刮干净了。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以橡实充饥,勉强活下来。而官吏们横征暴敛,贪赃枉法,明目张胆的掠夺民脂民膏,赤裸裸的连一点假仁假义都不讲。这里的橡媪形象和他的不幸遭遇,正是封建社会里广大农民悲惨命运的缩影,具有十分深刻的典型意义。

总之,唐代的田园诗一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整个唐诗中一点儿也不亚于其他题材领域的诗歌,而且基本艺术风格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的。另一方面,田园诗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尽相同,所呈现出的特色也各不相重。但这些田园诗,都像一颗颗大大小小的星星,汇聚在唐诗的灿烂银河里,熠熠生辉。

10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隋慧娟.唐诗宋词导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3.张浩逊.唐诗分类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4.唐诗三百首.山东教育出版社. 5.中华诗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 6.古今诗文选. 7.千家诗三百首.江苏古籍出版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托班语言冬天来了教案下一篇:塔吊安装安全监理流程

热门文章

唐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