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骨骼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初中生物骨骼范文

骨骼初中生物教案

知识目标

1.依据位置能说出人体骨胳结构名称。

2.解释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模型、挂图等各种直观教具的观察,及观察后的演讲,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习惯和表达能力。

2.通过归纳人的骨胳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自觉养成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

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辨证观点和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3.小组观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建议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

人体主要的骨的名称,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讲述骨骼时,首先让学生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关于骨胳的组成,从调动学生主体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建议采用自学的方法:先让学生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既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达到对知识的识记的效果。

人的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学生对人体骨骼有了清楚的认识后,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的模型,并提出观察问题:(1)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观察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3)足有什么特点?这些对于人体直立行走有什么意义?在学生有了解脊柱有四个生理弯曲和下肢比上肢粗壮及形成足弓这些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再分别讲述它们的生理意义。如联系脊柱弯曲异常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发育、体力和体态,说明脊柱四个生理弯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弹性,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有利于维持身体平衡。

最后,教师可视实际情况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小结。

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利用骨骼挂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导入新课:利用骨骼挂图使学生认识骨的几种类型:长骨、扁骨、短骨和不规则骨,通过提问骨与骨骼有什么区别引出新课。

板书:第二节 骨骼

根据上述提问,举例区分骨与骨骼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单独一块具体的叫骨,如肱骨;多块骨通过一定的形式连接而成的整体叫骨骼,如脊柱。接着指出:人体的骨骼是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出示骨骼挂图,引入骨骼组成。)

板书:

一、骨骼的组成

教师指图说明人体骨骼按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由于各部位功能的不同,骨骼的差别也很大,下面就来观察各部分的骨骼特点。先让学生或以小组为单位对照书上的彩图及课文中人体骨骼组成情况表配合观察,一边观察图中主要骨的名称特点,一边体会这块骨在人体的位置。如找到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脑颅骨、肱骨、桡骨、尺骨、股骨、胸骨、肋骨等骨的大致位置。观察完毕后,教师每组请二个学生到前面指着人体骨骼模型要求从整体到局部说出各部骨骼的名称,并给评分。然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如颅骨围成了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整个颅骨中为什么只有下颌骨能活动。躯干骨中的胸椎与肋骨、胸骨组成什么结构,有什么功能?四肢骨主要由什么骨组成,与什么功能相适应;上肢骨与下肢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等等。

学生观察上肢骨和下肢骨区别时,引导学生:下肢骨为什么比上肢骨粗壮呢?这是因为下肢骨与长期支持体重和行走相适应的结果。下肢功能与人直立行走有关,那么骨骼有哪些特点与直立行走相适应呢?

板书:

二、人体骨骼与直立行走相适应的特点

继续让学生观察骨骼模型,先观察脊柱的正面,然后慢慢把模型侧放,问:脊柱的正面和侧面观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侧面有弯曲,教师进一步提出脊柱的弯曲都发生在什么地方呢?有什么生理功能?教师指出在颈部、胸部、腰部、骶部各有一弯曲分别称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这些弯曲可保持人体重心位置,利于维持身体平衡;可增加脊柱的弹性,可以缓冲剧烈运动时对脑的震荡,故称为生理性弯曲,是与人直立行走相适应的。

板书:

1、脊柱有四个生理性弯曲:分别为颈曲、胸曲、腰曲、骶区,可缓冲震荡,维持平衡。接着教师进一步提出:如果脊柱弯曲发生异常会是什么样呢?脊柱为什么会变形呢?脊柱变形后会不会影响人体的健康等。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讨论,最后得出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少年要注意正确姿势,以免发生脊柱变形, 不但姿势形体不美,还会压迫内脏,影响发育。

由于人的直立,全身重量都要由下肢承受,特别是足,下面观察足骨。骨骼模型上足弓是明显的,教师可明确足弓的概念,然后提出:人的足形成弓状结构有哪些生理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可概括出足弓的作用。然后讲述扁平足的功能缺陷。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探究人体身高的早晚的变化

[问题] 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吗? [假设]

如果一个人的身高早晚有变化,那么,用身高测量计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测得的数值会不一样。 [设计并完成实验] 设计:用身高测量计或软尺分别测一个人早晚的身高,比较数值。

材料用品:立式身高计或固定于墙壁上的立尺或软尺。

方法步骤

1.受检查者脱去鞋袜和衣帽,仅穿背心和短裤立于身高测量计的平台上(或靠墙壁的地面上),取立正姿势。两眼直视正前方,胸部稍挺起,腹部微微回收,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脚跟靠拢,脚尖分开约60度,脚跟、臀部和两肩胛骨三点同时靠着(接触)立柱,头部保持立直位置。

2. 检查者手持立式身高计滑测板轻轻向下滑动,直到板底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此时,再检查受检者的姿势是否正确,待校正符合要求后,检查者再读取滑测板底面立柱上所指的数字,以厘米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即为身高数。

(如果是在墙壁上测,可以用一块硬板与受检者颅顶相接触,并使硬板保持水平。在硬板与墙壁接触处的位置作一记号,用软尺从墙根一直量到标记处,记录数值。)

3.早晚各测量一次,记录数据,比较两次身高是否一致?

4.连续测量一个星期,记录观察数据.

5.把观察数据填入下列表格内, 并求早晚身高的平均值。 valign=top width=197>星期 valign=top width=197>早上身高(cm) valign=top width=197>晚上身高(cm) valign=top width=197>星期一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星期二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星期三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星期四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星期五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星期六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星期日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周平均值 valign=top width=197> valign=top width=197>

6.比较两次身高的平均值,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 [实验结果]

身高是指足底到头顶的高度,它可以反映人体骨骼发育的情况。一个人的身高在一天内会有变化,早上高,晚上矮。测量的结果表明,人体身高早晚可相差2厘米左右。 [实验结果的分析]

人的身高早上略高于傍晚,是因为脊柱的椎骨之间都由椎间盘相连接,椎间盘富有弹性,它的形态可以随所受力的变化而不同:受压时,可被压扁;除去压力时,又可恢复原状。当人体经过一天的劳动或长时间的站立、行走、跑步之后,椎间盘会因受压而变扁,整个脊柱的长度也会缩短,身高就降

第二篇:人体骨骼教案

大班健康活动:人体的骨骼(保健)

活动目标:

1.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初步了解骨骼的名称和作用。 2.学会用多种方法保护骨骼,使其健康成长。 3.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 活动准备:

1. 知识经验准备:对骨骼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 2.物质材料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产生学习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位动物朋友,你们想看吗?照片有一点特殊,你们不要害怕(出示骨骼照片,提醒看的时候不要害怕)。你是通过什么知道它是鱼、狗的?告诉你们一个词语:骨骼(告诉幼儿是骨骼。丰富词汇:骨骼 )

二、看一看,了解骨骼及骨骼名称。

1.看视频,了解关于人类骨骼的基础知识。

师:你们通过骨骼知道了它是谁,那想不想看看我们人的骨骼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幼儿看视频(老师播放视频) 师:视频中是怎么说的?(幼儿自由回答)刚才我们只是简单了解了一下,想不想再认真仔细地了解一下呢

2.看课件,熟悉人体骨骼构成。

师:谁来说说我们人体是由哪些骨骼组成的?

小结:原来我们人体是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等等组成的。 3.玩游戏,再次熟悉人体的骨骼。

师:现在你们想不想来玩一个骨骼动一动的游戏,我说到哪个部位的骨骼,你就动动那里的骨骼,听清楚了吗?请你们起立!(教师反复说刚才的几个骨骼部位)

三、想一想,了解骨骼的作用

师:既然人体是由许多骨骼组成的,那你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幼儿讨论后回答)

师:骨骼还有很大作用呢,再来看一段录像。你会知道关于骨骼的更多知识。 小结:来人的骨骼是承担着支撑作用的,它分布在全身各部位,支撑着身体,保护内部器官,同时由肌肉、关节等组织“帮忙”,进行着各种活动。假如没有骨骼,人体就成了一堆肉,当然什么也做不了,生命也就停止了。

四、动一动,了解保护骨骼的方法 1.讲述保护骨骼的方法。

师:哦,原来有这么大的作用啊,那你知道我们应该怎样来保护它?(交流回答)

2.幼儿看一些图片,辨别这样做是否对骨骼有益。

师: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小朋友来看一看,这样做对吗?

小结:要让我们的骨骼更加健康,我们要注意:不要从高处往下跳,注意安全、不挑食,多吃含钙的食品(如小虾米、紫菜、豆制品等)、平时还要多晒太阳,适当锻炼身体等等。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骨骼,使我们更健康的成长。

四、玩一玩,加深对骨骼印象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骨骼的小游戏轻松下吧! 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图片上有许多骨骼,我们要把两边的骨骼一一放到这个小朋友的身体中去,这个游戏有好多关,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五、归纳提升,探索骨骼秘密

师:人体的骨骼真神奇,今天我们知道了骨骼,了解了骨骼的构成、作用、保护的方法,其实人体还有许多有趣的秘密呢,下次我们在一起来探索好吗?

第三篇:骨骼、关节与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人体的骨骼、关节与肌肉及其作用。

2.知道身体各部分活动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

3.知道体育锻炼能促进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使关节更加灵活。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多种方法探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结构和运动,不断完善对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认识。

2.能正确运用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个名词,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对骨骼、关节和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关系作出简要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体会到人体结构是一个互相有联系的整体。

2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这将是一个有趣而神秘的单元。身体内部的各种活动和变化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个暗箱,学生能够感受到,但不能直接观察。学生对于骨骼、关节和肌肉可以说很熟悉又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这属于自己身体的部分,说陌生是因为这方面的知识他们没有接触过,只知道可以走、跑、跳,却不知道为什么可以那样,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科学的认识。而当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模拟各部分器官功能的活动,发现身体在工作中的协调工作特点之后,又将会感受到人体那种精密、和谐之美。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身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

一、导入:

1、铃声响了,我们上课。(上课,起立,坐下)

2.师:刚刚大家完成的“起立,坐下”以及课前我们做的礼仪操,在这些动作中,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动起来了?(大腿,胳膊)

3、提问:大家摸摸自己的胳膊,说说你都摸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解释在科学上我们一般把“骨头”称作“骨骼”)适时板书:(骨骼、关节、肌肉)

4、揭示课题:骨骼、关节、肌肉,在刚才的活动当中,这三者都参与了运动。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就来探究骨骼、关节、肌肉有些什么作用以及这三者在身体肢体活动当中又是怎样相互协调运动的。

活动2【讲授】

二、初步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作用

(一)认识骨骼。

1、师:你知道哪些有关骨骼的知识?愿意和大家来分享一下吗?(摸摸自己身上的骨骼)

2.阅读有62页有关骨的资料。

3、师:那你觉得骨骼对于我们身体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运动) 举例讲解骨骼的作用。(头骨保护大脑,胸骨保护心肺等)。

(二)认识关节。

1、师:人体里有这么多的骨头,是什么将一块块骨头连结在一起的?(关节)

2、师:大家找一找我们人体哪有自由活动的关节? 指名说找到的关节,并试着说关节的名称。

3、如果我们人体没有关节会怎样?(通过绑住肘关节写字的活动来感受关节使骨骼能够灵活运动,有了关节骨骼才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三)认识肌肉。

1、师:有了骨骼和关节,人体就能运动了吗?(还需要一个动力源——肌肉)人身上共有600多块肌肉

2、再摸摸自己的手和手臂,能不能找到肌肉。——认识肱二头肌、肱三头肌。 【活动】3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自己身上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那么人体上肢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相互协调、配合,一起运动的呢?在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又会发生哪些改变呢?下面我们借助哑铃来研究。

研究之前,请大家先认真听研究时的注意事项,只有明白了注意事项,才能正确地操作。

本次研究我们就以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上肢的运动情况来进行观察。 (教师示范) 课件出示:

(1) 大家在小组内部先挽起衣袖,尽量的露出胳膊的上臂肌肉,然后用力抓举哑铃,看一看我们胳膊的肌肉怎样? 小组内同学轮流做,反复做几次:举起哑铃、放下哑铃。

(2) 仔细观察,并分别用另一只手摸手臂的不同位置,感受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运动和变化的?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摸摸胳膊,攥拳屈肘,感觉肌肉是否发生变化?

(3) 活动后请将观察到的和亲身感受的事实在小组内交流。

(4) 记录自己的观察情况(如:关节的运动方向、骨骼和肌肉的变化)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观察结果,适时补充:肢体的运动是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带动骨骼绕着关节运动,当肱二头肌收缩时,便拉动骨骼向上弯曲,此时肱三头肌就会舒张开来;当肱二头肌舒张时,就推动手臂伸直,下面的肱三头肌又收缩回去了。

4、出示屈肘伸肘动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5、先前我们观察记录的结果描述的准确吗?可以怎样完善?

6、延伸:人体在运动时都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接下来让我们做些其他动作来体验体验。(起立,弯腰,直立,又弯腰):解释一下自己的动作是如何产生的?

活动

4、知识迁移

1、“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科学家们根据人体的骨骼、肌肉、关节制作了很多高科技产品,你能根据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吗?”他们和人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哪些作用相似?(出示图片:吊车、挖掘机、高塔……)

2、小组讨论汇报,想说哪种就先说哪种。(万节天线像关节;吊车像手臂;挖掘机像手掌;高塔像人的骨架……) 小结:同学们说的非常正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我们人体功能制造的产品还有很多很多,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或查阅资料,看一看还有哪些产品是根据人体功能制造。在下次课中把你的收获讲给大家听。” 活动5【作业】

五、健康教育

1、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又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那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呢? (课件演示运动员锻炼的图片或是健美运动员的照片)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3、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我们这一节课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以及这三者在运动中是怎样协调运动的。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们还会继续学习这部分知识。真诚希望同学们以后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我们的肌肉才会越来越发达!骨骼越来越粗壮!关节越来越灵活!

第四篇: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

《骨骼、关节和肌肉》教学设计

里泽小学

蔡沈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身体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记录表、哑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刚才同学们这么轻松地站起来又做下去,你知道是由身体的哪些组织来完成的吗?(大腿、骨骼、肌肉……)

2、其实这是由人体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的,揭示课题。

二、初步认识骨骼、关节和肌肉及其作用

(一)认识骨骼。

1、师::刚才我们说到了骨骼,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比比谁摸出的多。

2、学生摸骨数骨(学生在摸骨的过程中感受骨头在身体的分布及特点)

3、小结:(出示人体骨骼图片)其实我们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有大有小,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4、师:那你觉得骨骼对于我们身体可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支撑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运动)

(二)认识关节。

1、师:是什么将一块块骨头连结在一起的?(关节)

2、师:大家找一找我们人体哪有自由活动的关节?

3、如果我们人体没有关节会怎样?(通过绑住肘关节写字的活动来感受关节使骨骼能够灵活运动,有了关节骨骼才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三)认识肌肉。

1、师:有了骨骼和关节,人体就能运动了吗?(还需要一个动力源——肌肉)

2、找找看,身上哪里有肌肉?动手捏捏,它是怎样的?

3、(带领做曲臂运动)提问:你观察到是哪里的肌肉在起作用吗?这个过程中还有那些部位的组织也参与了?

三、了解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作用

1、师:那这些部位的骨骼关节和肌肉是怎样让前臂一伸一屈运动起来的呢,下面我们借助哑铃来研究。我们就以(教师示范)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上肢的运动来进行观察。课件出示:

(1)小组内轮流做,反复做几次。

(2)分别观察和用手摸摸举起哑铃,放下哑铃时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变化。 (3活动后请将观察到的和亲身感受到的事实在小组内交流。 (4按记录表要求记录。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3、组织交流观察结果,适时补充:在举起哑铃时,我们发现肌肉变硬鼓起(也就是肌肉收缩)牵引着附在它上面的骨骼绕着关节运动。

4、出示屈肘伸肘动画,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5、先前我们观察记录的结果描述的准确吗?可以怎样完善?

6、延伸:(起立,弯腰,直立,又弯腰):解释一下自己的动作是如何产生的?

四、知识迁移

1、人们利用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作用,模仿制作了一些工具,他们和人体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的那些作用相似?(出示图片:吊车、挖掘机、高塔……)

2、小组讨论汇报,想说哪种就先说哪种。(万节天线像关节;吊车像手臂;挖掘机像手掌;高塔像人的骨架……)

五、健康教育

1、师:看来运动离不开骨骼关节和肌肉,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2、小结: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第五篇:骨骼、关节和肌肉教案(

4-

2、骨骼、关节和肌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身体的肢体活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骨骼、关节和肌肉的组合结构也会有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做出上肢结构形态的观察记录,并能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自己的观察记录进行补充完善。

2、能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上肢结构的知识,能够对照资料完善并纠正自己对人体结构的认识。

3、能够将动态的身体活动过程分解为若干动作分别进行细致有目的的观察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独立思考得基础上,与他人分享研究结果,愿意合作交流。

2、能够正确对待观察、研究中不完善的结果,善于在反复观察、研究中完善认识。 【教学重点】

了解在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及身体在做不同运动的过程中,骨骼、关节和肌肉所发挥的作用。 【教学难点】

用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每一段学习中对研究议题的想法与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人体基本结构图、骨骼模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的的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骨骼支撑着我们的身体,保护着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骨骼能独立运动吗?有哪些组织与骨骼协调工作呢?

二、观察上肢的运动

1、拿重物:学生体验一侧手臂完成拿起哑铃动作。感受肌肉在运动中的变化和作用; 尝试使用不同的观察方法来了解运动中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调运动。能感受到拿起、放下时都在用力、肌肉变化不同。 观察方法及观察目的

分解观察上肢运动,降低观察难度。

借助对上肢活动的感受,了解骨骼关节与肌肉的关系。

2、记录我们的观察

用图文记录观察所得,强调将学生观察到的事实、体验到的感受,通过图画、文字真实的表现出来。 交流

与相关资料比对(完善自己的认识) (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记录,学生把自己对于上肢骨骼、关节和肌肉在活动中的关系,直观表现出来。

3、观察与骨骼、关节和肌肉相似的物体 对骨骼、肌肉、关节认识的拓展,利用现代机械上的类似构造,直观地表现三者的功能特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 再次明确三者关系,并上升到健康生活的高度。

三、课的延伸。

参加体育锻炼和我们的骨骼、肌肉、关节的关系。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骨骼具有(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器官)和(支持运动)。 2.骨骼不能独立运动,它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 板书设计:

骨骼、关节和肌肉 骨骼 关节 肌肉

六、课后反思: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长租房协议书范文下一篇:调部门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