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技巧

2023-05-30

第一篇:演绎推理题的解题技巧

1、演绎推理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总结

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另外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推理都必须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一般来说,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称为前提,所推导出的新的判断则称为结论。推理大体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只有一个前提的推理叫直接推理。例如:有的高三学生是共产党员,所以有的共产党员是高三学生。

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的推理就是间接推理。例如:贪赃枉法的人必会受到惩罚,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今天你们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

一般说,间接推理又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三种形式。

1、演绎推理及其分类

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了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例如: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惩罚的。这里,“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是一般性前提,“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是特殊性前提。根据这两个前提推出”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个特殊性的结论。

演绎推理可分为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1、三段论

(1)所谓三段论是推理中最普通的一种形式。它由三个简单判断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例如:不法分子都害怕法律的制裁(大前提);杀人犯是不法分子(小前提);所以杀人犯害怕法律的制裁(结论)。 (2)三段论的推理一般有三个特点: ①有三个判断;

②每个判断都有两个概念,整个推理共有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出现两次; ③在前提中都有一个概念起媒介的作用。

在逻辑学中,阐述三段论时,概念和判断都有一定的名称。即,在作结论的判断中的谓项称为大项(P);作主项的称为小项(S);在结论中不出现,在前提中起媒介作用的称为中项(M)。一般,包含大项的判断称为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判断称为小前提。 (3)我们在运用三段论时,还要遵守三个原则:

①一个三段论必须(也只能)有三个概念,特别是中项必须是同一概念,否则就会产生错误(通常把这种错误说为“偷换概念”)。例如:茅盾著作不是几天可以读完的;《白杨礼赞》是茅盾著作;所以,《白杨礼赞》不是几天可以读完的。

这里,在大前提中的“茅盾著作”指所有茅盾著作构成的总体,而小前提中的“茅盾著作”则是茅盾许多著作中的一种具体的著作,两者含义不同,已经不是三个概念,而是变成了四个概念,致使推理产生了错误。 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周延是在一个判断中对于主项和谓项是否全部断定,如全部断定就是周延,否则就是不周延。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例如:劳模都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刘波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所以,刘波是劳模。

在这个推理中,大前提里,中项并没有全部断定,因为参加代表大会的并不一定都是劳模。在小前提里,中项也没有完全断定,因为出席代表大会的肯定不是只有刘波一个人。由于在大小前提中,中项都是不周延,所以,这个推理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逻辑错误)。 ③在大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否则就会造成“不当周延”的错误。例如:书记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她不是书记;所以,她不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在这个推理中,大前提里“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是不周延的,但在结论中却变成周延的了,所以,这个推理也是不正确的。

(4)省略式三段论指的是或者省略了一个前提、或者省略结论的三段论。 ①省略大前提。例如:教师是有功绩的,因为他们在教书育人中做出贡献。 如作补充:凡在教书育人中做出了贡献的人都是有功绩的(大前提);教师是做出了贡献的人(小前提);所以,教师是有功绩的(结论)。 ②省略小前提。

所有中国人都应该热爱祖国,我也应该这样。如作补充:凡是中国人都应该热爱祖国(大前提);我是一个中国人(小前提);所以,我也应该热爱祖国(结论)。 ③省略结论。

历史上革命先驱是值得后人怀念的,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位革命先驱。 如作补充:凡历史上革命先驱是值得后人怀念的(大前提);孙中山就是这位革命先驱(小前提);所以,孙中山是值得后人怀念的(结论)。

2、假言推理

所谓假言推理指的是大前提是假言判断的演绎推理。这种推理的一般特征是:以一个假言判断作为大前提,通过对这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的肯定或否定,从而得出结论。

一般根据假言判断的不同形式,假言推理可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等三种假言推理形式。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所谓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指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大前提的演绎推理。一般情况,它又可以分为肯定式与否定式两种: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式)。

只要跑步,人就会出汗;你现在正在跑步;可见,你现在正在出汗。

肯定式的一般规则: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但是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例如:如果两条线平行,那么它们就是直线;这两条线不平行;所以,它们就不是直线。 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所有的不弯曲的两点之间最短的线都是直线。 ②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式)。

只要跑步,人就会出汗;你现在没出汗;可见,你现在没有跑步。

否定式的规则:一般情况下,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但是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例如:如果饮酒过量,肝脏就会生病;他的肝脏生病;所以,他饮酒过量了。 这一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有时其他诸多原因,也会引起肝脏生病。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指以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演绎推理。这种推理可分为肯定式和否定式两种。

①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式)。例如: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晓鸣取得了好成绩;可见,他努力学习了。

这种肯定的一般规则是: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但是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例如:只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张老师没做好教学工作;所以,张老师没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这个结论不妥当。因为没做好教学工作,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式)。

只有平时搞好训练,才能比赛取胜;你平时没搞好训练;所以,你比赛没能取胜。

否定式的一般规则: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但是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例如:只有平时搞好训练,才能比赛取胜;你平时搞好训练;所以,你比赛能取胜。 这个结论不妥当,因比赛能取胜还有其他条件。 (3)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

所谓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指的是以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演绎推理。它一般有四种形式,即肯定式中的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和否定式中的否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①肯定前件式指由肯定前件到肯定后件。例如:在地球上一个常大气压下,水只要加热到100℃就会沸腾;现在已加热到100℃;所以,水沸了。

②肯定后件式指由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例如:在地球上一个常大气压下,水只要加热到100℃就会沸腾;现在水沸腾了;所以,已加热到100℃了。

③否定前件式指由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例如:在地球上一个常大气压下,水只要加热到100℃就会沸腾;现在还没有加热到100℃;所以,水没有沸腾。 ④否定后件式指由否定后件到否定前件。例如:在地球上一个常大气压下,水只要加热100℃就会沸腾;现在水没有沸腾;所以,还没有加热到100℃。

3、选言推理。

所谓选言推理指的是以选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演绎推理。一般情况下,选言推理也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通常,大前提是简单判断,对大前提指出的几种可能的属性肯定或者否定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结论也是简单判断,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一种或者几种属性。选言推理一般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1)相容的选言推理。

一般以相容的选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选言推理就是相容的选言推理。通常,相容的选言判断要求肢判断必须有一个真的,但同时并不排斥其他肢判断的真实,所以,运用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否定一部分肢判断,就要肯定另一部分肢判断。又因为肯定一部分肢判断不能否定另一部分肢判断,所以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有一个否定肯定式。例如:考试成绩不好,或是由于复习方法不对,或是由于临场发挥不好;汪莘同学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复习方法不对;所以,汪莘同学考试成绩不好是临场发挥不好。

正确运用选言推理一般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运用否定肯定式选言推理时,大前提的选言肢必须列举完全;第二,运用肯定否定式选言推理时,大前提一般不能是相容的选言判断。否则,推理就会出现错误。 (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一般以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选言推理就称为不相容的选言推理。通常情况下,真实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必须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所以,否定一部分肢判断就要肯定另一部分肢判断(即否定肯定式),而肯定一部分肢判断就要否定另一部分肢判断(即肯定否定式)。

①否定肯定式。例如:今天的报告会,或由赵教授作报告,或由刘校长作报告,或由汪书记作报告;不是由赵教授作报告,也不是由刘校长作报告;所以,由汪书记作报告。

②肯定否定式。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所以,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注:引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归纳推理及其分类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的结论的一种推理。一般情况下,归纳推理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也叫完全归纳法,是指根据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正确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要求所列举的前提必须完全,不然推导出的结论会产生错误。例如: 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四种社会形态构成了整个阶级社会。)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同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从而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但是,这种推理通常仅考察了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性质就得出了结论,所以结论可靠性较低。一般为了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所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要列举前提的数量尽可能多,考察个别对象数量越多,结论也就越具有可靠性。例如: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锡导电;所以,一切金属都导电。

同一律:通俗地说,同一律是关于人们思想保持确定性的一条规律。在逻辑思维上,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运用概念或判断都应当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改变,所议论的命题即论题也应保持同一,不能改变或“中途”转移或“偷梁换柱”。同一律的公式表现为A是A(或甲是甲)。例如: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个例子,前后五次使用“群众”这一概念,其意思保持一致,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如果违反同一律,就会犯错误。例如:要搞好群众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我就是群众,当然应该依靠我。这个例子,前后三次使用“群众”这一概念,但它们含义是不同的。前两个“群众”泛指人民群众,不指某一个具体的人;后一个“群众”则特指“我”,意为非干部或党团员。因此,前后不是同一概念。这段话违反了同一律要求,在逻辑上称为犯偷换概念与混淆概念的错误。

矛盾律:通俗地说,矛盾律是关于人们思想认识不可自相矛盾的规律。在逻辑思维上,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条件下,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思想认识必须做到首尾一致一贯,不能既肯定某事物具有某种性质,又否定该事物具有某种性质。

矛盾律的公式表现为A不是非A,即甲不是非甲。例如:黑板是黑色的。黑板不是黑色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两者不能同真。

“黑板是黑色的”和“黑板是红色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反对的,两者也不能同真。如果把这组判断放在同一议论中都加以肯定,那就违反了矛盾律。又如:①入夜,朝教学大楼望去,整座大楼灯火辉煌,只有一个教室的灯没亮。②生活会上,大家互相做了自我批评。 上述两例都违反了矛盾律。例①“灯火辉煌”和“灯没亮”、“整座大楼”和“一个教室”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整座楼灯火辉煌,就应当看不见一个教室灯没亮。例②“自我批评”是自己检查和反省自己的缺点错误;“批评”不同,可以“自我批评,但不能“互相自我批评”。 我们在运用矛盾律时,必须注意:矛盾律排斥人们思维中的逻辑矛盾,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本身的矛盾。因为,这两种矛盾是两个问题,是不能够混为一谈的。

排中律:简洁地说,排中律是关于人们思想认识必须保持明确性的规律。在逻辑思维上,排中律要求在同一议论中,一个概念或者反映事物的某种本质,或者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本质,二者必居其一;一个判断或者反映事物的某种情况(情形),或者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情况,二者必居其一。同时,排中律还要求,对于互相矛盾的两种思想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不允许都加以否定或者都加以肯定。以上所述,换句话说,人们在一般议论过程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必须表明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排中律的一般逻辑公式表现为A或者是A,或者是非A。有的也这样表现即甲或者是甲,或者是非甲。简析这个公式:“甲对象”,或者具有“甲属性”或者不具有“非甲属性”。 实质上,排中律的内容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定有一真。例如“鲁迅是革命家”和“鲁迅不是革命家”,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在议论中我们一定要肯定一个而否定一个,决不能对两者都加以否定,或者加以肯定。因为这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一般,在运用排中律时,要注意,它只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判断,因为只有互相矛盾的判断,才能够说二者必居其一。碰到不是矛盾关系,排中律就不能适用,也不需要用。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排中律和矛盾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反排中律也就必然违反矛盾律,但如违反矛盾律就不一定违反排中律。因为,运用矛盾律只能指出两个自相矛盾的论断,其中必有一假;运用排中律就可进一步指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必有一真。矛盾律主要是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关系的判断中都起作用;排中律则只在互相矛盾的关系的判断中起作用。所以,掌握排中律的关键在于弄清楚排中律的内容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须有一真。

演绎推理的三种解题秘招

从做题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做演绎推理题目必须紧扣题干内容,以题目中的陈述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法则推出正确结论。题中的陈述是被假设为正确的,不要对其作出怀疑或否定,给自己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于演绎推理题目中比较难的、多种条件相互制约或是数理逻辑的题目,可以忽略其具体情境,在草稿纸上抽象出其数理模型,加以逻辑运算,这样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解答演绎推理题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试题中所给的陈述有的合乎常理,有的可能不太合乎常理。但你心中必须明确,这段陈述在此次考试中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考生不能对试题所陈述的事实的正误提出怀疑,也不能自作聪明地以自己具备的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推理,得出答案,而完全忽视试题中所陈述的事实。

(2)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演绎推理题中,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性的联系,结论不能超出前提所界定的范围。因此,在解答此种试题时,必须紧扣题干部分陈述的内容,正确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必须注意的是,此类试题的备选答案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即各个选项几乎都是有道理的,但有道理并不等于与这段陈述直接相关。正确的答案应与陈述直接有关,即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3)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用你自己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

第二篇:命题推理解题技巧

从历年公务员考试推理判断部分题目的特点来看,逻辑判断题是有作答规律可循的,在解此类题目时有几种常见的技巧,需要考生重点掌握,从而快速辅助考生做出答案,中公教育专家在此对命题推理解题技巧进行讲解。

(一)文氏图法

一个概念的外延可以用一条封闭的曲线来表示,直言命题可以用文氏图来表示主项和谓项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如下:

1.当题干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依次分析出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全异关系、真包含关系,然后结合文氏图进行解答即可。 2.当题干给出多个直言命题,一般来说这些命题都是真的,要求考生根据给出的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推理。此时可根据直言命题真假关系,画文氏图来进行解题。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同一个直言命题其主项和谓项之间的关系可能存在多种情况,做题时需要考虑全面。

【例题】在某次交通整治民意代表座谈会的代表中,一个是黑龙江人,两个是北方人,一个是广东人,有两个人只负责客运业务,三个人只从事货物运输。 如果以上的介绍涉及了该次座谈会的所有代表,则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代表( )。 A.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8人 B.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8人 C.最少可能是5人,最多可能是9人 D.最少可能是3人,最多可能是9人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选B。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题中所提到的人的身份间的关系,在计算人数时要注意:是包含关系的不要相加,是全异关系的需要相加,交叉关系则要具体情况具体讨论。

题干中主要涉及到黑龙江人(1)、北方人(2)、广东人(1)、负责客运业务(2)、从事货物运输(3)等概念。其中,黑龙江人和北方人之间是真包含于关系,北方人和广东人之间是全异关系,负责客运业务和从事货物运输之间也是全异关系。

若要人数最多,则概念之间尽可能是全异关系(如图1),但黑龙江人一定真包含于北方人,所以最多应为2+1+2+3=8人;最少即概念之间尽可能互相重合,于是2个北方人和1个广东人完全可以包含于负责客运业务或者从事货物运输的,但是2个负责客运业务的和3个从事货物运输的不可能互相重合(如图2),所以最少应为2+3=5人。故答案选B。

(二)矛盾法

矛盾法是指根据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之间的关系来解题的方法。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不能同真(必有一假),也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可以从一个直言命题为真推出其矛盾命题为假,也可以从一个直言命题为假推出其矛盾命题为真。 当题干通过对话或其他形式给出多个直言命题,并指出其中真假命题的个数,其中存在明显的矛盾关系,此时可采用矛盾法解题。

【例题】对某受害人的五位朋友进行侦查分析后,四个警员各自做出了如下推测: 甲说:“这五个人都有嫌疑。”

乙说:“老陈不能逃脱干系,他有嫌疑。” 丙说:“这五个人不都是有嫌疑的。”

丁说:“五人中肯定有人作案。”

如果四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推测正确,那么以下哪项为真? A.甲推测正确,老陈最有嫌疑 B.丙推测正确,老陈没有嫌疑 C.丙推测正确,但老陈可能作案 D.丁推测正确,老陈有嫌疑

中公解析:本题答案选B。题干给出了多个直言命题和这些命题的真假情况,可考虑用对当关系解题。

甲的话和丙的话矛盾,必有一真一假,由只有一真可知乙和丁的话均为假,由乙的话为假可知老陈没有嫌疑,进而可以推出丙的话为真,甲的话为假。故答案选B。

第三篇:历史列举题的解题技巧

①认真审题,明确时间范围、地点范围。②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点到为止,简单明了。③

书写规范、条理清楚、中国历史的人名地名不能出现错别字。

历史材料题的解答技巧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答,总体上可分为三个步骤:一是读懂材料;二是审清题目;三是规范答题。

一、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读懂材料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弄清材料的含义和观点。

仔细阅读每一则材料,真正理清材料在说什么,或材料对历史事件所持的观点。这是解题的基础。

其次,深挖材料,还原历史背景。这是解题的关键,它决定了答案的来源。

(1)还原历史背景要抓住材料提供的各种有效信息。如:材料的含义、出处(包括材料出自文献的名称、作者及文献创作或发表的时间等);

(2)确定材料的历史背景后要注意联系相关知识寻找与教材的结合点。

二、审清题目,就是抓住关键词(提示语、时间和地点限制)弄清题目在问什么,弄清题目的考查意

图。如:

(1)弄清题目是要求根据材料作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2)若针对观点提问,要注意问的是题目的观点、答题者的观点、还是历史上已成定论的观点;

(3)若考查原因,就要抓住根本、直接、历史、现实、主观、客观、政治、经济等关键性词语。

三、规范答题,力求完整。在书写上,务必注意格式的规范,在字迹清楚的基础上,要做到四化:

1、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

2、段落化。每个问题的答案写一个自然段。

3、要点化。如果答案比较复杂,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提炼概括,答案严谨缜密,言

简意赅,分层回答。

4、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次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

序号,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探究性试题的答题技巧。

第一步:审清题目,领会题意。 审题时首先要明确题意,完整准确地把握好试题的要求。其次,要

审明观点。

第二步:回归课本,寻找结合点。 探究性试题的题目及其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我们在解题

时必须以课本知识为依据。尽管探究性试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题材往往在书外,但答案基本上能在书中找到,只要学会寻找材料与知识的结合点,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第三步:规范答题,力求完整。 在找出结合点、确定答题思路后,准确完整地组织答案,在书写上要

做到四化:

1、提示化。

2、段落化。

3、要点化。

4、序号化。

总之,审清题目对于正确答题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和范围。

上述仅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方法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后盾。所以,要真正做到正确答题,提高得分率,还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历史观。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面对不同类型题目时,做到游刃有余,全面作答。

第四篇:中考语文图画题的解题技巧

这几年,图画题进入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这类题目,先给学生提供一幅图画,(商标、会徽、徽标、标识、招贴画、漫画等)然后要求读图,完成相关题目。这种题不仅考察了考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考察了考生的想象力,可谓一箭“数”雕。

图画题的类型:

1、新闻图片型:即所提供的图画是一张新闻图片,要求考生观察图片,在把握图片内容的基础上按要求答题。

仔细观察右边的这幅图,参照所给示例,为图中的女孩写一段赞美辞。要求:语句通顺,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答案:示例: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生活的重担压在肩上,你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答:得分点:运用修辞1分;点出人物勇敢、镇定等精神2分;语句通顺1分.是标识题:图画是各种标志,包括各种会标及标识等。要求考生能大致阐述其含义,或谈观后感,

三是漫画题型:据漫画介绍它的内容、主旨,阐述漫画的讽刺意义。示例

3、看图说话:

用说明的文字介绍这幅题为“书生”的漫画(90字以内)。(2分)用一句话概括漫画的主旨。(1分)

答案:

3、(1)书店内,三位读者在读书,他们有的席地而坐,屁股下垫着一本书;有的坐在书架的书上,有的趴在书柜的书上。有的边喝饮料便读书,地上零乱地放着书与快餐盒及饮料罐等。(2)批评了在书店里读书而不爱惜图书、不讲社会公德的现象。

四、宣传画型:据画说内容,宣传画的含义,或说出自己观后的感受。示例4.介绍右边这一幅赈灾活动宣传画的内容与含义。(3分)内容:

含义:

示例4.(3分)内容:一颗大的“心”中有一幅中国地图;这幅中国地图由许多颗小的“心”组成。含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奉献爱心,支援灾区人民。(意思对即可)

解题方法

1、全面解读。从图画的整体上去观察,观察时应注意:一是画面本身,包括画面中一一切事物、图案形状、人物动作、神态等;二是画面中的人物语言,这些只言片语常揭示主题。三是图画中的补充性的文字,也是致关重要的。如例3。

2、用心揣摩。特别是标识题、漫画题、宣传题,要理解图画和主题及暗含的寓义,要在全面的基础上用心去揣摩,发挥联想和想像。如例4

3、准确表述。语言要概括、精炼,准确无误地表现主题。

三、考点分析:

1、解说图标含义

1、(江苏省宿迁市中考题)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图是200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识,请说出这幅图寓含的意思。

解说:本题以“2005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识”为平台,考查学生分析图标

寓意的能力。认真观察标识,可以发现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代表人类的家园——地球,另一部分是手拉手的三个人,看上去有大人、小孩,有男人和女人。联系“世界环境日”这一主题考虑。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寓意是: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或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她需要呵护,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建绿色家园。例

2、(兰州市实验区中考题)下图是《读者》的徽标,画面是一只绿蜜蜂。请用简洁文字对其含义加以解释。

解说:本题考查学生解说《读者》徽标含义的能力。《读者》是一本拥有大量读者的刊物,以一只绿色的蜜蜂为徽标,意义何在呢?我们知道,蜜蜂整天忙忙碌碌,采花酿蜜。由此我们不难联想到《读者》的编辑就像蜜蜂那样,从众多的文章中精挑细选,为读者奉献最新最美的文章。因而其含义不言而喻:刊物的编辑者要做辛勤的蜜蜂,从文艺百花园中采集智慧的花粉,酿成香甜的蜜,奉献给读者。

3、(2006年湖北省恩施州课改区中考题)中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将在2007年4月发射升空。下边这幅题为“月亮之上”图案便是“月球探测工程标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幅图案的理解。(提示:图案一弧两点形成古文“月”字;圆弧起笔处形成龙头,落笔的飞白为一群和平鸽;圆弧中间为一双脚印)

解说:本题是在文言文《贯月槎》(作者:王嘉????选自《拾遗记》)阅读中所命制的一道延伸阅读题,《贯月槎》是一篇与月亮有关的短文,表现中华民族探月登月的理想。结合题干中的文字提示,分析标识构图特征,可以这样解说:它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测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中国航天如巨龙腾空而起,落笔的飞白由一群和平鸽构成,表达了中国和平利用空间的美好愿望。整体图形由一弧两点巧妙形成古文“月”字,写意的笔触旨在传达一种探索的信念。(说明:只要说出古文“月”字和一双脚印的象征意即可。)

2、解析图标创意

4、(湖南省长沙市中考题)2006年5月长沙市举办了首届邻里节,请你也参加这次活动。下图是此次邻里节会徽征集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请你仔细观察,对它的创意进行简要说明。

解说:本题以“长沙市首届邻里节”的一则会徽为考点,设置了两道题目,第(1)题考查学生理解这则会徽的创意特点,观察可见:整个会徽是由两张笑脸及两根飘带构成;分析可知:两张笑脸紧贴在一起,体现邻里之意亲密无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两根飘带营造了邻里节的喜庆气氛;下方文字表明首届邻里节的时间和名称。

3、阐述推荐标识理由

5、(南京市中考题)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识,要求从下面三幅图标中推选一幅,并说明理由。(3分)

小雨说:“我推选第一幅图标,因为它用南京、青年两个词的英文首字母NY组合成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南京青年在建设新南京中的活力和朝气。”你说:“我推选第____________幅图标(第一幅除外)____________

解说:本题以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识为平台,考查学生解析图标的能力。本题给出三则“南京青年联合会”备选标识,让同学们从中比较分析,得出优劣,进行解说。从结出的示例中可以发现,解说应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图特点和标识

寓意。因此,只要从(2)(3)两则中任选一则,扣住“青年联合会”这一主题,围绕标识本身构图特点和它的寓意来说明即可。示例:我推选第二幅。①第二幅把两个“青”字变形处理成了一对手拉手舞动的青年,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团结。②“n”是南京的“南”的拼音首字母,图标下半部分将两个“n”变形组成“心”的图形,突出了团结的主题。(或:我推选第三幅。因为第三幅对“青”字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之酷似一个青年人在展翅高飞,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热情。)

4、探求徽标共同信息

6、(黑龙江省黑河市课改区2006年中考题)江南中学初三(6)班的同学在组织“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收集到下列图案:依次是秦朝半两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与中国农业银行的徽标。他们进行了一番探究,知道了秦半两钱外圆内方取义天圆地方之意,它在钱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你的知识积累,请继续探究下图各枚徽标所透露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

你能探究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与农业银行的徽标流露出的共同信息是什么吗?

解说:本题以三则银行的徽标为考点,考查学生探求它们与秦代半两钱的渊源关系以及它们之间所反映出的共同信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三则银行徽标,在形状上都与秦代的半两钱相似,都是“外圆内方”,只是三则徽标的内部稍有变化,如工商银行的徽标,里面设置成“工”字形,切合“工行”之意。如此,本题可解答为:都是外圆内方,沿用了秦半两钱的寓义;中间方形部分都用独特的图案表明该银行的特点。(合理即可)

5、分析取名含义和喜欢理由

7、(湖北省天门市课改区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材料,回答问题。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于2005年11月11日晚揭晓,吉祥物由五个拟人化的娃娃形象组成,统称“福娃”(Friendlies)。

福娃贝贝()福娃欢欢福娃迎迎福娃妮妮

(l)在上图括号中应填写的“福娃”名字是:_______________,五个“福娃”的谐音连读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喜欢哪个“福娃”?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奥运会吉祥物揭晓后,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对此表示祝贺。他在贺信中说:“我喜欢福娃中的每一个形象,我喜欢它们将中国的传统福娃带给世界的故事。你们的选择触动了我的心,我相信,福娃也必将触动世界的心。”请你说说是什么触动了罗格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本题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奥运福娃”为考查材料,融时事考查与语文能力考查于一体,考查学生对福娃的了解程度,分析福娃的取名含义,解说喜欢福娃的理由,以及探究福娃打动世人的原因等。只要同学们平时关注时事报道,就很容易解答第(l)题:晶晶,北京欢迎你。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同学们可结合福娃的形象或象征意义来谈,示例:我喜欢“晶晶”,因为它象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或:它的形象具有中国传统福娃特征,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理由中只要说出了该福娃的象征意义即

可)。第(3)题应结合我国文化背景来考虑,示例: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触动了罗格的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说明,有理即可)

总之,图标题是一种有潜质的题型,因为现代社会、现代生活与图标息息相关,图标浓缩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融入绘画、书法、文字、色彩等多种元素,能体现人们的美好感情、愿望和理想。如果同学们平时能关注图标,认真研究,做好这类试题就会轻而易举。

模拟演练

1、右图是北京申奥会徽,请仔细观察,用一句话概括其象征意义及内涵。

2、.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关单位举办了“„北京2008‟全国大学生主题招贴设计大赛”,下面的组图就是在这次大赛大获金奖的作品。请你仔细观察,对它的创意进行说明。(提示:招贴画上的汉字依次是“高”“快”“强”)

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最受公众喜欢的校徽排名前三的依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人大校徽主体构思是三个并列的篆书“人”字图形,寓意“人民”“人本”“人文”,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成众”之意。

右图是北京大学校徽,中间的“北大”二字由三个篆书“人”字图形组成。认真读图后回答:三个“人”字图形的特点是,校徽突出的办学理念是。

答案要点:

1、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

2、要点:(1)画面上的人物的运动形象表明了奥运会是体育盛会(或画面上的人物的运动形象分别诠释了“高”“快”“强”三个字的内涵);(2)作为背景的三个汉字体现了奥运精神——“更高、更快、更强”;(3)这三个汉字用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也表明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

3、“北”字是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大”字是正面站立的人像以人为本

4、没有拿到冠军,第二名表现为垂头丧气,第三名信心百倍,通过拼搏,第二次比赛,第三名独占熬头。②例:失败乃成功之母。

第五篇:中考诗歌赏析题的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在接轨高考的过程中,不少题型沿用高考题型,诗歌赏析题就属于这样的形式。试题选择的内容以古代诗歌为主,涉及到诗词曲等不同的体裁,诗歌的意象浅明,情感强烈,阅读难度不大。笔者研究了2007年全国60份中考语文试卷,其中有42份试卷在积累与运用中考查了诗歌赏析,因为诗歌赏析不仅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品味审美能力,也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四学段目标中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诗歌赏析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这些能力,虽然诗歌赏析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其中的基本解题技巧是共通的。在中考、高考复习中可以从明、绘、悟、识、赏五个方面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

一、明诗识

诗识就是诗歌常识,赏析诗歌首先必须明了诗歌的基本常识。诗歌的基本常识中涉及到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押韵和节奏。江苏连云港市阅读的内容是杜甫的《登岳阳楼》,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颔联所写的景象。其中涉及“颔联”这个诗歌常识,律诗共四联八句,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所以,回答此题首先应有诗歌的有关基本常识,如果不能明了颔联这一诗歌常识,就会出错。因此,在复习诗歌常识时需要明了以下内容:诗歌的形式、押韵、节奏等。从广义而言,诗词曲统称为诗歌,从狭义而言,诗歌就是诗。诗的种类标准不一,按照语言学家王力的划分(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2000版),诗从格律上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之为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乐府诗就是这一类,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很多讲究,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考试中赏析的诗歌以律诗和绝句为主,也有涉及到词和曲的。从诗歌题材的角度应了解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从诗歌表达形式的角度应了解叙事诗、抒情诗和哲理诗。诗歌的节奏主要是从朗读的角度能读准节奏,明了断句。诗歌的押韵应明了韵脚和韵律。另外,对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尤其是对偶需要分清并能进一步的赏析。

二、绘诗境

诗歌首先必须要有诗歌的意境。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可见,意境是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有机组合,意象是诗歌描写的形象,不管是景物还是事物,或者是事情,这就是诗歌的意象;而一定的意象之中表达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诗歌的意境。在中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描绘诗境的题型。整体感知诗歌首先必须明了诗歌描绘的景物,其次能感悟诗歌的情感。湖北黄冈市的试题要求在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洁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诗歌的题目是“春行”,可以“行”为游览线索,描绘见到的景象,在整个景象的构成中不可缺少的景物因素是“早莺”“新燕”“暖树”“春泥”,另外可以适当想象拓宽景物的视野,使得景象更加形象美丽。

江苏盐城市中考题要求阅读辛弃疾的词《西江月》,然后问了两个问题:第一问,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第二问,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试题的两问均涉及到词的意境,第一问要求考生了解诗词描写的景物特征,从蝉鸣、鹊啼、蛙叫、人声等声响中突出夏夜的静。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第二问在前一问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词的意境,以词的意象为描写的主题,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拓展诗词的意境。可以这样想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的心里是何等的高兴呀!

描绘诗境是一种考试形式,但更多的是一种阅读诗歌和鉴赏的初步方法,中考试题以引导学生阅读诗歌的简单方法进行考查,形式上是一种考试,实质上是一种学法指导,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技能。

三、悟诗情

诗歌的境界是诗歌的意象和情趣的结合,阅读诗歌首先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其次就是能体悟诗歌的情趣。借助想象进行描绘的是诗人直观自然之景物的画境,而透过画境理解领悟情趣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江苏连云港市要求学生在阅读杜甫《登岳阳楼》后,能领悟全诗的情感,广州番禺市要求学生在阅读曹操的《观沧海》后,能体悟全诗的感情基调。这一类题型往往是在绘诗境的基础上,能级更进一层提出的要求,而这一类诗歌往往感情基调明显,在组成诗境的意象中已经明显地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一般是显性的。杜甫《登岳阳楼》中颈联和尾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营造的孤舟、老病、涕泗等意境,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寥、壮志难酬的情怀。这样的写景抒情诗的情感是显性的,明了的,而曹操的《观沧海》的感情基调则较为隐晦,但是诗人描写眼前之境的壮阔的目的就是表现出苍凉慷慨之情,想象之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的则是悲壮激昂之情。“诗言志”,所以诗歌常常借诗境来抒发诗情,只有领悟了诗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了诗歌。

四、识诗理

诗歌的情和理是分不开的,有的诗歌有着情趣,有的诗歌有着理趣。此处的理趣不仅仅只是个阐释的哲理,也指诗歌暗含的隐喻,以及诗歌内在的规律。浙江丽水市要求赏读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其中一问是“诗的

三、四句语带双关,明说天气晴雨不定,暗指什么?”在回答这一问题时,不能忽略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一句,因为在此句中可以阅读出这首竹枝词是女子对郎的思念,在理解了这层意思后,天气的晴雨不定暗指什么才能明了。“晴”与“情”谐音双关,暗指感情的不定,其实这是江边女子对江上唱歌郎的暗恋,但是又不知道郎是否有意于自己,因此借“东边日出西边雨”这样晴雨不定的自然现象来抒发恋情无法确定这样的情感。可见,在赏析诗词时,理清诗序,明了诗理,辨识诗歌的内在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诗歌凝练的语言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赏析过程中既能欣赏诗歌的理趣,又能思考生活,提炼思想,陶冶情操。四川成都市试题是赏析陆游的《游山西村》,其中一问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蕴涵了什么哲理?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陆游的《游山西村》具有宋诗典型的理趣特征,而颔联极尽能事地进行了概括。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山路在何方?顿生茫茫之感,但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继续前行,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这不仅是诗人置身山阴小道上的情景,更是人世间沧桑巨变、世事消长的人生理趣。欣赏此句怎不触景感怀、探问生活万象呢?

诗歌的理趣可从两方面掌握,一是理清诗歌内在的规律,理解并分析诗歌的机理之趣;一是联系现实生活,探寻诗歌蕴涵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欣赏诗歌的意在诗外的哲思之趣。

五、赏诗趣

诗歌的玩味很浓,从韩愈和贾岛的“推敲”的故事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经典,这中间无不让诗歌欣赏带有了很强的趣味性。诗歌赏析题常常也有类似的考题,江苏南通市要求阅读卢梅坡的《雪梅》,其中在“梅须 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句中留空,要求从“差、欠、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原诗中的空白处。这是要求学生能锤炼语言,让诗歌的语言更加形象,后句中“雪”是“输”“梅”,那前一句应该“梅”是“逊”“雪”,从中可以联想到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中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因为“输”和“逊”都是“差”的意思,但是其中拟人化地将“雪”和“梅”内在较劲的形象显现出来,更为生动。

江苏宿迁市要求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后进行思考:你认为这首诗中哪个词语最具有表现力?为什么?这是从诗歌的词藻的角度来进行赏析,其趣味性完全在用词上,如“低”这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花多,枝头缀满了灿烂的花朵,形象地再现了“千朵万朵”的花团锦簇的盛开景象。

广州市中考题将李清照《武陵春》和李煜《虞美人》进行比较阅读。试题是: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都是词,但两个词句从内容而言,李清照表达的是个人的内心哀愁,李煜表达的是国破家亡的哀愁,形式上李清照是以“蚱蜢舟”“载不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内心的“许多愁”,而李煜则采用了“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比喻来表达内心的“愁”的“几多”,这样的赏析既能让学生理解诗词,又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在思考中组织语言,形成多样化的答案。

诗歌赏析题型灵活多样,必然能养成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习惯,诗歌的情趣、理趣,只有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才能形成并影响学生的审美观。诗歌是美的,诗歌是感性和灵性的结合,诗歌是意象和情趣的融合,在感性中理解,在灵性中体悟,在情感中升华,学生就能在赏读经典诗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美化性灵,提升综合素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医院信息科工作制度表下一篇:育婴师培训计划与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