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生物课的教学语言

2023-04-13

第一篇:谈谈生物课的教学语言

谈谈生物课堂教学的教学机智

荣丁中学————胡佳定

教学需要设计,精心设计才能使教学精彩,但设计尽管浸透教师的心血,也只是一种教学预案,实际教学中何时学生的智力因素受阻,何时非智力因素受到干扰,是很难预料的,即便教师精心地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预设于教案之中,也很难保证教学过程不受阻。所以,教师在关注教学生成这一环节上多投入些精力,认真面对意外发生的却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预案,激发教学机智,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教师也必将在这一教学实践中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教育智慧是人们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敏锐察觉、准确判断、及时应对、圆满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机智属于教育智慧,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靠头脑的机敏,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准确抓住教学过程中的难得机会所实施的智慧行动,带有急中生智的色彩。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施教不能一味将信息单向传输给学生,也要关注施教中学生的情绪、学习的状态、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等,从学生反馈给自己的问题信息中,获得信号,抓住时机,用教育智慧来化解疑难,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全面提升素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能激发教学机智的偶发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刻意追求反而不自然,也不符合特定环境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为表现教学机智而“作秀”更使不得,只能从教学真实情境中出现的偶发事件出发,依势而行,借机施教。这样表现出的教学机智才自然、和谐、巧妙,学生才能从中得到异乎寻常的收获和喜悦。

教学机智不是搞笑,不能哗众取宠,而是抓住教育机会,从发展学生素质的目的出发实施的智慧行动。这种智慧行动的基础源于教师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有了生动感人素材的积累和丰富,又有了教学实践经验的厚实和完备,“急中生智”才有可能达成。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分几种实际情况,谈谈教学生成中教学机智被激发的过程。

一、关注非智力因素,激发教学机智

教学不仅是知识、能力的提高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即培养习惯”。心理学家通过分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度发现,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习欠佳,非智力因素占主要成分。

例如,在课堂上,我特别希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回答一些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于是就用表扬的手段,夸奖学生在回答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手段不灵了,学生主动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消退了。一次,在我提出一个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后,要求学生主动回答,但没有一个人举手。等待几分钟后,我脱口而出“若不回答,我就不讲下去了”,学生还是没有响应。在这种尴尬的局面前,我想到良好习惯不是一时养成的,就特别后悔说出刚才的话。如何解脱?急中生智,我想到了不久前看到的一篇文章,报道的是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的王永志同志的一段事迹,用在此处促进“良好习惯养成”真是再好不过的了。教学的窘境,引发出了教学智慧。我插入了下面的故事: 王永志年轻时在酒泉基地为祖国研制导弹。导弹研制初期总是打不中目标,原因是飞行距离短。为此基地召开讨论会,集思广益。王永志在听了大家的分析后,觉得自己的想法更合理,于是当场站起来说:“我认为要使导弹击中目标,必须将导弹燃料卸掉600公斤。”语惊四座,当时参加会议的有高级军官,也有知名专家,而王永志当时只是一名中尉。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会后,王永志左思右想,觉得不甘心,于是找到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钱学森,说出了自己的主张。钱学森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当即打电话,把基地负责人叫到办公室,当着王永志的面说:“就照这个年轻人的主意办。”果真在卸去600公斤燃料后,导弹击中了目标。以后钱学森对王永志关爱有加,在确定“神舟”五号总设计师时,钱学森亲自点名要王永志但任。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对课堂教学中暴露的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总用“要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口号来一遍遍地呼唤,而要借景生情,用感人的事例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使学生感悟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上面的故事使学生不仅悟到“科学家不言放弃”的执着精神,也悟出“逆向思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更悟出“只有敢于发表见解,才能获得更多人帮助的机会”的道理。

二、关注实验能力,激发教学机智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执教实验课时教师往往非常注意教学设计,特别是实验前的指导,诸如规定的“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都是必讲的,甚至还要讲一些注意事项,以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而对学生实验开始后,在实验中发生的具有启迪意义、教学价值的问题,往往缺乏关注意识。有无关注教学生成、激发教育智慧的意识,往往是教师从平庸迈身优秀的一个门槛。一次在做“酶的专一性”实验时,我发现学生做完试验后的试管中的颜色有三种,一种砖红色,一种砖红色较浅,一种没有砖红色。我立刻想到,这三种差别所反映出的学生知识掌握、科学态度、方法技能上的差别就不是三种了,于是走向三个学生,将他们的试管展示给全班学生看,一起来分析原因。分析得出: 第一种砖红色,反映做实验的学生理解实验原理的能力强,遵循实验步骤顺序,遵守实验所用时间,具有要做科学实验先做老实人的求实精神。理应表扬。

第二种砖红色较浅,原因是有的学生加酶后,保温时间短或水温没有达到60 °C。究其思想根源是急功近利,图快,图省事,而将“科学实验来不得半点虚假”的准绳抛至脑后。

第三种情况没有砖红色,原来是学生看到实验桌摆放了沸水浴的装置,就不假思考地将加了酶的试管先放到沸水浴的装置中加热。这一错误是因为学生做实验的一个陋习──“只动手、不动脑”造成的。

用及时捕捉到的实验课中学生暴露的问题为情境进行剖析,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实验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实际问题。

三、关注教材举例的普适性,激发教学机智

教材中所举的例子是针对全国学生的普遍情况而选取的,而对全国各地学生来讲,地域风貌的差异、学生经历的不同等,都将直接影响对教材中基本知识的感知和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一次在讲“条件反射”时,书中举的是“望梅止渴”这一条件反射的经典例子,当教师说到梅子时,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分泌唾液后的吞咽动作,看来以“梅”作为语言文字信号来加以刺激,对华北地区的众多学生只能是一种无关信号。创设情境不成功,就会影响概念的领会。如何处理?当时我被激发出的教学机智成全了这次“条件反射”知识的学习。我马上换成学生都吃过的红果(山楂),说道:“当你看到有人拿红果让你吃时,口腔中有什么感觉?”此话刚说出,不少学生不由自主地作出了吞咽口水的动作。实例选得对,条件反射的原理自然就悟出来了──“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刚才第一个例子正是说明没有吃过梅子的人,望见梅子是不会产生流口水的条件反射的,而吃过红果的人,知其酸,听到“红果”才会出现不由自主分泌唾液的条件反射。一反一正的教学过程,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又如,在学习高中课程“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时,教材中是用工业革命前英国曼彻斯特地区黑色桦尺蛾与白色桦尺蛾的比例同工业革命后的比例相比来说明问题的。一个学生问我:“历时一百多年,谁能经这么长时间进行科学实验,这材料可靠吗?”尽管我极力解释说是以前人的记录与后人实验相对照,学生还是存在狐疑。面对学生的不信任,我想起了从前读过的南开大学编的《普通生物学》中的一个资料。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两地(伯明翰──工业污染区,多塞特──非工业污染区)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桦尺蛾数量调查和统计,结果如下: 当学生看到表中工业污染区黑色蛾的回收率53.2大于白色蛾的回收率25.0,又看到非工业污染区白色蛾的回收率13.7大于黑色蛾的回收率4.7时,被这一可信的实验、合理的数据折服了,从而认同了教材中给出的新观点──“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四、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激发教学机智

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的教学活动及课外实践来实现,但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授课时数最多的必修课教学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贯彻新课程观念,扭转过去只重视结果的作法,而开始关注过程和方法,这无疑是一个教学的进步,因此许多教师经常将科学家们重大发现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讲得淋漓尽致。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很少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简单但细想起来又很有见地的答案和做法。及时发掘学生创新精神的闪光点,作为活教材,不仅对发表见解的学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也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我在教学中多次发现成绩一般的学生,在发表创新观点上有极强的意识和能力。

五、关注学生似是而非的回答,激发教学机智

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从其正确程度上分为三种情况。

一种是回答正确、准确、到位、独特、新颖。面对此情此景,教师不要吝啬语言,应加以表扬、鼓励,为其喝彩──“你的想法和当年科学家的想法一样”。

另一种是回答错误。面对此情此景,教师可因人、依事,采用相宜的办法处理。例如:采用“转移对象法”──教师说:“听听同学的回答,受启发后再发表看法”;采用“保护自尊法”──“可能是你对这个问题不太熟悉吧”;采用“苦恼解脱法”──“俗话说:要想快快成功,就应快快失败,你第一个回答虽然不正确,却帮助了其他同学快快接近正确答案”。

再有一种是回答似是而非:说其正确,却含有不确切的成分;说其不正确,明明含有正确成分在其中。此时教师简单化的否定,会冷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热心,而简单化的肯定,无疑又没有尽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何智慧地解决呢?这里举个例子。

在执教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时,教师提问“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个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既有正确内容又有不正确内容的回答,教师不能只做“对与错”的评判者,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此时教师应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菊花在秋季开放,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和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接着教师继续与学生对话:“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吗?有人想让菊花在夏天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菊花作短日照处理,菊花终于在夏天开放了。你们依据此实例再作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

2013-10-25

第二篇:谈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合

韦时斌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整合的理念提出以来已久,不少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者对此也做过不少研究,例如:江苏省的李步振在2004年就从国际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与生物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择选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如何整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随着高中生物课程新课标的贯彻实施,要求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更加注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和理解生物学知识,因此更加强调了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整合生活实践从而融入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本文探讨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原则与方式,为今后进一步改革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与生活实践提供一定的思路。

2.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整合的原则

1)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原则

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进行整合首先必须遵循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一原则,新课改的要求是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在整合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时必须以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保证,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确保在整合生活实践与课堂教学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节时,可以先展现美国的科幻大片《金刚》的相关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如果主人公金刚真的与女主人公结婚的话生活是不是会幸福?他们能否拥有后代?如果不能,为什么?„„从而引入本节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教学内容应联系实际的原则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新课标的要求,要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生物学知识与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因此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把高中生物课程中的核心知识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比如在讲授《细胞癌变》一节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医院放射科的医生常要在衣服外穿上皮制的围裙?它的目的是什么?医生怎样断定患者患上癌症

的?是不是有变形细胞就可以?还要看什么?医生是怎样筛选和培养癌细胞的?等,从而有效的将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学到了知识,从而使知识向能力迁移。

3)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原则

生物是一门注重实验研究的学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高中生物教师在整合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亲手进行操作或观察,让其在操作与观察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与提高自己对生物的兴趣,还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他们对于科研的积极探索精神。

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整合的方式

1)改变传统观念,拓展教学环境

陶行知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整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不能把思维仍停留在教室以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拓展教学的环境,让学生在大自然中真正感受生物学的魅力。虽然这种整合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方式在操作上受到时间、工具等的限制,但笔者认为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对研究内容的选择可以突破这些限制,真正实现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

2) 构建生活化和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情景

整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还可以构建生活化和活动化的课堂教学情景,比如,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关“DNA双螺旋结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教学场景,给学生准备一些实验道具,用6种不同颜色的球体代表4种碱基、脱氧核糖及磷酸,然后用两种棒状连接物代替氢键与磷酸二酯键,然后让学生根据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拼接,在拼接完成后由教师再把DNA双螺旋结构的知识内容给学生复述,这样不仅让学生参与了教学的过程,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于相应知识的印象。

3) 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问题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就是以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生物问题为主线进行教学,运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解决生物问题的途径。这种教学模式的程序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具体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要求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

内涵,在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然后再由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联系了生活实际。

4.结论

伴随着21世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高中生物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生物教学也会迎来新的局面。高中生物教师应该抓住新课改的契机,努力探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整和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科研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迈入生命科学的殿堂。

2011-07-01

第三篇:谈谈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建立生物学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等。然而大部分学校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挤占了实验课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原理步骤等理论知识传授,留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较少,未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效果不理想。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因此,教师应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引进信息技术,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导向,优化实验教学过程,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是生物新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学科教学中强调直观性,而传统教学手段如挂图、幻灯等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使用视频、动画等现代多媒体技术就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蛋白质的结构和合成”仅靠挂图不能更好地立体地表达蛋白质的各种空间结构和其合成过程,而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模拟,将有助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蛋白质的多样性、多肽、肽键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又如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视听结合的影片形式播放格里菲思等人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及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视听结合,图文并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激发学习的热情,促进了对知识理解的加深,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使学习过程真实、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收力

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教学的过程所创设的各种情境要尽可能真实,只有真实才能更富有感染力,才能使学生感到他们的生活体验,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在生物教学设计及制作教学课件时,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注意把握教与学的综合分析。在强调真实的情境的同时,应该使生物教学课件具有生动、有趣、富有美感和吸收力,情境创设要有所创新,具备新信息、新问题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与探索、分析的心理。如“环境保护”教学中,创设沙尘暴等恶劣的环境情景,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又如进行光合作用发现的一组实验教学时,用多媒体技术等创设科学家们当时生活,进行实验的情境,模拟当时实验过程的景象,使实验过程真实、生动、有趣。促使学生走进真实的实验情景,与科学家共同分享实验的成功喜悦。

三、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学生的生命活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把生物教学提升到生命层次,体现生命性,使生物教学过程成为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尊重的过程。而生物教学更多的是生命的体现,正如叶澜所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更充分地呼醒每位学生的生命意识,开发每位学生的生命潜能,增强每位学生的生命活力,提升了每位学生的生命境界,从而真正体现生物教学过程中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的生命意识。如在“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学习中,讨论恶性肿瘤的预防,指导学生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探索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搜索吸烟、酗酒等导致的各种癌症照片,分析致癌的真正原因,通过分析、讨论、交流,从生命的角度了解人类生活的陋习所造成的危害,从而在生活中改掉不良习惯。

四、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让学生实现自我领悟,培养创新的能力

生物教学主要体现在生活、实践、体验上,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不断构建自己的经验,积累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的方法,掌握只有意会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或进行某些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探究活动,在这些生物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培养对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如在学习“酶的特性”时,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操作,体验实践过程,总结出酶不同于无机催化剂的特性,同时,用多媒体动画或视频演示,使学生的体验科学操作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如“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即利用光能绿色植物通过体内的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科,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学生太抽象,难想象和理解,因此使用多媒体设计成一动画:叶绿体模拟成“工厂”,水和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入“工厂”,经过“工厂”加工后出来,生成“工厂”的产品是氧气、养料。使学生从抽象为形象,体验“工厂”作业的流水程序,从而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五、多媒体技术的课堂应用,发展学生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根本任务,应当使所有学生都在学习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促使学生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为标志的发展。同时,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与应用为标志的发展。如学习“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只有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而使用多媒体系统进行模拟说明侵染细菌过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又如学习生物圈的稳态时,利用计算机等网络技术组织学生进行质疑,人类的活动对生圈的影响将如何?然后搜索有关的知识,以及用影片的形式播放各种人类破坏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引领学生在判断、分析、综合等方面不断发展。因此,在教学整合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手段传递而培养学生的怀疑、分析和探究意识,促使他们懂得在信息时代知识是永远进步的,没有哪一种知识是不需要发展的,而人的综合素养也是一样,在不断质疑探究中发展。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具有其他传统媒体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然而有些教师对其认识不足,在应用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一)根据教学需要,决定是否使用多媒体

利用计算机可以对实验中动态微观的过程或周期较长的过程进行宏观连续的模拟。这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是有利的。但是让学生只观察录像和动画而不亲自动手做实验,以计算机取服务实验教学是不可取的,用计算机制作出来的实验现象和结果,会让人产生怀疑,也是行不通的。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服务替的,计算机的应用应该是有助于实验教学,但绝对不能取服务实验教学。

(二)多媒体的呈现应该适应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只有艺术地处理各种媒体呈现的频率、速度,每次呈现时间长短、各种媒体的交叉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媒体的效能。例如一种媒体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内容较轻松与紧张的画面应穿插进行,有张有弛才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观察和思考的余地。

(三)多媒体的运用应该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误认为:我这堂课用多媒体课件了,板书能不服务就不服务了,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其实,好的板书是一份“微型教案”,能勾画出本节课内容的结构体系和知识要点,使教师保持清晰的教学思路,服务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任意修改板书,这一传统教学手段的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服务的。媒体的选择和组合必须符合最优化原则,凡传统媒体能实现的效果未必都使用信息技术媒体。

综上所述,如何能使电教媒体准确自如地运用于每一堂课中,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探索清楚,利用明白的事情。所以本论文觉得,在将多媒体引入生物课堂之后,除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之外,还要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一些问题,真正使多媒体成为教育信息的载体,成为初等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好助手。

多媒体在辅助教学方面效果明显

1.运用多媒体模拟能使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本中有很多概念都是非常抽象的,就以初中课本中的血液循环为例,在体循环中由于有很多的分支,学生理解起来费劲,如果将多媒体引运用到生物教学中后,我们可以制作一个血液循环的动画,将这些内容同时放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给学生,帮助学生来理解这些概念。

2.多媒体教学缓解了无法开展实验的难题

一方面在我们广大的偏远农村,学校没有能力开展生物实验。生物教学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动物和植物,而这两种生物对季节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在我们四季分明的北方,到了冬季,几乎看不到一点绿色,很多的动物或者冬眠或者迁徙,使得有条件做实验的学校也很难找到实验材料,这样的自然环境,对于生物教学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互联网如同雪中送碳给我们带来了温暖,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一些实验的录像以及实验的结果,通过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来观看、学习。

3.多媒体教学扩展了学生的知识

生物是一门注重运用的学科,生物技术现已应用于很多行业,生物将会成为各个学科间的纽带,引领整个社会的发展。 如克隆技术包含的巨大潜力已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它将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一条新途径:畜牧业是克隆技术的直接受益者,可大量繁殖优良品种,加快育种速度;在人体健康方面:对人类来说,克隆动物可以成为未来的名贵药物制造厂,同时还可以生产出人类移植用的各种器官、组织,解决了移植手术中器官或组织排斥反应的难题。所以,我们要把计算机多媒体作为学生和外界沟通的媒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让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为祖国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4.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能把课堂教学时不易解释清楚的地方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了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提供形象的教学手段。实施生物创新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那容,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课堂教学质的突破,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下面就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归纳如下:

1. 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染色体变异》这一节时,首先在屏幕上分别演示正常的人类、植株图片,各种染色体变异造成的生理缺陷病的人的彩色图片以及人类利用染色体变异培育的无籽西瓜等图片,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将学生引入学习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如生物课上在教学“环境保护”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屏幕上展现出一副副被破坏的人为环境灾害(白色污染、赤潮、酸雨、长江洪水、荒漠化等),以及一段段真实的录像片断,看完后,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环境危机就在眼前”这时,我顺势诱导,提出问题:“同学们,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同样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人类的发展。面对目前的状况怎样呢?应怎样行动呢?怎样对待环境呢?”大家听了都变得严肃了起来,积极思考并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并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率。 2.多媒体辅助教学起到化静为动,在动感中掌握知识的作用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图画、过程动态化;能直观生动展示图形的变化,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与学充满了生机,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生物课上在教学“减数分裂”时,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把精子与卵的形成过程,用连续的动画过程展现出来,特别是同源染色体行为这个学生难以理解的变化过程,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的事物活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概念,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等等到充分的展现。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光合作用的发现和原理”、“生长素的发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等内容,教师都可以先积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主动去探讨这些科学发现中的每一个假说的提出、验证、结论等环节,在去演示多媒体课件,从而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严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事实证明,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只能起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取代和减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3.多媒体有助于生物教学实现了实验教学的新理念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通过实验既掌握了一定的操作基本技能,又能够培养自己敏锐、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对于今后从事任何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生物学界的一些前沿科学,在中学的教学环境是不能实现的,应用多媒体解决了这个难题。

实践表明,应用多媒体辅助生物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技术以其生动直观的表现形式,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逐渐成为现代教学形式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但是部分老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应用中过于极端化,走入了教学误区,降低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实际作用,甚至导致某些人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怀疑态度。现就高中生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精心筛选适用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

原则上是能用多媒体的才用,不能用的坚决不用。用传统方法不能充分表现的内容才考虑借助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比如细胞分裂、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等等,一般来说这些内容比较微观或抽象,只凭学生自己去想象很困难,而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将微观的事物宏观化,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此类知识点,教材难点和重点的突破大有帮助。然而,有些课件使用者只是为了赶时髦,追求新颖的教学方式,不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一概“电教化”,教学效果当然不好,甚至事倍功半,回头还得给学生重炒夹生饭。有些课件则为了追求给学生各种感官冲击,强加入许多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画面和声音,成为花里胡哨的大杂烩,冲淡了教学主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流畅性。

妥善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中的过渡,让黑板、显示屏、教师和学生有机结合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这需要老师对课堂具有较强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在制作和使用课件时,一定要设计好过渡。使用时准确把握好切入时机和次数,切换要迅速和自然,不能频繁切换而扰乱完整的教学过程;多媒体所占时间长短也要适宜,决不能让学生被多媒体拖着走。课件必须与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构成良好的衔接。如果课件没有 “序幕”和“尾声”,很可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弄不清这段画面到底要他们做什么,从头糊涂至尾如同雾里看花,游离于课堂之外。

三、合理安排课堂容量

课堂容量切忌过大,这是大多数老师易犯的毛病,结果是45分钟下来,上了一节半生不熟的“超级大课”。多媒体课堂,教师的绘图、板书、画图表的工作都由屏幕直接展示出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学生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过快地变换屏幕内容,海量的内容信息,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不少老师将多媒体当成电子黑板,狂刷各种信息内容,使学生疲于奔命地记笔记,忙了一节课,什么收获也没有。但内容太简单了也不适合使用多媒体,有大炮打蚊子的感觉。可能导致整个一堂没有任何重点难点和亮点。所以在制作课件时,要做到详略得当,在保证课程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将多媒体应用于那些重点内容、难点内容,而对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则只需提纲挈领简单说明,无需事无巨细一概大做文章。

四、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被忽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传统的以黑板为主要信息传递媒介的教学方式有诸多优势是多媒体教学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的利和弊

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和应用,并以其灵活、生动、较为直观的特点为生物教学的课堂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一些在课堂上难以讲清的生物概念、复杂的生物过程和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图片、动画、录像等生动、清楚地展示出来。这种方法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谓一举多得。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多媒体教学也一样。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资源也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笔者从毕业参加工作担当生物教师已经好几年了,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次使用多媒体,对多媒体在教学的应用有一定的体会,下面就中学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谈几点浅见。

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主要在以下几点:

1、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多媒体是现在科技,与传统生物教学不同。多媒体教学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生物课上,如果可以合理地利用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或者计算机等媒体,直观生动的把所要讲的东西展示给学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热情,使学生在课堂上轻松愉快的学习。例如,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就把以前搜索的有关国家级保护的动物和植物制成精美的图片,在晚修的时候展示给他们,然而他们的反应却让我吃惊,一方面是对生物知识的匮乏,有些同学连最为常见动物也不识;另一方面、我可以感受他们对生物、自然的热爱,课后好些同学向我索要图片。通过这个方式同学学习生物的兴趣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归功于多媒体的使用,假如没有多媒体如果要看金丝猴是什么样子,恐怕我们就得到云南去了。

2、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充实教学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从而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内容量、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大信息量的传输,高密度知识的传授,这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动画和影相等都各有其优势,图片相比单纯的语言而言更加形象和直观,其包含的信息量更加丰富。而动画不仅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听力。我在讲到“克隆技术”的时候特别选取一段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面的一小段恐龙的由来的视频让他们看,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双重感官刺激的作用下,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更容易理解书上的内容,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

3、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攻克教学中的难点、简易教学

高中生物选修教材有些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如选修1的实验技术,实验是中学生的软肋,如果学生的知识基础不扎实,学习起来肯定很困难。长期以来,人们都在寻求解决教材内容难点的办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攻克这个难点,例如,讲“减数分裂”时,传统方法是一个一个分裂时期来讲,时间长,容易忘。如果应用多媒体做成完整的分裂过程的视频,学生观看了动画,能形象地观察到了减数分裂的生动景象。染色体、DNA等变化都很生动,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染色体变化规律。除上述所言之外,在生物教学中知识点容量大、板书内容多时,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的实验,等等,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都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4、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有利于进行集体备课

有一学年我们高二理科的生物老师被分配到同一个办公室,这样就有利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个人思想与集体智慧的相互结合,通过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在整体上把握住教材及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教师根据所教班学生特点,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去设计教案;有利于教师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和经验。所有在刚开学的时候,备课组长就在办公室电脑里面建了生物一个文件夹,大家把自己以前的课件全放进去,待到要上新课的时候就把课件调出来。通过对比、取长补短,及时的修改课件,把好的精炼的内容集于一个课件上,同时大家还会就书上的难点问题如何用课件很好地表现出来进行讨论,这样不但利于拓宽教师的思维、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还会使毕业不久的老师对该如何把握教材有了新的认识。

多媒体技术为现代教育带来众多益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大家必须重视的问题。在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问题主要如下:

1、有些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候容易背离教材主题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则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制作一个好的生物课件必须要熟悉教材的内容、特点和有熟练地使用各种办公室软件来制作课件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二者往往出现失衡状态。多媒体是现代科技的结晶,对于一些年龄大的老教师来说,对多媒体的认识还比较浅,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课件的水平较低,制作过程耗费时多,困难重重。曾经一位老教师让我观看其做的课件时、我发现课件只是大篇的文字,显得过于单板,这种课件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使得学生产生大脑疲劳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年轻的老师虽然有很高的办公室软件理论知识,计算机使用经验也很丰富,但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主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制作课件时候,容易出现一味地追求绚丽的图片、好听的音乐,吸引眼球的视频却把真正的重点忽视了,这样本末倒置。一节课下来,学生只顾觉得好奇了,而忘记了上课的内容,事倍功半。

2、课件的制作没有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多媒体运用得当,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但运用不当则会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吃透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充分研究教材内容的具体特点;使用多媒体,上课时教师就可以少写板书,甚至不用写板书,虽然教师所授的知识量增加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短时间内让他们接受大量的信息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避免制作课件时,追求数量,追求形式,不宜用多媒体的教学内容也用多媒体。生物必修1中有关蛋白质相对分子量的计算时,如果只有课件过程的展示,而没有板书的演算,学生很难从课件当中总结,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以后碰到类似的题目的时候就会眼高手低,对解题是不利的了。

3、多媒体课件制作耗时、耗力并且对老师自身的发展不利

不难理解,一个好的课件的制作要花去作者多少时间。他不仅要求制作者要很好的多媒体软件使用知识,也要跟据需要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背景音乐等,为了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制作课件的很多老师都废寝忘食,夜不能寐,这样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高倍的时间和精力,这种精神很令人钦佩,然而取得的效果并不与其的付出成正比,相反忽略了对教学教法的研究,而且有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素材他就会比他人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做课件。虽然说,通过制作课件确实能提高教师的微机操作水平,培养掌握新型教学设备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已经满负荷,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影响其它的教学活动。可能甚至有些老师根本在没有备课的前提下就拿着课件去上课,课件上有教学内容只要照着读就可以了,事必影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如何很大程度取决课前备课深浅,有些老教师之所以授课好,就是熟悉教材,能把握重点。年轻人连基本的书上的东西都还能懂却一味地拽住课件,对自己的生物素养的发展很不利。

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但也有它的不足,它仅能为教师建构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一个有力的工具,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要用科学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取长补短,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第四篇:语言技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专业代码:B070402

准考证号:000211307350

贵州师范大学(独立本科段)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语言技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学

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生物教育 姓

名:林君楠 指导教师:杨珺 完成时间:2013年3月

语言技能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林君楠

摘 要:语言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在课堂中教学语言是贯穿整个课堂的。生物教学中所涉及到的教学技能中,任何其他技能都必须通过语言技能作为载体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语言技能是众多技能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的技能,掌握好语言技能对上好一堂生物课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字:生物教学 教学技能 语言技能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教学技能中的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结束技能都是必须通过语言的发生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教学语言技能是一堂课中所有教学技能中最基本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技能。而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表达质量是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知识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1 教学语言技能的概念

教学语言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讲解概念,描述事实,组织练习以及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在这些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就是教学语言[1]。 2 教学语言技能的重要性

在一堂完整的生物课堂中,时刻都渗透着多种的教学技能,从导入技能的开始,到结束技能的结束,前前后后共约有10种技能,其中就包括了语言技能。然而,每一项技能的表达都需要以语言为载体来传播的,信息的相互交流也是需要通过语言来传播的,若在生物教学中缺少了言语的交流,那一堂生物课就无法开展下去,因为没有了言语,也就没有了沟通,也就没有了知识的传递,那课堂的宗旨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说语言技能是决定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 掌握语言技能的目的

教学语言技能要保证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1]; 教学语言技能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启发性[1];

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语言的水平,可以促进教师个人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1]。

教师在课堂上所用的教学语言一般可分为有声和无声两种,即非体态语言和4 教学语言的分类

2 体态语言,二者在教学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教师如果单靠其中一种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的话,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只靠非体态语言的话,很难引起学生的激情和注意力等,只靠体态语言的话,又会使学生容易走神,过度关心和观察老师的动作等,所以一节效果好的生物课就好像是一场表演,既要有体态语言,又要有非体态语言。 4.1 非体态语言

非体态语言是指教师通过课堂口语进行教学的语言,称为非体态语言。这一技能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不仅在课堂中,在生活中的交流中,我们也在使用,只不过是在课堂上有别于生活中简单的交流。在使用课堂口语教学时应注意一下几点要素: 4.1.1 语音和吐字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对语音要求要规范和统一,即要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活动,不得使用方言进行教学。

除了使用普通话教学外,还要求教师必须吐字清晰,让学生听清讲课内容。 4.1.2 音量和语速

音量是指教师发音的大小,音量太小可能会使教室后排学生的听不到教师讲课的内容,而太大又会影响其他班级正常的教学。

语速就是指教师说话的速度,速度的快慢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收能力。所以教师对音量和语速的控制显得尤为关键。 4.1.3 语调和节奏

语调是指教师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对语调的把握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口语表达的生动性。

节奏和语速有一定的关联,但二者又不是同一概念,节奏指的是教师说话时的快慢变化,声音的长短和停顿的长短所构成的快慢变化。教师对语调和节奏把握程度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师口语的生动性,进而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 4.1.4 词汇和语法

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够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教师才能正确、熟练地将其运用到口语的表达中来。对课堂口语的要求比生活中的口语的要求要更加严禁,课堂口语要求要有规范性、准确性、生动性。规范性是指课堂口语必须运用标准的普通话,还要注意说话的层次性;准确性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表达要用恰当的词汇进行表达,不能偏离事实;生动性主要是指所用词汇应具有形象性、可感性,能够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激发学生的感情。

语法在用词造句中是非常重要的,若语法不正确,教师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 3 学和沟通,生活中也是如此,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思,无法交流。在一句话中除了语法要正确外,还要注意的是要符合逻辑。 4.2 体态语言

教师通过动作、表情等方式来传递课堂的信息的语言称为体态语言。使用体态语言主要是为了辅助非体态语言进行教学,使课堂更加生动,充满激情。如收住话题、注视学生、微笑、蹙眉、适当地走进分神的学生、高低快慢的表达节奏、抑扬顿挫的声调、用饱满而严肃的态度影响学生情绪等等,都是常用的体态语控制方法[3]。体态语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4.2.1肢体语言

在课堂上的肢体语言主要是指通过手势来传递教师的意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手势来描摹事物的形状和样貌,突出和强调重点,还可以有效地指挥学生的表现,辅助组织课堂纪律,使得课堂节奏分明。肢体语言的作用远不止只有这些,还有其他的巨大作用,所以一个教师掌握肢体语言对课堂的教学将是非常有利的。 4.2.2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人内心情绪的直观表达,它具有丰富性、敏捷性和可调控性。在课堂上,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如果教师垂头丧气的来上课,那学生肯定就无法提起对这堂课的学习激情,所以教师应该以饱满且充满激情的精神来上课;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使用面部表情不当,会使得学生产生厌恶感。所以一名教师应该学会控制和使用恰当的表情来教育学生。 4.2.3 眼神

眼神和面部表情有直接的相关联,眼神是面部表情最集中,也是最具有表现力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必须都要有眼神的交流,因为不管是交流,还是教学,都必须要建立在眼神交流的基础上。特别是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眼神来观察学生所关注的点,以此来强调教学内容或是改进教学方式或内容,教师的眼神还可以起到震慑一些上课调皮的学生,维持课堂纪律。 5 应用原则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除了要熟练掌握生物教学中的语言技能外,还要明白生物教学语言和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的不同,即掌握生物教学语言的基本原则。 5.1 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

每门学科的教学语言不尽相同,主要是体现在各门学科的专业用语上,即术语。各门学科都具有其自己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这些概念和理论体系都是通过其专业术语来表达的,这样才能够正确表达和揭示其客观规律,使用专业术语能够使教学变得更加简明和严谨。如生物教学中的专业术语有细胞、细胞器、病毒、 4 生物圈等,使用这些专业术语来教学,学生一听就懂。

生物学是属于科学类的学科,自然对其的科学性要求非常严谨,不得有丝毫错误。而对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要求是对教学内容科学性的重要保证,所以生物教学中科学的教学语言是科学的教学内容的前提。如在讲“染色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时,就不能讲成“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这样很容易造成混淆,使得学生认为染色体只存在于细胞核中。由于用词不正确或其他方式而产生的科学性的错误,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5.2 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

教师这个行业就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就必须要有教育性,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与否,往往会决定学生将来的发展趋向。在年级越低的学生中,这种影响就越明显,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几乎都是以老师说的话为真理,以老师作为榜样来学习。

教学语言的针对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学生等进行相对性的教学。如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内教学和沟通,不能超出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对农村和城市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也必须根据学生的生长环境的不同造成他们认知水平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使用教学语言进行教学。但无论怎样,一堂生物课的教学语言都应做到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和要有科学性。 5.3 简明性和启发性原则

教学语言的简明性就是简单明了的语言,即话不多,但学生一听就能明白教师所讲的内容。这种语言就必须经过教师认真组织、提炼后,才能够形成的。

简明的语言,是留有余地的意思。留有余地,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语言,本身就就具有启发性[1]。启发性原则是指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创造力等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9. [2] 崔鸿.新理念生物教学技能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欧阳芬,诸葛彪.高等教学技能十项修炼[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第五篇:谈谈教师的评价语言

苏格拉底有一句哲学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它告诉我们,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教学语言,特别是教师在课堂的评价语言。

语文教师,特别是低年段教师,如果切实有效地运用有效的评价语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小扎实有效的学习运用语言知识,提高言语能力,更能让他们从小在语文课堂里激起兴趣,收获积极,获取愉悦,增强学生一份发自内心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执著。

一、教学评价语言要富有童趣,有吸引力

低年级学生求知欲旺盛,情感丰富,富于形象思维。评价的形式越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劲头就越足,离我们预期的教学目标就越近。

但是评价语言也要巧妙。当学生有点倦怠时,我们可以这样说:“现在,老师要奖励你们玩一个游戏。”“动脑筋的时候到了。”“真奇怪,怎么就难不倒你们呢?我一定要提个最难的问题难住你们。” “因为你们很会认字,生字宝宝就和老朋友手牵手,排好队,组成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奖给你们读一读。”

二、教学评价语言不能盲目、单一 我们的课堂上,改变了传统的“对”“否”的评价方式,但充斥着“你真棒!”“你真聪明!”“棒!棒!棒!”“掌声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这类评价语不是说不能要,关键是用多了,时间长了单调泛味了,其激励功能可想而知了,有位名人说:“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要虚情假义,表扬学生要真心实意。”教师要有针对性的评价,使课堂评价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

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朗读,教师要摆正心态,既不要期望过高,求全责备,说学生这里没读好,那里没感情,又不要漠视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夸大其词,一味地称赞学生,这样极易使学生“迷失自我”,而是要针对学生的朗读能力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使学生既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又明白尚须继续努力的地方,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朗读学习中来。

鲁迅先生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们完全可以巧妙地利用评价手段将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活动当作游戏和玩具来进行。

二、课堂评价语言要灵活,彰显学生个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同样的语言文字,学生由于感悟的角度不同,处理也会有所不同。

有的孩子读的时候语速很慢,很无奈,听起来是很绝望的语气。教师评价:“恩,连父亲都无能为力了,父亲很无奈,很悲痛,很痛恨二郎神,是吗?”另一个学生语言速略快。语气有点惊讶。老师评价:“从你的朗读中,老师觉得父亲是觉得不可思议的,沉香才是个八岁的孩子就有这样的决心很勇气。”

低年级的孩子有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他们站在个人感悟的角度读出了自己对这些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师采用这样的评价语言进行评价,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肯定了学生独到的文字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体验。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

六七岁的儿童注意力容易分散,我们有必要把“表扬某某某,他(她)怎么怎么样”之类的句子挂在嘴边,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因其学科特点和年段特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堂评价空间:读写姿势可以评价,读写方法可以评价,听讲习惯可以评价,说话语言可以评价,思想品质可以评价,环保意识可以评价„„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用心琢磨,时时处处都能找到评价的契机。我们要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重复每天平凡的工作。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课堂上争分夺秒赶进度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了评价。评价具有无限的激励潜能,这一点早已毋庸置疑,它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帮助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四、评价语言要把握好尺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听五老讲科学心得体会下一篇:特殊检查患者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