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断织劝学剧本

2022-07-23

第一篇:孟母断织劝学剧本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_孟母断织劝学(剧本)

孟母断织劝学(剧本)

教材分析

《孟母断织劝学》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孟子的母亲教育他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逃学的事。孟母以剪断布无法再接,比喻学习如果间断,将—无所获。

课文是以剧本的形式呈现的,括号里的话提示了场景、人物动作、神态;括号外的内容是人物的对话。教学时指导学生初步认以这种文学形式。

教学目标

1.认识“孟、推、剪”等8个生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以下词语:眼泪、孩子、改过、吓呆了、念书。 2.分角色朗读课文,再演一演。

3.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从中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次,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是如何记住的。 3.指名分部分朗读,老师纠正读音。

二、指导书写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班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三、讲述“孟母断织劝学”的故事导人

四、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边读边想,你有什么发现。(要启发学生发现本文的表现形式与我们以前学的课文不一样,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五、再读课文,从人物的对话中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讨沦:

1.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2.孟子听了母亲的话,心里想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样做?

六、指导分角色朗读 1.放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2.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3.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七、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第二篇:孟母断织劝学教学反思

《孟母断织劝学》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弟子规》导入课文,孩子们背完一段后,讲述人物故事,借助视频引出“孟母三迁”的故事。接着我就告诉孩子们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就是这样一位大教育家,也逃学了呢?这时孩子们就特别的好奇了,于是我就引入课题《孟母断织劝学》。

这是一篇剧本课文,是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我以提问让孩子们发现什么是剧本,对之前所学课文进行区别。然后让孩子们品读剧本中的对话,引导孩子们体会剧本中孟子和孟母对话时的心情和说话语气。

教学过程在开始时很顺利,但是到表演时就比较难控制课堂了,没有有效安排时间。因为孩子们对表演比较感兴趣,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表演、品读。

上完课后细细想来,有几个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需要反思。首先这是一篇剧本,首先主题导入的时间太长,没有恰当合理分配时间。其次,在引导学生品味剧本时,每一句话都去品味了,但不应当作习题去练,而是以此为重点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教授。接着,板书的设计过于简单化,没有选、重点句子来详细品读、重难点不够突出、详细,然后就是在孩子们表演时,课堂准备没有做好,如果老师准备了一块布给孩子们表演时剪断,那么学生会感受到织布的辛苦和艰难,课文理解才会深刻,能更好的体会“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最后就是在课堂练习没有组织好,应该多留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在练中懂得所学知识。这是我上完这一课的体会,我觉得教学也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任何一次的反思和总结都会让我有所收获,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去设计教学,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第三篇:2.孟母断织教案

《三字经》教案 之

(二)

-----触摸经典 教育唯上

教学内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教学准备

《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吗?

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教师讲故事) 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二、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启示〗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启示〗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方法也是不行的。好的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三、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跟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3)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2、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1)读古文不仅要读通读顺,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律。你们想听一听吗?(教师范读《三字经》 ) (2)学生试着自己读一读。 (3)拍手打节奏,齐声诵读。

四、故事熏陶

1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孟母断织》的故事吗?请小朋友打开课本参看课本中的故事和插图),读一读。 2学生认真读故事,老师提问:

(1)孟母为什么要把织好的布匹剪掉,把机杼摔断,把织好的布剪断?

(2) 孟子后来有什么改变?

(3)孟子后来取得怎样的成绩? 3老师讲《窦燕山—教五子》的故事

五、拓展升华

1、在生活中,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育你的?你喜欢他们的做法吗?说说理由。 (启示思维,当你长时间看电视时,当你早上不爱起床时,当你和小朋友生气时,当你……你的爸爸妈妈是如何做的?)

2、假如,你的爸爸妈妈此时就在你的眼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六、小结

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的有利啊!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将来都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七、板书:略

第四篇:孟母劝学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8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

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

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

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

四、写字教学

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

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

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

3、全班汇报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

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先确定角色,明确角色的关系,联系实际想想母亲、儿子交谈时各用什么语气。

可把课文分为三个情节:孟子逃学——孟母断织——孟子悔悟。并确定对话的基调:母询问、儿作答;母断织、儿惊讶;母述因、儿悔悟。

2、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

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3、全班汇报表演。

四、分角色演课本剧。

五、扩展练习

收集孟子的故事并讲给同学听。

第五篇:孟母教子故事

孟母仉氏(或为李氏),是鲁国大夫党氏的女儿,很有贤德,是一位颇有见地,善于教子的女性,居我国历史上三位伟大的母亲(孟母、徐母、岳母)之首。孟子能够成为中兴儒学的“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这样一位母亲的教育。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传诵名句,孟母的“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妇孺皆知的历史佳话,成为天下母亲教育子女的样板故事。

孟子的父亲孟激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读书人,为了光耀门楣,他抛妻别子,远赴宋国游学求仕。但是,三年以后,一心盼望丈夫出人头地的孟母听到的是晴天霹雳的噩耗。失去了丈夫的孟母,并没有气馁,她从悲伤中昂起头来,下定决心依靠自己的双手把儿子培养成一个有用的人,完成丈夫的未竟之业。

孟母的伟大之处在于她能够在儿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按照阶段给予儿子不同程度的教育。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毛姆读书随笔笔记下一篇:美丽新农村演讲稿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