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纪念馆观后感

2022-11-19

第一篇:杨虎城纪念馆观后感

杨虎城纪念馆讲解稿

杨虎城纪念馆导游讲解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大家参观杨虎城将军陵园。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本次为大家负责全程讲解的讲解员小X。在我为大家做讲解的过程中,如有不尽人意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谅解!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展厅参观瞻仰烈士生平事迹。本展馆分为东西两个展厅,我们现在参观的是东展厅,它分为四个部分。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制度的压迫下,中国正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整个国家千疮百孔;身处灾难的陕西人民也遭受着同样的苦难,反抗十分激烈。杨虎城就生长在这个充满矛盾,动荡不安的时代。

第一部分:投身革命

初建功勋。

杨虎城将军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甘北村,1907年其父杨怀福因从事反清活动被清政府于1908年以绞刑处死于西安。父亲的惨死以及蒲案的爆发,致使杨虎城从此走上了反清抗暴,投身革命的武装道路并组建了中秋会。1911年四川揭起了保 1

路运动,同年辛亥革命也相继爆发,杨虎城将军认为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便带着“中秋会”入向字营西征御敌。在1914年夏收后的一天,杨虎城只身一人在孙镇粮店为民除害杀死恶霸李桢,从此亡命为刀客。直到1918年参加靖国军被整编为第三路第一支队,任司令。

第二部分:北伐和二虎守长安

1926年春,北洋军阀刘振华纠集十万精兵将西安城团团围困,杨虎城率兵入城与李虎臣,卫定一等陕军在敌众我寡、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坚守西安8个月,挫败了吴佩孚、刘振华夺取关中,席卷甘陕的图谋。有力的策应了北伐,促成了1927年陕西国民革命大高潮的到来。守城的战争进行了6个月时,城内弹尽粮绝,杨虎城毅然将战马杀死为战士充饥。他站在钟楼上,拔出腰间佩刀高呼:城破之日,我将自刎于钟楼之下。此举大大鼓舞了士气。到了11月他们终于迎来了冯玉祥的援陕之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冯玉祥,就把这里命名为玉祥门。

第三部分:主政陕西

造福三秦

1927年5月,杨率部出潼关参加北伐。1928年四月赴日疗养,在日本期间对日本的政治、文化,军事等方面做了深入的了解,回国后于1930年率十七

路军打回陕西,就任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等职。西安事变爆发前,杨虎城直接间接主持陕政6年。在兴修水利,发展教育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建树。先后兴建泾渭洛梅四渠,可灌溉农田120万余亩;压缩军费出自创办尧山附小、尧山中学、西北农学院、甘北村私立培民学校等,培养进步青年资送大批留学生。其多数系中共党员。

第四部分:西安事变

千古功臣

1936年12月12日,张、杨发动了兵谏,扣留了蒋介石及南京军政要员,提出了八大救国主张。蒋介石做出了六项承诺。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变。1928年6 月28日,日军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改旗易帜,归顺中央政府。1933年,红军长征结束,到达川北,迫近杨虎城的防区。蒋介石为了缩小杨虎城的职权范围,派他与红军作战,但杨虎城和赵寿山、孙蔚如商定,和红四方面军签订了互不侵犯协议。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使日本迅速占领了东三省,35年秋天,张学良来陕和杨虎城合作抗日。西安事变前夕,蒋介石亲自来陕部署剿共计划,这张是张、杨陪他游茂陵,这是张、杨陪他视察部队。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下,张杨以各种方式请求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要求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均遭怒骂。12月12日,张、杨发动兵谏,东北军去华清池捉蒋,蒋介石在熟睡中听到枪响以为是红军打来了,只穿了睡衣,忘记戴假牙从后窗仓皇逃跑时摔伤了后背,逃往骊山上,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东北军发现活捉,后送往新城大楼杨虎城的办公室。又被转押至高公馆。在捉蒋后,张、杨立即致电给中共,请派代表来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中共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组成代表团与1936年12月17日到达西安。他们的驻地在张学良公馆东楼。在中共和张、杨的共同努力下,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战抗日的条件。12月25日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宣告和平解决,促进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推动了全国的一致抗日,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蒋介石却背信弃义,从此张学良被幽禁长达50余年。直至2001年10月15日病逝于夏威夷。1937年,杨虎城被迫辞职出国考察军事。这里有一段杨虎城在西班牙考察时的讲话,大家可以听听。

周恩来称杨虎城为“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毛泽东曾赞誉张、杨二位将军 “以身殉志、不亦伟乎”!2005年9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推动国

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团结抗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进入下一个展厅参观。大家现在经过的长廊所展出的是一些和西安事变有关的图片资料。本展厅也分为四部分。

第五部分:铁汉柔情

家庭和美

杨虎城一生有过三次婚姻:三位夫人的个性才能各有不同:罗佩兰聪慧贤达,机警干练;张蕙兰深情专注,默默奉献;谢葆贞活波伶俐,端庄大方;然而杨虎城与三位夫人的夫妻眷爱婚后和谐、美满的生活却如出一辙,也构成了杨虎城多彩人生的一个侧面。与大夫人罗佩兰于1916年结婚,本质上是两情相悦,形式上遵循媒妁之言的半新半旧式婚姻。婚后生有一子一女,即长子杨拯民。长女杨拯坤。1924年患肺结核病,1926年西安围城时病逝、后葬于三原。西安解围之后,杨虎城亲自披麻戴孝,执孝子之礼,可见夫妻感情之深;1919年,杨虎城奉母命与张蕙兰成亲,系遵从母命的旧式封建包办婚姻,婚后聚少离多,张蕙兰在家侍奉杨母,操持家务,1931年时生下一子拯人,不幸于1937年病夭。于1993年病故于西安,安葬于杨虎城烈士陵园。与三夫人谢葆贞于1928年结婚,属自由恋爱的新型自主婚姻,婚后生有2子5女,西安事变后陪杨虎城出洋考察,杨囚禁后又赴狱中探

望,1947年被特务毒死狱中。

第七部分:惨遭迫害

至死不渝

抗战全面爆发后,杨虎城将军于1937年11月26日毅然回国,1937年12月2日赴南昌謁见蒋介石请求抗战,却遭囚禁而身陷囹圄长达12年之久,辗转囚禁于江西南昌、湖南益阳、贵州息烽、四川重庆等地。直到1949年 9月6日午夜12点半遇害。

在漫长的狱中岁月里,杨虎城虽受尽屈辱、折磨,却一本初衷,丝毫不坠抗日救国之志。大家请看这里是杨将军当时被囚禁的麒麟洞。长期被关押在潮湿、阴暗的地方,使杨将军患上了严重的胆结石。

1949年8月24日,蒋介石飞抵重庆,制定了杀害杨虎城等人的详细计划。1949年9月6日午夜,杨虎城被特务用匕首惨杀与正房,并用镪水将其面部淋花,埋于后花园内。

第八部分:民族英雄 千古功臣

谢葆贞在1947年2月8日被特务毒死狱中,年仅34岁;杨拯中和父亲一同遇害,年仅19岁;宋绮云夫妇被特务刺死在警卫室, 45岁;杨拯国被活活掐死,宋振中,也就是“小萝卜头”被卡住脖子后又遭刀刺而死,年仅9岁。特务将他们和两个小孩的遗体挖坑掩埋在警卫室旁的一间小房子里。11月24日

两位副官严继明45岁、张醒民34岁,惨遭杀害。

第九部分:隆重祭奠

后人敬仰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杨虎城的遗体很快被发掘入殓。1950年2月7日,杨虎城将军等人被安葬在西安市长安区南郊的少陵塬畔。1981年,省委和省政府重新修缮了“杨虎城烈士陵园”。1950年元月15日在重庆市为八位烈士开追悼会,元月16日,杨虎城等八位烈士的灵柩由重庆启运往西安,元月30日抵达西安,彭德怀、习仲勋等亲自迎灵,在新城广场停灵7日,举行公祭大会。根据长子杨拯民的意见,将杨虎城安葬在西安南郊韦曲杜甫祠西侧的茔地。也就是现在的杨虎城将军陵园。

游客朋友们,我的讲解就要结束了,在此若有不到之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欢迎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陵园参观,谢谢大家。

第二篇:观杨虎城陵园有感

杨虎城将军是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民族英雄,陆军上将,虎臣。1910年在家乡组织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与清军作战。1912年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1915年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世凯军。次年所部被编为陕西陆军第3混成团第1营,任营长。因与张学良发动“双十二事变”,后被蒋介石迫害致死。

杨虎城陵园没有一般烈士陵园所具有的气派、庄严和肃穆,这座陵园朴素、简陋而静寂。座落在乡村小镇上,摘掉炫耀的面具,一切都那么自然。这座小镇,应是杨虎城将军曾经指点江山,惩恶扬善的地方。如今,魂归故里,落叶归根,但小镇并未因杨虎城将军的赫赫声名而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一个不爱宣扬的人,生长在一片不爱宣扬的土地上,并使这不爱宣扬源远流长。

走进陵园,一座朴素的纪念碑拔地而起,一副巨字挽联悬挂左右——“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纪念碑前并没有太多的鲜花相伴,依旧那么朴素。旁边有几棵枫树,在秋的召唤下,已如鲜血般红润。或许是生长在烈士之侧的原因吧,那红看上去格外夺目。那是血的写照,那是烈士的英魂。纪念碑前,我们深深鞠躬,心如铁般沉重。

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戏剧性也是最神秘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主要参与者为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宋子文和宋美龄。其中,宋子文一方面说服蒋介石妥协,一方面稳住南京政府不要轰炸西安,一方面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和周恩来谈判。尽管有关西安事变内幕的许多说法或当事人回忆已陆续见诸报刊和书籍。但宋子文的亲笔日记,因其不是为发表而写,反而是最有可能真实记述历史事实的。

爱国将领,为国共联合抗日做出了贡献。却因蒋介石背信弃义,于1937年4月被迫辞职,6月又被迫出洋考察。后在重庆解放前夕,被蒋介石指使的特务用利刃杀害于戴公祠。

一九一一年,他投身于辛亥革命运动,一九一七年,参加陕西民主革命早期仅有的一支武装力量——靖国军,后又参加国民军。一九二四年参加国民党,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先后担任师长、军长、十七路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综观其一生,由蒲城起事,反清抗暴,讨袁护法,转战关中,坚守西安,出师北伐,回陕主政,被迫内战,直到呼吁抗战,张杨合作,实行“兵谏”,逼蒋抗日。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同其他许多人一样,经历了曲折、复杂的道路;但他也有不少超过前辈和同时代许多人的地方。他特别伟大处,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同张学良将军联合一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坚持抗日,反对内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陵园坐落山间。“曲径通幽处”,弯弯曲曲的小路将我们带到了杨将军及其妻子儿女长眠的地方。坟头开满了不同种类的花,大大小小。秋来了,但花儿依然那么灿烂。再深深地鞠上一躬,杨将军,您看到了吗?坟头右侧是展览馆,黑白的照片,朴素的文字,记录了杨将军的生平,记录了英雄的壮举:兴修水利,操练军队,出国考察,为各国人民反对法西斯鼓舞士气。杨将军一生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联合爱国名将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联合国共两党共同抗日,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们永远忘不了“杨虎城”这个永垂不朽的名字,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用鲜血书写的人生足迹。生之伟大死之光荣,安息吧,烈士的英魂!

第三篇:站在杨虎城烈士陵园门口

2015年的清明节,西安飘着零星的小雨,我们衣着肃穆,来到了位于长安县的杨虎城将军的陵园里。我们在这个中国华民族祭奠亲人祖先的传统节日里来缅怀这位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抗日将领,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千古功臣”的杨虎城将军。

没有一般烈士陵园所具有的气派、庄严和肃穆。座落小镇上,没有如织的人潮,没有春日里艳丽的繁花,在点点细雨中显得那样的朴素、简陋而静寂。谁能想到,这样一片不惹眼的地方,安睡着这样一位伟大的人。这一片关中小镇的寂寥与无声,似乎为我们讲述着将军的生平,为我们彰显着将军伟大的人格。源远流长,感染者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走进陵园,一座朴素的纪念碑拔地而起,一副巨字挽联悬挂左右——“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纪念碑前并没有太多的鲜花相伴,依旧那么朴素。旁边有几棵枫树,春日里已经抽出新的嫩芽。和着雨声,在风中沙沙作响,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什么。纪念碑前,我们深深鞠躬,心如铁般沉重。

陵园坐落山间。“曲径通幽处”,弯弯曲曲的小路将我们带到了杨将军及其妻子儿女长眠的地方。坟头开满了不同种类的花,大大小小。春日的细雨滋润下,显得更加清新。面对墓碑我们再一次深深地鞠上一躬。墓碑右侧是展览馆,黑白的照片,朴素的文字,无声的诉说着将军的生平。

杨虎城将军在年家境贫寒,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打击腐败卖国的晚清政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做出了贡献。1924年,杨虎城将军加入了国民党,坚决拥护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随后参加北伐,打击腐败无能的北洋政府。杨虎城将军先后担任师长,军长,第十七陆军总指挥,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主主任,中央监察委员等职。是民国时期西北军的主要将领。作为一个革命时期的英雄式人物,杨虎城将军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而又不乏爱国主义的闪光。他最为人所知的便是震惊中外,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深远意义的“西安事变”。在1936年十二月十二日的那个凌晨,杨虎城将军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可以说杨虎城将军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救了国家,也救了民族。

日本帝国主义自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逐步对外扩张,先是侵占了朝鲜,后又觊觎中国东北。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几乎一枪未发就退出了东三省。1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全部沦陷,3000万中国人沦为亡国奴14年之久。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蒋介石政府依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管不顾外部严峻的形式,一心想要消灭国内的共产主义势力。

杨虎城将军作为一个爱国的军事将领,看到国家如此,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内心自然是悲愤而急切的,但是他毕竟不是最高的统治者,当时的中国内乱频生,军阀连年混战,他自己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无法直接去到最前线和日本侵略者厮杀。恰巧这时身负国恨家仇的张学良带着十几万无家可归的东北军驻防陕西,准备清剿在陕北的红军。东北军对陕北几次的进攻都没有成功,极大的动摇了张学良继续内战的信心。恰巧蒋介石此时来西安监督“剿共”。杨虎城怀着收复失地的热忱,张学良抱着打回老家去的决心,两个人一拍即合,准备对蒋介石进行兵谏,逼蒋抗日,挽救已经在危难边缘的中华民族。于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这次兵谏客观上促成了中国抗日民族同盟的形成。也极大的改观了国内革命形势。但是,杨虎城将军为了民族国家豁出了身家性命,最终国家得救了,杨虎城将军却未能善终,因为是西安事变的“主谋”,他被迫出洋考察。一直未能亲自和日本侵略者战斗。1949年在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他被国民党特务杀害,英勇就义。

我们永远忘不了“杨虎城”这个永垂不朽的名字,我们也永远不会忘记用鲜血书写的人生足迹。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76个春秋过去,这座宁静的墓园见证了中华大地的风云变幻。人来人往,多少人曾经在这座墓碑前拜谒。杨虎城将军就这样静静地站在这里,注视着三秦大地,心系着中华!我们将擎着将军的旗帜,奏响时代的战歌,把这份伟大继续传承下去。安息吧,我们不会辜负您作出的牺牲,日夜兼程,永远前进!

!

2015/4/6

第四篇:抗战纪念馆观后感

秉承抗战精神,为民族复兴奋斗终生

7月21日、22日两天,我所全体干部分两批随我局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内陈列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和一处处复原景观真实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与艰苦卓绝的抗战之路。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放眼未来,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站在展板前,在引导员的带领下再次唱响义勇军进行曲,“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回响耳畔、萦绕心间。1931年9月18日,日本公然发动战争侵占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中华民族确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联合一切可以联合力量,带领全国人民武装抗日,历经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对日本法西斯主义全面胜利。抗战胜利70年后的今天,世界格局已经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然而日本法西斯主义、右翼势力仍然亡我之心不死,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近日又强行通过新安保法,解禁集体自卫权。所作所为已经表明,日本右翼势力不承认侵华历史、不承认二战失败,妄图东山再起。面对敌对势力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再一次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军国主义之所以如此明目张胆、肆无忌惮,正是因为七十多年前的中国积贫积弱、国困民穷。现今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日本军国主义在此时不断挑衅,其目的就是为了破坏中华民族伟大进程。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一名国家公务员、一名税务干部,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经历。打铁还需自身硬,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不能寄希望于日本右翼分子良心发现,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自身发愤图强,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而抗战精神正是指导我们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了抗战精神的内涵:“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作为一名普通的地税工作者,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立足于本职工作,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将抗战精神落实在日常工作之中,落在实处。

第五篇: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铁人纪念馆是新时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以详实的史料生动地再现了大庆油田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突出反映了大庆油田会战的优良传统和以“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的感人事迹。

抵达纪念馆后,小组成员怀着崇敬之情,依次步入馆内,驻足凝视高大的铁人塑像。此后,大家进入多功能报告厅,聆听来自铁人的真实的声音,并观看铁人的纪录片。通过纪录片的观看,我们看到了铁人艰辛的童年生活,对于他不断成长、奋斗的一生有了更为全面

的了解,并为之感动。其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铁人为了制服井喷,奋不顾身的跳入泥浆池中的事迹,在场的人都被铁人的大无畏精神深深震撼,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也让王进喜同志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壮丽人生,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

观看纪录片后,我们跟随讲解员自由参观展馆。“铁人精神”不仅仅是 “铁人”一个人的精神,而是那个时代老一辈创业者多种精神在“铁人”身上的集中体现。随着讲解员的叙述,我们仿佛回到了那荒原一片、艰苦卓绝的年代。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被铁人生前那种“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所感染;被那种不顾伤痛,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住井喷的奉献精神所震撼;被那种“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所鼓舞。铁人王进喜曾是一代中国人的“偶像”,其精神激励了万千中华儿

女,光阴荏苒,处于新时代的石油人,更应该了解铁人,尊崇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此次铁人纪念馆之行,我们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心灵得到了洗涤和升华。

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

一早,就去参观大庆的铁人纪念馆。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铁人精神”却是自己非常神往的。

铁人纪念馆新馆座落于大庆西城区,和大庆石油管理局、美丽的石油广场仅一路之隔。下车后映入眼帘得是一座造型别致、气势雄伟的建筑,沿着四十七级台阶看上去首先感受到它的庄严和肃穆。我们怀着崇敬之情走进纪念馆,犹如走进一座神圣的殿堂。可以用“庄重”来描述眼前的这座纪念馆。馆内广场有王进喜的大型雕塑。拾级而上,进入馆内,扑面而来的就是铁人组的群雕。这群雕是如此的生动,以至于站在他们面前,你都能感受到他们顶风带雪的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王进喜同志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镇上赤金王家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开始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4岁被抓夫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他成为我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率领的钻井队月进尺创当时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曾组织人员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同年4月11日,会战指挥部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

在大庆油田,王进喜先后任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和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指挥,大

庆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核心小组副组长等职务。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9年4月,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7岁。

我们进入馆内以后映入眼帘的是王进喜同志和其他同志大步向前迈进的雕像, 大厅左侧墙面上印着铁人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虽然我们不身处那个年代,但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在那个满目荒凉的大地上作业的人们的心态:激情过后,每一个参与会战的人都必须面对特别现实的状态。另外,参与会战的单位很多很复杂,当时的沟通交流手段又特别有限等等,这些都会给人们一个停止作业的理由。而当时的铁人,能够这样想,并且实现它,这样的创业精神其实是所有创业者们都应该认真揣摩的。其实,大凡成功的创业者也基本上是在这样的一个状态

下前行的。深入展馆,我们看到了铁人王进喜同志艰辛的童年生活。王进喜同志的父亲双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担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担,六岁赶车百里送羊毛,十岁给地主放牛??如此的艰辛,让王进喜同志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壮丽人生,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辉。 那一幅幅照片,一个个场景,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随着讲解员的叙述仿佛回到了那荒原一片、艰苦卓绝的年代,让我们感受着黑土地上跳动不息的历史血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进入展区有讲解员带领我们为我们详细 1

的讲解王进喜的铁人事迹!在讲解员认真深情的讲述时大家也仿佛都沉入了哪个时代之中,

看着那一幅幅生动的相片和宝贵的影响资料深刻的感受到了当时艰苦工作环境,但是不管怎

么样的环境下铁人都没有退缩而是坚毅的监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看见相

片上他们打出第一眼

油井那脸上流露灿烂的笑容那开心的样子时我的嘴角也流露出一丝笑意,虽然已经不是一个

时代但是仿佛我就在他们身边,随着讲解员来到了铁人生活和居住的房间,看见那简陋和窘

迫的样子,心理感觉有些酸楚!随后又来到了一个珍贵的影响资料面前就是有名的铁人跳进

冰冷的泥浆池中用身体来搅拌在铁人的带领下大家纷纷跳进了池中,看到这里心理不有自主

的出现一种激动的心情,为了国家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不故自身安慰不求一丝回报的人能够

这样履行自己的职责这种精神远远的超越了我们这几代人,真是值得反思,浏览这些事迹感

觉时间总是过的好快,这时已经来到了王进喜生病的展区,看着他那张相片已经是满脸的病

态非常憔悴的样子还依然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监守职责,一直到自己不能在站立起来,还念

念不忘时时牵挂着油田的开发与进展,听到讲解员说道他去世的年纪还不到50岁,心中为

他惋惜之时又一次产生酸楚与敬仰!

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被铁人的事迹所震撼着,其中,最让人感动的,

莫铁人王进喜同志为了制服井喷,奋不顾身的跳入泥浆池中的事迹。如今,当年铁人那勇敢

的一跳已经被永久地记录了下来,在大屏幕里向游人讲述那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然而,当

年铁人用身体搅拌泥浆时穿的那件四十八道杠棉工作服,如今却孤独地躺在展柜里,向世人

讲述着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铁人精神

让我感动的另外一个场景是王进喜班组一起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这虽然多少有

当时环境的要求,但王进喜班组的的确确是一个学习型小组。展出的笔记本表明他们不断总

结经验,认真钻研,他们不是蛮干而的确是在动脑筋。更重要的是,王进喜主动地把他们的

经验和设备与其他班组分享,这在当时应该是非常难得的!

1959年,参加全国群英会的王进喜看到由于油品供应紧张,北京的公共汽车背上了鼓鼓

囊囊的煤气包。这刺痛了他,他说“难受”。这也成了著名的典故。根据纪念馆的介绍,当

年的场景就是在老北大的红楼沙滩,这让我非常高兴,因为北大能够与这样一种实干的、忧

国忧民的铁人精神相关联。

走出纪念馆,心里却是沉甸甸的。

看着铁人的背影,在想,什么是今天的铁人精神?铁人精

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铁人精神,就是“为祖国

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铁人精神,就是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

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铁人精神,就是

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铁人精神,就是“要为

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

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铁人精神,就是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

牛”精神。

参观完毕,一幕幕场景、一幅幅图

片、一件件文物,大家回忆、思索、感慨??铁人精

神不仅仅是动力,更是一个标准,一个高度,一个我们永远仰止的山峰。新中国几代石油人

正是依靠“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传统和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

工作作风,为了国家战略安全、国家荣誉和彻底摘掉贫油落后的帽子,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从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正是几代石油

人的不懈努力使得大庆油田连续稳产5000万吨27年,成为我国头号油田和闻名世界的大油

田。

这次参观,使我的心灵又得到一次新的洗涤和震撼,我深深的感受到,民族精神,就是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

支柱。本次参观把我们带进油田开发初期的艰苦岁月,风餐

露宿“天当房、地当床、雪当被、草当墙”,人拉肩扛搬运钻机,破冰取水保证开钻,用身

体搅拌你将,制服井喷情况。王进喜通知的“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

迈誓言,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情怀。他的这种铁人精神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铁人精神,是对铁人王进喜以及千千万万为了祖国发展,辛勤

奉献在第一线的所有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

回去路上看到大庆街头纪念5.12汶川地震的条幅,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不是有很多铁人吗?

我们的民族在巨大压力面前不就在展示我们的铁人精神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新时期更

好地得到继承和弘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学习和理解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要进一步继

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志全

2014年5月12日

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大庆人都听说过:“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苦难也不怕。”大庆石油工人的楷模就是令人敬佩的铁人王进喜爷爷。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铁人纪念馆门前。

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雕像,那不正是投身工作忘记吃饭的;遇到困难永不退缩的王进喜爷爷吗?他的后面不正是那象征着王进喜爷爷47岁的47个台阶吗?我走过去,一步、两步、三步??我迈着轻快的步伐,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踏上了着47个台阶。

到了馆内,首先是一个硕大的屏

风,上面刻的是王进喜爷爷带领几名工人奋斗的场面。我真佩服王进喜爷爷啊!我们上了楼,到了一厅,先是王进喜爷爷留下的格言,其中一句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时家里穷,我就给别人放牛,我知道牛脾气,牛总是付出的多,享受的少,所以,我要为革命当一辈子的老黄牛!”这句话体现出王进喜爷爷生前是多么的热爱革命呀!里面一件陪伴王进喜爷爷一生的破烂不堪补了又补的羊皮袄也让我记忆犹新,如果换成了我,换成每一位同学,都不可能穿这样的衣服。这样我更加敬佩王进喜爷爷了。

到了第二厅,我看到了那一台摩托车,那是王进喜爷爷得奖时得到的。我还从妈妈口中得知,那时,王进喜爷爷的住处离工作的地方很远,每天王进喜爷爷起的最早,睡的最晚,而且每天要走二十多里路那。我想:有了摩托车该不用那么辛苦了吧!在二厅,我还看到了那时的学校,里面灯光很暗,但黑板上方的八个大字非常明显“好好

学习,天天向上”我为他们破旧的学校感到震惊!

最后,我们走进第三厅。在哪里,我了解了王进喜小时候的情况。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母亲生下了他,很高兴,便按习俗把他称了一下——十斤。父亲便管他叫十金娃。可长大却又黑又瘦,便改名为王进喜。王进喜爷爷三岁时他父亲便去世了,六岁便上山砍柴换钱了,七岁就给地主放牛,经常被地主骂,常常吃不着饭。看到这,我为王进喜爷爷感到悲伤,如果他生活在这个年代,早是被家人宠着的心肝宝贝了。

假如王进喜爷爷还活着,我就会站到他的面前,大声喊道:“爷爷,您是我们的骄傲!”

参观铁人纪念馆观后感

当我们到达铁人纪念馆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醒目的“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八个镏金大字。抬眼望去,铁人纪念馆沐浴着朝阳的霞光,巍然屹立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之上,门前是高高四十七级

台阶,它代表着铁人四十七年艰辛的人生历程;整个纪念馆雄伟壮观,气势逼人,犹如一座巨大的丰碑在向人们昭示着无私无畏的铁人精神。

随着解说员声情并茂的解说,我们踏着铁人的足迹开始了意义深刻的参观。进入纪念馆的正门,铁人队伍向我们迎面走来,这是一组铁人带领的石油工人队伍所组成的雕塑,他们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组成了技压群雄的铁人队伍,他们是祖国石油战线上的一堵铜墙铁壁,是一面面不倒的红旗!

深入展馆,我们看到了铁人王进喜同志艰辛的童年生活。王进喜同志的父亲双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担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担,六岁赶车百里送羊毛,十岁给地主放牛如此的艰辛,让王进喜同志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壮丽人生,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英雄形深入展馆,我们看到了铁人王进喜同志艰辛的童年生活。王进喜同志的父亲双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担起了沉重的家

庭重担,六岁赶车百里送羊毛,十岁给地主放牛,更加熠熠生辉。

参观过程中,让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铁人那种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因为小的时候家里穷,没有过上学念书的经历,他就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学习认字,他用自己的语言写日记,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在日

记本中这样写道:“我学会一个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多么朴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一生的追求!正是这种执著的追求,才能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才能有“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的勇气。

铁人纪念馆以翔实的史料生动地再现了大庆油田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突出反映了大庆油田会战的优良传统和以“铁人”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的感人事迹。是新时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

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切实肩负起维护国家石油战略安全的神圣使命,全力以赴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

初一四班 路琪

参观铁人纪念馆有感

一早,就去参观大庆的铁人纪念馆。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但“铁人精神”却是自己非常神往的。

一起参观的大庆的温春生告诉我“快到了”,自己就分明能感受到激动。可以用“庄重”来描述眼前的这座纪念馆。馆内广场有王进喜的大型雕塑。拾级而上,进入馆内,扑面而来的就是铁人组的群雕。这群雕是如此的生动,以至于站在他们面前,你都能感受到他们顶风带雪的一种大无畏的精神。 以下是王进喜的简介:

王进喜同志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镇上赤金王家屯

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开始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4岁被抓夫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他成为我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率领的钻井队月进尺创当时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

1960年3月,王进喜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曾组织人员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誉为“铁人”。同年4月11日,会战指挥部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

在大庆油田,王进喜先后任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和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指挥,大庆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核心小组副组长等职务。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9年4月,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7岁。

大厅左侧墙面上印着铁人的名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话虽然经常被改头换面并被调侃,但仔细看看当年石油会战的状态,就知道当时能够说出这样的话绝对是基于对伟大事业的热爱。虽然我们不身处那个年代,但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在那个满目荒凉的大地上作业的人们的心态:激情过后,每一个参与会战的人都必须面对特别现实的状态。另外,参与会战的单位很多很复杂,当时的沟通交流手段又特别有限等等,这些都会给人们一个停止作业的理由。而当时的铁人,能够这样想,并且实现它,这样的创业精神其实是所有创业者们都应该认真揣摩的。其实,大凡成功的创业者也基本上是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前行的。

让我感动的另外一个场景是王进喜班组一起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这虽然多少有当时环境的要求,但王进喜班组的的确确是一个学习型小组。展出的笔记本表明他们不断总结经验,认真钻研,他们不是蛮干而的确是在动脑筋。更重要的是,王进喜主动地把他们的经验和设备与其他班组分享,这在当时应该是非常难得的!

1959年,参加全国群英会的王进喜看到由于油品供应紧张,北京的公共汽车背上了鼓鼓囊囊的煤气包。这刺痛了他,他说“难受”。这也成了著名的典故。根据纪念馆的介绍,当年的场景就是在老北大的红楼沙滩,这让我非常高兴,因为北大能够与这样一种实干的、忧国忧民的铁人精神相关联。

走出纪念馆,心里却是沉甸甸的。看着铁人的背影,在想,什么是今天的铁人精神?

在车里,依然在想这个问题。直到看到大庆街头抗震救灾的宣传,心中才

豁然开朗:5月12日到今天,我们不是有很多铁人吗?我们的民族在巨大压力面前不就在展示我们的铁人精神吗?

于是,才意识到自己最喜欢的话就是“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迎接期末考试演讲稿下一篇:迎接期中考试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