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复习提纲范文

2023-05-07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范文第1篇

物态变化、内能、内能的利用

知识点: 概念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比热容:1kg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测量工具的使用 温度计

使用前:观察温度的量程、分度值。(注:量程是指测量范围、分度值指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如果估计的被测温度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范围,可能会涨破温度计;如果低于最小测量范围,没法测出温度值。)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0.1℃

使用时:(以测液体为例)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注:因为我们要测的是液体的温度,而乘液体的容器温度可能跟液体温度不同)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体温计有特殊的构造:弯曲的缩口,当测量人体温的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一般人体的温度比气温高,这时体温计里面的水银突然温度下降,会在细小的弯曲的缩口处断开,所以上升的水银不能跑回玻璃泡中,因此能离开人体读数。再重新使用体温..计之前,都要用力的往下甩一甩,这是利用惯性使上升的水银重新回到玻璃泡中) 物质的特性:燃料的热值、比热容

热学:六种物态变化及例子和应用

熔化:冰熔化成水,蜡熔化成液态蜡水,某些新材料既容易熔化又容易凝固可以作为新型建材,这种建材应用在温差较大的地区,当温度高时熔化吸热,当温度低时又凝固放热,能调节室温。

汽化:(蒸发)水果放久了变干涸、衣服晒在户外变干、晒稻谷变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制冷机里面的制冷剂是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氟利昂、R134等)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制冷剂就相当于热量的搬运工。

液化: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冷饮瓶打开冒“白气”同时瓶子外壁有水珠、自然界现象中的露、雾。液化石油气、液态氢用压缩的方法使其液化贮存并使用。注意,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而雾的散去则是汽化或者说蒸发现象。

1 升华:樟脑丸放久变细、灯丝用久变细、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水蒸气液化,可以制造烟雾效果。火箭返回舱表面涂有容易升华的物质,当火箭返回地面时与空气发生摩擦会产生热,利用这层容易升华的物质升华吸热,可以防止返回舱过热。

凝华:霜、冰花、灯泡用久内壁变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后凝华附在灯泡内壁上。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的例子、

做功改变内能:冬天搓手能暖和双手、打气筒打气时,发现打气筒变热、锯木材时,锯子变热。(注意:做功可以增加物体的内能,需要注意的是物体对外做功时,自身的内能减小) 热传递改变内能:烧开水、太阳光晒地表温度升高。(热传递是内能从温度高物体的传给温度低的物体,而不是内能多的传给内能少的。只有发生热传递,才会有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即热量。)

比热容:不同物体在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沙漠地区多沙子,沙子的比热容小,而沿海多水,水的比热容大。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相同条件下,能吸收更多的热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来说,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只跟物质的种类,所处的状态有关,与温度、质量等无关。 热值: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不同燃料热值一般不同。火箭用氢用燃料,因为氢的热值大。

实验: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及图像,沸腾实验,碘升华实验。

练习:

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2.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防滑铁链

4、秋天的早晨,山区公路上容易出现大雾,影响行车安全。从物理学角度看,雾是由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

A.液化 B.凝华 C.升华 D.汽化

2 5.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熔化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防滑铁链

7.炎热的盛夏,人站在水中时感觉凉爽,而当人站在沙土上时却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具有不同的(

)

A.热量 B.质量 C.比热容 D.密度 8.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6. 对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 .物体的温度为00C,其内能也为零

D .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9.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压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C.太阳能热水器是通过做功把光能转化为内能的 D.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不具有内能 探究

10. 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 11.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22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

(2)图22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

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2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不同。

12.用如图21(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______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21(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3)根据下表数据,在图21(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范文第2篇

政治1.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3.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4.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5.青少年要学法、懂法、守法、护法,增强法制观念。6.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法律。7.什么是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9.当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依法自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10.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必须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11.法律打击各种经济犯罪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12.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巩固,一要靠教育,二要靠法律。13.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发展下去就是犯罪)14.国家的根本大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母法)15.刑法的作用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16.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并要逐步学会依法保护环境。17.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具有社会危害性。18.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肯定违法(违反的刑法)19.违法(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的联系两者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20.犯罪要受到惩罚、刑罚21.刑法的目的――预防和减少犯罪22.什么是宪法――在内容上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在法律效力上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的普通法律更为严格。23.宪法是人民权利的最重要的法律保障。24.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25.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6.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7.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8.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29.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30.既是公民权利又是公民义务的有――受教育和劳动。(体现的权利义务的一致性)31.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用法律约束青少年的行为、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协调社会的青少年的教育保护职责)32.对青少年的成长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国家的特殊关注。33.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4.未成年人要认真学法、用法,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35.什么是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有违宪行为、刑事、民事、行政违法行为)36.什么事犯罪――是指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37.我国法律的性质――体现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38.人身自由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是公民享有其他一切权利的先决条件,公民依法享有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不受非法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人格尊严不受侵害,住宅及通信自由、秘密等受法律保护)39.公民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受到法律保护,要学会依法维护人身权利。40.父母有抚养、教育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孝敬父母、依法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孝悌美德)。41.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依法保证适龄儿童和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42.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享有占有、使用、受益和处分的权利,以及依法继承权等)43.公民应依法自觉纳税。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具有强制性,不按章纳税是违法行为。(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44.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45.公民依法行使批评权和建议权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46.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基本义务。47.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48.我国法律鼓励、支持公民同违法犯罪组成。(揭发检举、正当防卫是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公民受到非法侵害时要用法律武器,依靠执法机关,依照法律程序<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49.我国公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是广泛的、真实的,其原则是――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50.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公民意识的重要表现(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历史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三、元朝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7、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8、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9、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元朝著名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四、明朝和清朝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4、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6、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9、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10、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11、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12、顺治帝封****五世为“****喇嘛”,后来康熙帝封**五世为“**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喇嘛”、“**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4、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14、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主义统治。

15、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16、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17、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8、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19、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0、明代三部最优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21、清代著名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答

1、唐朝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答: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注意总结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他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所以贞观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2、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答: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意义: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3、王安石变法的时间、目的、内容是什么?答: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内容: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保甲法。

4、明朝前期加强君主****的措施有哪些?答:a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b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c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吏、镇压人民;d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5、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怎样产生的?答:明朝中期以后,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涌现了从多的小市镇和集市。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为机户做工的人叫“机工”,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劳动成果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拥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拥与被雇拥的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6、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答:这种政策,遏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隔绝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文化联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范文第3篇

物态变化、内能、内能的利用

知识点: 概念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

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

比热容:1kg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燃料的热值。

六种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测量工具的使用 温度计

使用前:观察温度的量程、分度值。(注:量程是指测量范围、分度值指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如果估计的被测温度超过温度计的最大测量范围,可能会涨破温度计;如果低于最小测量范围,没法测出温度值。)体温计的量程(35℃-42℃)分度值:0.1℃

使用时:(以测液体为例)

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部或容器壁。(注:因为我们要测的是液体的温度,而乘液体的容器温度可能跟液体温度不同)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的液柱的上表面相平。(注: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数,是因为体温计有特殊的构造:弯曲的缩口,当测量人体温的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一般人体的温度比气温高,这时体温计里面的水银突然温度下降,会在细小的弯曲的缩口处断开,所以上升的水银不能跑回玻璃泡中,因此能离开人体读数。再重新使用体温..计之前,都要用力的往下甩一甩,这是利用惯性使上升的水银重新回到玻璃泡中) 物质的特性:燃料的热值、比热容

热学:六种物态变化及例子和应用

熔化:冰熔化成水,蜡熔化成液态蜡水,某些新材料既容易熔化又容易凝固可以作为新型建材,这种建材应用在温差较大的地区,当温度高时熔化吸热,当温度低时又凝固放热,能调节室温。

汽化:(蒸发)水果放久了变干涸、衣服晒在户外变干、晒稻谷变干、洒在地上的水变干、制冷机里面的制冷剂是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氟利昂、R134等)汽化时吸热、液化时放热,制冷剂就相当于热量的搬运工。

液化:烧开水时壶嘴冒出的“白气”、冷饮瓶打开冒“白气”同时瓶子外壁有水珠、自然界现象中的露、雾。液化石油气、液态氢用压缩的方法使其液化贮存并使用。注意,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而雾的散去则是汽化或者说蒸发现象。

1 升华:樟脑丸放久变细、灯丝用久变细、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的水蒸气液化,可以制造烟雾效果。火箭返回舱表面涂有容易升华的物质,当火箭返回地面时与空气发生摩擦会产生热,利用这层容易升华的物质升华吸热,可以防止返回舱过热。

凝华:霜、冰花、灯泡用久内壁变黑是因为钨丝先升华后凝华附在灯泡内壁上。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的例子、

做功改变内能:冬天搓手能暖和双手、打气筒打气时,发现打气筒变热、锯木材时,锯子变热。(注意:做功可以增加物体的内能,需要注意的是物体对外做功时,自身的内能减小) 热传递改变内能:烧开水、太阳光晒地表温度升高。(热传递是内能从温度高物体的传给温度低的物体,而不是内能多的传给内能少的。只有发生热传递,才会有传递的内能的多少,.............即热量。)

比热容:不同物体在质量相同时,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大、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是因为沙漠地区多沙子,沙子的比热容小,而沿海多水,水的比热容大。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在相同条件下,能吸收更多的热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来说,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只跟物质的种类,所处的状态有关,与温度、质量等无关。 热值: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不同燃料热值一般不同。火箭用氢用燃料,因为氢的热值大。

实验: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及图像,沸腾实验,碘升华实验。

练习:

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2.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防滑铁链

4、秋天的早晨,山区公路上容易出现大雾,影响行车安全。从物理学角度看,雾是由下列哪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

A.液化 B.凝华 C.升华 D.汽化

2 5.如图所示为海波的熔化图像,从图像中获得的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波的沸点是48℃

B.海波在BC段吸收了热量

C.海波在CD段是气态

D.6min时海波已全熔化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气温低于水银凝固点的地方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

B.秋天的早晨,大雾逐渐散去是液化现象

C.北方的冬天,为了除去路面的冰,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

D.当路面结冰汽车无法行驶时,司机常在轮胎上缠上防滑铁链

7.炎热的盛夏,人站在水中时感觉凉爽,而当人站在沙土上时却感到烫脚,这主要是因为水和沙具有不同的(

)

A.热量 B.质量 C.比热容 D.密度 8.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16. 对物体加热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 .物体的温度为00C,其内能也为零

D .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9.下列关于内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压缩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C.太阳能热水器是通过做功把光能转化为内能的 D.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冰冷的铁块不具有内能 探究

10. 下表列出了几种物质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根据表中数据回答:

若要测量萘的熔点,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固态甲苯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应选

做测温物质;若要测量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泡里不能选

做测温物质。 11.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A组同学用的是如图22甲所示装置,他们测出的水温将偏

(选填“高”或“低”)。

(2)图22乙是B组同学在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 (3)B、C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将水加热到沸腾用的时间不同,他

们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22丙所示。分析图像可知:水的沸点是

℃,当时的大气压

(选填“<”、“>”或“=”)l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b、c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不同。

12.用如图21(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______(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______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21(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______℃。

(3)根据下表数据,在图21(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范文第4篇

1 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明确目标

《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而《教学大纲》是高考复习的基础, 它对高考的知识范围和教学目标及每个知识点都有明确的规定。应该认真研读高中生物的《考试说明》, 这样可以深刻把握高考命题的方面、内容和要求, 为很好地开展高考生物复习起到决定作用。教师只有将《考试说明》中对每个知识点的考查程度完全掌握充分熟悉, 才能科学地制定出生物复习的总体规划以及每一个阶段的具体详细计划, 才能不断地修正和调整生物复习策略很好的指导学生的生物复习, 使学生逐渐进入高考状态, 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2 要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注重梳理生物基础知识

在高考生物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以《考试说明》为指南, 引导学生根据书本知识使学生熟悉基本原理和概念, 从宏观上梳理清知识点, 把握知识结构, 对基础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 合理整合学科内的知识体系, 将各章节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使基础知识具有网络化和系统化, 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对遗传学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教师可做如下提示:核酸—脱氧核糖核酸—基因—DNA—DNA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基因工程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 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以便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 并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

3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讲授与联系相结合

3.1 注重培养表达能力

生物学中的表达能力是指:能用简明准确的生物学语言 (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表格语言) 来表达有关生物学的原理、概念、生命活动现象、生命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等一系列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无论老师的教授还是学生的学习, 表达都要严谨严谨和规范, 不能犯科学性的错误。对生物学的原理和概念等知识不能仅仅做到“意会”, 要学会用语言表达出来, 如把生物学中“脱氧核糖核苷酸”写成“脱氧核糖核酸”, 把“囊胚”写成“胚囊”, 把“生长激素”写在“生长素”, 把“极核”写成“极体”等, 要避免出现这种概念方面的科学性错误。因此, 老师在指导学生高考生物复习的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生物学术语的表达能力, 要求学生学会复述生物概念, 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 真正弄清每个生物概念的含义, 克服复习过程中死记硬背的现象。

3.2 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高考命题测试的是学生的能力, 试题的信息量较大, 有些题目采用图文结合, 有些题目中文字较多, 有些题目含有大量的背景资料, 甚至某些名词可能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2009年的《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了获取信息的能力。该能力可以通过分析文字、图表等形式体现, 其主要体现在筛选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和创新能力。其中, 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 要把思维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要地位。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把教材中有关系、相似的文字、图表等进行比较, 找到联系和区别, 并对进行深入分析, 理解其中的含义, 同时还要加以改造, 充分理解知识的内含; (2) 要注意非文字形式部分的作用, 要仔细分析图表所表达的内容, 特别是隐含的意思; (3) 在阅读背景文字较多的试题时, 应指导学生有效的对信息进行提炼,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由表及里的加工。

3.3 培养科学的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要求学生: (1) 在复习相关实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 回忆做实验时的具体情景、现象, 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 要具有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 要掌握教材中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理解每个具体实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 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注意课本中对一些经典实验的扩展, 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

3.4 培养临场应试的能力

正确解答试题的前提是要仔细审题, 审题就是首先要弄清题意, 试题问的是什么问题, 表达了什么的具体信息, 并要排除试题表面的迷惑, 准确理解题目讲的意思。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除了取决于学生的自身能力有外, 还与学生平时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等方面有很大关系。因此, 平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 在教育学生强调, 做题时不能只钻研怪题、难题, 这样会浪费时间, 又起到不作用, 还要指导学生分析试题所反应的隐含意思, 抓住试题中的关键词语, 和具有迷惑性的词句。教会学生在解题时怎么寻找突破口和关键点, 使学生通过教师教给的思考方式, 学习到解生物题的方法和技巧, 从而变成自己头脑中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把相同类型的试题归纳出一套解题模式, 让学生在做题时感到有“章”可循, 不至于乱了头角。

4 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注社会热点

生物学理论知识是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的一门科学, 它来源于实践生活中, 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近年来高考生物题中经常出现有关现实热点的试题。2009年高考的《考试说明》强调“关注对技术、科学和社会发展等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生物学的发展新进展”。这类题型重在考查学生怎么理解科学、社会和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生物复习中,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发现生命规律和现象, 并学会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生物知识, 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如植物“烧苗”的现象等; (2)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获取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现实问题, 如西部大开发、干细胞技术、人体健康与疾病防治、禽流感、生物工程、航天生物学、H1N1等, 将在生物复习教学中积极融入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以促进发展、锻炼学生的思维及反应能力, 增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 (3) 教师应细心挑选贴近现实生活的题目, 加强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所给出的阅读材料, 充分全面地联系教材, 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解决。

总之, 高考生物复习涉及到的各方面问题很多, 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 复习不可能依据一个特定的模式, 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教授过程中只有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 在准确把握高考大纲的基础上, 做到“善提炼, 理论联系实际;抓本质, 正确理解理论;借实验, 探索验证理论;找规律, 活化深化理论;联实际, 灵活运用理论”, 做到生物的复习教学扎扎实实, 学生就会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本文简述了高考生物复习中, 如何在把握高考考核要求的基础上, 注重构建基础知识的网络体系;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高考生物,考试说明,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复习提纲范文第5篇

1、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 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5、 在原子中,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6、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7、 镁离子和镁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8、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9、 决定元素的种类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10. 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1. 石油、煤、天然气都是混合物。 (天然气主要成分CO 和CH4) 12. 溶液都是混合物。例如:稀硫酸、食盐水、石灰水等。(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的质量加上溶剂的质量) 13.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氧化物是纯净物) 14.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15. 燃烧、铁生锈、食物变质等都是化学变化。

16.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基本类型不包括氧化和还原反应)

17.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 18. 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是H

2、C、CO。其中属于单质的是C、H2。属于化合物的是CO。(单质、化合物都是纯净物)

19. 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都是氧化反应。

20. 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不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肯定变化的是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类。

21. 2H2表示两个氢分子;2H表示两个氢原子;2H+表示两个氢离子。 22. 溶液都是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相同。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23. 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溶质的质量。(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注:不是溶液的质量}*100%,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24. 酸的pH<7;如:HCl、H2SO

4、CO2通入水中; (酸性越强PH值越小,碱性越强PH值越大)

碱的pH>7;如:NaOH、Ca(OH)2 中性溶液pH=7。如:水、NaCl 25. Mg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2 2 8 2 ,该原子中的质子数为12,核电荷数为12,

核外电子数为12,最外层电子数为2,该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成为阳离子。(最外层电子小于4易失电子是阳离子,反正是阴离子。最外层等于4的既易得也易失电子,要根据情况而定) 26. 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是(1)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2)温度达到或超过可燃物的着火点。

27.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8. 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

4、硝酸HNO3。 29. 碱有氢氧化钠NaOH、氢氧化钙Ca(OH)2等。

30. 化合价口诀: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碳二四,铁二三,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其他口诀也可)

31. 空气中的污染性气体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

2、二氧化氮NO2。 32.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2H2+O2=2H2O水不是污染物,所以没污染)

33. 空气中按体积分数计算,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78%,其次是氧气,占21%。 34. 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是氧气O2。(这也是检验收集氧气是否满了,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口,看是否会复燃,若复燃说明收集满了。) 35. 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略重,不易溶于水,液态氧和固态氧均为淡蓝色。(因为相对原子质量32比空气的相对原子质量29大,所以密度比空气的大)

36.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37.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在做此实验时,应预先在瓶底放水或细砂,原因是防止熔融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38. 磷在氧气中燃烧,呈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的白烟。烟是固体。 (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液体小液滴)

39. 镁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40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药品是(1)氯酸钾(白)和二氧化锰(黑色用来做催化剂)的混合物 KCLO3=KCI+O2

(2)高锰酸钾:其中在反应中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2KMnO4=K2MnO4+MnO2+O2 (3)双氧水的分解和二氧化锰 2H2O2=2H2O+O2

4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注意:组成和构成的区别

42.氢气的用途有(1)治炼金属(还原性)(2)焊接金属(可燃性)(3)探空气球(比专轻) 43实验室制取氢气所送用的药品是锌和稀硫酸 4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选用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 45.在天然物质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可用来切割玻璃

46所学物质中为黑色的是木炭c,氧化铜Cuo,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 47.用墨书写的字画常年不色,是因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48.二氧化碳能灭火,是国为在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 49.向澄清的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的沉淀是碳酸钙CaCO3 50煤气中毒实际上就是一氧化质CO中毒 51.为了证明某物质中含有碳酸盐,应加稀盐酸 52假酒可导致人失明,甚至死亡,假酒中含有甲醇 53.天然气,沼气的主要成分是CH4 54.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55.酸可以使紧色石蕊试剂变成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 56.碱可以使紫色石试剂变成蓝色:使无色酚酞变成红色

57.浓硫酸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盐酸融口置质量会减少,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NaOH)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因为氢氧化钠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而且可以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58.用石灰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抹墙,逐渐变的原因是由于石灰浆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

59.千能用NaOH于燥的是S02.C02,HCI这三种气体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 选干操的条件 干燥气体不与干燥剂发生反应)

60.硫酸铜晶体(CuS04.5H20)的俗称是蓝矾或胆矾,固体二氧化碳(CO2)的俗称是干冰,氢氧化(NaOH的份称是烧碱、火碱,苛性钠,碳酸氢钠{Na2CO3)的纯碱 ,氢氧化钙CaH2的称是熟石灰、消石灰,氧化钙(CaO)称为生石灰,氧化铁(Fe2O3)氧化亚铁(FeO)四氧化三铁(Fe3O4) 二价铁都叫亚铁,含亚铁的溶液是浅绿色的(例:FeSO4是浅绿色溶液),

含三价铁的溶液是粽黄色 例:硫酸铁溶液Fe2(S04)3

61五种白色沉淀是AgCl、BaSO

4、CaCO3.BaCO

3、Mg(OH)2

蓝色沉淀是Cu(OH)

2红褐色沉淀是Fe(OH)3 其中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是ACI和BaSO4 62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63.可以用酒精灯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

64.用滴管往试管中滴加液体时,滴管不应伸入试管中, 65.CO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色

66.收集气体应用集气瓶 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用量简、溶解较多固体时应用烧杯、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般便用药匙 、取用块状药品应使用镊子、加热时常用酒精灯, 67.氧气的收侧方法是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氢气的收集方法是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二氧化碳的收集方法是上排空气法

68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在进行操作时,应先通氢气、后加热,原因是排净试管中的空气,防止混合气体加热时爆炸,实验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然后停止通氢气、原因是防止灼热的铜再次被氧化 69酒精灯火火焰温度最高的是外焰 70.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71.氧气的验满方法是带火星的木条在集气瓶口复燃、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燃看木条在集气瓶口熄灭

72能区别盐酸和硫酸的试剂是氯化钡BaCL2溶液 73.能签别氢氧化钠溶液、盐酸、水的试剂是石蕊试剂 76,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比空气轻、难溶于水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无味的气体,比空气重、能溶于水 7

8、由饱和溶液到不饱和液的方法是: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79、由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方法:降低温度、增加溶质或减少溶剂 80,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种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达到泡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81,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就是说在20℃时,100克水中最可以溶解食盐36克

8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83若要分离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大的物质,应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84,配制溶液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 8

5、粗盐提纯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

86、浓硫酸在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不停搅拌

二、应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水2H2O=2H2+O2(分解反应)

2、碱式碳酸铜分解CU2(OH)2CO3=2CUO+CO2+H2O(分解反应)

3、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O2=2H2O.(化合反应)

4、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2=CO2(化合反应)

5、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2CO(化合反应)

6、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化合反应)

7、镁在氧气中燃烧2Mg+O2=2MgO(化合反应)

8、硫在氧中燃烧S+O2=SO2(化合反应)

9、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2=2P2O5(化合反应

10,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氧气2KCIO3=2KCI+3O2(分解反应 11,高锰酸分解2KMnO4=K2MnO4+MnO2+O2个(分解反应 12.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置换反应

13、实铃室制氢气Zn+H2S04=ZnSO4+H2 (置换反应)

14、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炭层CO2+C=2CO化合反应 15,碳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 置换反应 16。二氧化碳与水反应CO2+H2O=H2CO3(化合反应

17,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来水CO2+Ca(OH)2=CaCO3↓+H2O 18.实验室制二氧化碳CaCO3+2HCI=CaCI2+H2O+CO2(复分解反应) 19,高温绕石灰石CaCO3=CaO+CO2分解反应 20,一氧化碳燃烧2CO+O2=2CO2(化合反应) 21,一氧化碳还氧化铜CO+CuO=Cu+CO2

22,生石灰遇水变成熟石灰CaO+H20=Ca(OH)2(化合反应)

23、盐酸的检验HCI+AgNO3 =TACI+HNO3(复分解反应)

24、硫酸的检验H2SO4+BaCI2=BaSO4+2HCI (复分解反应

25、用硫酸铜检验无水酒精中是否含有水CuSO4+H2O=CuSO4.5H2O验证有无水的纯在,若有水生成则现象是由无色变成蓝色,反之没有水生成

26、甲烷燃烧:CH4+O2=CO2+2H2O 27关于酸碱盐的反应 酸+碱性氧化物=盐+水 例:2HCI+CuO=CuCI2+H2O 碱+酸性氧化物=盐+水

例: CO2+2NaOH=Na2CO3+H2O 酸+碱=盐+水(酸碱中和反应 例:NaOH+HCI==NaCI+H2O 盐+盐=新盐+新盐 例: Na2SO4+BaCI2=2NaCI+BaSO4 28化字实验现象: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条在氧气中燃烧 放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烧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生成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大星四射,放出终量,生成色黑固体物

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

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的,有雾生成

7、在试管中用氯气还原氧化铜

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8,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

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在空中燃烧 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0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 有气体生成

11,加热试管中硫酸铜品体

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3,点燃纯净的氢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 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4、向含有CI-的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有自色沉淀生成

15、向含有SO4-(硫酸根离子)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16、一带锈铁钉红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 铁锈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7、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有蓝色累状沉淀生成

18、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氧化钠溶液 有红稀色沉淀生成(Fe(OH)3 19在生石灰上加少能水 反应剧烈,放出大量热

20,将一洁净铁钉侵入酸铜溶液中

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入水 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变成绿色的溶液 25,红磷在氯气中燃烧

有白色烟雾生成

1、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质量、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②、守恒的是“总质量”,即“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总质量”和“生成物的总质量”。如沉淀、气体等都应考虑进去。 ③、“参加”,意味着没有参加反应(剩余)的物质的质量不能算在内。

4、化学反应中的“六个不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六个不变”: 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元素的种类不变,同种元素质量不变; 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物质的种类一定变(生成了新的物质);分子的种类一定变(生成了新的分子)

“一个可能变”:分子的总数目可能变。

5、使用托盘天平称药品质量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干净的大小相同的纸片,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

②、易潮解的药品【如氢氧化钠(NaOH)】,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6、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化学方程式。

7、化学方程式能给我们提供以下信息:①、表明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②、通过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还可以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③、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④、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8、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加热(常用“△”号表示)、点燃、高温、催化剂等,写在等号上方。

9、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则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注"↑"号;同样,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注“↓”。

上一篇:高一地理复习提纲下一篇:采访提纲格式