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园林景观设计文本

2023-05-11

第一篇:学校园林景观设计文本

景观设计文本

一.

项目概况 [文字为主,可加现场照片] 1.1 项目背景:(主要描述:位置、面积、地势、周边等,包含一些数据)

1.2 场地概况:(环境概况:气候、季风、土质、水质等)(景观概况:地形地貌、植被,水系,建筑等)

二.

设计依据 [可添加一些规划局的城市规划图或分区规划图] (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城市和项目周边总体规划、相关设计规范、各设计控制指标等等)

三. 设计原则 [文字为主]

四. 设计指导思想 [文字为主]

五. 设计目标 [一段话/一句口号;甲方的要求;城市的需要;使用者的心声]

六. 前期基址分析 [对原始地形的分析,图文并茂] 6.1 区位分析(与城市分区、主干道、其他绿地系统以及发展规划的关系)(场地生态效益、绿地联动效应、交通沿线景观、未来发展规划分析) 6.2 周边环境分析(与周边相邻道路、河流、山体、建筑和开放绿地的关系,周边游憩线路)

6.3 竖向分析/高程分析(另加上建筑阴影的分析) 6.4 SWOT分析(内部优势、劣势;外部机会、威胁)

6.5 功能分析(明确须满足的功能和对应位置;场地使用人群的行为构成) 6.6 交通分析(包括与相邻道路的关系;停车位数量、位置) 6.7 植被分析(上、中、下层植被;常绿、落叶植被;阔叶针叶植被;色相、季相等)

6.8 视线分析(是否需要对景,障景,借景等)

6.9 空间结构分析(空间的形态,属性,分隔,联系与过渡) 6.10 图与底关系 6.11 水环境分析

6.12 场地不利因素分析(悬崖,污染物,特殊工厂,污染水池,高压线,边坡,垃圾堆放,有害植物等)

[ 前期的基址分析不是简单的场地描述,而是要找出场地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的初步方案 ]

七. 概念设计 [在前期基址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概念] 7.1 设计概念(挑战?为设计定位,构思概念,提出设计的主题/主线,相似绿地类比)

7.2 概念演化

解析概率,[在概率的指导下,将概率融入景观] (通过概念的形态,色彩,感觉,律动,意向等融入景观)

八. 规划定位 [总体布局,功能优先。解决基址分析中的问题;用概念主线进行设计] 8.1 规划结构(满足服务半径,各开敞空间之间的关系,分布、布局等) 8.2 景观结构(设计后最终形成的景观轴、景观带、景观脉、景观环、景观点等)

8.3 功能分区布局 (另加行为构成分析) 8.4 竖向设计 (可配上若干重点景区的剖面图)

8.5 交通系统(与外部道路关系,内部分流、换线,停车位) 8.6 视线分析 (设计后景观视线的引导) 8.7 绿化种植规划 (分区,季相) 8.8 场地内部游憩规划(行为构成分析) 8.9 电力及给排水规划 8.10开发时序规划(一般分为三期建设:近、中、远)

九. 总体设计 9.1 总体平面图

9.2 总体剖立面图(可加页作重要区域剖立面图) 9.3 总体鸟瞰图(可加添加夜景鸟瞰图和局部鸟瞰图) 9.4 景观注释图(可加页作一个配套服务设施的注释图) 9.5 种植设计图(植物列表明细清单,植物图例一一对应)

十. 局部设计

10.1 中心景观节点(放大平面图、区域鸟瞰、区域透视图、示意图) 10.2 重要景观节点一(同上) 10.3 重要景观节点二(同上)

10.4 建筑设计(布局,功能,风格,色彩等)

园林小品设计(可分为雕塑小品,铺装,城市家具,灯具,标识系统等示意图)

[ 如是小区的设计,重要景观节点可以换成:1中心游园,2组团绿地,3宅旁绿地等。]

十一.技术经济指标及投资估算(表格) 附图:规划设计图 [CAD蓝图] 1.规划设计总平面图 2.道路竖向规划图 3.绿地系统规划图

景观设计文本制作,更多关于园林设计 4.综合管网规划图

景观设计文本

一、项目慨况

1.1项目名称XXXXX(以下简称“本项目”) 1.2项目区位文字描述„„ 1.3用地现状文字描述„„。 1.4规划条件

1.4.1周边地块分布及用途地块编号与本地块位置地块所有人用途进展(文字描述„„)

1.4.2周边交通组织及规划(文字描述„„)

二、设计依据及基础资料 2.1设计依据

2.1.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1.2国家及地方有关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法规和规章。 2.1.3建设工程相关批准文件。

2.1.4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与设计规范导则(2006) 2.1.5城市道路绿化规范与设计规范CJJ75-97 2.1.6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DB11/T214—2003 2.1.7《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 2.2基础资料

2.2.1规划设计图纸、现状地形图电子文档各一份 2.2.2设计范围详总平面图,见“附图1”。 2.2.3其他必要的设计资料

二、总体构想

(一)创意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传统的功能单一的居住环境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居住的需要。如何改善居住环境提升小区整体品质,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生活空间,成为每个房地产开发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一世纪的居住环境必须拥抱绿色,亲近自然,不仅要有优美的自然景色,而且要有先进的理念,要优美与自然融为一体。小区环境应对居住业主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沟通交流功能,是居住业主休闲、娱乐、交流的绿色空间,景观设计要结合各种构景要素创造优美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境界。

(二)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环境景观是本小区的点睛之一,在统筹规划上要与岳麓区的山水文化统一起来,在外观上要与外界通透,以展示优美的小区环境。为减少外界干扰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与城市道路结合部位,要采用常绿植物形成自然分隔带,以形成一个天然的绿化屏障。并配套考虑园区绿化的供、排水系统。

2)遵守整体和谐统一原则。根据建筑方案所表达的有趣大方的建筑形式,仔细研究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结合主体结构的主承重点进行整体布局,从而减少建设投资,提高经济效益。强调将建筑融入环境,建筑与环境相互衬托,和谐统一,交相呼应,相得益章。环境小品要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体现科技文化,成为环境的点缀和烘托。

3)植物景观设计要形成“以人为本”的优雅高品味居住环境空间,提升环境氛围的功能。充分体现各个空间节点景观的勃勃生机。

4)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要实地择树,在树种和植被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季相的变化,为在近期弥补绿荫少的状况可考虑栽种一定比例的速生树。小区内主、次干道行道以及各功能区的植物应各成特色。

5)从建筑的空间围合形态上,应注意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各栋建筑内庭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化感悟空间。同时注重内庭景观与园区大景观的相互渗透。

6)植物配置要丰富多彩,强调植物的造景功能和适用功能,突出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创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要求乔木和灌木、常绿和落叶、阔叶和针叶树相结合。精心打造泳池及周边水景,要利用好水生植物的造景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建立自然生态的良好循环系统。

7)原则上同意按建筑方案总体规划景观草图中的主要功能分布深化设计。

三、具体表现元素 1)交通设施:园路是动态的景观观赏流线,园路宜选择自然石材饰面,与环境相协调,体现自然性。

2)服务设计:设置邮箱、座椅、卫生箱位置及其样式色彩。 3)信息设施:标志牌的设置及款式和色彩,建筑的可识别性。

4)园林设计:体现依水景色。根据现状,因地制宜,满足景观设计需要。在体现景观层次方面。合理搭配草坪、植被、树、色块的组合,建筑前后,道路边的细部栽植,要精心设计。

5)植物配置:植物配置结合现状,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自然种植为主,采用树型优美,叶色各异的各种落叶乔木,常绿乔木、灌木及花灌木等力求达到质朴、自然、亲切。结合不同区域景观特点,运用高低不同,形态各异,颜色丰富的植物种类进行植物造景,在风格设计上,力求使每处都体现出主调树种,突出四季变化,再配合各层次的植物,使绿地植物配置方式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使绿化由始至终都能达到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花团锦簇的效果。

6)景观设施:广场景观上形成对景,优化视线效果,功能上扩大活动空间,利于缓冲人流,提供休息、观景、活动的环境空间。娱乐活动区作为小区业主参与、娱乐、休闲的主要区域,营造浓厚文化艺术氛围。生态休闲区应展示自然、生态的水景景观,营造安静、惬意的休闲空间。注重环境小品造型以及地面铺装的形式和色彩。小区出入口美观大方。

7)光彩设施:总体设计把握现代、亲切、愉快。通过夜景加深人们对这一小区的印象。以水景照明为基调,景观节点作重点布置,展示每一区域不同景观特点,沿小区绿地小路的照明主要满足人们休闲散步的需求;晚间气氛要求相对宁静,照明主要采用对树木的反射式间接照明。

四、方案设计中必须包括的内容和提交的文件: 1)整体的设计说明;

2)总体彩色平面图、整体鸟瞰图; 3)组团内景观的示意彩色照片表达设计; 4)主要景点的透视效果图;

5)小区主、次入口透视效果图及设计说明; 6)道路、景观小品等所用材料名称; 7)整个小区园林景观工程造价估算; 8)地下车、人防出入口的顶盖方案说明; 9)植物配置设计图及植物配置说明 ; 10)小区环境景观规划总平面图(1:1000); 11)规划文本(含图册)8份;

12)所有设计文件的电子文档2份(光盘)。

五、扩初阶段设计任务:

1)景观组团彩色总平面效果图和鸟瞰效果 2)硬质景观的装饰设计图 3)景观小品及室外家具布置图。

4)各景观建筑等的局部大样图(含:平、立、剖面图,要标明尺寸和周边的位置关系)

5)灯具配置图、水景配置图、绿化配置图、总体的竖向设计、主要景点细部整个环境的夜景鸟瞰图

六、施工图中必须包括的内容: 1)景观工程放线图(尺寸标注) 2)户外标高、排水点的位置

3)硬质园景布置(包括所有小品、户外各种家具的位置) 4)地面铺装设计及结构做法和大样图

5)各景观建筑、小品等工程内容之平、立、剖面及施工大样设计图、结构设计图

6)各景观建筑、小品等工程内容的装饰设计大样图 7)各景观建筑、小品等工程内容的细部做法大样图 8)各种户外家具的型号选择及施工大样图 9)各种室外灯具的型号选择及施工大样图 10)所有装饰材料统计详表

11)植物布置图(含植物技术指标)、植物放线图、种植说明 12)施工图设计说明、图纸目录

七、施工图图纸要求: 1)施工图设计应在甲方认可的方案基础上进行 2)提供所需各种植物、建材种类的规格、颜色以备选用 3)提供总工程造价概算

4)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适合本地区易找的 5)施工图要求尺寸清晰、构造可行、满足施工 6)施工图设计必须从成本控制出发

第二篇:石河子戏剧公园景观设计文本

戏曲公园规划设计

石河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军垦城市,其主要人口为河南,上海,山东等地,此外有少量维吾尔族。其囊括的戏曲有豫剧,沪剧,京剧,秦腔,山东梆子以及维吾尔族戏曲。

豫剧

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2006年,国家文化部门统计的国有专业豫剧团体数量为167个,是21世纪后全国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员数量最多的剧种。鼎盛时期,全国包括西藏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几乎都有专业豫剧团,超过三百个,业余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豫剧旧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曾叫“河南讴”。“豫剧”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剧种,直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经过几代老艺术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被官方正式更名为“豫剧”,标志着豫剧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也标志着一门成熟的戏曲艺术开始全面繁荣。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陕西、甘肃、新疆、台湾、安徽、青海、四川、江苏等十几个省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

在声腔上,豫剧属梆子腔系,豫剧划分主要有五大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

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 ;流行于豫东南的称“沙河调”,又叫“本地梆”;建国后,在杨兰春等的领导下, 对豫剧四大地域流派唱腔进行了综合吸收和大幅改革,运用科学的发音,融入了歌剧元素,形成了“现代调”,又称“现代戏流派”。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豫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沪剧 汉族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上海和江、浙部分地区。渊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东乡调,清末形成上海滩簧,其间受苏州滩簧的影响。后采用文明戏的演出形式,发展成为小型舞台剧“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主要有长腔长板、三角板、赋子板等。曲调优美,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擅长表现现代生活。优秀剧目有《罗汉钱》、《芦荡火种》、《一个明星的遭遇》等。

京剧

京剧,中国的“国粹”、国剧,已有200年历史,享誉海内外。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

三、四十年代。现在它仍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另外,“京剧”也是一个网络用词,意思同“惊惧”。

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

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秦腔

秦腔(Qinqiang Opera,或Qinqiang)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又被人称为“舍

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是山陕梆子流传到山东后,唱腔受山东语音的影响而形成的剧种。山东地区位于南北水陆通衢,长期以来是贸易运输要道,各地戏曲往往因通商贸易而在此交流沟通,逐渐荟萃集中,并在此生根流传,形成本地的声腔剧种。山东梆子是山东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山东的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剧的突出的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兄弟剧种如山东境内的莱芜梆子、两夹弦、 四平调、河南豫剧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江苏的江苏梆子以及山东另一个古老的剧种柳子戏的发展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维吾尔族戏曲

维吾尔剧”是用维吾尔语演出,以维吾尔木卡姆套曲为主要音乐,以维吾尔民族特有的诗歌韵律为基础创作唱词,在写实的戏剧舞台上用本民族的“歌和舞”以戏剧艺术的手段为本民族上演老幼皆知的经典故事。“维吾尔剧”之所以深受维吾尔民众的喜爱,这是本民族的文化认同现象,同各“地方戏”都为各地方人民所喜爱的道理是一样的。

维吾尔戏剧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在其发展的长河中,曾产生过许多歌舞小戏。新疆的戏剧界人士对“维吾尔戏剧”的概念有许多称谓,如维吾尔剧、维吾尔歌剧、维吾尔音乐剧、维吾尔歌舞剧等等。其实,戏剧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戏剧是由诗歌、音乐、舞蹈、表演、说唱等多种艺术成分长期交融、聚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样式。其发生与起源离不开表演者、观看者、娱乐性等方面。

第三篇:学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北京国家林业干部管理学院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1.总述

学校地址位于林校北路8号大兴交通局对面,总面积约70亩左右,其中建筑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40%,道路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20%,景观面积约占3~5%,绿化面积约占30~35%左右.教学楼一栋,图书馆一栋,礼堂一栋,玻璃花房一座,学生宿舍三栋,综合楼一栋,室内外体育场各一个,食堂一座,还有活动中心与停车场及配电室等。建筑小品主要包括入口处的水幕、主教学楼前的广场与喷泉、主教学楼两旁的假山、湖泊、花架两座、还有小游园的亭子两处、主教学楼后花园中的亭子、以及女生宿舍楼旁的水上花架一座、女生宿舍楼和室内体育馆之间的修鞋健身区、还有食堂旁边的一大片草坪,设计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小品设计。

2.主体规划思想与设计理念

主体建筑周围的绿化突出安静、清洁的特点,形成具有良好环境的教学区。其布局形式与建筑相协调,为方便师生通行,多采取规则式布置。在建筑物的四周,考虑到室内的通风、采光的需要,靠近建筑物栽植了低矮灌木或宿根花卉,离建筑物八米以外栽植乔木,在建筑物的背阴面选用耐荫植物。园内树种丰富,并挂牌标明树种的名称、特性、原产地等,使整个校园成为普及生物学知识的园地。

本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校园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2.1以“人”为本,突出绿化服务功能:

校园的绿化本着为师生服务为主的原则,力求创造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环境,为师生以及其他职工提供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发智力、表达感情、休闲娱乐的人性化空间。

2.2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突出“教书育人”的气氛: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色,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来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3体现时代特色,突出时代精神:

通过建筑、小品等现代材料的应用,建筑造型等的现代化设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3.道路设计

主干道设计宽度为6米,次要道路设计路宽为2~4米,路边人行道的宽度为1.5米,园路的宽度为1~1.5米。

整个学校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整、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在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主要道路的设计为线形规整式道路,而所有园路均采用了自然式,园路的线型设计以方便游人游览整个游区为主,同时也满足学生们晨读和休息时的使用。 道路绿化以遮荫为主,行道树主要选用国槐、椿树等。

4.分区景观规划设计

根据整体景观布局以及局部景观设计的要求,先整体后局部,逐步设计,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4.1入口区

学校出入口是学校绿化的重点,在主道两侧,种植绿篱、花、灌木及树姿优美的常绿乔木,使入口主道四季常青,也可种植开花美丽的大乔木,间植常绿灌木。

校园主入口区位于校园北部,面临着城市主要干道。主要包括主校门、入口水幕、主教学楼前的中心广场与喷泉、主景花坛、玻璃花房等。因此处是学校向外界展示自我风采的窗口,所以整体绿化采用规整式布局,体现学校庄严的风格。两排雪松并排栽种,体现宽阔庄严的气氛,进门的层叠式水幕给予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意境,过后便是一片空旷的广场,然后是旗台与主教学楼。

4.2春园

广场西边为一个小游园,园内种植了丁香、黄花连翘、迎春、竹林等,还有一部分乔木,目的是为了在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可观,加上亭子和花架的设计使同学们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学习、休息。此处的这种设计体现了学生们每天都有一个春天般的日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努力去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事物。春园主要是满足学生休息、放松、锻炼、娱乐、交往的需要,对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心健康、开展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有重要意义,对美化校园有重要作用。休憩绿地是通过创造一定的人为环境,以供学生消除体力疲劳和调剂心理和精神上的疲倦。休息、交流环境应该是宁静的、色彩应该是淡雅的,没有刺激性的,因此选择了枝叶柔软的观叶植物。在绿地内适当布置了座椅,散步小道、休息凉亭等,以满足人们不同使用的需要。

4.3教学区

教学区的设计因考虑到此处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所以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假山叠水的小广场与一座单排花架,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也可以使他们在闲暇之际,一边休息一边学习。山水的结合,前面加上植物的种植,给学生一种学而不累的景致。教学楼前的景观设计是采用了中国古典自然式的布局形式,宽阔的广场为的是学生们在学习之后可供学生们和老师们学习、娱乐、聊天等。

4.4主教学楼后花园

在主教学楼与学生居住的主要通道上设计了一个小型绿化区,中间有一片竹林,在旁边设计了合欢与银杏结合的绿化设计布局,象征着学校的师生们天天欢乐,并且可以像银杏一样永葆青春。座凳的设计可以使师生们一边观赏美景缓解疲劳,一边来学习。地点选择了在此处目的不仅为的是可以使在主教学楼边上有景,更重要的是在居住区和教学区有一个的过渡阶段,后面一排五角枫给予此处一片红红火火的气象。

4.5林区规划设计

林区的设计采用了多种树种的组合,三座亭子的搭配布局,是林区的主要景观,微地型的设计与亭子其结合,让亭子的位置提高,边上的绿化设计上主要是采取了乔灌木的结合,整个小林区的规划设计通过路分成了不同的景区,分别有丁香园、柳园等。各个游园有机相融,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在图书馆与体育馆之间种植了很多的白杨树、泡桐,目的为了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使图书馆这样的学习区与活动区有一定分隔。林区内主要选用了一些乔木类树种,种植比较密集,使学生在运动之后不会感到闷热,还可以在此休息学习。

4.6运动场的设计

运动场选择了学校的东部,食堂前面,此地远离学习区与生活区,对学生们在校内的学习没有影响。运动场不是标准的运动场,由于学校总面积的限制,使得该运动场比正规运动场要小一些。在这个运动场中共设计了1个椭圆跑道,一个足球场,2个网球场,还有多个乒乓球台。

5.绿地规划设计

5.1立足实际

突出绿地的功能实效性。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特定的因素和使用主体决定了

环境的基本特点。作为总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值得关注。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一般来说校园内的休闲绿地不会承担诸如大型集会、观光、儿童活动等功能,学生对其要求无外乎能够满足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聚会、小型活动、交流、读书、休憩等。因此,在平面布局设计上就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学生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如教学楼前的广场设计等。

5.2注重立意

突出环境感染力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前面曾经提到过,校园休闲绿地平面构图常采用方和圆的组合,小品设计常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植物配置也常会运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满天下”等,不胜枚举,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莘莘学子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如春园、飘园、梅园的设计。

5.3简洁明快

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最忌类似我国曾出现过的广场热、草坪热,大家盲目攀比,到头来不伦不类,毫无品位可言。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注意体现了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

5.4以绿为主

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了学子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但更重要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春天鲜花烂漫,夏天浓荫匝地,秋天丹桂飘香、层林尽染,冬天绿意盎然、寒梅傲雪,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考虑到了能够体现"春华秋实"的校园精神。

6.植物选择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绿地的绿化效果主要靠植物来实现,为创造出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植物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以绿为主,采用常绿树与阔叶树、速生树与慢生树、乔木与灌木相结合,不同花期的草花与木本花卉相结合,使绿地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植物栽植要避免了过于杂乱,有重点、有特色,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丰富中求统一。

植物的选择要注意适合当地条件,便于日后管理。选择了病虫害少,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如国槐、白蜡、银杏、毛白杨、国槐、垂柳、女贞等。草花选择了宿根生及自播繁殖能力强的,如美人蕉、波斯菊、虞美人、葱兰等,这样在价格上也低。在立体绿化面利用地锦、紫藤、爬山虎等。使它们在形状、色彩、质感、季相变化、生长速度、生长习性、配置效果相匹配。

规划人: 组长:余琴

组员:晏娴、兰敏华

规划时间: 2011年6月18号

第四篇:学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说明1

某高校校园广场绿化

设计说明

1总面积白分比:

其中建筑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40%,道路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20%,景观面积约占3~5%,绿化面积约占30~35%左右.教学楼一栋,还有活动中心与停车场及配电室等。建筑小品主要包括入口处的水幕、主教学楼前的广场与喷泉、主教学楼两旁的假山、湖泊、花架两座、还有小游园的亭子一处、设计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小品设计。 2.主体规划思想与设计理念

主体建筑周围的绿化突出安静、清洁的特点,形成具有良好环境的教学区。其布局形式与建筑相协调,为方便师生通行,多采取规则式布置。在建筑物的四周,考虑到室内的通风、采光的需要,靠近建筑物栽植了低矮灌木或宿根花卉,离建筑物八米以外栽植乔木,在建筑物的背阴面选用耐荫植物。园内树种丰富,并挂牌标明树种的名称、特性、原产地等,使整个校园成为普及生物学知识的园地。

本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校园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2.1以“人”为本,突出绿化服务功能:

校园的绿化本着为师生服务为主的原则,力求创造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环境,为师生以及其他职工提供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发智力、表达感情、休闲娱乐的人性化空间。 2.2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突出“教书育人”的气氛: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色,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来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3体现时代特色,突出时代精神:

通过建筑、小品等现代材料的应用,建筑造型等的现代化设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3.道路设计

整个学校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整、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在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主要道路的设计为线形规整式道路,而所有园路均采用了自然式,园路的线型设计以方便游人游览整个游区为主,同时也满足学生们晨读和休息时的使用。

道路绿化以遮荫为主,行道树主要选用国槐、椿树等。 4.分区景观规划设计

根据整体景观布局以及局部景观设计的要求,先整体后局部,逐步设计,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4.1入口区

学校出入口是学校绿化的重点,在主道两侧,种植绿篱、花、灌木及树姿优美的常绿乔木,使入口主道四季常青,也可种植开花美丽的大乔木,间植常绿灌木。

校园主入口区面临着城市主要干道。主要包括主校门、入口水幕、主教学楼前的中心广场与喷泉、主景花坛、玻璃花房等。因此处是学校向外界展示自我风采的窗口,所以整体绿化采用规整式布局,体现学校庄严的风格。 4.2教学区

教学区的设计因考虑到此处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所以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假山叠水的小广场与一座单排花架,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也可以使他们在闲暇之际,一边休息一边学习。山水的结合,前面加上植物的种植,给学生一种学而不累的景致。教学楼前的景观设计是采用了中国古典自然式的布局形式,宽阔的广场为的是学生们在学习之后可供学生们和老师们学习、娱乐、聊天等 4.3林区规划设计

林区的设计采用了多种树种的组合,微地型的设计与亭子其结合,让亭子的位置提高,边上的绿化设计上主要是采取了乔灌木的结合,整个小林区的规划设计通过路分成了不同的景区,分别有丁香园、柳园等。各个游园有机相融,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在图书馆与体育馆之间种植了很多的白杨树、泡桐,目的为了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使图书馆这样的学习区与活动区有一定分隔。林区内主要选用了一些乔木类树种,种植比较密集,使学生在运动之后不会感到闷热,还可以在此休息学习。

5.绿地规划设计

突出绿地的功能实效性。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特定的因素和使用主体决定了环境的基本特点。作为总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值得关注。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一般来说校园内的休闲绿地不会承担诸如大型集会、观光、儿童活动等功能,学生对其要求无外乎能够满足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聚会、小型活动、交流、读书、休憩等。因此,在平面布局设计上就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学生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如教学楼前的广场设计等。 6.植物选择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绿地的绿化效果主要靠植物来实现,为创造出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植物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以绿为主,采用常绿树与阔叶树、速生树与慢生树、乔木与灌木相结合,不同花期的草花与木本花卉相结合,使绿地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植物栽植要避免了过于杂乱,有重点、有特色,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丰富中求统一。

植物的选择要注意适合当地条件,便于日后管理。选择了病虫害少,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如国槐、白蜡、银杏、毛白杨、国槐、垂柳、女贞等。草花选择了宿根生及自播繁殖能力强的,如美人蕉、波斯菊、虞美人、葱兰等,这样在价格上也低。在立体绿化面利用地锦、紫藤、爬山虎等。使它们在形状、色彩、质感、季相变化、生长速度、生长习性、配置效果相匹配。

规划人:许致瑞

规划时间:2013年10月11号

第五篇:学校园林规划设计

兰州石化学校园林规划设计 1.总述

石化学校新址位于兰州市安宁区兰州交通大学后部,新增总面积约128亩左右,其中建筑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40%,道路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5~20%,景观面积约占3~5%,绿化面积约占30~35%左右.新址新建行政楼一栋,教学楼一栋,图书馆与实验楼各一栋,学生宿舍四栋,综合楼一栋,体育场一个,食堂一座,还有活动中心与体育器材室及配电室等。建筑小品主要包括入口处的大门主广场、假山喷泉、花架一座、还有小游园的亭子一处、主楼边的广场与喷泉、主楼后花园中的亭子、以及宿舍楼前的花架一座、还有图书馆周边的小型广场以及雕塑,设计中还包括了一部分小品设计。总体效果见图纸2。 2.主体规划思想与设计理念

该设计以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宗旨,目的在于为学生、老师提供一个防暑、防寒、防风、防尘、防噪的学习工作环境和优美的居住、生活、休息、活动场所。

该设计主要以规整式布局为主,在游园以及主楼后部林区采用自然式布局,做到规整与自然式相结合,在山水之间为学生提良好的学习环境。

主体建筑周围的绿化突出安静、清洁的特点,形成具有良好环境的教学区。其布局形式与建筑相协调,为方便师生通行,多采取规则式布置。在建筑物的四周,考虑到室内的通风、采光的需要,靠近建筑物栽植了低矮灌木或宿根花卉,离建筑物八米以外栽植乔木,在建筑物的背阴面选用耐荫植物。园内树种丰富,并挂牌标明树种的名称、特性、原产地等,使整个校园成为普及生物学知识的园地。

本设计中设计理念主要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校园文化特色和时代特色。 2.1以“人”为本,突出绿化服务功能:

校园的绿化本着为师生服务为主的原则,力求创造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环境,为师生以及其他职工提供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启发智力、表达感情、休闲娱乐的人性化空间。

2.2体现校园文化特色,突出“教书育人”的气氛:

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特色和文化内涵,体现校园景观的文化特色,起到寓教于游的作用,来陶冶师生的情操,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2.3体现时代特色,突出时代精神:

通过建筑、小品等现代材料的应用,建筑造型等的现代化设计,体现时代特色;在景观营造上,以植物造景为主,坚持乔、灌、草多层次复式绿化,坚持环境建设和功能建设同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理想的读书治学环境,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 3.道路设计

主干道设计宽度为8米,次要道路设计路宽为4~6米,路边人行道的宽度为1.5米,园路的宽度为1.5~2米。

整个学校规划中的园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整、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园林风格。在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在本方案的设计中,主要道路的设计为线形规整式道路,而所有园路均采用了自然式,园路的线型设计以方便游人游览整个游区为主,同时也满足学生们晨读和休息时的使用。

道路绿化以遮荫为主,行道树主要选用国槐、椿树等。(见图纸1) 4.分区景观规划设计

根据整体景观布局以及局部景观设计的要求,先整体后局部,逐步设计,形成独特的景观效果。 4.1入口区

学校出入口是学校绿化的重点,在主道两侧,种植绿篱、花、灌木及树姿优美的常绿乔木,使入口主道四季常青,也可种植开花美丽的大乔木,间植常绿灌木。

校园主入口区位于校园的南部,面临着城市主要干道。主要包括主校门、入口广场、主景花坛、行政办公楼、停车场等。因此处是学校向外界展示自我风采的窗口,所以整体绿化采用规整式布局,体现学校庄严的风格。两排雪松并排栽种,体现宽阔庄严的气氛,进门的层叠式花坛给予人们鸟语花香的意境,过后便是一片空旷的广场,然后是旗台与行政主楼。(见图纸7) 4.2春园

广场西边为一个小游园,园内种植了丁香、黄花连翘、迎春、竹林等,还有一部分乔木,目的是为了在春夏秋冬四季有景可观,加上亭子的设计使同学们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学习、休息。此处的这种设计体现了学生们每天都有一个春天般的日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学生努力去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事物。

春园主要是满足学生休息、放松、锻炼、娱乐、交往的需要,对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身心健康、开展业余文化娱乐活动有重要意义,对美化校园有重要作用。 休憩绿地是通过创造一定的人为环境,以供学生消除体力疲劳和调剂心理和精神上的疲倦。休息、交流环境应该是宁静的、色彩应该是淡雅的,没有刺激性的,因此选择了枝叶柔软的观叶植物。

在绿地内适当布置了座椅,散步小道、休息凉亭等,以满足人们不同使用的需要。(见图纸3) 4.3教学区

教学区的设计因考虑到此处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所,所以在此处设计了一个假山叠水的小广场与一座单排花架,不仅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也可以使他们在闲暇之际,一边休息一边学习。山水的结合,前面加上植物的种植,给学生一种学而不累的景致。教学楼前的景观设计是采用了中国古典自然式的布局形式,宽阔的广场为的是学生们在学习之后可供学生们和老师们学习、娱乐、聊天等。(见图纸4)

4.4喷泉小广场

在主楼与学生居住的主要通道上设计了一个方形的广场,中间有四个喷泉,象征了学校一年四季兴旺发达,在旁边设计了合欢与银杏结合的绿化设计布局,象征着学校的师生们天天欢乐,并且可以像银杏一样永葆青春。座凳的设计可以使师生们一边观赏喷泉,一边来学习。地点选择了在此处目的不仅为的是可以使在主楼边上有景,更重要的是在居住、区和教学区有一个的过渡阶段,喷泉后的一排五角枫给予此处一片红红火火的气象。(见图纸5) 4.5林区规划设计

林区的设计采用了多种树种的组合,三座亭子的搭配布局,是林区的主要景观,微地型的设计与亭子其结合,让亭子的位置提高,边上的绿化设计上主要是采取了乔灌木的结合,整个小林区的规划设计通过路分成了不同的景区,分别有丁香园、柳园等。各个游园有机相融,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 4.6图书馆前广场设计

在图书馆前设计了一个方形的广场,一座雕塑位于其中,因考虑到此处为图书馆,门前的规划与绿化设计中,行道树主要为雪松,园路的设计与广场的巧妙结合,既方便了学生与其后部的林区的相通。雕塑的设计是一座古代孔子的人物雕塑,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多多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7图书馆后的林区设计

在图书馆与运动场之间种植了很多的白杨树、泡桐,目的为了起到一定的隔音效果,使图书馆这样的学习区与活动区有一定分隔。林区内主要选用了一些乔木类树种,种植比较密集,使学生在运动之后不会感到闷热,还可以在此休息学习。 4.8运动场的设

运动场选择了学校最后部的东北部,此地远离学习区与生活区,对学生们在校内的学习没有影响。运动场不是标准的运动场,由于学校总面积的限制,使得该运动场比正规运动场要小一些。在这个运动场中共设计了1个椭圆跑道,3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还有多个乒乓球台,运动场设计详见图纸6

4.9学生宿舍楼区的规划设计

由于学生宿舍1#楼与2#楼楼门对开,为使楼与楼之间相互连接,在两楼之间做了一座花架可以起到通连两楼的作用。在园路的设计上也是主要考虑到两栋楼之间的走动与学生们的活动。在周围的绿化植物主要是合欢,丁香和雪松等。空旷草坪上种植了一些乔木。学生宿舍2#楼与3#楼由于楼门不相对,在两座楼之间设计了一座花坛,种植了一些时令花卉,给人一种花香四溢的感觉。 5.绿地规划设计 5.1立足实际

突出绿地的功能实效性。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特定的因素和使用主体决定了环境的基本特点。作为总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休闲绿地除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值得关注。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一般来说校园内的休闲绿地不会承担诸如大型集会、观光、儿童活动等功能,学生对其要求无外乎能够满足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小型聚会、小型活动、交流、读书、休憩等。因此,在平面布局设计上就注重分析这些因素,立足实际,以学生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真正达到美观、实用,如主楼前的小广场设计、教学楼前的广场设计等。 5.2注重立意

突出环境感染力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对于校园环境来说,寓教于景、环境育人显得更为重要。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是艺术与科学的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校园是育人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正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前面曾经提到过,校园休闲绿地平面构图常采用方和圆的组合,小品设计常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植物配置也常会运用桃和李,意喻“桃李满天下”等,不胜枚举,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莘莘学子从环境中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如春园、飘园、梅园的设计。 5.3简洁明快

突出时代性从表现形式上看,校园环境以清新自然、幽静典雅、尺度宜人为佳,最忌类似我国曾出现过的广场热、草坪热,大家盲目攀比,到头来不伦不类,毫无品位可言。校园内的休闲绿地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易简不易繁,易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注意体现了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表现主题,显现时代的风格。 .4以绿为主

突出景观美校园环境应当是满目苍翠、鲜花盛开,以宜人的景观来消除了学子们的各种压力。创造宜人的室外学习环境,但更重要的是,校园休闲绿地在以绿为主的基础上还注重体现艺术美、自然美和意境美,春天鲜花烂漫,夏天浓荫匝地,秋天丹桂飘香、层林尽染,冬天绿意盎然、寒梅傲雪,更进一步讲,在绿化配置上还考虑到了能够体现“春华秋实”的校园精神。6.植物选择

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绿地的绿化效果主要靠植物来实现,为创造出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植物选择与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本设计中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以绿为主,采用常绿树与阔叶树、速生树与慢生树、乔木与灌木相结合,不同花期的草花与木本花卉相结合,使绿地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景观效果。植物栽植要避免了过于杂乱,有重点、有特色,在统一中求变化,在丰富中求统一。

植物的选择要注意适合当地条件,便于日后管理。选择了病虫害少,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如国槐、白蜡、银杏、毛白杨、国槐、垂柳、女贞等。草花选择了宿根生及自播繁殖能力强的,如美人蕉、波斯菊、虞美人、葱兰等,这样在价格上也低。在立体绿化面利用地锦、紫藤、爬山虎等。使它们在形状、色彩、质感、季相变化、生长速度、生长习性、配置效果相匹配。

秋思园规划设计说明

一、现状概述及分析

1、区域位置分析

秋思园位于XX市的中间部分,是在市文化用地和建设局旁,是唯一的一个公园。

2、场地现状分析

根据对方提供的规划设计条件,公园的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不包括公园门口专用停车场),东至建设局办公用地,西至文化馆用地,整个用地比较完整。 公园实际的规划用地面积约为1200平方米。其中有体育娱乐中心,和老年活动地区的蒙古包,还有小孩子的乐园——儿童乐园.每一处地方都是按照其所有的要求来的,按照低挖高堆的方式来整理土地的,进行规划全园。

3、周边环境

公园西临文化馆用地,南临城市主要道路,东部与建设局办公用地相邻,其他部分与城市道路相邻,其中该地的中部有着一条河流。其中,公园东北角的住宅区将会对公园产生直接影响。此外,在基地内还可以看到远处城市的高层建筑。详见“现状图”。

4、现状分析

根据公园的区域位置、场地现状和周边环境,在规划设计之前对基地的用地适宜性、使用者人群、公园对外交通和外部视觉景观等做出了详细的分析,以便使公园规划功能合理健全、景观优美并与城市环境有机结合。

东北部的建筑群将按照设计的需要进行拆迁,由于没有任何的历史意义,而且这样的建筑群让人感到杂乱的情绪,使人感到厌恶。至于河道我们按照设计的需求,进行扩展延伸的地方,我们将挖河成湖,源头和河尾只是将改建,其他没有改变。原来的梨园我们将实行保留,但由于需要,我们也将把它铲平,改做其他用。至于此地中的农田,我们也将其改掉,不保留,因为保留我们的公园将会是一片湿地,所以为了减少工作量把它改做其他。

二、规划社计依据

1.秋思园规划设计条件书。 2.1:1000场地现状地形图。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4.关于秋思园规划方案的修改意见以及变更规划用地边界的通知。 5.关于同意秋思园规划最终方案。

三、规划目标(公园性质)

根据上述分析,本规划将秋思园定性为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反映城市和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的综合性城市开放空间。

四、规划原则

1、场地性原则:体现场地的原有的内涵和特色。

2、功能性原则: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游览的需求。

3、生态原则:强调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

4、经济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减少工程量,考虑公园的经济效益。

五、总体设计思想

秋思园是开放的城市空间,它是线索也是故事,讲述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人的交流以及人与城市的交流。它以特殊的符号、场景、实物和空间来使人、城市、和自然融为一体。

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

特别按原有线路修建了一条公园景观主路,把拆迁住房的红砖经过处理作为该路面的主要铺装材料。路两侧按现状条件和规划意向的不同分别布置了三个场景,展示在该地区生活工作的人的历史遗迹。

在一些比较悠远的地方建了老年的活动区,用蒙古包的形式出现,同时该处也是公园中一个集中的休闲、娱乐和交流空间。

在某些地方可以用做烧烤的好地方,绿地占据了主要地区,可以和朋友们在一起观光和娱乐,称的上为一个好地方。

2、功能性—功能合理的综合性市级公园(人与人的交流)

(1)开放性城市公共空间

规划中,公园设围墙和大门,及次入口和专用入口,通过对不同性质空间的特殊处理来达到吸引人流和限制人流的作用,并方便管理和游览人员的出入。

(2)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

通过对场地现状和使用者人群的分析,规划的秋思园功能有以下几方面:体育活动、休闲:以体育活动场地、器械等来满足康体休闲活动的需要。与水相关的系列活动:满足划船、钓鱼、戏水、科普教育等活动的需要。综合性活动:提供观景展览、烧烤、餐饮、喝茶、晨练等活动的场所和设施。

3、生态性—尊重自然过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的交流)

(1)充分利用场地的特殊位置和现状条件,在场地中部规划大面积水体、湿地、强化该公园在城市生态系统的作用。

(2)利用地形将驳岸完全自然化,将道路在需要时做成栈桥,人在芦苇丛、花丛、树丛中行走。

(3)充分利用乡土树种,强化生物多样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4、经济性

(1)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植被、水体和拆迁建筑物,力求减少工程量和造价。 (2)在材料的运用上力求经济美观相结合,在环境维护中力求减少维护费用。 (3)通过经营性项目如:划船、卡丁车赛车等增加经济效益。

六、总体布局

1、功能结构

根据场地特色、使用者活动内容、公园周边环境及公园对外交通等情况,将公园分成五个大的功能区:

(1)娱乐休闲区

根据XX市规划局提供的《秋思公园规划设计条件书》的要求,在公园西北部,以双悦亭为核心,有占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的娱乐休闲区。在主入口的附近,人们可以在很累的情况下,在期间可以自由的进行娱乐,由于双悦亭是古典的建筑,可以在那里思考许多烦心的事,想通了事情就可以继续的向前走了。可以说这里也是人们散心的好地方。

用于住宅开发用地用掉了居民最方便使用的原公园用地的东北部,所以位于公园西北部设置少量体育设施,形成娱乐休闲区。里面有不少的体育设施,还有的是广场中心有个游泳池,可以进行水上的娱乐。如果游泳池不够的话,在另一个娱乐区有更广泛的水上游乐场,可以让人们游的更欢。 (2)儿童游乐区

位于公园入口相对的部位,由广场群、大型疏林草地组成,是人流最为集中,儿童进入公园很容易可以找到的一个区域。中间有小孩子玩的卡丁车赛车场,蹦蹦床,儿童练胆活动园,等等的娱乐项目。在该功能区南部,设计了一系列与公园南北轴线相呼应的城市观景林带。公园整体结构受到破坏的影响;强化儿童游乐区的突出地位;同时,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给人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空间体验。

其间还有进行密林设计,可以让带孩子来的家长或是爷爷奶奶们进行休息、看孩子。可以双方面间顾,和乐不为。

(3)水上活动区

位于公园南部,以曲折有致的水面(起蓄洪作用)为核心。周围以堤、岛、港、河湾、码头、栈桥等围绕,形成各种形态的水景和植物景观,满足划船、钓鱼、探险、野餐、烧烤和湿地景观观赏等多种需求。详见“功能结构分析图”。 (4)老年活动区

老年活动区是位于东面的次入口附近的地方,那里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不会很吵闹,很适合老年人来此进行娱乐休息。其建筑主要为蒙古包的形式来突出。老年人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广泛了,但由于儿女都没有空去陪伴他们,所以用蒙古包的形式来突出,可以让所有的老年朋友一起聊天,下棋„„欢乐无穷。 (5)最后说的是最南部的休息区。游至全园,有点累了,刚好这里可以是休息的最好地方,在休憩之余,我们还可以在这里烧烤,垂钓,等等的娱乐,观赏着风景。这里也是全园绿荫最好的地方。

2、景观和空间格局

本公园的景观格局和空间格局可以概括为以直线形和弧线形景观轴贯穿起来的空间系列。

3、景观视觉分析

(1)对外(城市)视线的开与合

公园四周视线有开有合,体育娱乐休闲区在视线和空间上半开放;有一次入口对新开河视觉完全开放;老年活动区和一体育娱乐区则通过地形和植物加以围合。

(2)内部视觉体验的多样性

景观轴同时也是视线廊道。空间的闭合与开放,场景的不同,动静的不同等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享受。

(3)借景和框景

远处城市高层建筑群会成为公园的借景和对景,而主要园路则成为一个景框,从而和水体形成一系列的观景平台,透过主要园路,可以远远地看到建设局的高楼群,从而将城市景观引入公园。此外,在综合活动区内规划的城市观景林带也极大地强化了这种关系。

4、道路系统规划

(1)道路系统

弧线形景观路:也即是公园环路,规划路宽为5米。为公园主路,沿公园边界内布置,自由舒展,连接和贯穿各功能区和多个景观(功能)节点,该路在住宅开发用地中作为主路使用。是一条供市民散步和慢跑的道路。在部分地段做成堤、桥。局部道路加宽可以通行机动车。

方便游人快速抵达各景区和景点。路面铺装较为独特(砖铺地面,铁路及步行路结合等)。次要线路:宽为2.5米,个主要园路里分出来,绕至个景点,可以从一景点走至另一景点。在连接中有水便以栈桥的形式来完成。

广场式林荫道:将道路宽至10米,以广场式铺装和大树种植形成林荫路与林荫广场相结合的道路形式。在住宅区内做成绿色通道,以保持公园与外部的良好联系。小径(直线形和自由式):路宽1.5米,连接各景点。栈桥:宽2.5米。一高架栈桥斜穿水面,轻盈活泼,局部柳枝夹道,与高架铁路的恢弘稳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并方便易达,是水中的观景走廊。而斜伸入水的小栈桥则是钓鱼、观景的好去处。 (2)广场

在人流较为集中的入口设置入口广场。运动场、儿童游戏场与林下广场相结合。宗教广场则做成圆的坏绕形状,形成广场系列。

(3)停车场

在公园主要入口公两侧设置战地约0.8公顷的专用停车场。其他入口则在林下布置小型自行车停车场。

5、对外交通和内部游览分析

为了便于开放式公园的管理,本规划根据人流来向分析,将入口分成主入口、次入口和一般入口,公园周边规划成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在交通上),通过地形变化、植物种植和水体分隔等来阻止游人随意进入公园。

6、种植规划

植物种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针阔叶混交林以樟子松、雪柳为主体树种的针阔叶混交林,主要分布在个景点周围以及其他用以分隔空间的区域内。

(2)城市观景林带以新疆杨为主体树,强调其挺拔的姿态。(3)行道树以黄檗、臭椿为主体树,结合道路所在地区景观进行布置。

(4)广场庭荫树以黄檗为主体,遮荫和观赏性相结合。

(5)滨水植物以柳树为主体(乔木)的湿生植物区,以丛生柳树、芦苇、白茅为主体,配以观赏性湿生、水生植物如千屈菜、鸢尾、荷花、睡莲等。

7、水系格局

分北角最低处流回新开河。该水体系人工开挖,起蓄洪作用。该水体可部分深入到住宅开发用地种。采用自然式堤岸,沿岸水草丛生,形成生态型的湿地景观。

此外,在某些广场等分别设计了小型的人工水景。有旱喷泉、涌泉、滚水、溪流、池塘等供人观赏和儿童戏水。

8、竖向规划:

尽可能减少土方工程量并保持场地内的土方填挖平衡。场地总体地形为中低外高,雨水排放到人工湖中。在地形处理上注意用地形变化来围合空间。场地高程在4至5米之间变化。设计水面常水位0米,最高水位0.5米,最低2米(河道规划水位2米),水底最低处在2至3米之间,场地整体向水中倾斜。 为自然式水体和人工水体。

在场地西南角用暗管(必要时用水泵)将新开河河水引入。沿长大铁路挖水渠,将水引到场地个部,再经大水面从水体西

汉口江滩(一期)夜景规划设计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matter-scape pattern that is “five points, four ties, three districts and two clusters” about the waterfront nightscape of HanKou (the first period of time) is introduced. And three parts which are “light gavels sky, water beats the drum”, “light inverts the sun and the moon, water touches the state”, “light dances in heaven and earth, water fiddles with the string” form one music movement which is “a brilliance symphony---the spirit of Yangtse Rive and the verve of Chu ”.

Keywords: Matter-scape, Culture landscape,Nightscape, Urban landscape

1. 背景介绍

汉口江滩是武汉市防洪建设的大手笔,江滩工程所构筑的防洪体系将使汉口沿江草木皆兵的防汛景观成为历史;代之而起的是,长江洪水惊涛拍岸而沿江的人们确闲庭信步。

该工程的建设还将彻底改变武汉临江不见江的状况,使长江之美尽收眼底。以充分体现景之“观”;

该工程也将使过去杂乱的江滩变成一幅优美的画卷,一首可解读武汉的诗,一部反映武汉进步与发展的时代交响,这是我们可观之“景”。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因滨水有一亮丽的夜景而成为游客的“必修”,象纽约曼哈顿、芝加哥、东京、香港、上海等。如东京的夜景宛如星河泻地,银灿灿一望无际;纽约曼哈顿则如硕大无朋的彩画,与港湾的水体相呼应幻成一片金光闪耀,璀璨夺目;香港的夜景却以城市及海湾的妩媚风采夺人等。城市夜景观已成为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象征。它使城市突破时间的限制来展示自身的形象与活力,使城市在吸引外资、发展旅游观光以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2. 光亮的物质景观格局

按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江滩一期的总体布局为“三区四带”。其夜景观必须与此有密切配合,以体现景观本体的本质美。夜景观是景观的再创造,一方面,在反映人们对景观面貌多样化的同时体现本体景观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延伸;另一方面,在突出景观本体优势的同时还能通过光亮的变化弥补其不足。为此我们对江滩夜景观作出 “五点、四带、三区、两簇”的空间安排。

2.1 五点:我们根据本体景观特征确定了五个表达重点,即天津路入口广场、凭江观景台、露天剧场、主广场、以及水上乐园。

五个亮点的设置使江滩夜景观主次分明,“重音”突出。

2.2 四带:即滨江特色带、游憩林荫带、堤防观景带、以及堤外车行带。

亮带是各亮区、亮点的联系纽带。他们共同反映了夜景观点、线、面的关系,使夜景观明暗中有主次、变化中有统一。

为使江滩夜景层次更为分明,我们重点突出了滨江特色带,选用直接发光型灯具和绚丽夺目的高科技灯具,使光亮对江景空间产生更大影响。

2.3 三区:夜景观是亮与暗的空间艺术,而分区则使对象的形态结构通过明与暗的配合得到整体体现,因此我们以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三区”结构为基础,对三区进行了升华,并赋予不同的文化主题。

2.4 两簇:除了点线面的分级我们还在临江索膜与露天茶座两处使用了两组向空中发射的灯光以使夜景观对江滩整体产生软制空,并丰富竖向、控制空间,从而构成了多级综合的夜景观体系。

3. 文化景观结构:“三部一曲”

本规划设计除按上述空间原则安排了一物理线索外还贯穿着一条反映武汉时代性与地域特点的文化线索。从而形成了“三部一曲”的音乐篇章。这才是江滩夜景观的灵魂。

3.1一曲:光辉交响 江魂楚魄

江之魂: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灵魂。

楚之魄:领风气之先的气度与一鸣惊人的大手笔。

我们的设计创意是用一曲文化赞歌来突出江与滩的关系,并结合光和灯具的特性加以组合,使之构成一个以城市为背景,大地江河为舞台的景观交响。这首交响中既有中华民族的强音,又有楚地文化之和弦,还时代的伴奏。

3.2第一部曲:“光槌九霄 江击健鼓”

该夜景观曲核心为临江的一组索膜,共九个。其中八个用“城市之光”作彩色变幻。

最大的索膜,采用幻灯在其上形成投影。该投影既可为楚文化高唱赞歌,也可为商业广告展示舞台。公益与效益的结合使亮化具有两个文明特征。

九个索膜随机布置了56组频闪灯,寓意我国56个民族。

九为阳之极数,隐寓九头鸟。还寓意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领风骚。这些频闪灯通过智能化控制作随机闪烁,似光之槌在九霄中挥舞,而江中的倒影又好似江击健鼓。

3.3第二部曲:“光邀日月 江汇乾坤”

主广场区是整个江滩夜景的核心,我们专门设计了大型主灯“擎天梅”和灯光隧道,使之形成从入口到观江平台的一系列的光空间变幻,营造出一种“光邀日月,江汇乾坤”的磅礴气势。

而具有地域特色的灯具——大型标志灯“擎天梅”和荷叶组灯等则向四方来宾展示了武汉人民广交朋友,热情好客的坦荡情怀。 3.4第三部曲:“光舞天地 江抚柔琴”

激光灯具向空中发射了九束光线,智能化控制系统使光色不断变幻,犹如光舞于天地之间,其临江倒影又似江抚柔琴。每一柱光都如丝丝琴弦,为滔滔长江所拨,天籁之音由衷而生。不仅丰富了江滩立面,而且从文化上影寓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琴意”。光舞天地的气势是楚文化开拓、进取与浪漫气质的综合体现。

光辉交响的音乐化结构,使夜景观刚柔相济、鼓瑟共音。实现了高科技的声光电动与武汉地域文化的零距离,也使江与滩相互照应。 4. 灯具选型

夜景观的灯光、灯色有软质景观特点,而灯具却为硬质景观构成。因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软硬皆施”。我们在灯具选型方面注重灯具造型与武汉的地域文化特点的结合,并强调灯具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4.1“汛息万变”,用于天津路入口广场,采用高科技LED数码变色技术,突出环境的特殊性,形象的表现了长江水位变化。

4.2“扬帆起航”,用于观景平台,帆为张膜,寓意一种对未来的展望。

4.3“红火一生”,用SMT柔光照明技术反映了武汉人民的生活红红火火,渲染了露天剧场的欢快的气氛。

4.4“擎天梅”高杆标志灯,用于主广场中央,其灯型取意市花光线明亮,数里可见。作为整个广场的空间标志,与水平方向的灯景交相辉映。

4.5“蒸蒸日上”,用于主广场,反射板梯次安装,象芝麻开花节节高,象征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4.6荷叶灯,布置在白鳍豚雕塑旁。意在用荷叶造型反映武汉多湖多水,人杰地灵的地方特色。

4.7“万众一心”,用于堤防观景步道,沿防洪大堤一字排开,充分体现了江城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好似用一道灯光铜墙铁壁。 4.8“九头鸟”,突出灯具造型对江景作用,反映汉派文化。

4.9 “托盘水仙”,取意于杂技中的“转碟”,这项杂技由武汉演员最早在国际上获得大奖,为武汉争得荣誉。 4.10 “中国结”灯光雕塑,取自数学拓扑中的悖论原理,其圆环虽是立体空间的造型,但却由一个面构成。他象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也代表了华人世界的凝聚。中国结用300间隔的不锈钢网络体形成一空间结构,霓虹灯随网络体分布。自动控制系统使灯光在一个面上流动,循环往复、首尾相衔。文化性、趣味性及科普性均在此得到发挥。

南京银杏湖会所绿地设计说明 1 设计的主题思想

主要体现高尔夫会所周围绿地的景观性、现代性和高雅性。

1.1 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主要体现在:功能设计的合理性,景观设计的多样性,设计尺度的合理性(按照消费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的要求),湖岸设计体现亲水特性,植物搭配讲究色彩的季节性变化,给会员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满足人们视觉猎奇的要求。

1.2 创造出现代休闲环境

会所应该是现代休闲气息很浓的地方,而会馆绿地是球场的重要地带,其直接影响着高尔夫球场的形象,会馆的绿地要和周围的建筑形式想协调,进行重点设计。多选择观赏价值高的的树种组织绿地景观。

1.3 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种植四季植物,讲究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合理搭配,使整个景观在时间和空间有相应的变化。体现自然生态群落景观。该地雨水处理要到位,南京属于南方,多雨水,防止以后下雨后道路上流下的污水影响景观,要注意合理排水。

2 场地分析

2.1 地理环境分析

银杏湖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位于素有“金陵佳丽地,十朝帝王都”之称的南京市的南郊的江宁区谷里镇。整个球场紧靠宁芜铁路、长江码头,宁马高速立交桥入道口,与经济开发区相通,距禄口机场35公里,交通十分便捷。以湖为依托,规划有18洞华东最大的国际高尔夫球场及休闲度假区、茶花观赏区。

会所位于银杏湖边,周围的整个规划面积有3万m2,其中原已经有的建筑面积有4500 m2 。该会所前的原有地势(设计广场的区域)最高,高出湖面4.1m 。该地方的地势向周围是逐渐降低的。另外,会所的前的地势比后面高出2.8m,所以在会所前使用了挡土墙,当游客们一下车进楼时候,就到达了会所的二楼。

2.2 气候环境分析

据收集的气象资料分析,该区域气象环境为:

年平均无霜期225天

年平均雨量1005.7毫米

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日照率49%

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

年度最佳气节为秋季(9-11月)

最热月平均温度 28.1摄氏度,最冷月平均温度 -2.1摄氏度 最大平均湿度 81%

最大风速 19.8m/s

夏季主导风向 东南、东风,冬季主导风向 东北、东风

3 功能分区

3.1 植物景观区

植物景观区即为进入会所前的公路两边绿地。考虑到汽车在公路的有一定的速度,在景观要求要追求大的植物斑块和色彩才能增加该区景观的节奏感吸引会员的注意力,所以在公路的两边设计大色块的模纹,主要有黄色类的金叶女贞,红色类的红花继木,紫色类的紫叶小檗,绿色类的雀舌黄杨。

公路和湖边之间的距离主要的景观有秋色植物景观,热带植物景观 。

其中秋色植物景观采用的植物有银杏,池杉,红枫,并在植物群落的下层种植常绿的火棘球和枸骨之类的小型灌木植物来弥补秋色叶植物在冬季的景观不足。热带植物景观的造景主要有棕榈类的植物用高的棕榈来做植物的高层景观,用凤尾兰和龙舌兰做底层植物。再在其之间点缀景石,为了增加该景观的一点色彩,在景石旁边植载了迎春灌木。

总之,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合理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多用适合该地的乡土树种。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来创作植物景观。

3.2 中心广场设计

该区域位于停车场与会所之间,面积有1800m2。对该区域设计要考虑的点有:

3.2.1方案分析

(1)要考虑并改造并利用该地原有的山石。

(2)该广场设计的一个难点、该区的停车场与会所的入口的轴线不在同一轴线。怎使其中心的假山瀑布景点很好的满足这个区域的形状,很好的协调这两个轴线成为了。

(3)该广场位于会所前,其景观性与现代性和高雅性对整个会所周围的景观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怎样体现它的景观性、现代性和高雅性也成为了一个难点。

3.2.2 方案比较

对该地设计曾经设计了几个方案:

方案之1:中心设计为跌水,水流向4个方向。外面用一些方型的的池和花坛来围合,并在局部点缀一些景石。以次来协调轴线的矛盾。但该方案的不足是,不能满足广场功的基本功能要求。缺少广场所需的平地空间,很难利用现有的空间和地形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同时会加大施工的难度,增加设计的预算。

方案之2:中间设计一个圆形水池来使得其没有明显的轴线问题,其它的地方采用精细花纹广场铺装。但这样设计给人感觉太过于简单,而且景观元素太少了!

方案之3,即现有的方案,考虑到该中心假山处的地势较高,还是设计了一个圆心水池来围合它,又考虑到人到广场需要一定的场所感,广场要与外环境有一定的分割,同时又要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只好在广场铺装的颜色和铺装的形状上下功夫了。在颜色选择上考虑到交通路色彩暗淡,而广场设计要体现出欢快,热闹的氛围,所以广场的外围的铺装采用偏深的颜色,广场的内围的铺装采用偏鲜艳、明亮的颜色,中间区域使用过度色,逐步衔接,使设计环境与原有的环境相互协调融合,同时又体现了一定的广场场所感!

3.3 停车场生态设计

停车场位于广场的西边,该区采用生态形设计,上层植物用大乔木香樟,使其夏可遮荫,同时在树下面种植杜鹃类阴生小花灌木。使其有一定的景观变化,同时树下的树池采用具有高低错落的形状来达到“现代景观”的总体设计意图。

3.4 会所出发广场设计

会所出发广场是会所建筑左边出口前的一块区域,所有面级有685 m2。考虑到会员们在去球场前要等候杆弟员开车来,所以需要一个地方等候,于是在此地设计了一个小型林荫广场。该广场靠近建筑出口的地方设计了两个单排花架,并在其后面的树池种植内种植了紫藤,来为其遮荫,并丰富其景观。在单排花架前采用池竹来分隔空间,这样做的原因有二:

(1)银杏湖的苗圃基地有大量的池竹,这样设计也是为了能充分利用该地区的资源。

(2)这样设计可以增加该广场的空间景观,同时又分隔了空间,将电瓶车等候的区域和会员等候的区域相分隔,同时又不失整体性。通过各树池之间的空隙保持了景观联系。

最后,为了丰富真个广场的景观,在角落设计了一个林荫式的广场,采用高杆乔木高杆女贞做其树种,并在树池周围种植草坪。 3.5 游船码头景观设计

该景观区域位于会所后面,临湖。对面有秀丽的山峰和碧绿宽阔的湖面,所以可以更好的采用借景手法来丰富该景点的景观,同时在该广场上种植高大的棕榈科类植物来增加它的垂直景观和现代气息,并用细致的铺装来表现其时尚与现代,并在树下设置一些露天桌椅来增添其高雅情调,为来此休息的人们提供一个喝茶、聊天、赏景的空间。

3.5.1 码头设计

由于银杏湖的湖面很宽广,而且景色秀丽,所以在此设计一个供人们在水上娱乐游玩的场所。该码头主要设计了左、中、右三个方向来供游船停泊,这样做可以合理地利用空间。在湖岸种植成群的桃柳,使其形成桃红柳绿、柔枝拂水的景观

3.5.2 亲水平台的设计

该区域位于建筑的东北方向,临湖而建,考虑到游客们在赏景时需要一个休息的空间以及人的亲水性,在此设计了一个亲水平台。平台上设计了花架小品来丰富它的垂直景观。亲水平台的两边有入水台阶,中间的平台上设置了一些现代式的花钵来软化硬质景观的僵硬性。 3.6 植物设计说明

植物景观设计上合理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相互搭配,用四季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主要的植物景观有秋色植物景观、热带植物景观。

乔木有:银杏、黑松、水杉、垂柳、棕榈、香樟、合欢、女贞、乌桕、红枫、银海枣、圆柏

灌木有:腊梅、垂丝海棠、桃花、sss金叶女贞、红花继木、紫叶小檗、雀舌黄杨、迎春、火棘、毛杜鹃、竹、南天竹、月季、凤尾兰、构骨

藤木有:紫藤

还有不同颜色类的草花

北京汤HOUSE 规划设计概况

1、背景分析

“汤HOUSE”位于北京市小汤山镇。小汤山镇地处昌平卫星城东南。南距亚运村17公里,东距首都机场10公里,处在北京市南北中轴线上。全镇辖区内有中央、市、县属单位70余家。全镇总面积70.1平方公里,人口3万余人。

小汤山自古以来就以温泉名闻天下。据考证,该地区在地质历史上曾是一个湖,在白垩纪时期,由于地壳的大规模运动,湖水被覆盖并封闭于地下,受板快挤撞形成高温高压,历久而成今天著名的小汤山温泉。由于成因上有别于一般地热和岩浆形成的温泉,因此小汤山温泉水质甘甜秀美,淡黄清澈,与一般颜色浑浊,带有硫磺味的温泉水截然不同,故享有“一盆金汤”的美誉。

小汤山温泉富含大量的矿物质和多种微量元素,达到了国家矿泉水的标准。汤泉水中还含有多种珍贵的稀有元素,可以在人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对治疗皮肤病、色素沉着、色斑、关节炎及神经衰弱等有特殊的疗效。

独特而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赋予了“汤HOUSE”优越的发展优势,也为其增添了丰富的渡假、疗养、休闲、时尚的居住生活条件。

2、区位概况

南依葫芦河,北面为小汤山镇顺沙公路,西临汤尚路,东望车站路。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23公顷。拟建轻轨从地块南面通过,并在地块东南角设一停靠站点。基地周围交通便利。

“汤HOUSE”东北角紧邻的空军招待所,是一所设施齐全的疗养康复基地,其优美的环境和丰富的健身资源将为小区居民提供相当的便利。西北角建有小汤山镇电信局、小汤山镇医院和全国人大疗养院。这些机构设施,为小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服务设施条件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西南角地块业已开发的地块,已建有小区供水、排水及供暖等基础设施。除此之外,小区附近还有一些知名物业,如:王府大社区、静之湖、冠雅苑、太平家园、蓬莱园、天通苑等。各大部委还在此处设立了培训中心。

在这样一种休闲疗养的氛围下,“汤HOUSE”将建成为一个环境优雅、亲切闲适的温泉渡假花园小区。 规划设计原则

1、以建设一个“健康、环保”的温情渡假式花园休闲居住小区为目的。

2、根据北京汤HOUSE规划设计要求,协调本规划区相关外部环境条件,合理确定规划功能布局与开发建设规模,并通过汤HOUSE的建设,丰富小汤镇景观,促进小汤镇住宅建设的发展。

3、贯彻“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建设生态型居住空间环境为规划目标,满足住宅的居住性、舒适性、安全性、耐久性和经济性。创造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自然温馨的生活小区。

4、规划设计贯彻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与效益原则,力求塑造一个具有优美环境、文化内涵的舒适雅致的自然生活居住空间。

适应土地开发与建设实际、面向住宅消费市场,有利于起步分期开发,正确处理规划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超前性与操作性之间的关系。

规划设计整体框架

本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划优质生态环境、为居民塑造都市中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完全的栖息之地。

规划理念:

1、人、自然与建筑的共存与融合

2、禅意的居住环境及内外环境渗透合一的空间居住形态

3、生态型居住小区的营造

4、具有认同感的个性化空间设计

规划主旨:

1、突破习惯性围合式小区的规划手法,强调利用带状的景观空间来串联各个组团,强化优势区域的同时,也提高弱势区域的居住空间品质,使整个小区更加协调统一,创造均好的休闲生活环境。利用景观的串游,加强带状景观与各组团小块绿化空间的整合,使景观具有丰富变化的视觉效果,户外休闲空间变得更加引人入胜。

2、充分利用小汤山地区的温泉资源,将温泉引入小区生活,使小区内的居民在平常生活中享受到渡假的闲适与关怀。

3、采用局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形式,以环路与尽端路相结合,使居民在绿化景观带及组团内享受怡人的步行活动空间。

4、改变建筑与环境分开的做法,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条件将绿化环境渗透进每户住宅内部,结合传统合院式居住空间布局,使建筑空间内外浑然合一,体现中国传统的居住空间意念。

整体布局:

系统化与组织化??本规划以低层高密度的温泉花园住宅为主,在地块最南端与最北端分别布置两幢酒店式公寓,一幢为十层,一幢为五层,裙房部分则分别是南北两区的会所。中间则布置多层及低层的温泉花园住宅,以环线组织交通,并以步行交通来组织绿化活动空间。建筑布局紧凑而合理布局,公共景观空间开阔而形式灵活,并具有传统中国园林的空间收放特点,充分体现“禅意居住”的特色。

住宅布局:天人合一与禅意合院??本规划在住宅布局中强调传统的居住理念,体现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利用住宅室内外空间的丰富穿插,将居外的空间?自然环境引入室内,同时也将人居生活延伸到自然中,在内外的穿插与交接中体验心灵的禅境与人文关怀。同时结合传统内敛而贴近自然的建筑语汇塑造小区宁静古朴而不失现代感的造型,契合禅意人居环境的设计理念。

度假性与休闲性??住宅的布局中充分考量了小区地块的天然优势?温泉,在住宅的合理位置设置泡汤池,将温泉引入住宅,延续小汤山镇的泡汤文化,同时也将住宅由单纯的居住定义延伸至时尚的休闲与度假范畴,为小区生活增添新的魅力与活力点。

公建布局:

区位性标志性与服务性??发挥沿街区位优势,在小区南北两地块之间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商业点和物业管理用房,既服务于社区,也服务于城市。在北区东南部规划幼儿园,靠近东站西路次入口,大片绿化围绕,方便而安静,并在此处五层酒店式公寓的底层裙房设置南区的会所,在北区北端小高层酒店式公寓的裙房设置部分沿街店面和北区的会所。在南北两幢酒店式公寓的地下室设置了泵房和配电所等设备用房以及地下停车库,同时在南北两区分别设置了多个垃圾收集站。

道路系统:

系统性便捷性与景观性??本规划道路系统采用局部人车分流的方式,以环状交通组织小区主要车流,结合尽端式道路组织外围停车,将步行系统与绿化环境设计相结合,将道路设计与广场空间、绿地空间与建筑空间相结合,共同塑造户外景观空间。既合理地做到交通系统的便利与明晰的同时又将交通系统与景观系统合理地结合在了一起。

绿化系统:

整体性与生态性??规划绿化系统布局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通过水体与景观步行道的串接,将绿化系统贯穿于整个小区住宅群体之间,体现整体的布局观念。并加强空间转折点与视觉焦点处的节点绿化空间设计,将绿化系统与步行系统相结合,将绿化系统延续到宅前。

禅意的内外渗透??在景观的规划中体现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利用矮墙与水体、植物围合而成的静谧空间达成宁静致远的景观氛围并延伸栖居其间的人的思想维度,利用绿化系统与户内空间的相互渗透与互动,使居住其中的居民感受到一种居住的禅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小学校园建设整体规划下一篇:小学移风易俗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