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的诗歌北方摘选

2022-08-20

第一篇:艾青的诗歌北方摘选

高中语文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艾青《北方》教学设计 龙泉中职校 高峰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艾青以及诗歌写作背景。

2、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 教学重点:

1、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

2、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与品味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首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这句话是某位哲人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北方》

(幻灯片显示此句话) (幻灯片显示标题)

二、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诵读这样一首现代诗?你的理由何在?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诵读语气应该是沉缓有力的。基调是忧郁、悲哀、沉重。 (幻灯片显示)

3、请一学生朗读诗歌。师生评论。

4、听一遍录音。

5、再请大家推荐一位平时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诵读诗歌。师生评价。

三、感知意象,把握情感

1、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他看到了什么?请几位学生一一指出。 (幻灯片显示部分意象) 明确:

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2、这些意象有什么色彩倾向?有什么特点? (幻灯片显示) 明确: 色彩:灰暗。

特点:悲哀苍凉 孤苦无奈

3、为什么诗人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 (幻灯片显示背景)

提示一,诗歌写作的时间是1938年2月。 提示二,抗日战争初期,国土沦陷。

提示三,诗歌中哪些意象隐喻中国当时的现实? 明确:

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北方的悲哀实际上是人的悲哀,人的悲哀源于异族的入侵,山河的沦陷。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情境之下,诗人不能不悲哀,北方不能不悲哀。

4、面对令人悲哀的北方,诗人是否就此消沉?理由何在?

提示:第四节诗歌。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它表明诗人并未就此消沉,它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尽管眼前的祖国伤痕累累,尽管眼前的民族苦难深重,但是,这祖国曾经养育了我们的祖先,曾经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华夏文明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这让人骄傲,让人深信,眼前的这场灾难也必将过去。

5、他为什么爱悲哀的北国? (幻灯片显示问题及答案)

明确:理由有三点。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诗歌中有表述)

四、主题与深化

1、对这种爱我们应如何理解?换句话说,在抗日战争这个条件下,写这样的诗歌有意义吗?

明确:爱就意味着信心。对祖国的信心,对灾难深重的民族的信心,对抗战必胜的信心。这种信心实际上就是对抗战的一种支持,一种鼓舞。(诗歌中有诗句直接表达这个意思)

2、茨威格的自杀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42年2月22日在里约热内卢寓所里与夫人双双自杀。原因是代表着作家精神家园的欧洲已经沦陷,作家对此感到绝望。

1938年,中国北方大片国土沦陷,诗人艾青没有自杀,没有殉国,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3、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诗人在诗歌中虽没有明确号召人们起来抗战,但这种民族不亡的信心实质上就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它振奋了人们的精神,客观上鼓舞了人们的抗战,就是对抗战的最大支持。

五、注释与补充

1、诗人介绍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2、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北方” 与“悲哀”是两个极普通的词语,但是这两个极普通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就具有了生命的穿透力。它与当时的时代有种完美的契合,这种契合深刻而有力,产生一种强大的震撼力,穿越时空。

教后反思:

经典诗人,经典诗歌,再加上上课的班级是重点班中的重点,我上课的压力可想而知。

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最难啃的“骨头”,但又不得不啃!我们心中很清楚这一点,同时心中的畏惧感却似乎也永远挥之不去,无可逃避。从这一点上说,被逼迫着去啃啃“骨头”也实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北方》篇幅比较长,好在对重点班的学生来说,意象还是比较浅显的。因此我上课的重点放在诵读与诗歌主题的把握上。

通过诵读与意象的把握来理解深化诗歌主题,是这堂课的目的与归宿。中间设计了一个作家自杀的故事,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方》的主题。下面分点说说。

一、诗歌的诵读

没有诵读就没有诗歌教学。

我预先的设计是先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意境与基调。在此基础上,找一两个学生按照诗歌基调诵读。最后录音,对比之后再加以诵读。这样就形成了由朗读到诵读,效果逐步提升,诵读逐步完美的过程。

遗憾的是,课堂时间很有限,而诵读又不是本堂课的目的。因此,这堂课仍有诵读不充分的毛病。

对诗歌的诵读我们应该有全新的认识。我想在平时教学中,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诗歌教学中的诵读也应该是充分而完美的。

二、意象的把握与理解 上文提到过,意象的把握是为了诗歌主题的理解。诗歌教学一向如此,把握意象不是为了把握意象,而是为了理解诗歌主题与情感。

因为学生素质较高,而《北方》的意象也实在是说不上难,教学中我就采用了点到为止,不做深入探讨。对于一首长诗,对一首由几十个意象组成意象群的诗歌,我们只能从群体特征上把握意象,而不是拆开泛泛而谈,那样诗就不叫诗了。

课堂上我提了两个问题: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反应很快,立即就抓住了要点,得出了结论。因此我就顺理成章地转入课堂的重点,诗歌主题与情感的把握。

三、主题与情感

语文课堂有且只能有一个支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支点;二是语文课堂只能有一个支点。有些同行可能会反对,这观点太偏激了,看看那些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多了去了!这里我要解释以下“支点”这个词。我想这里理解成“归宿”或者说“目的”可能更符合我的本意。

一堂课的时间太短了,只有45分钟。就是介绍作者45分钟可能就不够,更别说其他了。因此课堂的目的或归宿只能精简,换句话说,只能是一个。如果是两个甚至更多,那教学肯定不充分,或者说是糊弄人!

对于一篇经典篇章或者诗歌,选一个支点容易,但要选对这个支点很难。对诗歌而言,诵读与主题(或者情感)应该是两个都不错的支点。有人说,选意象作为支点(目的、归宿)不可以吗?对于有些散文,字词就可以上一堂课,显然,把字词作为教学的支点与把主题与情感作为教学的支点那层次与境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小学语文教学或许可以这么做,中学语文教学也这么做除了备考的理由很难令人接受。诗歌教学的支点选在意象上,与散文教学以字词为归宿同样存在层次上低俗的问题。

艾青的《北方》作为经典显然有着主题与情感的因素,并且这一点不容忽视。学生可能没有到过北方,冬季北方的严酷估计也很难领略。但是,山河沦陷,民族危亡的北方却是学生可以想象得到的。《北方》里的悲壮与不屈同样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便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艾青的情感,为了让学生理解艾青的情感。

中间设计了一个小故事: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1942年2月22日在里约热内卢寓所里与夫人双双自杀。原因是代表着作家精神家园的欧洲已经沦陷,作家对此感到绝望。

两相对比,一个生,一个死。生是源于民族必胜的信心;死是对人类苦难的绝望。死的人高贵,活着的人同样在表达对苦难的不屈。这一切都令人感动。

我用一句话贯穿课堂,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这是诗歌理论中关于解说诗歌存在意义的一句话。课堂中我联系北方这首诗,希望通过这句话让学生理解,《北方》这首诗存在的意义,以及艾青没有像茨威格那样自杀的原因,进而理解诗人对北方的“爱”对抗战的意义。

四、补充与注释

这部分我介绍了诗人艾青,介绍了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这也是处于对学生理解这首诗的主题与情感有帮助来考虑的。

第二篇: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省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一起来看看。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1、《冬天的池沼》

冬天的池沼,

寂寞得像老人的心--

饱历了人世的辛酸的心;

冬天的池沼,

枯干得像老人的眼--

被劳苦磨失了光辉的眼;

冬天的池沼,

荒芜得像老人的发--

像霜草般稀疏而又灰白的发

冬天的池沼,

阴郁得像一个悲哀的老人--

佝偻在阴郁的天幕下的老人。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2、《手推车》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芽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3、《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4、《树》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中国现代诗人艾青的诗歌

5、《时代》

我站立在低矮的屋檐下

出神地望着蛮野的山岗

和高远空阔的天空,

很久很久心里像感受了什么奇迹,

我看见一个闪光的东西

它像太阳一样鼓舞我的心,

在天边带着沉重的轰响,

带着暴风雨似的狂啸,

隆隆滚辗而来……

我向它神往而又欢呼!

当我听见从阴云压着的雪山的那面

传来了不平的道路上巨轮颠簸的轧响

像那些奔赴婚扎的新郎

——纵然我知道由它所带给我的

并不是节日的狂欢

和什么杂耍场上的哄笑

却是比一千个屠场更残酷的景象,

而我却依然奔向它

带着一个生命所能发挥的热情。

我不是弱者——我不会沾沾自喜,

我不是自己能安慰或欺骗自己的人

我不满足那世界曾经给过我的

——无论是荣誉,无论是耻辱

也无论是阴沉沉的注视和黑夜似的仇恨

以及人们的目光因它而闪耀的幸福

我在你们不知道的地方感到空虚

给我生活的世界

我永远伸张着两臂

我要求攀登高山

我要求横跨大海

我要迎接更高的赞扬,更大的毁谤

更不可解的怨,和更致命的打击——

都为了我想从时间的深沟里升腾起来……

没有了个人的痛苦会比我更甚的——

我忠实于时代,献身于时代,而我却沉默着

不甘心地,像一个被俘虏的囚徒

在押送到刑场之前沉默着

我沉默着,为了没有足够响亮的语言

像初夏的雷霆滚过阴云密布的天空

舒发我的激情于我的狂暴的呼喊

奉献给那使我如此兴奋如此惊喜的东西

我爱它胜过我曾经爱过的一切

为了它的到来,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

交付给它从我的内体直到我的灵魂

我在它的前面显得如此卑檄

甚至想仰卧在地面上

让它的脚像马路一样踩过我的胸膛

第三篇:艾青的经典现代诗歌精选

导语: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下面是关于他的现代诗歌,欢迎鉴赏:

《沙》

太阳照着一片白沙

沙上印着我们的脚迹

我们走在江水的边沿

江水在风里激荡

我们呼叫着摆渡的过来

但呼声被风飘走了

《希望》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而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第四篇:关于春天的诗歌摘选

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春天的诗歌,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大林寺桃花

唐代: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怅恨,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注释

⑴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相传为晋代僧人昙诜所建,为中国佛教胜地之一。

⑵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

⑶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⑷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

⑸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赏析

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 —— 一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 —— 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所以季节的出现也较陆地晚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大林寺的桃花在季节上为什么比山下要开得迟?从气象的角度来解释,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受了气温垂直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大林寺桃花之所以开得迟,原因是由于这里是“山地气候” 的缘故。

常识告诉我们,在山地地区,气温是随着地势的高度的上升而相应递减的。一般说, 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就下降0.6℃。当山地垂直起伏到几干米时,气温的垂直差异就更为明显。加上植物对气温的适应能力不同,这样,处于不同高度地段的植物景观必然就会出现差异。庐山海拔高度约1 400米,山顶气温比山麓平川地区一般要低8~9℃;大林寺位于今日庐山“花径风景区”,比山下平原高出1 100余米,气温较山下的九江市一带低6~7℃;加以庐山地处长江与郡阳湖之间,江湖水汽郁结,云雾弥漫,日照不足,更使山上的气温降低,春天当然就来得迟了。

对于这个道理,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白居易自然是无法理解的。这从他在《游大林寺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大林穷远,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四月),正如正、二月天,梨桃始花,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若别一世界者”,可以证明。 其实,气温垂直变化对植物的影响,不仅在庐山是这样,就是在别处也不例 外。试以喜马拉雅山在我国境内一段山地为例,位于山地东南谷地的察隅、墨脱一带,由于海拔较低,日照充足,气温较高,可以种植水稻、玉米、柑桔等喜高温作物;由此往上,到海拔3 000米处,气温下降、雨水减少,只能种青裸、小麦一类作物;再往上,则是草木稀疏的高山牧场;雪线以上则因终年积雪、气候恶劣,除了偶尔长着几棵雪莲以外,啥植物也长不了。可见,在山地地区,植物在垂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与山地气候要素一一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变异分不开的。所以山地地区的气候就表现出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色了。

清平调·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赏析

此诗想像巧妙,信手拈来,不露造作之痕。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第一首,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三句以仙女比贵妃;四句以嫦娥比贵妃。这样反复作比,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宋代: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注释

⑴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诗能画。《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画名,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钱钟书《宋诗选注》中为“晓景”。诸多注本,有用“晓景”、有用“晚景”,此从《东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这两诗是作者元丰八年春天在靖江欲南返时江边情景的写照。

⑵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⑶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上:指逆江而上。

⑷归鸿:归雁。破群:离开飞行队伍。

⑸依依:不舍之貌。《楚辞》“恋恋兮依依。”归人:回家的人。刘长卿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⑹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诗:“一去紫台连朔漠。”

⑺更待:再等;再过。

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第五篇:现代诗歌大全艾青

艾青是我国现代诗人的代表之一。以下是艾青的现代诗歌大全,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诗歌大全艾青

1、《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希望》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像光一样无形

像风一样不安定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像窗外的飞鸟

像天上的流云

像河边的蝴蝶

既狡猾而美丽

你上去,她就飞

你不理她,她撵你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3、《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透过雪夜的草原,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馑的大地,

朝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苦痛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4、《大堰河——我的保姆》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她是童养媳,

大堰河,是我的保姆。

我是地主的儿子;

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

大堰河的儿子。

大堰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

而我,是吃了你的奶而被养育了的,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

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

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

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

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地掐死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我是地主的儿子,

在我吃光了你大堰河的奶之后,

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

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

我摸着新换上的衣服的丝的和贝壳的纽扣,

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

我坐着油漆过的安了火钵的炕凳,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但,我是这般忸怩不安!因为我

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

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

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大堰河,为了生活,

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

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在年节里,为了他,忙着切那冬米的糖,

为了他,常悄悄地走到村边的她的家里去,

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贴在灶边的墙上,

大堰河,会对她的邻居夸口赞美她的乳儿;

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

在梦里,她吃着她的乳儿的婚酒,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而她的娇美的媳妇亲切的叫她“婆婆”

……

大堰河,深爱着她的乳儿!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

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

大堰河,已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

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

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

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

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

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这是大堰河所不知道的:

她的醉酒的丈夫已死去,

大儿做了土匪,

第二个死在炮火的烟里,

第三,第四,第五

在师傅和地主的叱骂声里过着日子。

而我,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当我经了长长的漂泊回到故土时,

在山腰里,田野上,

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

这,这是为你,静静地睡着的大堰河

所不知道的啊!

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

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呈给你吻过我的唇,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呈给你养育了我的乳房,

呈给你的儿子们,我的兄弟们,

呈给大地上一切的,

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

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大堰河,

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

你的儿子,

我敬你

爱你!

5、《复活的土地》

腐朽的日子

早已沉到河底,

让流水冲洗得

快要不留痕迹了;

河岸上

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

到处是繁花与茂草;

而从那边的丛林里

也传出了

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

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

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

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

大地将孕育

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

你——悲哀的诗人呀,

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

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

久久负伤着的心里:

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

在明朗的天空下

已复活了!

——苦难也已成为记忆,

在它温热的胸膛里

重新漩流着的

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6、《失去的岁月》

不像丢失的包袱

可以到失物招领处找得回来,

失去的岁月

甚至不知丢失在什么地方——

有的是零零星星地消失的,。

有的丢失了十年二十年,

有的丢失在喧闹的城市,

有的丢失在遥远的荒原,

有的是人潮汹涌的车站,

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灯下面;

丢失了的不像是纸片,可以拣起来

倒更像一碗水投到地面

被晒干了,看不到一点影子;

时间是流动的液体——

用筛子、用网,都打捞不起;

时间不可能变成固体,

要成了化石就好了,

即使几万年也能在岩层里找见i

时间也像是气体,

像急驰的列车头上冒出的烟!

失去了的岁月好像一个朋友,

断掉了联系,经受了一些苦难,

忽然得到了消息;说他

早已离开了人间

7、《北方》

一天

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对我说:

“北方是悲哀的。”

不错

北方是悲哀的。

从塞外吹来的

沙漠风,

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绿色

与时日的光辉

——一片暗淡的灰黄

蒙上一层揭不开的沙雾;

那天边疾奔而至的呼啸

带来了恐怖

疯狂地

扫荡过大地;

荒漠的原野

冻结在十二月的寒风里,

村庄呀,山坡呀,河岸呀,

颓垣与荒冢呀

都披上了土色的忧郁……

孤单的行人,

上身俯前

用手遮住了脸颊,

在风沙里

困苦地呼吸

一步一步地

挣扎着前进……

几只驴子

——那有悲哀的眼

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

载负了土地的

痛苦的重压,

它们厌倦的脚步

徐缓地踏过

北国的

修长而又寂寞的道路……

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

河底也已画满了车辙,

北方的土地和人民

在渴求着

那滋润生命的流泉啊!

枯死的林木

与低矮的住房

稀疏地,阴郁地

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

天上,

看不见太阳,

只有那结成大队的雁群

惶乱的雁群

击着黑色的翅膀

叫出它们的不安与悲苦,

从这荒凉的地域逃亡

逃亡到

绿荫蔽天的南方去了……

北方是悲哀的

而万里的黄河

汹涌着混浊的波涛

给广大的北方

倾泻着灾难与不幸;

而年代的风霜

刻划着

广大的北方的

贫穷与饥饿啊。

而我

——这来自南方的旅客,

却爱这悲哀的北国啊。

扑面的风沙

与入骨的冷气

决不曾使我咒诅;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一片无垠的荒漠

也引起了我的崇敬

——我看见

我们的祖先

带领了羊群

吹着笳笛

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

我们踏着的

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

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

——这土地是他们所开垦

几千年了

他们曾在这里

和带给他们以打击的自然相搏斗,

他们为保卫土地

从不曾屈辱过一次,

他们死了

把土地遗留给我们——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

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

与宽阔的姿态,

我相信这言语与姿态

坚强地生活在土地上

永远不会灭亡;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

古老的国土

——这国土

养育了为我所爱的

世界上最艰苦

与最古老的种族。

8、《太阳的话》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到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向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创子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珠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9、《我的思念是圆的》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无论山多高,海多宽

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10、《沙》

太阳照着一片白沙

沙上印着我们的脚迹

我们走在江水的边沿

江水在风里激荡

我们呼叫着摆渡的过来

但呼声被风飘走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全工作会议主持词下一篇:安监站安全生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